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一部经典反战片,也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几年前头次看时,脑海中不由得冒出毛太祖的这句话。
“你们肩负着重任,你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影片开头毕业前教室里的话,为什么如此的熟悉。
最后,主角伴随着欢快的鸟鸣,在一声沉闷枪声中跌落泥水,fly as bird~
当国家代替了个人思想,当命运随着时代的洪流颠簸,个体却是如此的无力。
在战争中幸存,却无法逃离战争的伤害,正如同反抗着强权,却依然承受着强权所施与他的教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曲折的人生,复杂的社会,和漫长的历史。
我们的成长,又因这个时代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2 ) 人类的希望
有人说战争本身没错,错的是发动战争的人。听上去感觉战争是个工具,平时就放在那里,使用的时候被人拿起来,这不就是把斧子?似乎没什么地方不对,但战争是人类的一系列行为,不是工具,只要有冲突,这工具就存在并被使用,一旦冲突消失,这工具也就没了,斧子可不是这样的,用到用不到,它都在那里。所以,说战争是工具,无疑是别有用心。
人类自诞生以来,战争就一直没有停过。从远古的部落间战争,到古代的民族间战争,各个势力间的战争,再到近代的世界大战,每次战争都有大量人员死亡,造成巨大的损失,反对战争的反思,还是在资本主义发展之后,而真正的痛彻心扉的思考,似乎是在二战结束之后。
人类战争的步伐在一战以后并没有停止,几千万士兵的死亡并没有唤醒人类的良知,事实上,人类是没有良知的,因为如果人类有良知的话,战争早就该消失了,轮不到我们在战争之后思考人类的良知。没有良知就意味着不存在唤醒良知的问题,唤醒的是什么呢?恐惧而已!核武器的出现终结了人类的战争,这也证实了,人类的所谓良知是一些弱小的人对强者的不切实际的想象而已。恐惧让战争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让人们有时间有精力以及有空间去思考战争本身了。
这部电影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拍摄出来的,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大的战争已经没有了,而局部的大大小小的冲突却一直未有停止。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全世界各地都在冲突,时至今日未有停歇,但与此同时,针对战争的声讨与反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西线无战事 就是这样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一群热血青年,要为帝国服役,经过军事训练,他们并不知道战争的意义,也不知道残酷冗长而无聊的军事训练意味着什么,但来到马恩河前线,他们真正的洗礼开始了。杀人,被杀,冲锋,反冲锋,和敌人肉搏,看着战友被炸的血肉横飞,一个个痛苦的死去,他们的家人也同时在经历着巨大的痛苦,德国皇帝和学生们的老师却在教唆着这些年轻人上战场为他们送死。最终,老兵们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打残,保尔身边的老同学一个个消失了,后来他们的老班长也被弹片炸伤死了,而他自己看到了补充上来的新兵的稚嫩的小脸,于是像老班长一样关心爱护着他们。但战争最终在他欣赏美的时候夺走了他的生命。
战争的意义何在?战争对国家的意义和战争对个人的利益是否能够统一起来。大概是不能的。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经济的表现,而经历的后面是资本的运作,资本的后面便是人性的贪婪。
对战争的思考并不能阻止战争,野战排等反应越战电影的风靡并没有阻止美国侵略伊拉克,也没有阻止美国在全球挑起各种冲突,每年全世界依然有大量的人因为战争变得贫困。
人类是没有希望的。人类的希望在地狱里。
3 ) 真的反战片,还是得靠大爷和大妈
先敬原著,一个德国人在29年发表的小说。
我滴天呐,德国人写的,29年写的。
那一年,全世界正式开始经济危机,德国经济政治一团糟,希特勒的NZdang开始逐渐搞到更多的选票……
原作者则出版了一本反战小说,说的就是十多年前的一战。
一战恐怕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场战争,按照天朝历史书上的说法,是一场狗咬狗的无正义之战。
我们这些屁民就不管它到底正义不正义了,还是回到故事。
小说原著我是没看过,黑白老版的我也没看过,光这部79翻拍版,已经给予了我足够多的震撼。
故事里,一切都是那么朴实,完完全全的士兵第一视角。
从高中毕业开始,热爱祖国的校长,热衷荣耀你爹,激情的同学,一切都告诉你,为国而战是多光荣,隔壁两个国家是多么不堪一击,马上就垮……
再到陆军学校每天操正步,这这这,活生生的就像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一样的。。。
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日常。
在你真正提过枪上过战场后,往日的几个同学死了,你也伤了。
有一天回到家里,看着床上生病的老妈,诶,我没受伤,前线吃得好穿得好,仗也打得少,没事您放心。
再苦再痛,也得自己咽下去!不能让老妈知道!
