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优质
  • 非凡
  • 闪电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蛇之拥抱

    剧情片其它2015

    主演:扬·贝弗特  博昂内·戴维斯  路易吉·莎玛娜  尼比欧·托雷斯  安东尼奥·玻利瓦尔  

    导演:西罗·格拉

    猜你喜欢

     剧照

    蛇之拥抱 剧照 NO.1蛇之拥抱 剧照 NO.2蛇之拥抱 剧照 NO.3蛇之拥抱 剧照 NO.4蛇之拥抱 剧照 NO.5蛇之拥抱 剧照 NO.6蛇之拥抱 剧照 NO.13蛇之拥抱 剧照 NO.14蛇之拥抱 剧照 NO.15蛇之拥抱 剧照 NO.16蛇之拥抱 剧照 NO.17蛇之拥抱 剧照 NO.18蛇之拥抱 剧照 NO.19蛇之拥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8

    详细剧情

      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长篇影评

     1 ) 《蛇之拥抱》

    南美洲的电影整体影响力应该也就比非洲稍强些,但如今这些年俨然成为最具活力的一股力量。

    那里确实是魔幻主义最为滋养之地,能够用一种通用语言描绘其一个世纪前的人文风貌,且充满了视觉的美感和神秘的寄寓,不得不说相当成功。
     
    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 Ciro Guerra处女作《风的旅程》也是关于土地,交织音乐和人生向往,同样充满诗意。

     2 ) 在寻找中迷失

    电影讲述了两个白人,与同一个印第安人Karamate一起寻找Yakruna的旅程。
    我不懂电影,说一说对里面出现的一些元素的理解和感受:

    El odio a los blancos(仇恨白人)
    印第安人对于白人的仇恨,除了白人侵占土地,略多资源之外,在影片中更多体现的是价值观上的冲突。印第安人把自然当作母亲一样神圣的存在,要遵守丛林的法则(ley de la selva),比如下雨之前不能吃肉。同时他们还认为一切物质的东西是可以共享的,所有人都有学习知识的权利,不能自私地把东西据为己有。比如白人一号的指南针被偷了,当地人一开始不承认,后来想用东西来交换,再后来直接不给他。因为他们是靠辨认星空来确认方向,而接触到指南针也是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这是自然现象之外的另一套体系。而白人一号本来不愿意交换,我理解是他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和指南针一样是有科学原理,而对于印第安人那一套观察和感受却完全不能理解。这也是第一次他被迫放下自己探索世界的方式,而从零开始学习雨林生存方式的开始。los blancos quieren poseer todos.(白人想占有一切),这是Karamete对于白人的看法,对于两个白人他都不理解对方那些大大小小的箱子为什么要一直带在身边,直到白人二号自己发怒把一切都扔掉,整个旅途都是一个包含冲突、妥协和理解的过程。<图片1>
    <图片2>
    <图片3>


    caucho y cauchero(橡胶和橡胶园主)
    影片中三人在丛林里看到树上有Y字型刻痕,树下有小桶在接白色液体的就是橡胶了,其中主要材料是látex(乳胶),主要用于制作橡皮等材料。印第安人是最早发现并使用这种白色液体的,但是从1879年到1912年,由于工业上对橡胶的需求,造成了这片地区的橡胶热,很多白人纷纷来亚马逊用很低的价钱圈地,或者用基本生活物资和印第安人交换劳动力。往往是一个种群的人沦为奴隶,每天要采集到足够的caucho才能免于挨打,并且连续做25年才能赎身。要采集到更多的caucho需要爬到橡胶树的更高处去刻痕(rayar),往往很危险,此外在提炼乳胶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风险。
    白人一号的同伴曾经是橡胶园的奴隶,是这个白人帮他赎身,当他再次见到还有这样的橡胶园时就愤怒又悲伤。走出来的另一个断臂的印第安人看到橡胶被打翻在地,也是很绝望请求对方杀死他,最后那声响动可能也是他投河或者自杀了。还有那些在教堂的孤儿,也是因为父母在橡胶园做奴隶,或者逃出来,或者被遗弃,才被聚集在一处学习天主教的教义,虽然没有身体上的奴役,却变成了精神上的改造,算是另一种劫难的开始。

