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驴驴犬舌人形美之臆想:
http://buyidinglvlv.blogcn.com 市川昆之美之猜想
文/不一定驴驴 2006年1月
1、市川昆(美之)猜想
与黑泽明、小林正树、木下惠介齐名的今年91岁高龄的大导演市川昆,总是让我浮想联翩,他执导的近百部电影作品,一大半让我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缭绕在我脑海中关于日本美之观念的海市蜃楼,也许只有市川昆,才可能给予它美之实物的刺激和修正吧。就好像《金阁寺》中的“金阁”能给予僧人“沟口”的刺激似的。
市川的成名作是1958年改编三岛由纪夫《金阁寺》的《炎上》(先前还有反战片《缅甸的竖琴》和“太阳族”电影《处刑的房间》开路),这是他的新起点,而在此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由美工师入行的他被伊丹万作栽培成导演,最初在秉赋伊丹的讽刺喜剧片路线中并不得要领。
市川自幼酷爱绘画,也许这正是他能在三岛美之理念和空间艺术美的《金阁寺》中开窍的原因吧。《金阁寺》以后,市川抱着更大的野心把谷崎润一郎《键》搬上了银幕,从此致力于文学名篇的影像改编,明确了自己的银幕古典美学之路。这期间还有岛崎藤村自然主义小说的先驱之作《破戒》,大冈升平的反战小说《野火》等,1970年代有夏目漱石先生的《我是猫》(漱石先生的《心》也曾被市川搬上银幕),横沟正史推理小说“金田一耕助”系列,1980年代有川端康成的《古都》,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三岛由纪夫的《鹿鸣馆》,以及日本最古老的物语文学《竹取物语》,新藤兼人著的田中绢代传记《映画女优》(笔者近日沉迷在这本小书中,迫切想见到电影版啊),1990年代则有时代剧名篇“忠臣藏”和“新撰组”的市川版等等。
可以说,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日本银幕,但凡万众瞩目的文艺题材的宏篇巨著(一般带有官方纪念意义的大作),总会由市川老将挂帅,从大映到东宝,市川俨然一面映画统帅的旗帜,不啻“黄金时代”沟口健二的名望,代表着日本主流文艺电影的最高级别。即使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纪录片,日本政府也敕令市川掌舵,而当年此片因艺术与纪录之间的越界冲突更被传为影坛佳话。
市川电影题材涉猎甚广,不同于黑泽明、木下惠介那样具有固定风格与类型倾向的作者气度,正因此,有人说他是个巨匠导演,而不是大师……
不管是匠人还是大师,市川无疑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不容忽视的影人。从我上文遴选出的市川代表作中,稍有日本文学常识的人就应了解到市川的地位和价值了。其实,市川作品绝非没有个人风格,从他的悬疑片、恋爱片、社会片、纪录片、风俗片、时代剧乃至单纯以票房为出发点的商业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潜在重要特征和主题,筑成市川银幕作品的灵魂支柱,是他对东方传统美学矢志不渝地追随与映现。