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大都市巴黎,来自乡村的少年来此投奔哥哥乔治(蒂埃里·钮维 Thierry Neuvic 饰),却因为不知道哥哥公寓的密码而被关在了门外,就在这时,哥哥的女友安(朱丽叶·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出现在了少年的面前,带少年进入了公寓。
少年粗暴的对待乞丐玛利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 Luminita Gheorghiu 饰),遭到了黑人教师阿玛度(Ona Lu Yenke 饰)的严厉批评,之后,警察来了,反而逮捕的玛利亚和阿玛度。玛利亚因此而返回自己位于罗马尼亚的家乡,回到了丈夫道格拉斯(Bob Nicolescu 饰)身边。安的隔壁住了一个被虐待的孩子,向安求救,安不知该如何是好。镜头下的人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看完影片的第一感觉便是此片在叙事和风格上延续了《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中碎片化的,交错的,每个片段的嘎然而止和黑幕转场,以及生活流的平淡与克制。只是《71》中角色的交集出现在了最后,而此片中人物的交集出现在开始。
影片的开始在一段小女孩的猜哑谜游戏后便是讽刺十足的精彩段落。从乡村前来巴黎投奔摄影师哥哥的男孩发现哥哥家的门锁密码更改了,无法进门的他在街头游荡时遇见了哥哥的女友朱丽叶.比诺什。比诺什将钥匙交给了男孩,而男孩没走多远将自己没吃完的面包故意扔到了坐在地上的女乞丐玛丽亚。这时一个年轻的黑人男老师拉住男孩指责他的傲慢无礼行为,并发生了打斗。讽刺的是,最后警察逮捕了黑人老师与女乞丐……显然,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中,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法律与规则就是如此狗屁不通。最终女乞丐被遣返回了自己的回家罗马尼亚,突如其来的正义最终害人害己……
遣返回国的玛利亚告诉朋友自己在巴黎过得不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显然她的自尊心当她必须撒谎。随后她和村民们一起参加了一场婚礼,村里的生活热闹,丰富,每个人都平等,热情,这与巴黎的阶级分化和身份认同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向朋友坦诚了自己在巴黎乞讨的过往,并讲述了一个被路人因自己脏兮兮的手而厌恶,鄙视的故事。但玛利亚仍然执意偷渡回到巴黎,她最后又出现在了巴黎街头......
男孩回到了父亲所在的乡下农场家,但他不愿继承父亲的农场,他想要前往巴黎这样的大城市闯荡。在家里他与父亲几乎没有交流,每天只是埋头干活,最终他留下告别的字条,离家而去,没人知道他的去向。
摄影师带着女友比诺什回到乡下见到父亲,面对弟弟的出走他们无能为力,面对父亲的忧郁他们同样无从下手。可摄影师同时还要面对与比诺什感情上的危机。摄影师回到巴黎后在地铁上用挂在胸口上的相机偷拍地铁上的每一个面无表情的乘客。最后当摄影师回到比诺什住所时,却发现门锁密码被换掉了......
