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梵高

    剧情片法国1991

    主演:雅克·迪特隆  亚历山德拉·伦敦  迪迪埃·巴比尔  贝尔纳·勒科克  尚塔尔·巴尔巴里  艾尔莎·泽贝斯坦  Edith Vesperini  Gérard Séty  Lise Lamétrie  Leslie Azzoulai  Corinne Bourdon  Jacques Vidal  Claudine Ducret  Frédéric Bonpart  Maurice Coussonneau  Gilbert Pignol  André Bernot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猜你喜欢

     剧照

    梵高 剧照 NO.1梵高 剧照 NO.2梵高 剧照 NO.3梵高 剧照 NO.4梵高 剧照 NO.5梵高 剧照 NO.6梵高 剧照 NO.13梵高 剧照 NO.14梵高 剧照 NO.15梵高 剧照 NO.16梵高 剧照 NO.17梵高 剧照 NO.18梵高 剧照 NO.19梵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3:13

    详细剧情

      《梵高》(Van Gogh,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158分钟/彩色。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人心的影片,表现了著名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也剖析了画面自伤自杀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

     长篇影评

     1 ) 并不需要了解背景知识也能欣赏的梵高

    《挚爱梵高.星空之谜》,它不像好莱坞的动画产品,那种动物开始说话的情节,而是将一个调查的故事,像一部惊悚片,铺在巨大的画布上,并以转描和绘画的方式拍摄,正如字幕所示,这是一部来自欧洲的一百位艺术家的作品,跨越了五年之久。这部影片获得了法国2017年安纳西观众奖(Prix du public d’Annecy 2017),这部出色的作品,具有惊人的独创性,完美地向梵高的画作致敬。这确实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油画、梵高风格手绘的电影。

    邮差的儿子阿尔芒带上了一封梵高在自杀前写的无法投递的信件,踏上了寻找收件人的旅途,收件人提奥是梵高的哥哥,他已死去。阿尔芒在这个过程中追寻了梵高的轨迹,画面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在阿尔勒附近的奥维尔,充满了鲜艳的色彩和阳光,梵高最后生活的小镇。和与梵高接触过的居民们聊天,拼凑出梵高生前最后六个星期里的故事,误解与悲伤吞噬了这个疯狂而痛苦的人,观众随着影片共情与发现直到梵高的死亡和秘密浮出水面。

    我没去做过关于梵高的了解,因为他太有名,所以向日葵,星空,露台咖啡厅我也是知道的。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这句话是尼采在他的《快乐的知识》里说的,对于梵高的痛苦,我不敢做评价或是下结论。

    一个群体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遭受的指摘不值一提,而一个人的不同世俗标准,不妥协众人利益,独自打开先河是充满斗争性的,在一个以写实具象画风的时代里,梵高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苦难创造了梵高,梵高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美?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有独特性的人。

    这种斗争性的复杂,有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有出现在历史洪流中的,当然不乏出现在艺术长河中的。

    易卜生的《人民公敌》里的斯多克芒医生,当他发现小镇上的旅游支柱温泉浴场被制革厂污染了,并出具了一份报告提交给政府,企图说服市民,来关闭这个浴场而遭到了全民的否决,无一人站在他一边,最后他以全票通过获得了“全民公敌”这顶帽子。服从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他那当市长的哥哥对他最后的开导。 斯多克芒说:“世上最强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

    《美丽新世界》里的那个从自留地里出来的“野人”约翰,他以自己的自然人性抵御着新世界的一切程式化,感官化的驯化,他无法接受男女间动物性性欲的放纵,鄙视婚姻伦理观,无法认同他们没有历史,无视未来的生存态度,他与列宁娜的爱情因三观不合而毁灭。他远离人群,找了个清静之地试图与世隔绝,凭自己的努力与劳动生活下去,新思想仿佛就要诞生了,可他最终还是被人找到,无法抵御外来的羞辱与刺激。。。。。。最终,“野人”还是被新世界扼杀了。

    康有为,想搞改革,无论后果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分析如何,想要推翻一个5千年文化的,靠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来运作的大国,不被人多杀几次,那是成不了事的。

    潘玉良,这个曾被卖到过妓院的专画裸女的文盲女画家,雕塑家,2014年的香港保利春季拍卖会中,她的画作《窗边的裸女》拍出了2920万人民币。

    她的女性画像既有中国画的笔触,又受到西方艺术流派的滋养,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至今都不变的媒体调调就喜欢用夸大其词,跌破眼镜的标题来吸引读者“从雏妓到画坛巨匠”来形容潘玉良的也不是少数。而她对中国的现代绘画起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却不及她的经历来得那样名声大噪。

    萧红, 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 ,14岁被迫嫁给包办婚姻的丈夫汪恩甲,17岁爱上远亲,19岁私奔随后被表哥抛弃,20岁投奔包办婚姻的丈夫,后来又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了萧军,之后又与萧军几度分分合合,最后带着腹中与萧军的孩子,投入了端木蕻良的怀抱,终年30岁。她的《呼兰河传》,文字轻盈,简洁,淡淡地描写出细密如织的各类场景,一个身世如此的女子,字里行间里还能透出女孩的童真,真是令人佩服与其的不简单。知世故而不世故,在那个延安文体满天飞的年代,她的文字犹如涌出的一股清流,难能可贵。萧红与萧军的纠葛被她自己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可以举的例子很多,想说什么呢?

