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dying in the sun
最后一幕,他把蛋糕喂进miss Daisy的口里
心里突然就想起了这首歌
这个电影是上新东方课的时候汪亮推荐的
出于学英语的目的看完了 却忘记了开始看的原因
温暖,真正意义的
也许爱情,也许友情
无关爱情,无关友情
2 ) 人都是有感情的
这里的戴茜小姐可是72岁的老太太哦!做她司机的则是乐观开朗的黑人老霍克先生。戴茜小姐倔强、固执,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不让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然而一次外出,她的车被她开入沟中,险些丧命。为了保证母亲的安全,戴茜的儿子为他请了霍克做她的司机。但是,倔强的戴茜仍然要坚持坐电车或者出租车外出。在霍克的巧妙激将下,戴茜挠不过霍克,上了车。关于罐头的风波,成为他们之间关系的转折点。一天早上,戴茜小姐发现厨房里少了一瓶鱼头罐头,并且在停车场发现了空的罐头瓶,于是她认定霍克手脚不干净,她把这种儿子硬让霍克来做她司机的做法,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自己已经老了,丧失了独立出门能力的厌恶排斥的心理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她招来儿子解决这件事情时,儿子感到她太吹毛求疵了,丢下公务的他来看母亲却发现在她看来非常重要的是这样一件事情,他也丧失耐心地给了她能买一大堆鱼头罐头的10美圆。正当母亲为儿子的这一举动惊异的时候,早上来上班的霍克向他们说明是他看到厨房里的鱼头罐头太硬不能吃了,并重新为戴茜买了新的。到这里为止,戴茜倔强、好强、防备的心理才开始松懈,慢慢接受甚至开始依赖霍克。
人在一起久了,都会有感情的。过惯寡居生活并一直独立的戴茜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人老打破自己的生活,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正在丧失。霍克则以自己真诚、乐观的个性改变着这个古怪的老太太。从当初的排斥,到后来深厚友谊,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爱情的产生,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性温暖的一面。影片最后戴茜欣然接受霍克喂她吃蛋糕的温馨画面,就象相伴一生的老友或者老夫妻,他们的脸上都有种可以称为阳光般的微笑,恬淡,和谐,永远定格,这幅画面也不会褪色,因为它留在了我们心里。
另外影片中的时代正处于种族隔离正被打破的时期。戴茜和霍克坐在同一辆汽车上,戴茜从未想过有何不妥,而检查他们驾照的警察却讥笑这样的搭配。可见,歧视与平等观念是共存于人心中的,总有真正和黑人相处过,了解黑人的人会认为对歧视黑人的做法是不人道的。
3 ) Driving Miss Daisy
戴茜(杰西卡·坦尼Jessica Tandy 饰)小时候在贫民地方长大,丈夫生意的崛起才让他们家过上富足日子,所以戴茜非常节俭。现在她年时已高,不能自己开车了,儿子为她请来黑人司机霍克(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饰),但是戴茜却十分不喜欢。她起初逃避出行,因为不想让霍克当上司机,后来她才觉得,儿子付了钱却不用他干活,似乎太不划算,于是终于给了霍克第一次为自己开车的机会。
霍克是一个非常善良淳朴的男人,他知道自己不被接受,并没有把不快放在心里。相反地,他处处关心戴茜的生活,也慢慢了解戴茜坚守原则的执著性格。戴茜对霍克的排斥开始慢慢消融,直至几年间她终于发现,霍克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朋友。
于是,戴茜教会不识字的霍克传授认字,霍克也成为了戴茜晚年最贴心的老友记。©豆瓣
4 ) 千言万语,不过换作寂静之外的嚣张
精瘦干练的Daisy让我想起了远去的奶奶。爷爷奶奶在文革年代受苦不少,爷爷还曾给饿的身体水肿给抬去蒸,每听奶奶说起,我总想笑,而后心酸。还好,爷爷奶奶他们都活到八十多的离去
之外有个镜头让我产生了不大捺关的想法,福利院那刻,把自已用的那么旧了的一对老人,每一眼的对望中都浓缩着成辈子的时光,千言万语,不过换作寂静之外的嚣张
5 ) 温情暖人心
一个是固执而吝啬的犹太老太,一个是开朗而热心的黑人司机,看似毫无利害关系的两个人却因为戴茜儿子的雇佣而联系在了一起。
