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悲剧早就揭示了悲剧最终是个人性格与思想的悲剧。个人始终不能对抗整个社会,要么做出牺牲,成为先行者,成为变革的力量;要么郁郁而终,被社会抛弃,永远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家庭和爱是两回事。爱是无私,可以不求回报。但也可以自私,不在意周边任何声音,包容被爱对象的缺点。但是家庭,要考虑多重因素,没有一定物质条件怎么撑得起精神享受?
这种话从孩子里说出的时候,长辈该做的是检讨自己以及好好与孩子沟通。孩子做出极端行为多半是与家长缺乏沟通的原因。
另外,我认为,这没有什么秩序可言,同性恋被世界接受,兄妹恋也无可厚非。爱是没有那么多框框架架。为什么不受人推广,是因为近亲结婚基因不好,其他也没了。
跟孩子讲话要非常小心
孩子对事情和言语很敏感
但是经常会对事情做出错误的解释。
这部电影最让人揪心的是,大裘德两口子欢欢喜喜回家,一开门却发现三个孩子都死了
大儿子杀死了两个妹妹,再上吊自杀。
原因是继母因为一再被人拒绝租房,小裘德问为什么,继母没有直接回答是因为自己和爱人没有结婚证,而是婉转的说:我们人太多,房子太小。
小裘德以为自己被人嫌弃,对未来绝望,作出了傻事。
前不久,一个十岁的女孩因为作文没有写好,被批评,跳楼自杀。
一个孩子,缺乏生活经历,缺乏社会阅历,往往没有办法衡量一件事的大小,也不知道困境都是暂时的,冲动之下,是可能会作出傻事的。
作为长辈,作为父母,作为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在一方可能只是气话,是生气的时候,口不择言,但是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言语就像利剑一样,是会伤害孩子的娇嫩心灵的,特别是还没有学会防御的孩子。
比较之下,比起骂孩子,打孩子造成的伤害还小一些。
哈代的裘德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有着共同的内核:漂泊。
两位主角都无父无母,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想找到命运的归宿,但可惜,什么都没有。
《人性的枷锁》里,那个跛脚的男主菲利普,我不喜欢他,但我很喜欢这本小说,觉得它比《月亮与六便士》,比《面纱》,比《刀锋》都好。
它记叙了菲利普四处浪迹的事,他在寄宿学校如何受欺负,如何去德国学习,又回伦敦当会计,如何去巴黎学美术,又回伦敦学医。
菲利普每一次离开当下肉身所在的地方,都是对自身平庸的一次虚张声势的抵抗,都是一场逃离,他逃离此处的一事无成,又到别处去一事无成。
他曾跟一个女人有过虐恋,那是个虚荣薄情的女人,她不爱菲利普,总是利用他,菲利普看透了这个女人的本质,瞧不上她,却一次又一次死气白赖不要自尊地求她爱他。
我不喜欢菲利普这个角色,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平庸的本质,因为他自负又自贱的人格。
我又确实很喜欢《人性的枷锁》这本书,在很多时候想起菲利普,他的自我实现与爱情追求都是失落的,他找不到终身的归宿,他孤独,毛姆写“他记得那种孤独的滋味,那种与所有人脱离开来,独自面对世界的心酸”,我明白这种苦。
说回裘德,他和苔丝也受过这种苦的,但我迷恋裘德和苔丝,因为他们的故事有着同一份悲悯的气质,是脆弱的也是温柔的,是失意的也是共鸣的,永不哗众取宠,永远大慈大悲。
裘德又有多漂泊呢,电影跟原著用了同样的分章节法,从马里格林,到基督寺,从基督寺,又到另一个地方。
但裘德与菲利普又是极其不一样的,他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资助,没有机会进大学,从未尝试过所谓游手好闲的生活。他好学,他心软,但他从头到尾被命运摆布。
还好,他与菲利普最大的不同是,他有过爱情。
是的,真正的爱情,包含着尊敬、智慧与道德的爱,菲利普是没有真爱的,裘德却遇到了直戳人心的爱。
淑一出场是不漂泊的,那时裘德从玻璃窗外远远地看她工作,她明亮又活泼,也聪明又叛逆,右手常常拿着一根烟,和裘德去集市买一尊裸像,与传统古板的房东闹翻后丢了工作。
但是奇怪,她与裘德越走越近,却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电影的前半段你猜不透,她到底爱不爱裘德呢,如果爱,为什么要跟另一个男人去另一个城市呢,如果不爱,又为什么从学校偷偷溜出来,淌过整条河来看裘德呢?
