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光阴的故事1982

    剧情片台湾1982

    主演:张艾嘉  石安妮  李立群  张盈真  李国修  欧阳莎菲  蔡灿得  孙亚东  

    导演:杨德昌  柯一正  陶德辰  张毅  

    猜你喜欢

     剧照

    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2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3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4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5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6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3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4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5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6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7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8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19光阴的故事198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13

    详细剧情

      该片被誉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四位导演拍摄的四段故事(《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构成了童年(小学)、少年(中学)、青年(大学)、成年(社会)四个人生时期(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梦幻世界的快乐和现实世界的烦恼,只是随着年岁增长,两者比例会有所变化。童年因某个好伙伴的离去而忧伤的小朋友(《小龙人》),成人结婚后的烦恼,可能会是因钥匙丢在房里只能穿着短裤在外面晃动(《报上名来》)。而青春期时被帅气强壮的大学生房客吸引了目光的女孩(《指望》),进了大学未尝不会变成另一种模样(《跳蛙》)。——人生充满多种可能,阶段的人生也没有好坏之分,只过就好。

     长篇影评

     1 ) 随便说

    最喜欢第一段《小龙头》:角色很灵,拍出了小孩子“怪怪的”心思与沉默。大量无声或者仅有配乐的画面,让没有几句的对白尤为突出。就像观众被对话吓到一样,这些说教意味的成人对白冲进孩子的世界,也把他们吓了一跳。不幸中的万幸,孩子们自己也有潜意识下对童真的执念,哪怕在忽视中也要去追寻。

    第二段《指望》里,我喜欢的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和期盼青春期的小男孩之间的对话。青春对女孩来说是无法向一个还处在孩童时期的异性吐露明白的,就像她已成熟的青年姐姐一样,对于情窦初开的问题不乐意理睬她青春期的妹妹一样。但向往青春期的男孩不避讳,他盼望骑车、跳绳长高、在上学路上练运球、至身高180时练投篮。他对青春期的期盼,是一种认真的步步为营。然而,青春期一定不等于打篮球,而是充满迷惘的一段时光。因此,杨德昌借男孩之口,突兀但是令人印象深刻地说出了只有大人才能看到的矛盾:“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了。” 这即是女孩男孩们正要迎来的青春迷惘。

    《跳蛙》的结局是意料之中的,所以过程理应有足够的吸引力。虽然角色本身性格有吸引力,但故事要素过多且没有闭环。《报上名来》也还不错,不过那样杂乱、烈日下令人烦躁的成人世界,可不是孩子们期盼的。

     2 ) “双面”“思辨”“画像”

    杨德昌导演的《指望》是四段中最犀利和批判的一部。他借角色之口表达自身对于社会变革下的台湾民众生活的看法、表达自身对于人生和存在的哲理性反思,因而被称为“都市文化思辨者”“知性思辨家”。以个体的成长经历来折射整个时代的背景和变革,以个体的心路历程揭示成长所要蜕掉的皮、所要面对的真相,《光阴的故事》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杨德昌结构叙事和人物的风格,“不同年龄阶段的家庭成员如同抽样调查中的不同样本,既共时地体现了各自生命阶段的苦恼和困惑,又历时地串联起整个生命过程的情感状态。”在静观和间离的镜头下,男孩说:“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正如《麻将》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到底要的什么”,而《独立时代》里的司机说:“活得好好的就行了,想那么多干什么”。杨德昌作为新电影的旗手,一直以对城市和人的生活高度关注和心理复写来进行冷峻的反思和批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最终新电影走向了一个“另一种电影”的窘迫结局。也许观众就像电影中的司机、NJ的合伙人一样,他们接受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然后顺从,不再反问、不再怀疑。两种不同的社会立场,知识分子如杨德昌“我觉得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批判社会,就是要对社会有所见解。若你只说好话,不说难听话,不会让我觉得你有思想,你有思想的话一定是双面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双面的。”

