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巧妙的政治寓意片:一款低端访问节目
由于十月革命的余温仍在持续着,东欧革命这一事件对某些部族仍旧不是一个容易谈论的话题,就是说我们虽然知道东欧革命的事实演变过程,但提炼出中心思想或是意义的任务,按某国教科书的揭示,当然属于高端人士的职责范围内。
人类自己恰如其分的记录人类历史是不可能的,只有高于人类者才能记录出人类的历史。对远低于理论的现实生活而言,人为了呼吸的继续,迫切需要像CCAV节目“高端访问”那样高级又高质的访谈节目指引我们的生活以及顺带附有记录历史影像的高级功能。按万恶的资产阶级人士发明的“短板理论”,更贴近历史真相的记录是由“短板”完成的,也就是社会中的低端人士,无产阶级的前伙伴罗马尼亚国炮制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就是一部关于低端访问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按照东方人的习惯,虽然心里觉得这电影很不赖,但评分的时候只能评三星。此种分寸的把握正如罗马尼亚人把这电影拍隐晦了同样关键,虽然有失欧洲人欧洲风格的颜面,不过他们若狡辩说这种手法是为了向十月革命等传统保有敬意。笔者作为一颗红旗下的蛋,也同样向罗马尼亚人民致敬。
2 ) 酒醒后已改朝换代
1947年12月30日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
1989年12月22日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
前后将近42年
年刚近不惑的“罗共”正如片中的Manescu教授一样
今朝有酒今朝醉,醒时已是前朝臣!
遥想当年豪情万丈、信誓旦旦、共产主义
执政后却是结党营私、草菅人命、独断专权
“伟大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主席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执政24年,在任期间实行独裁统治,民主被剥夺,他还任命亲戚为政府官员,在政治上手段狠辣。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居住于宫殿的豪华建筑物中,过着豪奢的生活,与人民的一般生活脱节。而且尼古拉•齐奥塞斯库还以秘密警察方式监视人民生活。1989年东欧共产党纷纷倒台后,罗马尼亚人民集会要求民主,受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强力镇压,结果引发更大骚动。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最后准备以直昇机从总统府逃脱,结果被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逮捕,他和妻子埃列娜•齐奥塞斯库被控以「屠杀六万人民、积蓄超过十亿美元的不当财产」等罪名,在经军事审讯后被秘密枪决,并没收所有财产。”--源自维基
看着“戏说”革命式的影片风格
那种相识而又虚幻的感觉笼罩心头
像极了做一个悠长而又无力的梦
革命来的摧枯拉朽
反应迟钝的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有人说参加了革命;有人说没参加革命;有人回忆起以前某些人的暴行;有人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
人们的各说各话不能不说是种言论自由
总之,醉酒式的反思也比没有强
空洞的理想是否可以凌驾于生命、人权和自由的基本信念之上?
历史给出的答案赤裸裸又血淋淋:
不能!
[By Vincentspring]
3 ) 布加勒斯特东正午08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
《布加勒斯特东正午08分》是部罗马尼亚的电影,这部名字怪怪的影片,从侧面探讨了发生在1989年十二月改变罗马尼亚颜色的那场革命。影名中的正午08分,正是那场革命最关键的时刻,统治罗多年的独裁者齐奥赛斯库夫妇,从位于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共产党总部大厦楼顶乘直升机逃走,后被抓获枪决,罗马尼亚从此易帜。
此前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由德国人拍摄的,全由当时的监控录像及个人摄影剪辑而成,名为《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崩溃》,反映了罗马尼亚历史上关键的七天,看到了一个貌似强大的政权是如何瞬间垮台的。此部影片又让我重温了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那年的冬天,北京的天空阴沉而寒冷,两颗落地的强人头颅,让阴郁的人们脸上现出了兴奋的色彩。大家见面时做着“咔嚓”的手势,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这个阴霾密布的冬天仿佛阳光乍现,有了一丝温暖。
这部影片描写的是十六年之后,在布加勒斯特东边的一个小镇上,人们对于这场革命的思考。革命在这个小镇上发生过吗?这正是小镇电视台竭力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这也构成了电影的主干。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具有典型的东欧幽默的色彩。革命已经成为现实,大家都在享受着革命的成果,好也罢,坏也罢,革命确实也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在设备简陋的电视台里,纺织工程师出生的台长兼主持人,锲而不舍地追问着酒鬼教授,他声称参加了小镇上的革命。他的说法遭到观众的驳斥。小镇发生革命的标准,就是正午08分时,小镇广场上是否有人聚集。革命就是如此简单,在此之前,革命尚未成功,秋后被算账的可能性很大;在此之后,独裁者已逃跑,革命已胜利,谁都是革命者了。