比诺什的戏份可以说是此片中最精彩也是戏剧冲突最强的。她在片中饰演一个演员,也许就是她自己......她面对镜头听着导演的诉说然后逐渐变得惊恐失控的戏中戏让人印象深刻。她与摄影师男友在超市里因为邻居一个孩子放在她门前的匿名求救信该如何处理的问题而争吵,最后又在激吻中结束了这场闹剧。她与男演员饰演的一对夫妻在房顶的泳池里缠绵,结果发现儿子在攀爬窗外的栏杆,他们惊恐的飞奔过去抱下儿子。随后是他们两人在给这个片段配音,但配音的过程中她却不断笑场导致工作无法进行......最精彩的莫过于比诺什在地铁里遭到骚扰的片段。固定镜头将一节地铁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展现在画面里,最后一排的比诺什遭到两个男青年的骚扰后走到了离镜头最近的第一排坐下,而其中一个男子跟了过来坐在一旁。地铁到站后,男子向比诺什脸上吐了一口痰,随后向车外跑去,结果被一个中年男人一脚绊倒。待两个流氓离开后,比诺什向伸出援手的男人道谢后瞬间哭了出来……这是一个很无助和冷酷的片段,一个女人受到如此侮辱实在让人揪心。无论如何,暴力始终是哈内克逃不掉的元素,有时是冷暴力,有时是热暴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的,不好的,都得收入囊中,没人能真正的理解你,要么活着,要么沉沦。
1⃣️才发现豆瓣短评当作观影过程中的笔记特别合适 就是不能跳行 2⃣️观看过程中一直在想第一个长镜头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收尾,期待一个漂亮的收尾。但结果出乎意料,并没有在行程走死之后收,而是戛然而止;关键在于,引发思考:长镜头过后紧随的图片蒙太奇,十分震撼,绝对大师手法,力量在于,两种本身充满力量的视听形式直接撞击,是节奏上的,也是大视听上的,这是大师的把控。我们熟知的比如特写快剪之后突然接固定大全,类似这种思路,但同时在大视听上作变化,厉害。 3⃣️不同画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观看方式、注意力区域,所以,相对而言个人认为,4:3吃表演最多,16:9吃美术最多,2.39吃摄影最多,好像是这么回事。 4⃣️黑人女人一句话都没说完,咔 切了 ,进下一场,下一场第一个画面还是俩之前没见过的角色,特意检查是不是播放出了问题,不是。大视听建构------消除场次之间的联系,固定机位 长镜头 一如既往冷静旁观,冷静到切换场次还要黑屏一秒。室友写论文 关于间离,研究布莱希特,我推荐他哈内克,不看。这是什么?最直接最直接的间离,粗暴吗?肯定的,有效果吗?效果大大的。为什么间离?我个人理解,如同片名的浮世绘,观看画作,不是进入,是观赏众生群像,是品读,是悲悯。 5⃣️群戏的建构为何物?以场次为单位:有核心人物的常规处理:角色a-b a-c a-d a-e a-f 群戏:角色f-a b-a d-b c-a f-c 6⃣️00:43)神了,神了。这个得想想怎么说。我观看此片的原动力出现,元电影段落。这段可见元电影处理方式的丰富度,简洁 震撼,隐-现(间离)(出现摄影机)-摄影机画面(重点是这个摄影机和其他元电影中出现摄影机的不同之处,这个摄影机也是同时在拍摄的,等于算是b机穿a机这种,其他的要么算道具,要么播放摄影机画面时是另一种画面质感,比如哈内克的《班尼的录像带》,此处这个掌机就是掌机本人,斯蔡上挂着潘纳韦伸的胶片摄影机,这样剪切带来的感觉,词穷,不可言说。不刻意,哈内克把经典的平静的毛骨悚然带到了元电影创作中,像是挥发在空气中的毒药。7⃣️01:08)机器影子落在人身上 机器不动 成立8⃣️01:35)无解 震撼 查理考夫曼式的影像震慑,他妈的,还跳了一秒到下一场再拉出,更好,怎么想的?同时提供新思路----我之前想 如何在拉出来时演员还在场,只想到首映、内部看片会,这配音是个新思路。9⃣️电影语言探索/强视听建构/元电影/群像/中产 几乎是梦中的电影,必入论文。
哈内克是神!
在第一个戏中戏里,哈内克就说出了他在追问的东西:ton vrai visage。阶级、种族、国家、民族、性别、家庭,在穿上这么多层衣服以后,还有没有真实面目存在,如果有,又该如何将其呈现?讽刺之处在于,这一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在一出戏中说出的;甚至,哈内克对真实面目的要求,是用一部电影提出的:在虚假中要求真实,这是对真实最深的讽刺。
换言之,哈内克在用这部片子追问的是边界:电影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那一出父母担心孩子的戏,比之后配音的现实更加真实,那么边界在哪里?
