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婉婷“移民三部曲”之一,时间背景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
猴子(洪金宝)文革期间一声不吭离别家乡汕头台山偷渡赴美,立誓再也不回中国。16年来,他凭着中国人特有的小聪明和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地做着的士司机,可是攒下的积蓄却是有限,不过身体倒是发福不少。熬不住思乡之苦下决心回乡时,他向伙伴借下八两金(金手表、金项链),又买大大小小物件若干好“衣锦还乡”。归家途中遭遇小波折,他借录“遗声”表达对父母、小妹的愧疚。
到家猴子发现父母陪小妹去了乡下偷生政策不许的第二胎,在今成妹夫的儿时玩伴的陪同下,他见到童年时的拌嘴表妹乌嘴婆(张艾嘉),后者像其时的许多广东人一样想去香港或美国,不过比他们幸运的是,她已拿到赴美的“签证”——未来的husband在纽约唐人街开有一家餐馆,来年春天会接她赴美,不久猴子与携弟弟的乌嘴婆一起回到乡下。与父母、小妹话过相思之苦,猴子像许多多年不曾归乡的归乡客一样,被中国特有的世故人情害得哑巴吃黄连。
猴子与乌嘴婆相处初期,讲话不忘夹带半生不熟的英文单词的乌嘴婆沉浸在对美国生活的浪漫幻想中,猴子不时泼去冷水,随着接触的深入,两人慢慢生出爱情,乌嘴婆渐渐不再提她的美国梦,但她的未来之路早已铺好,而猴子也在父母的安排下开始了相亲之旅。
这影片是我出生的那年拍的,远赴潮州东凤镇,台山取景!我对我出生的80代本来就充满好奇,而潮州的蔡兄跟我娓娓道来,因为取景区就是他的家乡。通过这部电影,他可以看到家乡以前的景色,寻回小时候那份温暖的记忆!影片中塞车的桥就是广济桥,还在广济楼,历久弥新!东门街那熟悉的潮汕乡音,肯定会给你久违的亲切感! 田道里撞死猪的地方,也是蔡兄小时候跟他外公到过的地方,而今为早已面目全非,借此影片一览当年的乡情正可以缅怀他的外公,更显意义非凡!其实我也想有部影片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取景,这样镜头就会记录那些数字的场景,可惜现在只能我梦里努力接近了。 说回影片本身,本片出发点我认为就是为了表现出80年代广东地区的普通生活,你看到结局的情感处理也是符合那时候的现实生活吧!那时墙上的标语:禁止超生!我想起我妈生完,就带我和我姐逃去几十公里远的二姨家避计划生育,这不就跟猴子他妹妹一家躲到台山生二胎相契合吗?!这也再一次印证影片反映现实生活。我直接说结局吧,有评论顺最后洪金宝找到了他内心根源,张艾嘉找到了人生归宿!你怎么理解结局呢?
南粤大地的美,都在于水。 水乡混养起来的人民,矮矮憨憨地,乐观固执。 少年离家老时还的忧伤,是极具罪恶感的自责自咎。 回到朝思夜念的故乡,找到牵肠挂肚的亲人,感情是迸发的。 但也总弥补不了流逝的时光,遗憾总是绵长的。 我舅爷年少时跑到台湾,九几年才回来,在母亲面前跪了三天三夜。 那种遗憾我无法体会,但那种罪恶感我现在是日渐加深。 乡土又狡黠的乌嘴婆终究是嫁了个金山客,开餐馆的金山客。 站在船头的她无暇去幻想以后的生活,她努力地张望。 试图把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人情,这里的回忆都收在眼底。 与回家一样难的,居然是离家。
香港人或者说香港电影中言说内地,早几年是个很热门的话题。可能人对异质的东西都很好奇,加上文化血脉的相连,更表达了它们这一强烈的愿望。这种想象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隔膜之上的,哪里隔膜最大,哪里的表现就越丰富。比如早年两地经济差异很大,于是电影里着重表现(可能是无意识的)内地农村某些特点,水乡、稻田、静谧、都似乎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近年内地经济崛起,城市与香港越来越同质化,农村也面目全非,所以港片中对于内地的想象,延伸到另一个两地明显不同的领域——政治,《黑社会》就带有某种这样的表现。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如果80年代外部的人还能以自己的经验勉强对中国的变化有所解释的话,那么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中国,已经让所有当下的人们失语——这种深刻的转型与膨胀远非80年代的经济松绑所能比拟,也远非任何人的经验所能解释。