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阿婆迷我却很少看她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今天看了78年这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发现这是一版非常优秀的改编,但正因如此,其中与原作的出入反而更让我在意了。我认为这个改编可以很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需要女性创作者。
书中的琳内特和杰奎琳在阿婆笔下都是光彩熠熠的女孩,在电影中琳内特的魅力却被完全抹杀了。电影并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却偏偏在两位女主身上进行了删减和情节的微调,你很难说这不是故意的,因为电影的时长并不是问题,他们甚至有时间加上几段书中并不存在的擦边种族歧视的段子。
电影一开场出现的女仆,书中琳内特认为女仆所爱非人,因此私下进行了调查,发现对方早已娶妻,于是将真相告知了这位女仆,女仆自己选择了不再与渣男见面。而电影中琳内特冷酷无情地告知女仆,如果她执意要嫁,自己不会给一分钱嫁妆。于是书中恨着琳内特的渣男在电影中居然变成了女仆。
而杰姬求琳内特让自己的男朋友来庄园工作这段在书中的气氛也并没有电影中的尴尬,她们是真心朋友。杰姬并不是有求才来上门的那种虚荣女孩,她确实信任琳内特。而琳内特在听完杰姬的请求后吃了一惊,却并非很为难,杰姬多说几句她就立刻答应了。毕竟对她来说,这不过就是举手之劳,朋友那样期待的样子,此刻的她怎么忍心破坏呢?
在杰姬将自己的男朋友领来之前,书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在电影中被完全删掉了。琳内特本来有一个追求者,因为门当户对,所有人都以为她即将要嫁给他。最后关头琳内特却突然醒悟,她想要这个自己亲手改造的只属于自己的庄园,而不是成为另一个庄园主人的妻子。她要做自己庄园的女王,而不是另一个庄园的皇后。她羡慕杰姬坚定疯狂的爱情,而她并不爱此刻谈婚论嫁的对象。因此最后琳内特嫁给了杰姬的这个男朋友,除了因为感受到了爱情,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她就还是掌握一切的女王,男人只是她的附庸。
小说虽然讲的是有钱有势的大小姐抢了闺蜜男朋友的故事,读者(至少是我)却并不会对琳内特产生厌恶之情。就算你不喜欢她,应该也是会觉得她是充满笃定自信的魅力的。她的傲慢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娇女平易近人,琳内特尽管专断强势,却并没有任性到真的不会在心里考虑顾惜其他人的感受,对于杰姬她也心存愧疚,尽管没有表露出来,却也绝不可能像电影中一样用带着恨意的眼神看向杰姬。
还有一处改动甚至直接把其中一个嫌疑人的杀人动机给改没了,而在我看来这个改动唯一的作用就是突出瑞斯上校而削弱了琳内特的聪慧。琳内特的财产托管人想趁她度蜜月心情最放松的时刻拿有问题的文件来给她签字,没想到琳内特坚持要看完每一份文件的内容才会签字。此时男主开口说他就不会这么谨慎,给他什么他就签什么。电影中琳内特在男主的打搅下也选择了妥协,在打算胡乱签名的时候是上校阻止了她。而书中琳内特根本没有管男主说的话,依然坚持要看完文件上的每一句话。托管人意识到在琳内特面前蒙混过去是不可能的,立刻打岔表示下次继续签。书中这位托管人就这样也有了杀人动机,只要他杀了琳内特,糊涂的男主就成了继承人,他就可以把自己的事瞒过去。当然这个杀人理由不怎么充分,但毕竟是个理由。而电影里琳内特这么好说话,托管人就完全不必冒这种风险,可以继续从男主身上找突破口,他的杀人动机就弱了很多。我看不出这段改动有什么好处,好像编剧就是看不得女人这么精明。
读阿婆的小说时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对琳内特和杰姬都没有丝毫批判的意思,她认为琳内特的自傲是环境塑造的,而杰姬如果没有走向偏激更是个很好的女孩。她们都聪慧过人、意志坚定,所以她们才会是那么好的朋友。尽管两人为一个男人反目成仇,但很奇怪的是,即使她们互相憎恨,我还是没有读出现今电视剧里那套雌竞争男人的反胃感。真要说的话,两个人更像是为爱上同一个人而决斗的战士。那个被她们争夺的男人,更是完全没有二人身上这种吸引所有人瞩目的魅力,他只是颗坏星星啊。一旦被迷住的双眼重获清明,两人都一定能毅然决然地放弃追随这颗错误的星星,走回正确的路。所以波洛才会那么的遗憾,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劝下迷途的女孩。他知道她的智慧、勇气和决心本可以让她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而电影创作者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阿婆对女孩们的这种偏爱,也没有理解她为什么没将琳内特刻画得更讨厌一些。于是他们凭着最简单粗暴的职业本能给了琳内特更加刻薄自大的形象。我认为这纯粹是因为创作者无法站在阿婆这样通透的女性的角度去看待女人。
今天再看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虽说电影史上不乏大牌云集的电影,比如2002年的《八美图》,但当你带着想看大咖飙戏的心情去看电影,结果难免失望。《尼罗河上的惨案》给我的经验却全然不同。小时候看译制片版,哪个演员都不认识,却记得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长大才发现,这电影的阵容实在是有点可怕:
演员里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Peter Ustinov,David Niven,George Kennedy)、两位奥斯卡影后(Bette Davis,Maggie Smith)、一位金球奖影后(Mia Farrow),饰演Dr. Bessner的Jack Warden 也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还有三位美女表演上的名声稍逊一筹,但美貌和才华也可以用“划时代”来形容:三次奥斯卡提名的Angela Lansbury,大名鼎鼎的Jane Birkin(欧洲的文艺缪斯,爱马仕的铂金包以她命名),演过最美朱丽叶的Olivia Hussey。
如此多的明星和表演大师,却从来没有引我往“飙演技”上想,每个人都谦逊的卡在自己的角色里,适当的发挥着特质,几位著名的美人也掩饰住风采,并不让人分心,电影里无所谓红花绿叶,才成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吧。在这里把电影中主要的表演艺术家列一列以表敬意。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61/
1952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提名 《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 (1951)
1961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1960)
1965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土京盗宝记》 Topkapi (1964)
1969年 奥斯卡最佳剧本 提名 《富豪之家》 Hot Millions (1968) - 不会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演员(Peter也导过电影)
「两次金球奖提名,1次获金球奖最佳男配」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024/
