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关于伊丽

    剧情片其它2009

    主演:格什菲·法拉哈尼  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Marila Zare'i  谢哈布·侯赛尼  Mani Haghighi  

    导演:阿斯加·法哈蒂

    猜你喜欢

     剧照

    关于伊丽 剧照 NO.1关于伊丽 剧照 NO.2关于伊丽 剧照 NO.3关于伊丽 剧照 NO.4关于伊丽 剧照 NO.5关于伊丽 剧照 NO.6关于伊丽 剧照 NO.13关于伊丽 剧照 NO.14关于伊丽 剧照 NO.15关于伊丽 剧照 NO.16关于伊丽 剧照 NO.17关于伊丽 剧照 NO.18关于伊丽 剧照 NO.19关于伊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6:10

    详细剧情

      离异的Ahmad刚从德国回到伊朗,朋友们相约开车从德黑兰到里海海边度周末,热心组织这次出游的Sepideh邀请了女儿Morvarid的幼儿园女老师Elly同行,想要撮合Ahmad和Elly。一行人还有Sepideh的丈夫Amir, Ahmad妹妹Nazy一家三口(妹夫Manuchehr和女儿Anita),另外一家三口(丈夫Peyman妻子Shohreh儿子Arash)。直到意外发生,众人才像剥洋葱一样开始认识Elly,或者说,众人才意识到,他们对Elly知之甚少。

     长篇影评

     1 ) 关于伊丽的故事,成了谜

    电影《关于伊丽》:我一开始以为电影要表现伊丽这次相亲发展出的浪漫爱情故事呢,因为前面的镜头里伊丽是那么美的一个姑娘。可是后来她不接电话,又和妈妈说她只呆一天就回家,然后面对大家的起哄调笑,显出为难的神色。第二天一早,她想走没走成,望着大海还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心理就生出疑问了。不成想,紧接着是一段她帮孩子们在海边放风筝的镜头。镜头里不见风筝,不见小孩,只有她让我这个女性都觉得异常动人的脸庞和开心的笑容。正当我沉浸在这美妙的画面的时候,故事却急转直下,大人们听一个小孩说有人落水了,于是众人奔向大海,一片混乱中,溺水的小孩终于得救,却意外察觉,刚才还在的伊丽不见了踪影。刚刚松了一口气的人们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彻底没了主意。 这时的电影就开始有了悬疑的味道。因为面对警察的询问,大家说不出伊丽的全名。她只是其中一个小孩的幼儿园老师,被这个小孩的妈妈邀请来和大家度周末,见一位刚从德国回来的小伙子。大家并不熟识。也没有她家里的电话,对她的家庭也一无所知。
    可以想像得出,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此时众人的猜测和应对就是一出反映人性的好故事了。电影最精彩的就是群戏的场面。人的性格不同,说出的话,做的事就各不相同了,尤其是当面临意外事故的时候,越是能反映出平日里不易察觉的一面。大家要怎么和她的家人取得联系,怎么和她的家人说,大家都害怕受到她家人的质问和谴责。况且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伊丽的尸体。甚至有人怀疑她是不是不辞而别,自己回了德黑兰。更要命的是,原来伊丽是有未婚夫的人,她前一天不接电话,就是他未婚夫打来的。她瞒着家人,瞒着未婚夫,来这里相亲。

    丈夫们责怪冒失邀请伊丽来相亲的妻子,对说不清伊丽到底是不是掉到海里的孩子们发脾气。男人开始对女人拉扯动手。女人们指责伊丽为什么有未婚夫了,还答应来相亲。他们到最后也不明白,伊丽是为了救落水的孩子才掉到海里去的呢,还是心灵受到谴责,自己跳海的呢?她和未婚夫的感情到底怎样?她的内心在这故事当中有过怎样的斗争?

