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长沙的一个奇妙的夜晚。夜猫子景为为(尹昉 饰)在书店邂逅了明早将要离开故乡的何西西(张婧仪 饰),俩人相约搭伙夜游。何西西聊起同父异母的哥哥,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就在今晚的演出上,何岸的父亲(罗钢 饰)出现在观众席中,俩人不欢而散。另一边,陈清智(白宇帆 饰)、梁宝琦(周思羽 饰)、老谢(吴军 饰)守护着摩天轮,他们边欣赏夜景,边感叹打工不易。夜更深了,这一晚也是网红大排档老板娘丽姐(苏岩 饰)最后一次掌勺做粉,她决定让自己的徒弟旭哥(吴昊宸 饰)接手继续经营大排档。夜晚即将过去,一群人一起坐在大排档里嗦粉,邂逅、热爱、留下、离开、和解、团圆,都发生在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找到了深爱这里的理由。
质量非常好的电影,所有演员演技在线,台词好,故事逻辑好,没有玛丽苏,没有强行尬笑。是温暖的烟火人间故事。 四组人物,四条故事线,展现着长沙大街小巷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男女主真是文青的代表啊!开头一段台词,那没点知识储备,还真拽不出来,诗歌 群星闪耀的夜晚 出乎意料,很优秀的现代诗,大概太久不读诗了,甚至有点震惊,还有人能写出来这么好的诗。 何岸,就是张艺兴演的那条线,最有共鸣,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自己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真实又感慨!现代人是不是可以没有顾虑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社保,不保证收入,不被同行认可,我们还能坚持下去吗?长沙人那股子霸得蛮的劲头让人羡慕,让人鼓舞。并且,张艺兴的演技进步可真大啊!松弛自然,一点都没有大明星的影子,就是那个执拗的用长沙话说脱口秀的演员。 摩天轮的工人是进城农民工的代表,来到大城市,爱情的困境,生活的困境,可是日子还是得过啊!那就互相温暖,给明天带来一丝希望吧! 大排档做了一辈子小龙虾的妈妈,看了二十年各色人的欢乐与悲愁,热爱着喧腾热闹的大排档,和大排档上的人间故事。
《长沙夜生活》的出现挺令我意外的,这是一部国内院线罕见的“城市漫步(Citywalk)电影”。尤其在商业片云集的五一档,它必然会是一个“异类”。整体看下来,影片调性自然、观感舒适。不愧是之前曾写出过《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的编剧张冀,不做大路货,够独特,也有惊喜。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长沙夜生活》讲的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它像是在银幕上勾勒出一条无限接近日常生活的“渐近线”——以一对长沙兄妹分别在一夜发生的故事,串联起城市夜生活的图景,继而呈现出普通人平凡生活的流动状态。和某些“一眼望到头”的院线片相比,这个尝试显然是新颖的。
电影观感上的妙,在于没有刻意去构造传统商业片三幕式的戏剧结构,而是散点发力,以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方式“移步换景”。我们观众跟随片中人物的步伐,散着步进入这个迷人的夜晚,感受着现实长沙市井生活中那微妙的烟火气、治愈的人心温度。
电影的开场就把我吸引住了。夜幕降临下的长沙,到处人潮汹涌。晚上20点的文艺书店里,一个穿着朴素、踏着双拖鞋的男生,出现在哲学书籍区。他是尹昉饰演的男主景为为,活脱脱一个落魄的文艺宅男,典型的i人一个。书架另一侧,是张婧仪饰演的女主何西西,阳光、外向,e人的气质呼之欲出。
两个陌生人在书店里不期而遇,经过一阵子小矛盾后,何西西坦言:“这是我在长沙的最后一夜”。景为为因此相约她一起夜游长沙,说走就走,边走边谈。一趟浪漫的城市夜游就这样启程。
想在一座城市的夜晚,与一个陌生的朋友建立关系,最好的方式无疑是相约一起去漫步街头。街道、弄堂、大排档,这些随处可见的日常空间,构成了本片在空间叙事上真正的主角。不得不赞叹一句,片中大量的街景实拍镜头,给人带来的“亲临感”非常强。看的过程中,我仿佛和戏中人一起,看到同一湾码头、同一片街景。
在言语的推拉试探间,他们不仅走过长沙的大街小巷,还把藏在心里的难言之隐、那些生活里的伤心事,都慢慢说出了口。
两人的对话里,偶尔是真诚的谎言,偶尔是生活的感慨,偶尔是沉浮的往事,偶尔是掉书袋的诗意。其中游离的“虚构性”恰到好处,他们探讨的两性议题与生活难题,都被包裹在幽默与温和的日常感里,温和又不失锋利。