    Iglesia y sacerdote italiano(教堂及意大利神父)
    白人一号一行人上岸看到一群孩子,Karamate用土著语问他们叫什么名字,旁边的小孩用西班牙语纠正说不是这个名字。这一段看得很压抑,当时西班牙正是天主教统治时期,殖民者来到这片森林,看到当地人衣不蔽体,这对于欧洲严厉的宗教制度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把当地人当作diablo(恶魔).一些神父来到亚马逊,带着神圣使命——教化当地人,净化灵魂(limpiar su alma),实际上是强加信仰(impulsar su religion).
    影片中的神父是Capuccino,白人一号应该是从他深咖啡色的道袍上判断的,不同的神父名称对应的职能似乎稍有不同,比如还有Francisco,具体的职能和分类我也不太清楚。片中神父鞭打小孩以及后来到岛上的年轻人自行鞭打,都是因为相信fragelacion es una forma de pulificacion.(鞭打是净化灵魂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在信仰上的殖民是很深入的了,从剥夺他们的语言,名字和一切行为习惯开始,把“先进”的宗教理念植入人心。

    Mesia-Salvador del mundo(救世主)
    影片中那个半疯魔的葡萄牙人,也就是把鸡脚骨带在头上当王冠的,自称是世界上唯一神圣的人。以及一群信众,有一部分是当年在教堂留下来的孤儿,一部分看起来可能也是外来的人。影片从一开始就说雨林有把人逼疯的魔力,在这里体现的是entre locura y creencia(发疯和信仰之间)的状态。长期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尤其是语言上的沟通和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处于一种被抛弃和遗忘的境地里。对于Karamate随意念的咒语,和随手扔的植物叶子都奉若神灵,这里有一种身份的丢失。坚信自己是救世主,但是同时又无法做出任何事情,看着妻子快要病死而无能为力,最后只能去相信一切可以相信的东西。
    Karamate丢进锅里的应该是caapi,就是吃了吐的那种植物,吃了之后应该是会眩晕、呕吐然后出现幻觉。当地人认为这是和神交流的一种方式,因为梦境是神给自己的启示,是对于自己道路的一种指引,前提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这一点也是karamate在给两个白人吃这种药之前都反复强调了的。

    chullachaqui y Yakruna (?)
    青年的Karamate在白人一号洗出自己的照片以后先是问他为什么要带走自己,后来明白照片里的只是chullachaqui。后来中老年的Karamate和白人二号说自己是chullachaqui,un cuerpo vacío, sin alma, sin recuerdo, sin sueño(一具空壳,没有灵魂、记忆也没有梦)维基上说这是树精,森林守护者的一种存在,可以带人进入到森林最隐秘而美丽的地方。我理解的是一个人的肉身,或者形象,是一个容器。在这个意义上,Karamete似乎也因为和白人一号的遭遇,陷入了“我是谁”的哲思中,对于自己梦境的丢失,不断地寻找和追问。
    至于两次旅途中寻找的Yakruna,应该是一种神奇的植物,有能治疗顽疾的药效,白人一号需要找到它来续命,白人二号则是看过前人的传记对此慕名而来。Yakruna是Karamate所在部落的神圣植物,也是其部落存在的依凭。他本来以为自己的部族已经不存在了,这样的植物也不存在了,但是白人一号告诉他自己曾经见过,因此两人才踏上了找寻的旅程。但是盛装打扮下回到自己部落的Karamate看到的结果是同族人把Yakruna当成很随便的一种植物用来招待外来的秘鲁人,完全没有对于自己族群的维护和尊重,并且还试图栽种Yakruna来普及。愤怒之下,他拒绝献出自己族群的圣物,并且一把火全部烧毁,烧毁了自己族群最骄傲的象征,也断绝了白人一号治愈的希望。这时候的他其实和白人也没有什么分别了,强烈的占有欲,只剩下自私和仇恨。这也是他丢失自我身份的开始,直到后来遇到白人二号,相信解铃还需系铃人,再度踏上寻找Yakruna的旅程。

