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总统

    剧情片英国2014

    主演:Misha Gomiashvili  Dachi Orvelashvili  

    导演:莫森·玛克玛尔巴夫

    猜你喜欢

     剧照

    总统 剧照 NO.1总统 剧照 NO.2总统 剧照 NO.3总统 剧照 NO.4总统 剧照 NO.5总统 剧照 NO.6总统 剧照 NO.13总统 剧照 NO.14总统 剧照 NO.15总统 剧照 NO.16总统 剧照 NO.17总统 剧照 NO.18总统 剧照 NO.19总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6

    详细剧情

      武裝革命推翻獨裁政權,是以暴制暴,還是以暴易暴?國際影展常客伊朗名導馬克馬巴夫描寫一位被推翻的獨裁總統帶著小孫子逃亡,喬裝成貧民、躲藏社會底層,遇見一個個因其恐怖統治而殘破不堪的家庭與個人。究竟他應該被吊死?燒死?斬首?還是隨眾人渴望的民主起舞?本片獲選 2014 威尼斯影展開幕片,虛構而映照現 實。人道主義至上,刀刀見骨卻毫不煽情。

     长篇影评

     1 ) 移民美国的准备问题

    对于一个不大看政治题材影片的女生,我个人认为《总统杀局》还是拍得不错的。虽然开场前半小时颇为沉闷,个个说话都那么快,而且都是些竞选专业用语,连一向自认为英文很好的我也只能猜个大概。但是逐渐地故事矛盾显现,在不知不觉中层层升级,可以说还是相当扣人心弦。

    至于影片所反映的政治黑暗的问题,我想,不是个大问题,所有的黑暗都来自于人性的软弱和黑暗,这种软弱和黑暗贯穿古今,甚至不分男女老少——正如《苍蝇王》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恶。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制度,正是希望以制度的方式把人性加以约束,将人性之恶对社会的损害降低到最小:而目前已知的最先进的制度,正是影片中反映的这种民主制度。不错,这种制度里仍然有渣滓,自由媒体也有渣滓,但是起码你可以看到,片中的人物也不乏有各自的理想,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对与错,也很害怕犯错带来的后果。这种fear, 这种consequence,正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约束,正是民主体制的体现:让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心存恐惧,让他们知道头上悬着的宝剑,在我看来,正是法国大革命以降,人类社会的最大进步(科学除外)。所以如果有人说他看到了民主政治的黑暗,那我要问他是否看到了对惩罚的恐惧?

    最后我想插出去,说说另一个话题。
    P在影片看到一半时宣布:这部片子告诉我我现在还不能移民到美国。我认为很有道理。平时我们看太多好莱坞和HBO,以为对美国文化已经了解得面面俱到。殊不知《指环王》和《欲望都市》只不过是些全球化的出口产品,就跟可口可乐一样。如果你只知道这些,是不足以与美国人对话,甚至幻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正如一个500强的高级经理告诉我,自从他去读了杜克大学的MBA,才知道美国人真的很牛逼,跟那些人相比,让他第一次感到humble,并且意识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不会开着大门欢迎我们进去的——那个门槛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
    但是如果你们家里有卫星天线,好好看看CNN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哪一天你看懂了,你就可以移民美国了。
    我家没有卫星天线,不过我已经从美国版的Vogue杂志,进阶到New Yorker,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之后,我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这本杂志,它让我知道,美国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许多,也更加有趣。等到哪天我能把New Yorker完全读懂,我就准备移民去了。

     2 ) 理想到现实

    看完才知道导演是乔治克鲁尼 作为一个知名(老)帅哥演员导演出这样的片子还挺惊艳的

    故事是个男版美版政治版甄嬛传 一个年轻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污浊环境下放弃理想 然后不是逃离可怕的体制而是尽可能在体制里活的更好

    最初steven是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竞选阵营里的二把手 对付媒体游刃有余 自家老板既正义伟大又胜券在握 不出意外就能去白宫干活 加上金发实习生妹子还主动投怀送抱 真是顺风如意

    谁知一夜之间才发现妹子怀孕 上司怀疑 对手妒才陷害 手握老板丑闻 之前的一切美好未来泡泡都啪的破了

    不如退出政坛去咨询公司拿高薪做无聊的工作一辈子?