    生活会带给人苦难,磨砺,被生活打趴下一蹶不振,起不来的也有很多,有的人选择活,有的人选择死。然而,他们所留下的大多美好被后人永远铭记。在苦难的沐验中, 更加深了人对生活的理解, 对生命的感悟和美好期待, 这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

    被囚禁过的躯体,知自由之可贵。

    被污染过的土地,懂芳草之美丽。

    被禁锢过的思想,晓灵魂之无穷。

    梵高的生活来源都来自于自己的弟弟,生存,买画具,继续创作,他个人颗粒无收。他的梦想是用自己和别人一家的生活质量作为基石和代价。8年成就一代绘画巨匠实在是太快了,8年一直受嗟来之食得以为生实在是太过漫长。

    这部电影,可以带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爸妈看,也可以带我97岁经历过民国,新中国的爷爷看,他们都经历过苦难,谈起过去云淡风轻,虽然不一定能通晓梵高的艺术性,但一定能体会生活之重,梵高之苦。

    很多小孩儿们看了哭,看到了他的孤独,然而孤独并不让人伤感,孤单会令人伤怀,两者是不一样的共情标准。

    如果你与众不同,你就一定会孤独。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面对挫折和打击,不应该更坚强吗? 如果生活不放过那个人呢?看着吧,生活终将会让他倒下,多么残酷的现实 ,又想起了一本关于采访经历过文革的一些人的书。。。。。。原谅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过于混乱。

    生活之重和面目的残酷并不在于怎么死而是怎样活着撑下去,不是有一部叫《活着》的电影吗?不想说很多了,到此为止。

    个人感受,对梵高了解不多,也向给予出详细资料的人儿们致敬。

     2 ) as beautiful as you(新增画作汇总)

    2015年是梵·高忌辰125周年。波兰画家、导演Dorota Kobiela想要借此致敬这位天才画家。他和奥斯卡获奖制片人hugh welchman一起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一次众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顺便插一句,kickstarter可以说是美国众筹网站的鼻祖了,很多项目都是在这个平台上筹资成功的。 《Loving Vincent》这部致敬梵高的动画电影是史上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由曾经获得奥斯卡奖的波兰制作团队Breakthru Films打造。

    工作室在全球招募油画家,入选者经过三周对梵高艺术风格的培训后,即加入团队开始创作。这百余名油画家在波兰北部名城格但斯克的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创作出56800幅油画,再将这些画作制成电影。整个创作过程基于PAWS系统,包括借助定格动画制作软件来辅助手绘。

    完成绘制过程的画家们来自15个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波兰。波兰的艺术教育系统非常成熟,据说学习艺术的人从很年幼就开始接受某一细分门类的艺术教育。还有一部分画家来自乌克兰,其他的就来自各大洲的不同国家。这些画家里面最年轻的是21岁,最年长的有63岁,他们中很多人基本都有艺术学位或从事艺术品修复工作,也有少数属于非科班出身。

    本片还请来了多位演员,先由真人演员在绿幕上拍摄从而制成动画,再由画家们根据这些动画进行绘制。过程相当复杂。

    场记板

    至于本片的情节,则是根据梵高留下的800多封信件来还原这位传奇画家的一生。这800封信,大多是梵高给弟弟提奥寄出的。提奥是他的弟弟,也是他的伙伴与知己,更是他在绘画上的坚定的资助者。在两兄弟的书信往来中,被提及最多的话题就是“钱”。

    现存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书信手稿

    提奥是一名小画商,并不是十分富裕。梵高每次都带着愧疚和纠结给弟弟写信。 梵高给弟弟的信,经人总结,基本上是这种套路:先讲自己怎样花钱和节省,然后还不断地做出保证,决不会轻易糟蹋弟弟一分一毫的血汗钱。如果迪奥寄给他的钱迟了,他就会喋喋不休诉说自己的窘境。虽然穷途末路,但梵高依旧踌躇满志,他向弟弟承诺,尽管他暂时还没有成功,尽管眼下他的画还毫不值钱,但将来一定有一天,他的画可以卖到200法郎一幅。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当梵高画作的价格远远超出200法郎的时候,梵高和提奥已经看不见这一切了。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一片麦田中举枪自尽,两天后不治身亡,死在弟弟的怀里。

    《麦田群鸦》(据说是梵高最后的作品,还有一说认为他最后一幅作品是《树根》)
    树根

    在梵高死前,写了两封信给弟弟,一封寄出,一封带在自己身上。寄出的那一封和以往的信内容没什么区别。然而,在他随身携带的、沾满了自己血迹的信上,他一反常态,竟没有再提到有关钱的事。下面是这封信的一部分。 “我亲爱的兄弟:  谢谢你的信和一起寄来的50法郎。  有很多事情想对你说,但是又觉得没有用处。我希望你面对的是那些体面的绅士。 我自己经历过幸福和悲伤,因而你如何看待我对你家庭的影响,我想我并不在意。不过我颇为赞同你所说:在位于四楼上的公寓里抚养孩子,对你和左是件可怕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还要对不太重要的事情浪费口舌呢?据我看,在我们有机会对情况加以更恰当的讨论之前,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的画家无论他们怎么想,总是本能的与艺术品经营的实际事物保持距离。 是呀,真理在于,我们只能让我们的作品说话。然而,我亲爱的兄弟,有一件事我经常对你讲起,我现在要再次对你说,这番话出自一个竭尽全力想要把事情尽可能做好的头脑,出自只有这样的头脑才能体现的真诚—我要在一次对你说:我会永远把你看做一个不同一般的画商,以我的工作为中介,你对一些作品的诞生出了力,而这些作品经得起风暴的考验。 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这是我在一个相对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向你说起的全部或至少主要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关头,在经营死去作品的画商和经营活着的艺术家作品的画商之间,事情正是十分紧张。 哦,我自己的作品,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跨掉了一半——这不要紧,要紧的是,你不在我所说的画商之列,我想,你仍然可以坚持你的立场,带着仁慈的心去行动,但那又怎么样呢?” 弟弟提奥在6个月后随他一生所崇拜的哥哥而去。他们并排葬在了法国的奥维尔。这是梵高37年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驿站。

    梵高生前只售出过《在亚尔的红葡萄园》这一幅油画作品。他在死后11年才真正成名,蜚声世界。这全靠弟弟提奥的妻子约翰娜·邦格的努力。邦格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她整理了梵高的全部画作和书信,并一生为梵高的名誉奔走。

    在亚尔的红葡萄园

    这部电影的每一帧,都是真实的油画,而每一幅油画,都是由画家根据梵高的120多幅原画来复刻并再创作。

    梵高在世时曾说:“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他生前默默无闻,却在死后获得了艺术界的无上殊荣。如今,100多位画家带着全世界对他的爱戴,画出了他的一生。

    本片的片头,包括演职人员表,都是以一块虚拟的油画布为载体而展现的,每一个制作人员的名字都被涂抹在画面上。最终画面转变为梵高的《星空》。镜头抬高,从黑色的火焰般的柏树上掠过。《星空》是梵高在割下自己的耳朵后进入阿尔勒的精神病院期间创作。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与《星空》中类似的暗色的柏树。比如《柏树与星空》。