     3 ) 剧情 for myself

    《小龙头》叙述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小毛,经常沉迷于个人的幻想世界,不敢接近别的孩子。只有女孩小芬了解他,他和小芬成了朋友,两人 共享一段愉悦的童年。不久小芬随父母移居美国,又留下寂寞的小毛和他心爱的恐龙玩具。
    《指望》叙述正值青春期的初中女学生小芬,与充满 梦想的邻居男学生小华一起玩耍,一起成长。她暗恋一个大学生,后来发现他竟是姐姐的男朋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
    《跳蛙》的主人公大学生杜时联,总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他兴趣广泛,精力过剩,报名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有时又迷失目标。最后在一场激流游泳比赛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信念。
    《报上名来》描写一对年轻夫妇,搬入新居的一个早晨,女的忘记带证件上班而被拒之门外,男的在家中被人误会是小偷,挨了一顿揍。表现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社会生活中,竟然会丧失表明身份的能力和权利 。

     4 ) 开山之作

    《光阴的故事》被认为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开山之作,非常精彩,以后还会反复去欣赏。电影中四个导演四段故事,分别代表童年、少年、青年、成年四个时期,片段融为一体讲述了追忆成长的光阴的故事。电影和音乐同样作为艺术,我认为要像音乐音乐一样,带给人美感,让观者陶醉其中,享受观影之过程。我觉得这部电影首先带给我的是像音乐一样让人享受。第一个故事《小龙人》,以唱片机播放开始,播放完毕而告终,除了追求影片的结构完整性,是不是还想告诉我们像享受音乐一样享受故事呢?这个故事我觉得最有韵味。第二个作品《指望》有些片段,如草地学骑车,拍的很默片,最厉害之处是对懵懂少女心理的刻画;《跳蛙》中有几段很有诗意,其中一段台词太美了,我抄写了下来:

    宝髻松松挽就,

    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

    有情何似无情。

    我应该念文学科系

    我的内心蕴藏无穷力量

    我的眼神传达了我的冒昧

    我的嘴唇会告诉你 我爱你

    如果你看了电影,你就会知道这里引用司马光的诗多么合适。

    第四个作品《报上名来》则是一个喜剧。

     5 ) 光阴的故事与台湾新电影

    不得不承认,我和很多人一样,有很深的童年情结。它包含了对无法抑制的往事追忆,时光荏苒所留下的挫伤。所以,提起影片《光阴的故事》时,这个名字本身已经带有了超越于电影本身的一层意义。虽然我们挥霍光阴的途径不尽相同,追忆似水年华的契机也不是那么丰富,但依靠着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可以放肆地追忆。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同时,这样的烙印又根植于往事的模糊不清楚。这种奇特的差异背后,电影提供了一系列的途径去追忆。当时代的脚步不再顾及着每个人的追赶,新时代露出了它狰狞而又无情的一面,我们的旧事来不及回味,便已经被抛诸于脑后。不为何故,继续匆忙追赶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股充满青春激情的创作力量把《光阴的故事》推上了舞台,共同呼声还来自于电影所引发的一场运动,它给台湾电影乃至于华语电影格局都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光阴的故事》(In Our Time),台湾新电影运动问世二十多年的象征,一个用不断成长来讲述的光阴故事,导演分别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个故事则为《小龙头》、《指望》、《跳蛙》、《报名来》,分别借喻着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又为小学、中学、大学、社会四个跳级式的人生阶段,恰好形成了一个转动的故事,所有人也在重复这个必然而然的成长。
      
    那一年,后来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领袖人物之一的杨德昌走过了人生的三十几个年头,充沛的创作精力正在起点上。直觉告诉我,光阴故事舍弃了老年,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隐含了台湾电影的成长象征,需要起步,需要成长,需要激情,需要徘徊,但是不应该去涉及沉重的老年和衰败,然而,台湾新电影走过了辉煌的颠峰后,到二十几年的今天,已有入土的疲态。回首这二十几年,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当罗大佑、张艾嘉先后用他们纯粹却忧伤的歌声唱着《光阴的故事》,那时候,我还不知另有一个《光阴的故事》,经过悄然培育,1982年,这个故事出现在了台湾本土的许多地方
      
