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部电影的导演是多年来最伟大的少年天才。”
——比利·怀尔德,1974年《横冲直撞大逃亡》试映会后
《横冲直撞大逃亡》,是世界级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生涯第一部影院长片。在被签约公司环球影业磨炼之后强制拍摄了多部精彩的电视作品之后,年轻的天才导演终于有机会为大影院拍摄第一部真正的电影。
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公路电影。在此之前,斯皮尔伯格已经拍了一部技惊四座的电视公路电影《飞轮喋血》,从好莱坞电视圈脱颖而出,成为备受瞩目的新星。
好莱坞评论人赞叹:“斯皮尔伯格绝对是电影界的神童,24岁的年纪,看起来却像14岁的孩子,而谈论电影时的老成熟稔又仿佛跟约翰·福特同龄,好像拍了一辈子电影。”
《飞轮喋血》标志着斯皮尔伯格一夜成名,可以与一些世界级大导演比肩,也为他打开了好莱坞电影导演之门。
也许是影像表达情绪过于急切又被抑制太久,斯皮尔伯格将少年时代父母的离异对他造成的伤害,通过一场发生在破败苍凉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土地上的公路追逐,滑稽又伤感地呈现出来。
一对年少轻狂的夫妻,疯癫、幼稚、不负责任,他们各自入狱,又为了被福利院夺走的孩子而一起越狱,途中挟持了一个善良的警察,踏上别开生面又危机四伏的逃亡之旅。最后,歇斯底里的妻子与身负重伤的丈夫,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
斯皮尔伯格认为“女主人公卢·珍的行为像个被宠坏的小孩,用性别优势操纵丈夫克洛维斯顺从她的突发奇想,并最终用小孩般的闹脾气,迫使丈夫走入了警察设下的陷阱,她对孩子的需要与其说是母爱的伟大,不如说是她对自己孩子不负责任的延续。”
某种程度上,斯皮尔伯格在心底一直认为自己家庭破裂的主要责任人是母亲,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任性小女孩。而这种永恒的童年破碎阴影,以及父母动荡紧张的关系一直弥漫在斯皮尔伯格从《横冲直撞大逃亡》直到《辛德勒的名单》等多部作品中。
这对亡命鸳鸯在警察的追捕中疯狂逃向最终的目的地:Sugarland。这也象征着这对长不大的夫妻对世界的认知是那么的幼稚与孩童化,这似乎也代表美国70年代文化的稚嫩化。
那时的美国民众仍处于越南战斗的失败与尼克松水门事件丑闻造成的信任坍塌危机中,他们渴望安全感,期待真实的抵抗,并讴歌平民英雄。
卢·珍和克洛维斯被新闻大肆报道,被所到小镇上的人们视为英雄,他们在街上对他们夹道热烈欢迎,不断往他们的车上塞入各种礼物,将这两个孩子当做反对独裁政权的代表。
媒体的煽动,一路追逐不舍的记者,让这次疯狂逃亡变得有些荒诞与讽刺。卢·珍甚至担心新闻记者拍到她的照片不上镜,而要求在逃亡之车上梳妆打扮,为这一辈子都未曾有过的关注而心花怒放。这便是典型的“幼儿全能自恋”的潜意识呈现。
“导演在解释自己的创作意图时说:我拍摄《横冲直撞大逃亡》是因为它道出了美国造梦机器很重要的一点,影片想指出的是人类生存的现状,不容乐观的现状。”
这毋庸置疑是一出沸腾的惨剧,活在梦幻中的巨婴们向往着美国梦的童真与甜蜜,却对即将到来的生存危机毫无警戒心。
这辆逃亡之车上,唯有正直善良的警察对这个社会存在真实的感知。面对警察布下的陷阱,他本能地识别出来,并提醒克洛维斯不要下车,那是个圈套。可是最终,克洛维斯还是经受不住卢·珍歇斯底里的逼迫,打开车门,走向了死亡之路。
幼年父母离异对斯皮尔伯格的影响,使他有意识地将女主人公卢·珍在母性驱使下做出的歇斯底里的命令与强求看作是无知的、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而对在她的控制下表面凶悍实则软弱的男性角色表示了更多的同情。
《横冲直撞大逃亡》作为导演的第一部影院长片,叫好不叫座,也许是其中展现的过多的负面暗示让只愿意享受美梦的观众难以接受。
沉浸在美国梦中的观众依旧闭着眼睛向往着沿街可见的麦当劳、廉价汽车旅馆、塑料玩具乐园以及轻松一笑的爆米花娱乐。
孩子,是时候长大了。
------------------
影识集:一切只关于电影 All We Need is Movie!