最让我心生感动的,是戏中的一段互文。两人初见时,景为为被迫要在众人面前即兴作诗。他这样说道,言辞很美:“街上没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曾遭受的不幸也已经忘记/我不会因为没人理睬我而感到悲伤/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单纯地为此感到悲伤/悲伤到不再害怕死亡……我抬起头,望着头顶/一个群星闪耀的夜晚。”
而这段诗背后的故事,在电影临近尾声的部分才逐步揭开伤痛的谜底。
两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受过伤。但放掉对彼此的心防,慢慢打开自己,他们才体味到——在无奈又无常的岁月流逝中,学会重新出发有多么重要。
这条主线故事,多少会让我想起当年那部经典爱情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一次意外相遇,一场散步谈心,滋生出一见钟情的情愫。缘分,妙不可言。
西西的哥哥何岸(张艺兴饰)的夜晚,则是电影的支线。这是一个追梦之夜,穿过文和友密密麻麻的游客人群,何岸奔赴脱口秀小剧场的舞台。他要用一口地道的长沙方言,演出自己精心打磨的段子。
但可惜的是,段子没能奏效。因为对原生家庭,尤其是离自己而去的父亲的怨恨,他总是逃避,不愿拿自己身上真实的经历来逗笑观众。但靠技巧显然无法引爆现场,只能频频造成冷场。此外,方言越来越没落、越来越无法引起共鸣,这同样是他要面临的困境。
当一个人始终无法得到正向反馈,肯定会对自己追梦的行为产生怀疑。尤其是何岸这样的年轻人,他放弃按部就班的生活,选择追梦,必然会引发父母的反对意见。在与亲临现场的父亲爆发争吵之后,满头血痕的他讲起大段的即兴创作,最后撂下一句话:“这是我最后一场脱口秀”。
他挖出自己最不堪的家丑、落魄经历,不惜以自我攻击的方式,为自己的梦想划下一个休止符。当他当众说出自身的情感经历,让脱口秀源于日常生活、变得“有血有肉”的时候,反而收获到了从未反馈到的全场大笑。被包裹在脱口秀幽默金句里的锋利言辞,刺痛着到场父亲的心,却也让父子俩开始重新直面他们的关系,抚平着原生家庭的伤痕。
为了梦想,你愿意做到什么程度?梦想与现实的分野,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两难选择。每年有太多人被劝着“直面现实”,他们无法按自己的愿意选择职业,以及自己未来的生活。理想与现实的鸿沟间,是多少人短暂的一生——但人生终究是属于自己的,只有自己知道生活过得开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那份梦想的执念有多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张艺兴在片中全程用长沙方言表演,为他加分了不少。这次表演能看出他不顾形象的轻盈感、沧桑感,演戏状态明显松弛了许多。
在两条主要的叙事线索外,《长沙夜生活》还呈递出一份丰富的城市夜生活图鉴。其中的每个配角,即使戏份不多,也都有着自己的人生况味。
最终,多线人物汇集于丽姐的大排档。“长沙人的一天,从一碗粉开始,再到一碗粉结束,嗦完粉又是新的一天”。当所有人围坐在桌前,共同嗦粉聊天,日常的烟火气也愈发浓郁。大排档容纳了每个人的酸甜苦辣、聚散离合。这一夜发生的事,此刻已变得不再重要。
不知从何时起,当代人的城市生活成了枯燥的“两点一线”。城市的休闲属性被日益消磨,留给年轻人的,是无休止的操劳与疲惫。人们在路上奔波,几乎不会对日常的街头巷尾投以关注。
但日常的场景,才是构成我们生活的底色。它们承接着我们欢喜与失意、落寞与温情的时刻。在大城市漂泊的艰辛与难熬、与父母无法理解彼此的争吵与误会、爱情里的伤痛与错过……所有的遗憾,似乎都能在这里,得到一个治愈的机会。
所以我愿意推荐《长沙夜生活》,因为这是一部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作为主角的电影。
它讲的故事,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会偶尔停下来,看看生活周遭的街角巷尾,发现不曾看到过的风景,重新感受城市的趣味。
可预见的是,今年会是“史上最挤五一假期”。不妨去看看这部《长沙夜生活》“云游长沙”,在终于可以休息的时候,抱着休闲心态,体验下它的舒适感。
看完片后,无论你是生活在长沙,还是身处于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应该都会想走入人流之中,去感受街头巷尾的活力,感受日常带给人心的温度。