城市的迅速“现代化”与农村的彻底边缘化使得今天的内地人,居然也有了仅仅二十年前一个发达地区的人们对于农村的那种想象,内地城市人中弥漫着的渴望回归田园生活的心理期盼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想想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 也仅仅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八两金》中所描绘的岭南农村景象,今天已经荡然无存。当时的拍摄并不能深入农村的内部,而只是停留在和其它描写内地的香港电影一样的表面符号的摄取,满墙的标语、充满诗意的水乡、解冻的经济。但这些可能被当时人称为虚构想象的符号,今天居然散发出了某种历史的真实——一个可能是,观影者所处的时代已经巨变了,因为现在与那时已经完全不同。离得越近,就会越注重细节;离得越远,越注重观感。观感的真实提醒我们,时间虽短,但已然沧海桑田。 张婉婷必会哑然失笑。她于片中设置多处细节提醒观众台山以前是海,意在表达历史的沧海桑田。她在80年代看到中国的变化,于是有这样的感慨,这完全不奇怪,但这部电影之后更大的历史洪流滚滚而来的场面,使得它更像是一个关于未来的精准预言,而不是关于过去的描摹。这个关于“沧海桑田”的预言,今天所有的中国人历历得见,不知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张婉婷电影明显透露出浓厚的家国情怀,这与她的故事片中的言情取向并不矛盾。在叙述了回国男青年与将要嫁人的出国女青年之间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之后,导演希望通过镜头里对中国乡村景象的摄入与对某些象征性元素的处理,把这个爱情故事上升到某种历史的高度——毕竟,他们是移民,是一个大时代中迫不得已的移民,这些在家乡与异乡之间来回摆荡的游子,如果导演不是故意地要避开某种政治性的叙事,那最后结尾处的处理,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区别只是:只是政治,还是加上历史。 现在再来看结尾处那条搁浅并腐烂的木龙舟,所意会到的东西可能与当初完全不一样。就像电影中那些乡村景象,当时是并不准确的刻画,而现在看来是怀旧。对于龙舟,所希望的是它不会成为又一个准确的预言,或成警策,就是历史最好的结果了。
1
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呀,
迎着风儿随浪逐彩霞;
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
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当齐豫的《船歌》悠悠响起的时候,天色还未完全大亮。没有褪去的夜色,就如一泼淡墨,把远山和江水洇染成古意沉雄的岭南画卷。
宁静的江水突然泛起波澜。微波的褶皱如同两缕被风撩开的长发,在“哗哗”江水声中轻轻荡向两岸。
是两只长长的竹排,打破了这黎明前的安宁。竹排上的渔人,在阒然无声的晨曦中,提着火光荧荧的船灯,摆弄着粗糙的船桨,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乌嘴婆”张艾嘉站在竹排边上,勾着腰、提着水桶打水洗衣。
远处,群山上方的夜色逐渐被点亮,血红的朝霞唤醒了人间的生机。
“猴子”洪金宝睡醒了,在竹排的舱里散漫地伸着懒腰。他无意中看到正在晾衣服的乌嘴婆,如同痴了一般,一双久久凝视的眼睛,再难移开……
2
猴子和乌嘴婆是广东台山某个镇上的表兄妹。猴子顽皮,乌嘴婆嘴尖,两人经常打架。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概在猴子十几岁的时候,国内的动乱愈演愈烈。猴子火爆的脾气,得罪了当地不少小年轻,他怕遭到报复,就背着父母和亲妹妹,独自逃往千里之外的美国。
到了美国唐人街,猴子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他文化不高,学习力差,载了十几年的客,也不能完整地说一句没有语病的英语。因此不管他多勤恳,他始终没有多少积蓄。
积蓄不见涨,但对家乡的思念却与日俱增。每当孤独地行走于喧嚣的闹市,父母、小妹的脸,总会浮现眼前。这么多年了,父母老了吧?身体还好吗?小妹嫁人了吧?有小孩了吗……
在一个夜里,他再也无法承受这份煎熬,于是决定第二天就坐飞机回家。
猴子是个要面子的人,他不想让父母和同乡人觉得自己混得很差。于是,他找到一个牌友,向他借了一只净重六两的手表。接着,他又向另一个牌友借了一个净重二两的金链子。
牌友说:“六两加上这二两,就八两啦!”