    serpiente y puma(蛇与豹)
    其实我也不知道中间出现的大型猫科动物怎么称呼,花纹很鲜艳的样子,暂且称作豹。
    蛇的形象一开始就有了,其实也是亚马逊河的形状,以及流经的整个森林。开头是蛇宝宝出生的情况,蛇吃下要破壳的蛋,然后再从某生殖腔里排出很多小蛇,这个应该是暗喻亚马逊河的无数分支。片名是蛇之拥抱,实际上就是在丛林里的探索,与丛林的亲密接触。在接触云林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和白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相互的对比、影响和学习。
    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人性的弱点,比如自私、贪婪等。我理解的这些就是豹的形象,在雨林的求生过程中,在对于信仰的追寻过程中,人性的本能让人苟且活下来,比如他们没法救整个修道院的孩子们,只能趁天没亮赶快逃走,比如他们无法救治救世主的妻子,但是也不能说出真相,装模作样地舞弄几下再趁乱逃脱。


    雨林有把人逼疯的魔力,实际上逼出了最原始的人性。所有旅程的片段,前后时间的过渡,都是划船的过程,这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个找寻的过程,也是迷失的过程,中间会经历各种遭遇,但是人也在不断的丢失和找寻中完善。

     3 ) 神圣的失落

    殖民入侵带来当地土著生活以及自然生态的颠覆性毁灭,这一点我们已经相当熟悉

    人类血腥的殖民史和侵略史简直罄竹难书

    相比于展现血型与毁灭,本片更加重要的魅力在于阐释原始文明中那种早已被我们忘却的神圣性

    这种神圣性知识的传播者和保存者就是所谓的——萨满,魔法师/祭司/通灵师/巫师等等

    很多不同的叫法,但他们的身份和职能都一样

    正如本片以及诸如福柯等对人类文明本身进行严肃思考的哲学家给到我们的启发

    一种观点逐渐清晰地浮出水面:所谓现代文明,实则意味神圣性的全面退却乃至消失终结

    现代文明,错了吗?!

    两千多年文明历史,似乎有一条循序渐进、不断上升的理性曲线

    标准话术是:人类从蒙昧走向成熟,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时代的全面洗礼,人类启蒙了,人类祛魅了

    我们叩问:确实如此吗?!

    神秘学、占星、炼金术、巫术、魔法、通灵、民族医学、中医、气、查克拉、轮脉、神神鬼鬼......

    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历史是,在1480到1520年,1580到1670年,欧洲以天主的名义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猎巫行动”,无数巫师被吊死、烧死

    福柯说,一部分人画了个圈把另外一部分人圈了起来(或建了个墙)

    圈里面的就是疯子,圈外的人就是文明人

    启蒙高扬理性,启蒙呼叫人的成熟,人类理性带来了巨大的技术能力,极大扩充人类的可能性边界

    我们跟着康德赞扬人类伟大的理性,理性让我们进步和前进

    但这并不是全部的故事内容和历史事实,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康德说,还有头顶之星空,心中之律令

