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
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毒品网络整个拍成记录片了,索德伯格骨子里的书生气把片子毁了。
听说导演帕迪里亚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好家伙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驾驭史诗的能力。
我觉得气质上和精英部队最接近的片子其实是《地下》,这种电影不能以艺术来概括,这种电影就是历史本身。一个国家哪怕明天灭亡,能留下这样一部片子,也算没白来地球上一趟。
很多人对本片很不屑,我有一句话送他们——去找个好字幕,别糟蹋了伟大的作品。
2 ) 你还别不服铁血真理!
日啊,人怕是这世界上弹性最大的东西吧,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装逼的天使或者最恶心的魔鬼。 人这个词意味着无限的可伸展性——
那些嘴里吼着和平和平和和平平的温良恭俭让的人儿,大都在意淫着成仙成佛成基督。
人类只能通过非暴力来摆脱暴力,通过爱来克服恨。我相信这句话是不朽的真理;由剑得到的亦将因剑失去。这位我一向的尊重的圣雄甘地如是说,可是众所周知印度的新闻成熟度极高,如果没有这个新闻自由下的非暴力运动只能是被暴力奸杀然后毁尸灭迹无人可闻。
在极度的无序和专制环境里没有什么非暴力主义可言,影片中的里约热内卢毫无疑问是那个从体制制度到日常现实都是那种无序和混乱。所以有了这个spob小组,这个整个“暴力”系统里唯一运转良好的暴力机器。清洗、刑讯、逼问、滥杀、让悍匪闻之色变的能力无不显示着小组以暴制暴的能力之强。到后面的特警训练科目里还可以看到对暴力和流血、生命的崇拜,间之几个教官污蔑和侮辱大骂几乎使训练成为一个脱胎换骨的洗脑的宗教仪式。“我们进入贫民区不是为了被杀的,是为了杀人的”“高效而优雅的杀人”、是滴,我们活着是为战斗的,努力的让自己高些、更高些,才能活着并占有理想。
而存在这种纯净的真正暴力的暴力机器是各方面的需要——政府需要,平民需要,悍匪也需要它来制衡。Neto的死使那位勤于思考的Matias彻底的投入到暴力事业中去。拿起枪向暴力开火。而这时的Nascimento可以放下些许的罪恶感或者直接说是责任感好好的坐他的爸爸了,不用再面对心理咨询师。
影片中有大段的时间在描述着Nascimento的矛盾和Matias的心路历程。毫无疑问的,导演是在发问?问一个无序与馄饨中人和组织怎么活的问题,并牵强的拉出来个扭扭捏捏害羞的答案——以暴制暴,可还是在担心着怎么个结局。我想说,答案交给上帝去琢磨好了,你休息下吧。导演同学。
需要流血就去流血,需要杀戮就交给杀戮,需要暴力就去制作暴力好了。
算了 ,再绕自己有晕看,说些个实在的,我怎么看着看着感觉很有cs的灵感,看完了,赶紧的冲了上去,混战一番,日啊,还真是牛逼,那个爽,逮谁就能灭谁。哈哈
3 ) 《如何成为一名精英》
人往往在一个极端的环境里,才会暴露出自我深藏的懦弱。这种懦弱经过一定量的训练是可以克服的,而所谓的训练,便是看清人类生存的真相。《精英部队》把这种真相直扑在观众眼前,它选取巴西作为切入点是极其合适的。巴西是一个混合着各种生存法则的世界,它无序中蕴含着有序,这种有序和整个世界的生存秩序相同——适者生存。所以当片中的毒贩犯了一个错误时,他的死期也便到了。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犯错误,队长选中的接班人自大鲁莽让他脾气暴躁家庭破碎、戴眼镜的大学生警察隐藏身份而导致好友横死、队长轻易放走供出毒贩身份的小男孩导致他被仇杀……这一系列的错误汇集到一起,形成了错误的食物链。好在有些错误最终被扭转,队长接班人的死正验证了接班人并没有选错,并且让戴眼镜的黑人警察获取大量经验值而面临升级。但还是有些错误无法挽回,时间最终会像冲刷命运一样冲刷这些错误。当预选进入“精英部队”的警察们训练10秒吃完狗食一样的食物时,我隐约看到了精英部队或任何一个国家机器的参选标准:冷血、果敢、坚毅并绝对服从命令。而片中队长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此,他决定退役去做个好丈夫与好父亲,已经背叛了精英部队的准则。他在电影结尾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凶狠,并把它挂在了脸上,成为了一种保护色和甲胄。《精英部队》中人类的生存图景像丛林里的动物们一般,杀戮随时会发生在瞪羚身畔,鬣狗和狮子势不两立,每当有杀戮发生,三方都混乱不堪,各自为着地盘儿、肉和命奔忙。
