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德玛瓦蒂王后》改编自16世纪一首苏菲史诗《Padmavati》,原是讲述印度战斗民族拉杰普特人王后的史诗,主要描述她为民族和人民对抗外来敌人的故事,其中皇后为了保护自己清誉而自焚。
根据16世纪的同名史诗改编,讲述了斯里兰卡公主、拉杰普特人的王后帕德玛瓦蒂的倾城美貌导致德里苏丹发兵攻打她的夫君,欲将她夺为己有。苏丹虽然战胜,却没能得到帕德玛瓦蒂
早就听闻这部电影在印度掀起了轩然大波,电影还没有上映前就引发了地区暴动。电影女主和导演还因此收到了死亡威胁。有人甚至悬赏巨款换取女主和导演的人头,导致警方不得不出动警力保护两人的人身安全。
这可比咱们偶尔叨叨给导演和编辑寄刀片严重得多。
于是怀着巨大的好奇心,本片在新加坡一上映,在大概了解了原本故事情节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电影院观影了。
在聊这部电影前,我们先聊这部电影总所周知的故事背景 (https://www.indiatoday.in/movies/bollywood/story/padmavati-the-real-story-that-malik-muhammad-jayasi-told-224-years-after-alauddin-khiljis-death-1088606-2017-11-17)
电影故事改编自1540年由一位叫Malik Muhammad Jayasi的诗人所著的史诗“帕德玛瓦蒂”。史诗讲述了以帕德玛瓦蒂王后为主题的王朝故事。帕德玛瓦蒂本是斯里兰卡的一位公主,美貌非凡。住在Chittor的拉杰普特国王Ratan(印度教) 偶然得知了千里之外有如此佳人,于是在费尽一番周折后将帕德玛瓦蒂带回Chittor作为自己的第二位王后。而后不久,德里苏丹国王Alauddin (穆斯林教)也听说了这位拉杰普特王后的绝世美颜,于是带兵围攻Chittor。在Chittor久攻不下之后,苏丹表示愿意撤回德里,但在那之前,希望做客拜访拉杰普特国王和王后。然而苏丹在王宫里并没有与帕德玛瓦蒂正面相见,只是匆匆掠视,惊鸿一瞥。(到底有没有真的看清,这个有争议)。之后苏丹趁机绑架了拉杰普特国王,将其囚禁在德里。就在国王被囚禁的时候,Kumbhalner Devpal 的一位国王也想和帕德玛瓦蒂成婚。拉杰普特国王好容易被营救回Chittor后,又不得不和这位Devpal国王决斗(当美女的老公真的好累好心塞。。。)。最后双双卒于决斗中。帕德玛瓦蒂和另一位王后在国王死后,进行了娑提仪式——也就是在丈夫死后,以火葬的方式殉身。苏丹国王后来又一次进攻Chittor。Chittor 沦陷之前,城堡里所有妇女集体以Jauhar的方式自杀。Jauhar在印度教里特指大批战败国的女性集体投火自焚以免遭受敌人凌辱。
在历史上,苏丹国王Alauddin和拉杰普特国王Ratan是真实存在的。苏丹Aldauddin在1303年确实攻下了Chittor,与此同时还在与后来建立莫卧儿王朝的另一支蒙古人混战,当然这是后话。至于帕德玛瓦蒂王后真实性,历史学家只有一句话,有待考证。
所以,在这部史诗里,苏丹国王只是拜倒在帕德玛瓦蒂美颜传说下的男性配角之一,与帕德玛瓦蒂并没有什么交集。
起初,电影还没有上映前,有谣言盛传,导演会在电影里加入苏丹和帕德玛瓦蒂有暧昧情愫的场景。所以,一向把帕德玛瓦蒂视为贞洁女神和民族英雄的拉杰普特人不干了。拉杰普特Karni Sena 组织立马燥起来又是烧电影院,又是恐吓女主和导演的,还上书莫迪,求禁了这部片。
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扮演苏丹的Ranveer和帕德玛瓦蒂的Deepika都是目前在宝莱坞炙手可热的演员,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本是就是情侣,还携手演绎了多部爱情大片。把他俩放一部戏里,不演情侣难道演父女?所以,有他们俩在电影里, 导演想做一些大胆的非常规的尝试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是导演后来有做申明,他并没有那么改 。但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很多地方延迟上映此片。
说说真实的电影