可以说,在二战之后日本文艺作品普遍偏重理论性与思想性的大社会环境下,能出现市川那样纯粹艺术动机的导演是非常不易的!市川作品大抵跟社会说教和道德宣扬的“社会派”电影无关,跟献媚的商业电影无关,它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具有东方传统美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沟口健二、丰田四郎的后继者)。这才是他与黑则明、木下惠介等同代导演最大的区别。
然而,市川给予了我失望,也许抱有的期望愈大失望愈大,萦绕我心那恍惚迷离的日本之美的憧憬,竟在市川具体实像的视觉冲击中隐隐作痛。我的臆想和他的实物难以重叠……
2、市川昆美之集大成:三岛由纪夫、谷崎润一郎和川端康成之美的视觉呈现
市川的《炎上》,也许可堪称杰作,但是真能作为《金阁寺》视觉代言么?《金阁寺》,那是三岛由纪夫带有自传色彩的从精神和观念上追逐膜拜美之概念的如梦似幻的小说,是致极化的完全主观私人的空想,是内心活动的道白,朦胧、暧昧、抽象,甚至可以说,倘使缺乏主人公沟口那特殊的经历、扭曲的心灵、丑恶的容貌和自卑的秉性,以及日本人传统的空寂审美意识,唯美至上的癫狂,是难以把永无止境的、永恒的金阁之美收之于内心的;是难以把金阁之美联想成被晨露濡湿的夏天小花散发出朦胧的光,以及美人的脸蛋等世间一切美的东西来的;是难以把火烧金阁幻想成与美人媾和,把金阁在烈火中颤抖和哗剥爆响幻想为女人在情欲高潮中的抽搐与呻吟的。与其说那是金阁本身的美,莫若说是主人公倾尽身心所想像的金阁的美……即使是宫川一夫(沟口健二的大部分作品出自他手)那样著名的摄影师,也不能把这种美具体在银幕上反映出来。
市川致力于影片叙述的说服力,把沟口火烧金阁的动机变得明朗而豁达,使人信服,也恰是由此,《炎上》成了市川对《金阁寺》的析解,而失去艺术呈现的机会。此外,主演市川雷藏那样的翩翩美男子也根本不符合沟口丑陋的外表。
1983年东宝为纪念诞辰五十周年斥资拍摄《细雪》,不啻当时日本顶级影人的飨宴,纵然市川当时做为该片的导演无可厚非,纵然京都型美人吉永小百合和岸惠子的扮相美得让人窒息,但是,电影版比及谷崎润一郎美之集大成者的原著,与其说是浓缩,毋宁说仅是凤毛麟角而已。是支离破碎的。谷崎文学瑰宝《细雪》那无与伦比的美、鳞次栉比的美,美伦美奂的景趣,被完整视觉化是不可能的。
记得原著中有这样的一幕,莳冈四姐妹都是大美人,大姐鹤子和三姐雪子鹅蛋脸型,属于京都美人型女子,像她们的母亲,二姐幸子和细妹妙子是胀鼓鼓的娃娃脸,来自父亲的遗传,属现代型美人。四姐妹信步大阪街衢,都是花俏和服打扮,并排走着,不分轩轾,大姐个头最高,二姐稍矮,三姐比二姐稍矮,细妹最矮,引来旁人挺胸伸颈地张望,俨然大阪的一道风景线。我在市川版《细雪》剧照中也曾见过这样的构图,而电影中却不知何故没了踪影。二姐幸子,其实是谷崎以他的第三任妻子松子夫人为原型创作的(据说谷崎当年向已为人妻的松子夫人求婚,正是为了跟松子的三个美若天仙的姐妹攀亲,激发创作灵感),谷崎在原著中强调幸子那健康熟女的美,甚至胜于雪子略显病态的美(毕竟是自己的爱妻嘛)。然而却不知何故,市川非让当年已美人迟暮、体态丰腴臃肿的佐久间良子扮演幸子。丑化幸子。
