•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小偷家族

    剧情片日本2018

    主演:中川雅也  安藤樱  松冈茉优  城桧吏  佐佐木美结  树木希林  绪形直人  池松壮亮  森口瑶子  山田裕贵  片山萌美  柄本明  高良健吾  池胁千鹤  足立智充  

    导演:是枝裕和

    猜你喜欢

     剧照

    小偷家族 剧照 NO.1小偷家族 剧照 NO.2小偷家族 剧照 NO.3小偷家族 剧照 NO.4小偷家族 剧照 NO.5小偷家族 剧照 NO.6小偷家族 剧照 NO.13小偷家族 剧照 NO.14小偷家族 剧照 NO.15小偷家族 剧照 NO.16小偷家族 剧照 NO.17小偷家族 剧照 NO.18小偷家族 剧照 NO.19小偷家族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7

    详细剧情

      东京的都市丛林中央,残存着一栋古旧寒酸的老房子,这里局促地生活着柴田一家五口人。在工地当临时工的男人阿治(Lily Franky 饰)经常带着儿子祥太(城桧吏 饰)到超市盗窃生活用品,这一天,他们回家路上遇到了独自待在户外的四岁女孩由里(佐佐木美结 饰)。妻子信代(安藤樱 饰)起初极力主张将女孩送回父母身边,但当看到女孩原生家庭的状况时又心生恻隐。原本柴田家就靠着老奶奶初枝(树木希林 饰)的养老金度日,而今多了一口人,自然更艰辛了几分。包括信代的妹妹亚纪(松冈茉优 饰)在内,虽然一家人游走在贫困和违法的边缘,但笃深的羁绊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的心不会随着冰冷的都市而寒冷下去……
      本片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

     长篇影评

     1 ) “是枝裕和宇宙”的残损现实与情感重构

    五月,《小偷家族》登顶戛纳,这是日本的第五座金棕榈。

    六月,上海电影节“戛纳零时差”展映,是枝裕和来华,一票难求。

    八月,它终于在中国大规模上映,实现了新世纪以来金棕榈得主内地公映“零的突破”。

    一直觉得,是枝裕和实际上是一位“不需要影评人书写影评”的导演。因为他个人保持着大量的文学创作,包括对自己电影的解读、自己创作历程的心声,仅在内地,都已经有六七本他的书册被引进出版(《有如走路的速度》等),内容翔实、丰富到无需他人旁中代为发言。

    不过,《小偷家族》倒的确是个例外,因为它是目前是枝裕和作品序列中构成最为复杂与矛盾的电影

    是枝裕和本人也言及:“这十年来他所思考的东西,都放进了这部作品当中”。正如很多影迷所言,它是一次“是枝裕和电影元素大集结”,所谓的“是枝裕和宇宙”也就此形成。

    从表层出发,这是一部《无人知晓》、《如父如子》式的,底层群像在各方驱动后的“家庭重组”情节剧。但我们常习惯于用“家庭”、“血缘”等词来概括是枝裕和的一系列作品主题,却会忘掉它们本质上不是在讨论这些字眼,而是字眼背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的双向关系。


    血缘的背后

    倘若说国内观众“熟悉的是枝裕和”,是从《海街日记》、《比海更深》、《步履不停》、《回我的家》这类电影中所显露出温暖爱意的导演。

    那么,《小偷家族》则显然与它们都有着一小道界限,它更像是枝裕和用这层“家庭剧拍法”的爱意包裹后,对自我早期电影的一次回归(《距离》、《无人知晓》),又是对《第三次杀人》的延续。

    只有靠犯罪才能维系关系的一家六口背后,是一次对传统家庭与社会在观念上的反观。

    在影片发展的前段,《小偷家族》是导演的常规操作——极端的家庭情态被克制的笔法所构建,亲情与血缘的辩证关系由此展开。

    这在《无人知晓》里,是“关于被遗弃的孩子们的故事”。一个年轻而又渴望生活没有束缚的母亲,将自己的几个孩子遗弃在家中。

    在《海街日记》里,父亲的葬礼连带出了一位被遗弃的四妹,她要与几位各自家庭身份复杂的姐姐们生活在一起。

    在《如父如子》里,一个中产家庭与一个底层家庭因“换子疑云”产生了血缘与亲情的对撞。

    《小偷家族》同样延续了这一构建方式,并进一步将叙事的张力拉大。其创作的基点,就是源自一家谎报亲人没有去世,继续骗取养老金的社会新闻。是枝裕和就这起新闻事件,展开对当下日本社会、家庭的思考。

    电影始于一场偷盗。在一个东京的冬日,擅于窃取财物、成日游手好闲的“父亲”柴田治带着“儿子”祥太在超市搜刮家人的日常用品,随后在回家路上“捡”来了小女孩由里,把她带回了家。因为由里的原生家庭对她进行虐待,一家人把她留了下来。

    这个家残存在一个破旧平房里,还住着年迈的奶奶柴田初枝,柴田治的妻子柴田信代,以及“信代的妹妹”亚纪。他们依赖“养老金”(也可能是奶奶前夫预存的离婚赡养金)过活,当这笔钱不够用时,就会各自找活做,偷窃、临时工,甚至是在风俗店表演。

    就是在看似“贫民窟奇情”的人物设定中,家庭成员关系间的温暖、沉重,真挚的情感和暧昧的身份,内心的秘密和惊悚的欺骗被交织在了一起。

    当结局揭晓,我们会发现所有人互相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

    是枝裕和留白了人物们的大多数前史,取之以细节铺陈,让观众动用想象力将其补充完整,从而参与进电影之中。

    比如安藤樱饰演的信代,选择在最后告诉祥太有关他的身世:他其实是夫妻二人从弹珠店外红色的车里偷窃时拐来的。当时日本盛行弹珠游戏,父母因痴迷弹珠而将孩子锁在车中的情况亦不少见。无法怀孕的信代发现了祥太,便“顺手牵羊”了。这几句话构成了一条贯穿全片头尾的暗线——在开头买可乐饼时,祥太就问父亲砸碎玻璃的锤子要多少钱一把;之后,又在父亲砸车窗偷窃时,表示拒绝参与其中,并在他身后看着他跑远。直到结局,祥太自己坐上了车(回到了“车中”),而父亲在车后大喊,把所有这条线上的细节都串联了起来。

    又比如,奶奶每个月都会去前夫的继子家讹钱,但讹来的钱又存放妥当,在死后被夫妻发现占为己有。这个行为在之前已经有过几次暗示。一次是让亚纪跟着取钱时故意告诉她银行卡密码;一次是和家人说自己买了“临终护理的保险”,那其实就是这笔每个月都讹来的钱,一笔笔存下来,留在自己死后能给家人用。直到结局,亚纪在警局得知后误解了奶奶的用心,只以为她是为了钱财才与自己产生“亲人关系”。

    这类的暗线,在《小偷家族》中几乎无处不在,人物的秘密都被纳入其中。

    在机缘巧合的相遇里,感情借由冲突而产生,又在离别中落幕。

    一句没发出声音的“谢谢你们啊”、“爸爸”,成了奶奶与祥太对复杂的家庭关系,最后做出的告白。

    是枝裕和希望利用“生下孩子就成为父母了吗?”、“无法选择的亲人和自己选择的羁绊孰重孰轻?”这些话题抛带出的探讨,其实远远不只是聚焦血缘这一概念本身,更重要的,是直指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在现代社会下,家庭意味着什么?

