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入侵带来当地土著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的颠覆性毁灭,这一点我们已经相当熟悉
人类血腥的殖民史和侵略史简直罄竹难书
相比于展现血型与毁灭,本片更加重要的魅力在于阐释原始文明中那种早已被我们忘却的神圣性
这种神圣性知识的传播者和保存者就是所谓的——萨满,魔法师/祭司/通灵师/巫师等等
很多不同的叫法,但他们的身份和职能都一样
正如本片以及诸如福柯等对人类文明本身进行严肃思考的哲学家给到我们的启发
一种观点逐渐清晰地浮出水面:所谓现代文明,实则意味神圣性的全面退却乃至消失终结
现代文明,错了吗?!
两千多年文明历史,似乎有一条循序渐进、不断上升的理性曲线
标准话术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成熟,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时代的全面洗礼,人类启蒙了,人类祛魅了
我们叩问:确实如此吗?!
神秘学、占星、炼金术、巫术、魔法、通灵、民族医学、中医、气、查克拉、轮脉、神神鬼鬼......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历史是,在1480到1520年,1580到1670年,欧洲以天主的名义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猎巫行动”,无数巫师被吊死、烧死
福柯说,一部分人画了个圈把另外一部分人圈了起来(或建了个墙)
圈里面的就是疯子,圈外的人就是文明人
启蒙高扬理性,启蒙呼叫人的成熟,人类理性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能力,极大扩充人类的可能性边界
我们跟着康德赞扬人类伟大的理性,理性让我们进步和前进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故事内容和历史事实,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康德说,还有头顶之星空,心中之律令
我们遗忘掉了万物一体交融、彼此连接共生的神圣性
我们走太快,竟然不会原地踏步和驻留。
——突然想到了这段时间学车涉及到“驻车”,要记忆和学习各种如何起步、停车、危险时如何各种技巧平稳驻车
一方面,开车给到物质生活上的一定的便利;一方面,尾气破坏着空气,交规和马路是权力规训的缩影
我真的把车停下来了吗,我自己真的停在原处了吗,车拉了驻车制动器(手刹),车真的停驻了吗,我真的停驻了吗
“世界这么大,但你却选择看这张纸。”萨满把地图扔掉
我们未曾停下来过,我们在这条上升的曲线上竟然一去不复返
我们遗忘了大地、自然、土壤、空气和水,遗忘了天空和星空,遗忘了盖娅地球
一切坍缩在这条没有宽度的曲线上,不断向前奔跑而去
被锁死的松果腺体,瞎掉的第三眼
“what do you see”
————————
“open your eye”
希望,我们正在走回到一条回归的道路
就像到了一个远古失落的秘境,重新挖掘
灵性的重新建立,身心灵的再度和谐
那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美好家园,那是我们曾经珍贵的知识
理性不需要叫嚣,理性需要安稳
理性世界是一部分,失落的世界也是一部分
修补一路以来犯下的错误,重新亲吻大地
今早很早就起床,外面鸟歌声竟然嘹亮成片,清脆悦耳,开小电炉走过3公里,尽是叽叽喳喳
所住的小谷围岛因为比较偏远,树木很大很大,生态面积大,可能刚好鸟群栖息或交配?
或者,我现在才开始聆听?