刚到法国的难民在帮助乞丐时感到恶心,可她自己却也被当成乞丐而被嫌弃,平常人与乞丐的边界在哪里?在这里,有种人的核心品质被转译、被歪曲了。
地铁上的一幕具有超级强的冲击力,人们感到小混混可耻,可是仔细聆听他的话,没有道理吗?出生时同是真实面目,然后却被套上不同的外衣、接受不同的教育,成为不同的阶级,被当作不同品种来对待(人和畜生),可是中产和底层的边界在哪里,边界是合理的吗?这不是一种新的种姓制度吗?最后混混的一声大喊,绷紧的弦终于崩掉,这是他最后的戏谑,其实在社会上每个人都要崩溃了。
鼓声充满力量,但是影片沉默地结尾于一个哑巴孩子,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样子吗?使出全力吱吱呀呀,其实什么也说不出来,由此也不会被理解。
在今年的科幻电影《降临》里非传统单一线性结构的叙事手法让人大加赞赏,首尾呼应,巧妙的形成一个因果相连的环形结构, 而一向自带寒流和戾气的哈内克在其较为冷门的作品《未知密码》里也来了这么一出,在结构与格局上做了文章,开头和结尾在因果关系中切换衔接,但即便有这个看似灵巧有趣的设计,影片的整体风格、基调还是延续了哈内克一贯的特色,冷峻、沉闷、残酷而现实。
在观众的评论里又看到了不少熟悉的字眼,无聊、纳闷、什么鬼、接受无能,仿佛可以看到他们一脸困惑和难受的样子,像是没事又找了一次罪受。这次哈内克摒弃了富有合理和逻辑性的完整叙事结构,而是采取碎片化的方式采取多线叙事手法揭露巴黎的真实生态和社会境况,剪辑相当的干脆和凌厉,跳接的时间点和频率甚至有点让人触不及防,需要观众自行联系并消化其中给予的间断性信息和线索,理解其中的深意。
一聊到巴黎很多人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浪漫唯美抑或流动盛宴、艺术之都之类的主流印象,而哈内克则毫不留情的掀开了这层光鲜亮丽的外衣,直面常被忽视和掩盖的伤痕与疮疤,在这座城市里暗藏着暴力,沟通的无力,不公的对待,阶级、种族等一系列问题,一开始的突发事件哈内克就已经抛出了一个“现实的真相”,受到制裁和遣返的始终是被差别对待的弱势群体,街边乞讨的非法移民和挺身而出的黑人小伙。
近年因为叙利亚局势的恶劣和动荡(片中也谈论和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弊端),迫使大量难民涌入欧洲,种族之间逐渐激化的相处隐患被无限的放大和凸显,至今依旧是西欧许多发达国家需要妥善处理和左右为难的严峻问题。
片中无论是开始因“无意的侮辱举动”而导致的“黑白冲突”引向的不公结果,到后来在餐馆里黑人男孩与白人女友间对于“平等关系”的顾忌、敏感和重视,以及黑人小孩在学校受到的欺凌,黑人家庭遭遇的种种不公和欺压,再到地铁里直接明了的挑衅和侮辱,根植于西方精英意识形态里的等级待遇和两者间日积月累的矛盾所导致的种族冲突始终没能得到有效的缓解,甚至愈演愈烈。
在很多人看来哈内克不过是有些枯燥的记录了一些巴黎繁华美好面下真实而不堪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技术层面的讲究,但仔细捉摸就会发现哈内克在布局上下了功夫,包括严苛执行的调度和运镜(特别是几场长镜),一些与哈内克有过合作的电影人都曾由衷地感叹过哈内克的难搞和苛刻,但最终的效果却是出奇的高,在《未知密码》里透过比诺什饰演的安娜一角,以戏中戏的形式哈内克再次探讨了摄影机介于主客观间的存在作用,并牢牢掌控了观众的理解和意识,也就是说模糊了虚实的界限。
