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十三早年丧妻,妻子去世后一直和女儿蒋小渔的关系相处的不融洽。打生活能自理后,蒋小渔便搬离了蒋十三的老厂区房,就这样蒋十三邋里邋遢、糊里糊涂的过了半辈子。像他这样既不优秀又不勤快的人,在这老厂区里确是老街坊们的开心果子,大家伙都爱和蒋十三闲聊和打牌,因为他为人耿直、善良、对朋友又大方。认识了离异后的张云茜,两人的关系是日渐亲蜜。而蒋十三觉得亏欠张云茜,打算在自家的房本上填上张云茜的名字,也算对得起她这么些年给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但要实现这个承诺,他就必须先找到失联几年的女儿蒋小渔,想办法修复父女关系,才能如愿在房本上填上张云茜的名。于是蒋十三开始了一段十分艰辛的感情修补之路,这也是他此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但要做一个好丈夫,还要重新再做回好父亲,来填补对女儿的愧疚。
他们受着最少的精神补给,却承受着最大的人生压力,走在最为混乱的领域。
我所反感的是缺乏人文深度和社会理解的人们,总是踏着他们的苦难,发泄着自己的感叹,第二天拿起手机又刷了下一个视频,又开始了自我的小算盘,又在自己的欲望里吞噬着别人的机会。
太多的人无法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所拥有的教育,所拥有的能力,那是命运的给予,那是老天眼给了他面子,却从来无关于他是否为人。事实上时至如今,我才明白为人意味的事情是,你是否对弱者给予足够的尊重,你所有的尊重,所有的教养,是否是出于你对命运的理解,对人的理解,你是否清晰的知道自己不知道,清晰的明白自己脱离了命运的双手将一无所有,是否能清晰的明白,这个宏大的世界里,我们都是人,不分高低。
人们瞧见的是父亲那种朴素的期许,成了压垮孩子一日又一日的错误。可我瞧见的却是,西方对我们的封禁,期许使我们成了一个资源国,一个纯粹的代工厂,我们牺牲了农民为代价进行的工业化下,那些善念的光只照进去了这么一点朴素的思维。今天的能打下这段字,是因为无数人的牺牲,从来和我无关,我未曾给予自己一点善念去改善过他们的未来,未曾在那些遭受的无数混沌和恐怖的低素质人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善意。
可我却深刻的理解,那些挣扎的人,有时候只要有一只援手,只要有一只,他们可能从此与众不同。可我却还在苍白的束缚于自我的欲念和资本的洗脑之中,偶尔把声音喊出去一点。
很久之前看过,最近发生了一些事让我重新想起了这部纪录片.哪怕内容和它并没有多大关系,但你看过之后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它.
生活让我比上一次观看时多了更多体会.
2021.12.16
图书馆闭馆之后高高兴兴去校门口买烤冷面,这次多了一个男孩子在校门和小摊之间来回跑腿送餐. 他看起来和我一样大,长得周正,说话也有逻辑.他讲自己的大专学历,讲在毕业之后又学了设计,最后回家里给小摊帮忙.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假期在家的时候点外卖,配送电话里是一个年轻男孩子的声音,我家住的地方相对复杂,但他听了一遍就可以捋清楚最后送达.打开门一看,也是一副清秀模样,他在本地大专毕业之后就出来送外卖,说自己在送外卖骑摩托车兜风的时候最自在. 他们看起来明明也该是读书人,并且逻辑清晰,看起来和学校里的男孩子没什么两样. 或许人与人个体间的差异其实没有那么大,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只是每个人被分配到的或者自己后期争取到的资源的不等而已. 以及专科毕业生可能不同于一般人所默认的去工厂做对口工种工人这样的就业去向. 哪怕我只是见到了很小一部分专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如果想调查的话,专科学校的应届生去向报告基本也没有多少可信度,我们要去默认的小工厂里询问工人的受教育程度么.如果达不到预期数据,人们还能怎样调查呢.
片子中的父亲和我的父亲一模一样,在我考上大学后,以此为傲,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学费是助学贷款,生活费是已经毕业的姐姐提供的。
好在我的大学还不错,是一所211,毕业后也进入了互联网行业,有机会改变命运,从月薪五千到现在两万多。
父亲还是那个父亲,我却再不是当初的我了,尽管今天的我依旧渺小,但我已经是父亲眼中更高大的人。
现在也在理解父亲了,他的学识和眼界决定了他只能通过卖苦力赚钱,除此之外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的缺陷,他没有给我的教育,那些是他无力掌控的事情。他终究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更何况是自己的父亲。
余生让自己变得更好,有更大的能力去照顾自己的亲人,抓住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相信你终究会走出来的……
很多人看不懂这个纪录片的。
从小在良好环境长大的人没经历过,所以看不懂,只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傻?
没有阅历的学生看不懂,还以为这是在宣扬“父爱”。可是是这样吗?我们仅仅是记录一下苦难,并感叹父爱的深沉吗?
