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唱歌能比拼陈奕迅的郑中基,在拿到最佳男配角时,连续感谢刘伟强、刘德华等人对他的支持与鼓励,他放弃唱歌,开始由新人做起去演戏。
或许在他失意的人生阶段,去做一番全新的尝试和突破是值得的,可对于乐迷来说确实是一个损失。
星爷接班人的名头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很难再有更高的突破与成就。
从上一个《大乐师~为爱配乐》到这一个《遗爱》,郑中基越来越成熟,作品也越来越有思考有深度,可惜这次没有翻唱《深夜港湾》,不然就完美了。
说回遗爱,电影一个接一个的悲剧,由许多个社会问题所组成,充满了压抑与无奈。整部看完有点没抓住重点,也稍微有点平淡,这与诸多章节把剧情切得太碎有关。
这个题材不好拍,对节奏控制对流畅度要求很高,其实可以学学天水围的夜与雾,至少人物矛盾很突出。
十几年前有一对未成年的小情侣,父母离婚独居的他们没有大人照护又要养个孩子,经济拮据生活非常不易。男的文伟为赚钱接黑道任务砍人跑路,女的Elisa历经各种艰难抚养女儿迪诗。
原本若不是非要迪诗不可,或许他们两人的生活还不至于走到不可挽回的结局,既然选择留下孩子,却又无法给她应有的照顾和生活,多少有些不负责任,也为迪诗成年后孤苦无依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时任反黑警探的郑中基为了破案,对待文伟的老大暴力相加,还被人拍下影片名誉尽毁;而对待文伟时,却出于对他女儿的保护,最终放弃将其缉拿归案。
或许他不是个好警察,但绝对是个好人,还时不时帮忙照顾迪诗。长大后的迪诗同样踏上了迷途,贩毒被抓时说了句‘我从出生就有罪’,这是何等绝望的认知。
如果幼时郑中基能够收留迪诗,或许她的人生还能好一些,可他毕竟不是救世主。为何Elisa要选择放弃女儿,这才是最不理解的地方,无颜面对吗?哪怕自己心存死志,也要给女儿留一条生路啊。
当年选择无为而导致悲剧的郑中基,这一次为了救下迪诗,不被毒贩有机可乘,宁愿放弃了仅差几个月就退休的金饭碗。
不得不夸一下他的无私与爱护,迪诗未来的人生还很长,他给了希望和方向。如果他妥协放弃不作为,即便迪诗侥幸不死,也是下一个悲惨的松子。
电影《遗爱》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细腻而真实的方式描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家庭关系的纠葛。导演以情感的细节、出色的演技和扣人心弦的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感人而引人思考的故事。
该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富裕家庭中,围绕着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展开。电影通过回忆和现实交织的手法,展现了老人与家人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导演在展现老人失去记忆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与家人之间的深厚的情感纽带。观众被引导着思考生命的意义、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对逝去的爱的回忆。
影片的剧本非常精心编写,情节推进自然而流畅。故事情节层层递进,每一个细节都有其重要性和目的。对于每个角色的描写都非常丰满,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挣扎。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主演在表现老人的病状和情感上的真实度和细腻程度,令人动容。
该片在艺术指导和摄影方面也表现出色。精美的画面、细腻的色彩和布景,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令人沉浸其中的画面。音乐的运用也非常恰到好处,加强了观影体验,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的情感之中。
除了影片的技术方面,它所探讨的主题也非常深刻。《遗爱》引发了观众对家庭、亲情和记忆的思考。它探讨了生命的无常和变迁,以及爱在逝去中的延续。观众不禁被引导着反思自己与家人的关系,珍惜当下的时光和亲情的珍贵。
尽管《遗爱》是一部以悲剧为背景的电影,但它并没有让观众感到沉重和绝望。相反,它通过温情和深情的叙述,给观众带来了思考和温暖的感受。
-很多东西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开始了,就回不去了。
Elisa和文伟的开始,注定是一场没有好结局的恋爱。
一个未成年的学生,一个古惑仔。两个人把一个小女孩带到世界,但以他们当时的能力,又能在那个年纪给到孩子什么呢。
-纵观Elisa和文伟的感情线
他们当初喜欢对方是真的,但后来迫于生活,做出了背叛对方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
人不仅需要钱来维持生活,同时也需要情感来调剂自己,当他们离开对方久了,自然而然也会需要人爱,需要人陪伴。
慢慢地,我对出轨这个词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以前可能是个贬义词,但放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出轨也有可能是人类情感需求的一个表现。就好像Elisa说的。
无可厚非,这也是文伟当时给不了Elisa的东西。
-感情这东西真的很复杂,没有说两情相悦就是美好的结局。生活中总会有各种的困难去等待着他们,这时对感情的忠诚才显得尤为重要。
要是当初Elisa选择了辍学打工,而不是选择出来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样会不会结局就不一样呢?