自尊让她跟已婚的裘德较劲,让她答应别人的求婚。超前的观念与自由的爱情又让她惊世骇俗,她抛下丈夫,跟着裘德从一个地方飘摇到另一个地方,孩子生了一个又一个,甚至大着肚子跟裘德在市场卖自制的面包。
我曾经以为,意识到自身的聪慧与向上的生命力,唯独缺乏出头的机会与资本,不得不碌碌一生泯然世间甚至有朝不保夕的危机,是活着最无助最痛苦的事,不如死了。
为什么裘德和淑没有死?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幕,是他们带着一堆孩子回到基督寺,他们没有结婚,没有工作,没有栖身之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家给他们一个小房间,容忍他们呆上一夜。
那天晚上,两个人躺在床上,两个失意的理想主义者互相说着安慰的话。
我突然觉得最浪漫的爱情也就是这样了,这是一种缺乏但又不完全在乎世俗安全感的爱,他们二人像大海中漂浮的一片叶子上的两只蚂蚁,另一半无力去庇护你的漂泊,但是你有这样一份爱情,你们在没有根基的生命中共享这一时刻的漂泊,漫长的生命眼前便只剩下这个时刻而已,度过这个时刻,就算有过爱情。
人对改变的渴望有时近乎等同于对整个人生的期待。Jude渴望他的农民工人的命运,成为一个学者,Sue渴望更自由更独立的人生,他们一起渴望成就他们本不该有的爱情。
然而,改变总伴随着痛苦牺牲,而结局总是九死,难求一生。Jude改变不了他的出身,Sue改变不了身为女性,他们也没能为他们的爱情谱写圆满。
但这一路的风景或者风霜,太让人唏嘘感慨了,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无从改变呢?天然的血液真的会把人钉死在原地吗?
他们最终分开的时候,是三个孩子离开,Jude与前妻生的小男孩杀死了Sue的一双儿女,然后自杀。在JUDE找到工作,满心欢喜以为一切都要好起来的时候,他们却不得不送走了所有的孩子。而Sue对爱的全部信仰也在这一刻土崩瓦解,“你的孩子杀死了我的孩子”
这是最悲苦的部分,这让Sue重新思考所有的一切,原本的社会规则,甚至归罪于他们的爱情,当Jude问她你是否依然爱我的时候,她也只能说你一直都知道,然后头也不回的走掉。
可这一切的源头真的是他们的错爱吗?还是Jude与前妻的孩子?还是Jude前妻的引诱?这就像一场蝴蝶效应,从剧本的开始他们就没办法选择生活的从从容容。
Jude一直苦苦挣扎在上大学这件事上,除了读书,他的身边就只有一起做工的工人,那么Sue就是他生活里唯一的曙光,他真的相信Sue聪明有文化,至少是一个靠近他大学梦的女人,和那个熟练杀猪的妻子截然不同。如果Jude真的成功进入大学,也许他会遇见很多他心里大学一样的女人,然而,没有大学,没有别的女人,只有Sue。
后来,Jude迫于生计,打着各种零工,市场上卖卖小零碎,接受着前妻无情的嘲讽,面对着世人各种的鄙视,一对没结婚的男女却生了两个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下,他们到底有多少心力去关心自己的孩子呢?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都是这个大儿子在照顾更小的弟弟妹妹,在他们死去的那一天,最小的男孩还只是一个婴儿,也被丢在了家里。大儿子只有8岁,又始终被丢弃,小时候被生母丢给外公外婆,后来他们不想管,又丢给他并不认识的父亲,再然后,不仅他被丢下,他还要负担像他一样被丢下的两个小孩的生活。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问出为什么要生小孩,可能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什么生了小孩又要把他们丢下。
如果Jude和Sue的生活能够稍微好一点点,他们都能够挤出一点时间,照顾孩子和陪伴孩子,会不会悲剧不会发生呢?首先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到孩子,为了一口粮就拼劲全力,又怎么能照顾到一个孩子的敏锐呢?其次,他们原本就不幸福的家庭,也让他们忽略了家庭陪伴的重要性吧。
人,在出身的那一刻,很多事是定了的,你的父母,你的家庭,你的教育,你的环境。他们有很多美好,同时,他们也会有很多缺陷。
究其一生,我们都想作出那么一点点改变,即使不能真的发生,我们的脚步也不会停下。
一直爱,一直尝试,一直改!