从纪录片《齐奥塞斯库政权的崩溃》来看,真实的革命也很简单。虽然危险的程度比小镇革命高得多,其实也充满了很多偶发的因素。1989年的12月16日,蒂米什瓦拉发生警察与当地居民激烈冲突,警察对平民开枪,造成人员伤亡。此事迅速在全国引发大规模示威游行。21日齐奥塞斯库在共产党总部大厦前举行十万人的集会,谴责闹事。然而人群中的一声鞭炮响,一句“打倒齐奥塞斯库”的口号,让人群起了骚乱,革命就开始了。人们已经不愿听这位独裁者的再三许诺,与警察发生冲突。随着不愿向人民开枪的国防部长被枪决,军队站在了人民这边。仅仅一天时间,在22日正午08分,齐氏夫妇逃走,革命成功。革命中没有组织者,也无任何的计划,只是人群中随便站出的几个人,占领了电视台,宣告齐氏政权的垮台,新政权的诞生。从这里可以看出,齐氏政权的衰弱,它的倒台是必然的;同时也证明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布加勒斯特东正午08分》中,小镇的居民在电视上看到齐政权倒台后,纷纷涌向了小镇广场,高呼着自由万岁的口号。而酒鬼教授则宣称他在此前就已与其他教授呼喊了这个口号,这个说法只得到了一个并未目睹当时情景的中国商人的赞同,因为他相信教授的人品不会说假话。我也相信教授的说法,一个沉闷已久的社会,一个被压抑得太久的社会,总会有人冲出来呼喊口号。布加勒斯特集会人群中的一声呼喊,引发了革命;而小镇上的教授,在那个火花四溅的时刻,怎能压抑住自己的愤懑之气?影片中的路灯意象很有意思,路灯是逐渐熄灭的,还是同时点亮的?事实证明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星星点点的路灯,汇聚成了光明充盈的城市。
在1989年东欧的那波潮流中,罗马尼亚是唯一一个通过暴力而易帜的国家。一般来说,暴力的结果必然是BAOZHENG,但罗马尼亚却在此后出现了民主的政权,在此后十数年的时间政治稳定,未再出现过反复,且已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这是让人困惑之事。也许是因为此场革命无人组织,因此也无人争功,自然成果亦由人民共享了吧。
4 ) 影片分析
一、首尾对应
1. 配乐:开头结尾均为片中乐器坏掉的小男孩所拿乐器奏出,演奏的曲子是受到小电视台台长禁止的拉美歌曲。
2. 路灯明灭(与老头在电视台的话呼应,革命与路灯一样,是一盏盏亮起的)
3. 白车(是为了表示停滞不前、当政者不管是谁,人民生活依然故我吗?)
首:
尾:
二、政治背景
老师暗喻罗马尼亚政府,身处欧盟,却欠中国大笔外债。
三、电视台台长的懦弱
摸鼻子暗号切断电话。害怕得罪权贵,做节目只是为了收视率而不是还原真相。
四、历史的真相无从得知,今日的雪,明日就会变成泥。(年轻人的死距22日仅一天,)
5 ) 《东布加勒斯特12点08分》笔记
1.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白雪变污泥。 一夜变天,就像齐奥塞斯库倒台,鞭炮(礼炮)声起,独裁者(慈父)落。旧秩序轰然倒台,人民狂欢,观念倒转。可16年过去,看那鸽笼式的筒子楼和脏兮兮的街道,一切真的改变了么?想起《无声婚礼》中“共产主义将农村改成工厂,资本主义又将工厂改成度假村”的讽刺。姓资姓社?罗马尼亚人都不鸟。
2.潜文本中抛出的问题,到底是不是人民选择了革命,或者说,人民在革命中到底起了多大作用。两种历史观,一、人民是墙头草,只选择胜利者,是精英集团利用的工具。二、即便起哄架秧子破鼓万人捶也是革命的一种形式,如路灯明灭,量变质变。
3.真相不可得,记忆不可靠,对于那次革命,现实中的失意者想要彰显,现实中的得益者却想要隐瞒,对于真正的殉难者,却没人关心。大多数人,只关心柴米油盐粮食蔬菜,大时代记忆与生活琐碎搅成一锅粥。
4.首尾路灯的隐喻,可以理解为路灯逐次熄灭,也可以理解为路灯同时熄灭(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平行展示的剪辑手法),用电影语言造就了暧昧性。全篇的电视访谈式机位,人们在镜头前出出入入,好像都是摄影机前的真相,有人想要挤进来露把脸,又人想要逃出去。
6 ) 我看《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今晚看了《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
一部好电影,多半会絮絮叨叨:不止台词絮絮叨叨,连演员的动作、道具,也都絮絮叨叨。这大概就是阿城说的“拍电影时,没用的东西要多一点”。
关于一场社会变革有没有发生,每个人都有在场的姿势。这不仅仅是一场罗生门式地叙述。导演更希望强调的是,大事件的意义也许在于:它如此重要,以至于变成了一个背景。人们在相同的背景下,讲述自己或真或假的故事。
这是一部喜剧片。很多人向我大力推荐过。它的拍摄成本很低,社会成本很高。我们在时间的悲喜里,观看每一部电影。
后来的革命还是革命吗?当下对于历史中革命是否发生这一事实产生了根本性的质疑和动摇,我想到这种devastation都觉得难以面对。今日雪,明日泥,人的记忆无从考证,而历史的记忆之于个人都是意识形态的板上钉钉,将认知钉死在特定框架里。全片各部分对青年导演都颇具指导意义,剧本格局小而巧妙,三个人物平分秋色,故事线由简单明了的单一事件组成,却足以提出尖锐问题,并借啼笑皆非的视听元素将问题问得很到位,这作为小成本政治/社会批判电影来说就绝对足够:影片所需要的就是花90分钟提出好问题,并将解答空间全部抛给观众。
第一,回忆往往是不靠谱的,回忆中呈现出来的基本上不是过往的事实,而是我们潜意识里希望的样子;第二,比回忆更不靠谱的是革命,革命好比冷笑话;第三,如此枯燥的形式能拍出如此有趣的电影,导演牛逼。
历史永远是人类思维基于自我保护规划出来的东西,电影何尝不是?