故事到这里,第一次点题——
猴子拨弄着金链子,说:“男人嘛,如果没有八两金在身上,怎么算男人呢?”
3
回到小时候生活的镇上,猴子发现道路两边的墙壁上,写满了“只生一胎,严控二胎”的大字。
家里没人。猴子的发小告诉他,小妹几年前嫁人了,生了个女儿。猴子的父亲想要孙子,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生二胎,于是猴子父母带着小妹母女,回乡下躲二胎去了。
猴子准备回乡下——那个依山抱水的地方。这时候,一别十几年的表妹乌嘴婆出现了。乌嘴婆的家人给她定了一门亲,男方是一名定居旧金山的同乡人。两周后,未婚夫会乘船来接她,而接亲的地点,正好在猴子老家的水乡。
乌嘴婆很期待这份婚姻。她一直生活在台山,看厌了当地的车水马龙与动荡不安。她希望走出去,见识不同的人情风景。为此,她苦学英文。由于没人指教,跟猴子一样,她也是个英语半吊子。
他俩见面后,一起蹬着脚踏车,去找乌嘴婆的舅舅借一部车,约好一起回乡。
路上,两人飚起了英语:
“你是不是要存钱marry呀?你mar过ry没有呀?”
“我不但没mar过ry,连ss都没ki过!”
回乡的路上,他们吵闹、拌嘴,借来的车也在半路报废了。幸好,他们遇上了两个划着竹排的渔人。
因为这两个渔人,于是他们才有机会,在江流中酣睡,在晨曦中沐衣,在天高水远的宁静烟波里,起了无法吐露的微妙情意。
4
江水悠悠不绝,而竹排终归要靠岸。
看到家了,曾经的远游人不禁加快了回家的步子。
儿时的红棉花树出现在眼前。它就像席慕容笔下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的树,一别经年,依旧笔直挺拔,满树红花。
而树下的人——猴子的父亲,脸上却已爬满皱纹,头上也生出白发。
母亲、小妹远远跑来,名叫“花花”的狗,也凑上来跟猴子亲热。
一家人杀鸡、买菜、放鞭炮,邀请乡里四邻都来吃饭喝酒,看看他们的“海归”儿子。
酒足饭饱、热闹散去后,猴子坐在床上,看看卧室的四壁,满眼尽是无法诉说的斑驳与孤独。
花花跑过来蹭他,嘴里发着呜咽声。猴子说:“很晚了,去睡吧。”
花花仿若很不舍,摇着尾巴,一步三回头地走开了。
第二天早上,窸窣的微风细雨声吵醒了猴子。他端着水盅到院子里漱口,一低头,发现花花躺在地上,没有了气息。
或许,这十几年里,花花就是撑着一口气,等待见上曾经的主人最后一面。看到主人无恙,它也就心安离去了。
乌嘴婆、猴子和妹妹骑车去山上埋葬花花。猴子挖坑的时候,挖出一个石头。他把石头送给乌嘴婆:“我以前跟小妹在山上玩的时候,常捡到这种石头。”
乌嘴婆接过来:“好漂亮,像贝壳一样。奇怪,山上怎么会有贝壳?”
5
晚上,小妹的肚子突然疼得厉害——她要生了。
乡里没有医生,只有一个七老八十的产婆。产婆一进屋,就说:“这里的煞气好重!”
她叼着根烟,嘴里念念有词:“今天主凶不主吉呀!”
她慢条斯理地走到小妹床前,看着她疼得满脸大汗,又说:“她这是哪吒胎。哪吒天生反叛,削肉还父,削骨还母。孩子和妈只能活一个,要孩子还是要妈?”
猴子说:“两个都要。”
产婆说:“王母娘娘不答应。”
争执了半天,产婆在手上吐一口口水,就要去接生。猴子一把拦住:“你怎么手都不洗就来?洗手洗手!”
产婆生气了:“我去抽根烟!”
旁边的乌嘴婆见了火冒三丈,找来热水、剪刀和干净布料,对猴子母亲说:“你来帮我!”