原打算对这个写个短评算的。结果豆邮说我对于 《Der Untergang》的短评,说我涉及时政或意识形态等信息移除了,于是很不爽。决定写个长的来剧透一下,就这原因,没别的。
这个片必须是要懂粤语,看粤语版,而且要结合香港情况,包括故事发生时间、影片拍摄时间,才会更加的能理解这套片的意思。整个剧情其实挺感人,简单的来说,是三个故事在里面穿插,一个是运毒吸毒的女孩,一个是一对早恋未婚有孕的情侣,一个是太子基的对于警察的故事。
其实电影是改编于香港的屯门少女盐腌碎尸案,但实际上情况和案例是很不一样,只有一个是一样的就是都是为了爱情而发生的问题。但这个爱情原因发生的问题又是不一样的,而且并没有把碎尸这段特意拍出来,也只是搞了个误杀一样,最后用报纸的方式显出来是这个案件,所以改编就是改编。
第一个就是开片的女孩,运毒吸毒,在天桥给抓了,最后给太子基遇上,从而引发了第三个太子基当警察的遗憾故事,因为那女孩是以前一个案件中,产生的孤儿,虽然他当时也和小女孩陪伴到从1岁到5岁,最后的什么都不做,让女孩变成事实孤儿,所以让他遗憾了很久。其实这个女孩在审讯室里都是在讲自己,生下来就是错,没有家,不有人爱,放弃了她,包括最后她15岁了,带着最普通的蛋糕去接她妈妈,接不到,去找回小时候记忆中的戏院婆婆(太子基老妈)和戏院哥哥(太子基)也找不到了,最终和一些人混在一起,吸毒运毒。所以也如果太子基在片中所说,我们不能放弃这帮年轻人。最后太子基宁愿放弃还有三个月的退休长俸,也要去保护这个女孩,把他的以前的遗,重新执起来。其实是有含义的,因为结合拍和改编之前的时间节点,香港的2019年前后,大家也懂的。
重点戏就是那对15岁就早恋未婚有孕的情侣,女主角其实也是一个父母离婚后,母亲另嫁另有家庭,父亲又病逝,变成了个理论孤儿(其实太子基也是孤儿),最后和一个男混混在一起,青春的恋爱永远是美好的。最后为了生活,男混混卖掉机车,最后混混没钱分,去砍人,结果帮会老大又不给钱,让女主只能靠身体去赚钱养活女儿,剧情上其实都知道大家相互是相爱,但在最后男混混在外地找了另一个妓女陪伴,女主为了想知道妓女是怎么样,为什么男混混在外地会和一个妓女一起,所以也就变成了原来只是动手和口,到把身体出卖掉。看到整个感觉就是,没钱真的不要有小孩。除了钱外,其实还是很需要陪伴,所以最后是大家因为陪伴吵起来,从男混混的言语相冲,到互相伤害。其实他们是非常如此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最后要走到这样呢?片里也提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说出来。
女主蛮惊艳,特别是脸两侧的雀斑,还有片里最后吵架误杀男混混时响起的那首《深夜港湾》,让我想起了那个和我讲如果有人说我为什么不把雀斑去掉,我就会打他的女孩,还真的那一刻非常的忍不住想念起一个人。
回到电影名字,遗爱,这三个故事都有表露出来,太子基其实也是个孤儿,但他是幸运的,有戏院婆婆把他执了回来照顾,而那个情侣的女孩是可悲的,小小就在孤儿院,没有人疼爱,所以遗爱;情侣之间为生活的分开,特别是男混混,和女主最后发展到女主只能留在香港,不能去男混混讲的红玫瑰瀑布地方,最终造成命案,也是一个遗爱;太子基之前什么都没做,对女孩的最终没有处理好,也是一个遗爱。
再回到影评主题, 每个人都是个体,是的。每个人都独立的个体,不管别人有没有放弃你,就算自己在想应不应该算放弃时,首先是不能去想别人,这个世界或者长辈,到底有没有放弃自己,。因为这种真的很取决于你自己的想法,要看你自己是否因为这样而要放弃自己的生活,就如片中一样,女主想过2次自杀,最后都还是放弃了,还有女主和她自己亲生母亲的对话。我们应该要想的是,不管长辈怎么教你说你,应该如何做等等,你就是你,你不是要走回他们的路,要记住,决定你人生的,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可以了。
太子基这个片也拍得不错,但依然没办法改变我对他的印象,渣男!
