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美利坚土地上,一本《女性的奥秘》横空出世,笼罩在美国普遍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快乐的(郊区)家庭主妇”虚伪面纱被贝蒂·弗里丹层层抽丝拨茧般拆解,最终展露出了其摧残、套牢女性的桎梏真面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战后以来美国社会产生的“女人只有生儿育女、成为贤妻良母才能获得女性的满足,实现女性的完美人生”这一“奥秘”被揭发出了它实为谎言的真相之后,妇女问题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传媒的重要话题,美国的女人们纷纷“揭竿而起”,六七十年代纷纷成立的妇女组织将妇女运动推向新一轮的发展。
在这部六十年代女性运动的开山之作中,贝蒂·弗里丹广泛地就五十年代美国的妇女现象进行观察和调查之后,将家庭比作了美国女性“舒适的集中营”,在这个“集中营”中,美国的女人们逐渐失去自我、失去人性,成为一种虚假的偶像,通过将她们作为性对象而美化,最终摧毁她们的人生。
然而,这种流传在战后中产阶级家庭之中的害人的“女性奥秘论”恐怕并非是美国的专利。在法国电影《秘密日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蔓延在法国社会中的“女性奥秘”是如何摧毁一个50年代的女人,以及对她的家庭造成了长达几近半个世纪的恶性影响。影片通过一个看似完全脱离了“女性奥秘”桎梏的现代女性奥黛丽为切入点,通过塑造两对母女关系——奥黛丽与母亲玛婷、母亲玛婷与外婆露易丝——建构了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而回溯这三代之间的母女亲情,一副因“女性奥秘”而紧密交织的家庭创伤图景跃然纸上,从而对与“奥秘论”相对的“女性自由”主题进行了一次旗帜鲜明的女性主义式的探讨。
影片中,意外怀孕的女主人公奥黛丽从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的加拿大回到家乡法国的滨海小镇“度假”,在试图从自己的家庭当中寻找建立自己女性身份定位的途径,而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外婆的一本秘密日记的发现,她踏上了寻找半个世纪前外婆生活的真相之路。由此展开的两个时空并行叙事,将男性霸权之于三代女性的压迫和异化进行了一次影像化的阐释,从而表达了自由于女性而言的真正意义,以及在男性霸权意识形态下女性主体的自我构建。
影片中的三代女性,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主体构建的尝试和方式,因时代和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
外婆露易丝身处1950年代,也即一个男权价值观严苛而专制的时代环境,是一位典型的被“女性奥秘”所压抑着的家庭主妇,是一个被父权与男权所“阉割”掉作为“人”的主体性的“妇女”。当邻居太太谈起她的时候,她是一个因出身优渥、丈夫优秀而被人羡慕的女人,可以看出,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下,路易斯为人所定性的并非她自己本人的价值和地位,而是作为一个“女儿”和“妻子”而存在的价值和地位,是一个丧失主体性的“他者”。而影片中露易丝作为“他者”而存在的更露骨的表达在于,她那时时刻刻保持的精致妆容,以及永远被套在一丝不苟的洋装里的姣好身材,是要被拍成照片挂在丈夫的裁缝店中给大家观看的,此时的露易丝不仅是被丈夫所“拥有”的可用以炫耀的物品,更是被丈夫拿出来供世人“凝视”色情对象。
面对这样被物化和被禁锢的处境,露易丝也曾做过挣脱和找寻自我的尝试——她教育女儿好好学习、拥有自由,她开口向丈夫索要工作的机会,她试图拿起照相机记录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眼中所见,她拿起笔在日记下写下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心中所想。然而,结果却是女儿被男权价值所侵蚀站在了她的对立面,丈夫无法理解她的想法拒绝给予她工作的空间,心爱的相机被丈夫重重摔下,日记掉到厨房柜后到黑暗夹缝直至丈夫死了才重见天日,甚至去银行取出自己户头的钱也会被人第一时间告知自己的“所属人”丈夫。