和《隐藏摄影机》一样,同一场戏,不同的拍摄角度和方位表现出的镜头语言和情境体验都会很不一样,片中几场安娜的“表演课”,对于哈内克的意图很多观众可能会和安娜在应对片中导演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中显现出的莫名表情一样,不明就里,从密室里的情绪崩溃到配音的难以入戏再到台上的浮夸表现,有多少本能有多少发自内心又有多少演的成分,哈内克又像玩起了关于人性实验的游戏,人似乎始终都在被性格、情绪和环境左右着,深深影响着未来的决定和走向。
开头开得很妙,像是一群聋哑小孩间的玩耍,一个小孩负责做动作,一些小孩负责猜,可惜都没能猜中,脸上挂着失落的表情;加上后来农场父子间压抑的沉默、疏离与隔阂,礼物却成就了儿子的离开;安娜和摄影师男友乔治的争吵;白人与黑人间的大打出手,都反映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徒劳和无望,这点在安东尼奥尼和伯格曼的电影里都让人深有体会,彼此的关系进而有了难以修复的间隙和裂痕,迎接的只有苦闷、愤懑、反感和泪水。
罗马尼亚妇女若没有抓住离开的机会或在巴黎没被两男子“骚扰”;安娜没有因邻居虐待孩子的问题而和乔治起争执,在地铁里没有遭受羞辱,乔治也许就不会无奈的进不了门;父亲若没有买摩托车,儿子应该就会乖乖的呆在农场……没有这些种种因由或许就不会有开头阶段的后果,这看似是种无解而既定的人生走向和命运的指引,但也是人出于本能的自我慰藉,为不快和不如意的结果找的借口和理由,然而俗话说得好: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很喜欢片中乔治将相机挂在胸前利用暗藏的快门线在地铁里偷偷拍下的一组人像,可谓是巴黎的众生相,他们大多神情凝重而麻木,甚至透着一种淡漠的忧伤,哈内克依旧用透着凛冽、写实而犀利的刀尖划破了美好的伪装,再次让人看到了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种种不堪、恶劣而偏负能量的一面,给予了观众深刻的体会和反思,最后伴随着富有节奏感和紧迫感的鼓点,高明的哈内克带着观众从结尾又走向了开头。
首发 | 一个冷门的公号:yuchishangjiu,欢迎订阅。
这是巴黎的另一种存在,看完以后无意中看到一篇关于本片究竟是倒叙还是顺叙的文章,其实关于叙事法则,本片不管从哪个角度讲都说得通,因为它本质就是一个迷宫式的循环存在,正着走反着走都是一样的(新出的CC版封面把这点诠释得很好),哈内克无法预知的剪辑点和长镜头调度组成了这个冰冷复杂的悲剧。
赞同少量的人口流动,但大量的人口迁移,必然会造成到别人地盘“耍流氓”的嫌疑。现在全球化,这个问题变得更严重,不同种族民族之间,想互相融合,太难,最后越了解越厌恶对方。还是隔层窗户纸看人,朦胧美的好。电影中反映这种问题,很难客观,不彻底的把自己变成那个人,就不能从那个人的立场看问题
庸常生活里的间接和直接暴力、突发事件对历史时间的解构、影像的真实性和信息传达能力:哈内克这三大主题在被严重低估的[未知密码]里头一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他低调而功力深厚的调度里,一个社会在此凝结,因此你在他的镜头里能看到对当代社会最一针见血的分析。暴力来了又走,密码也跟着换了几回。
以声音/声音的消失表现沟通之不能、悲欢之不通:开场无人能猜中小女孩的感受;父亲用马桶冲水声对儿子掩饰自己的悲伤;熨烫衣服时被电视声音遮盖的隔壁的尖叫声,以及随后选择调大电视声以遮盖自己内心的冲撞挣扎;戏中戏拍摄时被意外经过的飞机影响的对白,以及之后重新配音时难以再现的“我爱你”;舞台上试镜,但听不到台下导演们的评论声;结尾三组镜头——偷渡来巴黎的女人、一直生活在巴黎的女人、去战区工作又重新回到巴黎的男人——都被鼓点声淹没了声音;最后一镜,男孩表演着没有翻译、无人能懂的手语。