其实,一般由文学改编的电影笔者通常会觉得演员外貌会美过小说人物,毕竟丑型演员很少数,譬如上文提到《金阁寺》中市川雷藏,下文将涉及的《古都》中岸惠子,而《细雪》的情形却跟常识恰恰相反。不论哪个美人,美貌毕竟都有瑕疵啊,可谷崎描写的美人明明就不容瑕疵存在,理想得超现实了,永恒而幻象化了。而现实中就算昔日貌美,也有容颜不再的日子啊,看到若尾文子、八千草熏今天的龙钟老态,真让人心酸,难怪谷崎会睿智地想出刺瞎自己眼球的法子,让美的形象永驻记忆喏(《春琴抄》)。
市川《细雪》的败阙,还有个可能是时代所造成的,1980年代的审美意识可谓与40年前格格不入,纵然市川忠实(还原)历史风俗的主观愿望很强烈,但在诸多道具背景,以及演员化妆和表演的细节中,仍潜藏着1980年代自以为是的现代审美痕迹。据笔者经验,充斥着所谓流行色彩的1980年代无疑是复古片最不醇香最匮乏美感的一个阶段。
同样在市川《古都》中,山口百恵束起的髻鬟无法掩盖她那时髦的蓬松烫发。或许那个年代还没有“离子烫”拉直技术,或许是有意要透露一下偶像的时髦精神,总之,百恵的这种不完美形象破坏了故事的整体美感。甚至引起了我的反感。
2005年,朝日电台为纪念山口百惠睽别银幕25载拍摄了电视电影《古都》,由百惠的“幻影”上户彩主演。和百惠当年一样,上户彩一人分饰两角,颇让人想入非非。痴迷于川端之美的我,抱着对原著和上户彩的幻想,像个傻子似的看完了全片,尔后,难以遏制的怒火在胸口燃烧。这样的《古都》,说它是对川端康成的玷污也不为过……
毕竟只是廉价的电视电影嘛,在怨怼和牢骚之际,我找来了1980年的市川版《古都》,也是山口百惠的最后一部大银幕作品,企图缓解不快,可是看罢仍然倍感失落,甚至觉得电影在文学面前变得渺小苍白了。心头开始质疑:这就是我寄予厚望的市川大师的水准?
市川在一定程度上忠实了原著,同时也做了部分细节上的修缮。然而,忠实仅是形式上的忠实,形似而神不似。譬如北杉山突降骤雨一幕,两姐妹在千重子闺房同衾相拥、对镜而立的一幕,矫揉而生硬,遗失了原著的意蕴,并没有体现出原著那动人的亲情之美和心灵之美来。而节外生枝的恋爱戏,例如龙助对千重子的林中告白,新添加的人物清作(三浦友和 饰)对苗子的呵护(仿若为体现两姐妹的宿命对称性似的),显得画蛇添足,破坏了原著那一语还休、影影绰绰的暧昧情感。《古都》是川端康成罕见的一部对恋爱朦胧处理的小说,而市川却全然搅乱了这种罕见的格局。
在原著中,川端竭力表现出太吉郎老人对老妻阿繁女人味丧失后的嫌恶,索然寡欲,有点把爱转移到女儿身上的意味,在《山之音》中,这种意识更加强烈了。然而,市川让佳人岸惠子来演绎母亲阿繁,就失去了原著的这层意思。岸惠子当年虽已年近五十,却仍然饶有风韵,精神矍铄,那京都美人型的美,一点不输给山口百惠,乍一瞧,母亲比女儿还奈看呐。当然,这也许是由于市川个人对岸惠子的欣赏吧,在《恶魔的拍球歌》与《细雪》中,岸惠子就发挥了她的价值。
从《细雪》到《古都》,市川的美之具像,难跟我的心思吻合,尤其《古都》的打击使我严重受挫,抱怨连连,好阵子提不起兴致。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邂逅了市川的《雪之丞变化》与《恶魔的拍球歌》,在这儿,我的失落和沮丧得到了酣畅地慰藉,心窝里念叨着:不愧为唯美古典大师!并深深沉醉于他美丽的复古幽情中。
3、复古幽香:昭和初期的电影舞台
山口百恵在银幕告别作《古都》中一人分饰两角--拥有美丽心灵和美貌的孪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那实体与幻影的幽玄之美,颇让人浮想联翩。只可惜由于诸多缘由,市川未能表现出这种空灵之感,倒是长谷川一夫的银幕告别作《雪之丞变化》深具这种意蕴。在影片的末尾,长谷扮演的雪之丞岿然立于芦苇丛,镜头摇曳着风浪拉伸远去,人影变小直到消逝,雪之丞化成了风,长谷川一夫这位伟大的演员也从此离开了大银幕。
