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礼教吃人
开篇进入曼陀利的长镜头,摄影机可以是丽贝卡的鬼魂,也可以是女主梦境的主观视角;从「曼陀利已不复存在」和「从法国南部说起」倒推,可以确定的是两者在这个超现实场景中合一。那到底是女主代入了丽贝卡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幻想的故事亦或是真实存在的,我更倾向于前者,毕竟不是在结尾留下某个开放式镜头而是开头就给予的暗示。那么把摄影机在大宅里的诡异运动当成丽贝卡阴魂不散,不如说是女主灵魂出窍的佐证。而她没有出现姓名,丽贝卡没有出现肉身,也在强化这一不确定性。它当然不会只是叙事的迷宫游戏,至少德温特的回忆叙事是可确定的,说明性镜头的运动方式及贝克先生的验证。丽贝卡/女主传达出确切的、共通的踏入豪门后无时不刻的深闺焦虑,显然它盖过了爱情本身,与德温特当初对家族声誉的维护一样,都是人受到系统支配、人的异化后产生的惊悚感,希区柯克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愈加强烈的造型倾向和它结合得很准。只是他不太会写爱情,非得给两人加太多道德保险,又将这段关系的核心过于提纯了。
2 ) 随记
蝴蝶梦披着悬疑外衣的爱情片,开头一段就像童话书一般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女人的感受,就如同蝴蝶一般的运动轨迹,一个庄园从迷雾中逐渐显出。倒叙开始。懦弱的女主遇到有钱的男人,两个人的内心都不平静。男主的妻子死于自己的手下,而自己伪造死亡现场以此脱罪,可内心一直受着煎熬。善良平凡的女主嫁给了男主后常常被拿来与前夫人做比较,内心受尽煎熬更加自卑,她想讨好每个人,用自己的努力融入家庭,可总是笨手笨脚还被女佣抓住小辫子,有时也惹来丈夫的厌烦,她的存在总是让观众揪心。整部片子前半部分像灰姑娘,后半部女佣的出现就有了惊悚意味。偏执热爱崇拜自己女主人的女佣,她的偏执可以说是病态的(这种内心病态的人物在后来希区柯克的片子里常见到),她迷恋女主人的生活,和她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对女主她总是冷漠,甚至有些轻视。后面的惊悚和悬疑还包括男主谋杀原配的事实真相,用凶杀案包裹温暖的内核是最让人动容的一点。女主人隐瞒癌症,女主为爱愿与男主共度被怀疑审判的生活,最后两人在熊熊燃烧的庄园前拥吻,财富虽然化为灰烬,但爱被建立起来,只有满是仇恨,爱而不得的女佣永远活在她的梦想中,与这座欲望庄园一起化为灰烬。
3 ) 无法停止对Rebecca的幻想
或许许多年轻的女孩子都像是“我”,在寻求自我的同时,对象征着金钱、权利以及男性意志的存在感到敬畏并无法控制的屈从。
“我”就是这样的典型。
“我”是不是真正的爱上了先生并不要紧,在他浑身所散发出的地位与权力的气味中,没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会说不。这并不是什么屈辱又或者值得讽刺侮辱的事,这是种必然。
“我”接受了这种必然,并将它努力融入“我”未来的生活中。“我”盼望着自己能够顺应这个时代的趋势,享受上流的生活。或许“我”也是爱着丈夫的,但爱并不是那么重要的。
但在“我”之前,有Rebecca。
她是那么美,那么有才华,或许上百上千的女子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她一个。她被讽刺为浪荡女子,并且有着可怜的死法,但这一切合并在一起,却让她变成了一种美的概念。
于“我”这样的女孩看来,她短短的人生毫无意外的享受了多少女人无法享受的事。她又是用着怎样坚毅而勇敢的气势吞没着男人们,将自己的人生与所有骄傲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这样的女人的人生无法想象,也令人生畏。
毫无疑问Danvers太太会崇拜她崇拜的五体投地。
是什么样的意志才能让一个女人不去软弱的投靠向男人,寻求一些类似于柔弱的爱情来弥补脆弱的内心,以及对死亡的恐惧?
