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本(约瑟夫·科顿 Joseph Cotten 饰)是一名画家,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生存,然而,那个时代实在是太萧条了,所以艾本始终活在濒临破产的边缘。某日,画家偶然中遇见了一位名为珍妮(珍妮弗·琼斯 Jennifer Jones 饰)的女孩,艾本为珍妮画了一张速写,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张速写被画廊老板相中,并交代他再画一些这样的画。
之后,艾本和珍妮断断续续的见着面,画家以她为模特创作出了一幅又一幅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本和珍妮之间渐渐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羁绊。珍妮长大了,艾本所画的一副珍妮的肖像油画被博物馆收藏了,他的生活亦渐渐得到了改善。可是,与此同时,珍妮却消失了。
绘画艺术有速成的方法吗? 长久以来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真本领需要真功夫,必须勤奋、必须辛苦,不要想着投机取巧,才能基础扎实、技艺精湛。可是电影《珍妮的画像》教给我们一个绘画艺术的速成之道。 第一是“倾听星星从云层走出来的声音。” 珍妮和艾本在郊外相遇,两情缱绻之际,珍妮憧憬地对艾本说“倾听星星从云层走出来的声音。” 让人感动的事情,通常跳出过于实际、寻常的生活,艺术更是这样。艺术必须跨界,混杂各种况味,调动起人们的听觉、嗅觉、视觉、触觉,使人们的情感融合进艺术家的创作之中。绘画里面有旋律,音乐里面有故事,诗词里面有绘画。这样的艺术品才有生命感,就像Smartisan手机会呼吸的状态栏。 星星从云层走出来,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呢? 这部分取决于当事者的心境,比如情人依偎在一起时衣裳摩擦发出的窸窸窣窣、踽踽独行的小男孩碰到空易拉罐发出的桄榔桄榔、独守空房时倍感寂寞的男青年电脑里发出的咿咿呀呀。 第二是画廊二当家评价《珍妮的画像》时候说的“这张脸看不出年龄,超越了时间概念。” 艺术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名垂千古,都不是因为它们向你展示出一清二楚的事物、或者一目了然的世界,卓越的艺术品理应可堪玩味、可以做出多样解释,只有这样你享受到繁复密织的思维乐趣。所谓谁的马多么俊美、谁的虾怎样藏头露尾,如果马只能俊美、虾只会躲藏,我想这些画作很难成为第一等级的艺术品。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戴,就是因为她是一个谜,可能交织了达芬奇的真实人生。在她浅浅的、意味深长的笑容里面,究竟藏着怎样一个秘密?是生活中的小情趣,还是对于惊天丑闻的蔑视,亦或是心爱之人的终于表白?为了解开谜题,人们分析其与达芬奇的关系,分析画作背景,却忘记作为一个艺术家,达芬奇就像中国的记者,为了安全、隐秘地叙述一个事情,故意修改背景、使用化名、甚至改变模特的性别。 第三是女人对于人生的困惑,就像珍妮说的: 你觉得人们能预知未来吗?我的意思是未来会发生什么(在我们自己身上)?你知道,有时候你对事情的看法很悲观——对那些从未发生的事情。也许那就是要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也许我们意识到了,只是不敢承认而已。可能这很傻,只是我可笑的胡思乱想。 在珍妮困惑的时候,艾本正在完善《珍妮的画像》。但他不理解珍妮吗?他只是不敢承认现实而已。因为珍妮咏唱的歌曲预示了一个不确定的、令人不安的未来,现实却如此美好。 我从哪里来 没人知道 一旦我魂飞魄散 任何遗迹都不会留下 因为感染了同样的困惑,他才能画出经典画作。一个被时光淘汰的女人,启示艾本的思域变得更加宽广、厚重。达芬奇或许经历了同样的困惑,才能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 珍妮改变了艾本的生活境况,但他们的拯救是相互的。艾本给了珍妮爱情和相对完整的人生,珍妮给了艾本富裕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需要的困惑,以及今后的失落彷徨。 这部1948年的电影像《聊斋志异》,也像《倩女幽魂》,也像《湖边小屋》(美版《触不到的恋人》),但比《聊斋志异》美好宽容,比《倩女幽魂》细腻含蓄,比《湖边小屋》直白温情。 它同样让我想到了安妮·弗兰克,珍妮慨叹人生终于完整的话也可以是安妮未遂的愿望: 这幅画竟然真的是我。我想总有一天它会挂在博物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将会驻足欣赏。
原来是各种“人鬼情未了”或者“穿越时空爱上你”的鼻祖(不知道还有没有更早的),男女主角非常美颜,一定程度缓和了某些台词的别扭。。片子的摄影真是太美了,在大多数场景都是夜晚或室内的情况下,发挥出了长处,约瑟夫科顿坐在月色下吐烟圈的侧影实在令人难忘