    当一个家庭无法提供温饱,无法提供安全,甚至无法提供身份之时,它又因何存在?


    残损的现实

    物品细节,尤其是房间、居所的空间设计,一直是是枝裕和电影中的重要角色。不同的家宅与同一家宅的变化,渗透进人物的心理构建之中。

    《步履不停》中,他将横山家的房子具有的时间和空间浓缩后,“看见了一个家庭的过去和未来”。

    《比海更深》中,他找到曾居住过近20年的老家东京清濑市旭丘社区,在与以前生活相似的房型里,进行了“昨日、今时和未来”的离别重奏。

    《海街日记》中,古都古宅一年光景的四季流转,暗含了四姐妹在代际与亲情关系间的幽微变化。

    《无人知晓》中,一个极小的、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出门/去阳台的公寓房间,承载了孩子们的生活重心。正因此,遍布人流的街道与天上的飞机这类平常事物,成了他们对鲜活生命的渴望。

    《小偷家族》同样如此,大多数的戏份围绕在这个残损、破旧的小宅里。

    这类危房如今在东京多已被“游说拆迁”,更别提在高楼林立之下看烟花。每个人都没有独处的房间,孩子们只能在拥挤的柜子中睡觉和学习。局促肮脏的厨房、卫生间,成了他们的“交心之地”。

    在这个家庭组成之前,他们都曾有各自的居所。亚纪是奶奶的前夫在重组家庭后的孙女,从奶奶的探访里,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原生家庭显然是中产阶层;由里最后回到了自己的亲身父母身边,再洁净的公寓都在陡然之间变得阴冷、无趣。

    “岛国根性”是是枝裕和对日本的社会性所着重做出的批判。

    他认为,“由于自身不成熟,个体对笼罩整个群体的(在外界看来只能称之为暴力的)单一价值观不加批评、随波逐流,并沉湎在如此便能心安理得的错觉当中。”

    于是,这次以虚构的方式来演绎特定的真实新闻事件的“家庭实验”,实则是利用环境空间与一年时间线的流动(从2月至暑期再至寒冬),将日常生活流的叙事在这个宅子中运转起来——这些“被遗弃”的人们,无论是被父母遗弃,还是被社会遗弃,都与“我们”无异。

    这让残损现实的刻画,迈入到更为普遍的情境之中。

    没有人该成为现实的旁观者。


    情感的重构

    从创作观念上看,是枝裕和是一位擅长从自我生活经历、生命体验中提取创作元素的电影作者。他通过演员表演与细节设计,让观众对这份经历与体验的共鸣持续地累积。

    在《无人知晓》结尾处,明与死去妹妹间“手与衣袖”的记忆被唤起。

    在《回我的家》的离别时刻,良多的父亲去世后,他获得了自己小时候曾经被父亲的胡渣碰触的记忆与感受。

    这些都来源于是枝裕和的亲身经历。

    他曾写道自己的《步履不停》,拍摄的出发点就来源于他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悔恨”。他意识到,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过往人生不断后悔的过程。

    临别时分,母亲说着“再见啦”,高兴地挥挥手,想午后的新宿车站走去。我望着她的背影,心头忽然涌起一股莫名的不安:说不定这是最后一次和母亲一起吃饭了……“没能为母亲做些什么”——《步履不停》就始于这股悔恨,所以我反而强烈地想把它拍成一部明朗的电影,不是讲述母亲走向死亡的过程,而是撷取她生命中的瞬间,并把家族记忆中的阴翳收藏进一刻,就像最后一次目送母亲的背影那样。

    这类情感上的“重构”,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是引发共鸣的关键点。到《小偷家族》中,其变为了传统价值观念与现实情感冲突的呈现,有了“集大成”之势。

    哪怕现实残损,情感却能在阴翳里透出光亮,在角落里被无声传递。人与人之间产生共鸣的经历与体验,为这部作品带来了举重若轻的力量,让它变成了一个汇聚记忆的场所——

    信代发现由里身上有和她一样的烫伤印痕;在之后燃烧她的衣服时也紧紧抱着,透露出曾有过的类似经历。

    亚纪与4号先生的首次谈话,言及的是由里如何爱惜新买的泳衣,自己也曾如此;而这场看似奇妙的露水情缘,其实早就在信代的人生中上演过了。

    同样的,在《小偷家族》最后的离别时刻,每个演员也都把自己最后“深水炸弹”式的生命体验通过表演传递到了观众身上。结局处的反转与落幕,经由前期大量的铺陈,达到了堪称是“深水炸弹连炸”的效果。

    信代面对审讯时无言以对而又无法自持的恸哭,告诉祥太身世时看透一切的微笑。

    柴田治与祥太最后一次在雪夜戏耍、堆雪人。

    祥太告诉柴田治真相后上车,在车上最后回头用默语说了一句“爸爸”。

    一切都在决绝的沉重中,带着无法被轻易言说的复杂的温暖,在瞬间倾泻出了磅礴的情感。

    他们的生命交叠,在这一刻分崩离析,却又仿佛更紧密了。

    是枝裕和所想要描绘的,是“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最后,还是不想让上面的“煽情”,成为这篇文章的落点。

    因为目前正在上映的这部《小偷家族》,还有太多想看的人因各种原因(排片少等)没有看到。

    有朋友说,要奔走相告式地来助推《小偷家族》,深以为然。

    这个时候了,必须要把所有能用到的媒介手段都用上。所以在首映日下午,看完这部电影,便马上动笔写了这篇影评。

    《小偷家族》的首日票房收入为1400万,已是几年前同排片体量的戛纳系电影《山河故人》(贾樟柯作品)首日票房的近三倍。

    如今国内电影院线的市场在越来越好、越来越趋向多元,观众也越来越受到口碑的影响与驱动。

    希望影迷们,哪怕各自都只是发出一点点热,也是“有用”的。

     2 ) 《小偷家族》细节【趁刚看完】

    没有先后顺序,想起哪个就写哪个。

    【1】奶奶在海边用嘴型无声地说“谢谢”;祥太在汽车上用嘴型无声地说“爸爸”。

    【2】最后镜头,由里一个人捡玻璃珠玩,边捡边唱一首童谣,这首童谣是信代在浴室里和由里洗澡的时候教她唱的童谣。

    【3】奶奶去亚纪家里藉由祭拜前夫的时候,奶奶问大女儿呢?爸爸回答在澳大利亚,没回来。妈妈说她爸爸很想她呢!此妈妈不是亚纪的亲妈妈,是后妈,同父异母的妹妹叫沙耶香,正和亚纪工作的花名一样,亚纪讨厌后妈,讨厌这个同父异母的妹妹。