戴茜不愿意让人看作富人,也不愿意张扬钱财,她总是提醒那些说着羡慕话的人她并非不劳而获,那些也不是不义之财,而是白手起家靠自己辛苦打拼过来的;她害怕让别人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无法自己开车,宁愿自己坐车也不愿请司机开车带她走,直到忍受不了邻居的指指点点才妥协;她坚持己见,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对的,有错也是别人不听她的才会出错,霍克为她着想所作的事反而会引起她的不满,就算她心存感激也不把“谢谢”说出口;而内心的清高和优越感使她常常以己之心度他人之意,误以为霍克偷吃她的罐头而要解雇他,即使事实证明她的错误她也碍于面子不予承认或道歉。戴茜的这些举动有时候相当孩子气,叫人难以相处,但也表现出其个性中倔强不服输的一面。
霍克总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幽默健谈的感觉,又很为主顾着想,这大概也就是为何能为一个有名法官当七年司机的原因吧,他自尊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戴茜。他只受雇于犹太人,因为他认为只有犹太人才能了解他们黑人而不会遭受不公待遇;为了能成功受雇于戴茜的儿子,他先是锋芒毕露,又炫耀自己的工作史,这表明他的自信,当然也是为了获取信任;为了涨薪水,他编织被挖角的故事,这样不会有低三下四求别人的感觉;他无所事事的时候总是装作看报纸,当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文盲的时候还辩称看报上的照片也能读懂新闻;当戴茜认为他根本不会想现场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他觉得戴茜还是看不起他,受到了伤害而第一次对戴茜大吼。
经过一系列心理与言语的冲突,他们发现彼此所共同拥有的是身处美国社会所遭受到的歧视、不平等待遇及因此更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尊。就这样,两个自尊心强又好面子的人从磕磕碰碰、互不买帐到最后发展成为最好的好朋友。回过头看,霍克刚接触戴茜时,从黑人女仆与他心照不宣的眼神和表情中,想必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黑人女仆也曾有那么一段不习惯戴茜的古怪难缠甚至被戴茜排斥的过程。而女仆死后,霍克成为了最懂得戴茜心思的人,也成了戴茜在养老院里最想念的人。
此部影片若是看作种族歧视下有色人种间互爱互助的故事,不如说宣扬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关爱与信任。无论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沟通都极其重要。把彼此的心打开,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多一些信任,少一些防备,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而作为一部具有一定文艺色彩的剧情片,不乏幽默的表达方式令人放下同类题材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又充满了生活化的温情气氛。btw,片中还有四老太搓麻将的桥段,令人啧啧称奇。
6 ) 温暖的,美好的.
每次看到Morgan Freeman演的片子,爸爸都要加上注解:“哎,这个是老演员了嘛,我看过他演的《为戴茜小姐开车》,演得好!”。
听他说过很多次。
直到今天,我才看到这部著名的片子,一直以为是轻松喜剧,但看了之后才知道大错特错,这是一部认真的影片,也是我至今看过的Morgan Freeman演得最好的片子,完全颠覆了以往对他的印象。
我看得最多的都是他演总统、演侦探,演警察,无一不是深沉内敛,从容淡定的角色。因为是很老的片子了,满以为会看一个很年轻的弗里曼,结果一出场他就已经老了,走起路来都显老态了,声音也不是以往片中那种低沉暗哑的嗓音,而是略为拔高了的甚至有点尖的。这也是第一次,在看片时我忘记了他是好莱坞的老戏骨,是今年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而是一个为戴茜小姐开车的忠厚老实的黑人司机。
关于Daisy,我想今后想起来的会是她那一顶顶精致的帽子和那一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那一个握手,剧中两人唯一的一次接触,相信也触到了每个观影者的心房吧!