    我们遗忘掉了万物一体交融、彼此连接共生的神圣性

    我们走太快,竟然不会原地踏步和驻留。

    ——突然想到了这段时间学车涉及到“驻车”,要记忆和学习各种如何起步、停车、危险时如何各种技巧平稳驻车

    一方面,开车给到物质生活上的一定的便利;一方面,尾气破坏着空气,交规和马路是权力规训的缩影

    我真的把车停下来了吗,我自己真的停在原处了吗,车拉了驻车制动器(手刹),车真的停驻了吗,我真的停驻了吗

    “世界这么大,但你却选择看这张纸。”萨满把地图扔掉

    我们未曾停下来过,我们在这条上升的曲线上竟然一去不复返

    我们遗忘了大地、自然、土壤、空气和水,遗忘了天空和星空,遗忘了盖娅地球

    一切坍缩在这条没有宽度的曲线上,不断向前奔跑而去

    被锁死的松果腺体,瞎掉的第三眼

    “what do you see”

    ————————

    “open your eye”

    希望,我们正在走回到一条回归的道路

    就像到了一个远古失落的秘境,重新挖掘

    灵性的重新建立,身心灵的再度和谐

    那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美好家园,那是我们曾经珍贵的知识

    理性不需要叫嚣,理性需要安稳

    理性世界是一部分,失落的世界也是一部分

    修补一路以来犯下的错误,重新亲吻大地

    今早很早就起床,外面鸟歌声竟然嘹亮成片,清脆悦耳,开小电炉走过3公里,尽是叽叽喳喳

    所住的小谷围岛因为比较偏远,树木很大很大,生态面积大,可能刚好鸟群栖息或交配?

    或者,我现在才开始聆听?

     4 ) 一曲神圣而浪漫的亚马逊挽歌

    戛纳电影节除了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等单元之外,还有一个是平行戛纳影展举行的独立影展,称之为导演双周单元。该单元又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是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获奖影片《蛇之拥抱》,就是这样一部非常纯粹而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换句话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神奇而具有魔性的电影。影片根据两本探险日记改编而来:第一本是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在1909年的日记,另一本是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美国人Richard Evan Schultes在1941年的日记。

    电影通过时空交错把两个伟大的探险家在亚马逊这片原始丛林中的所见所得用同一个当地土著祭司联系起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这片丛林里的美丽和罪恶,以及丛林里那些未被人知的文明的生存状况。

    其神奇而魔性之处在于电影中只剩下黑灰白的画面,亮色的天空,黑灰的大地和丛林,流淌不息的亚马逊河流。除了亚马逊雨林诗性的黑白影像之外,导演还意图进行人神对话。在反应亚马逊文明被现代文明腐蚀侵袭的过程中,哀叹人类的悲哀和渺小,寻求精神世界的上限。

    整部电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更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充满野性的神圣,迷情而又浪漫。

    对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这部电影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以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而我看的版本字幕是通过英文字幕翻译所得,似乎很多处翻译得并不理想。晦涩难懂的对白更是给这部电影带来神秘的色彩,有大量的文字需要自己去领悟或者根本理解不了。因此黑白质感的画面、长镜头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猛烈。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位科瓦诺族的巫医绝望地认为他的族人已经被白人屠杀殆尽,而他是该族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所以,他便孤身一人隐居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与世隔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探险家的到来,告诉他河流的另一边还有很多他的族人。而这位探险家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他罹患怪病,无数巫医都束手无策,表示只有科瓦诺族传说中的神秘草药才能治愈。

    虽然,身为土著巫医的他并不愿意相信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们,但是却希望通过德国探险家找到自己的族人,所以他答应带着德国探险家前去寻找那种传说中神秘草药。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也由此开始。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则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41年,此时的巫医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独居在丛林深处。他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听到石头对他说话了,也不再能够听到万物的声音,而且他的记忆还越来越不好,甚至忘记了日常的生活技能。