    但是他也不想这样做 即使他看到了所在的政坛多么污浊他还是想呆在这里 这里太高端 刺激 有压力又有奔头 哪怕低头去求对手阵营 或者拿手里的丑闻逼迫前任老板 这么难看的手段都拿出来了

    虽然莫里斯不相信steven手里有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丑闻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他开出的条件 为什么不呢 steven的才华让对家都妒才陷害 不逊于现任经历paul 他能帮他拿下选票走进白宫 Steven也明白哪怕清清楚楚看到莫里斯是个道貌岸然的人渣 他依旧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条路 这两人若不绑在一起就都各自陨落 所以只能看穿了对方的不真心不正义仍然这么心怀不轨的一起演戏

    所以故事的最后steven对着镜头沉默许久 导演没拍他是继续演戏还是说出真相复仇 但我想想steven是继续演戏 复仇?什么仇呢?开除之后回归挤走了上司 新的实习生会代替旧的 依然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 像是不曾见识或者思量过政治的险恶 而最关键的是steven依然渴望权力名声地位竞选班子和白宫路 这大概就是现实了

    但他理想主义的心应该是死了 若是没死那这部戏是算白拍了 或者是最极端的理想主义?

    --------------------------------------------------------------------------------------------
    PS政治圈的牛人真是太高端太酷了 K街百万年薪的咨询公司轻松无聊又失败TAT
    PPS克鲁尼好帅 镜头光线配乐控制的很棒啊 作为导演一点都不显得手生 各种演讲 对峙 都很有戏 高司令怎么越来越鞋拔子了但是还是很帅!Paul和那个女记者都很抢戏 对记者说的“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很直观的揭示steven性格想法最终走向腹黑

     3 ) 《選戰風雲》(The Ides of March -2011)

    直接讓我想到多年前看的《風起雲湧》。好萊塢拍這種大量台詞的政治電影技術上都滿厲害的。故事想想其實滿小的,又是一個懷抱天真理想的選戰操盤手和一個和少女亂搞的州長,主角原本是雙方選戰策略下的牲犧品,後來掌握了州長的把柄在權力鬥爭中逆 轉勝利,同時卻也失去了他對政治的理想。這種政治中理想和現實的掙扎妥協或許不是什麼新鮮的主題,但做為推動戲劇的元素還是滿有效的。

     4 ) 简介 一句话评论 幕后制作 花絮

    【内容简介】

      故事以克鲁尼饰演的完美的民主党政客迈克·莫里斯为核心,他天才、帅气、野心勃勃,充满领袖气场,他向公众保证他会诚实于自己所言。斯蒂芬(瑞恩·高斯林饰)则是他竞选班底中的媒体发言人,这个新兵的势头几乎盖过了竞选班底中的老头目保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饰)。不过政治总会慢慢显示出其自身的险恶。
      斯蒂芬与前来实习的大学生莫莉(埃文·蕾切尔·伍德饰)发生了一段恋情,却不经意发现了莫里斯与她有过一夜情,而莫莉还怀上了孩子。随后,斯蒂芬与莫里斯对手的竞选主管(保罗·吉亚玛提饰)私下会面被曝出,他被迫辞职,而莫莉更是因此自杀……
    幕后制作

    【一句话评论】
    虽然克鲁尼送上了一出精彩、好看的电影。但还是应该说,这部电影太过于商业化。在威尼斯,它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卫报》
    影片的成功关键,在于一群配角演员的表现,他们完全烘托出了整部影片的气氛。他们的存在,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有说服力。
    ——《邮报》
    技术上的专业性和精准性,让克鲁尼把很多元素融合在了一起,拍摄了这部纯粹、直接、简单的电影。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导演自述
         《总统杀局》改编自比卢·威利莫的戏剧剧本《法拉格特北部》(Farragut North)。当读完了剧本,格兰特·赫斯洛夫和我都被这个漂亮的剧本打动了。随后,在2007年,我们开始了影片的前期制作。那个时候,奥巴马刚刚被选成美国总统。突然间,制作这么一部政治片似乎是不合时宜的,每个人都很期待奥巴马的执政,所以我们把影片的拍摄日期退后了。也就在一年之后,人们对奥巴马的乐观主义渐渐消去,所以这部电影也便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开拍。应该说这不是一部讲述政治的电影,而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如何在高层获得成功的故事,他的成功让他付出了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发生在政坛的关于道德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是瑞恩·高斯林,没有人能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保罗·吉亚玛提和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的演绎也很出色,他们的配戏使得高斯林的表演更有说服力。埃文·蕾切尔·伍德是我心中的莫丽的唯一人选,值得庆幸的是,她对我说了Yes。玛丽莎·托梅的表演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她做的每一件事,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这部电影里的艾达也不例外。我在电影里的角色是一个政府官员,这是我扮演过的最政治的角色。
    作者:云起