微信公众号:yingshiji-movie
男主角确实爱他的妻子
无奈妻子确实是个巨婴
年轻的警察和严肃上尉确实心地善良
在公路上展开的闹剧,似乎是一场对人权的追逐
影片传递的价值观中家庭重要性似乎超过了理性
场面调度在现世的审美眼光下,也算是比较流畅大气
整个故事情节比《决斗》要丰满一些,有些讽刺当局政治的味道,差一点点深度。
最后也不得不对男主角为这份沉甸甸的爱付出生命代价的行为表示十分钦佩
真男子汉大丈夫是也!
随着年龄渐增,越来越喜欢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原因是最近看书看电影喜欢带着脑子,原来读书看电影喜欢感受体验一番,从来不会去深究,但自从带着脑子后更容易理解作者和导演的意图。
这部电影剧本是米国70年代嬉皮士和雅皮士文化下的产物,如果说乔布斯认为嬉皮士让成人意识到生活的真想,那么剧本描述的是这种文化对成年人的冲击。
电影看了两遍,第一遍看完整体感觉平平无奇,看的出女主表演不错,奈何被女主笑声毁了,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败笔所在了,有的电影不需要多么迷人的人物,但这部电影的精华和意义要通过人物体现出来。电影中的主角是两个边缘化的人物,确实不好处理,电影中也展现出了主角的孩子气、歇斯底里、情绪化,但就是感觉不得劲,要不像李安那样把情绪更细腻一点,要不既然这是两个很疯狂的成年人,不如在人物这方面脱离一下现实,可以再疯狂一点或者标签化一点。总之一点就是主角要足够迷人才能把观众带入故事之中,因为我在观影过程中总会冒出这两个主角的行为就是两个孩子,疑惑他们难道不考虑做事的结果吗?始终有一种成年人看孩子的感觉,即使我自己也很孩子气,只有得到观众认可的主角才能把观众带入故事中,从而达到以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一切。显然导演也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通过被绑架的警官与主角关系的逐渐转化,通过电影中民众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来刻画对主角的认可,但为时已晚,已经很难冲破前面对主角的印象。然而由于结尾女主木讷在车里和警官在河边的剪影这一出彩的结局,我就带着脑子看了第二遍。
第二遍就看的仔细一点,主要思考导演要表达什么?主线就不多废话了,重点说下支线。大警长是从法庭被紧急调往现场的,这是为了说明这个人物不会轻易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至少不是个莽夫,到后面他说这只是两个孩子,这也是导演的意思。影片中有两个休假的德州警官听说这件事后,开着新车想去凑个热闹,结果热闹没凑成车还撞坏了,这其实是在暗示主角的行为和这两个警官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一时的情感而已,一种美好的期望而已(和结尾的女主木讷在车里呼应),只是没想到结果超出自己预期。接下来有两个退伍军人在停车场射杀主角,最终被大警长制止,这是在暗示罪犯拿着枪只是威慑而有人却在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由而杀人(和结尾警长说他是拿着枪但没用它相呼应),那么谁才是最大恶人?
作为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戏剧电影,体现出他特有的风格:成年人的童话、人文情怀、重视技巧。
看了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就是警长说的那句话,“天哪,他们两个还是孩子。”男主角父母早亡,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只好以偷窃为生。女主角母亲早亡,父亲非常老,管不了她。女主角有过很多男朋友,然后她和现在的这个男朋友相爱,并生下了小孩。他俩都因为偷窃又各自坐牢了。他们的小孩被强制送给私人收养。养父母非常有钱,也非常老,在影片中看起来没有一丝人情味。斯皮尔伯格先生肯定也是反对这样送小孩的。被劫持的警察也充满了人情味,在最后时刻他竭力阻止男主角去白白送死,可是男主角还是死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喜中有悲,悲中有喜,最后以男主角的死亡悲剧收场。小孩子肯定还是被别人收养了。
“They’re just kids.”