    【4】奶奶去亚纪家,每次她爸爸都是给她3万元,其实奶奶拿回来后都没花,都存着。奶奶死后,阿治和信代翻出了一个装着奶奶假牙的盒子,里面都是3万3万这样的现金,正是奶奶从亚纪爸爸那里拿回来的。

    【5】4号先生,每次和亚纪见面都是通过写字在纸上交流,亚纪和4号先生面对面后,4号先生最后发出了啊啊啊的声音,4号先生是哑巴。

    【6】阿治告诉祥太放在货架上的东西是没有主人的,所以可以拿,祥太问信代是这样吗?信代说只要不把人家的店弄垮就没事。再次去大和屋店的时候,门关了,贴了一张“丧中”,祥太没有上过学,只认识中,以为店真的被他偷东西弄垮了,很内疚。

    【7】太和屋的老爷爷和祥太说不要让妹妹偷东西,祥太其实有记在心里。在最后一次偷东西的时候,祥太让由里待在外面不要进去,但由里还是进去了,为了不让由里被发现(算是保护她),祥太明目张胆地偷了袋橘子跑了。

    【8】阿治和祥太最后一次睡在一起的时候,祥太问了阿治是不是本来打算抛弃他自己逃走的,阿治说是的。其实阿治没有要抛弃他,他们要逃跑的时候,阿治拿了祥太的鞋子。祥太说他是故意被抓的,其实祥太是为了由里才被抓的。两人都说了谎话,为了让对方能对自己失望点,能不牵挂对方。

    【9】阿治他们逃跑的时候,警察来了,车灯很亮很刺眼,信代把由里的脸藏起来了,不想让孩子面对这种场面。

    【10】在警察局里,女警说孩子都是需要母亲的,信代说“那只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吧,生了孩子,就当得了母亲吗?或许我确实很恨吧,恨我的母亲”,信代小时候也有很不好的回忆,可能和由里小时候一样。

    【11】女警问两个孩子叫你什么呢?信代哭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了!!!)

     3 ) 那一晚的烟花是真的吗?

    这不只是一部解构传统家庭的电影。


    「哑剧」与看不见的烟花

    在《燃烧》中,李沧东在影片开头便通过女主之口抛出了「哑剧」的概念。「哑剧」的精髓不在于想象事物的存在,而是忘记其不存在。底层人物物质匮乏与精神生活的联结通过这一概念巧妙地联结一体。

    有趣的是,在戛纳同台竞技的《小偷家族》也出现了一个意蕴颇为相通的场景:一家人在狭窄的门外望向天空,共同「观看」远处的烟花表演——他们只能听得到声音,而烟花的绚烂却需要他们自己想象。

    当这种转瞬即逝的美丽能够通过无形的声音与其他「家人」的在场得以确证时,下一个镜头中展示的狭小生存空间似乎也失去了那种排斥性的社会意义,而转化为一种幸福的「羁绊」。

    然而,假如这次是枝裕和依然停留于对这种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描绘,那么整部小偷家族就依然有可能沦为银幕外衣食无忧(大概吧)的观众对底层生活乐观情趣的一次外在凝视——

    我们感受到了底层生活的生命力,那些为金钱、生存所困的事实也成为了一种可以被审美被趣味化的碎片。我们似乎也在潜意识中认同这种生命力能够自洽并维系他们的实际生活——换言之,这种隐忍的温情也从另一面栓塞了宣泄与控诉的出口,阻断了观众与片中底层人物真实生活的接触。

    实际上,这也是我个人认为是枝裕和先前的许多作品在社会意义上都落入某种偏狭的情趣而剥离真实体制结构的原因。很幸运,在《小偷家族》中,我看到了突破。这可能是是枝裕和在关于家庭与社会的思辨中最为深邃的一次。

    海街日记


    是枝裕和的坚定与怀疑

    在影片的前七八十分钟内,我们看到的是颇为熟悉的是枝裕和。关于非血缘「家庭」的讨论早已在《如父如子》中进行过,我们也依然能够看到是枝裕和通过细节堆积情绪与刻画关系的功力。

    不同之处在于,一方面,是枝裕和在这一部分所专注的是社会底层的生活,并不涉及太多跨阶层的互动,因此并没有形成《如父如子》那般精英与平民视角割裂与生涩感;另一方面,影片中的细节铺陈不仅仅作用于整体的情绪,也为之后的情节反转提供了可能性。

    而观众在观看前半部电影的过程中,却很难明确察觉之后这一层的暗示,至多只是一种怀疑。

    我们看到小男孩在「父亲」的指导下偷窃,看到「父亲」在受伤后「母亲」希望他伤得狠点以求更多金钱赔偿的「恶毒」诅咒,看到「奶奶」碎嘴嫌弃「姐姐」的本家给的钱太少;我们也看到「母亲」在送小女孩回家之前决定留下她,看到「父亲」与「母亲」饭后简单直接毫不遮掩的性与爱,看到「奶奶」给小女孩的手掌心轻轻撒上盐粒。

    或许是因为整体依然颇为清淡愉悦的氛围,又或许是我们之前长期观看是枝裕和家庭描绘形成的思维定式,我们认为看似更为积极的后者包容了前者:即便为金钱关系与生活困境所缠绕,底层人依然能够相依相偎,酝酿出真切的亲情。

    这是当代社会常见的底层形象(或者说是一种被塑造出来的底层话语):流动而滞后、松散却又坚韧,无需冷眼审视,无需条分缕析,更无需过多批判,只有生活经验与微妙情感混杂而成的直觉——一种被推着走的状态。我们已经领会了是枝裕和的想法,亲情是可以通过后天建构的,「家」是可以选择的。

    但我们却忘记了,所谓的「可以选择」预设的前提是:有选择。

    在这一前提下,影片之后的部分给人带来的困惑无疑是极其强大甚至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母亲」在面对调查人员关于「母亲」还是「妈妈」的质问时,她犹疑到完全失语?为什么她最后反而认为,只有她和「父亲」做男孩的父母是不够的呢?更不用说是那个简直令人崩溃的结局:为什么男孩要故意被抓住呢?

    这个看似亲密无间的家族对其中各个成员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想象的和谐与真实的选择

    初看结尾时,我似乎能感受到是枝裕和对这个他一手虚构出来的「家」显著的不信任。先前所有的温情难道只是镜花水月?难道是枝裕和依然对传统的家庭结构抱有更多的认同?