其实,在电影里,苏丹Aldauddin也并没有见到帕德玛瓦蒂的正面加背面,最多了,就对帕德玛瓦蒂有些非分的幻想。(可怜导演对幻想内容都不敢拍,据说有这个打算,但最后删了,只能全靠男演员用演技,实力诠释如何“非分幻想”)。然后安排苏丹杀死了拉杰普特国王 (苏丹想说,为毛Devpal国王的锅要我来背)。苏丹火急火燎赶去城堡寻找帕德玛瓦蒂时,却发现帕德玛瓦蒂已与其他妇女壮烈地在火中殉身。
所以确实如导演所说,电影基本忠于了原著。
再回头来看看,因电影所起的抗议和暴动不可思议。首先,在没有任何实锤的消息下 (电影根本没有上映),多个邦政府禁止了这部电影的上映;然后抗议的群众(多在北印地区)在街上烧毁汽车,打砸商店,毁坏电影院。150 名拉杰普特种姓的妇女甚至扬言,如果电影上映,就集体自焚 (http://www.straitstimes.com/asia/south-asia/rampage-in-indian-city-against-hindu-queen-film)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因为位列刹帝力武士阶层种姓的拉杰普特人太过刚烈吗?还是这本身就是一场有预谋的闹剧。
在众多印度关于这部电影的报道中,不太能找到对于这场电影事件的深层次分析,大多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陈述了这部电影遭到抵制,演员以及导演人身安全遭到威胁,电影上档日期遥遥无期或者避重就轻地提及电影遭到抵制的原因。也许,我们也只能在第三方国家的报道中去寻找有可能的真相。
新加坡海峡时报 2017. 11. 26 (http://www.straitstimes.com/asia/south-asia/indian-fringe-groups-put-the-heat-on-padmava ti-movie)-
起初拉杰普特组织SRKS以伤害民族情感为由提出抗议,稍后得到了右翼政党的支持,包括莫迪执政的人民党BJP内的一些领头人.
为了取得拉杰普特人的选票支持,人民党执政的三个邦宣布了禁映令;哈里亚纳邦的人民党主席阿穆(Suraj Pal Amu)发表言论悬赏近一千万人民币为导演和女主的人头。但人民党撇清关系,表示没有鼓励暴力抗议。
“Dr Sandeep Shastri, Pro Vice Chancellor of the Jain University, who noted that dealing with these fringe groups was a challenge for Mr Modi. "The Prime Minister is trying to build an image of selling India globally and you have others within the party and front organisations making statements which take India back to the 16th century.”
Sandeep Shastri 博士:“莫迪总理一直想要树立带领印度走向国际华的形象。但党内总是有人发表的言论把印度的形象又带回到16世纪”。
“The BJP has denied it is encouraging these groups, though it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ey are more active now. Said Delhi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professor Bidyut Chakrabarty: "In India, politics is largely governed by emotional issues. BJP front organisations have found an easy route... By raising issues like Padmavati, they are trying to mobilise opinion and support."
德里大学政治学教授Bidyut Chakrabarty 说了这么一段话:“在印度,政治易被情感事件所左右,而人民党的极端组织就找到了这个捷径,通过挑起像“帕德玛瓦蒂”类似的事端,来耸动言论以及获取支持。“
不难看出,一场现象级电影所引发的国家级的震动,与后面的政治推手不无关系。
说回电影。