      政治作为背景

      即使不在好莱坞,乔治·克鲁尼对政治事业的热情也是出了名的,他除了积极参与各项政治活动之外,还积极帮助某些参议员拉款,甚至还拍摄过政治题材的电影《晚安,好运》。在好莱坞中,他算得上是最有政治积极性的电影人,一项民调表示,如果下一任美国总统出自好莱坞,那么乔治·克鲁尼则会坐上总统的宝座。

      这么关注政治的导演在拍摄《总统杀局》时,也曾对政治有过戒备心理。2007年,克鲁尼和格兰特·赫斯洛夫一起改编好了本片的剧本,但是当时奥巴马竞选成功,全体美国人都沉浸在了欢乐之中,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人们对他抱有乐观的想法。于是克鲁尼便决定停止这部电影的制作,等到热潮过去再说。一年之后,人们看到奥巴马与其前任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所以群众的乐观的情绪也便烟消云散,克鲁尼这才把剧本拿出来拍摄。

      不过,克鲁尼本人却并不觉得这是一部“政治电影”。他说:“政治在这部电影里只是一个背景、一个舞台而已,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这个故事,更多的还是关乎道德,关乎一个人是不是能面对自己的灵魂的。所以,把剧本改编到华尔街,或者是其他的任何背景里,都能成立。不过,我确实偏爱那些极有权势的人,他们有权力和力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达到一些并不道德的目标。于是,影片的政治背景绝对提升了电影的档次和品位,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选择和表现才有最典型的意义。我觉得,人们在政治的中的行动是一如既往的,从尤利乌斯·凯撒时代开始就是这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其实,影片中的政治性在克鲁尼看来,只是一种必然的内容,因为美国社会的发展和电影的题材,都和“政治”相关。他说:“我是那种成长在70年代的人,看着很多与政治相关的电影长大。那些伟大的导演拍摄的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公民权、女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反战、美国梦等等。我觉得我很有必要拍摄这么一部电影,来反映当下的社会问题和症结。我在电影中讨论了一些诸如权力过大、政治内幕、打击报复等等内容,当然,我没有给出什么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因为我只想在影片中讨论和展示这些问题,而不是给出解答。”

      大腕班底

      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乔治·克鲁尼前前后后花掉了4年时间,而且还自己到处为影片找钱。因为这并不是一部会在票房上有太好表现的商业电影,而且影片的题材敏感,所以即使是200万美元的制作成本,也让克鲁尼捉襟见肘,叫苦不迭。不过,即使只用了200万美元,克鲁尼还是成功地找到了瑞恩·高斯林、菲利普·塞默·霍夫曼、玛丽莎·托梅、保罗·吉亚玛提、埃文·蕾切尔·伍德这样的奥斯卡级别的表演班底。

      谈及是如何找来这些主演的时候,克鲁尼说:“我很幸运,因为我手上的这个剧本正好是他们都想来拍摄的。于是,在好运的驱使下,我得到了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阵容。很多演员都很主动和积极地要求加入到剧组中来,在创作剧本的阶段,我们对主演有很多设想,但是到了真正的寻找演员的阶段里,目前的这些演员几乎都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尤其是瑞恩·高斯林,他是所有演员中最积极的一个,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参演这部戏的激情。在有了这样的阵容之后,做导演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了,而且创作的乐趣也就渐渐显现了出来。而且,指挥这些演员表演,比我自己在摄影机前表演要有乐趣的多,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体验。”

