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尽
  • 非凡
  • 闪电
  • 向玛丽致敬

    剧情片法国1985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米里昂·鲁塞尔  Thierry Rode  Philippe Lacoste  Manon Andersen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猜你喜欢

     剧照

    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2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3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4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5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6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3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4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5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6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7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8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19向玛丽致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8

    详细剧情

      1985年法国奇幻剧情片,让-吕克·戈达尔作品。戈达尔对圣经故事的重新演绎:玛丽怀胎被搬到了1980年代。玛丽是个学生,爱打篮球,闲时帮父亲照看加油站;男朋友约瑟夫是出租车司机。天使乘坐喷气式飞机驾到,告诉她将怀有耶稣。她的怀孕对他俩都带来很大的困惑。

     长篇影评

     1 ) 花絮

    影片遭到教皇的谴责,宗教界的不满主要针对片中的大量裸露镜头,影评界的评价也不一而足,正面观点强调它对人性的歌颂及圣人的平凡性;负面的则指责它乏味做作,故事缺乏形态,场景虎头蛇尾。但有一点影评人看法一致,即本片其实并没有亵渎宗教。

     2 ) 关于《向玛利亚致敬》的评论:向“和解”致敬

    女主鲁塞尔沉得住气的美,胜过导演戈达尔若隐若现的庸碌之才。除了鲁塞尔刚刚20出头的美,片中配曲,以及树林上空飞机的起飞和降落也是亮点。

    海报封面

    不瞒你说,我单纯出于为了能看懂《向玛丽(亚)致敬》,至少把片子从开头的启奏到结尾的落幕,仔细观看并一个人瞎琢磨了至少十遍,以至于对那些关键时间刻度下的情节转进我都了如指掌。Kanopy有此“神片”的高清无码资源,更有戈达尔60年代到80年代一系列的闷骚之作,然而仅此一片能打动大叔我。只要你是有闲阶层,能对付他那些话唠式的对白,无疑这是一份非常可观装B宝库,非年费120刀的MOVIEPASS能比也。

    WIKI的新闻里也提到当时的教皇曾经对此片出乎寻常地愤怒,盖是因为他反感戈达尔“徒有虚名”的名声,或者仅仅反感戈达尔用一个现代法国少女的一番经历去套用公元初年逃难的耶稣之母的故事。然而教皇如若不是自身私生活心虚,则非常怀疑他是不是戈达尔深藏不露的好基友或者好托儿,因为整部片子更多强调法国未婚先孕的少女玛利亚的迷惑,相对而言,世纪初的玛利亚估计更多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至少我这么认为)。好在此片有很多18+但非常纯净的镜头白描语言,即使是看过十遍二十遍,但也并不像文德斯或英格曼通过“灵魂的拷问”的镜头轰炸来得虐人。

    而我为了兑现承诺,力争在2018年的春天写完这篇影评,我已经是第十一次边看边写,边写边琢磨了。

    我不得不承认鲁塞尔长发下的少女之美,和她那些突如其来的宗教受难式的行为举止的确在影射或者复制基督教曾经的历史,和非常契合的交响乐,这是本片难得的亮点。但我却又不得不怀疑戈达尔在此片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放异彩或宏大叙事的野心,反而是教皇脑补过度了。迄今为止,电影野心和电影技能能完美结合的,只可能是塔叔,而不是达叔(题外话)。

    豆瓣资料页上演员列表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比诺什的几个打酱油镜头奠定了她仅仅是一个配角而已。无奈鲁塞尔后来的名气远远不及比诺什,但她在片中的高挑的身板,对男友高傲、不屑于去安抚的姿态,是甩比诺什好几条香榭丽大道。

    除此之外,电影基本是讲三个故事:一是玛利亚小时候亲身经历的父母之间的口角和离异,当时母亲的角色就是《德州巴黎》里那个小男孩的养母兼婶婶所饰演。这个故事以不间断的方式大约讲了30分钟,后面60分钟也不再提起。里面小孩子不耐心父母吵架而转移话题,非常用心,小演员演得也很出色,若有其事。她在客厅跳的独舞也不错哦。