    答案依然只能从先前的细节中寻找。当我们再重新考量这个非血缘家庭的生活,我们或许只能放弃先前太多美好的想象,认清更为残酷的现实。

    尽管「偷盗」这一行为能够被看作底层对社会体制隐秘的反叛,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实际上他们只是从最朴素的生存需求以及不过分损害他人的角度所作出的选择——这或许才是真正符合当前社会底层心理的描绘。

    他们或许面对森严的社会等级压迫能有几分喘息之力,甚至在这微弱的喘息之中能够自娱自乐。但这种主观上积极的姿态依然无法抹去他们客观上的生活是艰难。即便能将苦涩通过不同方式咀嚼出甘甜,不断延续的苦涩本身以及这个转换的过程依然是压抑且痛苦的——这甚至是另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正如「母亲」虽然能够在被工厂开除后与「父亲」愉悦地交欢,却不能掩盖她已经失去经济来源的事实;正如「姐姐」虽然能够在「家」里获得奶奶的关爱,却不能否认她在情色业的工作中获得的只有一层更深一层的空虚;正如「父亲」虽然能够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却依然在工地工作时对一间足够宽敞的房子想入非非。

    这两种价值取向所代表的姿态看似截然相反,却以如此自洽的方式融合于这一「家」人的生活中。但实际上,这种恰如其分的混合,也只是一种想象之中的和谐。影片的结局,便是要将这一层掩蔽轻柔而冷峻地撕开。

    一方面,他们看似如此自足地存在,但实际上社会的法律、规约以及传统道德观等等都并不容许。这样边缘的家庭就像《第三次杀人》中的嫌疑人一样,在庞大的利维坦面前只具有容器的作用:与法律与传统定义不相符合,就必然被拆散,其中存在的情感必然被完全抹杀。在这一层次中,是枝裕和肯定了亲情建构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尽管家庭内部看似和谐,但实际上在无处不在的利益关系中,这种和谐并不是完全值得信任的。当人类最为自然甚至是抽象的情感背后不得不掺入了金钱、欲望等不同的杂质时,人实际上很容易陷入被社会体制所捆绑的状态之中,那人又要如何确定这种「家」的情感可以维系足够的纯粹、丰盈与真实呢?在这一层次中,是枝裕和质疑了这种亲情的真实性。

    因此,当小男孩在带有几分调皮的「偷窃」反叛中获得了几分「道德感」的觉醒时,他的心已经慢慢地开始了与这个「家」分离的过程。或许孩童单纯的那一面让他无法去完全妥善地处理「道德感」与「亲情」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他只能选择离开;又或许,他已经在这一组矛盾中作出了选择,他感念「父亲」的养育,却依然选择离开。

    或许受审问的「母亲」内心同样有如此的焦虑。作为成年人,她其实已经谙熟那一套转换的心理程序,甚至已经足够有能力将伤口掩埋到意识深处。但当她被问及「母亲」与「妈妈」的称呼问题时,她完全陷入失语。这一方面自然意指这个社会强制性的「命名」系统中所无法包容的边缘群体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或许她内心也突然间闯入了那无可逃脱的犹豫。

    这一点在她之后告诉男孩他被捡来的地点这一行为中体现得更为鲜明。是枝裕和的这一笔并不完全是他赞同的观点,但却保留了这一人物的完整性:生活投诸她身上的种种枷锁,终于还是让她放弃了对理想的自主选择的「羁绊」的信任,她的经历使得她认为:血缘上的父母也有完全不可替代之处。

    同理,「姐姐」终究无法对树木希林饰演的奶奶的行为完全视而不见。「父亲」再也追不上男孩,也难以完全理解男孩心里的焦虑甚至是隐秘的恐惧。情感的桥梁实际上是如此脆弱,一触即溃。

    这种由内而外崩溃显然并不符合观众的期待,却是底层人所不得不面对的真实。


    无解或有解的「家庭」实验

    是枝裕和像是做了一个「家庭」实验,他将这一群人糅合一体,却又使其在外部的压力与内部的疏离下溃散。最终,这一切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这种无解却并不是实验的停滞。显然,他并没有完全肯定家庭建构论,甚至是持质疑态度。但这种质疑态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植根于当前金钱等级制社会对人由外而内的异化的现实,从而将对家庭的思考更进了一层。

    影片前半部分所构建的无非是一个可供旁观者欣赏、赞美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影片中人物或多或少认同的和谐概念。但问题在于,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在社会对人的分化以及人们对金钱的依赖都依然存在、底层被压迫到最低的生存限度下时,我们要如何去完全信任这种建构而成的「爱」呢?这种对建构之「爱」的想象,何尝不是另一种同样值得警惕的建构呢?

    这个非血缘的「家庭」是一种纯粹的理想状态,它不涉及任何本质主义的规训或律法传统的限制,而是一个流动、自主且相互关怀集体。但是当社会并没有一个真正建立起这种乌托邦式的团结集体的条件时,当这个幻象的基础依然是破碎的时候,我们作为观者又有什么权力强行为底层的人们描绘所谓的美好图景呢?

    这时,将美好摧毁的「无解」处理显然是对这个群体真正的尊重。

    但是枝裕和并不会掐灭一切希望。那些情感细节的意义虽然被分化、被模糊了,但却并不会灭失其理想状态下的意义可能性。生活中细碎的善,在观众面前依然真实可感,凝聚成「有解」的暗流。即便「爱」在不同方向的冲击下难以直达纯粹,但那不纯粹中却依然能够提取出纯粹。

    我们似乎可以在那一部分纯粹中窥见未来的方向。在那种纯粹的理想状态中,人与人的「羁绊」超脱了金钱与社会等级的束缚,而进入真正的解放之中。那是真正的「家」的意义,人的自主自由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爱与交融才是唯一。


    所以,那一夜的烟花到底是真的吗?

    它看不到,它亦真亦假?

    或者,它至少能被聆听到,它依然在走向真实,走向银幕前的你我。

    本文可见于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4 ) 除了钱,我们什么都有。

    是枝裕和是一位大师级导演,他有三部电影进入豆瓣TOP 250。

    《无人知晓》9.0分,排名193。

    《步履不停》8.8分,排名226。

    《海街日记》8.6分,排名233。

    除此之外,还有《奇迹》和《比海更深》8.7分,《如父如子》8.4分,《幻之光》8.2分……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是枝裕和带来了他的最新作品《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是是枝裕和继《距离》《无人知晓》《如父如子》《海街日记》之后第五次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也是首次获奖。

    MTC评分高达93分,目前是2018年最高分。

    今年6月,《小偷家族》在上海电影节是一票难求,甚至传出了《小偷家族》电影票换上海内环二手房的段子。

     5 ) 《小偷家族》中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细节之处?