忍痛割爱地抛下儿女的出走,进行挣脱枷锁、追求自由的尝试即是她努力对于男权专制做出的最后的痛苦反抗,但最终却被丈夫所代表的男性霸权残忍杀害,她的反抗也被暴力彻底宣告了失败。然而,最为可悲的是,露易丝丧命在丈夫手下的事实被掩埋了半个世纪,与之相伴的是儿女对她的误解也维持了半个世纪之久,而真相的揭开唯有等丈夫死去之后才有了被揭开的机会,这也意味着露易丝不仅连作为一个女人的生命都掌握在丈夫手中,而且唯有等到桎梏她的男权代表——丈夫——死去之后,她生命的真相才有了浮出水面的可能性。
母亲玛婷是“女性奥秘”时代下的女儿,在尚未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判断之初便被男权价值观所浸染着,是一个被男权主义所建构的女人。所以,在她的女儿奥黛丽刚回家之时,她见到女儿的第一句话便是称赞留起了长发——即传统意义上女性的外貌应有的特征——更好看了。
在玛婷与奥黛丽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对关系僵持的母女,玛婷不能理解女儿离开家庭远赴他乡工作生活的选择,内心中也不认可女儿独身一人执着于工作而不结婚的生活状态,她甚至会对女儿用以“老处女”这样贬低女性的词汇。而在玛婷与其母亲露易丝的相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她类似行为,玛婷与露易丝关系亦是紧张的,她会在露易丝穿着父亲新做的洋装坐在沙滩上时指责露易丝;在露易丝的日记中,也记录了玛婷“跟其他人一样保守,她批评我而且讨厌我”;而在露易丝“消失”五十多年后,在家族聚会上,玛婷依然要为了维护父亲的形象不惜与全家人闹翻脸皮。显然地,玛婷是一个归依男权价值观而未开悟的母亲,所以于母亲露易丝和女儿奥黛丽而言,玛婷也成为了男权主义伤害女性的帮凶。
由于对父权与男权的认同,在母亲缺位后,对于弟弟杰哈毅然担当起了一个仿造父亲的大家长角色——坚毅、专制、严厉,杰哈甚至表示从未见过姐姐哭泣的样子。而当玛婷长大成人之后,她亦将自己投身于男权世界之中,以模仿男性的方式施行她对于自由的理解——掌握家庭话语权、经济权、决策权,随心所欲地与他人相处。这种对于“自由”的理解当然是偏颇的,于是她的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僵硬和失败的,给家人留下的全然都是专制、强硬、不顾及他人感受的印象。而在性格方面,玛婷是一个认可并投身至现有男权世界中的女人,所以以男性为主题创立的现代竞争社会中,玛婷被塑造成了一个刻薄且冷漠的人,她对家人尖酸相言,对身患绝症的患者内心冷漠,这些表征都是男权社会对于她的一种消极的异化。
导演给玛婷设置了一个外出恐惧的心理病症,所以她是一个被困在这样一个闭塞小镇无法外出的女性角色,从而使得她被传统男权思维所禁锢得更加彻底,因为母亲露易丝对于大都市中自由的向往,于是她厌恶城市,她认为都市是将女人带坏的诱惑之地。然而,这种都市诱惑论不仅是片面而立不住脚的,更是将女性视为一个没有主体性的存在,并且将女性物化的表征。
而玛婷会成为这样一个被男权世界异化的帮凶,实质上又是与其母亲露易丝被“女性奥秘”压抑的生活是脱不开干系的。在露易丝因笼罩在头顶的奥秘论束缚得空虚而痛苦之时,玛婷尚处于孩童的阶段,她无法理解母亲的痛苦,接收到的信息只有不快乐的母亲发出的消极信号,她厌恶这些消极信号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对母亲的厌恶,所以她便站在现有的传统价值体系中去指责批判母亲,并逐渐演化成日后对于女儿奥黛丽的不理解。但实质上,这两对母女关系的失败,其实是建立在男性对于女性压迫的前提之上的一次误会,真相是被玛婷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所蒙蔽的,所以,当露易丝“消失”的真实原因被揭开之后,男权对于露易丝的“栽赃”也终于被澄清,在玛婷心中的误会亦终于被解开,沉睡在她心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也终于被唤醒,于是她与女儿终于互相搀扶着回了家,穿上了女儿送的印有埃菲尔铁塔的洋装对女儿露出了笑容。
再看本片的主人公奥黛丽,她是生在女性解放运动之后的一代,因为与投身男权世界的母亲关系僵硬从而远走加拿大,在远离家乡所象征的传统男权意识形态的地球另一端扎下根来,代表着新型女性形象。尽管如此,奥黛丽这位新新女性也是由传统女性中走出来的,奥黛丽当下是一名洗衣机机械设计师,而这一职业设计实际上也颇有意味。影片中多次出现奥黛丽儿时最爱的一个洗衣机玩具,儿时的奥黛丽时常待在厨房内对着洗衣机兴喜地注视,而洗衣机的机械设计日后却成了她所热爱的职业,她用着自己的力量在改进家用电器的同时也意味着科技进步解放着被困家中的妇女。众所周知,厨房是一个属于传统女性的家庭空间的典型象征,邻居太太对于露易丝的“出走”表示遗憾亦强调了不理解她为何在“为她定制的新厨房刚刚做好之后离开”;而洗衣机是一个属于传统女性的家用电器的典型象征;而隶属于理工科的机械设计则是在刻板印象中专属于的男性领域。导演在这里将昔日束缚女性的枷锁转化成了打破束缚的武器,显然是对可笑的“女性奥秘论”的一记响亮的巴掌。