一、关于性别 《长沙夜生活》的第一条线(主线之一),是由何西西(张婧仪饰)与景为为(尹昉饰)所刻画的爱情线。 从一开始,这条线试图展现“性别矛盾”的心思就昭然若揭。文艺青年景为为在一家24小时书店里就萨特、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高谈阔谈、爹味儿十足,引发何西西对“你们这些男人”的强烈反感;随后,一个更爹的人出现,让景为为羞愧难当,从谈论哲学理论变成了分享日常生活和想法,同时也从完全说普通话到掺入长沙方言。 在这一过程中,景为为看似是放下了所谓的“男性气质”,与何西西处于平等位置。后者显然亦有所察觉、有被打动,开始慢慢相信他们是在作出真正的沟通。到这里都还可以说是真情实感,然而二者之间突如其来的爱情不仅刻意地落入了俗套,更是给女主套回了父权制的枷锁。 拥有独立个性的女孩儿何西西本已作出离开长沙、前往北京的决定,却在一夜之间为了景为为而选择留下来——更不用提在失踪前女友的阴影之下双双跳河的降智片段。另一方面,开头十分警惕、不断询问男主“你是不是想睡我”的女主在长沙一夜游之后与其天台热吻,亦显得有些诡异而拧巴。进一步是“我睡你而非(至少不仅仅是)你睡我”的更具主体性、享受性的姿态(参考《爱情神话》中的Gloria),退一步是对景为为保持观察、三思而后行。这种在开放与保守之间的不明朗态度反倒给人一种“被景为为的魅力所征服”之感。 换言之,本片所解构的并不是男性气质或者背后的父权制逻辑,而仅仅是哲学理论这类被归于宏大叙事的东西。从谈论抽象的“自由”、“存在”与“选择”到“关心具体的人”,从普通话到方言,景为为从一个令人讨厌的爹味文青到何西西的灵魂伴侣。然而哲学与生活并非对立,而是源自生活尤其是充满痛苦与纠结的生活;普通话与方言亦非对立,而是同属于语言符号所构成的象征秩序。与其说是要让男性闭嘴,更应该是创造机会与环境让女性开口,去争夺话语权,去构建一种迈向女性主义的哲学理论。 二、关于代际 《长沙夜生活》的第二条线(主线之一),是以何敦华(罗钢饰)、丽姐(苏岩饰)和河岸(张艺兴饰)所构筑的家庭线。 如果说爱情线所体现的是性别矛盾,那么家庭线所展现的大概是代际矛盾。河岸一开始是作为和母亲吵架后离家出走的叛逆青年出现的,后来又与其体制内的父亲因观念根本不合而爆发了激烈冲突。 河岸的父亲何敦华原为计生办的科员(很有时代性的职位),代表着一种似乎属于上个世纪的严肃、官僚、刻板,仍然认为“工作首先是为了获得尊重;然后是为了养家糊口”。 母亲丽姐下岗后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勤劳将“丽姐大排档”发扬光大。笑嘛脱口秀的一位兼职演员对河岸说,“我不像你有一个开网红大排档的老娘”,俨然已经将丽姐作为“先富起来的人”看待。在他眼中,河岸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种特权,而这种特权由母辈/父辈所赋予,在享有它的人眼中通常是不可见的。 与之相似的,景为为常常在书店穿梭、过夜,何西西的科员父亲对她宠爱有加,二者所共享的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没有明确方向和牵挂的轻盈状态;与之相反的是东北打工人梁宝琦(周思羽饰)和西北打工人陈清智(白宇帆饰),二者在摩天轮里担任安全员,忙忙碌碌、反反复复,于其而言生命是沉重的。 正因如此,影片中整体的家庭氛围是轻松而非压抑的,由河岸家所展现出来的代际矛盾仅仅源于父母不理解年轻一代,一旦他们听了一场线下脱口秀,开始理解并鼓励年轻人“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但对于梁宝琦、陈清智以及那一桌唱着《送别》的毕业生而言,许多年轻人所追求、所希冀的恰恰是何敦华所代表的属于体制内的稳定与尊严。丽姐于1998年下岗,那一年的新华字典给出了“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的例句,正如她的大排档崛起一般。今天,张华与李萍一起送外卖、打螺丝,不可同当年而语。影片遮蔽了这一残酷的现实,但我想,尤其是看到微博热搜所截取的影片中何炅(何炅饰)说自己老花的片段时忍不住想: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还有人正年轻吗? 三、关于地域 《长沙夜生活》的第三条线(副线),是以东北打工人梁宝琦和西北打工人陈清智所构筑的友情线,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线。 最开始《长沙夜生活》宣传的时候,很多人便说这是长沙的城市宣传片。作为城市宣传片,这显然是一部剥去了(政治经济)历史、只留下“文和友”、“茶颜悦色”等网红景观的宣传片,将长沙话换成其他方言,这个故事便可以发生在国内任何城市、任何一个夜晚灯火通明的地方(可以对比一些很有东北特色与历史的故事)。 更令我错愕的是,影片中的长沙被刻画成一个类似于北上广深的城市,本地人与外来打工人在精神上相区隔,却又被海纳百川式的文化包裹在一起,被“后全球化时代的市井语言”(爹味男语)所感化。何西西想要离开长沙、前往北京并不是为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发展,而是因为“这里一切都太熟悉了”,“想要生活在陌生人之中”;梁宝琦和陈清智却因为一开口就是外地人而苦恼,怀念家乡的那些熟悉的一切。最后一场烟花和一碗粉化解了他们的苦闷与乡愁,但这就和那些事物本身一样转瞬即逝,大有“我为长沙奉献青春,长沙给我吃粉”(原话来自深圳某宣传语)的画饼之感。 从房价来说,长沙自然与北上广深是很不一样的;但是从人口流动来说,事实上又没我想象得那么不同。