    一切都成了谜,电影留给观众自己去想像。真有点罗生门的意味了。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最后却演变成挺让人费解的事,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真实的答案。

    今年还看过《一次别离》,和这部《关于伊丽》出自同一个导演,同样让人惊艳。因为我以为电影难就难在,你表现的是极普通的人的寻常生活,看似平淡,却在导演的镜头里细腻入微地呈现了让人牵肠挂肚的,不忍割舍,不能回避的感情和艰难抉择。人生哪里是面对一次别离呢?恐怕要面对许多次吧。也许你可以麻木点,冷漠些,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是不忍一意孤行,转身离开的,所以痛苦,所以纠结。生活还在继续,你将如何面对……

     2 ) 《关于伊丽》

    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结果有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3 ) 《关于伊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1、关于伊朗电影和阿斯哈·法哈蒂

    近二十多年来,伊朗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电影和电影人,诸如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樱桃的滋味》、《特写》、《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巴伦》以及阿斯哈·法哈蒂的《关于伊丽》和《一次别离》等。在这些电影大师的合力推动下,伊朗电影获得了世界影坛越来越多的关注、尊重和赞赏。

    随着文明和时代的进步,很多人觉得伊朗已经西方化了,但本片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却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伊朗距离西方真正的“自由、民主和平等”还很遥远,这个国家并没有“西方化”而只是“现代化”了。

    这就像影片中的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享受着优渥生活的伊朗中产阶级,穿着牛仔裤、开着汽车、热衷旅行的他们看起来和西方的年轻人并没什么明显区别,然而他们的骨子里却打着伊斯兰传统文化留下的深刻烙印。

    需要说明的是,伊朗是一个电影审查制度非常严苛的国家,宗教和政治都是极为敏感的创作禁区。一方面,这给有话要说的电影人带来了很多的限制和阻碍,但另一方面,高压的创作环境也逼迫着电影人不得不采用更为高明和隐蔽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意图。“哪怕是戴着镣铐,也要跳出动人心魄的舞步!”在这一方面,伊朗电影人值得我们华语电影人尊敬和学习。

    作为伊朗电影的一个杰出代表,阿斯哈·法哈蒂的影片既散发着浓郁的伊斯兰本土气息,同时也蕴含着汹涌的情感、深沉的思考和共通的人性,他真正做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阿斯哈·法哈蒂不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更是一个擅长使用“以小见大”手法的隐喻大师——他讲述的故事往往很小,如《关于伊丽》中的一次郊游和《一次别离》中的一次离婚,但影片暗藏的格局却很大,可以上升到宗教、政治、社会、国家和民族等层面。他的作品就像一则通俗易懂而又意蕴深远的寓言,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和思考,不同的观众得出的答案可能截然不同。

     “观众有没有去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在阿斯哈·法哈蒂看来,给观众带去思考就是电影人的终极使命。对于他的电影,你思考得越多、越深入,乐趣和收获也就越大。

    电影最终完成于受众,于我,《关于伊丽》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关注人的自私本性,另一个则是关于这个国家的未来。

    2、故事

    《关于伊丽》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惊艳。漆黑的画面中有一条狭长而耀眼的光带,一封又一封的信间歇地从光带中被人投进来——原来我们身处在一个邮筒之中。随后影片使用了一个叠画蒙太奇来转场,漆黑的邮筒变成了隧道,而狭长的光带则化成了隧道出口处的标识线。通过这个走出黑暗、迎接光明的镜头,阿斯哈·法哈蒂表达了他的忧虑:无论是对这群年轻人还是对自己的祖国而言,黑暗真的过去了吗?前途真的是光明的吗?