奥黛丽亦在以她自己的方式追寻着自由,她摆脱传统束缚而远走他乡,但她极力追寻的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纯粹是为了对过分压迫的禁锢进行的反抗,走向压抑的极端反面。但在她的追寻中,因为母亲的不理解、祖母的过早离世、好友则远在家乡且过着与她截然不同的生活,所以没有人给予过她正面的引导和范例,因而对于何为女性真正的自由实际上时迷茫的,所以当面对意外怀孕这一特属于女性的问题时,她怀着心中的疑虑,想要回家寻找答案。
当曾经试图冲破束缚的露易丝的日记本重见天日之时,奥黛丽是全家唯一一个有兴趣探寻露易丝“消失”的真相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日记本中留存的纸币这表层的疑问,更是因为奥黛丽是全家唯一一个与露易丝有相同的想法,并真正冲破了男性霸权束缚的女人。而这样一个新新女性的回归,必然是要被这个象征着传统保守的小镇所当作异类的——舅舅追问为何不结婚、表弟与朋友直言她是“怪女人”,就连关系最为亲密的父亲也在言语中暗示她的好友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了。这些来自周遭众人的议论无疑是来自传统男权社会对于女性但误读,而奥黛丽寻找外婆消失真相不仅揪出了“女性奥秘论”的“吃人”真面目,同时最终对于自身孕育的新生命的选择也是对于自己女性身份和主体地位的一次自我探索。
纵观片中三位女性人物,虽然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中,但她们都做出了自己对于女性自由的理解与努力,诚然,不同时代的力量给她们造成了不同追寻结果——露易丝在专制的男权暴力下成为了美丽的牺牲品,而奥黛丽和玛婷则通过揭开露易丝的误会谎言看到了男性霸权对于露易丝和她们自身的胁迫与异化,并最终完成了对与自身女性地位及自由的探索。
影片采用了50年代和现当下的两个时空穿插叙事的方式,三代母女在影片中“隔空对话”,最终完成了对于男性霸权的批判控诉,以及女性自由和主体性的建构。在50年代的“过去时空”中,画面基本以饱和度高的明亮色彩为主,但呈现的却是露易丝被困在家庭生活中的痛苦挣扎,仿佛直指“女性奥秘”所伪造的“快乐的郊区家庭主妇”宣言的虚假童话性,如同画面中斑斓的色彩的虚伪空洞。而玛婷和奥黛丽所生活的“现在时空”则更多的采用了现实主义拍摄风格,富有写实感的色彩和光线记录了家庭之中真实的尖刻话语和紧张矛盾,似乎在真实地再现男权主义对女性世界带来的创伤。而相互穿插的两个时空中的女主人公——露易丝和奥黛丽——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物外在形象也在进行一种女性主义的叙事——生活在专制男权世界中的露易丝永远都是面带一副精致的妆容,身着一套完美展现女性曲线的精致洋装,盘圈着一个一丝不苟的精致发髻,永远是按着被“凝视”的性感客体将自己的外表收拾得整整齐齐,仿佛被这套精致繁琐的外壳所束缚着;而生活在当下的新新女性奥黛丽则要么披散着头发,要么将头发随意地扎在脑后,宽松舒适的T恤或衬衫是她的日常穿着,脸上大多也是无妆或裸妆的状态,显然是一种遵从本心、顺从自我的外在形象。一个是被“凝视”的客体,一个是有主体性的自我,两者的对比效果一目了然。
在影片的最后,当露易丝的死亡真相浮出水面、玛婷与奥黛丽的母女关系也因此达到了真正破冰和解之时,奥黛丽最后一次看到了半个世纪前的露易丝的幻象,露易丝最终露出了真心灿烂的笑容,然后留下了一个潇洒离去的背影。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而当我们去追寻三代母女的误会与怨恨的根源,实质上都是那吃人“女性奥秘论”带来的恶性结果,绵延伤害了五十年之久,而本片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法国故事的讲述,探讨了女性自由的真正涵指,并且对“女性奥秘”进行了一次法式的书写与反抗。
原题母亲与女儿更为贴切 音画极美 看似平静的电影实则暗涌强烈 稍显冗长