电影秉承了宝莱坞历史类电影对华美服饰和历史建筑考究的传统。 首先,里面拉杰普特王宫(chittor fort) 是真实存在的,它位于拉贾斯坦邦,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遗产。(啊,啊,好想去!!)。
//niejedztamjesli.files.wordpress.com/2014/06/chittorgarh-fort-water-fort-by-noughruff-500px-2.jpg
另外,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当拉杰普特国王在他的王宫里来回踱步的时候,镜头是慢慢从白色嵌花纹地板拉到国王身上。而那美丽的地板就是拉贾斯坦邦盛名的白色大理石工艺。邻邦的泰姬陵,就是全部用拉贾斯坦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如果有机会去北印 (新德里也买得到),嵌画大理石地板是扛不回来,但可以买一些大理石工艺品,比如说下面这种。我之前自己买过,大理石嵌花杯垫,非常漂亮,爱不释手。电影里类似的印度传统文化元素相当多,打造出这部电影浓烈丰富的美的视觉的盛宴。
里面还有很多印度传统习俗的呈现,比如说点亮黑夜的排灯节和色彩斑斓的霍利节。还有,一定要提一下王后的装扮。印度传统服饰讲究很多,不同民族,服饰有不同特点。我也不是很懂,但全程看王后的服装,都是星星眼。一部电影下来,王后换装不下十次。每次拉杰普特国王的一个回眸,就看见王后曼妙的身躯裹着精美繁复刺绣的纱衣,在古典华美首饰盈动摇曳出的叮叮当当的响声中,款款走来。如此娇美的女子,一颔首,一浅笑,都是对心灵的激荡,也难怪权倾朝野的国王们拼尽江山和性命也要芳容在侧。
在观影时,我并不知道饰演王后的Deepika 和 苏丹的Ranveer在现实生活中是一对情侣。电影中,导演先花了大量的镜头对苏丹这个人物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刻画。而这边拉杰普特国王和王后的爱情显得非常的生硬。首先拉杰普特国王演员的气场明显盖不住王后的气场 (可能是模特出身的Deepika太高了),两个演员在一起表现国王和王后夫妻情深的场景透着说不出的尴尬 。而场外的那个苏丹虽然是个邪恶的反面角色,但电影里若有若无的引导,以及Deepika 和Ranveer的气场隔空默契 (中间隔了拉杰普特国王),反而让不了解电影背景的观影人觉得苏丹和王后才是官配,总以为他们会发生点啥。但到最后,苏丹辛苦了整部电影,打了仗,被人毒箭暗算,杀了亲信,被自己老婆背叛,最后却连王后的背影都没瞧见;而王后至始至终都没有和苏丹产生任何的纠葛。期待爱情片儿的观众怕是要失望了。
抛开电影本身的政治因素,本片不失作为对印度历史文化进行欣赏的一部佳作。王后Deepika和苏丹Ranveer在另一部电影“帝国双璧“中也有合作。当然,在那边戏里,两人就是名正言顺的恋人了。
贪婪残暴的阿拉丁弑君篡位,称德里苏丹,即位后不改血腥本性,骄奢淫逸、攻城掠地,周边小国无不心惊胆颤,皆臣服其淫威。听闻拉杰普特人的尊贵的王后帕德玛瓦蒂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阿拉丁不惜挥师攻城,无奈久拿不下,遂用低劣伎俩把国王虏为人质,令帕德玛瓦蒂前来德里解救夫君,意图占有王后。帕德玛瓦蒂救夫心切,来到德里,幸得阿拉丁的王后相助,终解救国王。阿拉丁恼羞成怒,再次挥师攻城,国王战败,帕德玛瓦蒂率众女奴自焚,通过此方式保护其忠贞,阿拉丁取得了胜利,却永远得不到战利品。
《帕德玛瓦蒂王后》虽称女版《巴霍巴利王》,不过总体比《巴》差了很多,首先影片节奏《帕》显得仓促许多,许多剪辑不够入味,犹如那部《富春山居图》;其次《帕》虽在服装上做足了劲儿,却没有善加利用,没有足够时间和深度上的渲染,张力不足;还有,《帕》的战争场面浅尝则止,虽恢弘壮大、气势磅礴,却因其单薄的小打小闹而显得浪费。不管怎么样,迪皮卡还是挺美的,这就够了。
歌曲太好听了 特别是男宠那首 果然是宝莱坞巨作 场景肉眼可见的烧钱啊 阿拉丁是拿了大男主剧本吧 枭雄演的太赞了 长得像印度的布莱德利库珀 看到一半居然想看看阿拉丁和王后同框时能够迸发出怎样的火花了 虽然不能完全认同王后带领一众妇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 但是不畏强权奋力抗争的精神可歌可泣 PS:王后和阿拉丁两演员现实居然谈恋爱了 也算是一桩秒事了
首先这是一部印度已定型的史诗故事!
首先这是一部印度已定型的史诗故事!
首先这是一部印度已定型的史诗故事!