观察他人的人生,就像你无聊时看电视不停地转台,你突然切入她或他的这一点生活的模样,但是永远你不知道他人上一秒或下一刻是如何的。这不算一部“好看”的电影,但那些生冷的马不停蹄切换的场景,串起来的不是解谜而不得解的迷思。却是,盈盈绕绕的欲罢不能的忍不住的猜想。这是哈内克的内功。全片亮点在于比诺什的演技,尤其片尾地铁上被调戏那一段,教科书级别的令人印象深刻。
9.25 哈内克展开的每个矛盾都很吸引人,所以即使是看似碎片的多线交叉叙事,矛盾和矛盾之间并无必然联系,电影也可以从头到尾都有吸引人的点,可谓大师水准。鲁米妮察·杰尔吉乌奶奶是戏骨,我有眼无珠。
直面移民问题。开篇聋哑小女孩表演的小朋友都没猜到,片尾小男孩表演的我们也看不懂,暗示即使表达人与人也难相互理解,如片名未知密码。因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间都发生过相互被欺负事件,所以大家相互排斥,恶性循环使问题激化难以调和。印象深刻情节:少年将垃圾丢给外来乞丐,黑人青年教训他,而黑人青年被关进监狱,乞丐被遣返;黑人妈妈哭述儿子遭到的不公对待,爸爸说那回非洲,妈妈却说谁想回去?(谁要回那个缺医少药饥荒瘟疫的地方)玛丽亚说施舍了吉普赛乞丐自己又嫌他脏去洗手,而自己又用这双手接受施舍被别人嫌弃,然后痛哭流涕;黑人司机的小孩被校园霸凌;安在公交车被黑皮肤青年骚扰,被深色皮肤大叔帮助; 各肤色聋哑儿童在一起打鼓的让人感觉大家都一样,本可以融洽的和平共处。剧情理顺见影评https://movie.douba
哈内克的[巴黎浮世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和法斯宾德的[卡策马赫尔]相映成趣,都聚焦移民/难民问题与排外心理,还都比较罕见地用了断片式拼贴与长镜头交融的呈现手法。但老哈野心更大,不仅试图将巴黎-法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一网打尽(黑与白的种族矛盾、非法移民、城乡分裂、阶级鸿沟、家庭不和、霸凌与骚扰等),甚至还通过两段摄影师(一角)所拍照片的蒙太奇(科索沃战争、劫持人质)折射出当代国际上的暴力冲突,这一点连同片中人收听的新闻都同质于[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几段戏中戏([电锯惊魂]般的暴力虐杀前奏,舞台剧,配音笑场)的间离感也是典型的哈内克手笔。首尾两层回环呼应,街头的好心办坏事、偶遇和弄巧成拙,手语比划小朋友和观众都猜不出,契合于人际疏离沟通不得的母题。多种族共打鼓+掩盖话语的音轨。比诺什演得太绝。(8.3/10)
冷峻的哈内克也玩起了结构,N条线索交叉叙事,几乎可以说是看过的电影里结构最乱的,但唯其混乱,方才真实。
镜头、剪辑、比诺什的表演…国家、肤色、阶级…男与女、老与少…哈内克的影像实在锐利得太伤人,从灵魂深处切割,带着丝丝寒意。
结构如《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截取来自不同国家种族阶级的人的生活片段试图折射出巴黎的样貌,哈内克就像个冷静的观察家,所有歧视与不公皆被他以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并以刻意打乱的时间线模糊了事件的因果,结尾利用鼓点取代语言,聒噪与混乱从未消失。
典型的形式大于内容,但当形式到了一定境界,内容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影片紧扣“密码”展开,开头聋哑儿童猜谜和开篇第一个长镜头只能用“震惊”来形容,后面固定长镜头大部分烦闷乏味,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烦恼与忧愁,但哈内克的冷感风格却让观众无法带入情感。