还有门前的花树,是樱花吗?季节流转时光递进都是通过它来表现的,那一组层叠的镜头很美。
所以当最后他去探望这位已经住进老人院的戴茜夫人时,两位年迈的老人互相寒喧着,他颤抖着手为她叉起一块蛋糕,喂进她已经没有牙齿的嘴里,眼睛不自觉就湿了。
虽然片中很多地方展现出来的是当时社会的黑人与白人之间阶级差异,让从小受平等教育的我不是很能理解,甚至有些不舒服,也看到有评论抨击说“拨开影片设置的温情面纱,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在“主仆友谊”的背后充斥了美国人严格的等级观念,以及对过去某些美好时光的向往。”也许这是事实,但电影中Freeman冒着风雪为Daisy送来了热咖啡,它温暖了你我,让我们看到天很蓝,云很白,生命中的友谊,爱,亲情,世界很美好。哪怕出去后面对的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但有那么一刻,你真切感受了,就足够了,不是吗?
看睡着了。全片的色调还是很舒服的,复杂的布光和配色营造出了一种陈旧、复古的唯美意味。电影主题有点美国南部的种族童话的意思,这对犹太母子对待马丁路德金的态度是他们能接纳黑人服务并相对平等对待之的前提,本片本质上是一部修饰历史的保守主义作品——犹太人和黑人在固有的经济关系下,展开情感交流。当然本片主题是比较孱弱的,它主要的戏码就是俩个老演员的对手戏,俩主演的表现不错,拿个表演奖还是合理点儿,摩根忠于工作、状态放松,老太太为人刻板,还有些刻薄,总的来说这俩人物的性格不算鲜明,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太太的状态缺乏变化,一小时片长以后,摩根还会踩她的性格雷区,而老太太还板着脸——这缺乏变化的人物关系和状态着实难看了点,编剧也没动脑子,整个剧本也就是一些没啥关联的事件之堆砌
说实话观感不如《绿皮书》,时间跨度没有那么明显,而且几乎都是碎戏堆积起来的,刚要进入就又跳到下一场了,感觉反而不是很流畅,老太太的态度前后转变也比较想当然。
霍克是一个非常善良淳朴的男人,他知道自己不被接受,并没有把不快放在心里。相反地,他处处关心戴茜的生活,也慢慢了解戴茜坚守原则的执著性格。戴茜对霍克的排斥开始慢慢消融,直至几年间她终于发现,霍克是一个很值得信赖的朋友
2003.1.25 cctv1
传说中那种“什么都没发生”的文艺片,其实以最细微的手法暗示了许多50年代以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变化。不紧不慢地配着南方优美的景色和80年代的汉斯寂寞(是的,是他!),影片的气质就像里面的杰西卡坦迪一样优雅。两位主演一位80一位50,都各自从50演到80。。。摩根弗里曼二十年没变
影片上映了整30年我才第一次看过。看完竟然心里长久地堵堵的,有种无法喘息的感觉,影片真的没有讲什么,但是却把一种非常隐忍的感情悄无声息地深深扎根在心里,电影语言又温馨又平实,却有这样的力量非常可怕。表演都很扎实,那时的摩根才56岁,却演出了让人可信的年龄跨度。坦迪演的黛西小姐是一位非常具有独立意识的坚强女性,刻薄执拗又通情达理,将这种复杂度演绎了出来,很有信服力,感觉身边有些女性朋友老了可能会有点这样吧,真是生动的人。相比《绿皮书》,这部更加生动,充满丰富的细节和有趣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节奏也是不温不火非常有度,让人很舒服,有一种那个年代电影的大气和沉稳。时间的重量和友情的温度都克制地在这部影片中共存着。
