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二战题材影片。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一名十九岁的普通国防兵威利赫罗德在二战最后两周内成为所谓的“埃姆斯兰德刽子手”的故事。他凭借捡到的上尉制服而假冒军官,将溃散的其他士兵聚集起来组成特别任务小组,一路抢掠地在行将陷落的纳粹帝国大地上为所欲为,并以元首为榜样掌握起逮捕和生杀大权。 该片获得了去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摄影奖。
ངོ་མ་སྐྲག་སྐྲག ཐ་ཤལ་བའི་ལག་ལ་དབང་ཆ་ཤོར་དུས། སྨྱོན་པའི་ལག་ལ་རལ་གྲི་ཟེར་ནོ་རེད། ཡིན་ཡང་དེ་ལས་ཀྱང་འཇིགས་སུ་རུང་བ་ནི་ལྭ་བ་ཞིག་ལ་དེ་འདྲའི་སྒྱུ་འཕྲུལ་ལྡན་པ་སྟེ། ལོ་ན་བཅུ་དགུ་ལས་མེད་པའི་ན་ཆུང་ཞིག་གིས་ལྭ་བ་ཞིག་ལ་བརྟེན་ནས་དབང་ཆ་རག་ཅིང་ལོ་རྒྱུས་ཐོག་མིང་གྲགས་ཆོད་པའི་དམར་གསོད་དང་ལོག་སྤྱོད་སྤེལ། འདི་ནི་མི་གཤིས་ཀྱི་སྐྱོ་གར་ཞིག་སྟེ། མི་འདྲེ་དང་གོས་ལྷ་ཟེར་བ་ལྟར། མི་ཞིག་གི་ནང་རྫོང་མི་གཙོ་བར་ཕྱི་ལུས་ཀྱི་རྒྱན་གོས་གཙོ་ཞིང་། དབང་ཐང་དང་རིན་ཐང་གི་རྟགས་མཚན་དུ་འཛིན་པའོ།
二战题材海报及《冒牌上尉》的片名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类型的电影,但是看完全片并了解背后的故事之后,发现该片只有深不见底的黑色,一点幽默都提不起来。实际上,《冒牌上尉》的故事甚至让人有些不安。这是一部荒诞、黑色的反战电影,影片以行将陷落的纳粹德国为背景,讨论人格在极端环境中重塑、人性在极权主义中的异化,反思深度甚至可与《浪潮》相对标。
二战最后的两周里,集权主义的纳粹德国行将崩坏,前线不断溃败,而后方也陷入了一片混乱,大量的逃兵不仅将失败主义的情绪带到后方,也导致了德国后方社会治安的崩坏。这是故事发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一个处于极端时期的极权国家。丧失方向与希望的国家机器与普通百姓,陷入了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败主义情绪之中。乱世造英雄,也造恶魔,一个拥有表演天赋的19岁逃兵捡到一身崭新的上尉制服,凭借出色的表演能力,冒牌上尉狐假虎威将溃散的其他逃兵聚集起来组成所谓的“特别任务小组”,一路在即将陷落的纳粹后方为所欲为,并以元首为榜子控制起生杀大权。荒诞、黑色的故事就此开始。
战争末期,丧失方向与希望的国家机器手足无措,但是在极权主义体制之下,一个原始的驱动力便能将即将覆灭的机器驱动,这个原始驱动力便是绝对的威权。在纳粹德国,绝对的权威便是希特勒和极权体系本身,所以在极端的时代中,一身代表着权力的皮囊,一个绝对奉行极权主义的行为,便能够轻易树立起一面象征着恶魔名义的大旗。而出于惯性和奴性,那些极权制度下的普通人,不假思索的就匍匐在恶魔的脚下,人所处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由于制度化的去人性,极权主义统治之下的那些普通人,人性成了虚无性的存在,那些普通人、附庸者对于极权者而言只是工具,人的一面被制度化得抹杀掉。极权主义诱发、利用加强人性中的阴暗与残酷,而人性之黑暗又在极端的统治秩序中极度放大。