我真的很想看郑中基演的正剧,比如大乐师就很喜欢。这部剧真的很一般呀,没有他我看不下去的,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好,有那么点意思但又不深刻。但因为我喜欢的演员,我有那么点爱屋及乌,想抛开批判,去看本剧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人生的悲剧究竟从何而来?
家道中落的富家女只要爱与陪伴,不要钱,她甘于贫穷的生活,她为了那一丝丝陪伴的温暖,什么都不考虑,什么都不要,她是一位极度浪漫主义者,没钱了都还要去看场电影,要不到十万就一分都不要,都被逼至极限了还拒绝妈妈承诺的生活费。她去做妓,也是因为想要丝丝温暖。这样追求爱的人像是海绵,没有给予丈夫理解,没有给予女儿陪伴,也没有给予戏院婆婆和戏院哥哥感激。在女主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很正常,但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来看,可以找到很多种方法让情况好一些,所以不能理解主角为什么要这样作,后面的惨剧也因此显得无病呻吟、不合常理,这也是本片败观众缘的很大原因。
混混小男人有责任感,重家庭,重承诺,每年生日要给女主过生日,老大说砍人给10万他就信。家庭要他给与陪伴,工作要他远去他乡,要么三个人饿死,要么忍痛离开,然而艰难抉择后也并没有保全小家庭。为什么他没有挣到钱呢?也许他寄了钱回家只是不够,也许是老大根本就没给他多少而混黑道也不容易退出。一个女人的悲剧如果是求爱不得的话,一个男人的悲剧可能就是无力去爱了。他愿意去承担,但生活不是凭意愿的,没有能力承担而强行承担的,最终也依旧承担不起。
毫无关系的路人甲,是一位事业顺风顺水的警察,虽然是孤儿,但有爱他的妈妈,他为何不成家立业?是恐惧自己没有能力创建美好的家庭吗?他因同情daisy几度失职,他怕她也成为孤儿,他在尽力保全她的家庭,但他不可能去控制两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最后他因亲手毁了这一切(自认为)而无法面对,他为什么不去收养daisy(不考虑单身男人不能收养小女孩的问题),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犯,无法面对小女孩这个受害者,后来在口供室听到小女孩孤儿时的遭遇,他才明白他的畏惧造成了什么,这是他说他再也不会放手的原因。畏惧让人失去许多能够把握的幸福,但谁能如上帝视角般看清一切,战胜畏惧?
daisy是以上所有的悲剧的结果,但她也有悲剧的来源,那就是无知。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不知道怎么生存,也不知道生存有什么意义。遇到戏院哥哥后,她说她不想运毒了,她有了生存的欲望。
daisy戒毒所归来,警察也因不再放弃这位可怜的小女孩而辞职了,他自我赎罪了,他给她戴上了发夹,这一刻有了美好的结局,而今后呢?命运的悲剧会顺应习惯而发生,还是会彻底消除?至少在这一刻,因为有了改变,而让今后有了希望。
犯罪家庭伦理片。因为爱情,勇敢地坚持,也因为爱情直面痛苦,以杀断爱,毁了一生,也祸害了女儿一生。