    回到篇首,每个生命孕育后的成长,都起于童年,对新电影运动而言,成长的起始,也是童年,所以,这一灵感到了陶德辰那里,就是一个美丽而简单的故事。不需要时代更不需要深刻的寓意,这个故事的纯真无暇已经让人难忘。身边人,都已不复当年孩时的纯洁——那个父母看管下无忧无虑又不懂世事的童年。
      
    再到《指望》的时候,轻轻的音乐里呼唤出了一个酸涩的青春故事,幽暗,安静。这个在时下看着早已被蹂躏无数次的初恋式朦胧,依然带着其自然的清新可人及毫无做作,展示着杨德昌初始的锋芒,也正是在那些黑夜焦虑里,是之后杨氏风格的一再凌厉。
      
    一个少女的初恋,就在不经意的一次开门后,悄然献出,镜头给出了很多阿芬注意的细节,如姐姐的身体,还有期盼对象的一举一动。当然,结局也是有点疼痛的,不过没有过多拘泥,便一下黑幕了。比较于《小龙头》里面尚是无意识的喜欢好感,《指望》里阿芬的意识成长显而易见,这不仅仅是身体变化所带来的,也是种似花蕊绽放的欣喜。那个和她一起矮了个头的小男生就是个天然对比,两个人都在那段日子里发生着很多变化,哪怕是一次细微的改变。
      
    《跳蛙》里杜时联成了一个永不言退的代名词,他所考虑的也不再是纯粹的爱情或者学业本身,而是寻找着机会磨练自己,这既是青春激情的表现,也是励志的一种手段。影片在最后一刹那有了个高潮,他终于如愿以偿。柯一正,这个以善拍成长教育片的导演,总是希望着大众能够回归心灵与生命的单纯。
      
    张毅的最后一个故事实在太短了,以至于连演员本身都刻画不好。像张艾嘉,除了几段对话外,几乎鲜有其他机会。虽然有好演员,虽然有挖掘的充分条件,但是故事不可避免地过分依赖于情节本身,现在看来精彩性确实要折扣很多,不过置放于当时,这般贴近生活的题材还是很值得一看。毕竟80年代初,能一下子吸引人视线的东西已属不易。人与人的隔阂,在水泥森林的都市里,已经被默认存在了,当我们大陆在10几年后才正视这一切的时候,《光阴的故事》已经早早揭示。当然如果对比于西方社会城市化的起步,这个故事也许很平常;但是于整个中国,却是比较领先的表现。
      
    片尾那对小夫妻恢复了正常的生活,那只恶犬也溜进了房内,邻居俩的寒暄把《光阴的故事》带向了一个平静的结局,普通大众的平凡生活,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笼子。
      
    不敢妄称这是一个诗意的故事,《光阴的故事》里面有诗意(对整个光阴流转的一种抒情追忆),却更多是写实(片子的发展及最后故事的结局),甚至是带有实验性质的,用四个短片合成一个故事,又有个人才华又有团体合作,新电影运动以这样的合作问世,实在是精神可嘉。相似的我们还可以在大陆第五代《黄土地》里找到和台湾那时侯相似的团结合作与努力进步。《光阴的故事》在当年就用这样特殊的形式赢得掌声和荣耀,从而掀开了一个新篇章,可以说,是次合作的收获。
      
    对于台湾新电影运动而言,收获成长与希望,这是《光阴的故事》带来的最好寓意。
      
    当年传唱一时的歌曲终于老去,成为了魂牵梦萦的回忆,这美丽歌词背后,我们还感慨着罗大佑这样一个传奇象征的音乐人物,同样的,《光阴的故事》也会是,不仅仅是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以及之后许许多多台湾导演的名字。黑暗的,苦涩的,这些不幸的代名词没有最终掩盖住一群人的努力。逝去的也许是伤痛,不灭的、更多的,依然是梦想。
      
    当1947年,杨德昌和侯孝贤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上天似乎有意把这两个人故意安排在一起,然后,等待着台湾电影美丽明天的到来,于是整个过程,即是光阴的故事。