她们关了门在里面捣鼓一阵,只听“哇”地一声——小妹生了,是个男孩。男孩出世那一刹那,溅了乌嘴婆一脸血。
猴子的爹终于等来了男孩,一家人喝酒庆祝,然而却不见了乌嘴婆。
猴子走到后院,发现乌嘴婆一个人坐在那里哭泣。
猴子走到她身边,只听她边哭边说:“其实,我很怕看到血,而且我从来没帮人接生过。”
那时候,猴子知道了这个女人身上,除了嘁嘁喳喳,还有罕见的勇敢。
那时候,猴子不知道怎么安慰她,顺手把酒杯递给她:“喝一口压压惊。”
那时候,猴子的手不由自主地搭在了乌嘴婆的背上。
那时候,猴子的内心荡起了三十多年来都没有过的柔情心事。
6
猴子回家不久,父亲终于把他的名字写进了族谱。他对猴子说:“以前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现在好了。”接着,父亲准备安排给儿子相亲的事。
两人聊着聊着,不知不觉聊到了猴子小时候:“小时候我一教你写字,你不是跑到山上去爬树,就是跑到河里面去游泳。”
猴子呵呵笑着,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听人说台山以前是水底,是不是真的?”
“不仅如此,传说山上还遗留着一些古代的木船,船头还雕刻着一条龙呢!”
“这么说,台山以前确实是水底,后来才升上来的。”
“爸只有七十多岁,我怎么知道?”
说完,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7
日子就像搭在门上的锁链,一环接着一环。
就在猴子与乌嘴婆的关系日益微妙之际,父母开始给猴子介绍对象了。
乌嘴婆以帮忙物色对象的名义,陪着猴子一家相亲。
第一次相亲,猴子很尴尬,乌嘴婆也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一双眼睛不自在地左顾右盼。
第二次相亲,乌嘴婆直接愤愤地骑车走了。
几天之后,在一个雨天,他们再度相遇。
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走着,猴子突然说:“我帮你办点嫁妆。”
脸盆、灯笼、鲜花……两人把能买的差不多都买了,手都没法提了。
他们最后去看床上用品。乌嘴婆看见一个色彩斑斓的枕头,高兴得爱不释手:“你看这好漂亮呀!像烟花一样!”
猴子说:“你喜欢烟花?”
乌嘴婆说:“对呀,可我没看过真正的烟花。”
接着,她又生动描述了电视上看到的烟花,一脸天真烂漫。
她突然发觉猴子用一种特别的眼神望着她。她问:“你怎么了?”
猴子脑子一片空白,心虚得流下汗水。
“你很热啊?”
“噢噢……对。”
而当时的季节,还没到早春。
他们去喝了冷饮,猴子没话找话地缓解尴尬:“我最恨春天了。”
这次,轮到乌嘴婆出神地望着他了。
猴子问:“你怎么了?”
“我也是。”
“是什么?”
乌嘴婆没说话。她把嫁妆一件件装上了脚踏车,才抬头看着猴子说:“最恨春天了。”
“为什么?”
乌嘴婆已经推着车走了一段距离,仿佛做了很大的决心,她回过头说:“我未婚夫到了春天,就要来接我了。”
8
春天的夜晚乍暖还寒。
猴子、乌嘴婆、乌嘴婆的弟弟三人坐在屋里,各自沉默。
猴子再不觉得热,反而觉得凉夜将他身体的热量也抽走了。
他低着头,喃喃说:“什么时候才不冷啊?”
乌嘴婆的弟弟开口了:“阿公说,外面那些红棉花都掉下来的时候,就不冷了。”
乌嘴婆和猴子都望向窗外。
夜,仿佛更冷了。
第二天,猴子将院子里凋落的红棉花一朵一朵拾起来,然后爬到树上,用绳子将花儿一朵一朵地绑在树上。
他多么希望春天永不到来啊。
乌嘴婆透过窗户看到了这一幕。
她多么希望木棉花能永不掉落啊。
他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就像他们不管再怎么喜欢彼此,血缘的关系也注定了没有结果。
然而心中的红棉花,却无法随季节的更替而凋零;被情愫点燃的心火,又岂是血缘就能浇灭?
“意到浓时怎忍舍,情到深处无怨尤”,叹只叹竹马青梅,却天意弄人。
9
未婚夫的船,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沿着江水,喜气洋洋地靠岸了。
未婚夫是个老实人,在美国勤勤恳恳工作十几年,给乌嘴婆买了一辆车,方便她到处逛逛。
心里郁闷的猴子,蛮不讲理地问未婚夫:“她开车?谁教她看路标啊?那可都是英文啊!谁教她到超级市场去买东西啊?还有啊,买邮票、看医生、报税、去银行开户头、带小孩……”
他意识到自己有点过火了,悻悻走开了。
未婚夫见猴子走了,他急忙从屋子里抱出个红红的东西,对乌嘴婆说:“你看,漂不漂亮?我做了一个晚上!”