但是还是得把同学的死讯告诉他妈吧?
这下好了,大婶哭得跟鬼似得,总也不能告诉她儿子死得有多惨吧?
得,大婶恨死你了,为啥你还活着她儿子死了?
你给我发誓!发誓他死得一点都不疼!
用你自己的命发誓!
如果我儿子不是好好的死去的,你也跟我死在壕沟里!
我糙,你能下这毒誓?
好吧,看在大婶可怜的份上,宁愿咒死我自己也不能让另一个妈妈伤心了。
是,你发了毒誓,她儿子死得安静祥和,如果不是,老子下次上战场就不回来!
你开始讨厌战争。
可是你爹以你为荣,带你去见他大爷,你大伯。
好家伙,他大爷你大伯比德皇还好战,见面就问战况咋样啊?士气咋样啊?恨不得上前线亲自指挥。
你只有撇撇嘴,“这些老头子,人血都没见过,有本事自己上啊,死的不是你也不是你儿子”。
本来还想看看校长,校长一看到你可高兴了,“咱班有出息了!都是铁血战士!个个都好样!对了,战况怎样?士气怎样?”
好嘛,这些老头,都一个样,你听到就不高兴了,说同学已经死了好几个了,看校长什么反应?“死的谁?哦,他?他包死,他啊,他不行的,我早就知道了。然后呢,你们士气咋样?”
你更不高兴了,必须得损他一句,士气不咋样,本来都挺激情挺荣耀,现在发现保命最重要。
诶,找谁都是这个样,回到老家就是这个结果,早知道不回了,这些个大爷大妈,重的说了怕受不了,轻的说了还坳上劲了,你们见过战场吗?杀过人么?听过死人是怎么嗔唤的吗?讲过断没胳膊没腿的死人是什么样么?见过自己的兄弟是怎么死的么?……哎,想起那帮兄弟,还是回战场吧。
这一去……可真的就回不来了……
电影是美国人拍的,但原著毕竟还是德国人自己写的。
而且还是29年。
一战刚过去,战争很残酷,而且还输了。
那时候的德国的老大爷们,肯定不服输。上啊,年轻人!老子要不是老了,肯定冲在第一个!
据说,当年小说特别受到“年轻人”热捧,为啥偏偏说的只是“年轻人”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再过几年,希特勒终于根据民意选上了总理,NC也成了德国第二大政党,再后来,这本书被NC禁了,全烧了,作者也跑路了。
最后最后,ps一下,俺说的只是电影,书真没看过,感谢这部以此书为原著的彩色电影!
4 ) 战争启示录<<西线无战事>>
这是一部老经典,在电影技术并不发达的30年代完成,经历长达20年的禁令,终于将那个时代的战火硝烟,枪林弹雨以生动的电影语言展现在观众面前。不同于当代电影《冷山》或《漫长的婚约》,这部刚毅的德国电影完全从正面向我们传达了战场的讯息,即血腥的斗争和不休的杀戮。然而,电影的深意却不止如此,以一战为背景,从一普通的德国人,一个战争发起国的青年的角度出发,记叙了战火笼罩下,从置身战场外到融入硝烟中,到后来习惯飞机轰鸣,大炮吼叫的心理变化过程,反映了一代青年满腹志向却在学成之后被鼓动到前线参战,终于,无止尽的爆炸声充满了他们的大脑,同伴在身边倒下,在自己的怀中停止呼吸,而敌人的炮火并未因此减弱,他们必须不断的往前冲,冲,冲……
从结构上看,本片前半部分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一边展现以男主人公保罗为代表的年轻士兵们所经历的残酷战斗及与战友生死离别的巨大悲恸,一边插叙学生时代,教授在课堂上的对参军的训导,课余的野炊,情侣们嬉戏,缠绵的温馨场景,这种现实与回忆交叉安排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毕业那刻起,这些男孩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美好的青春似乎瞬间成为过往,取而代之的是与杀人武器相伴的日子,需要熟练掌握的是开火与肉搏的技巧,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于是,在这巧妙的结构中,战争好象一场无法逃避的灾难,陡然降临于青年们似锦的前途中,并开始摧毁他们心中天真单纯的屏障;另一方面,导演也借此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与人物关系,使影片这一部分精练又不失细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老师对毕业生们大谈:国家,义务之类,极力煽动同学们参军为国效力的时候坐在教室一角的保罗专心致志的画着停歇在窗外的小鸟,这一分心的举动讽刺了老师言辞的“大义凛然”同时也反映出虽然临近毕业,青年们却仍童心未泯,善良而单纯,这样的性格内质与前方血流成河的战场极不相称,等待他们的应是更为稳定符合个人性格特点的工作。