《雪之丞变化》是1963年为纪念长谷川一夫第三百回作品而拍,改编自三上于菟吉的同名时代剧小说,1935年(昭和10年)曾第一次被衣笠贞之助和伊藤大辅这两位时代剧元老搬上银幕,俊美的旦角演员长谷川一夫(当时的艺名为林长二郎)一人分饰两角--歌舞伎花旦雪之丞和侠盗闇太郎。而时隔28年后,长谷再度主演《雪之丞变化》时已经55岁了。
长谷川一夫生在京都歌舞伎世家,5岁时就登上了歌舞伎舞台。1926年,衣笠贞之助与天才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组成“新感觉派映画联盟”,拍出“新感觉派”惟一一部电影《疯狂的一页》,随后该联盟便因入不敷出夭折了。衣笠为偿还该片所负的债务,次年替松竹下加茂拍摄的时代剧《姑娘吉三》、《勤王时代》、《女夫星》等,就由当时才十几岁的长谷反串主演(有趣的是,衣笠在成为导演以前也曾是个旦角演员)。
长谷与衣笠合作的第二个高峰在有声电影兴起的1930年代。衣笠和伊藤大辅的《雪之丞变化》、《丹下左膳》系列,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剑戟片,长谷扮演的歌舞伎花旦雪之丞、大河内传次郎扮演的独眼独臂怪侠丹下左膳,是当时最受观众喜欢的人物(题外话,长谷与衣笠合作的第三个高峰则是赢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地狱门》)。
市川的《雪之丞变化》就是他与夫人和田夏十由衣笠和伊藤的这个剧本改编的。影片醇香的复古韵味,一方面体现在风雅的“江户情趣”上,一方面则是对昭和初年间电影史轶事的回首。
日本电影的雏形,是被用于歌舞伎舞台表演的纪录片,后来在吸收说唱曲艺的幕后解说,男扮女装的角色和舞台剧式的场幕结构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早期完全迥异于西方的日本电影。早期的时代剧电影延承了歌舞伎旦角演出的习俗,时代剧影片的演技和台词,原型则主要来自歌舞伎和章回小说,时代剧中演员的表演,也都是歌舞伎式的定型(程序化)的演技。而长谷这位著名的歌舞伎花旦演员重演花旦“雪之丞”,不仅是本色演技的演出,也可以说在演绎他自己的艺术人生。尤为符合市川追忆30年前的本意。市川充分调用布景、道具及歌舞伎配乐,配合甚能代表那个年代趣味的、人生与演绎浑然一体的剧本,创造出戏中戏的舞台效果,把早期日本电影与舞台剧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在《恶魔的拍球歌》中,市川对默片解说员的重点演绎--做为悲剧故事的孽缘,引用默片时期的《丹下左膳》片花,也再一次把观众诱回1930年代初日本影坛的史事。顺便一提,在那个年代,黑泽明的兄长就是默片解说员,正是由于有声电影技术导致失业而走上了自杀之路。
4、《雪之丞变化》的古典情趣:江户众生相
1935年,风华正茂的美少年长谷川一夫,以娇好的外貌和窈窕妩媚的动人表演诠释了美丽花旦“雪之丞”,深受观众的喜爱,但是,28年后55岁的他又是如何来演绎这个角色的呐?这是否符合日本人的审美习惯呐?