2012年3月29日
4 ) 揭露条子内部政治的黑暗
影片起始部分讲述两个一心向上的青年要进入条子队伍,而条子内部腐败不堪,与匪帮经常是串通一气,一起搞毒品交易,甚至辖区内发现尸体,都要扔到别的辖区去。向上的青年自然不适应。这个时候,教皇莅临巴西,要住在贫民窟的边上,显示自己亲民。巴西的政客们当然不希望教皇死在自己的辖区内,因此,组建一支没有贪污腐败对可能存在的敌对分子零容忍的条子队伍,势在必行。
经过严酷选拔,两位进步青年加入了这个条子内部的精英暴力组织。因为得罪大毒枭,其中一位青年在进入贫民窟给底层孩子送眼镜的时候掩护队友,最终光荣了。精英部队这帮条子不是吃素的,直接以暴力方式对大毒枭展开围捕,所有可能与大毒枭行踪有关的人员全部被暴力虐待,试图获得直接情报。最终,大毒枭在山上被一枪撂倒,进步青年小黑对着大毒枭脸部开枪,送他见了阿门。全剧终。
5 ) 非暴力理想的破灭
碰到一部能同时满足不同口味的人的影片是不容易的,《精英部队》就属于这类,想看暴力,里面的暴力写实而硬朗;想看剧情,里面的剧情紧张而又容易理解;想看型男,里面有酷毕的酷哥;想深沉下,里面反映的社会问题又发人深思,总之,这部片看着过瘾,一部交织暴力与人性、理性与疯狂的电影令我印象无比深刻。
这是一部巴西电影,故事的背景发生在里约热内卢,一个激情的,香艳的,同时又被渲染成犯罪猖獗之地的城市。巴西电影有部很著名的《上帝之城》,讲述的是里约贫民窟的黑帮争斗,而这部《精英部队》则换了个角度,从象征秩序的警察方面,展现里约犯罪猖獗问题的复杂和困境,特别片中两位年轻警官的成长经历更令人唏嘘。里约警察精锐部队BOPE的上尉纳斯西蒙托和两个警界菜鸟内图,马蒂尔斯是本片的主人公,上尉是队伍里的高手,但是厌倦了打打杀杀的生活,想从两个菜鸟中找出接任者,好回家与老婆享福。在我的角度看来,本片的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菜鸟中的马蒂尔斯,他的经历完整的划过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破灭,又在破灭中基于现实主义新生的轨迹。
纳斯西蒙在片中属于彪悍的酷男,属于已经把一切看透的人物,他深入贫民窟以暴徒的方式去惩治暴徒。想想这样的场面,一个人被两人抓住,套上塑料袋令其窒息,然后问,“XX在哪?”,看清楚,这不是黑帮再找仇人,而是特种警察在审问犯人。而本片的残酷之处就是,它营造着一个氛围,让你感觉这样的方式显得很“正常”,那是人人都可能突然掏出枪玩儿命的地方,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地方,所以纳斯西蒙受训成为高效的暴力机器,在一个暴力之都,他以更加暴力的手法令人胆寒,以此来威慑罪犯,以暴制暴在这里得以极端的展现。
反观两个菜鸟,他们正如上尉的独白所说,刚从警校毕业,带着理想主义的热情,同时开始了理想被消磨的过程。内图显的跟纳斯西蒙显得更加相通,他的理想是成为真正可以上阵,真刀真枪干一场的警官,而非修理机车的后备兵。而马蒂尔斯的理想更加值得一提,他作为一个警察,还抽时间隐瞒自己的职业,去大学学习法律,作为一个暴力之都的警察,他对理性的力量显然起初充满了信心。但是,他在与同学交往时产生了精神“分裂”,一方面他作为警察了解残酷的现实,知道暴力实施的迫不得已;而另一方面,在学校,他学习的是理性的力量。面对生活富裕的同学对警察暴力的指责,他又很自然的要为警察辩解。而需要注意的细节是,马蒂尔斯是个黑人,贫民窟为生存玩命的人多是有色人种,而大学里的富家子弟们几乎全是白人,这也隐含着历史留下的种族问题,而机会不均等下的贫富强烈差距, 往往是犯罪猖獗发生的重要原因。马蒂尔斯一面带着纳斯西蒙也赞赏的理性,他内省的认识到暴力的局限性,同时不失正义感,面对亲眼目睹的警界的一幕幕司法腐败(犯罪猖獗的又一诱因),他也对法律维护和保卫的东西产生怀疑,对维护法律的方式有些动摇,直到内图之死给了他最大的推力。