而当战斗接近尾声,当年一个班的同学已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人世,一年冬末,保罗自己也成为排长迎来更加年轻的新兵,战壕之中,他写完给战友的书信,检查完战士们的备战状态,忽而发现不远出处一之小鸟停歇在几近干枯的树枝上,他立即翻出纸笔绘下小鸟的样子,正当镜头推近,几笔勾勒,小鸟的轮廓跃于纸上,突然,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保罗啪的倒在水洼中,纸笔落在他身边,迅速被泥水浸没……我想此时的小鸟已上升成为一个代表自由的意象,他毫不犹豫的开始画它,全然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带队的老兵,战场上丰富的经验与极强的求生欲在这一刻被彻底抛到脑后,他只欲捕捉这个自由生命停留的瞬间,渴望欣赏它无拘无束的神态。
作为帝国战士,青年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只要战争一天未停,他们便得在条件恶劣的前线与敌人抗争,编导让影片的首尾同时出现主人翁的同一行为,不仅使全剧前后呼应,也让观众体会到保罗的心理变化,如果说课堂上画鸟体现了他学生时代的调皮也叛逆,战壕中的画鸟则是保罗心中对和平的呼唤,停战,意味着亲人的团聚;停战,意味着不必要再为所谓的“义务”承担责任;停战,意味着对未来有所掌控,告别心惊胆战的日子。能够自由飞翔的小鸟不正代表着这一切吗,然而也就是一时的忘情与疏忽造成了保罗的中弹身亡。
另外,此片的意义还在于对战争丑恶初衷的揭露与反思。一次意外中,保罗被迫隐蔽在一个低洼地带,一个法国兵出奇不意的翻身下来,刹那间保罗掏出匕首狠狠的捅了他两下,由于没有刺中要害,法国兵并未马上断气,他呻吟着,呜咽着,痛不欲生,为了避免敌人发现,保罗几次想端起枪来将他击毙,可是,看着神志不清,血如泉涌的法国兵,他仿佛看到自己受伤挣扎的战友,渐渐的,保罗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原本危机的战地里,国籍逐渐被淡忘,在主人翁面前被捅伤的敌人变成了一个单纯的伤者,他凄惨的哀号让保罗的神经阵阵战栗,猛的,他扶起伤者的头,将纱布塞在他的伤口处并不断的轻声安慰他,但由于失血过多,法国士兵在次日早晨断气。
从狠狠的对敌人下手到上前为其处理伤口,男主角无疑为自己伤人性命感到深深的痛苦。交战双方,你死我活,胜利者赢得的是生存的权利,而保罗在刺伤对方后又良心不安前去求助,他的行为和立场截然相反,编导正是利用这明显的矛盾之处突出保罗及许多被迫出征的战士性善,,正直的一面,而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的战斗也必然为灵魂带来巨大的折磨。电影本身,因为此矛盾的存在更加具有魅力.
可以说,从<<西线无战士>>为我们塑造了以保罗为代表的一批勇敢,忠诚而富有责任感的青年形象,战争是无情的,在在这一意义上,无论国家,种族,所有受到牵连的人民承受着相同的苦难与不幸,或许某一国可以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得到短时的利益,殊不知一代,也许是几代人将为此付出生命和精神的代价。
影片虽然历时以久,但即使是现世,也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通过它,我仿佛听到一个曾经的战争狂妄者沉重的悲叹......
5 ) 那年冬天看过的战争电影
许久之前看过的一部战争电影,大概也是冬天。战争片里的冬天很冷,这部片里的德国冬天很冷。
《西线无战事》,一个听起来很有历史感和具官方样的名字。看着主人公弃学当兵入伍备战,经历硝烟战火,于战争年代难以触及亲情离易聚难,剧情大半已过时忽然疑惑,“无战事”是指什么?直到圣诞夜,直到寂静的战场他拿起画笔,直到影片最后一声枪响。没有战争多好!
然而影片最后的枪声大概也预示着战争并未就此打止。一战的平息并未换来多久的和平,历经战火的人们只是获得了伴随着生死别离伤的短暂的喘息。二战就在不久的将来,将来啊!西线无战事,也许是个期许,是抗议,是无奈!