      谈及影片以及和克鲁尼的合作,瑞恩·高斯林说:“这的确不是一部政治片,而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惊悚片。影片里面没有任何政治性的暗指也没有什么隐喻,政治在这里只是一个背景和舞台。我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华尔街、好莱坞或者是什么工厂里都可以。可能这就是这个故事本身所带有的戏剧性的缘故吧。克鲁尼是一个很好玩的家伙,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满满当当的,他不停地表演、修改剧本、导演、制片、筹钱等等。休息的时候,他会和我们打打篮球之类。”埃文·蕾切尔·伍德说:“首先我很喜欢我在片中的人物,这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角色,其次我也很喜欢这个带有政治味道的惊悚片,因为很难得有机会能出演这么一部题材与合作伙伴都很杰出的电影。我很喜欢克鲁尼,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他也是演员,知道什么地方适合演员自己发挥,知道什么地方要导演的剪辑来展示。所以和他合作很简单也很愉快。”

    【花絮】
    ·影片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其原名叫做《法拉加特北站》(Farragut North),是美国新锐剧作家鲍尔·威利蒙的代表作,他曾参与过2004年的美国大选,并从中得到素材和灵感创作出了这部百老汇舞台剧本。
    ·影片上映的时候变成了《总统杀局》(The Ides of March)。据说索尼公司为了影片的名字和乔治·克鲁尼发生过争执。因为舞台剧的原名在美国享有广泛的知名度。不过在克鲁尼的坚持下,影片最后还是以The Ides of March为题发行。
    ·The Ides of March的字面意思是3月15日。在历史上,这一天是尤利乌斯·凯撒的遇刺日。在莎士比亚的剧作《尤利乌斯·凯撒》中,一个预言者告诉凯瑟,要“当心三月十五日”。所以The Ides of March的片名是一个象征,暗喻着某种争执上的阴谋和诡计。
    ·影片在标题时间的前一天,3月14日开拍。
    ·影片原计划在2011年的12月举行小规模的点映。可是由于在威尼斯电影节上的口碑不错,索尼把影片的公映时间调整到了2011年的10月14日,后来又提前了7天,放到了10月7日。
    ·影片得到了意大利电影频道的投资。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放弃了主演一角,不过他还是担任了影片的制片人。后来克里斯·派恩也曾是主演的人选,只不过最后瑞恩·高斯林得到了这个角色。
    ·布拉德·皮特曾经是扮演保罗·萨拉的人选。后来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代替了他。

     5 ) 凝视政治的深渊

    “我不是基督徒,也不是无神论者;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穆斯林……我的信仰写在一块羊皮纸上——叫做“宪法”。如果我资格不够老,别投我的票;如果我不够高,也别投。这我都奈何不了。”(I am neither a Christian nor an atheist, I’m not Jewish or Muslim … my religion is written on a piece of parchment called the Constitution. If I'm not experienced enough, then don't vote for me. Or if I'm not tall enough. I can't do anything about that.)

    全片始于总统候选人麦克•莫里斯这段政治演讲。

    当我们被他富于魅力的嗓音和直击人心的坦诚慑服时,出现在话筒后的却是他的新闻官斯蒂芬•梅耶斯,我们这才意识到演讲只是为了给电视辩论测试话筒——全片反讽的基调就此奠定。 影片中,这种声画对立的技巧频频出现,凸显了政治口号与现实的对比。

    在两人后厨交锋的高潮段落,我们先是听到黑暗中莫里斯低沉阴森的声音,迥异于他在话筒前的机智风趣。

    随着梅耶斯的眼光穿过一排厨房储物柜,莫里斯的阴森面孔才从黑暗中显现。

    而梅耶斯为了报复上司和莫里斯,也变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当片末,摄影机试图捕捉斯蒂芬《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式的零度表演时,他凝视着镜头,一个音节都没有发出——分明知道深渊也在凝视着他。

     6 ) 一堆伟大的烂苹果

    《总统杀局》是乔治-库隆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被选为2011年威尼斯影展的开幕片。整体来说,这不是一部让人太过惊艳、会吓一跳的作品,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演员表现,都比较保守且中规中矩。然而,这部小规模的片子,在议题和手法上,却又表现出十足的诚意,以最简单和朴素的方式将政治和人性里的冲突展现出来,没有刻意哗众取宠或是讨好观众的矫情桥段,也没有强烈的预设立场和道德批判,因此反倒能引人深入思考。