     6 ) 《指望》大学一年级写的影评

         这是一部在20世纪60、70 年代台湾人所值得期待与盼望的电影。它虽然是一部剪辑片,但它却带了台湾电影一丝春的气息。在政治色彩十足的台湾,《指望》犹如一缕阳光,温暖了早已潮湿的“大国民”的心,尤其是那些面对政治铁幕早已麻木的民众,并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成长的关注。它是台湾新一代电影导演对新电影的成功尝试,并奠定了台湾现实主义的基调,并开启了新的艺术方向。
         该故事发生在台湾60年代的一座小镇上,一位母亲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大女儿由于高考失利在上补习班,小女儿小芬还在上小学,由于父亲过世,生活的重担都压在母亲的身上,并靠出租房屋来维持生计。
         该片是以小芬的心理成长历程为线索的。在内容上用小芬的生活事件作为故事情节,并描写了她的心理状态与潜意识的活动,深刻地刻画了小芬这一人物形象。
         无论是她看到姐姐成熟迷人的身体,还是看到姐姐时尚潮流的打扮、参加 party、与男生约会,都会无意识的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思考。
         当她脱下上衣惊奇的看着自己镜中含苞欲放的“花蕾”时;当她因痛经肚子不舒服而求助于姐姐时;当她梦中醒来,惊奇地看到并感受到他并不清楚的月经初潮时,她的心理;惊讶、欣喜、羞涩、恐惧、迷惑、无助……然而,这就是她身体发育的履历表,每个女孩儿都经过的那段的心理长草的花季岁月。
         由于渴望长大的愿望,促使她和同学一起去学习脚踏车,因为在孩子的眼中那是评定人是否长大的一个标准。也许是童心未泯,在鸟声悠然,阳光和煦的日子里,两个孩子欢快的练习单车,那轻快的钢琴曲伴随他们频频摔倒的镜头,无奈静坐的神情和撅起的倔强的小嘴,告诉我们成长是要付出下小小代价的……
        也许是女性荷尔蒙的作用,也许是姐姐交男朋友的刺激,使小芬原本迟钝的嗅觉敏感到男人的存在,她不禁问姐姐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男孩子的……
         就这样一个男大学生走入了她的眼睛。这位新来得房客,占居了她所有的幻想空间 他健壮的肌肉,强壮的体魄,成熟、英俊、潇洒,赋有磁性魅力的一切无一不深深地吸引了小芬的眼睛和激发了她强烈的渴望……此时,音乐又响起,悠扬的钢琴曲,节奏是心情,那种痴痴的滋味是倚目驻足……
         然而就在她鼓足勇气去靠近他时,夏夜蛐蛐的即兴演唱并没有让她成为她心目中“白马王子”的公主,当她即将叩开王子的房门时,她却叩开了自己青涩的心扉。那一幕——姐姐和她的王子贪婪的吻,不仅刺穿了她的眼睛,更刺痛了他羞怯的心灵。心跳加快却使她走出了家门,走在了夜里……
         在昏黄的路灯下,只有影子伴着她的脚步,此时此刻她在想什麽那?一个被爱召唤的天使,就这样静默的从天堂走到了人间……她的脑际是一片空白,这时她的同学骑着她的单车晃晃悠悠在她面前停下,可她空白的思维却不能使她去注意她的同学,那种青涩幻想爱的突然死亡,并使它流产于她对同学的无视……
         男同学的喃喃自语,莫名了自己对小芬的关切,孩子天生的自慰心理告诉小芬并告诉他自己,他要再去逛逛……随着“啪啦”一声响,静谧的夜将小芬唤醒,而他同学的自行车梦也在黑夜里结束了,他同样从天堂来到了人间。而小芬的空白却由那颗和同学同样遭遇失落心的吻合而获得了充实,使她快步上前,扶起了她的同学。面对两个人的迷惑,面对观众的迷惑,导演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并让小芬的同学告诉了你我他,同样告诉了小芬:“我以为学会自行后,该去哪里就去哪里,可是当我学会了之后,我又不知道去哪里了。”这句话是导演的点睛之笔,使观众和小芬都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平衡了每个人的心理。
         最后的电影画面,有理由让我们和小芬他们继续走下去,继续成长……
         深蓝色的天,群星闪闪, 昏黄的路灯,男生喋喋不休的成长话语,远去的背影,不禁使人联想到:夜更深了,舒服的床,温暖的被子,甜美的梦乡,再见,成长的烦恼……
         该片的视觉画面柔缓恬静,虽然没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冲击,但却可以陶冶观众那私处的真性情。故事情节稀松平常,仅仅是平常人的生活画面,没有那麽富丽堂皇,但却能够召唤沉迷于黑金政治中的人们回归生活,回归人本位。
         就像影片的名字一样,《指望》,一语双关,不仅是女主人公的美好期待,也是电影导演对观众的期待,对这个社会的期待!
                                        