根据2022年5月发布的《全国336个城市人口净流入与净流出分布图》,长沙的人口净流入数为257.5万,净流入比例为25.63%,国内排名第15名。除此之外,湖南其他所有城市都是人口流出大于流入的(人口净流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株洲、湘潭、张家界、湘西州、怀化、岳阳、郴州、娄底、常德、益阳、永州、衡阳、邵阳)。 从劳动力输入的角度来看,长沙毫无疑问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与芒果超媒(含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卡通、潇湘影业集团等)所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显然是分不开的。如今文娱业的实习机会大多集中于北京与长沙,而对实习生的剥削(乃至无薪实习)也是被诟病已久。不仅如此,Mcity线下店已经扩张至上海、南京等地,主打明侦与名学两大ip周边的小芒电商也日益发展,似乎在走着一条类似于迪士尼(影视/乐园/商品)的路径。这么一看,河岸的“让长沙话走向世界”的梦想倒也不是天方夜谭,只是...... 那天马律师和我说,要和被压迫的地方站在一起。这里所说的压迫显然是有相对性和内部性的。作为“湖南省”的卫视,要怎样去作出一种地方性的表达,如何讲好外省故事?面对广电总局/央视的权力以及腾讯等大资本,在迎合主旋律叙事与市场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能?这是我原先期待在《长沙夜生活》中所看到的。现在看来,导演/编剧确实想表达很多从宏大到微小的东西,但最终所成功传达的也不过是字面意义上的“长沙”以及字面意义上的“夜生活”了。
电影中的城市,不仅仅意味着故事的发生地,就像电影里人们说着的方言,也还代表着更多的东西。它展示了大家对于这座都市的想象,寄托了这片土地背后的文化,甚至还编织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身上的那种共性。如果以城市作为划分,我们就可以在华语片中找出一系列的“地域电影”,《长沙夜生活》里的长沙,便也因此显露出了它的不同。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先来说说其他的那些“地域电影”。
北京和上海在华语片中,是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作为超级都市,它们其实很少在电影里展现出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超级都市都太像了,北京和上海更多时候是作为某种模糊的现代、时尚的代表,出现在那些都市片里。近些年来,真正展现北京和上海“文化”的电影,《老炮儿》里的胡同文化和《爱情神话》里的小资爷叔,应该是为数不多让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
四川和重庆因为它们极富辨识度的方言体系,在这些年的犯罪片、喜剧片中也经常出现,西南官方可以提供喜剧效果,川南人身上的那种江湖气和草莽气、重庆赛博朋克的视觉特征和火锅文化,则是犯罪片和草根故事天然的发生空间。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电影中的地域”是贵州,在以毕赣为代表的导演的镜头下,这片亚热带的城镇则衍生出了一种魔幻性,成了华语片都市里比较特殊的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和不同城市的代表性之下,再去看长沙,就能发现它的特殊性。
长沙并不是一线都市,所以这里的生活和工作,没有那么快节奏。但长沙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又有着全国顶级的文娱电视产业,这又让长沙变得特别“快”,但这种“快”,和北京上海那种超级都市的“快”又是完全不同的。它当然现代、时尚、先锋、实验,但这种“快”不完全服务于金融、资本、科技或互联网,这种快,服务于长沙这种城市给人的第一感觉:“享乐”。
长沙,是一个非常看重“享受感”的城市,比起拥有同等现代化程度和都市化程度的城市,长沙一定是最懂感受“烟火气”、尊重“烟火气”的那一个。
但我想给“烟火气”换个形容词,这也是一个我觉得非常适合长沙的词——
“锅气”。
长沙是一个带着“锅气”的城市,炒菜时,火力最猛、火候最佳时才会激发出的那种香味,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大排档、每一家网红店里。它可以是一碗粉、一份盖码饭,和一杯奶茶上的芝士的味道;也是萦绕在灶台边,但又可以端到桌上,进入到食客生活里的那种生命力;再进一步,这是务虚的精神和务实的生活,混合在一起的气味。