    《总统杀局》改编自一出舞台剧,讲述一场发生在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在俄亥俄州进行初选时的事情。当时有两位候选人同时角逐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资格,在激烈的选情下,俄亥俄州成为决定两方胜败的关键地点,谁能赢得俄亥俄州,谁就能出线成为民主党正式的总统候选人。此外,由于当年共和党的实力不强,因此成为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这人将成为下一届美国总统。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这场即将在俄亥俄州举办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便成为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也成为两方人马拼死斗争的场子。

    影片主要是从乔治-库隆尼所扮演的一方,一个名为莫里斯的州长及总统候选人,的角度来探讨竞选过程中,相关人员在里头所面对的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莫里斯是一位态度激进、政见尖锐、强力主张社会公平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候选人。为了竞选总统,他成立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竞选团,其中由保罗担任总负责人,负责一切具体事务。在保罗底下,有个才智出众的年轻人史蒂文,是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选举团里的首席智囊。《总统杀局》便是以史蒂文的核心,呈现周围人们如何在政治圈里形成一个残酷的食物链,以及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个人必须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最终胜出。

    史蒂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金童,虽然才三十岁,进入政治圈的时间也不长,但方方面面都展现出过人的才华与机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相信理想、相信莫里斯是一个能将美国带向社会公平的政治人物。史蒂文与上司保罗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组合,后者虽然不像史蒂文将理想放在首位,但他助选的经验丰富且老到,深谙各种制胜手段和计谋。相比之下,他们的头儿莫里斯更是他们当中最讲究原则和理想的人。当俄亥俄州的选情进入胶着,一个手上握有大量票源、足以左右初选结果的议员汤玛斯,提出以“国务卿”这个职务作为合作的代价。史蒂文和保罗都希望莫里斯能接受这个交换条件,但莫里斯却坚决不答应,因为议员汤玛斯不仅在政见上与他不合,人品也无法让他苟同。

    ■影片的转折处发生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对手候选人的选举团负责人偷偷约见史蒂文。处于激烈的选举斗争中,史蒂文与对手的人马私下碰面是个大忌,然而因为第一时间没能联系上保罗,史蒂文出于虚荣和好奇,结果就毅然赴约。果不其然,对方提出挖角的提议,还告诉史蒂文,他们已经和议员汤玛斯达成协议,将毫无悬念地获胜并取得总统候选人资格,对方据此更进一步地劝告史蒂文:“想为朋友工作,还是为想为总统工作?”

    第二件转折事情是史蒂文和手下的一个女实习生莫莉好上。这件事情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只是史蒂文竟然因此意外地得知,莫莉前段时间曾经和莫里斯发生一夜情,虽然只有一次,但却因此而怀孕,现在急需一笔现金来堕胎。在这关键的时刻,这种丑闻对莫里斯的选举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伤害。

    在这当中,史蒂文面对了理想与现实、工作与情谊的冲突挑战。由于对手已经取得议员汤玛斯的合作,极大可能性会赢得选战,此时如果跳到对方阵营,则代表自己将拿到进入白宫的门票,但代价是必须背叛莫里斯和队友们对自己的信任,以及背叛自己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至于莫里斯与女实习生莫莉的事情,如果是基于工作和选举,史蒂文应该立即公事公办,让莫莉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尽速拿掉孩子,并在之后立即将她开除,让她从团队中消失。只是这么做,对莫莉来说,不免过于残忍和现实,毕竟要打断的是她的政治理想和工作前途。

    面对这两个心理冲突,史蒂文最终选择了职业操守,也就是将对手约见自己这件事和具体的谈话面容,一五一十地告诉上司保罗。至于莫莉,则是以顶头上司的身份,严格要求她对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保密、私下安排她堕胎、并且要求她在事情结束后立刻离开。毕竟,莫莉自己犯了错误,做出危及团队和选情的事情,就必须认命地承担后果。只是史蒂文万万没有想到,在做完这两件事情之后,竟然发生了意料不到的后果和变化。