    昨天深夜看完《小偷家族》之后,晚上睡前和今早醒来,都在想这部电影,干脆写了一点观后感。

    以下文字有明显剧透。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非常推荐你去看,并建议你看完电影之后,再来看这篇推送。

    当然如果你不介意剧透,想在观片之前了解更多电影里值得留心的细节,那往下看吧👇

    1

    片中,亚纪说,维系自己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东西是钱。

    但这并不是她的真心,反而是她的恐惧。

    她无比害怕这是真的,她这么说只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心理预期,只是因为害怕别人让自己失望。她比任何人都需要一个证明,证明自己是有人要的,是被爱着的。别人和她在一起不是因为利益,而是因为爱。

    她觉得奶奶不收她钱就让她住在家里,就证明了奶奶真的爱她。后来,当她知道奶奶每个月都从她爸爸那里拿三万块之后,她的世界崩塌了。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奶奶从来没有花过那笔钱。拿钱但从来不花这背后有无数种可能的原因,折射的是人性的复杂。但我相信,奶奶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收留她。但这一点,亚纪没有机会知道。

    类似这样的不知道,电影里有好多。玲玲不知道,亚纪觉得她穿着喜欢的泳衣就不肯脱很像小时候的自己;柴田治跑着追公车时不知道,车上的祥太最后终于无声地说出了“爸爸”;其他人不知道信代是为了留下玲玲而放弃了工作;就像其他人不知道奶奶在海滩上用口型说过“谢谢你们”一样。

    太多的在意是没有被看见的。人世间的事往往如此。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好意思表达,没有资格去表达,太在乎反而表现地好像不在乎…

    错过和误解,伤害和怀疑是人生常态。而豁出去的善意,裸露柔软腹部式的信任则是小小的奇迹,虽然小,但仍然是奇迹。这些奇迹让人想活下去。

    2

    《小偷家族》里小卖铺里的爷爷戏份很少,但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他的举动,让祥太的转变有了说服力,从根本上成立了——

    爷爷发现祥太带着妹妹偷盗之后,没有一句斥责,没有说破这是偷,只是重复了孩子们偷东西时做的手势,告诉祥太,以后不要让妹妹做这件事了。还从架子上拿了两个果冻给祥太。

    如果爷爷的反应是打骂,给祥太的冲击估计没有他温柔平静的劝说来得大。

    因为学习道德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惩罚,而是激励。用《何为良好生活》里的话说, 当一个人“真的看到真善美的存在后,会激励自身的信心和活力。”

    爷爷不仅给祥太上了人生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课,也让祥太意识到,在小偷家族之外的世界里,不是只有抛弃他、伤害他的人,也有不求回报、善意对待他的人。

    这给了他奔向外部世界的信心。

    3

    电影里其实很多细节都草蛇灰线般相互勾连。

    比如,奶奶去取钱时,大声说出密码,陪着她一起去的亚纪在她身后提醒她,你输入就好了,不用说出来哦。

    奶奶去世后,信代和祥太一起去把奶奶卡里的钱取了出来。正常按遗产法,信代肯定是没资格继承奶奶遗产的。信代能取出钱,唯一的解释是,他们也就知道奶奶的密码。

    我忍不住猜测,奶奶当时是故意把密码说出来的吧。

    比如,祥太和由纪在河边捡拾蝉蜕。由纪看到一只正在艰难蜕壳,还没有成功的蝉,喊祥太去看。两个小朋友就并肩站在树下,给努力破壳而出的蝉宝宝喊加油。

    这只蝉也是祥太的命运隐喻吧。要成长,必然要挣脱、要飞走。

    4

    在《小偷家族》里,由纪(后来被家里人起名叫玲玲)是作为一个外来的陌生人,进入到五口之家的小世界里的。她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或多或少,会让大家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多一点思考,甚至是疑问。

    这一点在哥哥祥太身上,尤其明显。妹妹像一个幼小版的他,他得以从他者的角度观看并思考自身行为。他开始想,以后也要让妹妹和自己一样偷东西吗?

    之前“爸爸”治告诉过他,商店里的东西是没有主人的,所以可以拿走。

    但来自小卖铺爷爷的温柔规劝,让祥太强烈感觉到了这样做是有问题的。再之后,小卖铺没开门,店外贴着“忌中”。因为祥太不认识“忌”字,以为店铺倒闭了。治跟他说过“只要商店不倒闭就没关系。”但现在店倒闭了,祥太多少会怀疑自己的行为和店铺倒闭之间的关联吧。

    此时的他,已经明确不想让妹妹继续做他意识到有问题的的事,他决定自己去偷。但是妹妹跟了进来,想要帮他分担任务。

    他看着正在把食物往裙子里塞的妹子,意识到,如果不改变,这孩子会和自己一样。

    光是他自己可能还能接受,但加上妹妹,他彻底动摇了。

    而且,我觉得,他可能还担心妹妹的偷盗行为,会被人发现(电影里妹妹塞食物时,塑料包装袋被挤压发出声音,其实很容易被人察觉的。电影里所呈现的,之前家里其他人的偷盗行为,都是无声的。),他不想让妹妹被抓。

    他于是抢了东西就跑,故意让自己被抓。这其中有保护妹妹的成分,有对现有生活的失望、放弃和逃离,也有想要改变的突围之心。

    5

    有朋友问我,10分的话,给《小偷家族》打几分。

    我说打10分。是啊,我就这么喜欢。但后来想想不对,有个细节始终缠绕在我心头,让我想扣一分,打9分:

    为什么一家人里没有一个人告诉警方,玲玲的父母一直在虐待她。不应该让玲玲回去跟那对虐待、忽视她的父母继续生活啊。

    我觉得,让玲玲和哥哥一样,被政府抚养,去六个孩子住在一起的公寓,也比回去和家暴父母生活好吧。

    真的一想到,玲玲妈妈对玲玲说“我带你买新裙子”时的眼神,我就不寒而栗。

    看完回来路上,我脑子里想的一直都是前一段时间女童被其亲人联手虐杀的新闻。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存在,我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相信这世上有神。

    如果孩子们能选择家人的话,可能有些孩子宁可选择无父无母做孤儿,有被他人领养的机会,也不会想要自己现在的父母吧。

    6

    《小偷家族》里有些元素是是枝裕和以往电影里也会经常出现的,看起来很亲切。

    比如坐新干线出游:《奇迹》里是孩子们坐新干线去看火山,《小偷家族》里是坐新干线去露天海滩。

    比如去海边玩表现家人关系,《海街日记》是四姐妹去海边,《小偷家族》是全家六口去海边,踏浪的画面和《海街日记》里的好像。

    比如用拍堆雪人来表现亲子关系:《第三度嫌疑人》里是父女堆雪人,到《小偷家族》,就是父子堆雪人。

    主题也和他以往拍摄的电影一脉相承,但有更强烈的集合感,有《海街日记》里的亲情温暖,有《如父如子》里“对什么是家人”的拷问,有《奇迹》里对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呈现,有《第三度嫌疑人》对人性复杂微妙、司法局限性的探讨,有《无人知晓》里对被遗弃儿童等社会问题的关注……

    我觉得说是集大成之作会有点夸张,但《小偷家族》的确比较完整地把是枝裕和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交付给了观众。

    7

    很喜欢《小偷家族》里的妈妈说的那句,“家人还是能选比较好。”

    让我想到《Sense8》里看得我大哭的一幕:Felix受伤,植物人一样躺在病床上,Wolfgang 守在他病床前,跟kala说,“他是我兄弟,我们不是因为血缘而随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之间有更强大的联结。”

    Kala问“是什么?”