在内图死前,马蒂尔斯带着眼镜,在课堂上显得温文尔雅,对于暴力他显得有些抗拒,哪怕是法律赋予的暴力。但是,当好友内图被黑帮分子杀死后,他如同一只暴怒的雄狮,发疯似的为内图复仇,更加暴力的对待他眼中的罪人,这时,他已经与住着“朝南的大房子”的学习法律的富学生们划清界限,他痛打他眼中对内图的死应该承担责任的一名学生时,那种爆发的暴力情绪令人惊讶。他仿佛在补课,在好友死后,他几乎一夜间就学会了精英警察训练营几个月才能教会的东西,冷酷而不留怜悯,一个曾经相信理性法律的来自底层的青年,就这样完成了转化,成为新一代特种警察的代表,接过了纳斯西蒙的衣钵,从纳斯西蒙后来的厌倦可以看出这项工作的不易,马蒂尔斯的理想主义随着好友的惨死而破碎,而在暴力的现实下,暴力版的马蒂尔斯在重生,这似乎成了特定环境下的不得不遵从的路线。
对待犯罪的猖獗,我们该怎么办?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这只是表象,其背后有着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原因,但是这些内因往往太过庞杂,解决起来太令人感到希望渺茫。所以,不对犯罪现象的原因,而是针对犯罪个案,个体的处理显得更加“简单”,更加容易振奋人心,所以,我们一方面谴责刑讯逼供,一方面对于针对罪犯的严酷暴力大呼过瘾。我相信,尽管充满重重困境,尽管面对的势力那么强大,探寻和解决犯罪猖獗的内因才是根本之路,单纯的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无止境的循环,犯罪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绝迹,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尽可能从制度上,从社会成因上着手,改善一些过于糟糕的状况。马蒂尔斯的探询失败了,他带着愤怒投入到看起来无尽的暴力循环中去,片子的结尾让人感觉有些悲观,暴力之后,马蒂尔斯该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或许要等更多理想主义新兵们前赴后继的来解答了。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b8906b3ca7cbca2d8335a52.html 6 ) 《精英部队》:顽症难治不可救赎
(芷宁写于2008年3月)
看过影片《上帝之城》的人都对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区的状况有过触目惊心的了解,这里就不再罗唆。比之电影给予的残酷影像,现实更令人唏嘘——“巴西每年有40000多人死于暴力”,在这个疯狂的国度里,生命如草芥般得不到尊重,当年拍摄《上帝之城》时所启用的贫民区小孩在参演影片后不久,就在其后陆续的帮派火拼中丧命。不同于《上帝之城》聚焦了一群生长在“被上帝遗忘角落”的毒贩少年,《精英部队》则将镜头对准了里约热内卢的警察以及BOPE,即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
影片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和现实意义,再现了巴西警界和司法的黑暗面,以及富人志愿者的伪善,伊始的画外音就告诉观众,在巴西,和平是脆弱的,如果幻想着警察冲进暴力横生的贫民区执法,那就大错特错。非但如此,“在巴西,如果你是一名警察,你的薪水很低,你在一个腐败的环境中工作,那么你就会暴力起来”(该片导演乔斯·帕迪哈语),于是,观众们看到了一些腐败至极的警察。
警方高层和武器精良的匪帮达成交易,按时收取保护费,对其贩卖毒品、买卖枪支、控制卖淫等勾当不闻不问;因为体系问题,每个有点级别的警官都自备拖车,一来可以应对交通问题伺机勒索,二来不必向拖车部门付高额使用费;一旦发生命案,各片警察互相推卸责任,纷纷将尸体运到不属于自己负责的区域,于是便有了奇特的“尸体抢运”现象;警局后勤人员随便“以旧充好”,明目张胆地拿走公共资源,以中饱私囊;至于在街头喝“霸王啤酒”、抢收保护费,那真算是小菜一碟了……正因为警察部门滥用职权、腐败成性、不干正事,政府成立了BOPE——特别警察军事行动部队,以打击贩毒杀戮、枪支泛滥等重大犯罪事件。