    ■在告诉保罗自己私下与对手方见过面后没多久,史蒂文就接到《时代》杂志的记者艾达的电话,艾达表示她从秘密管道得知史蒂文与对手方见面的事情,并且表示如果除非史蒂文说出他们这边与议员汤玛斯之间的谈话内容,否则她就要将史蒂文背叛自己团队的消息登在报纸上。这把史蒂文吓坏了,毕竟如果消息见报,史蒂文的前途就完蛋了,因此他哀求对方手下留情,还提到自己一直当对方是好朋友,一直非常友善地为她提供各种消息。不过,艾达很无情地说,史蒂文之所以把她当朋友对待,那是因为她是《时代》杂志的记者,一切都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史蒂文本来以为是对手方将见面的消息透露出去,不过很快地上司保罗就承认是他透露的,因为这样便能名正言顺地开除史蒂文。至于为什么要开除史蒂文,那是因为他不能接受忠诚度有问题的下属,不能让相互猜疑的因子留在竞选团里头。至于莫里斯,他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也非常同意这样的处置方式。

    史蒂文简直是气坏了,他立刻就跑到对手方那里,决定加入对方的阵营,还提出自己手上有一个大消息,可以让莫里斯一败涂地。史蒂文的反应和反击方式,尽管极为情绪化,但也非常人性、可以理解,然而人心的幼稚和自私在此刻却也显露无遗。当史蒂文最初考虑是否加入敌方阵营、是否无情地打断莫莉的工作前途时,当他人的命运握在他的手里时,他冠冕堂皇地说自己理想高远、道德高超,将职业道德置于个人发展和私人情谊之上。然而当情势逆转,当他自己犯下危及团队和选情的错误,而别人选择无情地打断他的工作前途时,他就毫无犹豫地将职业道德扔在一边,不择手段地要施以报复。

    只是政治这池子的水有多深,史蒂文直到最后的打击降临才彻底明白。史蒂文在气急败坏和自信满满的情况下投靠对方,却没想到对手方竟然一口就拒接让他加入。对方很直白地承认,当初之所以挖角他,固然是基于能力的考虑,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要破坏史蒂文和保罗这对黄金组合,如今他被开除了,黄金组合没了,让史蒂文加入与否就不再重要。而在史蒂文被敌方开除后,我方雇用他就显得很不智,一方面是愤怒的情绪可能会让史蒂文做出错误的决策,一方面是会显得我方收了一个对方不要的垃圾。

    在被残酷现实狠狠痛殴之后,史蒂文接着便迎来一个生命的沉重打击—女实习生莫莉自杀死了。莫莉是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女孩,父亲是知名的政治人物和虔诚的天主教徒。在她独自悲惨地去拿掉孩子,独自艰辛地回到家中后,她一再给史蒂文打电话,想哀求他不要把自己赶走,让自己继续留在竞选团中,但史蒂文始终没有接电话。而在得知史蒂文被开除后,莫莉彻底绝望了,她知道史蒂文一定会投靠敌方阵营,一定会说出她和莫里斯之间的事情。如此一来,不仅自己的工作前途完了,自己的人生也彻底完了。因为这个消息传出去后,自己不仅将拖垮莫里斯的前途,父亲的政治生涯也将受到牵连,而且父亲笃信天主教、生性保守,更是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

    以正义、以道德为名牺牲他人有多容易?以华丽的辞藻谴责他人有多方便?但潜在的代价究竟能有多巨大,往往要到实际面对时,才知道自己根本承担不起。每个人在义正言辞、在冠冕堂皇之际,如果真真切切地抚心自问,除了最迟钝和最无知的人,有多少人真敢说最终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实质的利益,或是光大了自己的形象,或是显摆了自己的知识和道德水平,在牺牲他人时,人们最终总能收获这些东西。而当易地而处,却没有多少人真能毫不犹豫、毫无怨怼地让别人牺牲自己。人都是自私的,只是包装方式不同,自我欺骗程度不同罢了。

    ■被视为朋友的记者要挟和侮辱、被莫里斯和保罗开除、被对手方算计和玩弄,在经受这一切后,再加上莫莉的自杀所带来的深切打击和自责,史蒂文终于明白什么叫做理想、什么叫做现实、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情谊,这一切都是假的,完全看自己唱哪出戏码、演哪个角色。只有自己内心那赤裸裸的企图心是真的,只有自己想飞黄腾达是真的。既然想出人头地,就不该惺惺作态、自欺欺人。于是史蒂文先找上议员汤玛斯,然后便直接找上莫里斯,以莫莉的事情为由与他私下谈判。