    Wolfgang说:“By choice” “是选择。”

    爱的第一前提是自由意志。血缘给了我们一个爱的可能性,但只是可能性,绝非必然性。我从来不相信,因为我们有血缘,所以我必须爱ta这种话。

    我爱是因为我从内心觉得对方值得我爱,于是选择去爱。

    8

    整体来说,我非常喜欢《小偷家族》。是枝裕和真的很尊重观众,不煽情,不愚民,不说教。用徐皓峰的话说,他呈现的不是道德的是非,而是道德的困境。

    他帮你撕掉人身上的标签,让你看到一个一个人。那些人,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夜里开着灯等待他们回家的家人。

    他尽力展现生活的复杂,让你看到算计也看到算计背后的温情,让你了解、体谅,让你珍惜“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起来的瞬间。”(是枝裕和语)

    —END—

     6 ) 不止25个细节:那些无声的羁绊,那些有声的家

    本文严重剧透,请一定在看完电影后阅读,感谢!


    周三豆瓣的超前点映场,今天首映再次去看,正如之前所看的是枝裕和监督的电影,第二次看真的不一样了。我刚刚从影院回来,我只想对电影中的细节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不是评论,与大家分享。

    如果你看过导演之前的电影,你一定会从这部电影中找到许多导演之前作品的影子,就像电影的海报一样,一个家族,三条感情羁绊的线。

    《如父如子》与《比海更深》:柴田治与祥太

    1. 祥太的名字。是治的本名,也可能是治会写的为数不多的字。祥太说黑鱼的故事是从语文来的,而治说他更不懂了,到之后祥太进了医院,治告诉警察,柴田是棒球明星的姓,因为这个姓是假的,而特意说了祥太怎么写,这才是他真正的名字。

    2. 夜晚的父子玩乐,柴田治看着外面踢球的父子经过,自己拿个塑料袋就当足球了。在祥太被抓之前,他们的互动与玩乐都在晚上,而后来祥太回来的那个雪夜,你是否会想到比海更深的那个夜晚呢?

    3. “三大教育”:柴田治告诉祥太的三件事情:只有没法在家学习的孩子才去上学,放在柜台的东西并不属于任何人,只要商店没有倒闭就好。无论这些教育多么的荒谬,但是孩子的单纯就是依然相信这些真的,直到老爷爷的杂货店真的关了,祥太才真的感到了怀疑。

    4. 偷东西与新修的浴室。柴田治的好吃懒做来自与偷盗的过于容易,有容易来的钱,干其他累的事情就不愿意了,所以偷东西就成了柴田治唯一会的东西。当警察问他为什么教小孩偷东西的时候,他的回答就是我只能教这个。这可能只是一个借口,但是也可能是他的真心,就像后来祥太来到他一个人居住的地方的时候,他却说浴室是新的,可以去洗澡,浴室是新的,连说两次。只有这点好了,最后一天当“爸爸”的柴田治还是想给祥太。再比如大海中父子关于咪咪与早晨变大的事情,柴田治知道的不多,但是他观察到了孩子的变化,也会赶紧告诉他——只是他只有这些,只会这些了。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玲玲掉牙的早上推开了祥太的门,祥太跟她说不要随便打开他的门,这不是随便一说的。

    5. 爸爸与叔叔。虽然祥太一直不叫爸爸,但是柴田治一直说着爸爸我,直到最后的公交车站,他说了两次叔叔。公交车上的祥太终于不发声地说出了爸爸,就像奶奶无声的谢谢一样。

    6. 抛弃祥太与祥太故意被抓。最后的一夜,两个男人就像之前的那个车上的夜晚一样,“两个男人在一起挺好的”,进行了一场男人的对话。柴田治说对不起,当时要逃。他真的要逃,不管祥太了吗?他出门的时候带着祥太的鞋,告诉玲玲去接祥太,他心中是惦记着祥太的,但是事实情况是他就算没有一出门就被抓住,他也没法去找祥太了。所以事实上,他确实是不管祥太了。此时他这样告诉祥太,既是实话,也是希望祥太分开后不要那么难过。祥太故意被抓是为了玲玲还是因为想结束这一切,也许都有,他最后告诉柴田治又何尝不是让“爸爸”别更难过呢?这是一次男人的对话,都是真的谎言。

    7. 传承,教育,给予,榜样,也许这就是父子之间的正确羁绊吧,对于柴田治来说,他确实做的不好,但是他似乎也真的在努力,但是真的不对,不够,只是某种情感还是超越的血缘。

    8. 小黑鱼与金枪鱼。在故事中家族要团结,同时这也是柴田治无法给予祥太的,小偷家族只能告诉他,要大家小黑鱼抱在一起,而孩子需要知道什么是小黑鱼什么又是金枪鱼,更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小黑鱼。

    《无人知晓》:玲玲与柴田信代

    玲玲的遭遇让人不得不想到无人知晓,她的境遇甚至比无人知晓更为痛苦。

    1. 买新裙子与伤疤。不得不说,第二次看的时候,听到玲玲与祥太在车上说到妈妈还给我买新裙子的时候真的是毛骨悚然。玲玲跟奶奶,信代去商店买泳衣的时候,玲玲突然一句待会儿不会被打吗?直到最后,玲玲回到家,因为摸了生母的伤疤,被要求道歉,然后她生母突然邪恶地笑着说给她买新裙子的时候,玲玲的表情,那一瞬间我的心像被扎了一样,那是多么恐怖的感觉啊。而正如柴田治给祥太灌输概念一样,玲玲的妈妈也给她灌输因为喜欢她才打的概念。直到信代紧紧地抱住了她,但是这依然没有改变买新裙子等于挨打的可怕经历。而最后玲玲触碰生母伤疤的动作似乎也是在说玲玲本身就是一个其生母不愿面对的伤疤,是一个象征。

    2. 被父母虐待的孩子,怎么会对人那么好?当信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不得不想,她的童年会是怎么样一副光景。她显然没有成为善良的人,而她抱紧玲玲的时候,是否希望她能保留她的善良呢?