“我”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她残留在这所偌大的房子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不用去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她的存在本身就是种超出自然规律的,短暂的恐怖的插曲。
但恐怖的同时,又怎么能不去有所幻想。
如果我有半分Rebecca的勇气——
或许永远都不会有“后悔”这个词出现在生命里。
4 ) 莫名的解脱——观《Rebecca》所感
上周末在给学生讲课时正好要造个句子,突发奇想用希区柯克做主语,继而谈到他几部有些来头的电影,其中最记忆犹新的便是《Psycho》和这部《蝴蝶梦》。前一部的回忆还留在小学五年级,晚上嗜好刺激的老爸盘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背后的我瑟瑟发抖;后一部却总是没能看完:要不是视听课的时间不够,要不是电视上播了一半突然停电,要不就是买了张D9却发现是张损盘——浪费了点钱不说,浪费了兴奋的感情倒是问题。所以周一yyets上惊现修复版时,我雀跃的心情早已难以言表。
大清早起了床,平复一下心情马上打开电脑,戴上耳机,耳边便响起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掐指一算上次看黑白片还是去年寒假,一年光阴,现在再看40年的电影,颤抖的背景音乐,混暗的光线加上阴森的庄园,让我立马沉浸在故事中无法自拔。如果时光倒流十年,我肯定给这部片子打五星,但是以现在的眼力,希区柯克的功力虽然甚高,但电影却不如记忆中那么惊艳了。
Laurence Oliver,最有价值的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家,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腕的细节都很有张力;作为曼陀丽庄园的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了庄重,大体。Judith Anderson,女管家,被评论了太多,现在看来有女同成分……有款海报就是她教唆De Winter夫人跳窗的分镜,着实有巫婆的天分。女主人的扮演者Joan Fontaine:败笔,巨大的败笔。JF的固定戏路就是这种柔弱无助和略有神经质的形象,在41年的深闺中她演的更加自然和自如。反观《蝴蝶梦》,她的肢体动作主要是含胸和耸肩,面部表情主要是皱眉和流泪,脚步简陋和混乱,一不小心就摔东西。这种表演方式很舞台风,但放到电影中感觉很是天然呆(杯具,居然用动漫词汇了)。原著中的灵魂人物R姐在电影中完全是个抽象概念,仿佛写论文到一半做个reference,可有可无:这也是希区柯克很多电影的特点——人物刻画肤浅,气氛烘托过分。
希区柯克特别喜欢美女,贵妇谋杀案,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深闺疑云等都表现了这一点,同样有大量文章讨论其镜头语言中的性暗示成分(那些个评论的骚老头!)。想来想去,无非“红颜祸水”的老生常谈。原著中rebecca的形象通过他人描述,对比和回忆丰富起来,展现了当时社会浮夸奢侈和荒淫无度的现实;电影中这点被彻底压榨,前大约95分钟Rebecca都是一股神秘,如狐仙一般,正反对比都有;但当Rebecca出海的船被打捞上岸,De Winter对自己罪行的忏悔开始,Rebecca突然变成了恶毒的巫婆,居心叵测的坏女人,前后脱节导致电影气氛从神秘急转直下变成愤怒继而夹杂着伤感和内疚,最终变成了怀念。得知Rebecca患上癌症所以用De Winter 的手了解自己时,男主角的表情居然显露出了同情。感觉剧本像是被劈开了一样。虽然现在的我“罪恶的”认为看似完美的人必定有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但这种完全无预兆的而且95分钟让女主角到处乱逛的描述方法着实不高明,乃至于跑题。