戛纳电影节除了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等单元之外,还有一个是平行戛纳影展举行的独立影展,称之为导演双周单元。该单元又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是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获奖影片《蛇之拥抱》,就是这样一部非常纯粹而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换句话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神奇而具有魔性的电影。影片根据两本探险日记改编而来:第一本是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在1909年的日记,另一本是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美国人Richard Evan Schultes在1941年的日记。
电影通过时空交错把两个伟大的探险家在亚马逊这片原始丛林中的所见所得用同一个当地土著祭司联系起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这片丛林里的美丽和罪恶,以及丛林里那些未被人知的文明的生存状况。
其神奇而魔性之处在于电影中只剩下黑灰白的画面,亮色的天空,黑灰的大地和丛林,流淌不息的亚马逊河流。除了亚马逊雨林诗性的黑白影像之外,导演还意图进行人神对话。在反应亚马逊文明被现代文明腐蚀侵袭的过程中,哀叹人类的悲哀和渺小,寻求精神世界的上限。
整部电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更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充满野性的神圣,迷情而又浪漫。
对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这部电影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以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而我看的版本字幕是通过英文字幕翻译所得,似乎很多处翻译得并不理想。晦涩难懂的对白更是给这部电影带来神秘的色彩,有大量的文字需要自己去领悟或者根本理解不了。因此黑白质感的画面、长镜头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猛烈。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位科瓦诺族的巫医绝望地认为他的族人已经被白人屠杀殆尽,而他是该族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所以,他便孤身一人隐居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与世隔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探险家的到来,告诉他河流的另一边还有很多他的族人。而这位探险家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他罹患怪病,无数巫医都束手无策,表示只有科瓦诺族传说中的神秘草药才能治愈。
虽然,身为土著巫医的他并不愿意相信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们,但是却希望通过德国探险家找到自己的族人,所以他答应带着德国探险家前去寻找那种传说中神秘草药。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也由此开始。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则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41年,此时的巫医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独居在丛林深处。他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听到石头对他说话了,也不再能够听到万物的声音,而且他的记忆还越来越不好,甚至忘记了日常的生活技能。
而此时,另一位美国探险家再次踏上丛林,再一次前来寻找那种神秘的草药。犹豫再三地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上路。巫医再一次踏上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自己曾走过的那条道。多年以前,遗留在这片丛林中的记忆和灾难再一次被唤醒。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都是以寻找这种神秘的草药为目标,但其实这种草药并没有真实存在,而是科瓦诺族虚构出来的一种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两段故事交错进行,波澜壮阔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的亚马逊丛林,便伴随着这两段旅程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并不一部简单轻松的探险题材电影,电影故事的背后是这片原始丛林上最残忍的一段灾难史,而灾难的关键词便是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急需橡胶,特别是汽车工业。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然橡胶一下子成为“黑金”,价格飙升。那时世界各地的“淘黑金”者大批涌入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橡胶园,人人都想因此变成大富翁。所以,当时亚马逊河流域腹地的城市马瑙斯竟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在橡胶热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工业文明的机械和武器涌入亚马逊这片原始的森林,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迫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以当地居民落后的文明和武器,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工业革命之后的火枪火炮。巫医的族群也正是被前来寻找橡胶的白人所杀害的。
在他们上岸补给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见到了白人残杀当地土著之后留下来的一片狼藉。仅存的最后一个人身患重伤,苦苦哀求他们杀了自己。
随着橡胶热涌入亚马逊的白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残忍的屠杀,还有对本土文明的迫害。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基督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和奴隶主对其统治的固化,而其传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温柔。
电影中,1909年的他们遇到一个在丛林中的基督传教士,他以暴力的方式强迫着当地的孩子学习西班牙语、信奉上帝,称当地的文化信仰为邪灵魔鬼,并残忍地鞭打稍有不如意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正是父母死于橡胶战争中的孤儿。
而在1940年,同样的这个地方却被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统治。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随着他们旅程的道路越走越远,整片亚马逊丛林里自古以来的野性与文明世界带来的暴力发生的所有冲突和融合被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文明世界为他们带来血腥的灾难,也同样对当地的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德国探险家在自己的指南针被土族酋长拿走之后,态度坚决的要求拿回来。因为他觉得,当地人的文化应该是以星辰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而指南针只会让尚未具备保留历史能力的当地土著丧失自己的历史。
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倾向性,而是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至于,文明世界与这片野性的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给出。从历史进程上而言,文明世界的进入确实让充满野性的世界杯融入全球的文化之中,也为当地土族带来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道路上的无数血泪也是对当地土著的一种迫害。
-为什么画面是黑白的?
黑白色调加上高对比度的画面隐去了许多在彩色低对比度画面中可见的细节,为整部电影营造出了肃穆庄严的整体氛围。黑白的画面像一张张漫长的,沉默的遗像,默念着一切失不复得的信仰。电影画面仅仅只是在展现着沉默的过去的客观样貌,我们要用想象去补充它的颜色、声音、气味,似乎是想让我们视觉受限,从而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感性和敏感,去体会画面组成的意义和更进一步去深思意义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
-豹子与蛇代表着什么?