《长沙夜生活》的故事是围绕着“锅气”展开的。开着大排档的丽姐,在这里迎来送往形形色色的客人。在大排档里长大的何岸,虽然不愿意接过老妈在灶台边的事业,看起来好像是远离厨房昼夜的人,却在自己身上植根了另一种“锅气”——长沙话。
因为,他是一个坚持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的演员。
这部分对方言的坚持,以非常直接的方式,传达出了“地域电影”里对地域文化的守望和焦虑。当年轻人们越来越不会说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老一辈人也说不来普通话的时候,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其实是在缓慢流失着的。
比起那些用方言来制造喜剧效果的地域电影,《长沙夜生活》其实是在反向操作,何岸用长沙话讲的脱口秀不好笑、听不懂、场子冷,反而又成了一种讽刺性的、黑色幽默式的好笑。它甚至有些悲凉,这个试图在维护方言正当性的青年,也是在维护一种与“主流”不同的生活的正当性。何岸所做的工作,或许在家人看来不务正业、不够稳当,但还有什么比梦想更“主流”的事吗?这是属于这一代的年轻人,用生活方式为自己争取回来的“主流”。
关于何岸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是,他从不愿在脱口秀里讲自己的生活,暴露自己的经历。在脱口秀演员都喜欢“讲自己”的当下,这样的坚持显得很执拗也很特殊。但这恰好从另一种层面上,展示了何岸对“生活”的尊重。他不愿意随便讲述自己的生活、家人、经历、痛苦,是因为他还没有准备好如何理解、讲述、定义这些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当他真正说出那场成功的脱口秀的时候,也就是他真正接纳了这些过去和自己的时候。
影片的另一对主角何西西和景为为,则又代表了另一种关于“锅气”的反差。他们相遇的24小时书店,之后去到的诗歌分享会、岳麓书院,是片中和“丽姐大排档”非常不同的影像空间和文化空间。这不仅仅是属于一座城市的多元化,也代表了他们所属的这一批年轻人,所身处的世界的样貌。
而像长沙这样的城市,是既可以有24小时大排档,又能够开得了24小时书店的,因为这里既有烟火气,又有诗意的浪漫。其实影片在一开始,就已经从何西西抢了景为为在哲学区的小凳子,坐着理直气壮看漫画还和景为为斗嘴的戏里,暗示了这种反差和共存。
这些年轻人们关心的哲学、诗歌、远方,虽然看起来好像和大排档里的口味虾、猪油拌粉、牛油烤串如此不同,但关于这座城市的“锅气”,其实早就已经进入到他们的生活里了。何西西和景为为拆穿男主编的那场戏,就是典型湖南人霸蛮式的正义。
丽姐的身上也存在着这种反差,她可以是一个大排档的女老大,因为手下在口味虾里放了不该放的东西就掀翻整个食盘,有能震得住上百平、二十年店铺的“霸气”。但她同时又是“和气”的,她可以为爱人去世的老爷子端上一碗粉,陪分手的女孩走一杯酒,也能最终接受自己的孩子,选择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上一代,这座城市的“锅气”,才能以这样不同的方式,传递到何岸、景为为和何西西这样的年轻一代身上。
我想,张冀用一个夜晚的时间来承载这个故事是有原因的。这些人们在长沙的这一晚,是他们信任这座城市深夜的一晚。现代的年轻人们太容易走进一座都市,却不容易感到自己属于一座都市。但在某一天,或许会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能真正把自己交付给这座城市的深夜,那也就是我们开始和这座城市拥有彼此的时刻。这座城市,也可以是任何地方。
《500 miles away from home》是张婧仪原声唱的吗?如果是,还挺有味道的。(从《我要我们在一起》开始喜欢张婧仪,她太适合大荧幕了,我还是会继续看她拍的电影)张婧仪和尹昉这条感情线,就像两个矫情的人在说着王家卫的台词,向观众炫耀着导演内心里的文艺范,这和夜生活就像两条线的生活气背道而驰。(睡我这句台词频繁的出现就是那么突兀)。 我明白导演想通过两个男女主角的漫步向观众推荐长沙,可整部戏最大的问题是,就是缺少支点(其实大排档本来应该是整个电影的支点,可是导演没有把握住),太多的人和故事线本来应该可以从这里展开的(就像《深夜食堂》围绕的就是居酒屋,所有的人和事都是过客,唯有老板是主角和旁观者)。当然导演最终选择了在大排档结束。 但因为必须讲这两个人的感情线还有张艺兴的父子线,就导致观众的视角也是被无休止的拉扯着,没有重心,什么都讲了但讲完就什么都没有了。必须要说的是,张艺兴后来这段长沙话脱口秀还是可以的。 至于第三条线在游乐场的,是不是就为了长沙之眼这个景点哦?那句“有没有一盏灯是为我亮的”,都市剧标配啊! 总结票房失利的两个原因,导演能力不够,长沙话的受众不够,并不是所有人会因为芒果台为专门一部介绍长沙的电影买单的。
八点起床去看了万达的便宜早场。本来不想看,但实在好奇:第一部专门点题“长沙”的院线电影,究竟会拍成什么样呢?到底是大型城市宣传片,还是以将长沙打造得更加“网红城市”的文艺宣传?