    梵高曾经创作过不止一副关于柏树的画作。其中的柏树永远保持着梦幻一般的曲度,绿色的火焰一般冲向天空。 故事的开始,是两个男人在发生肢体冲突。这两个人物形象都取材于梵高的画作。穿黄色外套的男主角形象是梵高生前好友,邮差约瑟夫鲁林的儿子阿尔芒鲁林。而前来问询的军官、酒馆里的女子,也是根据梵高作品中的形象进行绘制的。

    梵高为阿尔芒画像时,阿尔芒只有16岁,还是一名铁匠学徒,后来他去了突尼斯服役。

    与男主角阿尔芒冲突的这一位军人的原型,是梵高的系列作品“轻步兵”。

    而军官的原型则是梵高的朋友米勒中尉——一位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米勒中尉是一位警官的儿子,在梵高绘制他的画像时,他刚刚从印度归来,在法国南部养病。米勒中尉在二战期间死在了巴黎。

    男主角与警官在一间台球厅开展了对话。

    而这间台球厅也是根据梵高1888年的作品《夜间室内咖啡座》绘制的。这幅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以及妓女和嫖客,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这间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据说,这家咖啡馆位于Form广场,是梵高经常光顾的咖啡馆。画完这幅作品的两个月之后,梵高搬进了黄房子。

    接下来,影片中出现了梵高割下自己耳朵的场景。关于梵高为什么割下自己的耳朵,史学界众说纷纭。 在两年前的2015年7月29日,一则爆炸性新闻轰动艺术界:考古学家在法国阿尔勒地区发现一只耳廓骨,这只耳廓骨极有可能就是梵高割下的左耳。经过骨骼结构调查与初步分析后得知,这只左耳属于一位30至40岁的白人男性。而当时的梵高正是在其35岁时割下了自己的左耳。根据当地资料,该地区在过去150年中仅有4起与割下耳朵有关的案件,且这4只被割下的耳朵均已被找到。因此,尽管还没有进行DNA配对检测,考古学家们仍然确认这只耳朵应属于这位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被发现的耳廓骨附近,考古学家们找到了与梵高自画像中尺寸相符的烟斗,和一只梵高的画笔,烟斗中还塞满了梵高最喜爱的烟草。1888年12月23日,在梵高经历了与高更持续不断地争吵后,他割下了自己的左耳。然而当时具体的情况却始终不为大众所知。也许从这最新的考古发现中,学者们能够挖掘出这段历史真相的蛛丝马迹。梵高的后人们对于梵高左耳的发现表示欣慰。在经过最后的检查之后,梵高的左耳将被送回奥维尔镇,与梵高的遗体合葬于一处。

    片中割去耳朵的梵高在沙发上痛苦地呻吟。好朋友约瑟夫鲁林赶来帮助。梵高的房间应该是取材于“阿尔的卧室”系列。这也是梵高为黄房子所绘制的唯一内景——不是画室,而是自己的卧室。

    梵高这位邮差朋友约瑟夫鲁林多次出现在他的画作当中。梵高与鲁林一家非常亲密,除了约瑟夫与阿尔芒,梵高还曾经为鲁林夫人与小儿子画像。

    在这段剧情中,似乎可以隐约看出梵高与高更的争执。梵高恳求高更留在“黄房子”里,然而高更不为所动。该情节曾经在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当中出现,不同的是毛姆把梵高改为一位女性形象。影片中出现了这座“黄房子”,它脱胎于梵高的原画作。 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梵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勒)。梵高打算把阿尔勒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从现在起,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他在此地居住直到1889年4月。

    约瑟夫与阿尔芒在咖啡馆对坐长谈,最终决定去探寻梵高的死。这幅《露天咖啡馆》与上面提到的室内咖啡馆绘制于1888年同一时期,梵高曾说,自己热爱画夜晚的场景。

    在两人一番长谈之后,他们决定“寻找梵高”。影片主题就此展开。 从影片的第13分钟起,梵高的画作一副接一副,缓缓浮现。先是1887年的“阿尼埃尔之桥”。这座桥位于塞纳河上。梵高不吝自己对于塞纳河的热情,曾经无数次地描绘塞纳河的场景。就连图中这座桥也曾经被梵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创作。

    继而是“克里奇大道”、“风车小镇”、“蒙特马的小坡路”、“蒙特马街道上的铁轨”“在观景台俯瞰蒙特马”、“巴黎屋顶景观”。其中,梵高和提奥同住的公寓就在克里齐大道附近,铃鼓咖啡屋也位于克里齐大道的62号。在蒙马特,梵高创作了9幅关于风车的画作,“风车小镇”就是其中之一。

    其中窄幅的是电影画面截图,为了直观对比贴上去的,并非原作。不容易对比的几张我没有截图,大家可以去看电影中的动态图像,在第14分钟。场景非常优美。 阿尔芒见到了唐吉老爹。唐吉老爹是一位蒙马特画店老板,性格亲切温和。塞尚、高更等人也时常出没于唐吉老爹的店中。他曾经在梵高生前给予他帮助,是他的好友。梵高曾经为他创作过多幅画像。

    可以看到梵高的这幅画像四周出现了很多日本画的形象。这是梵高对浮世绘作品的临摹。在另一幅唐吉老爹的画像中,梵高也同样在画的背景上临摹了许多日本作品。右上是广重的《名胜江户白景》,右下是英泉的《花魁图》,中央是北斋的《红富士》,左上是广重的《飞鸟山暮雪》,左中是丰国的《歌舞伎演员图》。电影中选取的应该就是这一幅肖像。

    阿尔芒在一次长谈后结束了行程。他乘坐交通工具离开。此时出现了梵高的“火车车厢”与“马车和远处的火车”。美轮美奂,令人动容。

    阿尔芒来到了寻找梵高的下一站。在这里,更多梵高笔下的人物出现了。弹钢琴的女孩,白衣女孩,还有小旅馆的少东家。这位弹琴的女孩,叫做玛格丽特加歇。她是加歇医生的女儿。这幅画本来是三张竖长的画作连在一起,其余两幅是玛格丽特后侧影的草图。有传闻说梵高对玛格丽特有暧昧的情愫,不知是真是假。