革命是什么,还是用伪革命去充实无聊的人生?由无聊滋生出的荒谬在争奇斗艳,却怎么都争不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去欣赏那些安静与美丽,什么时候风景才能被真正看透…结尾很舒服,同样赏心悦目的还有演播室里那些手持、虚焦、故意不专业但不目眩过头的长镜头
散客并不是无知的群氓而是最聪明的怯弱者。他们希望过得更好,却又畏惧于旧有的威权,想得到却又不愿意付出。大多数情况庄家是稳赢,多年的积累手段都是本金,以本伤人再容易不过。闲家只有两种机会,庄家身边有个二五仔能帮你出千。或靠自己的本事说服所有的散客都下到自己边,才有本钱和庄家赌这一把
太碎了,属于上等的那种鸡肋。
好好享受此刻吧!明天,雪花将会变成污泥。
8.1 革命发生过吗?可能有,可能没有,无法定论。这很讽刺,也很现实。人们往往只愿意相信他们所认为的历史,把回忆打扮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归根到底,这重要吗?还不如放眼当下,改变停滞不前的现状。去看看窗外的雪吧,不要让它变成了污泥。
通过一出电视直播讨论来重返历史现场,各种推翻、威胁和坚持已见。革命到底有没有在这片地方发生过,到底他有没有参加过,彷佛都成为了不解之谜。看似没有答案,但是影片借助一些人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中国人说罗马尼亚人自己内斗的问题,其实时非常善意的提示,他觉得人们不应该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这也不是否定别人的理由。纺织厂现在是电视台话语权的决策者,以前安全局的员工在通话中表示自己是厂长,发出一系列的威胁,这样子直接对阶层差异的讽刺真是拉满了。开头结尾路灯的灭亮的循环的互相照应又像是宿命般地将历史和现在对接在一起。
1、一场一镜,罗马尼亚小镇革命往事探佚2、圣诞老人依旧接着扮,酒鬼还是那个酒鬼,体制内的发了财矢口否认,丧子的母亲活在当下,路灯迅疾点亮或是依次点亮,人群顺势涌向广场或许就像享受圣诞的狂欢,小城从来就不是漩涡的中心。
其实都发生了,历史已经是每个人写的。最后的镜头很美。
回归到那棵圣诞树的镜头很不错,意外地平复了刚刚结束的尴尬。很多人大概是想说倒台无济于事,希望他们一辈子吃屎
今日白雪,明日污泥
革命就像城里的路灯,有的亮得早一点,有的亮得晚一点,但黑夜里一定都会点亮的。
一直都当它是严肃的片子来看,虽然老爷子也叠纸船,教授撕废纸令人发笑,但直到那位女观众打电话来说,今天的白雪,明天就会成污泥,才察觉他们关于革命是否发生过的讨论多么荒谬、可笑和不必要。最后那个48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太牛逼了。
雪花变污泥,你注意过街灯亮吗
三重发问,询问-审问-叩问。“你是如何参加革命的?”,“如何证明你参加过革命?”,“革命革的是谁的命?”。被强力挤压的室内空间,被无限扩散的声音语言。从单场景固定机位到直播间的犹疑晃动,叠船、撕纸、镜头拉近,顾左右而言他是人的本能,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C+】能看出导演在剧作上的用苦良心,但可惜的是本片结构实在是太碎了,近乎彻底毁掉这些文本与题材上的先天优势。
谁能告诉我到底是1989还是2006啊啊啊!!!
那段节目看得好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