我能看懂,是因为我和这里的人有一样的经历,唯一的区别是我父母没那么贫穷而已。当人陷于那样的境况,是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的心智的,而长期的心理重担(父母为了自己花光了所有钱,所以所有责任全系于自己之上),以及心理重担带来的自卑感(因为父母为了自己花了所有钱,自己肩负所有的责任,所以自己除了保证活着以外,不能有任何其他需求,也配不上任何好东西【相反,唯一可以配得上的是垃圾桶里的垃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十分难以消除的,因为要重构自己的心智,重建自信是第一部。不知多少人,没有走出这第一步,以至于毕生都没能建立自己成熟和完整的人格。
父母的忌讳之一,就是在孩子面前,无限度地夸大自己的付出,并实际上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推卸到孩子身上,我觉得这个操作可以称之为“责任的乾坤挪移大法”。从这一点看,胜利的父亲显然是很不称职的;但这种不称职,显然是贫穷与愚昧的成长背景带来的智识之缺失所致。胜利学习通信专业,他的父亲却不让他碰电脑,这是很难以想象的,同因为智识之缺失。
所以胜利的父亲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无私地尽力为胜利提供最好的条件,尽管仍然很差,但至少让胜利上完了学;另一方面,如上文所述,他又是一个非常不称职的父亲,通过责任的乾坤大挪移,把所有压力挪移给了胜利,造就了胜利极度自卑的、距离成熟有很大距离的人格;同时又把自己落后和错误的认知传到胜利的脑中。
刻在骨子里的自卑和全盘继承自不靠谱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决定了胜利至少开头会很艰难。他的这幅模样和我高中毕业以前一个样,和我不同的是,他大学毕业时认知模式还是像dna一样从父辈复制粘贴的,有点惨。我和他曾经也差不多。只不过很多年以来,我的认知模式基本是把父母带过来的那一套连根删了重写的,这种rework的工作会让我一生受益。
胜利真的很惨,他骨子里就认为,所有好东西跟他没关系。当他找工作时,很可能因为懦弱和自卑的性格、满脸写满的不自信而到处碰壁。
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纪录片所记录的胜利现在怎么样了。
几年以前,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来总结和激励自己:
一定要做一个独立自强的人。独立自强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只要独立自强,同时该说不的时候,毫不含糊地说不,就完完全全可以摆脱控制。人格独立了,自然说不的时候就是没有任何顾虑的,同时自己再努把力,多几分底气,说不更加容易。思想上完全独立,搭建自己的知识库,遇到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案;通过看书学习,搭建自己的观念体系。完全自强,即便遇到最坏的情况,仍然确保可以自己抗住百分之二百的压力而不抱怨,寻找利人利己的支持但是不去寻求任何其他人的安慰和帮助。不独立自强,就不会有改变。
当然,想要思想上真正独立自强,还要同时在经济上独立,有自己的个人财务思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自信。
愿胜利挣到钱以后,能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再用他父亲面对他那样,再去面对自己的孩子了;愿贫穷和愚昧能够从人间彻底扫除。
哭了!!!
一个父亲,打工,借钱,来资助儿子上大学读书。儿子也省吃俭用,靠卖废瓶子来补贴生活。但是当儿子大学毕业,发现并不一定能比父亲挣得多。。。现实和生活是残酷的。父亲的形象朴实且真诚。但是作为纪录片太过煽情。这让纪录片的纪录价值和客观性大打折扣
除了音乐太煽以外,其他无可挑剔~
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是无怨无悔从不计较
打脸无数没钱还要装逼的人 是时候该醒了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最后一段话
情真意切
出身家境造成胜利视野、能力、性格上的局限,这种局限成为他改变命运的阻碍,有点悲哀的宿命的感觉。。。
儿子宁愿捡瓶子也不去打工,可能是出于一种对于同社会、同他人接触的恐惧吧……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现代都市,周围的一切是如此陌生而可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恐惧我也感同身受
当我看到胜利一个月只有两百块钱生活费的时候,我震撼了,我跟他上大学的时间差不多,所在城市消费水平也不比西安高多少,但我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他的四到五倍。对胜利的父亲,我同样充满敬意。
这么底层的人却对社会对政党充满感恩与希望,是愚昧还是善良?
用音乐煽情过渡真是大败笔,除此还不错。尤其是选的拍摄对象,这个父亲,非常好。
什么都说不出来,堵住了。
突然语噎。父爱不是有500万给你100万,而是节衣缩食的把赚的100元全都会给你。
胜利告诉父亲四级差20分过时,一起上课的同学的笑声以及成绩不够好读书也浪费钱的评价让人心情复杂,父亲的本子记着“虽然不是什么好学校,但有的人想考,他没有考上,而你考上了。”
这就是国人对中国教育现状误解的悲剧
父親質樸 孩子低能
伟大的父爱,残酷的人生
看完让人觉得很懊恼,观影过程中几度欲关闭,可气愤归气愤,有些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比如,大部分愚蠢的人都是朴实的.
密密麻麻的一本欠账,多少父亲的血与汗。父亲胜利都在努力。美国人读大学还需要向父母伸手要学费吗?根据沙利美和盖洛普联合作出的一项调查,父母平均所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48%,子女平均承担的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33%,学生获得奖学金费用约占大学费用的15%,也有3%的大学费用是由学生的亲朋来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