一开始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想看回老斯一开始的作品,没想到这部sugarland express一下子就打动了我。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幼稚、荒谬。随便装扮一下就瞒过看守人走出了劳改所,随便就抢走了车,还甚至挟持警察驾着警车只为去到sugarland接回自己的孩子。他们只是孩子,认为世界会绕着他们转,手上两支枪和警察作为人质就可以轻易地接回孩子。其中他们因为找到了更好的车子而开心,看着无声动画而雀跃,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美好。
整部电影对我而言最荒谬的大概就是那堆警车跟随在他们身后的场景了吧。“我只要回我的孩子!” 她是一名母亲,也其实只是个孩子。像个孩子一样为了想要的东西大吵大闹,可是她还是个母亲啊。大骂着老公的无能却换来了牺牲,到最后她被包围着也无力了,仿佛在那个时刻突然了解到:是时候长大了。
看着警察们把那么多的枪对着他们感到很心痛,可是最心痛的,这部电影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
“He took my gun but he wouldn’t gonna use it” 最后警察无力的控诉着他们的善良,却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就随意说几点吧:
1.影片中有一幕很令人动容:坐在车后排的女主与在后面跟车的老警长对视,接着她在后玻璃上用手画了个笑脸,接着两人相视一笑,无言。
2.女主和男主在车里吃鸡腿,吃完还用鸡腿玩游戏,看到这里我突然笑出声了,是啊,他们一路上找寻孩子,可他们自己也是孩子,天真且善良,就是因为天真他们才会相信警察告诉他们能找到孩子这句话是真的,就是因为善良他们才没有用抢来的手枪对任何人开哪怕是一枪
3.女主和男主抱在一起看动画片,男主给动画片里的兔子配音逗女主玩儿,渐渐地男主笑容凝固住了,因为他看到动画片里的兔子被枪击中然后摔下悬崖,这同时也为结尾男主的死埋下了伏笔
4.被绑架的警察从起初的抗拒到后来对男主女主的同情直至最后尽力保护他们,这一路上的心态转变也是一个不错的看点
5.斯皮尔伯格早期的电影作品,算是一部比较另类的公路电影
影片的大部分算是讽刺,明明是两个劫犯,跟了一屁股的警车浩浩荡荡,过往村镇夹道欢迎,如过节一般喜庆,又如见了大明星,场面可谓壮观,而结尾部分立转悲情,就为了夺回儿子,这是为人父母的本能,却搭上了性命,成了落日黄昏。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公路片,也是他第二部大银幕之作。影片根据一宗真实的新闻事件改编而成,感觉有点受《雌雄大盗》的影响。本以为是部动作片,没想到还有些喜剧元素,同时也带有一些温情元素,夫妇两个和警察人质在劫持途中互相理解,居然相处的这么好。那么多警车实在是太壮观了。
本想拜读一下伯格的处女作,但很可惜下的片源不好,一会儿画面卡,一会儿声音和画面对不上,一会儿连声音也没了,看的非常折磨。只能隐约感觉到这是个先笑后哭的故事。2012-3-3
雌雄大盗的变种、童话、斯皮尔伯格对爱的饥渴、结尾的力量
三星半。乡村版邦妮克莱德,和《决斗》很像的是斯皮尔伯格还是喜欢开着车在西部跑啊跑,换了疯癫的喜剧路线,看似带着批判社会现实的刺,其实说的还是西方人道主义的优越,反复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倒成了惯例。
更像是斯皮尔伯格对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邦妮与克莱德》的致敬:同样是雌雄大盗的故事,同样是将警察群体作为反派来呈现。彼时的老斯年轻叛逆,愤世嫉俗中彰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导演骨子里是温情的,给了这一对亡命鸳鸯充足的犯罪动机:只是为了能够看看自己的孩子,但直到最后也未能如愿。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只能算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老斯显然不是一眼就能相中的电影天才,他的成功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努力,三星。
太散漫了,乏味无聊……这居然还是真事改编,到底是多无能的警察,居然整这么大一出……
这片子有机会成为大经典的,可惜斯皮宝那时候太嫩了。你要说节奏没控制好那都是小事,真本事是说不清的,隐在各个环节。小青年和老油子都是一个人啊!哀操
我终于知道JJ的《超级八》为什么致敬斯皮尔伯格了,调度都差不多嘛...
