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江南新四军的将士与日寇展开激烈的较量。光荣负伤的指导员郭建光(谭元寿 饰)和18名新四军战士被迫在沙家浜养伤,耐心等待再次奔赴沙场的那一刻。阿庆嫂(洪雪飞 饰)和沙奶奶(万一英 饰)等进步群众积极接纳、照顾伤员,战士们则各尽所能为乡亲分担农活,军民鱼水情,可歌可泣,难分难舍。未过多久,鬼子开始扫荡,阿庆嫂引领同志们躲进芦荡隐蔽。扑了一个空的日寇气急败坏,指示假意革命暗通日寇的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周和桐 饰)围剿新四军伤员。在参谋长刁德一(马长礼 饰)和日本翻译官的怂恿下,觊觎“鱼米之乡”的胡传魁开赴沙家浜……
本片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
我很佩服爷爷奶奶那个时代不识字的人 包括到现在 他们对文化的认知也多是靠听书看戏 只不过由村头的大鼓 评书到录音机再到现在的电视 我实在不明白她们是怎么把词听明白把故事串起来并且还不忘的 所以每当我奶给我讲穆桂英讲白毛女什么的时候 我都一阵唏嘘 要知道,没有字幕我可是连电视剧都看不下去
我看的第一部完整的京剧电影是《花为媒》 没有字幕 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 几乎靠我爸全程讲解 。而看完 也就完了 完全不会记得
吸引我想要看一看戏曲的是假期偶然接触的《锁麟囊》 然后看了《女驸马》《牡丹亭》 我想还会接着看?
想起来看《沙家浜》是因为网易云给我推了于魁智的选段
用了晚自习看完 ,内心澎湃
除掉中间每遇困难高呼“毛主席万岁”和打进后院时参谋长单打独斗消灭一堆鬼子有点似神剧。全程无尿点
阿庆嫂的临危不惧让人敬畏
军民携手的大智大勇也让我感受到我们革命之所以会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沙家浜这出样板戏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沪剧与京剧样板戏最大的不同是弱化指导员郭建光,完全以阿庆嫂为故事中心。事实上,样板戏虽然给指导员加了很多戏,可观众记住的依然是那个胆大心细,遇事不慌的阿庆嫂。
故事中两处提到阿庆这个人,一是向指导员介绍阿庆嫂身份的时候,说的是阿庆是交通员正有要事不在沙家浜。另一个是阿庆嫂回答胡传魁的问题,说的是阿庆和她吵架,一怒之下去了上海跑单帮。整个故事阿庆没有露过面,这个设定比较有意思,可以探讨一下。
记得在某部书里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宗教的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抹掉那些个人情感,而把宗教信仰提到最高度。文革十年,特别是前四年,和宗教狂热有点类似,反应到文化方面,自然也有与之对应之处。
看看八部样板戏:
《红灯记》,三代人不同姓,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孩子,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
《智取威虎山》,别说少剑波、杨子荣,连威虎山上的座山雕、八大金刚都是光棍
《奇袭白虎团》,只有朝鲜大婶和大妈,没有其他女性
《红色娘子军》,最初版有洪常青和吴琼花的感情戏,后来删掉了
《海港》,码头工人批斗阶级敌人,剧中所有人都没有家属,完全独立
《龙江颂》和《海港》类似,在文革后期还制作了一系列同题材电影。
《白毛女》,这部戏有一对,喜儿和大春。
不得不说,八部样板戏以白毛女艺术成就最高,人情味也最浓,故事开头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扎红头绳”。那么问题出来了,为什么喜儿和大春同时出现了,而阿庆同志却只能跑单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在于沙家浜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尚未胜利,既然革命尚未胜利,夫妻两人若在一起,免不了亲亲热热,晚上还有性生活,那就影响革命干劲了,所以故事设定阿庆去跑单帮了。而喜儿和大春的结合则是在革命胜利之后,这时需要培养革命接班人,夫妻双双把家还也就顺水顺舟了,晚上可以荡荡小舟哈。