女主未成年就与一个小混混珠胎暗结,小混混阻止了想要自杀的女主,让女主和自己一起生活。本来有情饮水饱,生活因为爱变得很甜蜜。但是赚钱养家是十分辛苦和不易的,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社会技能的混混,也许只有出头、砍人,才是来钱最快的。混混为了赚钱养家砍了人,跑路去了泰国。女主去问混混的老大要钱,老大只给了一点点打发母女俩。这让旁边的有正义感的警察很气愤,他狠揍了混混头目,让他不要再骚扰母女俩。没想到混混头目录了影,好了这个有正义感的警察,害得警察没升官,反而调去当了文职。女主带着女儿在街头流浪,步入一家电影院,她想看电影,但是买票的大妈说,小孩子不能进去,音响会影响小孩听力的。最后大妈帮助女主看小孩,女主进了影院看电影。没想到,这个买票大妈就是为母女俩出头警察的养母,警察和大妈看小女孩可怜,准备给她买很多吃的带回去。女主偷听到了这一段,觉得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赚钱,本来拒绝电影院里色鬼的不当要求的,但是现在转念一想,为了钱没有办法,于是他愿意了。从此女主就开始将小孩托付给买票大妈,自己就进电影院干事赚钱。正义警察在混混门口蹲守,终于盼到混混回来,他告诉混混,他的老大一分钱都没有给母女俩,想让混混当污点证人,但是混混没有同意,让警察不要再来干扰他们的生活。警察出狱善意就没有再追究了。后来混混他们的也许开始转入内地,混混也忙着整天往内地跑,没有时间顾家。女主也开始从简单的影院服务,开始当起了妓女,甚至还有了固定的熟客。混混一开始还能忍受,后来忍无可忍,在电影院把女主的一个客人打了。虽然对方没有追究,但是女主与混混也正式翻脸,女主说自己当妓女就是因为混混在内地有了相好,她苦于混混不在身边,只可以找别人寻找寄托;混混表示自己找其她女人是为了寻找爱。两个人的隔阂还有就是混混的承诺,答应的美好愿望一个都没有实现,女主执拗的一定要去混混说得泰国瀑布找玫瑰,但这些都是混混编造的谎言,根本就不存在。最后女主失手杀死混混,藏尸铁箱,自己也在和女儿一起准备去泰国时被抓了。女儿被送去社会福利院,长大后送去寄养家庭,最后还被人引诱去运毒,不过最后正义警察还是站了出来,救助了小女孩,和小女孩一起生活了。
整部电影非常的压抑,让人看得很沉重,很愤懑,有时法律维护的公平正义变得有点不近人情,到底是应该义正辞严,维护法律的严苛,还是懂得变通,让当事人更多得利,觉得处置更有人情味,更能温暖人心呢?这时电影给出的拷问!女孩希望拥有最简单的爱情,就是在一起不分开,不管是穷是富,但是生活是需要钱去维系的,没有钱什么都不行,但是真的当生活给了她一个响亮的耳光,让她遍体鳞伤时,她又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放弃了尊严、忠贞与纯情,生活教会了她一切,她没有错,所有的悲情都是生活所迫,也许只可以怨恨命运的不公。混混的人生亦是如此,为了生计去搏命,没有办法到处奔忙,但是又忍受不了嫉妒,冲动出手,也只能哀叹造物弄人。正义的警察,他是知道变通,知道为当事人着想,心怀善念,为影片带来了很多温情,但是结局的确也有很多他放任不理造成的成分,我觉得他也有责任。最惨的就是小女儿,她没有错,但是却要遭受“罚”,父母不在,被人嫌弃,去找关心自己的婆婆却找不到,去迎接母亲,却错过了,最后只能在歪路上越走越远,这些社会底层的孩子到底应该谁去管束,谁来给他们温暖,也许也是这部电影发人深省的地方……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分段去阐述,是不是故弄玄虚,还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件事?另外女主出狱后去了哪里?