    伴随着这群年轻人的欢声和笑语,影片正式拉开了序幕。汽车驶出了黑暗而狭长的隧道,映入眼帘的是耀眼的阳光和如画的风景。在赛碧德热心地组织下,这群年轻人准备到海边去度假。除了三对夫妇和他们的小孩之外,人群中还有两个孤单的身影。男的叫阿默德,不久前他刚从德国归来,女的叫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

    在旅行的过程中,大家都不失时机地对阿默德和伊丽这两个单身的年轻人极尽揶揄和撮合之能事并以此为乐。甚至在与别墅房东交谈的过程中,赛碧德都谎称阿默德和伊丽是一对新婚的夫妇。对这些夸张而过火的玩笑,阿默德欣然接受并乐在其中,相反,伊丽却显得心事重重。

    大家都知道伊丽是赛碧德孩子的老师,但他们对她的了解也仅限于此。伊丽是在赛碧德的一再坚持下才答应参加这次旅行的。伊丽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人。除了赛碧德之外,没人知道在伊丽那双清澈而明亮的大眼睛背后隐藏着多少痛苦和秘密。

    伊丽是一个有婚约在身的女人,虽然她和未婚夫已经谈了两年多的恋爱,但两人却相处得并不愉快。她试图和男方分手,却遭到了男方和自己母亲的双重拒绝。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幸福,伊丽为此痛苦不已。

    这次参加朋友们的旅行,伊丽是瞒着未婚夫的。也许放在我们国家或者是在欧美,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伊朗,这却是一件足以让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见人的事情。伊丽让赛碧德保证不向大家透露她已经订婚的事实,赛碧德答应了。

    也许是女人更容易同情和理解女人,又或者是从伊丽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赛碧德对伊丽的痛苦感同身受。赛碧德的婚姻是失败的,她的丈夫在愤怒的时候常常会情绪失控地殴打她,她不愿看到伊丽再次重蹈她的覆辙。她衷心希望能在伊丽的身上看到幸福。

    在阿默德和伊丽独处的时间里,两人聊得非常投缘。阿默德向伊丽坦白了自己已经离婚的事实。伊丽问他为什么会离婚,阿默德用一句德国谚语作为回答,“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伊丽叹息道,“这是真的。”

    在海边别墅住下后,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夜幕降临时,房东还特地赶来为这对“新人”送上崭新的床被并唱起祝福的歌谣。临睡前,赛碧德询问朋友们对伊丽的印象,大家都认为伊丽是一个好姑娘。陷入爱河的阿默德更表示要在次日向伊丽袒露心扉。

    以挂念刚动完心脏手术不久的母亲为借口,第二天一早伊丽就坚持要走。真实的原因是,在她正式和未婚夫分手前,她不愿让自己更不愿让对方丢脸。无奈,这个可怜的姑娘再次遭遇了身不由己——朋友们都劝说她留下来再多玩两天,为了不让她走,赛碧德甚至将她的包包和电话都藏了起来。

    最终伊丽还是没有走成。无论是出于对阿默德的好感还是出于对赛碧德的感激,反正伊丽留了下来。

    第二天中午,男人们在别墅旁玩沙滩排球,女人们外出采购食物,伊丽则受托照看三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一个孩子独自在海水里嘻戏,另外两个则在沙滩上放风筝。看到那两个孩子放风筝总是失败,伊丽决定帮助他们。她走过去从孩子们的手中接过风筝和线轴,然后开始不停地奔跑。

    慢慢的,风筝飞了起来。伴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笑容像花朵一样开始在这个女人的脸上热烈绽放。伊丽放飞的是风筝,更是她对自由、快乐和幸福的畅想。在这个段落里,影片的镜头始终紧盯着伊丽的笑脸,可是作为观众,我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小孩独自在海边玩耍。这真是让人心急如焚、如坐针毡的一幕。

    终于,镜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伊丽的脸庞,并停留在那个迎风飞扬着的风筝上。在下一个镜头里,两个惊慌失措的孩子先后跑到正在玩排球的大人面前,哭泣着说有一个孩子落水了。大人们火速赶到海边并跳进水里去寻找那个落水的孩子……谢天谢地,他们成功地把孩子救上了岸。

    过了好一阵子,缓过神来的大伙才发现伊丽不见了。伊丽去哪了?她还活着吗?她是为了救那个落水的孩子而溺死的吗?还是说她默默地不辞而别了?对这个问题,影片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它选择了保留开放性。

    有些观众认为伊丽是因为痛苦而自杀的,这显然不能成立。在上一个镜头里伊丽还笑得那么灿烂,下一个镜头就自杀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伊丽肯定知道自杀是最懦弱也是最无助于问题解决的行为。再者,她要是自杀了,她患病的母亲谁来赡养?