    史蒂文告诉莫里斯,说莫莉临死前留下一份遗书,可以证明她和莫里斯之间曾有过一夜情和怀孕的事情,以及证明莫莉为了莫里斯堕胎和自杀。作为保守秘密的代价,史蒂文要求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开除保罗,让史蒂文取代他的位置,第二件是答应议员汤玛斯的条件,用国务卿的职务换取在俄亥俄州的选票。莫里斯虽然不相信莫莉有留下任何遗书,但他最终还是答应了这两个条件。在隔天的记者会上,莫里斯热情地拥抱那个理念与他不合、但双方进行了违法交易的议员汤玛斯,然后用最慷慨激昂的语气呼喊着他的伟大理念,以及对美国宪法的绝对拥护--理想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只有它有足够的亮度,能遮盖住最赤裸的野心。

    《总统杀局》对美国政坛做了非常露骨的讽刺,揭露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公开地说出各种公平、正义和道德的主张,但私底下却是不择手段只求当选。而且政坛就像野生丛林,依靠的是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越是跻身食物链上端的,越是虚伪狡诈。就像影片中的几个关键人物史蒂文、保罗和莫里斯,史蒂文原以为理想与道德是政治人物的重要品质,时时将之宣讲和表现出来,便能获得应有的认同和肯定。但他的上司保罗就实际许多,明白理想只是一个空话,如果不能博得上位,再美好的理想也得不到实践。表面上,保罗之所以将史蒂文开除,是因为他的忠诚度有问题,但实际上是考虑到史蒂文的表现过于出色,已经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必须尽快将他除掉。至于莫里斯更是虚伪狡诈,即使在自己人面前,也是坚称自己对原则和理想的坚持,直到关键时刻才以被迫妥协的姿态转换立场。

    其实,人心多少都是自私自利的,也多少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对这种自私进行包装。我倒不认为政治人物就特别自私或邪恶,无论是各行各业,要想取得过人的成就,便必须比一般人更聪明和更实际,更懂得权衡形势,以及更懂得自我包装。只是政治这个行当,因为必须时时出现在公众面前,必须不断宣讲自己的理念,必须取得大众的好感,因此就更加凸显出表里之间的巨大差距。而且,因为政治上头涉及巨大的钱权利益,吸引更多聪明绝顶的人进入,也就加剧了当中的尔虞我诈和权谋算计。然而,民主制度的一个好处就是,不管政治人物所说的政见主张是否出于真心,一旦上台了,便必须全力实践自己所说出口的竞选承诺,否则民意支持度便会直线下降,那么就没有再次当选的机会。因此,政治人物是否虚伪并不那么重要,只要他们能至始至终都抱持同样的虚伪就行。

    ■《总统杀局》除了对美国政治人物的虚伪和贪婪进行批评,还对美国的间接选举制度做了讽刺。 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党代表人的支持、从党代表大会中胜出,方能代表各自政党角逐总统宝座。在第二阶段里,候选人必须获得各州选民的支持,进而获得所谓的“选举人团”票。这种间接而复杂的总统选举制度,有其生成的时代背景,在立宪之初,因为担心百姓素质差异太大,以及国家幅员广阔、交通不便,因而制定了选举代表人制度的间接选举模式,后来更因为政党的形成,而最终形成这种两阶段的间接选举制度。

    这种间接选举制度一直以来都为人所诟病,留下了候选人与代表人之间进行利益交换的空间,也形成两党独大的必然局面和“选举人团”这个畸形构造,更成为美国民主进程上的一个缺陷。尽管选民直接选举总统的素质问题和交通担忧早已不存在,而相关的改革呼声也从未断过,但这个跛脚民主制度却因为既得利益者的护航,始终得不到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就像影片中所指出来的,俄亥俄州并非美国人口最多或最有政治影响力的地方,却因为选举制度和机缘的关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进而赋予该州某些政治人物一些不相称的谈判筹码。候选人为了胜出,便不得不接受政治勒索。

    《总统杀局》里头对美国政治里头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属于某些政治意识持有者所喜爱的片型。但是必须提醒的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里头存在缺陷,不等于所有总统选举制度都有问题;美国的民主制度存在瑕疵,也不等于所有民主制度都有问题。退一万步说,纵使所有民主制度都不免有缺陷、有瑕疵,也不等于民主制度就和集权制度一样差。就像上市场买水果一样,除非彻底不买,否则在烂苹果里头,总要买一颗比较不烂的。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就爱吃烂苹果,或认为自己的体质不佳,不适合吃太好的苹果。

     短评

    高司令的转变是否太快了?克鲁尼你终于演总统了…

    4分钟前
  • 菠萝
  • 还行
  • 作为一位第三世界人民看完只能说 高司令极度帅 以及克鲁尼什么时候去当真州长?