    三十分钟结束后,镜头开始切入一些字幕,主创人员的列表,以及估计是一段引题,讲“曾经某个时候,有一个叫玛利亚的少女”。然后才是正式的少女时代的玛利亚的故事。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玛利亚的爸爸居然是另外一个、不同于第一个故事里的爸爸的演员演的,所以第一个故事和第二个故事就这么强硬缺乏粘合剂式的凑合在一起了。为了影片的统一性,姑且认为少女时代的玛利亚已经非常聪慧,身负异禀了。为了展现少女玛利亚的活力、魅力、人间气,她在高中时代打篮球的镜头实在太美了。如下:

    鲁塞尔所饰演的法国少女玛利亚

    如此同时,少女玛利亚念了一段:

    I wonder if some event happen in my life.
    I have had only the shadow of love, yes,
    In fact, the shadow of a shadow.
    Like the reflection of a water lily in a pond,
    Not quiet, but shakened by ripples in the water.
    So that even the reflection is deformed and not yours.

    试译如下:

    我在想我生活中该是要发生什么吧
    我感受到过“爱”下面的那个影子
    甚至可能也仅仅是爱的影子下面的影子
    就像是池塘里睡莲所做的应动
    它变得不那么安静了,它被水波所撼动着
    所以,即使是一种应动,它也在扭曲着,并不属于你

    为了方便观众能理解这段话,戈达尔在玛利亚法语念白的时候分别切入了“暴雨的画面”、“石头落水的画面”和“月球满月的画面”。所以这一段话也算是在铺垫少女玛利亚身上会发生一些什么。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女学生痴迷爱上讲授“神创论”的教授的故事。如果女学生不是短头发,我一定会眼瞎认为她也是玛利亚。

    喜欢玩魔方的红衣女学生

    好了,后面无厘头的、但还算是有因果关系的情节跳转接二连三地来了。先是大学教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一通“神创论”,然后是冒出两个普通人面孔普通人衣着的小天使和老天使坐了玛利亚男友的车(男友是叉车司机,后来大学教授也坐上了叉车司机的车)。矛盾的纠结点就是老天使和小天使都异口同声若有其事地说玛利亚怀孕了!这一冲突一直从电影剧情的中部地区延续到末尾,以和解和接纳告终。中间的亮点主要还是少女玛利亚配合背景音乐做的那些宗教受难的举动。比如这个和这个:

    现代玛利亚的宗教仪式之一

    现代玛利亚的宗教仪式之二

    最高潮的部分,导致叉车司机和老天使扭打在一起是因为叉车司机想用凡人的手触摸玛利亚的肚腹,表达爱意,被老天使脸红舌燥地制止了。

    凡人搞不懂圣人的爱,然后被挨揍

    触摸上帝之子

    Suddenly a light shone in my heart,
    Warm and gentle like a glowing fire.
    What on earth, or even heaven,
    You please the one you love,
    And who is your master
    I know what he said about sin,
    As we watched the dragonflies:
    If you thought of it rightly,
    It just wasn't there.
    It was gone like shrouds of dragonflies,
    When they wrested free.

    试译如下(老实说,这段话我没用弄懂;我能领会蜻蜓的比喻,但我不懂蜻蜓但比喻是来干啥的):

    突然有一道光照进我的心里
    温暖柔和如同跳动的火苗
    在地上,或者天上,
    你讨好你爱的,
    那也是你的主人
    我知道他对罪孽的陈述
    就像我们在观察一群蜻蜓
    你以为你对它们的观察是对的
    但其实它们并不在那儿
    当它们在自由自在地摔跤的时候
    它们却突然消失了
    像一层蜻蜓蒲城的布。

    当鲁塞尔的男朋友最终接受她怀孕的时候,红衣女学生却被“神创论”教授无情地抛弃了。影片的最后,当鲁塞尔转身为少妇之后,她再一次在停车场碰到一个普通法国男子面孔的天使。天使朝她打招呼,一如既往地粗鲁地嘿嘿了两声。