其实,这是完全符合历史的,从中也可窥市川导演“江户情趣”的复古审美策略。
日本歌舞伎最初由“祭”演变而来,创始人是巫女出云阿国,最初皆有女角演出,并承载着江户“好色”风俗(或曰“色恋”)。由于经常引发社会混乱,江户幕府颁布法令禁止了“女歌舞伎”,女角则改由美少年扮演,称之“若众歌舞伎”,可是,“男色”的风潮也在江户挂起来了,武士们还是去争夺那些美少年演员(大岛渚的《御法度》,对“男色”的描写最为详尽)。最后,幕府把“若众歌舞伎”也禁止了,取而代之是让年纪大的男演员扮演女角,即“野郎歌舞伎”,还让他们把前额至头顶中部的头发剃成半月形,以减少肉体的魅力。
市川版《雪之丞变化》中的“雪之丞”,就是这样的“野郎歌舞伎”,这个万人迷,把他身边男女统统迷倒了,有国色天香的贵族小姐浪路、女飞贼阿初,甚至侠盗闇太郎,就连法师也看他看呆了眼。恰是反应出江户时代的审美观。可以说,他复仇的成功,正是依仗自己的“美色”和技艺。
雪之丞同浪路小姐虚与委蛇,并导致小姐香销玉殒的情节,展现了市川抒写古典“物哀之美”的深厚造诣,把人感动得泪涟涟的。若尾文子扮演的浪路,约莫是她最美的银幕形象了,借用片中老妪的感慨:这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美的女子啊。她体格羸弱、面相苍白,睫眉深黛、皓齿朱唇、长发垂腰,那副柔弱的、未经世故的面孔,剔透纯洁,甚符合囿于宅院、足不出户的江户贵族小姐神韵。后来,在她与商人踉跄地撕扯动作中,被搂抱按住手臂的她难以动弹,斜着旖旎的脖颈,柔荑捏着匕首,施展着很弱很小的气力,温吞吞的推搡,优美得宛如舞蹈,她就恍若一只被人攥在手心的蝴蝶……以前只在书中读到江户女人如何优雅柔情、让人怜爱,却未想到竟是如此这般若不经风、香娇玉嫩的尤物,恍若易碎器皿似的。
此外,雪之丞在领主府邸智放女飞贼,女飞贼对雪之丞的意乱情迷,豁达干脆地求爱,雪之丞被浪人纠缠不休,闇太郎与青年侠盗昼太郎的劫富济贫,天保年间的农民暴动,流氓赌徒的粗鲁狂躁,以及彪悍法师的爽朗正义等等,在市川老练精致的笔触下被描摹成一幅江户市井的动人画卷。(原载《看电影》,转载请注)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这部《细雪》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典范:春风轻吮的樱雨里,四位仕女袅袅而过,所谓忧愁随流而逝,所谓人靥随花而盛,个人的生命承载着历史奇妙的转折,思想的冲击改变着家族的命运,然而面对改变再不甘不愿,也要一直保持“春赏初樱夏观雨、秋来抚叶冬踏雪”的心情。心头无闲事,人间好时节。
影片改编自谷崎润一郎的文学作品,讲述了新旧思想冲击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落魄望族莳冈家四姐妹的经历,大姐鹤子世故守旧,面对本族大事以家规风俗为先;二姐幸子成熟稳重,为姐妹幸福奔波操劳;老三雪子外柔内刚,涉及原则之事绝不退让;小妹妙子新潮前卫,试图将命运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影片中不乏对当时日本侵略中国市民心态的展现,普通民众的生活里没有对大是大非的辩解,而是将重心转移到如何让自己或家人过得更幸福的努力之路上。
平滑如水的叙事风格既有日式家庭电影的舒缓温馨,更多的是融入了里樱花灿烂与凋零的凄美文化。随着四季变化,四姐妹的心境和感悟也随之波动。波澜不惊之下是暗流汹涌的曲折:大姐鹤子过于看重家族身份、二姐幸子常处于夹缝中艰难维持平衡、老三雪子不善表达屡失机缘、小妹妙子常常遇人不淑内心脆弱。四姐妹的美与泪正如樱花开谢一样并存:在极致繁华的暖春开幕上,等待的无非是寒冬的人走花落万事凉。红颜只落得竭尽谅解与退步的委曲求全,绝色也只能去拥抱被挑选后的幸福余温。樱碎单薄随水流,风泠水寒难惜娇。