在观看本片之前,我已经在微博看到好几篇吐槽女权不正确的评论的,所以特意等了一晚上在决定评论,一晚后,最初的直觉依然没有变:吐槽结尾非女权正确的吐槽,实属矫情。
首先这是一部已定型的史诗故事,而且牵扯宗教争论,在本片还未上映前,印度教徒就开始游行抵制本片,更有人悬赏取导演“狗头”,不过整片上映后,一切喧闹复归平静,因为导演忠实于原著,尤其对争议焦点的人物设定上,没有自以为是的改编。
其次,集体juahar这是一件历史事件,也就是说,本片的结尾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如果你要讲这个历史,你当然要尊重历史事实多过“照顾政治需求”,可能这就是大多数印度电影好看的原因,因为导演没有为了鼓吹一种意识形态(无论其多么正确)而枉顾事实,如果他这样做,这部影片就变成宣传片了,如果你非要在这个历史事件上做反思,反思女权、反思宗教,结尾并不会阻止你,而且有助于从历史传统反思,尊重事实好过任何矫枉过正的改编。
最后,导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也确实在解释上,尽量靠近了我们目前的观念,帕德玛皇后的史诗原著强调的是宗教和种族面向的,她的自焚也是宗教色彩浓厚的,但导演在本片却将之解释为“爱情”面向的,从电影来看,女主选择自焚的原因是:为了自己和国王的爱情,其前提是国王为了保护她宁愿采取可能导致亡国的行径;直接原因是,亡国兵败,妇女们即将被俘虏,被奸污。因怕强奸而自杀在今天无论如何多么难以理解,在古代任何地方都曾被理解为具有崇高意义的道德行为,以此为伦理结构的电影不计其数。而放到战争背景中,这种语言真的有那么不堪吗?赛德克巴莱的战争结局也是部落烈女们集体上吊,而我刚刚去看了赛德克巴莱的影评,没人拿女权正确说事儿,可能是本朝女权觉醒就是今年今年突然爆发的吧!
男女平权是应该提倡的,对各自传统里的男女不平等确实需要反思,但这些的基础应该是了解历史原貌,理解传统道德的来龙去脉,如果将任何遇到的传统叙述都加以删改,那么这样起到的作用只是把女权正确当成某种“无需在经讨论”的东西灌输给受众,这样谈不上任何反省、认识,只有在基于事实的前提下,女权等任何现代观念才能和每个个体的思想产生联系,打开女权的正确方式应该是每个个体的“觉醒”,这里面不需要去洗脑、灌输,不需要把其他人设定为“盲众”而一味灌输你决定的“正确价值观”,我们仅需要给社会以反思的契机和讨论的环境。导演做到了这点,而现在在影评里“吐槽”的却恰恰在谩骂导演“没有洗脑!”
女权并不是需要你动用电影去“灌输”的价值观,而是经得起理性思考和考验的。
孰是孰非,观众自有判断。
这本来是写女主的电影,看完后怎么成了写男主更多的剧,写他有强烈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而对女角的情感挖掘浅浅的,她最后带领全体女人们自焚,还有深入敌营救夫都是轻而易举的。画面营造的氛围是够了,毕竟花了大价钱的,但是对人物的刻画始终浅薄,尤其是对国王,感觉是个没有头脑没有智慧的人物,仅有对爱情的忠贞,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保护他的女人和国家。影片中,画面在印度教时,人们及场景,色彩饱和度高,金碧辉煌,人们衣着鲜亮奢华,而穆斯林这边,镜头画面色调灰蓝为主,人们衣着灰暗沉郁,王宫简陋压抑,出现歌舞场面时,穆斯林这边在灰蓝的影调下群魔乱舞,这些会引发宗教争议,似乎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不是什么好人,加之影片需要,入侵方肯定与被害者要区别开来。三次战争场面在沙漠中展开,极有阵势,尤其黄沙漫漫中,只听其声不见人影,充满了遐想。这样的场面对不喜欢看残酷的人很友好。男二的戏份较多,给足了镜头与刻画,狰狞的面孔,混乱不堪的私生活和膨胀的野心使人物较为丰满,出现面部特写时,灯光在他的上方面部及下部打光,使男二的性格和戾气更加立体。影片最后集体自焚的场面极为悲壮和煽情,集体红色的衣服,连孕妇、小女孩也出现了。导演的价值观模糊不清,由于唯画面,唯场面,缺少了对人物的细述,对历史的评判,只感觉到他对这个民族的奇异展现。
作为文明古国,印度有足够的文化积淀、源远流长的传统,不会缺少史诗的素材和作品。老实说,在本人的有限视野内,印度电影能成为史诗的《阿育王》是一部,这个几乎也是一部了。