    8分钟前
  • |
  • 还行
  • 奥斯卡上肯定没戏!乔治克鲁尼将当演员的经验用到了导演上,这部电影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角色的表演,尤其的高司令和不同演员对戏时不同的面目,演技细腻的惊人。可惜这部电影没有传达给我们任何新鲜的信息,无论政客们的牺牲、阴谋或者背后的丑闻,一切太老套了,好在人物的利益关系还算深刻。★★★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 制作很精致,演员也很好,但剧本有问题,格局小、俗套多,而且在写实和戏剧化之间精神分裂,只算可看,但在期待之下有点失望

    16分钟前
  • 庄常飞
  • 还行
  • “政治是我的生命” 这部电影就是George Clooney自编自导自演、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的一出枯燥烦闷的政治游戏。高司令在这部片里的形象竟然有些神似Tim Roth+Colin Farrell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 看Ryan被人耍還有那麼點意思嘿嘿~ 與@Mixx合譯中字:http://shooter.cn/xml/sub/190/190439.xml

    23分钟前
  • 又又
  • 还行
  • 典型的孙子兵法~~

    2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 法国的院线同时上映三部ryan gosling的片子,今年他是有多火!

    26分钟前
  • 布鲁吐司
  • 推荐
  • Ryan Gosling太帅导致完全不像政客。。。这么帅肯定是会出事的啊混蛋!!!!!!故事讲的深入浅出却经不起推敲,后劲不足。配乐出色!

    30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 乔治克鲁尼找了最适合的男主角!

    31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 世界上两种人不能信,其中一种就是政客.

    3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 首尾做了一个呼应,瑞恩·高斯林角色的变化也就应了主题。还是充满阴谋的政治世界之类的老话题,观众同角色一起重新上了一课。不过那个关键的转折还是很精彩的,包括霍夫曼等人出色的表演。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最后出来一个黑人,皆大欢喜了

    40分钟前
  • DirtyCAT
  • 还行
  • 非常“扎实”的政治电影,从剧本导演摄影到演员各方面都不错,绝对好看;但离“出色”还差一大步,故事格局太小,过于四平八稳,更像是HBO出品的优质电视电影。

    4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还行
  • 今年为止最好看的电影

    44分钟前
  • McDull
  • 力荐
  • 作为一个总统,你可以与别的国家打仗,你可以对国民撒谎,你也可以把政府弄到破产。但唯一一件你绝对不允许做的事情就是:Fuck the Intern.

    49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 “三月十五日”是凯撒被刺杀身亡的日子。多内涵的名字,怎么被豆瓣翻译成“总统杀局”--无责任猜测是港版的翻译。【12-16。平庸老套的政治电影。大牌合辑多烂片,真理。海报把两张性感的脸结合在一起,如果评选年度最佳海报肯定有它 】

    50分钟前
  • 嗓嗓
  • 还行
  • 前半小时为了剧情介绍有点慢以外其他都相当迅猛无尿点啊!里面的人也是一个比一个更阴险狡诈,善良的人却落得最惨的结局,让人叹息。碰什么也不要碰政治啊。大牌多如牛毛,打酱油的都是大牌。。。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讲述政客幕僚残酷成长的故事,却因情节驱动人物的叙事失去了耐看性。因类型化及戏剧构思需要的情节点布置后的人物只能遵从编剧的动作,导致人物前后行为的缺乏逻辑。同时也影响了演员的表现,看似优秀却缺乏内在完整。影片视觉企图呈现真实与现场感,但克鲁尼简洁与克制的导演显得有些刻意和生硬。

    58分钟前
  • mOco
  • 还行
  • 我是来看乔治克鲁尼的,但是高司令占了大部分的镜头。

    1小时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