含蓄的台词搭配隐约的暧昧最撩拨心弦:大姐无意间说漏了二妹和姐夫的往事、二姐不经意撞破了丈夫正在亲吻小姨子、小妹放纵热情然所托非人。片中多以春夏的浅色调为主,在深沉幽怨的靛蓝色基础下更显俏皮温馨,而柔光暖风之下每当有突兀尖锐的色彩出现必然带着情感和身体上的强烈欲望,本片中以红色尤为突出:二姐和丈夫吵架时的猩红、三妹面对姐夫温柔挡住裸腿时的橘红、小妹得知摄影师重病时的紫红等等,都在奇妙的传达着女性情感面临重大变化时的细微情愫。这偶然出现引人心颤的色彩,属于心有千千结盼君解百优的女子。
身着家常服的雪子倚靠在床边读书,既有大家闺秀的温婉,也有望族之后不可侵犯的尊严,窗外橘红似是女儿家的妙曼心思
突然回家的二姐夫看到小姨子的美状已然失态
雪子用内裙缓缓挡住腿的姿势可以说是全片最令人心动的情景:虽惊却不慌,虽喜但不显。姐夫的突然回来似乎撞破了她的心事,一片雪白而寂寞的肌肤慢慢被挡住,被世俗道德挡住、被羞涩腼腆挡住、被身份地位挡住。而雪子的表情说不上是渴望还是紧张,那只手谈不上是挡住还是为了揭开。
影片的镜头之美使观赏感提高到夹杂欣赏日本文化的高度,在这春日里细细品味那个新旧思想冲击的年代、代表着不同教育和思维的姐妹如何在时代洪流冲击下生存,品味家族的荣耀是否能一直坚守在陈旧规章中,以及最深的,对女性命运悲婉的叹息,一如樱花的绚烂也只能用来回味。
精致的碗具等等细节衬托出了四姐妹一家过去的辉煌和显耀,这份对高贵典雅品味的追求已然溶于骨血
大姐来时身高等看起来明显大于众人,长房的身份压力不言而喻
长幼尊卑有序,众人都等着聆听长房的训导
片名《细雪》,指的就是雪子和妙子二人,日语里最小的孩子有名细子,故然。湖畔边初长成的两位名媛落落大方,雪子淡雅的白装和妙子可爱的黄色互相映衬,本身就是最好的风景
又一次错失良机的雪子难以被众人窥到心事,屋内的黑暗像是家族的重重压力,唯有内心的平静能点亮前路
书中自有谦君子,书中自有红线牵
一个是心头一热要活出真我风采的新时代女性,一个是新旧思想夹击下努力认清自我的内刚少女,庭色凄然,枝头自有俏。
你能想象到这是满满一屋子和服吗?
本文初见于「人大电影协会」微信公众号“2021.12.12 周日放映”推送,调整格式后刊评于此。原推文可见末尾链接。
·古典的掠影:从传统风华到现代时空
电影《细雪》改编自1948年出版的同名长篇小说,原著作者谷崎润一郎常被视为日本文学“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笔法糅合了《源氏物语》式的物哀风气和波德莱尔式的现代意识。凭借同样敏锐且深厚的美学感觉,导演市川昆亦在影像上延续了原作的氛围和基调,无论构图的设置还是色彩的调配,都恰到好处地描摹出一幅昭和望族的生活图景。
然而,纵有祖屋旧宅、和服织缎、传统仪式等的多番点缀,终究无法阻拦或掩盖新兴时空的到来。身着传统服饰的莳冈姐妹为赴相亲也只得乘上“有轨电车”,特立独行的妙子为自主之故生活在“新工业区”,而从未离乡生活的大姐最后还是随“蒸汽火车”到东京去。值得一提的是,“火车”显然构成常见于日本战后电影重要的视觉要素和意义象征,从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到木下惠介《楢山节考》(1958)再到本片,火车——作为“黑船”的另一重历史映射——俨然成为现代性加之于日本社会的“闯入者”形象。
·形式的嬗变:从小津安二郎到市川昆
