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新浪潮# 简单的仇恨与释然的故事在爱德华震撼而扣人心弦的视听渲染之下,拥有了民族史诗般的悲怆苍凉感,颇具法兰提塞浓厚的宗教诗意风味。奇诡不论的山势云色在开篇由360度摇摄呈现在观众眼前,最后停在德拉克身上,暗示其出狱返乡后的内心环境。与这大远景相衬的,爱德华常置场景内的重要物品(如德拉克的陶制器皿)或人物近中景于摄影黄金焦点的位置,抛却了自《公民凯恩》后建立起的现实主义的深焦长镜头调度,使前景与背景均失焦,模糊化的处理引导观众注意力集中于叙事点上,同时也隐晦表达了村庄诡异恶土的气氛,德拉克被排挤中伤,神精恍惚。声音对影片时间流的创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爱德华巧用“火”之意象,使得影片时空游离于真实实际与主角的记忆或梦境中,构成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情感上升到主体性地位,摆脱情节的桎梏束缚。意识流的朦胧剪辑与高度分离的声音设计策略,均成为爱德华用以减轻现实,凸显幻想(回忆)的最佳手法。
当德拉克回到村庄时,影片用鲜活的蒙太奇在村子的栅栏,屋檐、窗户间不停切换,配合被重叠混音并放大的村民喃喃私语声,视觉与听觉在影像上再次得到了统一,共同传达出了德拉克的主观情绪感受,并让观众也得以感同身受。
而后不久,其前女友得知了德拉克的回归。爱德华在此采用了一个大胆又华丽的转场实验,取用镜子-水面的反射共性,以图形匹配的形式剪辑在了一起。女友映照在镜面上的画面顷刻间就化为湖面上的倒影。这里电影配乐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诡异弦声,其明智地删除了环境音混音的干扰,提示了回忆影像的存在。她与德拉克相吻相拥,摄影机则再次围绕他们环形运动,速度随之变化,越来越激烈以至于衬作为背景的山脉景观也被虚化模糊。
正因爱德华天才般的声音与画面的区别调用,改变重组了影片的时序、时频和时长。上文所述的桥段中,作为时频的一个不定次叙事即重复化叙事,还将分别在影片中段反复出现,横刀插进正向的时序发展中,伴随德拉克情感的每一次起伏被重复调用,让观众深陷记忆、现实、幻境的泥潭里无法自拔。
故事明了
3.5
这是新浪潮,不是超现实。
这个故事不足以承载如此浓烈的画面和配乐。
捷克新浪潮永远都是这个节奏
尊严的丧失。90%都是变焦镜头拍摄,给影片整体笼罩了一丝神秘色彩。只有变焦镜头才能帮助我们聚焦一个人的脸和灵魂。
LJBD
镜头精致,音乐恰如其分,可惜这种极善的表达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
三星半;捷克新浪潮中的风格化影片,讲述了一个比较简单的返乡故事,主题也不过是展现好人在恶土中的处境。男主角造型很好,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和带有疤痕的独眼就很有故事的样子,开头村民的集体惶恐也让人误以为这会是个爱德蒙堂泰斯一样的复仇天使,结果看下来,发现主角只是个圣人人设,这就差了点意思。本片的影像和声音处理高度风格化,不时穿插的回叙和做法事一样诡异的配乐,都让人想起捷克电影的扛鼎之作《乱世英豪》,看来捷克新浪潮电影的手法也是有其共性的
放火烧山,意味不明。没有感觉到声画的配合有多好,关掉声音反而让画面更突出更富情感。
用中国的文学言语来描述, 这就是封建反封建,愚昧反愚昧,落后反落后,爱情自由与反自由的影片没有字幕, 但最后还是看出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结局含蓄的表达,比直裸裸地剖白 要好得多
#捷克新浪潮# 简单的仇恨与释然的故事在爱德华震撼而扣人心弦的视听渲染之下,拥有了民族史诗般的悲怆苍凉感,颇具法兰提塞浓厚的宗教诗意风味。奇诡不论的山势云色在开篇由360度摇摄呈现在观众眼前,最后停在德拉克身上,暗示其出狱返乡后的内心环境。与这大远景相衬的,爱德华常置场景内的重要物品,或人物于摄影黄金焦点的位置,使前景与背景均失焦,选焦的模糊化的处理引导观众注意力集中于叙事点上,同时也隐晦表达了村庄诡异恶土的气氛,德拉克被排挤中伤,神精恍惚。声音对影片时间流的创造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爱德华巧用“火”之意象,使得影片时空游离于真实实际与主角的记忆或梦境中,构成回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达到余音绕梁,情感上升到主体性地位,摆脱情节的桎梏束缚。
配乐很棒,女主很美。
不是归途,想起那句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看过的第一部斯洛伐克电影。视听很先锋很骚情。女主很美腻,查了一下发现居然在2008年上海影展拿了影后。
诡异的音乐和剪辑让故事多了一种“宿命”的味道。
音乐和画面棒透了!下载及中文字幕 http://www.douban.com/note/61873376/
有力的沉默
7。精致的镜头
音乐好怪异,很民间也很前卫。画面很精致。当代导演里,贝拉·塔尔讲故事的方式与之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