影片中的年轻逃兵深谙官场之道,仅仅通过一身象征着威权的纳粹制服,以及自己出色的表演天赋,便轻而易举获得了极权组织的操控权。“神”(希特勒)的缺位,让人的主体性幻象在极权主义身上体现出一种极度的膨胀。这个年轻逃兵本可以选择善,但是他并没有逃脱极权主义的浸染。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在二战末期极端的环境之下,极权主义组织已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组织者本身其实也被极权主义所绑架。在极权主义之恶泛滥的社会环境之下,制度化去人性,把人放置在要么被人害和害人的选择中,但是谁又会自己选择被害呢?耳濡目染的年轻逃兵选择了堕落,在制度中去掉自己的人性,完美、顺畅的融入了这个恶魔般的体系之中,而他的人格也在极权主义虚拟的象征物(纳粹制服)中被重塑。
冒牌上尉选择了堕落,但更讽刺的是一大群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普通人,人类本身有服从和崇拜威权的本能,而电影中的士兵则服从更加彻底,他们竟然服从的只是威权象征性的附产品:纳粹制服,并为此轻易放弃了自己“人”的属性。这些人本有机会推翻虚假的威权:影片中通过军服裤管过长发现冒牌端倪的那几个普通士兵,在经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屠杀行径之后,竟然选择了沉默。那些洞悉人性黑暗时保持沉默的人,最终也被这黑暗沉默的吞噬,成为极权主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影片最恐怖的一章。正如《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所述:“极权主义的真正恐怖在于它统治一群完全沉默的居民。”这便是平庸之恶。
讨论极权主义极难离开人性,从人性的本质出发,很容易便可以发现极权主义实际上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极权主义本质是异化的理想主义,是人性的一部分,当极权主义掌握国家机器后,通过控制民众的意识形态,以国家意志的形式来打造极权者想象中的“理想社会”。但是这极致的“理想社会”是牺牲个人意志为代价的,为了达到理想的目标,极权者可以牺牲一切。在这样庞大的组织之中,人性被彻底的抹灭,人成为了工具,极权之恶、平庸之恶在沦丧的人性废墟中被无限放大。
黑白色调带来的凝重以及镜头语言所营造的沉静感,让观者也变成了沉默的另外一部分。结尾的狂欢、审判以及枯骨上的漫步,让故事被拽入了更深的黑色之中,而《冒牌上尉》的荒诞,让这种黑色变得魔幻而不真实,然而这竟然改编自真实史实,这虚实之间落差只能用惊悚来形容。极权体制之下,人性的改变、人格的重塑远比戏剧故事更加荒诞与黑暗,不得不说这令人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一切,离我们实在算不上遥远。
《冒牌上尉》并没有过多描写战场的残酷,也没有讲述纳粹铁蹄下少数族裔的悲惨遭遇,而是以一件发生在战争末期的奇人奇事为切入点,以冷峻肃杀的黑白镜头为视角,为观众展现了一场平庸之恶。
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改编,主人公是一名年仅19岁的德国士兵威利·赫罗德,他被后人称为“埃姆斯兰刽子手”,因为在战争结束前的两周,他在位于德国埃姆斯兰县的监狱屠杀了100多名囚犯。
然而这个郝罗德并不是狂热的纳粹党徒,也没有所谓的政治信仰,他原本只是一名贪生怕死的逃兵,而让他从一名逃兵蜕变为杀人狂魔的,只是一件偷来的军官制服。
影片开头,是衣衫褴褛的郝罗德在躲避德国宪兵的追杀,因为他是一名逃兵。
郝罗德好不容易躲过了追杀,又要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此时正是德军全面溃败的时期,四处都是和他一样的逃兵,这些逃兵要么是被宪兵队抓住,要么就是在偷粮食时被老百姓干掉。
不过郝罗德的运气比较好,他在路边发现了一辆抛锚的吉普车。车里没有人,但是有食物,还有一套德军空军上尉的军装。
此时正是冬季,郝罗德换上了这身军装,擦去了脸上的污秽,立马从狼狈的逃兵形象,变成了威严的上尉。
正在郝罗德摆弄这身军装的时候,迎面走过来另外一名逃兵,对方明显是个老兵,资历比他高,但是见了郝罗德却主动敬礼,原来对方把他当做了真的上尉。
老兵请求上尉把他纳入麾下,于是郝罗德干脆真的装起了上尉,一路上召集溃兵,骗吃骗喝。
郝罗德年仅19岁,如此年轻怎么会成为上尉呢?