6 ) 无题
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最后那句台词令我呆坐了10分钟之久,主角被炸死了,然后旁白却是“西线无战事。”
1979年的翻拍版,完整的版本为160分钟。
话说小时候看过,就是不知道叫什么,现在才发现原来是这部翻拍,想想还是黑白老版记忆更深
我们叫嚣着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没有人性的坚守,所有的思想都是空谈。我们如潮流下的蝼蚁,迷茫而不知所措,却又不断前行。
av29703465 “为国捐躯是肮脏与痛苦的事情 真到了那时,我宁愿活下去”
7.0 可以确定的是所有的战争类型片都是反战类型,若我对战争的快感大于杀戮残酷,那我德良心变硬了。不断的插叙、回忆是文本上快速的比较,缺失正面白刃而是己方的情绪表达来渲染国内对于士气的疑问。最后首尾呼应,西欧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平安的画画。
战争,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人类的灵魂,那种痛,没上过前线的人永远无法体会…为何自相残杀,我们本是兄弟啊!最后一幕深深刻进我的心里…
基本上还是1930年版的故事线,细节略有出入,更突出厨师凯特作为德国好战友和人生导师的正面形象,和三个法国女子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出彩,多了帝国皇帝出场的镜头,邮差的戏份也多了,甚至还获得铁十字勋章,真是造化弄人。这版的保罗回家后并没有驳斥教授的言论,而且还要承担战友兼同学的母亲的责难,批判色彩没有那么强烈。
豆列里怎么把他搞成电视剧了,郁闷。
小时候央视放的,看完就懵懂了解一战年轻人的心态,继而通了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等等。《他们已不再变老》真是毫无态度可言,你再还原还是弱鸡
想不到最后连男主角也挂了,好不容易养好伤又被派出去送死,和坏了修修好然后继续派用场的机器有什么两样。每个士兵在政治家眼里其实都不能算人,只能算杀戮机器。
2022.10.29:昨晚看了2022年版,今天又看了1979年版,而后又回顾了下1930年版。|保罗(对死去的法国士兵):我不想杀害你,是你跳进这里来,于世无求,换了你会怎么做?我想…我想我们早就应该这样…像这样…面对面的。我看到了你的步枪、你的刺刀、手榴弹,如果把这些全扔掉,也许…我们可以成为兄弟。但是有些人不想我们这样,对吧?他们不想让我们知道,我们都有母亲、有父亲、都一样,恐惧及死亡,一样,痛苦,都一样。原谅我。请你…原谅我,我的好兄弟。……
156版。有点无趣,很多段落靠主角旁白而非影视呈现,这一点就比30年差很多,穿插主角个人回忆和内心,该有的情节几乎都拍了毕竟想把一部长片小说一五一十展示出来实在太难了,衔接点也不够顺滑
演员挑得很合适,难得这么好的后期改编版本,回家那段真是催命。但要是Kat不死,保罗就总还有活着的安慰和希望吧,这个一路护着他走过来、父兄一般的老兵,所以Kat必须死,让他们都回去一起过战后生活就没教育意义了。比较30年原初版及同年的几部一战题材,都是要摧毁不能失去之人以完成对主角的精神摧毁,像是The Dawn Patrol、Journey's End。
看的157min的。复制原版还没原版好,有些混乱,但还可以,那一堆年轻可爱又惹人烦的小崽子把本来是邮差但战时摇身一变成了骑在他们头上的训练官蒙头打了一顿是真看不腻😂。最后伸手够蝴蝶变成了画鸟的时候为了看清探了下身子,也不错。
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相残杀?
拍了这么多感人的反战电影,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好战分子依然充斥在世界各个角落
90年代凤凰卫视电影台经常放这个版,那个画质和制作水准我一度以为这是当时的新片。影片整体的基调是平和的,展示了战争中的方方面面与狂热的大众认知不符的可以称作是乱象的现象,不过为了确保娱乐性和受制于制作,影片中的战争还是显得惬意了。对于这些刚成年的孩子们来说,最残酷的是他们本应在这个年纪嬉笑、打闹、幻想、犯傻,和人争论艺术、文化、社会、政治,哪怕是战争,而不是真的在战场上去目睹和实践人性中最残酷的一面。B站马督工最近说了个观点,在工业化社会中没人会想去前线忍受残酷的生活。所以要尊重现代人犯傻和胡闹的权利,这是工业化发展给人的福利,而不是带来的道德负担。
既生瑜何生亮,与1930年版相比改变之处有站得住脚的地方,但整体上相距甚远,与原著相距更远。原剧本和剪辑后的都略流水账,表现力不强,配乐虽然不多,但还算不错。
比老版好一些,在原著基础有一点改动,比如最后保罗是在画鸟时被杀的~
记得本世纪初我刚上网的时候,网上的右派还是对“和平演变”之和平由衷赞美的人,现在的左棍右狗,全都是天天喊打的疯子。我只想说:自作孽不可活,你们可别拉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