哈内克精心编排的未知密码,关于不信任的根基,非我族类,其心必夷啊。喜欢电影的开头和结局,语言的隔阂是隔阂的起点,也可能是许多其他隔阂最终的归结点。
碎片化的叙事会让观众极力想要弄明白单个片段发生的故事,而哈内克凝视般的长镜头先是把观众牢牢吸入场景,带动你理解情节,而后却戛然而止,直接切换下一个场景,以此制造“未知”。这种“未知”本质上是由无目的的窥视造成的,而且是带有哈内克强烈主观色彩的窥视,这就让观众好像在亲身体验这种“未知”。哈内克用这种方法把握住了“疏离”的本质——不是人与人在关系破裂后的分道扬镳,而是根本无法建立起关系。我们在片子里窥视了那么多人的生活,却一个都弄不明白,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C+/ 相比《71块碎片》少了让我轰然倒塌的点。更何况,也没有多么“密码”啊(私以为这个结构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不过对哈内克的美学原则倒是愈加信服:如果描述美丽,它立刻就变成谎言。
偶尔被人看到电影一幕,被人指责看黄片。好像最近一直被人下定义,可都不是我。委屈、愤怒?亦或,只是解释一下,不听,便看淡下去。我希望有一肩铮铮铁骨,也是硬汉一般。。
如果没有《电影中的复合叙事》的解读,很难有耐心看完这部经典。摘取一部分:片中立体多面的人物塑造和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都说明,真正了解社会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电影也没有告诉我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哈内克并没有为种种不公提出简单的解决方式。它们就像难以打开的门、难以破解的密码,就连哈内克自己都说:“每一种所谓的解决方式不过都是些安慰人的东西,因为真正的办法实在太复杂了。(Leonard Quart, 2002)”他的使命并非为人们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重要的问题,引发观众思考。哈内克在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中,找到了概述他眼中黑暗现实的理想方式。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由开场8分钟长镜头引出影片中不同国家、种族、阶级、职业、年龄的主角人物们的萍水相逢,再用冷峻克制的影像与多线叙事、平行剪辑、声画错位的节奏、风格分别讲述他们的故事,再辅以戏中戏电影、地铁路人肖像摄影、旁白的手法。组成的一幅生动的“巴黎浮世绘”。碎片化的叙事片段时常戛然而止,并不追求完整性。开场/片尾的街边/地铁两个分别8分钟/6分钟的长镜头都紧张有力,直抵人心。在片尾喧嚣的鼓点声中,大家都倍感憔悴。电影已然结束,但仿佛他们的生活还将继续。
8/10。看过哈内克最好的作品并扭转了之前我对他的反感。结构如做梦似的混乱但又首尾相接,每场冲突把观众情绪提升到一定高度后用黑场隔断,重复以往构建出前所未的巨大张力。每个长镜头都有对人物个性和事件因果的完整交代,在一系列复杂到不可思议的镜头调度和演员走位下,造就了最接近真实的压迫感。
多线程+长镜头+环形结尾+伪纪录?战争/移民/种族/城乡/代际…战地照片&聚餐聊天、片场虚实、超市吵架、爸爸杀牛&拨弄面包渣、校园欺凌、家庭暴力、女乞的哭泣、地铁受辱、聋哑儿童打鼓…冷面旁观真实苦难无奈&人情冷漠隔阂(陌生人之间&家人之间)…哑谜/误解/逃避/未知密码/真相…比诺什演技爆发力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