本是抱着很低的预期,认为影片会呈现许多对长沙的刻板印象(实际也的确不少),甚至在豆瓣给出了不看好的“嘲讽”:
的确,以长沙为主要拍摄地,大量取景的电影实在少得可怜。有的话也口碑平平:如《疯狂外星人》(豆瓣评分6.4),《我们的样子像极了爱情》(豆瓣评分6.0)。 但最终观感竟然还不错,我个人能给到6.5分以上,是可看的。当然优缺点都很明显,如果看完不喜欢也很正常。一方面他的确只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另一方面它在内地市场里也的确算是特别的创作。
以下涉及剧透:
首先,影片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而是通过零散地展现五组人物在同一个夜晚里所发生的情感流动与人生故事,进而在结尾借人物关系串联其人生轨迹,再借“丽姐大排档”这一地点将其全都聚集在一起——从而促成一个温馨美满的大结局。 这种收束式结构的优点是其擅长展现人物群像,且富有悬疑性地将人物关系与人物人生轨迹巧妙地黏合在一起(如东野奎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但影片的处理略微粗暴刻意了一些,几组人物间更多的是由意外与原本的血缘关系才聚合到一起,因此结局的形式意义就有些大于实际内容。 而几组人物里,丽姐与所经营的丽姐大排档形成了关系的中心,也成了人物关系聚合的最终场所。更特别的是大排档具有烟火气的夜晚日常,以及丽姐这位通晓人情、精明能干、乐于助人的老板娘形象奠定了影片人情温暖的氛围与主题。 而另外四组人物里,摩天轮三人组与明显打酱油的王烁鑫-周冬雨组处于较边缘的位置。前者主要是提供了外乡人视角与最后深夜的烟花表演(烟花也是将几组人物的视角聚合在一起的重要工具),后者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电影主要叙述的是两条线,一是夜猫青年景为为(尹昉 饰)与即将北漂的少女何西西(张婧仪 饰)在书店的邂逅与彻夜的结伴夜游;二是脱口秀演员何岸(张艺兴 饰)在脱口秀梦想上的坚持与改变。这两条线构成了影片最大的主体。 这两条线我都挺喜欢的。前者主要吸引我的是两个陌生男女相伴夜游时的聊天氛围,导演把这种相互倾诉秘密、若即若离的亲密关系与紧张感拍得还不错,两人散步过的路线更是让我倍感熟悉(许多地方都去过无数次)。 而后者最动容的是何岸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想要“让长沙话走向国际”,并且在与父亲(罗钢 饰)争执的过程中找寻自我,最终达到与脱口秀的和解(从尴尬变得好笑,从一味追求技术到开始讲述自身的故事),与父母亲情的和解。 顺带一提的是,张艺兴的确与何岸这个角色很适配,观影过程中他的个人履历与角色形象竟在我眼里达成了重合。演技过关,角色突出,气质一致,甚至连“脱口秀”的分寸感也拿捏得很好(第二场脱口秀真的很好笑)。看完电影后我甚至第一次对张艺兴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如果之后他有新作我会开始关注。
而我认为,上续讲到的这些优点,构成了影片非常“现实性”的一面。它还原的的确是较为真实的长沙,也力图讲述出一个城市人与人之间极具温情,富有烟火气的一面。在这方面它的确也算成功,让电影有了至少及格的分数。 但它对长沙生活的刻板印象又是鲜明存在的,于是这又达成了电影“悬浮”的一面。简而言之,比起长沙本地人的夜生活,影片更像是外地游客对于长沙浮光掠影的美好想象。 如在取景上,开头是对长沙有夜景式的大航拍,以观感而言太像纪录片,甚至跳戏到湖南卫视的综艺开场,而缺乏电影应有的质感,配上张艺兴与功夫胖的《湘江水》更像是一出mv。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而后续电影主要涉及的地点,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湘江一桥、文和友、贺龙体育馆的摩天轮、岳麓山爱晚亭、橘子洲头、五一广场、太平街……这些毫无例外都是景点,甚至是近几年新造出的人工产物。影片在概念上强调烟火气与人情味,但取景却缺乏长沙人真实的日常场景,这种冲突上的不可协调充斥在电影里,因而造成了电影止不住的“悬浮”。 与取景局限同类并行的还有对长沙夜生活的夸大与美化。