1959年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1958)
「一次金球奖提名,两次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7031/
1968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1967)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03/
1936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女人女人》 Dangerous (1935)
1939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红衫泪痕》Jezebel (1938)
「还有9次提名奥斯卡,3次提名金球奖,1974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列不过来了」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798/
1970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春风不化雨》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1979年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加州套房》 California Suite (1978)
「还有4次奥斯卡提名,9次金球奖提名,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角,1次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4650/
1965年 金球奖最佳新人奖 《巴塔西的枪》 Guns at Batasi (1964)
「8次金球奖提名」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7169/
「3次奥斯卡提名」
这位年轻时候太洋娃娃了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6641/
她的传奇故事有点长,包括出身文艺世家,三任丈夫都是文艺大咖,还有与爱马仕铂金包的关系,放个豆瓣友人写的文章链接吧//www.douban.com/note/514118228/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18/
成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1968) //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467/
没人否认奥利维娅的朱丽叶是最美的朱丽叶,现在那些神仙姐姐之类,也要让位吧
写完我准备再去找译制版看看。长大后已经不习惯听配音的了,但这一版的配音阵容(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也是达到了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了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 #波洛#
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不知道是不是侦探小说看多了,还是发现了一些Bug。当年去埃及的时候有在船上看到他们住过的酒店,石块从神庙顶上落下的位置也踩过。
"The Greatest wish of women, is to inspire love."
看老版配音才够班!~
为什么推理小说拍成电影感觉就会衰很多,各种线索好像很刻意似的。波洛这个大衰神哈哈。你们这些脑残的凶手,看到波洛跟着也不改天杀!哼!
勉强及格,故事好,另有埃及古建可看,全片的光都给的太透了,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在布景里拍的,而且就电影里的这艘船来看,犯罪过程的时间条件似乎难以具备。上译的配音有加分,不然很可能看睡过去。米亚法罗演这种角色意外
片中有个女人穿了一件大露背的裙子,对于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冲击力太大了
彼得·乌斯蒂诺夫第一次出演波洛,之后还有五次,一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情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不过加入那条蛇的情节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导致在凶手萌生杀机的时间问题上存在矛盾。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部接触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名著了——那个时候不知道阿加莎,不知道什么叫推理小说,不喜欢看外国电影——感觉他们长得好奇怪——但是这部片子我却深深记住了最后的凶手手法,最后的破案过程,以及看过之后我的震惊!想不到若干年后我成了阿婆的终极粉丝,与侦探小说结下不解之缘…
——你这个臭不可闻的法国小人!——比利时小人,太太。
最打动我的竟然是埃及风光和女演员服装?(误)整体来看比较大的败笔是节奏感,中段一度疲软,侦探在对每个人进行重复问话,看得人想快进。结尾收回来了,但是又略显突兀。很好奇阿婆原著是如何处理的。
this mark is graded for the film only,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fiction. the cinematic version has changed lovely Linnet into a mean girl who seems deserving her destiny. Moreover, some deleted foils are protrayed vividly in Christie's pa
这段埃及景色 真是美极了,童年记忆啊满满的
根据阿婆同名经典推理小说改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巨大影响。
“她曾和拳王过招十五回合,拳王从此一蹶不振。”
在尼罗河的游轮上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被流水账一般的叙事勾起无限睡意。白富美一死就猜到结尾,没有悬疑也没有惊喜。
准确的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一并都是“听”来的,是我通过听广播里每天连播的电影原音“看”的,很悬疑,很刺激,上译的配音也真是不错~~
上译配的绝美!
穷男主和富婆见面的那一段真的是天才:自从富婆闺蜜把男友介绍给富婆以后,闺蜜就被摄影机抛弃了,然后给了好几个富婆穷男主的脸部特写,那个眼波流转哦,大家都懂啦,接着导演一点不费口舌,直接切到富婆的叔叔从报纸上得知了富婆和穷男主的婚讯,太聪明了。还有埃及石柱那,无声胜有声——“要来了”
慕名久矣,无奈小小失望。几场群戏很精彩,场面调度颇有章法,配乐虽少,却总能在剧情起承转折处,并结合人物表演,加深戏剧感,但几处过渡略显生硬,线索过于刻意,珍珠项链的问题也一掠而过,即使最后精彩的解密过程依然无法掩饰其不足。ps: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