    女主非常疑惑纳闷问他什么事。天使说:

    “听,教堂的钟声响了。——让我们向玛利亚致敬。”

    然后,鲁塞尔饰演的玛利亚也的确所有所思地静穆下来。

    【完】

     3 ) 万福玛利亚 Hail Mary

    万福玛利亚 Hail Mary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政治电影时期,以一部《人人为己》重回主流视线。在这一阶段,他抛弃了政治电影时期所热衷的小组创作,并结束了异常极端的声画实验,转而拍摄更加主流的艺术电影。而这一转变的达成,则和他的第三任妻子,安-玛莉·米耶维勒密不可分。作为同是迪加·维尔托夫小组的成员,米耶维勒在戈达尔和让-皮埃尔·高兰两位战友产生严重意见分化时,站在了戈达尔的一边,并帮助戈达尔在逐渐走入死胡同的政治电影实验中,找到了方向。单纯的激进实验已不能满足时代与斗争的需要,“不要拍摄政治电影,而要政治地拍电影”,成了戈达尔的新准则。重回电影,重回古典主义,是下一个时期戈达尔电影的全新目标。

    1980-1985年间,在接连推出了《人人为己》、《受难》和《芳名卡门》三部票房和口碑皆相对成功的杰作之后,戈达尔宣布了自己的归来。在这些电影中,戈达尔将镜头从东方的战场,拉回到法国与瑞士的日常生活,在主题上也更接近新浪潮时期纯粹艺术与美的探究。只不过,相较于新浪潮时期电影、女人和商品社会的老三元,戈达尔在八十年代,将重心变成了电影、女人和自然环境的新三元。而正是从商品社会到自然环境的转变,奠定了戈达尔这一时期的创作基调,即回归古典艺术,展现女人身体在自然之下最纯粹的美丽。而一般以美术指导挂名的米耶维勒,则成为这一阶段戈达尔电影的缪斯与合作者,为戈达尔打理工作和生活上的大小事宜,并直接参与到创作之中。拍摄于1985年的《万福玛利亚》是这一阶段的总结性作品,亦是戈达尔与米耶维勒合作的结晶。

    《万福玛丽亚》由两部分组成,前半个小时是由米耶维勒拍摄的短片《玛利亚之书》,讲述女孩玛利亚父母即将离婚,她见证了父亲和母亲的争吵,但却显得并不在乎,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哼着欢乐颂,偷走父母的马勒唱片,并伴着音乐起舞。第二部分《万福玛利亚》由戈达尔执导,将经典的宗教故事,搬上了当代舞台。女学生玛利亚和出租车司机约瑟夫是一对情侣。一天,天使加百利乘坐喷气式飞机来到二人身边,告知玛利亚他即将以处子之身怀上上帝之子。玛利亚开始在这突然的变故之中,慢慢接受自己心灵的变化,而充满怀疑的约瑟夫则不愿意接受玛利亚的怀孕,不停向她求欢。在另一条副线中,女孩夏娃爱上了自己的老师,在偷吃禁果之后,却发现老师并非她所想象的那样……米耶维勒和戈达尔拍摄的两个部分,为完全分开制作,但却分享了相似的人物和女性意识崛起的共通主题。虽然米耶维勒曾想将自己的短片单独发行,但在戈达尔的建议下,还是决定将二人的作品集结成一部长片一起发行。最终,两部作品也做到了互为对照的精神分析,竟然有着异常统一的效果。

    本片的最初创意来自于戈达尔读过的一部心理学著作中,对于天主教上帝“神圣家庭”的精神分析。在书中,作者着力分析了上帝和耶稣这对父子关系的角力,但却并没有过多涉及耶稣与玛利亚母子关系的精神分析,这也引发了戈达尔的兴趣。决定以玛利亚怀孕作为主题拍摄一部电影。对于戈达尔来说,拍摄小成本电影,资金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为了拍摄这部计划中的《万福玛利亚》,戈达尔不得不为了融资先拍摄一部商业制作,即同一年推出的电影《侦探》。在《侦探》的收益之外,戈达尔也向英国投资人求助,并从刚刚成立,急需片源的四频道获得了10万美元的投资(同时,四频道还另外给予了戈达尔和米耶维勒密6万美元拍摄一部与英国有关的短片,即后来的《软与硬》)。为了缩减开支,本片也几乎全程在戈达尔居住的瑞士罗尔当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外景地都在步行可以到达的范围。