三個女人,錯位嘅三代人。生活在老美,工作能力強且獨立嘅Audrey,一直以來與母親Martine相處上稱得上系「生疏母女」。但意外懷孕嘅Audrey打算藉此機會回到法國探視父母和順帶讓忙碌生活停下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佢發現咗一本屬於外婆嘅日記,其心中嘅不安意外地被外婆筆下嘅私密文字觸動,原來自己背負著前兩代人嘅情感包袱。Audrey通過日記發現外婆悲劇性嘅命運時,也瞭解到呢個祕密造成了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隔閡。正視自我內心系關係修復嘅開始,兩人嘅距離亦得以拉近。套戲三線發展,拍得唔算流暢清晰,通過對日記簿中的過去進行回憶,嚟解開複雜嘅家庭關係。Deneuve嘅戲份還是少了,儘管如此,佢仲系交足功課,完美的演繹了一個外表強硬,內裏柔軟嘅母親。
慢慢开始喜欢上法国片,优美舒缓,娓娓道来;就像与旧日好友在某个午后的花园饮一杯淡茶,就着茶香互相诉说着各自的心事,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一切是那样的恬静和温馨,余味深长……说的真好,就是这个感觉,巴黎的空气中都有淡淡的香味。
女性题材作品。是努力成为独立自主、拥有智慧的社会强者还是甘愿做个相夫教子、平凡度日的家庭主妇?这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选择,都丝毫不会减少她们对子女的爱。导演的手法很克制,近似于白描,只是这个“真相”也跟着白开水化了,让我有点反高潮。
法式情怀,双线叙事。里面一处YP的桥段很亮。【电影资料馆】
看到第77部芙芙,听到她的声音就已经软了。这片子实在太普通了,Marina Hands一团糟的生活,母女关系和朋友关系都一塌糊涂;然而片中消失的外婆所面临的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却是久久地持续影响活着的这些人,外公至死都守住秘密,说不出的阴暗和痛苦,却无法追究或责怪。这故事后劲蛮足的。
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故事,结尾还有点谋杀的惊悚,而电影本身没什么看点,只是我觉得一个家族里就是这么各怀鬼胎,沟通不畅,以至于多年来亲不亲情不情,尴尬个好多年。而且最后没有释怀的情感也很多,并非结尾的豁然。弄个谋杀增加戏码,其实效果不好。
误打误撞看的一部电影。剧本不错,一本日记带出一个家庭3代女人的心境。。。就是忒忒忒文艺了。。。
“我始终认为女性是应该追求自由的。”...女性电影,欧洲节奏很慢的人性片...心情不好于是一路循环着《抛物线》,到影院独享的电影。
挺不错的片。导演很可爱,回答问题环节提问人和翻译和导演各自都超级啰嗦。
法国女性电影,挺细腻的。
女性主义话语分析 4-5000字,题材,主题,叙事艺术
讲故事的方式在法国电影里并不常见,外婆的形象一直都只在幻觉和想象中出现。这样的角色CD这两年演起来越发的得心应手,but,她家闺女简直是太丑了!PS:就个人而言太有特殊意义了,所以给5星,不存在任何引导性!
1、Julie Lopes-Curval很PP,用大牌不露怯,自编自导有前途。2、三代母女恩怨情仇,母亲和女儿的关系略靠《秋光奏鸣曲》和《高跟鞋》,而导演却不在摄影机后化装成男人。3、细腻,闪回用的很好,虽然片子透着浓浓的Ozon气……
最近看女性主义的电影有点多,可能是比较感兴趣吧……其实是北电电影学系作业和《时时刻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用了三个人来表示女性主义的三个阶段,但是《时时刻刻》是在表达女性主义发展的历史,这部电影更简单的去表达了女性主义变化的三个阶段思想解放,地位解放,身体解放。革新,迷茫,成熟。三个阶段对应着三个女人,但是最后外婆的悲惨结局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统治的一种悲观。整部电影相对于《时时刻刻》艺术性不够,可是又渴望去用慢节奏打造一种生活的文艺性,在电影的艺术上落后于前者,但是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却更加通俗易懂,可以为女性研究做一个很好的参考唉,最近女性主义看的够多的了,歇息一下,看几个商业片爽一爽
朴实而自然的镜头语言,往往有着摄人心魄的动人力量。80分。
资料馆2012.6.21.7pm 一个家庭三代女性的自由之路,她们之间的隔阂最终被创伤化为一场五十年前的谋杀。美国式欧洲家庭伦理(文艺)片,整体都蛮好的。
女导演的电影真的视角完全不同唉。20120621@中国电影资料馆。
说道亲情,总难逃对立与难以分离的冲突感,片中倒是有了这种冲突,但总觉得处理的有些生硬,少了点细腻。对人物的塑造也难免单一,尤其是外婆那条线,人物更像是自由的代名词,少了点人味儿在里面。
典型的法国电影哦...女主角的造型真是简单,强悍的混搭看到外公发现外祖母要出走的戏,就猜到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