如摩天轮与湘江边一排写字楼的灯光到了夜晚10-11点左右都会关闭,因此当景为为与何西西凌晨夜游时仍展现出灯火通明的长沙让我有些出戏;如长沙十二时辰书店去年一段时间内入场都要收门票或者消费,根本不是电影里那样较为自由的书香场所;如形容长沙米粉是“长沙人的一天是由米粉开始,再由米粉结束”,但长沙人夜宵几乎不吃米粉;如丽姐大排档的选址在药王街的笨萝卜浏阳蒸菜馆(大概),而比起现实,电影中的大排档带有明显的乌托邦意味,是人们放松享乐倾诉故事获得温暖的象征之地,经过了较强的艺术加工。 影视艺术必然经过加工与修饰,放大与美化。这本是常态,但总觉得电影在城市设定上的改动有些刻意,有些迎合。因此这些细节上的出戏让我的观感略有下降,感受到了电影更多“悬浮”的一面,或者说感受到了导演更多的外来者视角。
但整个电影结束,我发现我还是喜欢《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的。我本以为我的本地人视角会加剧我的挑剔,会厌烦近几年愈演愈热的对长沙的“网红”宣传。但结果竟然是,比起来自对单纯一部电影的挑剔与批评,我更想鼓励这样的创作,更想支持一下带有长沙元素的当代文化。 毕竟这应该也是头一次,长沙话大量地出现在影视作品里——这种当今连长沙人都很少说,老一辈地道的长沙词汇已大量流失,正在被遗忘的方言——单单这一点就已经觉得难能可贵。 我不知道外地观众会怎样看待《长沙夜生活》这部电影,无论是喜爱或讨厌,无论觉得是不是烂片。但至少我们有了这样一部与外界沟通的影视作品,对于十几年前还存在着强烈排他性、天天嘴边挂着“乡里别”的长沙,今天的长沙的确今非昔比,充满了包容向上的活力。 尽管随着长沙网红城市的“旅游热”,长沙人常常会抱怨“去哪里都人挤人,吃什么饭都要排队”。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这一定是好的趋势。长沙挺小的,比起同类南方省会真的巴掌大,许多事业的发展都还刚刚起步。但如果要比喻,长沙更像是仍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它还有未来,未来不可控,但也充满了生机与可能性。 欢迎大家来长沙。也希望未来有更多质量更好的,关于“长沙”的影视作品出现。而至于《长沙夜生活》,如果观众们能在影片里感受到那么一点点游走在虚幻与现实间的一丝人情温暖,那我觉得它就是成功的。欢迎大家去看。
预料之中的观感,像综艺、像段子、像纪录片、像小说、像电视剧、像旅游vlog 、像脱口秀、像短视频……啥都像,就是不像电影。可惜的是前四分之三还能看,后四分之一从跳湘江开始全线崩盘,各种侮辱人智商的情节连连上演,影厅里笑声此起彼伏,很乐。
真正的沟通,不说话也可以,但必须真诚
宣传长沙美食做得蛮好,刚看完人还没到家就点了碗双码粉的外卖男女主的体力堪比铁人三项了,大晚上的,从德思勤走到黄兴路步行街再爬到岳麓书院再走到橘子洲大桥顺便跳了个江游了个泳再走到五一广场嗦粉,凌晨的时候两个人已经坐到了梅溪湖边上并宣布在一起了[强]特种兵们旅游的时候学着点,晚上睡什么睡!都来给我通宵夜游长沙!张艺兴这次的表演惊喜到我了,很松弛自然,准确甚至丰满地传达出了这个角色的个性,摩天轮的两个西北小伙也很不错,说家乡话的时候,我这个长沙人听哭了好想跟编剧说:我们长沙人真的不是天天把“你要哦解咯”挂在嘴边的,听到这句话居然还被编成诗真的是全剧最尴尬的点没有之一!男女主的人设和情节,毁了其他所有演员营造的好氛围,格格不入,以至于最后两人突然接吻的时候,我周围都是一片脚指头扣地的嘘声
确实不是想象中的城市宣传片,情感浓度很高,很浪漫。创作者对长沙这片土地的情感,投射到每一个角色身上,又通过角色间的情感碰撞传递给观众一种关切,一份治愈。看完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冀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对小人物的精准把握,对生活的体察一以贯之,确实如陈可辛所说,是“很张冀”的一部电影。
长沙大型赶客宣传片。故事是稀碎的,技法是为零的,人物是有病的,逻辑是隐形的,核心是没有的,分线是混乱的,颜色是饱和的,道具是穿帮的,结局是强行的。长沙本身就是一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哪怕不做任何设计拿个手机在街头巷尾乱拍都捕捉到市井气息,这是长沙最令人着迷之处,而剧组应该是接到了文旅局的任务,明明说着小人物的故事就要剪点航拍大远景进来展现长沙多么繁华多么威武,分裂感十足,同时明明是小人物的主角们却一点都没有亲切感,虚浮感爆棚。