所以两小时五分钟之后,我知道,这部讽刺小说变成了爱情肥皂剧。书中结尾,“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逼人的冷意提示着他们永远无法解脱;反观电影倒是在两人面对超大号篝火堆相拥中结束。本来女管家一把火烧掉了庄园,却没有烧掉Rebecca的阴影,可终究,华丽的拍摄技巧战胜了内涵,解脱也变得莫名其妙了。
5 ) 换个角度看《蝴蝶梦》
在网上新订购了〈希区柯克电影集〉,收集了他34部电影,有的完整看过,有的仅仅看过介绍,都是我喜欢的。
昨天看了两部,〈蝴蝶梦〉又给了我全新的感受。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是幼时看小人书,记得黑白的粗糙纸张,我没看得太懂,可是女管家的狰狞嘴脸却给我留下了惊恐的记忆。上中学后,读过〈蝴蝶梦〉的英文缩写本,记得第一句就是:昨夜我又梦见回到了曼得利……
这次重新看这部1940年由大名鼎鼎的琼.芳登与劳伦斯.奥利弗演绎的经典影片,从中又嗅出一丝不一样的气息。
在记忆中,娇柔的“我”是善良、单纯、身世不幸的灰姑娘,遇到德文特先生,幸运地成为曼得利庄园的女主人,一部典型的爱情浪漫剧,符合小姑娘对于未来生活与情感的一切设想(这种设想也是建立在文化塑造和社会灌输中的)Rebbca不过是一丝阴影,她放荡不羁,不断伤害德文特先生的心灵,最后她咎由自取,得了绝症,还被沉尸海底。似乎她的归宿是自找的,不做贤良的贵族妻子,就是十恶不赦的。
感受最深的是如下几点:
1、 这是一部有着如下影片中心内核的片子,〈简爱〉、〈傲慢与偏见〉、〈麻雀变凤凰〉,都是灰姑娘如何遇到白马王子的。片中德文特先生其实比较粗暴,无论是邀请“我”共进早餐还是拉“我”去兜风,都是不由分说,直接拽走。他的身份和财力在这个小女子面前充分彰显着,包括最后的求婚,“你是同她去纽约还是同我回曼得利?”似乎他的眷顾是一种赏赐。在这样不平等的两个人感情中间,“我”自然需要察言观色、百依百顺,否则他会随时变脸,咆哮或愤怒。虽然裹着一个玫瑰色的外壳,仔细看看,都能感受到弱女子嫁入豪门的悲哀。德文特先生在影片快结束时说:“经历过这些,我再也找不到原来那个什么也不懂的,清纯的女孩了。”在他心目中,标准的太太应该同傻瓜一样不谙世事,不需要对外界有丝毫的了解,只要做个无脑的漂亮洋娃娃就一切都好了。
2、 Rebbca是否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女魔鬼,她是否对婚姻感到失望?她爱风流、浮华的生活,也看不起贵族之间的虚伪和无情,在她眼里,德文特先生视如生命的家族荣誉和贵族体面一文不值,可她究竟又喜欢什么呢?只是同表哥鬼混?还是驾船出海,寻找心灵真正的自由?
3、 在“我”刚刚到达曼德利庄园,被若干男女仆人迎候的场面,以及被丹佛斯太太拿下马威的时候,让我想到任何一个刚刚进入某家新公司的人,如果他/她直接获得高位,下面的“老”人自然拭目以待,想看看他/她的成色,这里“我”是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姑娘,一下子获得如此高的职位-德文特夫人这个TITILE,自然让下面很多人不服气,嫉妒与不服是自然的。可惜丹佛斯太太也错了,年轻与美貌对于作为大庄园的贵族太太这个职位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琼.芳登与劳伦斯.奥利弗的演技精湛,画面虽然是黑白的,却美伦美焕,让人过目难忘。我直到夜里做梦,还都是〈蝴蝶梦〉中的画面。
2007年5月20日伦敦雾
6 ) 色彩运用很棒
色彩不仅能带给观众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而且对塑造人物,渲染气氛,调节节奏等极为重要。片中色彩朴素,但完全符合男女主人公的心境、情节的发展和剧情的推动,新女主人因为不适应庄园环境,天天穿着灰色衣服,女管家总是穿着又长又黑的裙子,仿佛是吕蓓卡的幽灵遍布庄园各个角落。
片中不断出现的“R”字母,是吕蓓卡的标志,全片到处是她的影子,但却不出现其形象,给观众一种莫名的内心恐惧。悬疑随着剧情达到顶点。
对贵族阶层的揭露、对盲目崇拜的讽刺都不重要,这是视角独特的爱情片杰作。迫于声誉的豪门婚姻与摆脱华丽装束的纯情形成反差,悬念揭开的同时也是爱情本质的归真,虚情假意的来往才是丽贝卡遗留的最大梦魇。再说,我偏不信第一任太太能比琼·方登好看了!有本事秀张遗照看看啊!