裘德做了太多错误的选择,所以导致了他的悲剧。当然他最大的错误是做了自己能力以外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圈。①他没有意识到爱情和家庭是不一样的,爱情可以纯粹,但是家庭一定要有经济基础。他一直没办法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这是一切悲剧的根源。②兄妹通婚是不伦,但是实际上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唯一的理由是近亲结婚可能会导致下一代在基因上出现问题,对子女不公平。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允许同性恋结婚了,那么近亲结婚只要不生孩子就无可厚非。所以他们的爱情我觉得没有错。③裘德的前妻后来物资条件已经很好了,他完全可以把自己的长子交给前妻抚养,从后面的剧情来看,他的前妻对孩子是有感情的,在孩子死后,她非常后悔没有自己带孩子,所以她肯定愿意接受这个孩子。然后他和苏结婚,不要孩子,只要爱情。为了能够合法的结婚,他们完全没必要公开自己是兄妹的关系。苏后来为了生活都愿意委身于理查德,这么一点小小的隐瞒,她应该能够做到。④本剧所要表现的是,不为世俗所接受的爱情以及主人公无力的挣扎。其实世俗压迫只是悲剧的一个方面,更可悲可叹的是裘德自己的错误选择。他总是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他都选择了力不能及的选项,所以输得很惨。⑤影片最后,当看到曾经那么活泼、明媚、独立、叛逆的SUE终于被世俗所击败而妥协时,看到JUDE,一个孤单贫穷,没能上大学的乡村青年对倍受折磨的爱情至死不渝的坚持时…….,即使他们是世上最像夫妻的一对,也成不了夫妻,,,我被他们的爱情悲剧所感动,因为我这辈子也不可能像JUDE一样为了爱不管不顾,我害怕成为JUDE那样的人,更害怕成为SUE那样的人。我只想摆脱欲望的纠缠,平静安稳、内心满足的度过一生。⑥裘德是一个典型的亚里士多德悲剧观里的悲剧人物,让人心疼,他的一生,对于真理、信仰和爱情的追求,无一实现,满盘皆空。而偏偏他理想化的对象,菲洛特老师(真理)、基督寺(信仰)、阿拉贝娜(婚姻)、淑(爱),每一个都让人失望。失去三个孩子的那个片断,我只想说,哈代实在太残忍了,他把一切都解构了,所以下一代根本就不该出生。⑦ 《裘德》是部成长电影,也是不折不扣的幻灭文学。他的梦想完全是精神性的,很少世俗功利的成分,因此也敲不开世俗的大门。他的悲剧在于他向来只用一只眼睛看世界,一根筋地做事,对通向目标的现实途径完全不得要领,却终身不改其信念。 大概正因为这种缺陷,裘德的失败令人动容。他不抱怨不自怜,连一点愤世嫉俗都没有。他只是天真善良,所以尽管已经发挥了超乎常人的勤奋,那种只有单纯至极的人才能那样拼命地朝一个方向奋斗的勤奋,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在生活的坚实壁垒上凿出一个突破口来。他总是昂着头看着月亮,却从来不肯低头捡拾六便士。一个理智的又有理想的人,应该大部分时间捡拾六便士,有了闲暇再抬头看那一轮圆月。 ⑧影片本身拍的相当好,配乐、摄影都是世界级的,尤其是英国的乡村风景太美了,上映时在伦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是英国当年最卖座的本土电影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温丝莱特电影之一!
在我的想象中,Jude的目光总是怯懦而阴冷的,Eccleston的眼神忧伤却过于凌厉,虽然他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演员却不是我心里的Jude。我很怕这个故事会讲到最后,因为每次小说看到结尾处都很崩溃。还好,电影嘎然而止了。。。
在《绝恋》这里没有爱情生发。男主《裘德》是一个被命运「女神」反复抛到底层,对「文化」资产阶级抱有幻想的「没落贵族」资产阶级。他原始而肮脏的动物(劣根)性,他被父权压抑的「恋母」情结,他油头粉面的「小资产阶级」嘴脸,他「在幻想破灭后」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沦为被工业体系淘汰的传统手工业者」的「阶级」流动过程,以及他值得「同类」同情、铭记、审视和吸取教训,而不值得「异类」迷恋、追随、继承和再生产的「二舅式」苦难与困境,被哈代用深刻又精准的语言勾画出来,并被「光影」魔术师用实质而流畅的画面呈现在银幕上。别弄脏书——这块被女人洗礼过而干净能食的猪油,这个被知识装饰过而穿着体面谈吐优雅的书生,曾分别在英国乡间和城市不加修饰地裸露过他的脆弱:生产「孵化」是女性的「天职」天性,而播种「殖民」是男性的本能。
浓浓爱意,深深烙印,只能背道而行……
温特伯顿尚未走火入魔之前...