在开头的画面中,大蛇在吞噬着小蛇和蛇蛋。我认为这是代表着土著人的自我毁灭和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内部倒戈和自我反噬。眼光锐利的豹子则是主人公karamakate一样的人,他们想要极力阻止这种趋势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在食物链中,豹子是不吃蛇的,也足以印证豹子叼走蛇不是为了杀死它,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其对蛇的下一代的庇护。
影片讲述的是亚马逊流域的土著文明,所根据的是2位20世纪美国探险家的传记,黑白镜头下的交叉叙事,有互补也有交互,在神秘原始的文化中找寻代表亚马逊精神图腾的神秘植物,斥责了披着先进理性的现代文明对土著生活的野蛮践踏及掠夺,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迷情而又浪漫。
2015戛纳双周+奥外提名。2016北影节看过大银幕忘了标。两条时间线通过水面和土著人独特的时空观念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两个科学家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因此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对殖民主义的控诉,而触及了时间与记忆这些高级的艺术电影命题。影片也算广义的迷幻片,美洲豹与蚺,图腾与神话,大蛇与河流,这些都在死藤水(caapi)和对神秘强化剂(Yakruna)的寻找旅程中成为气氛与情节要素。
应该对未知丛林保持敬畏,应该对现代文明心存怀疑
这部开头有些《火山下的人生》,中间神似《陆上行舟》,最后直接冲到《生命之树》高度的片子,实在是个大惊喜,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三种电影的简单拼贴,所展示的遗世丛林世界天人合一的文明精髓与电影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虚实融合的手法非常贴切,它在展示一种文明的同时也做到让观众真正体验。high片慎看
丛林控,亚马逊河控,即便换成了黑白影像也不减分。沿河而上溯源,就像亚马逊版《长江图》,却有更多荒蛮而玄幻的体验。
在尤伦斯文化中心与B站举办的“戛纳云展映”活动中看到,并第一次参加了“云中交流”直播。网络的普及其实已经开始替代了过去的许多活动,疫情的长期蔓延又促使人们寻找这种防止近距离接触的“云方式”,即省经费,又方便。中小学、大学近期都是网上授课、考试,年轻人应该早已经体会了它的便捷,一个Zoom 软件就都解决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才刚刚了解到它的方便。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的一切! 说到这部电影《蛇的拥抱》还挺切题,现代文明替代原住民文化其实是无可阻挡,艺术家的反思只是提醒人类,变化是带来进步,也会损失许多好的东西;我们今后如何注意少损失,少走弯路。影片对邪恶、不义、愚蠢带来的恶果、灾难的抨击,引入深省。 拉美青年导演的独特想象和视听才华耀目。
@影城老地方 有如赫尔佐格附身、神性与诗性满溢的人类学电影,充斥着剥削掠夺而又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的反思,对灵魂生灵万物梦境宇宙的认识,丢掉身外之物不然船会沉会带来疯狂与死亡,与这些看似一无所有的土著人相比,到底谁更懂得生活与生命的智慧,到底是谁更“文明”
喝下这碗死藤水,亚马逊河入梦来
虽然影像优美,但剧情严肃到有点令人生厌了。人物都依照政治正确性被符号化得很严重,白人都是宗教或科学狂热分子,土著的动机都莫名其妙,个个神秘莫测,成了“绝对的他者”们。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这部拿下导演双周最高奖的电影无疑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之一,绝妙的观影体验。
幽深丛林里的鬼魅魂魄,亚马逊河流上双时空并行的逡巡,治愈疾病、抵达万物核心的梦境通道,梦境里的前世今生,丢弃回忆与重负,体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宇宙;“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式的意象;彩色部分的神启堪比《2001太空漫游》。
两条时空线交替叙述的想法很不错,形成一个圈。摄影也好看。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有巫术,有部落,有探险家,消失的丛林和文明... 中间有个漂亮的把两条故事线连接在一起的长镜头,美到吃惊,一气呵成,这年轻导演不赖啊
这不是一个烟斗,这不是一片雨林,你的精神是一场癔症,你的旅途是一次昏眠。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几乎找不到评价角度,也判断不了好坏。
两段因果交缠的亚马逊丛林探险,关于重生和救赎的轮回拥抱。这是80后哥伦比亚导演写给所有失落文明的黑白影像诗,是文学魔幻现实在镜头里的延伸。无论天主教、殖民主义还是种植园经济,都无法夺走属于这片大陆的野性。没有对自然的敬畏,我们都只是虚影。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北京电影节,独特的观影体验,形式和内核都很牛逼。
要变成战士,科瓦诺人必须放下一切,被梦境引导,独自一人前往丛林。在旅程中,他必须找到,在那孤独与沉寂之中、真正的他是谁;他必须变成一个漫步者的梦。许多人迷失了,有些人则永远没有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即将来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