影片试图在表现不同阶级在碰撞与接触中所慢慢发展出的友谊的过程中再加以对种族主义的反思,可实在是浅尝辄止,浮皮潦草,反倒不如干净利落的直奔主题来的畅快;节奏上也有着明显的问题,也只有飚戏很是精彩了。
【B】黑人与白人的友谊,却几乎不提种族,反倒是凭借大量的暖调,柔光,微微过曝的镜头,给全片渲染上一层温馨,就像黛西小姐房子里的窗户,永远被晴天的光照的透亮亮的。完成度很高的文艺小品,但不是我的菜。
4.5星看完《绿皮车》找到这片,个人觉得比《绿》更含蓄,也更高级。【20190228】1.1989的片子啊,30年前的片子,摄影和运镜真是好看,光线也打得很好,有些场景,一个截图就是一幅油画构图,布景非常漂亮。2.有关优雅,特别喜欢Miss Daisy的美,是的,超越年龄的优雅就是这个样子。3.摩根弗里曼,说话特有的腔调,在这片子里属于正常发挥吧。4.情节平淡,但是感情细腻。没有太多冲突的起伏,就是几件小小的事情,逐渐变成“你是我的好朋友”,握着手的信任。5.没有像《绿皮书》用力渲染种族歧视,来显得友情珍贵(据说真实并没有深厚友情),反倒这种平平淡淡相处,没有哭哭闹闹,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动人。6.看到老太太打麻将,也挺有意思的,7.Daisy的倔强任性,让我想起外婆了。
杰西卡坦尼通过出演此片而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真是当之无愧。犹太裔和非洲裔美国人在当年那个种族隔离的黑暗时代,是两个有代表性的族群,贝尔斯福德含蓄地批判了当时的不平等和三K党的恐怖,戴茜小姐和霍克黑仆纯洁的友谊、信任和相互依赖超越了爱情的俗套,我很喜欢这个设定。
暖暖的感情,好看
我是有多久没看这种故事虽然平淡、但生活感十足、温情十足的电影了?这也是我看到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很快就喜欢上的一个原因。很好奇,麻将什么时候跑到美国去了;更好奇,他们的麻将打法和说法是如何?弗里曼爷爷和杰西卡奶奶表演是真真的不错,但是我不是很喜欢霍克讲话的发音,说不上来的一种怪异。
可以再进一步的哈哈哈哈哈哈
两位戏骨的演技真的很精湛
和有趣的人一起过有趣的生活。时髦老太太和黑人司机的互动很暖啊。
人之将死时还能有一个知己,多么棒事情,打扮美美的老太太,淳朴的司机,一个温情的故事
犹太老妇人和黑人老司机,从有隔阂的主仆到无间隙的老友。背景设在五、六十年代的佐治亚州,涉及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和当时种族隔阂的状态。80岁高龄的杰西卡坦迪,52岁的摩根弗里曼,前者最高年龄问鼎影后,后者大器晚成迎来高峰,两人撑起一台戏,把老妇人的固执专断、老司机的忠厚淳朴刻画得惟妙惟肖。不过这部电影相对于同年的杰作,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还停留在1.0阶段,明显是拍给白人看的
剧本本就有张力,又以情动人,怎能不被感动?种族歧视就是卖点,犹太老妪和黑人大爷,同坐一车已稀奇,何况是同一屋檐下,日久生友情。另一类的相濡以沫,是彼此发掘对方的好,忍受缺点,夸大优点。毕竟在人生的某个时刻,能找个唠唠嗑、聊聊天、说说话的人很难。
很温暖,虽然慢情节但是很有意思
故事并不出色,但那种复古的摄影配乐以及两位戏骨的精湛演技却让故事温情脉脉,让我们微笑流泪。ps:1.牵手那一刻 心都化了 2.摩根爷爷的笑太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