虽然同是“嫁女”故事,较之小津安二郎的系列题材作品,《细雪》的形式手法或电影语言却显著地不尽相同。身为日本影坛“四骑士”之一的市川昆,与另外三位同仁(黑泽明、木下惠介、小林正树)一样具备一种内向性的反思精神或批判意图。因此,《细雪》基本上颠覆了“小津宇宙”的秩序结构,并采取更加灵活、更加外显的表意形式来书写另一种“嫁女”。譬如,镜头从低机位的“端坐”(小津)变为高机位的“悬视”(市川),从中景的“端详”(小津)变为或特写或远景的“凝望”(市川),从稳固的“不动”(小津)变为或推拉或摇移或跨轴的“不定”(市川)......而上述一系列形式的嬗变或内在的反叛,在某种意义上可被视为作者及导演的某种立场的悄然显露,并因此使得这个看似古典的故事以反传统的方式遭到书写。总之,或许形式本身就整体性地构成面向那个时代的一道元层面的隐喻,正如寓言——既指向若干内容,又代表某种方法。
·时势的入侵:作为实在界的特定年代
从作者立场来看,无论谷崎润一郎还是市川昆,二人都不同程度地主张“反战”而站在彼时主导力量的对立面。而对于作品里的莳冈家族,其生活之流亦不可避免地遭遇战争不同维度的进场。需要留意的是,电影截取了所谓“昭和十三年”即一九三八年的时间片段,后者在历史上则意味着日本全面侵华(1937)与二战全面爆发(1939)的中间过程。实际上,随着叙事的逐步开展,战争的迹象正是会渐渐渗入电影所刻画的唯美现实,恰如作为“实在界”的战争不再停留于某种个人或集体想象,而是“实在性地”重塑以古典为名、以传统为貌的符号世界——由此,入侵他者的锋刃最终也刺向/入侵了大写和小写的自己。因此,《细雪》的走向似乎并不仅仅是微妙的“情哀”,更暗示一种宿命式的“悲剧”。细雪常至,细雪常逝;情常寄雪,雪本无情。
12.12 周日放映 | 细雪常至,细雪常逝
市川昆的室内调度:通过「人物-前景物-后景」的构图层次构建出一个视觉上极为丰富的景深空间,在柔光光线的发散中完成前后焦点的转移,却又在人物肢体发生运动时切回深焦,摄影机也总是朝向空间斜角处取景,于是观众对人物-空间的观念被进一步明确。但一到室外戏时,摄影机的运动被明显降级/减速,焦点从未变更始终在人物身上,也就不可能如室内戏般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调度。不过,摄影机其实并未介入影像本身,虽然其在场感是被一直确立的,但所投射的视线却始终站在不同于人物的立场,这也就解释了文本表义象征性与时代性的产生。
极致的优雅也是一种残忍。俏皮的“烟火”,也是另一风情万种。新时代里,女人理性的勇敢,男人感性的风流。有淡墨的长久,也有娇艳的美丽。雪细细的下,我在等你踏雪归来。
“虽然发生这么多事,季节换了又换,到头来其实什么都没变。”该片融合了日本传统家庭文化和服饰文化的精髓,导演将四姐妹拍成了樱花下最美好的景色,实在是美轮美奂。场面调度也同样精彩,三场戏记忆犹新:开篇特写转全景的十分钟、中段两场争吵戏、后段雪子前往贵族后裔相亲。吉永小百合太美了
早上看了papi酱,晚上看这个,语速简直是papi酱的1/10,喔不,1/100。里面的和服太美了啊。
空镜头很美,不管是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还是最后的细雪!樱花下,四姐妹,绚丽文雅的和服,犹如古典画卷一样美丽。喜欢大姐二姐,争吵之中突然相对而笑,结尾两人彼此谅解相拥哭泣,总觉得感情好的姐妹就是这个样子。最不喜欢的可能就是二姐夫对雪子暧昧的情感,犹如一副完美的画卷沾上污渍一般。
诚如佐藤忠男所言,市川昆是超一流的“演出家”:他并不专注于自身作者气质的建构,而是着力于影像化文字原本的灵魂。本片虽然竭力淡化了谷崎文风中“形而下”的部分,但仍不失为一部视觉化谷崎美学的杰作!【9↑】