其他逃兵也不是没有怀疑,其中一个逃兵,甚至一眼就注意到郝罗德的裤子不合身,但是他并没有拆穿,因为当逃兵是死罪,只有被其他长官收编,他们才能逃过一劫。
至于这个长官是真是假,就跟他们没有关系了。
而郝罗德也乐于过上耀武扬威的日子,毕竟他的身份是上尉,可以把手下的士兵当做仆人使唤。
冒充成上尉之后,郝罗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城里骗吃骗喝。
当时的德军已经全面溃败,老百姓对他这身军装并不买账,于是郝罗德发挥了惊人的骗术天赋,声称自己是来统计居民们被逃兵抢劫的财产损失,并且会在上报后归还居民的财产。
郝罗德的骗术果然得到居民的尊敬,为自己和手下赢得了一顿烤肉。
作为一名冒充的上尉,郝罗德深知,要想争取周围人的合作,就要维护他们的利益。于是当居民们抓到一名偷东西的逃兵,要上尉主持公道时,郝罗德非常配合的枪毙了那名逃兵。
由此开始,郝罗德尝到了权力的甜头。虽然他曾经也是一名逃兵,但是穿上这身象征权力的军官制服,他就成了执法者,开始决定其他逃兵的生死。
既然是狐假虎威,就要借最高权力的威。郝罗德称自己是受元首亲自下令,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一路唬住了不少德国军官,还接管了位于埃姆斯兰县的监狱。
这所监狱关押的都是被抓住的德军逃兵,监狱的长官们对如何处理这些逃兵分成两派:一派是隶属军队的军官,认为这些犯人们消耗了大量食物,应该被处死;另一派是司法部门的官员,认为要等到临时法庭到来后再决定如何处置犯人。
不过他们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临时法庭的官员。此时冒充上尉的郝罗德出现了,他利用这两派的政治倾轧,让自己成功上位,变成了解决逃兵问题的特派官员。
而郝罗德解决问题的手法非常简单粗暴:挖个坑,将这些犯人杀了、埋了。
毕竟他只是个逃兵,不是什么司法官员,这是他唯一能想出的方案了。
这个方案正好迎合了军官们,于是大家根本顾不上验证郝罗德身份真假,就算有所怀疑,也“看破不说破”,立即让行刑队夜以继日的工作,屠杀了大量被关押的逃兵。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历史上以“某某皇帝后裔”、“某某神仙下凡”自居,为自身权威寻找合法性的例子,数不胜数。
你问这些身份是真的假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名分”,干什么事都方便。
找到所谓的“合法性”后,当然还要以杀立威,让自身的权威站稳脚跟。
郝罗德最初也许并不是一个弑杀的人,当他在行刑现场时,脑子里幻想的是自己在抱头尖叫。然而为了身份不被揭穿,他必须装出一副冷酷的样子,必须迎合同僚们的利益,可以说他一直在被形势推着走。
后来,英军的轰炸机把监狱夷为平地,郝罗德又收拢幸存的士兵,对他们“任意封赏”。
笼络人心后,他组成了一个“郝罗德临时法庭”,穿梭在处于权力真空区的城市中,将那些想要对盟军投降的德国居民以“叛国罪”论处,肆意搜刮抢掠。
酒肉、美女、豪宅,全都为他所有,不服管教的手下,也被他随便找了一个名义清洗掉。
此时的郝罗德甚至没有了同僚的掣肘,完全成了当地的“土皇帝”,他也终于享受到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
这种逍遥的日子,直到真正的德国宪兵将其逮捕,才终于告一段落。
德国军事法庭发现了郝罗德冒充军官的事实,可是又有什么用呢?盟军随时可能占领柏林,与其处死这个冒牌上尉,不如把他送到前线去当炮灰。
郝罗德听到这个判决,还“大义凛然”的表示:“我愿意为国捐躯。”然后转身就偷偷跑了。
就像前面所说,郝罗德从来都不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他和他的手下们就是一群投机主义者,利用混乱的局势,为自己谋取私利。
然而这样的平庸之恶,同样值得我们的警惕。
历史中,真实的郝罗德从德国军事法庭逃跑后,躲藏在威廉港,以清扫烟囱为生。不久后,他因为偷窃面包被英国皇家海军逮捕,最后被确认定是遭到通缉的战犯。
1946年8月29日,郝罗德和他的6名同伙一起被处决,终年21岁。
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披上一件军官制服,就可以肆意夺走一百多人的生命。没有制衡的权力,在庸人手中也可以造成巨大破坏。
影片结尾,导演还为观众送上了一个颇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穿越到了现代德国,在城市街头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
郝罗德和手下们坐着吉普车,穿着二战时的旧军装,向人群挥手致意,起初看起来还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都笑不出来了。
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如果没有最后这个彩蛋,人们也许还会觉得:“这个郝罗德真TM是个人才,居然能骗过这么多人!”