                                                  2007 年 1月 6日
                                                       

     短评

    《指望》:有披头士也有越战的沉闷压抑八十年代。除却庭院外观俯瞰镜头以外,将外景贯入室内的窗外镜头无一存在。暗淡灯光充斥整个室内外空间。无力的悲伤基调就像少女无表情的脸。少年是杨德昌,说着和“一一”一样哲思而沉重的话:我以为学会骑脚踏车就可以去喜欢的地方,现在学会了却没有想去的地方了。

    6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 喜欢跳蛙那段,里面一个教授讲西游的挺有意思,“孙悟空代表了心,猪八戒代表了性,沙僧代表了意,三藏有了心性意才为之真人,才能在自我意定的路途前行。”

    10分钟前
  • 胡子一大把
  • 推荐
  • 塞满了一堆概念,包括杨德昌那段,仍是拷问多次的“你到底需要什么”。所谓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也不知新在何处?两相比较我觉得比其晚一年的《风柜来的人》才更具代表性。

    15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 曾经还以为罗大佑的那首歌是这部电影的插曲… 创意不错 大事云集 但感觉缺少些什么

    20分钟前
  • Bill
  • 推荐
  • 喜欢后三个故事!红色大门〜骑车的那个tracking shot很赞音乐也好。啊呀,小妹妹移情别恋了虽然剧情看来狗血,但杨导处理得很好,空镜头和家门口街道的几个镜头都很赞。好吧那几个镜头竟然想到杨树与路灯。。台词不多不少很合适哈哈!柯一正的出乎意料的好虽然节奏略奇怪。心里心外,蛤蟆的意象等

    25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 这叫神马玩意。粗糙,虚伪,根本没有开创性。

    28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较差
  • 杨德昌让其它三个黯然失色,原来和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没有什么关系…20170709@广州奇遇书店

    29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 台湾新电影开山之作,是对理想主义的尽情描绘,四阶段合一便是成年之前的散漫时光。镜头一直在描摹成长,以时间为线条勾勒出人物蓝图,消音处理则把人物缩小化,丧失本能后任其生灭。[指望](自行车与启蒙;大师范十足)≈[小龙头](怪力梦境之歌,情感的胜利)>[跳蛙](以闹钟声为背景,略沉闷)>[报上名来]

    32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 2012修复版,画质感人。四个短片应该对应的分别是50,60,70.80年代。《小龙头》里移民的背景。杨德昌那段有明确时间标定(1966披头士武道馆演唱会),古典音乐确实用得漂亮,声音剪辑有想法(比如少女决定去敲门之前的那段),也能看出些日后[牯岭街]的视觉动机。但,杨德昌那段居然还不是里面最好的——柯一正那段《跳蛙》真是起点太高了,剧作、人物、表演都可圈可点,可惜后面主要当演员去了。之前看《白鸽计划》还记得张艾嘉对参演这个短片集念念不忘,不过《报上名来》水平也只能说一般。

    3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最爱老杨的《指望》。第一部电影就让我春心萌动。小芬很漂亮,大学房客是陈晓东吗?《报上名来》很生动(张艾嘉和李立群原来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化)