纵然气质美女再多,但没有长镜头的电影不是好电影,细节刻画不多的电影也不是好电影
嫁女是家庭剧最好看的,就像树木抽芽、开花、结果都有风韵,但暮春落花时最是诗意,凄美有时,明丽有时,叹散也叹聚。雪下了,姐妹分离,规矩破碎,连战争也将有结束,每个人都得到归宿,却免不了怅然若失,或者失,就是得的一部分,惟可惜“明年不能与你在京都赏花。”
嫁与不嫁,美丽容颜皆如樱花般转瞬即逝;叙事与情韵充满古典伤感味;四姐妹代表的四种女性形象,女人的一生都在操持着这些无关时代风云的琐碎事,但它们是永恒的光景。
即便主控思想是较为传统保守的家庭团结的"面子",但依旧在四姐妹之间用非常丰富细致的笔触描写别样的矛盾、争斗和利益纠纷。市川昆导演手法稳重老练,2个多小时看下来完全不觉得疲倦,非常顺畅。二本片的"里子"其实已经不像结尾二姐幸子说的"世事常变季节流转,结果什么都没真正改变"那样。大姐迁走到东京,将家族长辈的大权被迫移交给二姐,二姐在没有去送别大姐的前提下到四妹的房间里叹息哀伤,而四妹房里烧茶水连个炭火炉都没有,更别谈四妹将继承的财产放弃。这种此地无银的桥段,正好一刀刀切到了“家族”的命根子上,无比冷血和现实。
吉永小百合真是漂亮,又温柔。
漫漫樱花,灼灼红叶,皑皑细雪,寸寸和服,款款柔情,娓娓道来,笔调细腻而隽永。新加入的情节线使影片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原著。PS:有人说,市川昆的改编让影片浸染上了简·奥斯汀和小津安二郎的风味,例如隐约可见的幽默感,以及新旧思潮冲突对家庭的影响,深以为然。(9.5/10)
和服大片。东宝五十年纪念,除了和服和口红品牌的强力植入,估计还有关西旅游局的倾情加盟,确实非常美啦。其实既然拍了这么长,可以说更多战争对时局和大户人家的影响,以及对女性心理的刻画,感觉吉永小百合相亲了一万多次,减少为三次即可嘛,相到后来,她没有崩溃,我差不多崩溃了...
1 最喜欢妙子的长相,萝莉控 2 下雪天喝一盅酒,嫁女儿,秋刀鱼之味喂 3 OAO 原来谷崎润一郎也有写纯爱的时候啊,本来想看看口味重的 4 看着看着就下雪了,也是细雪,这个电影打发了下午,很衬
布景服饰华美,剪辑笨重,特写突兀。新加入了雪子的暗中情愫与原著人物性格不符。大姐鹤子戏份加重,配角小丫头极出彩。
细雨濛濛,京都赏花;细雪纷纷,大阪送站。细节之处见细腻。
细雪过后,春风雨露,已是另一季。
4.5.四种女性是不一样的樱花,华服,美景,美食难掩人生的缺憾,二姐与二姐在各自丈夫面前的失势和埋怨埋下女性意识缺失的伏笔,与其等待对的人,不如先成为对的自己。第一遍看嫌故事推进慢,第二遍才发现各自观念的暗自交锋结合唯美的内外景掩映,看似折衷暧昧实则针尖对麦芒1080p-GCJM
古手川祐子真素太可爱了。难忘四姐妹并肩走在烂漫樱花下的镜头,花落人团圆,雪落人离别。美术设计和场景造型都挺好的,尤其是一套套的精美和服看着就是名家手笔。但是把原著中清清白白的二姐夫改编成暗恋雪子的欲求不满样还是让我很无语。偏偏男演员长得太像梁朝伟加姜大卫的结合体,让我实在讨厌不来
儿女情长,家庭琐事,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被放大,可都要事关人生大事。日本的亲情关系与中国无异,辈分与观念的差异造就矛盾,市川崑的镜头好干净,服饰与构图都相当有考究。此外选角,吉永小百合与古手川佑子真的好像姐妹,石坂浩二的女婿却有种梁朝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