文革电影后期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虽然革命没胜利,但新一代还是需要的,所以“闪闪的红星”里潘东子就是父母双全的一个完整家庭。
无意中看了《智斗》,于是不可自拔了。 太好看了。台词棒,一字一字的认真看、认真听,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着最强烈的情感;人物棒,感情都是那么的热烈,嬉笑怒骂随需转换,特别是阿庆嫂,怎么会有那么棒的角色呢,聪明、冷静、果敢、爽利,既能谈笑间和汉奸周旋,又能不动声色获得情报,还有领导力,妥妥的“大女主”。而且片中人物(正面)站如松、动如风,动作干净利落,气场强大,真的是在呼吸间展示风采。 意外的是反面人物并不脸谱化,刁德一同样有谋略,当然,与我方比差远了,更能表现出我方有勇有谋。 还有一点,关于情感,现在的抗日剧除却狗血的部分,在抗日情绪的表达上是有一定套路的,即使看的热血沸腾,但直抵内心的少,可能与隔了一代人有关。而这部片子,每个镜头都能感受到对党的爱和对敌方的恨,时间果然会淡化一些事情,惟愿我们不要遗忘。
最广为人知的人物就是阿庆嫂了,以前我总是跟祥林嫂搞混了。
胡司令----胡传魁
刁德一-----参谋长
阿庆嫂
三个人合唱的智斗,有很多经典唱词
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得都是客,全屏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超!
紅色
样板戏,京剧的一次创新。封建君王第一次从舞台消失了。
毛尖就是這麼逼死人的
果然还是智斗一段最为有趣。
八亿人民八台戏,人人会唱样板戏。
呦,老胡当司令了!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起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人一走,茶就凉,说什么周详不周详
样板戏者,全国艺术之楷模也。呵呵呵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这出《沙家浜》还是十分精彩的,主角唱念俱佳,反派智商在线,台词也精细考究,汪曾祺先生等编剧功不可没。剧中马长礼先生饰演的刁德一奸诈狡猾,在被猪队友拖后腿的情况下仍然对 抗日军民们造成极大的威胁,完美地塑造了老奸巨滑的参谋长一角。元寿老饰演的郭建光也是正气凌然,不得不说元寿老年轻的时候真是太帅了,这长相这身形,此角非他莫属。《沙家浜》在打造了经典的同时,也标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第一次走下了京剧的舞台,这一定程度也造成了传统戏曲的式微。我个人还是很喜欢这部作品的,至于其功过是非,就交于后人去说吧。 (9/10 电影后半部分的音画不同步,影响了部分观感,可惜了)
很难看出斗争的两组人在道德上的区别。一组人有“群众”帮助,但是另一组人同样有“汉奸”帮助(当然可以论证群众在数量上多于汉奸)。每一组的成员都在对另一组的成员进行欺骗和伤害。唯一可能的区别是一组人在内部是利他的,另一组的个人似乎更加自私一些。鉴于战争是人类的古老话题,影片在思想上并
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样板戏戏曲电影,很有些唱得好的地方。
故事中两处提到阿庆这个人,一是向指导员介绍阿庆嫂身份的时候,说的是阿庆是交通员正有要事不在沙家浜。二是阿庆嫂回答胡传魁的问题,说的是阿庆和她吵架,一怒之下去了上海跑单帮。整个故事阿庆没有露过面,这个设定比较有意思,可以探讨一下
经典不解释
我会唱。。。
从剧作到视听语言都功力深厚,表演也很出色(在当时的语境下)
样板戏出了雷人的意识问题其艺术价值很高。
汪曾祺写的本子,那是没话说的。
能把阿庆嫂这么美这么飒的人当红颜知己,而不起邪念,说起来,这胡司令也正经是个趣人儿呢!
阿庆嫂的经典台词汪曾祺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