电影很惊艳,故事立意扎实,场面大气,服道化美轮美奂,演员表演到位,遮住演员的脸和印度特色歌舞,完全与国际主流史诗大片找不到区别。当然,歌舞也很好,动听,而且从里面能听出许多以前没听过的乐器,可以说很好的融合了印度特色乐器和伊斯兰音乐元素。期待电影原声,尤其想听阿劳乌丁(阿拉丁?)苏丹和他的宠臣的那一曲,大概是“心爱之人就在埃及”,突厥风,好听至极。
气质惊艳,翩翩惊鸿,剧终宛如斯人远去,悠然而生一丝感动和眷恋,然而,咀嚼美感、滴滴惆怅之余,又觉得有一分缺憾。这种缺憾比较主观,但正这正是缘于比较喜欢。
1、导演的叙述角度问题。或许印度有感情色彩比较外露的传统,像撒红节一样浓烈而易于沉浸其中,导演过于带有主观倾向,黑白极端,这并不利于复杂历史、宗教背景下的叙事,如果能以《天国王朝》里的俯视、平等视角更好,更显平衡一些;
2、故事的逻辑问题。史诗虽不等于历史,但也需要基本的逻辑支撑,影片把基本冲突定位在对一个人(帕德玛瓦蒂)的争夺,显得不那么立的住。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可以,到举国生死相搏,这就过了,相对来说,特洛伊战争中争夺海伦只是利益博弈的由头,这就比较有说服力;影片完全可以立足阿拉丁的扩张野心;
3、表现手段缺乏。片子在情节设置、场面营造方面投入不够,渲染气氛的战争过于单薄,原有的强化感情逻辑的床戏也删了,这就造成整个片子的情绪几乎就靠阿拉丁、帕德玛瓦蒂和歌舞来支撑了,其它要素和表演的存在感很低,好在这三个支柱表现的太好了,瑜可掩瑕,才不至于质感崩塌;
4、宗教园囿:关于片尾自焚,我既不赞成所谓女权主义者抛开特定历史、传统原因来否定这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做法,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这种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也不赞成电影把这夸大成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威权,甚至渲染成以死获胜的偏执。与之一脉相承的甘地的“不抵抗运动”精神胜利法,某些时候总让人感觉思路奇葩,这也是印度特色。影片对帕德玛瓦蒂实际挖掘并不够,她少有的几次表现机会,其形象、智力、果决、魄力都非常惊艳,可惜着墨太少,却把重头放在了渲染最后的自焚。难道是不能接受女性表现的过于强势?如果给帕德玛瓦蒂前面更多的表现机会,做足与阿拉丁棋逢对手的对手戏,最后慷慨赴死,就像圣女贞德,这才配得上人性的合理思维和《帕德玛瓦蒂王后》这个片名。实际上,片子隐含的理念是王后只能依附于王,王死了王后就该去自杀;而这个呆头呆脑的王代表的是宗教正统,王后和满城妇女奔向火海像是向宗教的献祭,这就不得不让人感觉到有些变味。
总之,如果导演不受印度在推行的大民族主义、大宗教主义的影响,这个片子可能会更加精彩,给人更多的回味。
很有异域风情的一部片子,连我这种不喜欢印度佬的人都会觉得拍得不错。虽然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但是还能跟上剧情。亮点在于两个男主的身材和最后一幕女主率人自焚的场面,太壮观了!
即将变成南京大屠杀里面的慰安妇,谈女权确实很可笑。
看了那么多评论义愤填膺地对另一个自己不了解的文明指手画脚也是无语。看似人人道德正确的国度也滋养了最多的伪君子。演员颜值、演技爆表,场景歌舞精美极致,享受就好,那些都是已经发生的。批判种姓也好宗教也好,和电影本身无关。相比巴霍巴利符合中国人口味的宫斗剧情和还没进化好的特效好多了
略长,略空。说这片是女版巴霍巴利的可以洗洗睡了,这跟我最爱的巴霍差远了。有几处场景大屏看应该很有感觉,但是我是手机看的,可惜了,没体会到太多的美感。最后几分钟略强。总结:印度电影,以传说翻拍的居多,都是什么什么王,什么什么后。虽不能说个个都是精品,但能感到拍的有诚意,不瞎搞。
号称女版巴霍巴利,差远了好吗。苏丹的几段歌舞猝不及防天雷滚滚,音乐特技武打动作一般,情节更是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清,第一个小时看的我昏昏欲睡。结局王后率孕妇小孩集体跳火坑太吓人了。
这电影的灯光师,让每个演员的眼睛里都放着光。 兰维尔·辛格演这种疯癫小伙儿可谓信手拈来啊。大美迪皮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印度版的特洛伊海伦啊~!仁义道德敌不过混不吝~!