    而此时,另一位美国探险家再次踏上丛林,再一次前来寻找那种神秘的草药。犹豫再三地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上路。巫医再一次踏上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自己曾走过的那条道。多年以前,遗留在这片丛林中的记忆和灾难再一次被唤醒。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都是以寻找这种神秘的草药为目标,但其实这种草药并没有真实存在,而是科瓦诺族虚构出来的一种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两段故事交错进行,波澜壮阔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的亚马逊丛林,便伴随着这两段旅程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并不一部简单轻松的探险题材电影,电影故事的背后是这片原始丛林上最残忍的一段灾难史,而灾难的关键词便是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急需橡胶,特别是汽车工业。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然橡胶一下子成为“黑金”,价格飙升。那时世界各地的“淘黑金”者大批涌入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橡胶园,人人都想因此变成大富翁。所以,当时亚马逊河流域腹地的城市马瑙斯竟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在橡胶热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工业文明的机械和武器涌入亚马逊这片原始的森林,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迫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以当地居民落后的文明和武器,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工业革命之后的火枪火炮。巫医的族群也正是被前来寻找橡胶的白人所杀害的。

    在他们上岸补给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见到了白人残杀当地土著之后留下来的一片狼藉。仅存的最后一个人身患重伤,苦苦哀求他们杀了自己。

    随着橡胶热涌入亚马逊的白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残忍的屠杀,还有对本土文明的迫害。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基督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和奴隶主对其统治的固化,而其传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温柔。

    电影中,1909年的他们遇到一个在丛林中的基督传教士,他以暴力的方式强迫着当地的孩子学习西班牙语、信奉上帝,称当地的文化信仰为邪灵魔鬼,并残忍地鞭打稍有不如意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正是父母死于橡胶战争中的孤儿。

    而在1940年,同样的这个地方却被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统治。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随着他们旅程的道路越走越远,整片亚马逊丛林里自古以来的野性与文明世界带来的暴力发生的所有冲突和融合被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文明世界为他们带来血腥的灾难,也同样对当地的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德国探险家在自己的指南针被土族酋长拿走之后,态度坚决的要求拿回来。因为他觉得,当地人的文化应该是以星辰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而指南针只会让尚未具备保留历史能力的当地土著丧失自己的历史。

    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倾向性,而是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至于,文明世界与这片野性的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给出。从历史进程上而言,文明世界的进入确实让充满野性的世界杯融入全球的文化之中,也为当地土族带来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道路上的无数血泪也是对当地土著的一种迫害。

     5 ) 关于《蛇之拥抱》两个小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画面是黑白的?

    黑白色调加上高对比度的画面隐去了许多在彩色低对比度画面中可见的细节,为整部电影营造出了肃穆庄严的整体氛围。黑白的画面像一张张漫长的,沉默的遗像,默念着一切失不复得的信仰。电影画面仅仅只是在展现着沉默的过去的客观样貌,我们要用想象去补充它的颜色、声音、气味,似乎是想让我们视觉受限,从而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感性和敏感,去体会画面组成的意义和更进一步去深思意义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

    -豹子与蛇代表着什么?

    在开头的画面中,大蛇在吞噬着小蛇和蛇蛋。我认为这是代表着土著人的自我毁灭和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内部倒戈和自我反噬。眼光锐利的豹子则是主人公karamakate一样的人,他们想要极力阻止这种趋势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在食物链中,豹子是不吃蛇的,也足以印证豹子叼走蛇不是为了杀死它,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其对蛇的下一代的庇护。

     6 ) 蛇之拥抱

    影片讲述的是亚马逊流域的土著文明,所根据的是2位20世纪美国探险家的传记,黑白镜头下的交叉叙事,有互补也有交互,在神秘原始的文化中找寻代表亚马逊精神图腾的神秘植物,斥责了披着先进理性的现代文明对土著生活的野蛮践踏及掠夺,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迷情而又浪漫。

     短评

    2015戛纳双周+奥外提名。2016北影节看过大银幕忘了标。两条时间线通过水面和土著人独特的时空观念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两个科学家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因此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对殖民主义的控诉,而触及了时间与记忆这些高级的艺术电影命题。影片也算广义的迷幻片,美洲豹与蚺,图腾与神话,大蛇与河流,这些都在死藤水(caapi)和对神秘强化剂(Yakruna)的寻找旅程中成为气氛与情节要素。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应该对未知丛林保持敬畏,应该对现代文明心存怀疑