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为人正直、有正义感的好警察,如片中BOPE的队长Nascimento,及两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Neto和Matias。从小一起长大的Neto和Matias一同成为了预备警察,然而,在无处不腐败、办事拖沓、官僚作风严重、自由散漫无纪律、毫无公正可言的警局,雄心万丈的他们一再失望,在一次打击暴力事件的行动后,他们决心加入BOPE。队长Nascimento对他们进行了“非人类”的强化训练,并密切关注着他们。队长之所以这么上心的“传、帮、带”,是因为已为人父的他打算“退出江湖”,不再参与危险的军事行动,想在新人中找个继任者。
选择接班人是艰难的,在队长看来,Neto果敢勇猛,缺点是过于冲动,Matias看似冷静却常犹豫不绝,缺乏决断力,如果能把这两人融合成一个并全取优点,那就再理想不过了,然而,现实没留给队长挑肥拣瘦的机会,一场意外,替代Matias去贫民区给小孩送眼镜的Neto被匪帮杀害,这一变化令Matias负疚,令队长心痛,他们决定为Neto复仇……
影片所涉及的巴西现实问题还不仅限于警界弊端,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也是巴西陷入这种局面的因素之一,上流社会的富有少爷小姐们貌似很有爱心,常常出入贫民区去帮助可怜人,可事实上,这种“亲切行动”是他们更为方便获得毒品的途径,而对警方不法行径义愤填膺的他们却从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也正是上流社会对毒品的嗜好和依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更多犯罪的滋生。
法国学者卡琳·巴特这样评价该片,“我们见证了两个小时的极端暴力:强行侵入和枪林弹雨,了解到可能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杀害穷人也是巴西国家政策的一部分。”这类评说,观众们应该不陌生,《上帝之城》的制片人、巴西著名导演沃特·塞勒斯也曾说过:“不要期望怜悯与救赎。在上帝之城里没有此类东西。它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那里的人们被巴西的统治阶层遗忘了太久;国家从未提供过适当的健康和教育服务。事实上,国家唯一充分提供的就是子弹。”
正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影片在拍摄之初就倍受媒体关注,这种关注还得拜巴西警方的百方阻挠所赐,由于种种不招人待见的政策,巴西警方一直引发媒体的批评,而该片又是直击警方弊病的,这让向来牛气冲天的警方“情何以堪”,于是,影片的拍摄过程异常艰难,可谓“腹背受敌”,导演表示,警方曾阻挠过他们的拍摄计划,同时,犯罪黑帮分子也没放过他们,“我们有的工作人员被绑架,枪支被盗,警方突袭贫民窟,几乎要把整个拍摄计划毁于一旦……”
在这部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金狮奖的影片中,观众能看到一些过往经典影片的影子,这或许和导演乔斯·帕迪哈十分欣赏马丁·斯科西斯的作品有关。影片故事虽是虚构的,但不少剧情取材于导演与现实中巴西警察以及一位警方心理咨询师的访谈,当然光影手法的加工是不可避免的。影片整体效果虽不似《上帝之城》那般撼动人心,但确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感,只是因其所叙枝杈不少,人物塑造又流于表面化,容易引发观影疲惫感和无趣感。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543027_d.html)
又见描写上帝之城来劲电影,必须给出5颗星星!