服饰道具精良~但全程都真是在演戏~浪漫主义不切实际的演~就好像男女追尾了,男女不需要挪车,拍照走保险,而是就地立即相爱解决问题,印度电影总是这么让人啼笑皆非~挺逗的~最重要的就是通篇都是漂亮女人,如果是公主其实并不介意一夫多妻~相爱独立,媚来眼去不务正业。可以忽略滑稽的剧情~电影取景不错。
不太了解人家的历史与典故,就不能说人家叙述的正确性如何。只能说这片子的演员演技是可以的,坏人与好人从眼神中就能看到。片子是想说明印度教厌恶伊斯兰教的原因?结尾战败国的女人们纷纷跳入火海,有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觉。是要说明伊斯兰的残忍吧!比如古印度文明的消失。。。挺震撼的
印度片就得逻辑全死完了看,看起来就超美超美,视效美翻到天上去。印度男人满脸是毛戴着大金首饰竟然可以美成这样,东北大哥修炼万万年也没戏。 画面真心是漂亮X10086遍。大夏天大沙漠里9999金男壮女艳的国度。不过迪皮卡·帕度柯妮和进化成邪魔霸主的兰维尔·辛格在这片里竟然死活不是一对,有点意外
剧情都是浮云。制作真是精良。
非常美丽的两个多小时的MV......大反派太邪魅狂狷了吧,女主比所有其他女人都高出一头,果然大女神。全片波斯风浓重。个人比巴霍巴利要喜欢。传说是历史真事,当我宣布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连孟加拉国和尼泊尔小伙伴都立刻来跟我交流。。。至于自焚争议,既然是历史片按历史眼光来好了。
发现在印度,传统题材的电影有更雄厚资金的支持,画面物饰美奂美仑。忠贞的故事不可谓不美,人物不可谓不尽心表演,所以在印度人心中,传统文化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都在吐槽舞蹈的时候,着眼看下演技其实也是可以的。服装很美,场景处理有些地方不太真实,故事性比较狗血,因红颜而起的战争,不服输的高傲气节,与干脆诀别的死亡焚烧。让我想问爱终究能带来什么?嘛,真要说丑化了伊斯兰教又有政治意味……我觉得这深度还达不到~(也许我不能理解宗教国的着眼点吧)
看说批评结尾犹豫了很久怕被雷,看完发现是一部还不错的片,用现代道德观念和动机逻辑去贬低古代神话片的人能不能去学学辩证历史观再来评论。剧情相对单一,比起巴霍巴利王浓厚神话色彩这部更突出古典悲剧美感,尤其结尾在当时的情境下就是舍生取义,非常震撼感人。把绿教设成反派,导演也是勇气可嘉。
又一部帝国双壁。场景、服饰美轮美奂,剧情乏味得让人瞌睡,女主演什么都是一副拍杂志硬照的瞪眼表情,另外把穆斯林塑造成野蛮邪恶、印度教徒塑造成愚昧僵化,最后居然还赞美寡妇殉葬这种腐朽落后的残酷仪式,被民众抵制抗议一点也不冤。
一刷结尾泪奔,二刷全场鼓掌,历史改编把基础扎实了,再有民族情结加持,音乐震撼到太洗脑啊…可以可以,比预期好!
这个故事真的值得这么大的制作吗?故事太单一,观众会期待剧情上的大冲击,可是一点都没有。单一的故事被拽成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导致到后面真想在电影院快进电影。
丧事喜办,一个战败国,全国男的战死女的跳火坑“保贞洁”,最后吹个王后英明靠带着子民自焚打败大魔王…这种阿q精神值得嘉奖。这部片最大的亮点应该还是音乐舞美服装,当然,这也是印度电影优点,有些画面太暗,人物不够立体,剧情看着波澜壮阔,实际内容单薄,不过结局跳火坑那里还是挺燃的,凑合吧
两颗星是为梅路妮莎皇后的美貌打的,我是觉得她比女主还美。那个国王简直印度版宋襄公,光说做王的话还不如苏丹呢……迪皮卡颜值比起帝国双壁下降了。而且全程表情严肃和国王在一起也感觉微妙。集体火葬简直可怕,男权社会总是要求妇女殉国
是史诗级爱情片无疑,但也是有点替苏丹王可惜的是,他其实是个挺有人格魅力的人,相信爱情,为了一个女人不惜多次发动战争却连她的样子都没看清楚,的确是输的一败涂地了。而那个好国王跟巴霍巴利王一样,就算是个虚拟人物都好到有点难以置信,他们可以为了所谓的正义、规则、道德一次次的牺牲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