    伊丽也没有不辞而别。那时的她还肩负着照看孩子们的责任,作为一个教师的她怎么可能把三个孩子扔在大海边就这样一走了之?即使执意要走,她也会在离开前将孩子们交还给他们的家长。所以,唯一的真相就是,伊丽为拯救落水的孩子而牺牲了自己。

    我推测,伊丽早在放风筝时就已经在心里做了决定,那就是等这次旅行结束后无论如何她都要和未婚夫提出分手。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正因为想通了这一点,她才能勇敢地去面对过去,才能快乐地憧憬未来,才能在放风筝的时候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大家从白天找到黑夜也没能找到伊丽的尸体。在随后赶来的警察询问下,他们才知道自己对伊丽的一无所知,他们甚至不知道伊丽的全名是什么、家住在哪里。当大家都看着赛碧德,看着这个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的人时,赛碧德选择了沉默。除了伤心和流泪,她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呢?

    此刻在赛碧德的心中充满了懊悔、痛苦和恐惧。她懊悔自己当初不应该阻挠伊丽离开,甚至懊悔一开始就不应该邀请伊丽参加这次旅行。她为对大家隐瞒伊丽已经订婚的真相更为伊丽的死而痛苦万分。恐惧则来源于她完全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这一事件像龙卷风一样将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当大家从赛碧德的口中最终了解了伊丽曾经订过婚的真相时,事件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此再没有人去关心伊丽是否还活着,也再没有人去寻找伊丽的尸体。此刻的他们只醉心于互相指责、埋怨、推卸责任和彼此折磨。

    火上浇油的事情发生了,一个自称是伊丽哥哥实际上却是伊丽未婚夫的男人正在赶来,为此大家陷入了新一轮的恐慌。大家暂时停止了互相指责和埋怨,开始同心协力地去解决这个出现的新情况。他们不吃饭不睡觉地商讨应对之策,甚至教小孩为他们说谎。

    赛碧德请求大家对伊丽订过婚的事情装作不知道,以此“给伊丽留点脸面”。他的朋友Peymen却毫不留情地回应道,“我尊重死者,可是一个订了婚的人找对象就意味着,一,她撒谎骗了我们所有人,二,她骗了她的未婚夫!”说出这些义正言辞的话的人大概忘记了,牺牲自己去救他儿子的正是伊丽这个他口口声称的“骗子”。他不但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接着嚷嚷道,“死了的人还要什么脸面?”

    3、人性的自私

    《关于伊丽》深刻地揭示了人性自私的一面,注意,是揭示而不是鞭笞。自私是人的本性之一,可以抑制却无法消除,因为每一个人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影片所做的只是理解、尊重和揭示它。

    赛碧德知道伊丽是独生子女,所以她知道伊丽的未婚夫撒了谎,她只是想不通伊丽的未婚夫为什么要撒谎说自己是伊丽的哥哥呢?这其实已经触及到了人性中自私的阴暗面。

    伊丽的未婚夫一开始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谎称自己是伊丽的哥哥,核心原因就是自私。他是关心伊丽的生死,但他更在乎自己的颜面——如果发生了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情,作为未婚夫的自己将颜面尽失、难以做人。在和伊丽的相处过程中,他已经觉察到伊丽对他的若即若离。在他内心的最深处已经预感到伊丽最终是会离开他的,他对伊丽已经失去了信心。

    在最后质问赛碧德时,他最想知道的只是“你知道伊丽已有婚约在身,你邀请伊丽来参加这次旅行之前她拒绝了没有?”即使是在最紧要的关头,这个男人想到的始终都是他自己。要知道,在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伊丽的死还没有最终被证实。他最应该做的难道不是去寻找伊丽吗?哪怕寻找的是尸首。但是他没有这样去做,他最在乎的只是自己,他仍然魂不守舍地嘟囔着,“我在她身上倾注了三年的时间……”

    在停尸房里,伊丽的未婚夫看着伊丽的尸体泣不成声。他是心痛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吗?我想是的,但更让他心痛的可能更是他“耗费”在伊丽身上的三年时间、精力和金钱吧。怎能不让人心寒!