非常可怕的剧情,男主角以“圣人”的姿态毁掉一个家庭。未成年少女生子,枉顾法律和社会福利机制,让他们自生自灭,男的劈友,女的卖淫,怀疑编剧就是为了推他们折堕好体现男主/自己的人情味。中国人对血缘期望太高,电影中继父的钱不要,非要卖身凑女。即使为了批判暴力机关的官僚主义,也不能如此盲目地击穿法制底线,只有情绪毫无知识,对底层绝对是消费而非关怀
角色無血無肉,劇本又粗糙地將人物身份拉上時代的身影,但真正問題是戲中人的價值觀,鄭中基演的警察口口聲說不要放棄他們,做個老好人但一步步將人物推向深淵,視發生在年青男女眼前的壞事為無物,他的愛理不理導致的悲劇,應該被批判而不是要應感動人。直覺懷疑導演是昆德拉粉絲,但用了另類方式體現昆德拉口中的媚俗(但其實昆德拉的文字也是媚俗的極端例子),自我感動的情緒瀰漫着整部電影,也實在沒有比昆德拉那樣的作家精準地寫出媚俗的荒謬感,這份荒謬感在這部蒼白無力的電影中也能體現。「媚俗讓人一滴接一滴,流出兩滴感動的眼淚。第一滴眼淚說: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多美啊!第二滴眼淚說:可以跟全人類一起,因為看到孩子們在草地上奔跑而感動,多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淚,造就了媚俗之所以為媚俗。」
劇作和角色都相當想當然和潦草,支離破碎的故事還要分章節扮文學性就更是難頂,想不到鄭中基做起正劇戲這麼屎⋯
故事题材挺好,这样写实的社会问题确实很适合拍成一部有文艺色彩的剧情片。故事基本完整,演员演技没问题,配乐也比较出彩,但是剪辑问题很大。故事三条时间线带上序章分成了八幕,使得故事和剪辑都更加支离破碎。郑中基因为自己是孤儿所以对母女产生同情的动机表达的过于含蓄,反而拍成了对陈汉娜有想法的样子。影片对故事里的犯罪元素都做了淡化,主要想表达现实的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但是观众的整体观感和影片里的郑中基一样,感觉无能为力,让这个故事就会变成单独的丧而失去了意义。影片把故事起因放在了97(移民),可见97给港人的阵痛真的无法抹除,再结合片名,有以小喻大的隐喻嫌疑。
阿飞正传的后时代
低于期望。完全领悟不到导演想表达什么 我知道这对母女很可怜 在社会生存很艰难 郑中基也很努力想帮她们,就是一个很小的故事却又没有从这个故事中生出什么营养 并且整个电影开篇基调就营造一种很惨的氛围——这样真的没必要 社会多的是这样的人 拿出来讲有点煞有其事的做作。每个角色都有种捏造的空洞 实属失败。林汉娜这个演员有点好看 那个文伟好像吴浩康,那首英文歌好好听。
3.6 没有人物
可以說,《遺愛》裡幾乎沒有一個讓人短暫放空、情感發生偏移的空鏡頭,幾個主要人物的大頭特寫填滿了整部片(舉個例,有個鏡頭連飛機呼嘯而過的畫面也不願給,依舊是陳漢娜的生無可戀臉),「充盈」得令人窒息,彷彿在貧瘠荒蕪的影像裡有把聲音不斷在耳邊縈繞,指示觀者一刻都不能分神地去注視,去感動,不停流眼淚才是正常,不感動你就是冷血,就是罪大惡極!但是,面對這樣一部如此缺乏想像力,如此刻板無聊的作品,我又該為了什麼而「喊到抽泣」呢?這樣一想還是挺可怕的。
越缺少越渴望,越渴望越渴求,越渴求离越远
鄭中基依然是只有爛電影沒有爛表演,依然貢獻了一出好戲,但是麻煩好好選劇本,好表演被浪費了實在是心疼。胡子彤你要不考慮把金像獎最佳新演員獎杯還回去,找個棒球隊當教練去吧,演得都什麼玩意兒啊!
编剧怎么回事
其实没有那么差,新人导演来说,非常工整有表达,结构也有自己点心思,绝对是六分多的作品,多打一星,还是为了支持本土香港电影,只有不断尝试表达才会新的作品诞生。
很真实的一部片子
题材是个好题材,故事也接地气,就是拍得伟光正、说教味很浓;郑中基的这个角色放2、30年前就是李修贤的标准模板;陈汉娜的情绪控制很到位,真的演得不错。有一种失落,不能说,只能靠感受。有一种悲凉,不能说,只能靠敛藏。穷不是原罪,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才是,所以大佬说要实现共同富裕嘛,尽管路还长......影片与《麦路人》相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生存,是为了什么呀?
无病呻吟自取其辱。畸形的人物性格转变。最后古惑仔被女主打死也太弱了吧,有这身形和力气还有场景动机肯定是抱紧那婆娘才对而不是被她活活撞死。明显夹带私货了那就更低劣行径,不好好拍电影扯这些没用的。
不懂隐晦你就少拍点…
两星给压抑的情绪,一星给郑中基的演技
无血无肉,还挺装
29/5/2021 @ 嘉禾VWALK。完全無法build up到任何角色人設,所有的苦情只給人感覺到是無病呻吟,真的難為了一眾演員…..(首部劇情片計畫真係比你搞彎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