B / 前2/3雕刻人物姿态的希区柯克比后1/3执着于推进情节的希区柯克迷人太多。小屋一场戏中那个叙述回忆的长镜堪称惊心动魄:一个潜入意识的摄影机“表演”出的“哑剧”洞穿了时空。
女主角能不傻大姐么
气氛渲染绝佳,节奏过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过于注重叙事,牺牲人物。
what a bitch rebecca!!! joan fontaine饰演的角色居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自己的名字,无父无母无名氏,命何其惨也。。。颤颤巍巍强颜欢笑毫无自信的joan fontaine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重看#阴云缭绕雾气不散的Manderley像夜晚的幽灵,非常哥特意象的空间感(原著秉承自《简爱》与《呼啸山庄》),其阴森神秘的氛围正贴合希胖力求表现心理恐怖的路数;新婚大雨噩兆已定,心生嫌隙光源定格局部表情掀开往事,不在场的主角贯穿全程;他并不爱她,这显而易见。
虽然导演说自己拍的这部片子是失败的,但最后却大获成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电影的色彩变化不仅是颜色上的改变,更呼应了情节的推进,很加分。
希区柯克版的爱情悬疑。1.性格决定命运啊,小秘书还真是Hold不住女王气场,要是斯嘉丽,绝不会那样被虐了。2.找不到自我的人,只能迷失或陷于别人的阴影里,后来女主强大起来,那也是站在男主有把柄,两厢平等的基础上。3.好老婆的吉祥三宝:breedings,brain and beauty.4.脑残粉太可怕,选管家要谨慎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少了悬疑惊悚,多了爱情味道,以及如幽灵一般从未出现却让人印象深刻的丽贝卡,到后来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琼·芳登太惊艳了,羞涩,谨慎,腼腆,温柔的又恰到好处。
“跟魔鬼一起生活的人,怎么有理智。”希区柯克用惊悚犯罪揭露的爱情本质,就跟他讲的迷局待揭的故事一样深刻、思索和回味。
没想到费雯丽最爱的男人长得挺绅士的嘛,剧情一般还可以。其实导演可以挖挖丽贝卡的和神秘女管家的百合倾向
8/10。梦回庄园的开头旁白采取了哥特意象:紧闭的铁栅门和发现沉船的大海;高光使物象显著深沉,女主穿着丽贝卡的衣服下楼、丹佛太太逼着楼跳,写字台打碎雕塑加上视线引导的全景,无处不重申了阴魂不散的黑暗底蕴;沙发特写摇近面部来描述海边小屋自杀的经典镜头组合,火葬中绣花枕头的结尾很爱伦坡。
瑞贝卡既是「麦格芬」的雏形,又是后来众多的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雏形。这个角色的设计很伟大。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那所公馆的故事,公馆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要角色,才是最大的梦魇。希区柯克去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为他获得了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黑白画面也掩不住经典电影的魅力,丽贝卡像玫瑰一般美丽迷人,勇敢追爱令人动容,但命运又太过凄惨,看得压抑。
希区柯克首部好莱坞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1.悬疑气息浓郁,节奏紧凑,观感上佳;2.片头独白 梦魇中重回曼德利庄园 运镜绝赞;3.琼·芳登太美,将纯真羞怯,紧张不安的少女演绎得入木三分;4.始终缺席的Rebecca的神秘魅惑,麦高芬变奏;5.大海作为间奏与象征 哥特庄园是[公民凯恩]仙那度前身。(9.0/10)
【蝴蝶夢】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换做现在的银幕上出现这种作女,一定想把她抽出来打。但黑白、庄园、假开车、高对比度,或许还加点希区柯克沉稳的节奏,就把整个气氛变了,让我特别认同琼.芳登,甚至想帮着她打败那个不出现的瑞贝卡。
开场极短的两棵树的全景是对女主角和男主角死去妻子的换喻。如此的对称镜面隐喻在全片反复。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的开场独白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缺失感,和成为贵族男主角新任妻子得不到的认同感从头至尾贯穿。回忆式的独白代表故事发生在过去,好莱坞式的安全观看心理。希区柯克的开头都是秘密重叠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