    赛碧德也是自私的,哪怕这个自私是打着“都是为了他人好”的旗号。从德国回来的阿默德拜托她为他找个对象,赛碧德想到了单身的伊丽。伊丽有婚约在身,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拒绝了赛碧德的邀请。但赛碧德为了帮助阿默德找对象,为了让伊丽摆脱痛苦,也为了证明自己是重要的、被需要的、可以被信赖的,所以她坚持让伊丽参加这次旅行。

    在最后伊丽的未婚夫问她那个问题的时候,她权衡再三后选择了说谎,选择了推卸责任。她告诉他,“没有,伊丽并没有拒绝我的邀请。”回答完这个问题后,赛碧德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哭泣,痛苦如影随形。在伊斯兰的教义里,说谎是一项大罪。可以想象,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痛苦将会如蛆附骨般不断啃噬她的灵魂。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谚语,“一个痛苦的结局要好过没有结局的痛苦。”

    在得知伊丽的未婚夫要来的消息后,每一个人做的事情都与如何应对这一局面有关,都与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有关,都与如何摆平这件事情有关。而伊丽是否还活着、伊丽是怎么死的、伊丽的母亲怎么办……反而不重要了。大家都为伊丽的死痛心,但他们最关心最在乎的始终都是自己。

    当然,他们不应该被单纯地指责为自私、冷漠和无情,毕竟,大家都是普通人。观众也会为伊丽之死而痛心,但这种痛苦还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一旦上升到理性层面,就会理解那种深入骨髓的人性之殇。这就是影片之所以让人细思极恐的原因。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寓意非凡。伊丽死了,她的未婚夫也走了,冲突过去了,事件也平息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此刻,在夕阳下,这群年轻人正齐心协力地推着一辆深陷在沙滩中的汽车。

    不管经历过怎样的迷茫、挣扎和痛苦,只要齐心协力,只要勇往直前,无论是这群年轻人还是这个国家,都必定会重新上路,再次出发。这是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这条路我们还要走很远很远,但只要不放弃希望,不停下脚步,那么终有一天,也许我们就能到达。

    也许。

    影片在揭示了人性阴暗面的同时显示出的更是一种对人性深深的理解和脉脉的温情。就像影片最后众人合力推汽车的场景,过去再坏毕竟已经过去,人性再恶终究会迎来光明。

    4、写在最后

    看完电影已经好多天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个名叫伊丽的女人,忘不了那个徘徊悱恻的身影,忘不了那张笑得像孩子一样的纯真脸庞。

    忘不了的,就记在心里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自网络,首发自微信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谢绝不注明作者和出处的转载。

     4 ) 关于伊丽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

     5 ) 我可能会和塞碧德一样

    ……

    伊朗社会并没有西方化,我认为它只是现代化了
    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现代化了
    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的,更确切地说是伊朗的中产阶层
    这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

    ……

    对我而言,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陷入这场悲剧当中,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种想法是从戏剧中来的

    ……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疑问离开房间,不同性格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也许你提出的问题会跟你身旁的人所提出的截然不同,这和你的性格有关
    但是我认为所有观众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他们的一份子,我会怎么看待伊丽?”
    如果我是他们的其中一员,我可能会像塞碧德一样,我可能会提议别人像她说的那样去做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
    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
    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

    我要向你解释一下,在伊朗文化中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哪怕只是相对一时的安宁
    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我想,在当今世上,哪怕很痛苦,但它是可以暂停的

    这部电影也一样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
    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