秩序是无往不在的枷锁,理性是赖以生存的要义。http://dianying.fm/movie/jude/
奇怪,我就是觉得这片子演得好,挺符合小说的。
看过后整个人都不好的悲剧片中,这是其中一部。男主角裘德的人生固然是一个悲剧,他与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和家庭遭遇固然是一个悲剧,但对我来说,这里面最悲的悲剧是女主角。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识女性,独立、坚强,有思想、有理想,偏见她不理,苦难她不怕,唾弃她不屈,但却被社会无形的枷锁紧紧捆住,在丧子的巨大冲击下,终于崩溃,向命运低头,屈服于宗教,生命之火从此熄灭。人在生活中遭遇不幸是一个悲剧,但最悲的悲剧是把所有的不幸归罪于自己,活着只剩下痛苦与灰暗,和至死方休的赎罪。
如果一个半小时左右关掉了,我想这将是我最喜欢的浪漫故事。
哈代的作品总一个调调。Jude可以说就是女版Tess,他们在生活中爱情中的每次选择都受到宿命的影响, 似乎总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入生活中的绝境。
典型的文艺片,节奏缓慢,配乐抒情舒缓,故事性不强,比较闷。19世纪的英国,宗教氛围浓郁,一个敢于执着追求梦想的文艺青年,因一段错误的婚姻,导致了他饱受教会和世俗非难和不接受的爱情之路:和相爱的人通过千般努力相守在一起,同居生子,却无法合法的结婚,给他们的家庭生活带来巨大的现实困难,也给敏感脆弱的小孩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酿成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巨大悲剧,给他们的爱情笼罩上无法消除的悲哀和绝望,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宗教对于人性情感的扼杀。男女主演的表演细腻饱满,摄影、构图、色彩、配乐都相当不错,还原了浓郁古典保守的英伦气息,制作精良。
1996年略带婴儿肥的圆润的温斯莱特,到十二年后2008年生死朗读里瘦削苍白的温斯莱特,是否因中间的泰坦尼克,消耗掉所有力气。
文字比电影好看,kate的气质不怎么适合当sue,电影中的Jude比我想象中要有些差距,但说不上差别在哪,这说明Chistopher演得很好,有趣而内敛,恰到好处。Priest比我想象中要年轻帅气。故事浓缩很多,但总的来说还过得去。
2008.7.1 CCTV6 home“这世上没有比我们更像夫妻的了!”
"We are man and wife, if ever two people were on this earth.” 那时在CCTV6看了这部电影,深受震动,最后这句绝望的台词使我久久不能忘记。然后才决心找书看。
又一部Kate Winslet的早期影片,对原著相对忠实。“字句是叫人死”,恰恰,影片的“精义是叫人活”。
1)哈代写的悲剧总有种宿命感 社会宗教道德压迫下绝望的爱情 2)电影走马观花过了遍小说的剧情 只有画面没有观点 像个旁观者 冷漠的记录一场飞蛾扑火的乱伦情 3)九叔年轻的时候还是笑起来一脸傻样
一星给Kate!是95年理智与情感第二年的小肥温,好美~ 一星给9th和10th doctor同出现在电影的一幕,哈!一星给哈代原著,一星给很棒的配乐~
这个故事对于情感的负荷太大了。以至于后半程里,我几乎一直都在要不要读原著这件事情上摇摆不定。顺便,当年的Kate Winslet也是真的美,有一种毫不刺眼的光芒万丈。
早些时候看的,现在才知道是凯特温斯莱特演的。托马斯哈代的作品改编,人们更多熟知的是他的《苔丝》。《远离尘嚣》很困难。灵与肉的抗争,最后灵惨败。
一部只有展现没有观点的影片;凯特白花花的身体,那时她还年青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