    女主角由年轻而又美貌的摩洛哥演员迈里姆·鲁塞尔出演。戈达尔在《受难》的片场发现了她,当时她仅仅是个群众演员,扮演在泳池中曼妙的裸体少女,有如从画中走出一般无邪。戈达尔随后和其保持了好友关系,并邀请她在《芳名卡门》中饰演女二号。到了《万福玛利亚》她则成为了无可置疑的女主角。戈达尔让鲁塞尔在自己家中生活,每天都必须将自己带入玛利亚的角色之中,阅读角色阅读的书籍,观看角色观看的电影。并要求她模仿费里尼《大路》中茱莉艾塔·玛西娜的单纯演出。

    虽然,有研究者认为鲁塞尔其实是戈达尔的情人,但考虑到二者的年龄和戈达尔已婚的状态,笔者倒是更倾向于以片中玛利亚和约瑟夫的爱情解读她和戈达尔的关系。对于戈达尔来说,圣洁的少女身体不仅仅是追求的对象,更是其这一时期电影美学的中心思想。戈达尔追求鲁塞尔,如同约瑟夫追求玛利亚。最终,约瑟夫在天使的指引下,触摸玛利亚怀孕的肚腩,又将手拿开,以放手的姿态,展示自己神圣的爱。这也正是戈达尔对鲁塞尔美貌的爱慕与尊重的直接置换,戈达尔爱慕鲁塞尔,却仅仅停留在欣赏的阶段,而唯一的情书,便止于银幕之上。对于一向奉行必须在电影中展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戈达尔,用电影解读这段感情亦是最佳方式。

    与同一时期的所有戈达尔电影一样,戈达尔并没有为本片撰写正常的剧本,而是以一段影像代替剧本,拍摄下鲁塞尔的准备工作以及自己对于本片的理解,并将其作为给予制片人投资的交待,这便是短片《关于<万福玛利亚>的笔记》。在片中,我们也可以一窥戈达尔对于本片缘起的最初想法,以及戈达尔对玛利亚角色的理解。本片的拍摄则前后经历了六个月时间,这对于一向效率极高的戈达尔,已是新的纪录。戈达尔为了追求最完美的自然风光和最佳的表演效果,反复重拍,甚至为了获得一个喷气机飞过夕阳的镜头,前后进行了三个月的拍摄。在片中,戈达尔如同文艺复兴时的米开朗基罗一般,用电影将神圣的故事进行解构。将圣母还原成一个最基本的少女。她必须接受世俗的目光,以及欲望的折磨,甚至要把自己从强加在身上的宗教符号中解脱出来。在全片的最后,玛利亚生下了耶稣,完成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职责。同时,她也决定回归自己的女人身份,在全片的最后,又一次擦上了口红。宗教,文化与美的返璞归真,正是戈达尔借本片表达的最终主题。

    1985年本片上映时,受到了当时的教皇保罗二世的公开反对,表示本片深深伤害了信徒的情绪。但这也让本片一炮而红,让不少原先并不会观看本片的观众走入了影院。最终,本片票房和评论均取得成功,并顺利拿下了柏林电影节两项荣誉奖,是80年代戈达尔,又一部高光作品。

    (原载于《数码娱乐DVD导刊》)

     短评

    寓意向妻子的玛丽之书致敬,实则毫无关联(臆想的续写)至于是否做作还是强调圣者的平凡,这都取决于观众看待本片的出发点,裸露并非对抗宗教、而是一种精神解放的象征。2q

    5分钟前
  • 杨小槑
  • 还行
  • 又一次证明,戈达尔的片,除去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声音处理,就故事本身来看,真就是极其无聊。好在美美的女主角能留住观众的眼睛。

    8分钟前
  • tata
  • 还行
  • 下载下来瞟了几眼,就感觉非常好看,镜头非常美,我心想这个导演可以啊,然后来查一下,结果是戈达尔....