    电影中,这位白衣女子是加歇家的管家。其原型是梵高的“白衣女子”。

    下面这位旅馆少东家,叫做艾德林拉武,在梵高作画时年仅12岁。据说,梵高死后,小姑娘将自己的画像卖给一位路过的美国商人,得到了40法郎。

    梵高还曾经为玛格丽特加歇创作过“花园中的玛格丽特”。

    “瓦兹河畔游艇”、“瓦兹教堂”、“黄昏景观”,随着阿尔芒的足迹,梵高画中的景象纷纷苏醒。“母牛”、“喝酒者”等画作,也在阿尔芒的这次旅途之中复活。

    阿尔芒与姑娘们进行了谈话。他感觉自己离梵高越来越近。夜晚,他在梦中见到了梵高。梵高对他远远地回过头来,表情迷茫而悲戚。 阿尔芒醒了。他在梵高曾经无比接近的白房子里惊醒。

    他去了麦田。麦田,梵高生命中最惊心动魄的一站。他在这里对着自己开了一枪。这是被世界所牢记的一枪。阿尔芒搬起椅子,坐在麦田中央。他一遍一遍想象、模仿,梵高是怎么样倒在这片金黄色里。

    椅子,又是椅子,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意向。梵高曾经兴致勃勃地搬着椅子进入黄房子,最后却无奈地离开了那个地方。他曾经满怀热情地创作了一幅“高更的椅子”,那把椅子又承担了多少纠结的情感?梵高去世后多年,高更也公布了一幅自己创作的“梵高的椅子”。可惜梵高无缘得见。 阿尔芒在许多人的语言里寻找梵高。他遇见了劳作的老者,遇见了独眼警察,遇见了疯子与喝酒者,遇见了椅子上的医生。

    他感觉自己越发接近梵高。他回到了那片永恒的麦田,椅子已经翻倒在地。阿尔芒朝着麦田扔出一截树枝,乌鸦猛地惊起,扑剌剌飞了一片。就像梵高朝着自己开枪的那一瞬间。 阿尔芒最终见到了加歇医生。加歇医生告诉了他剩下的故事。

    这位加歇医生,不仅仅是一位精神病专家,还是一位业余画家。他是印象主义运动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梵高最后的陪伴者。梵高曾经评论加歇医生:“他病得比我还严重。”

    就这样,阿尔芒结束了这次旅程。他坐上了回程的马车。他经过寇迪威尔的茅屋,普罗旺斯的干草堆,梵高生前唯一售出的画中的葡萄园,劳作的播种男人。他经过了梵高。

    最终,阿尔芒与约瑟夫并坐在“罗纳河星夜”下。梵高迷茫而悲戚的脸再一次浮现。音乐声响起来。全片结束。

    本片不仅大量使用了梵高绘制的画作,还在其他画面中最大程度地运用梵高作品的风格。比如在加歇医生住处附近,女孩剪下玫瑰花时,玫瑰的特写镜头,即是取自“玫瑰与甲壳虫”。

    再比如,影片开始不久的第一段回忆杀里,梵高在一片田地里作画。那片田地就是脱胎于梵高的“罂粟田”。

    以上包括梵高的57幅完整画作。关于这些画作的资料以及片中出现的其他画作,将会持续补充。抛砖引玉,还请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最后,如果有兴趣观看更多风格类似的作品:

     3 ) 这种电影,这辈子,就一部!

    有不少导演拍过梵高传记。

    但用梵高画作解读梵高本人的,这还是第一部。

    所以当时放出第一支预告片,就造成了全球轰动。电影不仅在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获了观众选择奖,还斩获了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片

    电影以梵高生前写给提奥的最后一封信为契机,把镜头聚焦在梵高去世前的六周。

    电影开场,就是老邮差希望儿子阿曼德·卢兰,能把这封信送给提奥。阿曼德不情不愿的态度,其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观众的心理:

    人都已经死了,把信送出去又有什么意义?

    但他架不住老爹威逼利诱,所以踏上了送信的旅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里,阿曼德接触到梵高生前的一些朋友,通过他们从自己立场对梵高的描述,他逐渐走进梵高的内心,意识到一个天才的孤独与凄苦,亲朋好友对他去世的惋惜和愤怒,以及世俗之人对天才的残害和虐待。

    比如阿曼德的老爹,就对梵高去世感到心痛不已,并痛恨小镇居民联手签署“驱逐令”,才让梵高这个可怜虫,遭受相当大的精神摧残,否则他也不会选择自杀。

    对父亲的愤怒稍有体谅的阿曼德,带着信去找“唐吉老爹”。

    他是当地著名的颜料供应商,见证了梵高从28岁拿起画笔,前往巴黎寻求艺术追求,再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并最终悲惨离世的过程。

    在阅画家无数的他看来,梵高是个天才,本应该有个好的结局:声名鹊起、功成名就——但这个天才却没能坚持住,而是选择了自杀。

    他对梵高的突然去世,既震惊又扼腕。

    顺着唐吉老爹的指引,阿曼德前往巴黎北部的瓦兹河畔欧韦——就是在这里,梵高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并在这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六个星期。但他先见到了加歇医生家的女仆。

    在这个虔诚的基督徒眼里,梵高就是个精神失常的疯子,他做的全是亵渎上帝的勾当:眼神里透着疯狂,随意糟蹋粮食和颜料,身上的衣服总是邋里邋遢……

    随后,阿曼德住到了梵高去世的“来福酒馆”,在那里遇见了酒店老板艾德琳。

    在她眼里,梵高本可以开开心心地过一辈子,却被加歇医生和警察等别有目的的人耽误了——谈及梵高去世当晚的情形,她身为亲历者,内心涌动着悲伤和哀婉。

    等待加歇医生时,阿曼德在河边见到了青年船夫。

    他还记得梵高面对姑娘时的木讷和绅士作风。

    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被镇上的富二代羞辱了一次又一次,毕竟梵高没钱亲近任何姑娘。船夫是个明哲保身的生意人,他见惯了富二代在镇上横行霸道,也就没想过去帮梵高一把。