    3. 尿床。玲玲5岁还在尿床,生理性的问题不好说。从家长与教育层面来说,很有可能是由两方面造成的,第一,疏于教育,没有训练孩子起床小便,显然玲玲的生父母很可能就不管她。第二,更严重的是,尿床之后家长的反应,家长对尿床孩子打骂会造成孩子心里负担加重,更加容易尿床,所以玲玲的尿床与她的家庭情况是有关系的。另外,简单科普,吃盐不能治疗尿床,相反,小朋友应该少盐少糖,才不容易尿床。

    4. 是她选择了我们?这是信代跟奶奶说的话,回到电影一开始。柴田治与祥太遇到玲玲,并不是第一次,而且甚至之前信代也见过她。这里面真的冥冥之中有一个选择。

    5. 进退维谷。看完电影,尤其是最后一幕,我最难受的就是玲玲了,她如果一直在小偷家族会变成什么样呢?在她可怕的原生家庭又会如何呢?《无人知晓》中的一幕幕,最后时刻她一个人走廊上,她的爸妈呢?两个孩子失踪两个月都不报警的爸妈呢?不敢想。

    6. 玲玲的身材。从一开始瘦的样子,到最后回到家里玲玲其实已经胖了不少。对于玲玲,小偷家族固然不好,但是也许对她来说,更高的要求只是奢望了。

    《海街日记》:柴田亚纪与柴田初枝

    最爱的树木希林真的老了,甚至脸上的表情已经没有那么丰富了,她与亚纪这对“祖孙姐妹淘”却是这部戏最令人唏嘘的一条线,他们并非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还不如没有关系。

    1. 被另外一个女人伤害的女人同盟。奶奶是爷爷的前妻,其实两个人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但是为什么亚纪依赖这个奶奶呢?因为奶奶也是因为另外一个女人,自己被抛弃,而对于亚纪,她的爸爸跟另外的女人好了,又生下了妹妹,她也成了那个被抛弃而多余的了。(从奶奶那句 非常突兀的同父异母,以及奶奶拜访其爸妈的时候,她妈妈说的那句她爸爸很想她,可知,她是她爸爸跟前妻的孩子,而她希望成为那个两个人亲生的女儿)所以她在奶奶身上找到了共同点,这样也让两个人可以相依为命。亚纪就是海街日记里的浅野铃,她没有三个姐姐,但是她有一个老奶奶。

    2. 温暖,无论是躺在奶奶身边,还是紧紧抱住4号。亚纪最缺乏的是温暖,看看她家的房子与父母,看似那么美好,却让她如此缺乏爱。与其说她工作是为了赚钱,倒不如说她只是想从与人接触那里得到温暖与爱。这一切随着奶奶的死,尤其是她知道了奶奶从她爸爸那里拿钱的一瞬间,也许崩塌了,就像那个曾经带给她温暖,却人去屋空的家。

    3. 谢谢。海边,奶奶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一群毫无血缘的人,却住在自己的家里,但是却成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陪伴,老奶奶是贪财的,但是到了最后,她真的觉得钱是最重要的了吗?她明知道自己死后那些钱会被这些人拿走,但是面对大海,她还是无声地说出了谢谢。

    4. 什么把人连在一起,情感,生理还是钱?不知道最后亚纪有没有答案。

    《步履不停》:走到一起的小偷家族

    步履不停是我最喜欢的是枝裕和的电影了。一个血脉亲情的故事,到这个完全没有血缘的家庭里,我们依然看到了导演对于家与家族的理解。

    1. 小偷家族的时间线:治与新代认识并且在防卫过程中打死了带子的老公,并且埋尸体。根据最后电影里治有案底而新代没有来说,这次受刑的是治。治与新代在偷东西的过程中捡到了祥太。而此时根据祥太最后说的住在车里和他跟爸爸所在的那个车来说,他们一开始应该是生活在车里的。后来他们遇到了独自一人生活的奶奶,占了奶奶的房子住(根据上门的原来的征地者与其他对话可知),同时保障了奶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冲着老人的养老金与住所去的。16个月之前,亚纪应该是在爷爷葬礼上遇到了奶奶,来到这里跟奶奶一起生活。到这年的2月,治把玲玲带了回来。

    2. 应招小姐与杀了你。新代与同事的两次对话,一次提到她过去的职业应招小姐,说看到的女人为了掩饰,还假装床上技巧不好,而她跟治在大雨的房间里,她依然那样的主动与风情万种。第二次,同事威胁她关于玲玲的事情,她说一旦说出去会杀了你,那个眼神再看十分可怕。毕竟真的杀过人。

    3. 受伤与传染病。夫妇两人的好吃懒做表露无疑。治去工地先做操,背后大大的就是小心发生事故,我甚至怀疑是这个给了治启发。而新代听到同事说孩子得了传染病后也希望自己得。

    编剧、导演、剪辑是枝裕和的其他细节

    1. 黑暗与明亮

    屋子里的生活要不在晚上,要不就是昏暗的,正如小偷家族,他们在社会的底层,一个我们根本看不见的地方。我相信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底层家庭,但是我们平时看不到,媒体上甚至都看不到,他们就像不存在一样。而孩子在外面与全家去海边的时候,又是那么的明亮,这样的明暗变化,让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也许这又是生活的黑暗与光明的对比吧。

    2. 剪接与编织

    剪辑是电影讲故事的艺术。尤其是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会明显地感知到导演对于每个镜头与场景交替的逻辑关系。就像,玲玲的事情讲完后,回到屋子里就是奶奶唱得哪首儿歌,再到电影的最后玲玲唱起了那个儿歌,这个剪接就显得意味深长了。而对于三条线的处理上,不断地交错编织,形成了一副完整的画,就像玲玲掉牙与祥太开始不让早上随便打开他的门预示的那些生命的成长一样,接下来立马是也一定是生命的消逝,这就是生命在故事中的编织,生与死的编织。

    3. 善恶正邪

    小偷家族的善恶,是枝裕和都没有做出过多的评价。诱拐孩子,偷东西,教小孩偷东西,藏尸体,这些再怎么粉饰都很难说不是恶了,但是电影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家的温情与羁绊。社会就是这样,太难用一句好坏来判断了。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依然是把一切都告诉观众,其余留给观众去判断吧。

    4. 无声与有声

    这部戏太精彩,再看一次,几乎没有任何一句废话与一刻停歇,但是在众多情节中,我还是两次被看不到的烟花所打动了,一家人在矮矮的屋檐下,只能听到声响的烟花,就像这个无声的家庭一样,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任何声响。其实我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的某些人,甚至我们的媒体与gov也不愿意去在意这些无声的群体。但是他们却确实存在,哪怕他们看不到烟花,可是他们的世界也会隆隆作响。

    太多细节,还请大家补充,强烈建议多看一次。

    本文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Joe和他的朋友们,感谢关注!

     短评

    在青岛红树林酒店影院观看,观众还不少。演员精彩,剧作实在,使前半部平实的生存描写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后面内情揭示也就分外引人。许久没看过国语配音版电影了,虽损失了原声魅力,但更多的精力注视着演员的细腻眼神,动作,似乎获得的东西比分神字幕多不少。真是什么事情都可能是有利有弊啊。

    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 和《无人知晓》对比的话,是枝裕和结构和剧作上控制力衰落还是很明显的。但对类似主题复调式回归中,一个作者内在生命经验在时间中流淌所带来的文本上变化和感触,他对社会和人性经年耐心的观察、等待和摸索,恰恰承托出,与是枝裕和差不多同一时间出道的贾樟柯,还在《江湖儿女》中用符号宇宙空洞地重复自己二十年前生活经验。

    1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 “我只能教他们这些了” 特别安静,却有很大的力量,特别湿热,却像夏风一样清凉拂过…我小时候是从大桥下被捡回来的,我弟弟是从垃圾堆,为什么小时候家长都热衷于捡孩子?

    1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 安藤樱那场在警察局双手不停抹眼泪的戏,演技大爆炸,可以说是年度最佳哭戏!