    13分钟前
  • 已经注销了
  • 还行
  • 由两个短片组成。第一个看着看着忽然想发出感叹“行啊老戈”,但看评论区才知道哦原来是她老婆拍的……然后第二个他自己拍的就又进入了他那标准的装蛋风格,主题是圣母对突如其来的母性的自我思辨,结果全片各种玉体横陈,360度无死角展现女主身材,活活成了女体大赏……咋说呢,看你的片就代表想你了呗,所以也没虾米可吐槽的噜。另外我一直以为比诺什是被卡拉克斯发掘的,现在才发现她第一个合作的大咖原来是咱戈大爷……他在挖掘女演员这方面确实是流批,不得不服,这片在此方面绝对是天花板哈

    17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 戈达尔导演。电影通篇运用了很多哲学宗教之类的典故,毫无宗教知识接触的我,自然是看得一脸懵逼,剪辑也是十分随意,有很多对话都没对完就切下一景了。最大的看点就是女主了,米里昂鲁塞尔。这曼妙的胴体,古典乐配着光影洒落在身上,身材真的完美。不过,借圣经典故去拍没有sex就怀孕的电影,并且是圣母玛利亚怀耶稣,确实会让那些保守基督徒炸锅哈哈。

    18分钟前
  • Zezzezzz
  • 还行
  • 刷新了对戈达尔电影的认知,在后期这部作品中,日、月、云、花树一幕幕空镜,不时被打断的悲怆的管弦乐头,戈达尔完美的表达了自然的神性,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绵延的诗意。一牵扯到宗教上帝也是如此的沉重肃穆,圣母感孕的现代版故事(倒也不清楚是不是讽刺),女主与欲望的博弈,人类宇宙起源的奥秘,诸如此类,道也道不清。ps.对女性的刻画无论是从心理还是身体都是无与伦比的

    21分钟前
  • LittleMessi
  • 力荐
  • 美丽到极致,女性的身体应是自由的,即便神对此也无权干涉,因为我们还有灵魂。

    25分钟前
  • TWY
  • 推荐
  • 还在想前面这段怎么那么正常,原来这部分不是戈达尔拍的呀……;在Marie里有一个aimer;“肉体是什么?看到它也许你只觉得恶心,贫民区的醉鬼、棺材里的死尸,世界充满着肉体,如同柜台前待售的蜡烛,直到你把它带回家,点燃它,才能感到慰藉”;比诺什存在感几乎为零;看完戈达尔的大部分时候我都会更加坚信,电影,是用来感受的,不是用来分析的

    28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较差
  • 2009.11.28/ 07:30pm/ Hong Kong Science Museum/ STAL D23/ HK$25 /Repertory Cinema 2009 Programme 2- Jean Luc Godard

    33分钟前
  • shanchow
  • 还行
  • 戈达尔后期故事最完整的作品,有自断双臂之嫌。推荐不喜欢戈达尔的朋友观看。

    3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 趴着看了30分钟后,我开始幻想后面能变成《老师不是人》,结果只给了2.5倍的《朱诺》,前一阵看《电影社会主义》,发现疙瘩对自然物象的捕捉常常有拟神企图,也可能就是瞎拍的。

    3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 虽然晓得戈达尔云的是什么,但破碎的剪辑和极其异次元的剧情实在无福消受。配乐很高冷,表演很僵硬(一定程度上,也算是高冷),如果电影一涉及宗教就这副模样,那这类题材还有前途么?毫无遮掩、三番五次的美女裸露也难掩本片的沉闷。