    不过船夫亲眼见过梵高和加歇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约会。

    只是玛格丽特一再否认,因为她很后悔,后悔自己给过梵高不一样的感觉,否则梵高还能跟父亲做好朋友,那样他就会得到更好的治疗,而不是最终选择自杀……

    但她父亲加歇可不这么看。

    这位自诩是梵高生前好友的医生,觉得梵高患有严重的抑郁症,他不仅活在深深的恐惧里,更觉得自己是弟弟提奥的累赘——加歇医生很痛惜,自己没能治好梵高的精神病,甚至眼睁睁看着他在自己面前去世。

    电影就用这些旁观者枝桠丛生、且偶尔截然相反的回忆和评价,勾勒出梵高的画像。

    它的形式是“罗生门”的,但它要说的东西却清晰而明了:即天才的悲剧性。

    在这些人眼里,梵高是个可怜虫,是饱尝精神病折磨的天才,活在不被认可的恐惧和孤独里,内心却是对生命和艺术的炙热情感,即便躺在床上快要死去,也谈论的是生命和绘画。

    这就像梵高的最后一封书信里说的:“只有画画才能表达我心中之所念。”

    正是梵高这种以绘画做生命的态度,让导演多洛塔·科别拉有了这样的想法:

    “我希望能如他所愿,他的内心,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就由他的画来讲述吧。”

    于是她找到同样是梵高粉丝,且凭借《彼得与狼》斩获第8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休·韦尔什曼,邀请他一道来制作这部为纪念梵高诞辰125周年的油画电影。

    也正是因为都对梵高有种疯狂的爱,多洛塔和韦尔什曼在电影制作中互生好感,最终成为了夫妻。

    这对夫妻花3年时间,考据梵高与弟弟的书信来往,并根据梵高生前周边人群采访留下的记录,才完成《至爱梵高》的剧本。

    剧本完成后,导演又从全世界找来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接受为期3周的课程训练——为追求完美的梵高风格,剧组获得梵高博物馆授权,借助梵高的许多幅真迹作为参考。

    在随后的4年多时间里,油画师把静态画面转变为动态来适应电影,这才有了这部每秒钟12幅油画,共有超过65000幅作品组成的世界首部油画电影。

    也就是说,在《至爱梵高》里,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一幅美到炸裂的“梵高式”油画。

    比如梵高笔下的《马车与远处的火车》(1890)、《阿尼埃尔塞纳河大桥》(1887)、《蒙特玛居街道上的铁轨》(1888)和《罗纳河上的星夜》(1888)等作品,像是从梵高笔下活了起来,慢慢地在观众眼前铺开。

    更难得一见的,是梵高最知名的《星空》,也在银幕上流动起来,那种梦境的华美与繁盛,足以让我们窥见梵高灵魂深处的高贵与炽烈。

    那一刻,我们不仅看到了梵高作画的瞬间,更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混乱、不安和疯狂、对生命的绝望和热爱。

    这让人想起知乎上询问“梵高《星空》好在哪里”的问题下,有个相当感人的回复:

    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中总有一些孤独的灵魂,而孤独的灵魂也可以有强烈的共鸣,虽然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是《至爱梵高》在让观众领悟“天才的悲剧性”之外的又一个主题:即让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感受梵高跨越时代的生命激情。

    这就是梵高通过画作,带给我们的生命体验。仔细看梵高笔下的作品,其实压根看不到颓废与失望,它们反而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彰显着梵高努力在痛苦中挣扎和奋斗的激情。

    也就是说,这部以油画、梵高色彩及形式向梵高致敬的作品,重点不再搞清楚梵高为什么死。而是要用绚烂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为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天才叫一声悲恸。

    这就注定了《至爱梵高》的色彩会像梵高的作品一样饱含激情,而它的内容则会像梵高本人,激情被压抑、情感被困囿、身心被局限……这种观影带来的局促感,尽管会把很大一部分习惯了娱乐电影的观众拒之门外,但它能提供的养料却是其它电影的十倍不止。

    它让我们有机会,以电影的方式走进一个天才的内心,并让我们知道:

    每个孤独的人,内心都有一片星空。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4 ) 带着粉丝滤镜看了九十分钟大型原作党同人 想和用爱发电的导演聊聊人生

    * 17-12-18 修改评分 过了两个月头脑冷静下来,粉丝滤镜变薄,还是把评分修改成了二星。如果这部电影都能五星,怎么对得起今年其他真五星片。以及修改分数可以防止想找五星共鸣的路人误点进来。原本想的是“我都给五星了,真爱粉们就放过我吧” 结果发现是我太天真,大家点开五星影评就是想看盛赞啊! 还是那句话,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作为情书可以满分,但做为电影是不合格的。 以下为看完电影当晚充满粉丝滤镜和愤怒的原文: ++++++++++++++++++++ 作为每隔几个月会去Getty看鸢尾花平复心情,有机会就去check美帝各处梵高原作,去年去阿姆斯特丹朝圣了两次的梵高真爱粉,从15年第一次看到Loving Vincent的预告就恨不得每天疯狂打call,跪求快出正片。用梵高的风格去讲一个梵高的故事,全油画手绘,波兰和英国人的审美加持,天啊简直世界圆满。直到今天看到正片,我的内心是撕裂的。 与我同行的是一对情侣,男的学导演,女的学动画,可以说是相当专业了。导演基本对梵高零了解,动画妹子和我一起去的阿姆斯特丹,但也只限于画面色彩欣赏。看完电影我们沉默地走出影院,许久,妹子幽幽地问,是我审美不太好,还是这片子真的不好看。 我和导演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真的不好看。 我能给出五星完全是因为有八米厚的粉丝滤镜,还有精彩绝伦的画面(但对于不习惯/接受这种风格的观众——比如导演君——来说,他的真实心声是:看得我头晕),以及基本每一帧都有梵高的reference。我没有数融入了梵高的多少画作,但所有人物和几乎每个场景定格都来自原作,等网上有资源了可以拉一个考据单子出来。就说一个我刚刚在芝加哥美术馆新鲜热辣朝圣过的The Drinkers,化为了酒馆的三个路人,摆了个画中的Pose, 和男主打了一架。