写实的镜头更彰显社会现实。前半段很冗长,昏昏欲睡,后半段很跌宕,高潮迭起。巴西里约,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据说去年巴西政府因为此片出动军队大型扫黑。还是我朝威武,天下太平。8.1
从拍摄和剧本结构讲,精英2要比1好,1略嫌凌乱;从解决方法上讲,2明显是向左派讨好,太娘皮,1是右翼的以暴易暴,向哈里·卡拉汉脱帽致敬。
but interesting.
08金熊奖影片《精英部队》用粗糙的画面和过曝、欠曝的摄影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真实感,黄、蓝两色灯光正是巴西国旗的颜色。据在巴西呆过的朋友说这部片是巴西的国民影片,想来一定是巴西社会矛盾所在:底层犯罪、中产麻木。但是问题在于过多的旁白运用使得人物比较单薄,使画面行动力不足,故3.5分。
巴西人喜欢交叉双手像胸罩一样护在咪咪处的姿势有什么含义吗?
别打脸,你会破坏我的葬礼的。。
正义的警察对腐败的警察和毒贩以及夸夸其谈的知识分子,只谈法律,以暴易暴,不谈社会问题。很解气,不过也仅此而已。
巴西
【B+】想了想还是给B+的评分吧。真是我看过最生猛的一部警匪片了,无论是巴西贫民窟的刑讯逼供还是枪战的外部行动,又或是警匪共气和高层腐败的内部流动,都透着一股现实残忍的地狱气息。镜头大多使用手摇,粗砺朴实,而且后期调色很有特色,那些主要的背景颜色都非常饱满,像是在突出影片本身的焦躁狂暴的情绪。除去对巴西社会黑暗的控诉外,电影还探讨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理想主义者的幻灭与现实主义者的无奈。纵观全片,这种扎根于人心的绝望一直存在,仿佛除了顺从外,便永无出路。(记得别下人人字幕的版本,它那个版本的字幕时间轴对不上,还经常漏翻,看得我难受死了)
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暴力可以解决你
刨除背景 就情节不比曾经的港产警匪片高明很多
意料之外的惊喜,非常棒的电影。
给力的影片
卧槽真硬核,简直爽歪歪,男主把我帅跪下了,一脸苦逼居然是个狠角色,强到连续两部都找不到人推他【。对于丧尽天良的毒贩和脏警,不要怂,就是干!!以及男人最怕的居(果)然还是爆菊?
手持镜头,高锐度画面,过度曝光与曝光不足,中近景特写,其实只是纪实风格的标配,可配上大量絮叨的内心独白就产生了别样的效果;而这不摆道理以暴制暴还顺带着嘲讽一下愚蠢的中产阶级的做派更是杀人,贫民窟风云其实不过是幌子,马蒂亚斯的个人转变才是核心,最后照着巴亚诺脸上那一枪就是明证。
“这部电影根本不是电影,它是地球上某个地方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这样的现实,使任何局外人的评论都失去了分量。”
以后警匪片应该分两类,一种是巴西警匪片,另一种是娘娘腔警匪片(此类别包括所有非巴西出品的警匪片)。和精英部队比,盗火线伤感,洛城机密矫情,无间道空泛。听说导演最佩服的人是马丁斯科塞斯,其实老马最适合的类型是西藏和尚或者基督最后的诱惑,看了纽约黑帮就知道,马老师根本没能力驾驭真实的
Matias暴打游行者,大骂bitch的时候,真解气~~
重剂起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