    37分钟前
  • 陈上进
  • 力荐
  • 四段故事喜爱程度从前到后,都有对身体的关注和展示,修复版清晰。小龙头里少年成长中不被理解和委屈有被触动,尤其在操场上神游配When a Child is Born那段。而杨德昌的指望能看出其锋芒,视听语言极为细腻,眼镜怎么那么像我小时候。三四有趣但糙些了,看几位大咖年轻时的样子,有现在微电影的意思。资料馆

    42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 1、小龙头和指望,严重契合共鸣了记忆,如携手偷逃寻模型、分别时眼波流动、旧式庭院布景、少女的温婉感伤、静夜朦胧的小巷。2、“我一直急着想学会骑车。我以为学会以后,爱去哪里就去哪里。现在会骑了,却不知道要去哪里了。”——人的一生,不断重复着这个过程,直至归于尘土。【★★★☆】【入】

    46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 1.小龍頭:被遺忘的孩子,被放逐的童年,失語、冷漠與孤獨;2.指望,經痛,懷春,少女情懷總是詩;3.跳蛙,理想的現實之痛,如同瓶中的跳蛙,束縛與重壓;4.報上名來,一個早晨的細瑣,透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與隔膜,現代生活中的另類孤獨和處境。四個故事,一段人生,如果來詮釋光陰,最好的是,死亡。

    50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 最喜欢杨德昌的部分,精彩,中学时青春期的萌动,4星。《小龙人》3星半,《报上名来》3星,诙谐有趣;《跳蛙》两星半,无感。

    5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 有趣 越看越好看的电影2010.6.27/没想到因缘际会的居然大银幕2刷了。上次看国修老师还在世。。。

    60分钟前
  • 不聊电影
  • 力荐
  • 《小龙头》那夜我们手牵手一起寻找小怪兽,童真的色彩记忆常伴左右。《指望》初潮戳动了春心的觉醒,对身体与情感的探秘如同学骑单车一路摇晃摸索,踏出青春的轨迹。《蛙跳》大学时你如沙僧一般隐忍坚韧,如八戒般春光灿烂,如悟空般大干一场,如唐僧般不近奶妈。《报上名来》这个男人真牛逼,裹条浴巾闯街区。人模狗样爬墙梯,仰面朝天认邻居。最喜欢的还是《小龙头》,因为会回想起小时候手牵手的女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每个时间段的光阴故事,不需要刻意编排戏剧性,不需要配乐烘托情绪,不需要镜头营造视觉冲击力,只是自然的想起就自然的在脑海里放映。

    1小时前
  • 之晨
  • 推荐
  • 《指望》是里面最为成熟的一段。杨德昌从一开始就带着浓重的女性叙事视角,而他的影片中多半都是男人自杀。他似乎希望用女性的角度看待世界,但内心永远是个绝望的老男孩。

    1小时前
  • 牛角酥
  • 力荐
  • 第一个的歌曲好听 忧伤 第二个一般 萌动 杨德昌一直爱说教 第三个 迷乱 结尾好冷 拿错旗子了?第四个有意思 证明长大了就是一废物 结尾应该是摔死才完美

    1小时前
  • 琧婯
  • 还行
  • 《小龙头》、《指望》、《跳蛙》、《报上名来》分别对应童年 少年 青年 壮年时期,看了不少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主要作品,感觉新浪潮就是借用孩童视角为外壳,本质还是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与诉求。这么说的话,他们好像一直没有长大的样子。拍得最好的肯定是《跳蛙》,但个人最喜欢《小龙头》

    1小时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 最喜欢的反而是陶德辰的《小龙头》,不被理解的童真和别离之愁都表现得恰到好处。杨德昌的《指望》是个少女怀春物语,超前九把刀三十年表达出“成长最残酷的部分,就是女孩子永远要比同年龄的男孩子成熟”。柯一正的《跳蛙》略乱了,张毅的《报上名来》是非常有趣的幽默小品。

    1小时前
  • Mr.Graceless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