    40分钟前
  • 麦兜
  • 还行
  • 对《圣经》的演绎,蛮无聊的。以处女之身拥有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女性不该有欲,但要有爱,女性不该有快乐的性体验,但要经历生孩子的痛苦。女人必须要像玛利亚那样高尚是吗?我们都要为实际的宗教教条服务对吗?除去肉欲我们就没有罪了吗?这是宗教的意义吗?这样的宗教难道不是一种对人性的迫害吗?这些问题都隐隐地藏在影片中,非常压抑。而这些所有的压抑在影片后半部分女主在小床上的折叠与静谧景色的几组蒙太奇中释放出来,把要表达的观念用画外音说出,是诗性的。画面很美,节奏沉稳缓慢,富有宗教感。不过,实在太无聊了。

    41分钟前
  • 北茴
  • 还行
  • 同样的题材帕索里尼也拍过,但戈达尔的版本是最离经叛道的吧,借玛丽之口直接控诉上帝。Eva那条线则探讨了人类与世界起源。这个时期的戈达尔似乎很爱用柔和的自然景物空镜头。我看的版本第一部分是疙瘩妻子Miéville拍的短片《玛丽之书》,一个活在音乐与书本世界中的女孩,小玛丽在客厅里看《蔑视》。

    44分钟前
  • 去年槲寄生
  • 推荐
  • 戛纳电影节上还有虔诚的基督徒特意自掏腰包打飞机过来,就是为了能够当面往戈达尔脸上扔一披萨。

    47分钟前
  • 空羽
  • 推荐
  • 現代性和神性可以共存嗎。再怎麼玩票寓言的說教就是大於了靈動,一些提問和舞台恰巧都是那些絕美的自然空鏡所不屑的反面。

    50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 不是超级玛丽,直接成了非遗,折上哲了都念出来随着气候变化而我决定加密,漂浮误了都放出去还真有你们的而我决定立体,在浴缸里将难以下咽的黑夜回避,在地毯上将难以复原的白天倒计,古灵精怪补胎打气,现身陷阱献身藏匿,守身如玉像是原始资料以又圣了些的名义不说一句谎话而完成一篇风语久经考验才给下批,阴阳离子在遮光的支线调戏在遮肚的主线偷袭,天加家底。

    51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还行
  • 半分给瑞士风景,半分给总是背错台词、每次出场都是来搞笑的大天使加百列,两分给女主!超级美,在床上和在篮球场上一样美!在之前的《芳名卡门》里看到过她,貌似是演一个音乐家。戈达尔的两分就不给了吧,不算他最有灵感的电影,比《受难记》更有观赏性,但不如《芳名卡门》好看。

    53分钟前
  • 昵称
  • 还行
  • 太哲学化。片中所表现出的宗教思想堪称集异端之大成,戈达尔乐此不疲地用诺斯替派、自然神论、泛灵论等观念去反正统。将感孕神迹置于现代背景以凸显圣母作为女性的社会身份,通过这样的移植,那些《圣经》所忽视的关于情感关系、伦理困惑、性压抑等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被正视的可能。尽管如此,他终究还是肯定了圣母的伟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将圣母的感孕视作和耶稣类似的受难,即使这种伟大建立在女性自我牺牲和男性对女性“不可知”的凝视的基础上。marie调换下字母顺序就是aimer,“向玛丽致敬”其实就是“向爱致敬”。戈达尔强调性和爱的相辅相成,所以他说“上帝是吸血鬼”,但同时他也肯定爱可以脱离性而存在,这种“无性之爱”在以往神学中常被解释为“信爱”,但在戈达尔看来这无关信仰,而是由爱的本质决定的,因为爱是包含一切的无限。

    56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还行
  • 古典配乐的使用,突然间歇、停顿再进行,切画面,这样子成为模式化的手法后,故事也褪去了手法表象中的不易近人。妻子拍的那部分是单独的短片,应独立看待。戈达尔让少女保持纯洁不沾性,然后控诉上帝使她受苦,而她却又享受这种无性的欢愉,想一想这是不自洽的。男性对女性的利用使鲜明的。PS.你试试像这片子结尾那样让婴儿父母站在一旁看你们演员把自己宝贝放在水里头呛,然后导演不喊卡,你试试这父母会怎么对你。对了,婴儿不过是呛了几口水,戈达尔可不是那种会剥削婴儿的人呢。

    5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