只有当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人们才会明白历史不是在开玩笑吧。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qichangxiong@baozou.com
《冒牌上尉》很有可能进入不少人的年度十佳之一。
这部二战题材影片的恐怖程度可能比今年所有恐怖片加起来更甚。它讲述了权力的可怕,描绘了文明下的疯癫。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它有穿越时间的魔力,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一直伴随在侧,既早于影片的故事节点之前,又跨越时间和空间,绵延到现在,以及未来。
影片最为恐怖的一幕是这样的:“冒牌上尉”威利·赫罗德冷静的命令士兵,用对付飞机的高射炮扫射“万人坑”里的“罪犯”,
一时间血肉横飞,断骨四溅。很快高射炮弹药用尽,威利·赫罗德掏出了手枪,开始处决剩下的罪犯,
围绕在他周围的军士们,效仿长官的行为,火速包围“万人坑”,宣泄式地胡乱开枪。枪声不断,射出的不光是子弹,消耗掉的还有他们的灵魂。
尸体堆中,有一位罪犯仍旧在哀吟,威利·赫罗德命令曾第一个服从加入他特遣队的士兵,进入坑中,完成近距离,精确射杀。
那位士兵战战栗栗地开了枪,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威利·赫罗德敬礼。
而后,狂欢的庆祝与不停歇的肆意屠杀交织并行,整个集中营的囚犯被渐渐杀光。
威利·赫罗德不肯善罢甘休,他命令他的壮大起来的队伍,走到集中营外,到城市中去搜查“可疑者”,然后随意实施裁决。终于,魔鬼吞噬了他的心灵,这里变成了地狱,文明输给了疯癫。
索尔仁尼琴说得好: 世界正在被厚颜无耻的信念淹没,那信念就是,权力无所不能,正义一无所成。 那种淹没一切的信念刺激出疯癫的行为,让文明黯然失色。
福柯更进一步,针砭时弊的指出: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的产物。 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狂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狂的历史。
文明的表征是理性,理性是秩序、对肉体的道德约束,群体的无形压力以及整齐划一的要求。
但一些列事件的叠加,人性的释放,文明的漏洞,让越位现象不断升级,让权力扩张无所不能。
最后,权力假借一切,施行了为“元首”证明的规训与惩罚——毁灭性的大屠杀降临在这个原本被文明钳制的罪犯集中营里。疯癫与文明的界限总是这样模糊,两者互为彼此,缠绕不清。
1657年,法国总医院借医学研究之名建立和对穷人实行“大禁闭”,以此消除所谓的社会动荡;1794年,却有人在比赛特尔宣布解放收容院里带着镣铐的罪犯,以此解决劳动力不足、满足战争需要,笼络人心,达成政治目的。1945年,在德国投降,希特勒自杀的前几日,被追杀的逃兵威利·赫罗德,意外捡到一套上尉的军装,开始招摇撞骗,站在了权力之巅,如撒旦一般把疯癫狂病散播到集中营和周边地区,感染了成百上千的人。
疯癫和权力如病毒般传染开来。首先凭靠的是那件上尉的制服。
制服象征着位置和权力,上尉的服装,就让逃兵拥有了和权力共谋的机会,可见权力的不受约束与极端性。《冒牌上尉》先后多次呈现这件服装的变化。第一次穿上上尉服时,其实并不合身,裤子稍长,这让威利·赫罗德第一次来到农庄时并没有马上威慑众人,而是靠妥协换来了食物和住所。
第二次来到农庄,他因为不合身的上尉服,其实很快就被普通士兵察觉,但依然没有人揭穿他。
直到来到了集中军营,他站稳了位置,开始裁剪裤子,让上尉服更加合身,
到了后来,他甚至不再需要上尉服饰,穿着短裤,就可以下命令,让人听从于他。
上尉服的权力象征性并不没有消失,而是威利·赫罗德本身,他的面容和肉体已经和权力融为一体。在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他发现,要握住权力,需要杀人!在酒馆里,他吃了肉,睡了床位,旅馆店长逼迫他利用自己的身份杀掉一个偷盗者,以正规法。
在路上,他拿出手枪,威胁士兵。在军营里,他和队长相互利用,终于开始了大屠杀。这些被囚禁在集中营的人,都是前线的逃兵,扰乱了后方,被关在这里,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可战事吃紧,根本没有人来理会这群被排斥者。威利·赫罗德的到来,无疑给集中营的队长解决了难题。