那是一朵大花——用无数红棉花簇拥而成的大花。
原来,春天到了,红棉花真的会掉的,就算用绳子系住,它也会掉。
晚上,乡里的夜空上面,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烟花——那也是未婚夫给乌嘴婆准备的。
乌嘴婆第一次看见烟花点缀的灿烂的夜空,露出了笑容。
猴子看着乌嘴婆的笑,默默走开了——
看来,乌嘴婆真找到了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乌嘴婆在河边找到了猴子。猴子说:“我决定还是不marry了。”
乌嘴婆低下头:“你上次跟我讲的那些话,到底是不是真的?”
“什么?”
“你说,你不但没有mar过ry,连ss都没有ki过。”
“是啊,那你呢?”
“其实,我也没有试过,真的没有试过。”
他们不自主地将嘴越凑越近,在即将碰在一起的时候停了下来。
乌嘴婆说:“我们好像不太对?”
“我们是不是该闭上眼睛?”
“好……好像是。”
“你先闭上。”
乌嘴婆闭上了眼睛。
猴子看着她的嘴巴,看着她的脸。他的目光突然变得绝望而悲伤——
他真想试一次啊,可是……
就在这个烟火绽放的夜,让心里的火熄灭吧。
他起身默默走远了。
两滴泪从乌嘴婆的眼缝中悄然滑落。泪水将夜空的灿烂尽数吸入,晶莹剔透。
眼泪告别了眼睛,她知道,她也该告别猴子了。
10
第二天,乌嘴婆要和未婚夫去美国了。
猴子开着柴油机车送她去渡口。
他们并排坐着。乌嘴婆转过头,看见猴子的金链子和金手表都不见了。
猴子掏出一个礼盒:“送给你,新婚快乐。”
乌嘴婆打开一看,是一副纯金打造的首饰。
乌嘴婆吸了口气。她什么都明白了,她问:“那你自己呢?”
在乌嘴婆的问话中,故事第二次点题——
“新娘身上没有八两金,怎么算新娘?”
远扬的船逐渐驶离渡口。
乌嘴婆一人站在船头,拿出首饰,戴在脖子上。
她一抬头,看见了岸边的猴子。
猴子笑中带泪地望着她,船儿走,他也走。
眼看自己的步伐跟不上船速了,猴子骑上脚踏车,穿过田野,穿过树林,抄近路追着船尾。
终于,前面没路了,只有一座山坡。那是乡里最高的山坡。
猴子弃了脚踏车,奋力爬上山顶。
从山顶望去,船儿越走越远,越来越小。没多久,船完全消失于水天之际。
猴子收回凝视已久的惆怅目光,一件东西却闯入了他的视野——
半山腰的一块空地上,躺着一条古老的木船。船头上,龙头傲然挺立。
他想起在山上挖出的无数贝壳。
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心灵震撼——
原来,传说是真的!
那挺立的龙头,正面朝向江水——
那是它千百年前鏖战争渡的地方。
猴子好像明白了什么,他像龙头一样,抬头望向故乡的江水——
故事,仿佛进入一个新的轮回。
11
异乡的流浪,归不去的梦,
今生今世,永不相逢;
天地的变迁,沧海与桑田,
到底改变了我什么……
在罗大佑的吟唱声中,《八两金》落下帷幕。
《八两金》是洪金宝为数不多的文艺片,亦是导演张婉婷“移民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三部曲都以爱情为主旋律,表达了华人男女遥望中美两岸的复杂情感。但不同于《非法移民》和《秋天的童话》里、中国人对美国梦的向往,《八两金》所散发的,是反美国梦,是化解不开的乡愁。
爱情部分,不用再多做陈述,最后主要说说电影里的乡愁情节。
《八两金》中有一幕很戏剧:猴子登上回国的飞机后,飞机遭遇强大气流,面临坠机的危险。乘务员给每人发了一张纸,让他们提前写下遗嘱。猴子不识几个字,就用录音机录下这样的话:
“爸,妈,记住把我葬在家乡,不要葬在美国。因为我的英文是半吊子,死了以后,还要跟那些老外讲英语,好惨。”
这段看似戏谑的话,却反映了当时绝大多数美国华人的状况。他们抛下一切、漂洋过海去到美国,聚集在唐人街,雄心万丈地想在那里开拓自己的殖民地。但美国人对华人歧视已久,有近两百年历史,华人想要出头,可谓难上加难。这当中有一小撮人成功了,迈入上流社会,这时又出现一个怪现象:上流美国华人,竟也跟美国人一样,歧视下层华人和新来的移民。绝大多数奋斗了一辈子,也只能留在唐人街,住在芝麻大的小房子里。
很多人开始清醒:既然如此,何必待下去?