    The Drinkers(1890) 芝加哥美术馆

    就是这种路人和路边风景甚至转场都有原画支持的态度,让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并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份爱的电波我接受到了,导演大大你花了五年百人550万刀拍了一个95分钟的情书,梵高真爱粉头把交椅除了Theo非你莫属。但是,您也不能让爱蒙蔽了双眼,只用爱发电吧。 充满了槽点的剧情如下: Arles邮差的儿子,我们的男主角,在梵高死后一年受父之托去巴黎给Vincent之弟Theo邮递一封总被退回的画家未曾寄出的信,跑到巴黎结果发现Theo追随哥哥而去已经死了,画商朋友表示你如果想把信交给Theo遗孀,可以去Auvers-sur-Oise找和这一家都很熟的Dr.Gachet问遗孀的联络方式。小伙子就跑去Auvers-sur-Oise找医生了,医生的女管家说你想问那个evil的事那真是太可怕了,医生不在你改天再来吧,男主角问那梵高生前住哪啊,女管家指路小酒馆。

    Armand Roulin的肖像(1888) 我们的男主角

    到了小酒馆和女招待搭上话,了解了梵高死前的故事,女招待说梵高爱去河边,你可以去找boatman聊聊,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了。boatman说梵高常常来河边画画超级寂寞,但他有一次带了一个姑娘来两个人特别开心,那就是Dr.Gachet的女儿。于是男主角又去找女招待了解了点情况,下了“梵高和医生的女儿有点问题”的结论,就兴高采烈地去找妹子对质了“你是他情人吧你们一定有点什么吧”。妹子冷淡表示我跟他不熟,并冷嘲热讽男主角热爱八卦。男主角无功而返,当晚住在梵高的房间里,做了一个关于梵高的梦。惊醒之后出门遇到一个用石子丢他的小白痴,追了一晚上,未果。

    钢琴边的Marguerite Gachet(1890) Dr

    第二天男主角去梵高自杀的麦田坐了坐想想象梵高为什么自杀,因为前一天的所有人都充满感情地告诉他梵高超冷静不像精神病而且他热爱生活,又被小白痴用石子丢了。追小白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跟他说梵高的死有疑点,他可以去拜访一下另一个医生。另一个医生是个疯癫癫的老头(取材sorrowing old man),和他讲从伤口判断梵高不是自杀的,是被枪杀的,btw酒馆老板有枪哦~男主角就去和女招待对质“你们是不是有枪你们是不是杀了梵高”。女招待:???我们的枪早就卖了,你他妈傻逼么。对了你工作没了,也不要在我这住了,白白了您。

    Sorrowing Old Man(1890)

    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喝酒,了解到一个小混混经常欺负梵高,而且这个人也有枪。男主角对着boatman怒吼: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欺负梵高!?你都不珍惜梵高的么!?Boatman:???我为什么要为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打抱不平,他不爽不会自己反击或直接走么,你他妈傻逼么,白白了您。就把男主角赶走了。男主角继续去喝闷酒,旁边桌有三个the drinkers,此时小白痴又蹿了出来,被the drinkers揍了,喝醉了的男主上前打抱不平,被警察带走了。警察是梵高死前做问话的警察,他又给他讲了一点温馨的梵高生前小故事,男主角带着郁闷和各种梵高的故事又去到了麦田,又遇到Dr.Gachet的女儿,妹子给他补完了更多梵高生前的细节。幽幽表示你们只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么。

    麦田里的乌鸦(1890)传说中的梵高最后一幅作品,其实不是

    此时男主角简直是一个行走的梵高八卦机,带着梵高的生平他终于见到了画家生前的好友,Dr.Gachet。Dr.Gachet的演员是GOT的波隆,闪耀着后世创纪录名画的光辉就出场了,娓娓道来梵高之死的真相:他是被我逼死的。男主角:???不不不不,我有充分证据表明他是被小混混杀的。Dr.Gachet:你不懂他活着有多痛苦压力有多大,他不想成为他弟弟的负担,他天才他孤独他blahblah。男主角:好吧我被说服了,谋杀案什么的我们就不管了,你能帮我把这封信给Theo的遗孀么?医生:好的,他的遗孀最近在收集他们的通信打算集结出版,作为交换我给你一封梵高刚刚开始画画时的信吧,帮你开启崭新人生!

    Dr.Gachet的肖像(1890) 私人收藏,1990年以

    在回Arles的路上,男主角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回到了Arles,他爹收到了Theo遗孀寄来的他们转了一圈想送到的梵高的最后一封信的复制品,他们又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全剧终,出credit。 通过我流水账的复述,大家能感受到这恋爱avg一样的剧情推进。上次看到这种npc指路npc指路npc型剧情还是在午夜巴黎,而我毫不犹豫的给了它一星。电影的最大魅力是不受限制地用影像叙事的魔法,而本片可以说是在故事情节方面相当失败了。 我的两位同行者给出了很直接的反馈:情节单线程流水账,而且导演的前提是“观众对梵高的生平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那对路人就很不友好了。“作为一个不了解梵高的人,我以为会看到梵高的生平,梵高的视角,或者导演从TA的角度去讲梵高是个怎样的人,”男性友人说,“结果花了九十分钟讲‘走近科学——梵高是怎么死的,我们走访了他生前的目击者,最后觉得这都不重要’。要不是风格惊人,我宁可去看探索频道!” 动画妹子附议,表示到后来她完全在看画面笔触,研究动画是怎么做的,情节是什么鬼她已经看不懂了。“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再退场,全都是“我很有来头哦我和梵高超有关系哦”,不介绍背景就开始感情充沛地讲故事,我follow不到啊!” 而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梵高粉丝,虽然理解情节无障碍,人物都耳熟能详,基本能认出大部分reference,但这也不是我期待中的故事。 2009年我读到了《渴望生活》与他相遇,从此被这个人的痛苦与热情点燃;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Getty的鸢尾花,凝视着他的笔触,被蕴含其中的信息和力量震撼得几乎泪目;2016年我加起来花了两天时间泡在梵高博物馆,仔细地看了每一幅画的说明听了讲解,爱上了叼烟的骷髅,站在麦田乌鸦前,觉得终于更加了解这个孤独而薄命,天才且真挚的灵魂。这七年间,每一次和他的痕迹偶遇都有一种心灵震颤的感觉,比如Doctor Who的梵高集结尾至今每看必哭,比如和女朋友在MOMA手拉手看到星空的浪漫心愿达成,再比如影片中最后读的那封信,我在2015年的近代艺术史课上偶然读到了相关信件的全文节选,鼻头一酸眼泪就下来了,给文献拍了照片发给朋友:

    We take death to reach a star. 就像搭乘火车能去到不同城市,我们以死亡为翼,穿梭群星。 这是怎样一个孤独浪漫又热烈到几近天真的灵魂,说得出“死亡,可以让我们摸到星星”。 这是我想看到的梵高的故事,我想看到他燃烧至死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路人试图拼起他生前的碎片,留下一个苍白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你可以说梵高的死亡的确有很多疑点和不同推论,你可以说没人能描述出真正的梵高因为他是如此闪耀非凡,但你可以讲他的画,他的花,他的感情,他的热爱,他的痛苦,他的疾病,他的酗酒,他的伤痛,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他的家乡,他的旅途,他的过去,他的未来,他的苦艾酒,他的向日葵,他的黄房子,他的疯人院,他对艺术的态度,他数以千计的信,他一层一层堆叠的颜料,他自画像里颜色不同的眼睛,他曾经是乡村牧师看过穷人疾苦,他给小侄子出生画的一树杏花,他无人能敌的笔触和色感,他的画笔想传达出的信息,他在疯人院里看到的风景,他人生的最后六个月的100多幅画,他和同时代画家的爱恨情仇,还有,他眼中看到的星空,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些都是他曾经感动过千万人,也即将继续动人的故事。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有些被画面主导了情节。感觉导演是先确定了风格,keyframe和人物,“我要用到这些这些这些画感觉自己超屌哒”,然后看图说话编了一个故事。作为一封情书,可以打满分,但作为一部电影,我实在打不出高分。想想看这不就是梵高百年后一个真爱粉满怀热情做出的原著向大型同人视频,路人基本一脸懵逼,粉丝要么看到泪流满面“大大你好屌”,要么下场掐架“你对原作的理解有问题简直毁原作”。天下粉圈都一样,但这份爱意,值得被尊重和好好珍惜。 导演君,带着你满腔的热爱和一等一的审美,下次换个冷静的编剧吧。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梵高同人作品,DoctorWho第五季第十集, Vincent and the Doctor 的结尾作结: 点击观看片段,我又狂哭了一遍 The Doctor: Between you and me, in a hundred words, where do you think Van Gogh ra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Curator: Well... um... big question, but, to me Van Gogh is the finest painter of them all. Certainly the most popular, great painter of all time. The most beloved, his command of colour most magnificent. He trans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ever will again. To my mind, that strange, wild man who roamed the fields of Provence was not only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 but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men who ever lived. 那个陌生的,狂野的游荡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致梵高,致Vincent. Loving Vincent.

     5 ) 《我闻到了一股投机味》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

    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

    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

    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他杀?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

    罢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

    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

    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

    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

    ,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

    梵高,大众的“人血馒头”。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评价这么高,很多善意的朋友早在一年前就给我发来介绍。我一开始就是质疑甚至反感的。这是要做什么?一股投机味扑面而来。直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什么上百位画家艺术家(大家好,电影里的画面不能算艺术家画的),花了多少年,某某获奖,啥啥制作团队……请大家明鉴,凡是在看完电影前的标签大多是耍流氓的行为。为了吸金,也就体谅体谅不用中招。但我不得不用专业的眼光看,这样的画面是残次的,故事是很难及格的。电影的形式语言严重阻碍了内容的表达,兄弟,什么叫词穷,什么叫词不达意,你都做到了!关于影片的结构和文本,不是我的专业,我就不多做赘述,我相信你的直觉也会觉得片子的逻辑和叙述是欠妥的。

    毫不留情的说,这部片子只有苦劳。(我亲眼看过朋友做油画动画,那真是苦啊!)

    梵高的好在于他有那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在,任何想要复制他风格和笔触,样式,甚至造型理论的,都将过犹不及,适得其反。梵高的画是静态的,油画是静态的,那些笔触只有在静的时候才是“会动的”,一旦开动,旋转变化起来,这对我个人的审美来说是一场灾难。花里胡哨,杂乱不堪,天花乱坠,完全失去了敬意,忽略了梵高画中的平整与安静的制衡,梵高看了估计会很尴尬的,甚至不同意这么乱来的,毫无抽象美感。只有一些标签风格得堆积。

    从专业语言分析,一看就知道这个导演是个油画门外汉。整部片子的主要语言节选了梵高后期,也就是巴黎受浮世绘影响之后,把对立体的追求弱化,追求平面化的形式语言,简而言之就是2D化。你甚至找不到光源和阴影,只剩下轮廓和颜色,只是颜色上不是平涂,使用了一些当时的光色色彩理论,特点是非固有色化,且运用补色使色彩和谐。而电影中凡是借鉴原镜头的画面,都采用了梵高的原本语言,但只要是电影原创的镜头,尤其是拍摄转化成拙劣油画风格的那些黑白镜头,非常尴尬地把油画电影这个噱头弄得低级不堪。很多故事情节被画面限制住,平面还是纵深?这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导演竟然对此无感吗?作为钟爱梵高的粉丝,我是不同意这么“消费”梵高的。

    这不是“梵高”,梵高已经死了,躺在奥威尔的坟墓里。这只是梵高的投影,在人心中偶像的功能放大和曲解罢了。这是一场对梵高的消费,对还活着热闹着的“文森特梵高”这个大IP的消费。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他杀?电影里说反正他死了,怎么死的不重要了。言外之意,我不怀善意的说,重要的是你们怎么消费他,怎么有条理地误解他,怎么借着梵高为自己的命运留下第二滴眼泪。这是对梵高的不尊重,说严重了是一种顾客就是上帝的心态,梵高只是给你进行精神按摩的服务员罢了。按摩你的不得志,按摩你对死亡的暧昧态度,按摩贫穷与财富之间带来的张力。