纯真时代的纯真爱情,黑白片的怀旧质感让这个纯美的故事更加动人。落魄的画家在纽约邂逅神秘的少女,从此思如泉涌佳作不断,纵然少女只是昙花一现的鬼魅,不禁让人想起《倩女幽魂》《人鬼情未了》的某个片断,能穿过时空限制打破阴阳相隔的,大概也只有童话故事里那般纯真的真爱了吧,真如女主珍妮所说,“只有真正爱过一个人,才算真正活过。”
Portrait.of.Jennie.1948.720p.BluRay.X264-AMIABLE“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夏天过去了, 秋天无声无息地来了, 珍妮没有回来
珍妮弗前段太显老,看着有点尴尬,后边倒是慢慢越来越和角色相契合了。受限于年代海浪片段略显搞笑,收尾不如期待中的好,不如前边那么浪漫缥缈。感觉Miss Spinney是个不同寻常的角色,但是结尾又没有揭示谜底,好纠结。
3.5 Jones明明把角色的每个阶段和层次都表现得不错,却依旧全程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尬感,太奇怪了...视听足够浪漫,摄影slay, 真·彩色电影。
3.5 这女人看上去起码40岁了,还TM little girl
摄影和视效很让人惊叹,黑白画面中的色彩有种默片既视感~
超越时空的爱恋,时光倒转几十年,衣袖飘飘,人影渺渺,是幻是真已不重要,他找到了属于永恒的缪斯;摄影一流,表演略夸张,结尾一刻钟画风突变,从黑白变成绿、红滤镜直至彩色画像的上色,感觉回到默片年代了。
有些镜头用了叠加的画布,营造了一种既唯美又不真实的氛围感受,仅存在浪漫幻想中的美好爱情还是疯了般的危险幻觉,到底孰真是本片的一个悬念。最后接近12分钟的色调与之前黑白胶片的巨大反差,但最后围绕灯塔戏大段大段冗长的铺陈着实效率低下,过于讲究场面的震撼力,好在本片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浪漫制胜。最后彩色的使用目的明确直接。
时间犯了个错,让他俩相遇。不受时间和空间束缚,不知何处缘起,也不知终于何处的一段爱情,摄影营造的暧昧氛围很动人,但许多桥段浪漫到几乎矫情和假...Jennifer Jones很不错,不过比起美丽而悲伤的珍妮,我更爱这位把爱情存在视作生命的画家
全片弥漫着一股令人不安的气氛,更接近想象中Gloomy Sunday的模样。摄影风格的追求加上到今天的影像失真,女主的容貌、身高、歌声,以及无处不在的配乐,都比谜底本身更神秘。情绪敏感的人很容易受到牵引,跌进黑暗的漩涡。
三毛曾经在《雨季不再来》中提到过这部电影,因为少年时被电影里的一支歌蛊惑因此大病一场。电影渲染了较强的悲剧性与宿命感。落魄画家和身世飘零的鬼魂相爱,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纵使不舍终究还是要舍得。看过后不太感动的原因大抵是男女主角表演好莱坞腔太重。
这部片放到今天来看也是独一无二的。完美的表演,恰到好处的光影还有德彪西的音乐...Jennifer Jones从女孩到女人嗓音的变化还是很惊人的。
我从哪里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风呼呼的吹,海哗哗的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雨季不再来》还有《温柔的夜》里面,三毛一遍一遍说这个电影,我们都还是太孤单。
看的第一部约瑟夫.科顿的影片,还是在很小的时候电视里看的,记得那时候在一本环球银幕上见到过一张科顿的照片就一直对他念念不忘,看完此片之后是彻底的被他的魅力所迷了。PS:时光倒流70年一定是受了本片的启发。。。
穿越时间,与君相逢。生于笔尖,存留画布。海啸的高潮场面是黑白片里少见的绿色滤镜染色,最后镜头的画像则完全用彩色画面展现。更罕见的是演职人员字幕完全放在片尾,片头仅仅出制片厂和片末。PS.修道院修女是由丽莲·吉许饰演。
因为三毛的《惑》而对这部电影产生了兴趣,今晚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难得的黑白文艺佳作,探讨了艺术的想象之美与惨淡现实融合的可能性。诗一般的意境,陷落其中。久久回味。PS:其实就是画家版的《倩女幽魂》啦
色彩运用有点意思。全片基本都黑白。但高潮与结尾各用了一种单色滤镜。最后一镜展示完成后的肖像用了全彩。拍得还行。就是片首Selznick假模假式的旁白令人作呕。
和小說略有出入,倒是在理念架構和情節敘述上更類似于之後很多年的那部時光倒流七十年,當然,這是一個更甚一籌的故事:一個女孩,愛上一個畫家,於是快速地長大以期配得上他。結局是悲望的,就像這個故事的夢幻和過於美好。影片的態度略微曖昧,遊走于真實與虛妄之間,指涉藝術家創作時的靈感與幻想。
影评人黄国兆说,“小津大部份影片的片头工作人员字幕,都是以方方正正的字体,打在同样的一幅麻质布料上,由默片至有声片,由黑白至彩色,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更递里,竟然没有丝毫改变。 ”……而威廉迪亚特尔则在布努埃尔十部最爱之一的珍妮的肖像中将小津两大招牌元素片头麻布与转场空境合二为一。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699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