张艺兴的演技狠狠让人共情了,看见他被轻视被取笑被家人看不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哭,我太能体会这种感受。
竟然只有张艺兴那条线立住了 尹昉张婧祎的爱情线 致敬不了爱在也致敬不了新桥恋人 完全是俩不知所云的二货
张冀编剧的影片真是从小看到大,这一次亲自拿起导筒解锁了新技能,很惊喜!!长沙话好亲切啊,曾经匆匆而过的城市,扔下了好多记忆。影片中多了一点点当代霓虹的色彩,看着陌生又莫名熟悉。中国式父子关系真实得有点揪心,能想到很多身边熟悉的朋友。把关心藏在心里的父亲,还有鼓励儿子勇敢追梦的妈妈,谁还不是在这样特色的爱中长大,想带爸妈走进影院再看一遍了。
著名编剧张冀老师首执导筒,把一篇洋洋洒洒、有笑有泪的情书献给心爱的长沙,他所有饱含深情的遣词用句,都从银幕之上穿越而来,送进了每一位影迷的心里。有了《长沙夜生活》,我们就有了中国本土的《真爱至上》和“爱在”三部曲系列。影片讲述的,其实是“中国夜生活”,充满烟火气的、色香味俱全的、独属于中国人的夜晚,它是刻印我们每个人记忆里的家乡滋味,是几代人共享的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夜晚结束,新的一天就将开始,日夜循环,构成一个又一个七日。影片围绕几组人物展开,有搭伙夜游的景为为、何西西,有坚持用长沙话讲脱口秀的何岸,还有守护摩天轮、经营大排档的各色人物。在这个奇妙的夜晚里,人们相遇、争吵、纠缠、和解、失去、放下,好在当清晨紧接着夜晚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们都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长沙版爱在黎明破晓前饮食男女
对五一没办法出行的游子来说,整部电影都是献给异地长沙人怀念家乡的礼物,有笑有泪的一部作品!
上海人去了东方明珠会失去上海户口,长沙人看了《长沙夜生活》会被开除长沙籍。
谁大晚上去岳麓书院啊?谁命那么大,湘江随便跳啊?
内地市场里,算是很特别的创作,也肯定会是有口碑争议的片子。有想法的地方真的非常好,但糟糕的地方非常糟糕,尤其没有捕捉到城市真正的呼吸感。#2.5(张艺兴可以提了一个金鸡男配
长沙的纨绔子弟都没有夜生活的吗?就每组人物都要选这么励志和有故事的?就不能选一组那种开开心心喝酒吹水玩女人玩男人的角色吗?
看完电影直奔大排档,在一天忙碌生活结束之后继续开启下半场。虽然不在长沙,但是《长沙夜生活》展现的恰恰是生活在城市一角对我们。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就算疲惫也吹刷不了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有更大的烦恼,不如就去嗦一碗粉吧。
看完了,张艺兴的台词真的挺惊艳的,长沙话特别好听,装扮很贴切角色,眼神戏很有层次感很丰富,和妈妈的拥抱这里也很感人,第一次脱口秀讲的时候大家都冷场的表情转换到生气,表演的很自然,第二次在讲的时候戏里的他更坚定更有信心了,这里的表演也很打动人,很明显能看出和第一次眼神的不一样!导演把长沙拍的很生活化,街道人来人往的人群,巷子里的一家家小吃店,一群人围在一起吃顿饭,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家人朋友在一起,哪怕是嗦一碗粉,也是幸福的,看完了只想快点去到长沙,下个月马上去,哈哈!
果然是长沙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从“地域电影”的角度看,长沙和超级都市的北京上海、适合犯罪片喜剧片的四川重庆都不一样。它因为全国顶级的文化娱乐产业而现代,而“快”,但又不是超级都市那种资本的“快”。它的“快”,是大排档和夜生活即来即得的“快”,是烟火气和锅气的“快”。它拍出了长沙和长沙人的“锅气”,那种快火猛炒下的味道。何西西和景为为的锅气在正义,在理想主义;丽姐的锅气在大排档的呛辣烟火中;何岸的锅气,则是对长沙话的坚持。这锅气属于长沙,而这生活则在更广泛的城市共同体验里。我们和城市的关系,只需要这样一个交付彼此的夜晚就可以建立。
没头没尾。。。三分给何岸讲的地狱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