更多人则泛起了相思,他们开始无比想念中国的老家。
老家有什么呢?
《八两金》很好地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社会场景:恶势力被清扫不久,到处都张贴着“振兴中华,统一中国”之类的字报,俨然一副百废待举的面貌。
那时候,大部分人的老家都还是未被开垦的农村。农妇挑着柴禾去集市上卖,孩童在巷道里玩着鞭炮,猪崽在户外随意奔跑,每家每户都还供奉着自己的祖先。
老家的屋后面是山,山的那边还是山;老家门前是河流,河流的尽头还是河流。群鸟在山里鸣唱,渔民在河上撒网。西风吹雁,渔舟唱晚,放眼处,人不见,数峰青。
老家的人,还和从前一样,没有开阔的见识,仍旧迷信于命理轮回,仍旧说着古老的故事。在傍晚的炊烟中,在昏黄的灯光下,父母坐在你身边,掏出你寄来的每封信。有的信是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写的,已经泛黄发脆,但他们始终视若珍宝。
老家的大黄狗垂垂老矣,连叫唤和摇尾都没了力气。它或许本来活不到这么久,只不过它放不下以前的主人,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过得好吗?
老家的土地,埋藏着各种令人向往的故事和传说。到了春种的时候,一锄头下去,就能挖出已经雪藏了千百年的故乡守望。
老家,还有那少年相识的“乌嘴婆”。如今,她已出落得娇艳动人。年轻的风霜,代替了胭脂水粉,让她的每个回眸、每次微笑,让她那不着风尘的脸庞,总令你魂萦梦牵。而她那颗淳朴而热情的心,更让你萌发出这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热烈和悸动。
这些,就是老家所有的,就是《八两金》中晕散不去的乡愁。
美国梦,很美好。永远都会有人,如同浪花一样,前赴后继地为了这个梦冲向大洋的彼岸。
但是,冲出去的浪,终有一日会回溯到它原来的渡口和港湾。
因为美国梦再美好,它永远代替不了这份牵挂,这份惆怅。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它永远代替不了中国人亘古未变的乡愁情节。
(END)
洪金宝真值得依靠,倒数第二场戏八两金送鸟嘴婆,刚好是她两个身板,她被挤在边上,却无比的安全,竟也搭配出如此的爱情,最后隔水相送见到古龙舟,天啦,这漂泊的念想在这小小的美丽村庄里,人的心果真是最大的。摄影不错的。
罗大佑张婉婷张艾嘉洪金宝 想想看吧 还是四平八稳的文艺片
原来“船歌”是这个主题曲。
好的电影让人一生回味,张艾嘉面临的选择也放到我们每一个人面前,不像现在的电影,男主永远是好人,男二多好都是男二,生活不是这样的,人生不是这样的。生活往往是,你心里想的是一个,却不得已选了另一个啊。哎,看得心里略难受,到底该怎么选择……所谓的坚定是什么?不过也不必悲观,无论怎样的经历,对彼此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这样也好,等年华老去,想想过去,沧海桑田,我也曾经遇到爱而不得的你。
从回归到逃离,一头一尾点名时代的两种情绪。张婉婷用一个由美归田的视角,去亲历游览变化的农村形象,大部分的固守者与少数人的逃离者,形成一种同根同源又半路出家的背反文化,借此来表达一个他者视角下的农村变迁。但张婉婷的视角添加了过多的人为因素,表演过于张显的人物表演(农村群像)是强加于现实的设计。其实更好的是对于农村景观的捕捉和民俗歌谣的运用,通过这些意象化的模糊处理更能够表明时代的暧昧性,以及那些不能直言的历史。
移民三部曲收尾,前半段是《人在囧途》式折腾搞笑的返乡之旅,后半段陷入《似水流年》般情愫与乡愁。从文革到八零末的动荡时局,砖墙上的政策口号。海归遇上封建民俗,偶尔一点隐晦荤笑,洪金宝演文艺片不赖。飞机上的遗嘱,自由女神打火机,相亲送的鸡鸭鹅,教室前的坟堆,还有罗大佑那首《船歌》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片尾出现的那艘船真是神来之笔,一下子把整部影片拔高了不少,再配上罗大佑的《传说》是绝配:天地的变迁,沧海与桑田,到底改变了我什么;不如用我移山,不如将我填海,横竖也是传说。