    我认为,一部电影如果有价值,观众就会出现两种反应:
    一种是忧伤,另一种是喜悦
    如果这种忧伤或者喜悦,能够从感性的层面传递到理性的层面,这就是好电影
    即使观众并没有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
    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
    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
    我可以说,全世界电影的使命就是使大脑运转起来,让思考活跃起来




    节选自DVD导演访谈

     6 ) 这才是电影,《关于伊丽》浅析与观感

    当我们可能在的国产电视剧里腻的咋舌不已之余,如果适当来一碗伊朗电影。那可真称得上一剂解酲,灌顶醍醐了。

    伊朗电影,作为冷门佳片频出的门类,在有些电影老餮看来,已经是可以作为一门上好的晚餐优享了。而《关于伊丽》在我看来,更是伊朗电影中的佼佼者,甚至可以称之为登峰造极者。

    伊朗电影素为观影者所偏爱的,既不是浮华的现代都市,也不是绚丽的好莱坞特效,更不是惊悚恐怖的离奇剧情。而是电影本身最值得发扬的一点,艺术的本质。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可贵的展现。

    《关于伊丽》正是如此。

    电影主角,伊丽。在全片的五分之二就戛然而止,而她所引发的疑问,和猜忌,却比片头更愈发的喷张。 而整部影片也就是关于伊丽的颠覆。伊丽到底是谁,她有没有未婚夫,她到底是不告而别还是溺死,她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种种解释轮番上阵。电影中的所有人物的性格,形象,也都慢慢立体起来。真相也随之揭晓,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开始渗透人心。

    坦然言之,直到最后警察通电过来确认尸体我还是不相信是伊丽,甚至揭开尸体我依然拒不承认,直到她未婚夫泣不成声我又再一次瞠目结舌。

    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把一件极具真实性,生活性的事件,讲成了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所描述的人物,又是极具故事性。而整个故事的剧情,又把导演阿斯哈 哈法蒂所要象征和表达的东西讲的无比成功。

    电影中的成年四名女性,一个近乎失语,随众从流,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感情用事,极其村妇性格,这点我深以为恶且极有体会:而歌什菲试图改变,也想去扑救什么,自己却染病在身,而当她在被其丈夫发现隐藏的手机,更是被愤怒的丈夫报以拳脚:而伊丽,美丽大方,看似开朗的年轻女子,却背负着与旧人的婚约,还有年迈患有心脏病的母亲,这些东西使本该无拘无束的她被掣肘的内心痛苦不堪。身为老师的她,只有和孩子在一起时才是她最开心的瞬间。可是现实往往是来得难受,当她在开心的放风筝中幡然又想起自己的身世,她再也不能面对这些。她想解脱了,于是,她去了。

    而本片运用的手持镜头也是承袭了《一次别离》,精妙的长镜头,手持镜头,和海潮背景的运用,无不在隐喻象征着什么。

    几个孩子在片中也是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伊丽是为了救孩子而“失踪”,而孩子的父母却曾几次对伊丽揣测过恶意。当伊丽的未婚夫到别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教孩子说谎,可一名孩子是主动站出来指出事件的发生地点。甚至,伊丽和主角们的生活纽系也是借于幼儿园老师这个关联。

    患病的母亲和婚约的未婚夫,有着希望的孩子和向往的自由,正是杀死伊丽的凶手。

    全片除了片尾的配乐,几乎没有任何配乐的掺入。大部分镜头的背景以拍打着海滩的浪潮为幕,一潮接一潮的浪声从破纸糊着的窗子里隐隐约约,声声阵阵。

     短评

    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誠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6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 痛苦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痛苦。

    8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16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1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 难得的伊朗电影啊,很独特

    22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 还行吧

    23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 可以

    24分钟前
  • 夏至
  • 推荐
  •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25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 她的秘密

    2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 很好看,但其实有点压抑

    31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 看的挺压抑的

    32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 这剧本,厉害。

    3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风筝把伊丽带上天 地上的人们急着切断手中的线

    39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4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 悬疑,结局是悲的

    43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4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 23-3-2009 2:30pm ua time square

    5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