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主旋律,没想到如此好看。
敢用《中国人》命名,其立意之高度、表现之有说服力都不能虚,否则难副其名。
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到一个接地气、讲人话、真干事、有个性的市长。
他首先敢说实话,无论是对上还是对下,对内还是对外。
其次,他敢于让老百姓了解实情。市委扩大会说直播就直播了,还不是串好词摆拍,真真实实表现争议。市民闹事,他亲临现场沟通,也是全程直播。引水工程里农民不愿意让路,还是亲自去现场解决纠纷,同时现场直播,沟通的过程有爱民的同情,也有为政的坚持。
除了市长,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官场。比如鞭挞曾经工程失败时政府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总工程师背锅,而且让为此牺牲的人得不到应得的肯定。再比如,水泥不到位、施工有危险时的会议,是保工程还是保人命?意见不一,市长也迟迟未决,梁总工程师一句“你得表态”!喊出的是对领导(决策者)的共同心声。不决策不担责的领导比比皆是不是吗?
此外,电影对普通人的刻画也抓住了精髓。不愿让出自家果园的老农民,可以声泪俱下的控诉土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经历,也可以为了大义挥斧砍断果树。可谓一个中国式农民的仗义和小气。
作为一部主旋律,只有拿出逻辑清晰有说服力的剧情,有血有肉不悬浮的人物,才不让人反感。这样的电影,为何现在竟然拍不出了?
ps.电影里年轻的王志飞真是帅得不容忽视,即使做背景都吸引目光,忍不住截图留念。
1993.10.05
名字真敢起。#北影标放#
童年的深刻记忆之一,现在能回想起的片段:隧道塌方、李保田撞碎玻璃门(擦太干净了)、富商请客喝水、结尾事了拂衣去。
1)前50分钟依次解决了知识分子(给名分)、工人(给房子)以及农民(给面子)的问题,这个引水工程与其说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个情感问题,情感问题解决了,一切都解决了。2)后30几分钟就散了,工人展示一下牺牲精神,领导展示一下风范,再展示一下用瓢挖隧道的动人场面……等等3)片中的美国佬,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仰慕者,影片是如此需要一个来自“他者”的肯定目光,于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
主旋律拍成这样很难得了,学校标放
这种灾难恐慌题材的国产片已经绝迹了。老市长连蒙带骗的招外商挺符合当时的情况,强拆时候的水果老农质问的20年不变党说话还算不算话,在隧道开工之前坐在车里的师父梦到披麻戴孝的人群包围,这些元素放到现在看都很精彩。李保田的演技是真不错,尤其广场游行示威之后的那段演讲表态。
bilibili
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以引滦入津工程为背景,重点笔墨并没有放在工程建设上,所要探讨的方向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创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尖锐的优秀影片,穆德远在这部电影里甚至延续了《黑楼孤魂》中对于文革的思考与批判。
江秘书含了两根烟,一起点着,给了市长一根。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不断为宏大而牺牲 现在的主旋律不能这么拍了 也许是因为我们强大了
在学校标放大银幕看这个片子可真不简单,市面上好像很少有人听说过,连我都不知道穆爷当年还拍摄过这种片子,虽然是主旋律有点献媚那劲儿,但片子也倒不难看,有些笑点也不错,更值得现在人反思,反而现在这种片倒不能这么拍了!
这片牛啊,敢这么拍
有一段打盹时梦见送殡的队伍围住了卡车的前段印象深刻,总觉得这片子是在暗喻引滦入津
特别感动,不同层次、中外人士,齐心努力抗旱,秦皇岛是原型。
#常看常新# 代理市长
有几个点讽刺太绝妙了。2013.5.28学校标放内,胶片
片名起的有点大,但是以前的主旋律,还真是有点真情实意在里头。
看过最喜欢的,想一看再看的主旋律电影。
老果农对钟市长那段话真实鞭辟入里。
影片想表达的是领导干部坚定的信念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但其实看的挺一头雾水的,暂且不说这么大一个项目的决策流程,就为了180天要建成通水,不经科学论断和防护措施,就直接开工。出了事说“我不让你们开工,为什么就开工呢”?这就算完事了?而且,虽然中间穿插着和外资合作的线索,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生活用水,用《中国人》作为片名,有点小题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