“最憎春天,我未婚夫到了春天,就會來接我”。羅啟銳、張婉婷夫婦移民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和前兩部不同,轉換視角講述“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故事,以返鄉說他鄉,雖然盡可能以諧趣輕盈來講述,卻也難以消解滄海桑田的鄉愁和有緣無分的遺憾,即便有時候略顯鬧騰、有些情節不夠真實,也抵擋不住情感上的質樸與真摯,羅大佑的《船歌》《傳說》一出更是讓人心碎成渣。《小城之春》《似水流年》《暖》,類似的故事總是能夠一遍又一遍打動我。
可以说是张拍的最美的一部作品了,改革开放年代的衣锦还乡,两人互有灵犀的最隐忍的意迷情愁。在看似酸涩窘迫的掩遮下是挚忠的爱与千金都换的瑰宝八两,是乌鸦婆在黄昏离去时一回眸的苦口婆心。春天总要来的,那时他会追着你的嫁船隔河相诉。好一场望穿秋水。船儿摇过春水不说话呀,水乡温柔何处是我家
出嫁那幕戏真的是和生活如出一辙啊,人人脸上都带着笑容,奔走相告,感觉像走入了父母结婚那个瞬间。同样是潮汕农村,这部比《似水流年》多了几分平和。
男版的似水流年,与女儿家别样的情怀。为什么山上会有贝壳般的石头呢。所有的讲述,都有关沧海桑田。
完全出乎我意料的一部电影,直戳心底。我爱你却不能和你在一起,就已经够揪心和忧伤的了,还要载着你去做别人的新娘。加上离家与归家的乡愁,男人自尊的掩饰与脆弱,简直活脱脱就是我现在的写照。但是这次没有流泪
张婉婷移民三部曲最后一部,和《秋天的童话》一样,无法说出口的爱情,无法掌握的命运,当然还有罗大佑适时出现的为电影润色不少的配乐。
时代感这个东西太有渲染力了,所有都很细腻,洪金宝很到位,而故事好就好在他们最后没有在一起,真实的才动情。
1.闪耀在夜空中的烟花,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的场景,望着烟花,却挂着一脸愁容,怀着悲伤的心情,陪伴在自己身边的,不是心里面的那个他;2.淳朴的乡情,淳朴的人们,淳朴的爱情,他们迷信,他们贫穷,他们愚笨,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最美丽的心。
《似水流年》姊妹篇,从船舶稻田的华南沿海水乡到谢伟雄的出现,相似之处很多(但张罗似乎更中意政治标语)。不同又在于,《八两金》的调子是从欢快到忧伤,而《似水流年》由始至终低沉到底。电影末尾是一场漫长的告别,萦绕不断的《船歌》,借离人身份的转变,直接道明了世事无常,沧海桑田
情景编排与角色互动是有趣的,“我姐姐是左撇子!”……但这趣味性主要来自于港影自身的文化形态和风格习好。换言之,当纯港片看它才有趣,而当大陆故事看它让人尬尴。对于大陆背景人事物的刻画,本片依然没有摆脱那个年代许多港台涉陆题材作品的通病,难免滑向虚假空洞的符号与域外冷眼的嘲讽,“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这都不像是一首属于洪金宝与张艾嘉会唱的歌。两星半。
3.5星,结尾有点意思,还可以更简洁些。全片有一种非常真诚朴素的精神,这是最打动人的,洪金宝的演技真是厉害,看完感觉他最适合演这个角色。那种情感复杂的乡愁、身份的迷失、历史的苦痛,融合得很自然。张婉婷当时的状态真好。
感慨那会儿导演们创作目的的纯粹,电影情怀的由衷,以及风格的独特性。是如今的这些导演们和这些作品们所不能企及。当《船歌》的第一句,姐儿头上戴着杜鹃花,唱出来的时候,那种鼻尖倏地一酸,却又没有眼泪的心情真令人回味。不过《黄土高坡》也真的是亮点。
那一夜,你看烟花我看你。烟花只一瞬,我却看你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