愚蠢却可爱的人物,幽默的戏剧性,让人发笑的场面和情节安排,再配上人类内心的纠结思考,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公路犯罪喜剧。作为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横冲直撞大逃亡》已经尽显他的个人风格,成人童话式的内在核心、规矩的叙事方式和缓慢递进的情绪表达青涩而一览无余。
傻里傻气版邦妮与克莱德,对抗当局的亡命鸳鸯成为众人欢呼呐喊的对象,最后却难逃凄厉伏法,过程像一场无法无天妙趣横生的游戏,但游戏的尽头是血淋淋的伤口和撕心裂肺的惨叫,就像是电影突然撞进了现实,所有荒谬都要在秩序下归顺,所有玩闹都变成了哀伤。斯皮尔伯格图应该挺喜欢车戏,处女作就拍飞轮喋血,没几年又拍这个规模更大的飙车片,后来的夺宝奇兵系列应该让他过足了瘾吧。
让我想起邦妮和克莱德呢!里面被劫持的警察好眼熟好顺眼~其实还有点像完美世界 啊哈哈 都一个套路!
名字起的恰如其分,冒傻气的电影;警车大暴走已经流露出撕皮对大场面,大制作的野心和追求~自B&C和狂P把公路犯罪电影的套路规范确定下来之后,日后就只能沿袭了
仅仅一般,打3星是考虑当时的年代,现在不值了
反智电影的一种起源(结尾湖边逆光的背影告白让人反胃…斯皮尔伯格在贩卖情怀和展现景观的能力上,可以说是绝好的商业能手(好的商业片和烂片之间的区别也许在于,不仅无条件服务于观众,也诚心诚意尊重观众。
德州狂奔,为子出征。大阵容的警车队,还有小镇群众热追场面,都设计挺好。这也太好看了,斯匹堡初出江湖的另一力作。边看边知道年轻的导演想干啥,但依然观之津津有味,就像看他的另一长篇准处女作《Duel》(1971)一样的惊喜. John Williams首次与斯匹堡搭档,配乐贯穿始终,连上字幕都好有调调。
很像纳什维尔不看片头字幕甚至会认为是奥特曼作品。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多真诚多敏感剪辑也是那么凌厉配乐相当克制。可惜后来慢慢就被好莱坞给用废了。严肃不经意间的小幽默也是闪光之处。结尾镜头太美。抒情到极致。
耿直boy聒噪妹,好心警察和上尉,为了找到小宝贝,走遍千里不怕累。一次寻子之旅引爆全民狂欢,政治性社会性娱乐性都有了,虽然放在亡命鸳鸯系中算不上佳作,但能在一部影片中看到这么多警车横冲直撞也算一大奇观了
有点邦妮和克莱德的意思,主角都是那种会引起人们同情的罪犯,不过和前者的浪漫相比,老斯这部更偏于荒诞喜剧一些,最后上演的群众围观桥段可以看做是在讨论舆论媒体对大众的导向功能,前面的公路戏还是太散了些,同类题材之后一年的热天午后要做得更好。
特别70年代的一个片儿,从故事到氛围都很像《热天午后》,很难想象斯皮尔伯格也能拍这种片子,唯一遗憾是故事有点一根筋。歌蒂·韩是那种很不上相的人,其实在电影里都挺漂亮,有股儿童样的天真劲儿,弄得我连角色身上的亲情精神病特征都能接受了。电影来自真实事件还挺出人意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