    梵高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贵的画家,除了毕加索,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有好几个自己的博物馆,除了达芬奇,没有像梵高这样驰名天下的。所有出版商以拿到相关梵高的内容而欣喜,it must be the best seller!所有顶级博物馆都以收藏他的作品为荣,凡是有关他的周边产品都会成为best-selling。我不知道如何去统计“梵高”这个穷光蛋,在他死后百年里创造的“生产总值”,我猜应该比苹果亚马逊还要惊人,而且经久不衰吧。

    梵高幻化作一座偶像,像阿波罗主管太阳,雅典娜主管智慧与战争,维纳斯主管爱与欲望……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梵高”主管的“失意的人生”和“委屈的苦难”,“早亡的怜惜”。而今生的不得意和命运的悲剧感,不正是大多数人的所共鸣的吗?这种共鸣塑造了梵高的形象。而梵高怎么看?答案在风中飘动。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论断是不中庸的,我也同意,我的本意也不是诋毁这部片子,只是想提供自己的并不全面的视角,给一个参考的角度。总之,我宁愿去九十次梵高博物馆,在梵高的画面前看九十次,也不愿意再花九十分钟看这部肤浅致敬梵高的作品。

    梵高怎么死的,从各种文章和资料中,就目前来看,他杀的可能性挺大的,即便是他杀,凶手和罪证也都消失在历史中了。后人去追踪这一段故事时,首先遇到的是一团后世解读的迷雾,而这团迷雾,所有有关梵高的讲述,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人心是一个加工厂,喜爱添油加醋,不喜爱原汁原味。很多时候,在人们希望的答案和真相中,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希望中的那样,毕竟在没有死亡和失败痛苦威胁下,人们只需要他们想要的,不然,苏格拉底,耶稣都不会冤死。而现在的新闻推送,信息推送,商品推介,都遵循这条暗昧的人性铁律。很多时候,我们真不知道缺什么,或者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死在什么事上。真相是害羞的,她永远躲在将及不及之处。

    问题是,梵高的命运,会是你的命运吗?我想起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专治怀才不遇,命运多舛。梵高,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地球级的“人血馒头”吧,不幸的是,你我都可能是一只梵高尸体上狂欢的蜱虫。

     6 ) 看《至爱梵高》前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

    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Vincent>往家走的路上看着夜空,那一刻都理解了。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

    自杀,他杀?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短评

    以纽约MOMA《星夜》开始,到巴黎奥赛《罗纳河星夜》结束,全片参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银幕上呈现出画家表现主义印象派的浓烈气质。天空黄蓝翻滚的“梵高曲线”和努力向上几乎刺穿天空的柏树,会给观众当头一棒的眩晕和不适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让画师这么团结奉献的,只能解释为真正的挚爱

    5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画面表现形式新异。但作为一部电影,作为一个故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情怀是满满的,但情节是浮光掠影的。

    10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 别再问梵高为什么死了。不如问,一个被全世界拒之门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 多一星给幕后画手 明白导演想让大家通过梵高的画作来理解他 但以手绘油画作为电影 牺牲了大部分远景(甚至中景)特写的描绘又无法准确捕捉到真人演员的细微表演 确实“形式大于内容” 但内容上为了吸引观众制造的悬疑叙述 不会被片中玛格丽特“为什么要关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这句打脸吗

    17分钟前
  • UndertheWater
  • 还行
  • 很有创意,也足够有心意。六万多张画,组成被嫌弃的梵高的一生。身边冷漠的人对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间接的有责任。别人笑他太疯癫,等他死后,却以认识他为荣。世人总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却不知他活的时候有多么孤独无助。看的有些莫名难过。

    2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 电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响起的时候暴哭

    21分钟前
  • vesper
  • 还行
  • 催泪大作,心灵暴击。因为星空非常美丽,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蹒跚地上去。难以想象的制作难度,真人演员加持让每一帧油画都有了人间烟火气,透过颜料可以读懂西尔莎罗南的哀叹。见到了两位导演,十分荣幸。

    24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温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头发

    29分钟前
  • 力荐
  • 亨利.托马斯说过:“梵高相信绘画的使命不是构图而是色彩,色彩不该是静止的,应该活动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画风包装一个“罗生门”式的不同视点,创作者以第三人称视角为梵高之死的动因做出一个推论。当众人皆笑梵高疯癫时,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生无可恋、孤芳自赏的艺术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 真的好美呀。能看见画家们的笔触在一帧帧变化时流淌的过程,很神奇,大概也会有点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个侦探揭秘类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细致的描绘,皮亚拉和奥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这部动画自然有它的独特美,能在每个场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多么奇妙。罗南的脸和声音辨识度一样高!

    3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虽然不懂艺术,也不是梵高的粉丝,但真的被电影的美工和艺术风格所感染。故事有点像悬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让人专注,天才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在个性和形式独特的追求,电影的画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着。梵高的画有了生命,他带着无数后人的敬仰,永远的活在自己的画作之中

    41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 -他从来都没有疯,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时代在他背后气喘吁吁。

    42分钟前
  • 文淇
  • 力荐
  •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凑还原梵高逝前内心真相。1秒12帧,1帧1幅画,6万多幅油画,形式上够惊艳!油画卡通这是头一遭,美轮美矣,却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画,导致油画的惊艳感在观影中逐渐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过就像导演所说,未来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本就会越来越模糊,几近融为一体,我们在见证历史啊~~

    4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4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53分钟前
  • 法蘭琪
  • 力荐
  •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58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 做到这个程度只能忽略情节了

    1小时前
  • 🥺
  • 推荐
  •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现对光线的捕捉,视觉呈现美轮美奂;在他人的言语罗生门中展现梵高生平及临终疑点,结合经典名作,剧本虽不无单薄,但整体编排还算合格,带有悬疑色彩的追寻,其实并不能增进世人对天才的解读(孤独是恒星的命运),情感落脚点反而在于卢兰;“在她卧室挂了四十四年”泪目。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故事平庸,本来以为是纯手绘动画,原来是在真人电影的基础上进行手绘,老实说很多场景好像……通过Prisma 之类的滤镜……效果也……不会差很多?贫穷艺术家的故事再一次养活了一百个贫穷艺术家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 画面大美,情节的着手点也很新颖,美中不足是关于梵高本人的刻画比较单薄,没有太多关于艺术的探索。结尾感人至深。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