    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 这部开头有些《火山下的人生》,中间神似《陆上行舟》,最后直接冲到《生命之树》高度的片子,实在是个大惊喜,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三种电影的简单拼贴,所展示的遗世丛林世界天人合一的文明精髓与电影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虚实融合的手法非常贴切,它在展示一种文明的同时也做到让观众真正体验。high片慎看

    1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 丛林控,亚马逊河控,即便换成了黑白影像也不减分。沿河而上溯源,就像亚马逊版《长江图》,却有更多荒蛮而玄幻的体验。

    1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 在尤伦斯文化中心与B站举办的“戛纳云展映”活动中看到,并第一次参加了“云中交流”直播。网络的普及其实已经开始替代了过去的许多活动,疫情的长期蔓延又促使人们寻找这种防止近距离接触的“云方式”,即省经费,又方便。中小学、大学近期都是网上授课、考试,年轻人应该早已经体会了它的便捷,一个Zoom 软件就都解决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才刚刚了解到它的方便。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的一切! 说到这部电影《蛇的拥抱》还挺切题,现代文明替代原住民文化其实是无可阻挡,艺术家的反思只是提醒人类,变化是带来进步,也会损失许多好的东西;我们今后如何注意少损失,少走弯路。影片对邪恶、不义、愚蠢带来的恶果、灾难的抨击,引入深省。 拉美青年导演的独特想象和视听才华耀目。

    2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 @影城老地方 有如赫尔佐格附身、神性与诗性满溢的人类学电影,充斥着剥削掠夺而又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的反思,对灵魂生灵万物梦境宇宙的认识,丢掉身外之物不然船会沉会带来疯狂与死亡,与这些看似一无所有的土著人相比,到底谁更懂得生活与生命的智慧,到底是谁更“文明”

    2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 喝下这碗死藤水,亚马逊河入梦来

    2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 虽然影像优美,但剧情严肃到有点令人生厌了。人物都依照政治正确性被符号化得很严重,白人都是宗教或科学狂热分子,土著的动机都莫名其妙,个个神秘莫测,成了“绝对的他者”们。

    25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2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 这部拿下导演双周最高奖的电影无疑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之一,绝妙的观影体验。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 幽深丛林里的鬼魅魂魄,亚马逊河流上双时空并行的逡巡,治愈疾病、抵达万物核心的梦境通道,梦境里的前世今生,丢弃回忆与重负,体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宇宙;“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式的意象;彩色部分的神启堪比《2001太空漫游》。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两条时空线交替叙述的想法很不错,形成一个圈。摄影也好看。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有巫术,有部落,有探险家,消失的丛林和文明... 中间有个漂亮的把两条故事线连接在一起的长镜头,美到吃惊,一气呵成,这年轻导演不赖啊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这不是一个烟斗,这不是一片雨林,你的精神是一场癔症,你的旅途是一次昏眠。

    41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4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 几乎找不到评价角度,也判断不了好坏。

    44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 两段因果交缠的亚马逊丛林探险,关于重生和救赎的轮回拥抱。这是80后哥伦比亚导演写给所有失落文明的黑白影像诗,是文学魔幻现实在镜头里的延伸。无论天主教、殖民主义还是种植园经济,都无法夺走属于这片大陆的野性。没有对自然的敬畏,我们都只是虚影。

    4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5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53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 北京电影节,独特的观影体验,形式和内核都很牛逼。

    55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 要变成战士,科瓦诺人必须放下一切,被梦境引导,独自一人前往丛林。在旅程中,他必须找到,在那孤独与沉寂之中、真正的他是谁;他必须变成一个漫步者的梦。许多人迷失了,有些人则永远没有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即将来临的一切。

    58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