本来有人一直不同意杀人,认为屠杀同胞“太不德国”,可在威利·赫罗德假借“元首”之名的淫威之下,也不得不妥协。大屠杀之后,威利·赫罗德彻底了获得了权力的网上伟德入口。其实,从士兵到军官,都有人识破了威利·赫罗德的假上尉身份,。
但没有人真正揭穿他,小酒馆的老板,希望借用他的身份和权力,正法一个小偷;农场的逃兵,希望被他收入队伍中,逃避处罚,分一杯权力的羹;军营的军官们,则希望通过他,处决这些麻烦的犯人;他们听从他的建议,服从他的命令,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还可以推卸责任。
但权力的合谋逐渐形成,整个军营开始失控,逃兵不再被当做人来对待,而是消灭、宣泄的靶子和对象。
罗伯特·斯文克多次表现了威利·赫罗德和他的士兵们陷入疯癫时的癫狂行径,从军营的餐厅到城市的旅馆,这群人,借着上尉服,那些带有煽动性的元首话语,规训旁人,惩罚旁人。一句“他是叛徒”脱口而出后,就可以在大街上处决一位市政官员,然后占领旅馆,拥抱女人,把他人当做玩偶。
但盟军部队进入德国后,威利·赫罗德被捕,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无罪释放。更荒诞的是,这个故事真实发生过。威利·赫罗德出生于1925年,是一位屋顶工人的儿子。他因为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埃姆斯兰营地(片中的二营地)的残暴屠杀而被称为刽子手。
他在营地的八天时间里,谋杀了超过100名同胞。而他当时只有19岁。
一个月后,德国宣布投降,赫罗德因偷盗行为被皇家海军逮捕,经调查后被确认为战犯;半年后,赫罗德及其手下被占领英军要求挖掘当初被杀害的集中营囚犯,一共挖掘出了195具尸体。1946年11月14日,赫罗德在断头台上被处决,终年21岁。
在我们这个时代,这种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更可怕的是,有一种结构正在形成,这种结构不仅没有消除疯癫与理性的歧义性,反而决定了这种歧义性,甚至为其提供了包容性。
片尾,导演安排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彩蛋。赫罗德带着自己的特遣队在今天的德国大街上继续随意“裁决”。
他们肆无忌惮地调戏女人,抢夺他人财物。
而路人们的反映大多数是服从,而没有反抗。
疯癫再次降临,假以文明的形式,用权力要挟了一切。就在上个月,德国民调显示,右翼民粹政党德国选项党(AfD)的民意支持度创下了历史新高。《冒牌上尉》绝不是一部历史剧情片,而是一幅当代肖像。
它让我们一边警惕四周,紧盯历史的车轮是否正在后退,一件上尉服就可以导致大屠杀。
这是何等的恐怖。
最后疯癫了的尼采说过: 作为西方世界的历史基础的悲剧结构不过是对悲剧及其沉寂后果的摒弃与遗忘。
《冒牌上尉》用惊悚的故事惊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疯癫的文明史,警惕权力的合谋,正视自我的内心。
非常特别的一部片子,由于是真人真事改编,更觉得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很多人会拿这一部与浪潮相比。但因为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是和平时期,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战争里,大家都鬼使神差的有各人的打算。什么为了希特勒,为了祖国,都吹吧。逃兵们为了有一口饭吃,不再为自己的逃亡身份感到担心害怕;长官们为了赶紧清理掉逃犯们,不要浪费吃的喝的;甚至到了最后,法庭上的政治人物们也为了“弘扬”所谓的爱国精神,把一个令人发指的残暴杀人行径说成是爱国的错误表达方式。真真是黑白颠倒,荒谬绝伦。
大家都因为各自的目的而默认了上尉的身份,那这个上尉自己,又是为何?可能是穷途末路的疯狂,是自己惨遭追杀的愤恨报复,也是假借战争之名用暴力来宣泄自己战后痛苦的内心。无论是哪一种,都罪不可恕。
我不相信他们是天生恶魔,不如说,是战争机器下的怪胎。结局更是令人惊悚,当这些制服怪们走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一切却与历史如出一辙。多么的可笑,大家怕的,不过是一层皮。不,而是这层皮背后代表的强权,绝对权威。
一个深刻懂得反省并且毫不惧怕反省的国家,是可怕而强有力的。
《冒牌上尉》根据二战的真实故事改编。