    19分钟前
  • OhBoyDaily
  • 力荐
  • 可惜全部的一点点真心,都只能无声地说给自己听。

    20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 如果说爱你,还打你,那一定是说谎;如果爱你,就会像安藤樱一样紧紧抱住你。(沉溺于安藤樱的美色无法自拔

    21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 这家庭成员的关系如此戏剧又如此恬淡。奶奶一边说,血缘真是挣不破啊,一边看着海边毫无血缘关系的“家人”快乐的玩耍,家庭的意义、基础、决定性的根底到底是什么呢?镜头下没有高楼大厦、流光溢彩,一群人鼠蚁般生活在逼仄的房间里,冬天瑟瑟发抖,夏天汗水岑岑,吃偷来的食物,用偷来的香波。温暖来自于哪里?援交客人的拥抱和眼泪,教孩子叫自己一声爸爸,一家人齐整地在屋檐下仰望烟花,一座座小小孤岛连得成大陆吗?他们一家的生活几乎完全屏蔽于正常世界之外,但那所谓正常世界又真的是正常的吗?这里没有社会批判,它早已超越了这些无聊的社会性政治性议题,只探究人心。男人躺在那里吊儿郎当地开玩笑说,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哦,这才是家庭的根基对吧?

    22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枝裕和依旧乐于探讨血缘与亲情究竟有没有必然联系。所谓小偷家族,偷的不止是能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一种能够让灵魂产生幸福错觉的情感羁绊。偷生能不能叫偷?如果叫,那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小偷家族的一员。中川雅也追车看得我哭晕,在海边抽了两根烟都没回过神。

    25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 电影节给了4星,点映二刷改五星。删减只影响心情,不影响剧情。这是一部看着温情,实则让人绝望的电影。六个人,包含人生各个阶段,小女孩也许就是他们的过去,老奶奶也许就是他们的未来。你说这个世界会好吗?这些人从生到死,无人知晓;被弃苟活,步履不停。临时的家人组成羁绊,相互取暖;真正的至亲者却活在谎言之中,不闻不问。就是这样一种“陌路虽有爱,亲者皆祸害”的循环让你心寒至极。

    28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 最费力的成长留在树上的只有壳,最狰狞的伤口留在皮肤的只有疤。最动人的烟火绽在空中看不到,最深沉的感谢飘进风中听不清。你教我食物最美味的吃法,却教我获得食物最羞耻的手法;我学会祈祷最灵验的手势,也学会用来祈祷最不齿的心愿。我在商店里偷换掉童年,你在泥土里掩埋了伤疤,而我们组成了家。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我很努力试图去同情人物,还是没法同情他们。情节很cheap,直白生硬,全片无一处情感发自创作者肺腑。可恨之人有可怜之处,如果可恨可怜都写得不充分,人物怎么立得住呢?是枝裕和最近作品太多,应该好好休息积累一下,一年三熟的水稻再好吃也比不上一年一熟的。

    34分钟前
  • 小A
  • 还行
  • 感觉是枝裕和的电影还是更适合一个人在家默默观看

    37分钟前
  • 叶纸君
  • 推荐
  • 水准接近是枝裕和最好的“步履不停”。几乎所有导演在拍摄底层家庭题材时都会有意无意的使用自上而下的镜头,只有是枝裕和永远能够保持温暖的平视。电影含蓄的再定义了家庭和亲情:在商店倒闭前,里面的东西都是无主之物;在这个小小家庭分崩离析前,他们就是有爱的一家人......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 有援交和啪啪戏,希望局里不要一叶障目,淫者见淫啊。不知内地哪家片商买了,棕榈叶至少增量两千万票房。情绪感染到位,收尾看哭全场。尽管都是被社会遗弃的多余之人,依然还是要努力生活呀。

    46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 在电影院看了一部阉割版电影,导演是是枝裕和,我想这大概是对于这部片最大的讽刺了。他们在尽量还原现实,我们在竭力掩盖“全貌”。他们在诉说苦与痛,我们在迎合“价值观”。当我们的电影人还在绞尽脑汁如何消费和榨取现实的时候,他们已经用最举重若轻的方式走在了艺术关照现实的最前端。如果说《步履不停》是一剂后劲十足的催泪弹,那么《小偷家族》便是如鲠在喉的穿肠刺,咽不进去又吐不出来。观影过程始终都很平静,一如观看是枝裕和的其他电影,但走出影院的路上,泪水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作为导演的是枝裕和究竟是不是一位大师,这部片便是最好的回答,金棕榈只不过是影片所承载的所有意义中最轻和最无关紧要的那一个,经过岁月的洗练,是枝裕和的功力才显得愈发可怕,毫不夸张的说,世界范围内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位能拍出此片的导演。

    49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 相比“小偷家族”,更像“是枝宇宙”。这不是玩笑,一出从《无人知晓》到《第三次杀人》的总结表彰,你可以在任意一个角色(小朋友),一句台词(羁绊or选择成为父亲),一个场景(看烟花与海滩嬉戏),看到其他作品影子。最有趣的体验,大概是不同演员的组合,以及被隐匿的人物过往和秘密。

    5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 或是被第三者插足,或是不受父母待见,或是被辞退,或是父母根本不想把Ta生下来……这群被抛弃的人们,却共同组成了最温馨、最和睦、最融洽、最可爱的家庭。他们或是失业,或是工伤,或是以偷窃维持生计,或是在风俗店工作,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缺少物质财富,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他们每个人之间都没有血缘关系,但每个人都比原来的家庭过得更加快乐。结婚不意味着幸福,被丈夫抛弃也能子孙满堂;生了孩子不一定就是母亲,没有生育能力也可以给予母爱。柴田治以为什么都教不了孩子,却教会了他什么叫青春期。亚纪远离了富有的家庭,因为4号先生的肩膀更让她感到温暖。由里遭到亲生父母虐待,却有一位素不相识的人愿意以失去工作的代价保护她。富有富的活法,穷有穷的活法。我们在丰衣足食中颓废度日,他们在贫困交加中感受大爱无疆。

    55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 比起放下手机,这本电影在观影时需要观众做的第一步是:放下三观。

    57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推荐
  • 仍是是枝裕和的家庭剧套路。不过,因为这次的家庭关系更加特殊,也更多了些温情。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让影片更有深意。几个角色散发出的主要情绪都是:暖。一个特别暖、特别温情的故事,背后又暗藏伤感与残酷,如《无人知晓》,小朋友们仍然表现出色。安藤樱在这里超性感啊!当然,也超有戏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三星都给两个小演员,很灵很可爱,一句在家里没法学习的孩子才去学校,真让人心疼。除了树里是被救的,祥太真的不是被诱拐的吗?还有亚纪的妹妹跟父母关系很好啊,亚纪离开家他父母不闻不问是合理的吗?祥太住院全家要跑路又是什么鬼?丢下一个孩子跑掉……这羁绊也不像他们说的那么深啊……

    1小时前
  • 齐木楠雄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