影片开头,地平线占据画面三分之一的固定远景镜头中显现出故事的时代背景——纳粹德国投降前两周,以及以冷峻的视角交代了男主赫罗斯(一名空军豁免兵)被追杀的残酷现状。疲于奔命的赫罗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即便侥幸捡回一条性命,但俨然已经在空荡且肃杀的战场——文明缺失的野蛮地带被迫成为了一名现代社会的Outsider。
一段偷鸡摸狗的日子过后,失魂落魄的赫罗斯在郊外意外遇见一辆事故车,显然,原主人已不知去处,而车上的两样东西,军官制服与食物给赫罗斯带来了生命。此处影片开始进入正题。第一,赫罗斯吃掉了水果,从生理上保证的生命存活,恢复了为人的自然条件。第二则是“权威的能指”——军官制服的批身,这套从天而降的馈赠包括军装,证件,勋章,全方面地为赫罗斯塑造了权威的人设。可谓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而这一切则来源于“符号”。这一整套上尉军衔的皮囊可谓是“权威的能指”,恰如皇帝的龙袍龙椅,国王的王冠权杖,依附于主体的社会历史性之久,以至于形成了自身的符号属性。此时,观众眼中的赫罗斯身披上尉军装,唱歌嬉戏,乐在其中,宛如沐猴而冠,不知所以。这恰恰是军装为其带来的心理上的重生,也是社会性的复活,即使是虚假的身份地位,但在摇摇欲坠的纳粹德国境内却仍吃得开,无数不明真相的“群氓”眼中只有这套军装所象征的权力地位。
年仅二十岁的赫罗斯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缺乏历练,本没有军官的才德与威严,然而影片中的他鬼使神差地在面对一个个主动投奔的士兵却会有模有样地摆出不可一世的军官架子,配合其难以挑剔的军装,营造出不容置疑的幻象。随着赫罗斯来到镇上的酒馆,首次运用“职权”哄骗民众会归还财物,获得人们的信任后,他尝到了人们依赖的快感,满足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快感。而这一切,主要归功于人们对其身份地位——军装的无条件或盲目信赖
渐入佳境的赫罗斯的心理已然将自己代入“上尉”的人格面具,不自觉的披上心理外衣,一遍遍地暗示着自己的身份的演变带来的心理的嬗变。这也是影片对权威的阐述引出的对人心的异化。赫罗斯在一路上收编的不同逃兵也都根据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承认赫罗斯的权威。
最终历经军营的屠杀事件和桃子酒馆的醉生梦死,赫罗斯已然脱不下“上尉”带来的权威身份,到最后的法庭上也蜕变为为自己开脱的狂热爱国者,实际上依然是利己主义者
真实故事改编,纳粹版《我的团长我的团》啊,摄影十分突出。人和制服的关系真是魔幻,别说上尉,其实扒掉元首的军服和勋章,不就是个瘪三吗。所以说喜欢的衣服就不要嫌贵,那不算购物,是人格的自我塑造。
有趣的是,一个烂人竟然也能靠口传伟大领袖的指示飞黄腾达
挂满勋章的军服,是恶魔钦点的特殊身份,就算脚下踏着白骨,也会有人褒奖你的忠诚。令人胆寒的口号,是时代赋予的无罪证明,只要战争尚未结束,走到哪里都会得到簇拥。他能慢条斯理吃烤肉,也能明目张胆动私刑,他是残忍无情的战争屠夫,也是毫无正义的临时法庭。可讽刺又恐怖的事实是:他只是个逃兵。
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这个不满20岁的逃兵在二战结束前两周,穿着捡到的上尉军官服就此「上位」,一路招摇撞骗收编一众逃兵,从死里逃生的惊弓之鸟修炼成被权力掌控不能自拔的恶魔。人性最禁不起考验,最终被日益膨胀的欲望吞噬。结局字幕的彩蛋绝对让人有汗毛直立的恐惧感,戏谑也罢,但确实警醒。堪比《浪潮》带来的震撼,德国人对战争的反思态度,真是令人钦佩。
结尾被纳粹搜身的现代人不是演员!不是演员!不是演员!猛然被惊了一身冷汗,作为最以善于反思而著称的德国在面对突入其来的纳粹尚且如此,再细想当下……突然就成了魔幻大片啊!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二战电影,是继《索尔之子》后的最佳二战电影!
初见海报,就嗅到了《伏尔加纤夫》背后的残酷和慈禧“马拉车”传说的荒诞。果不其然,建构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又类似于《钦差大臣》脉络的狐假虎威再次透彻的看到了德国人在电影层面对极权主义和群氓的见微知著和痛定思痛。但,新的阴霾早已横亘在日耳曼的天空,他们好像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最可怕的其实不是冒牌上尉杀了那么多人,而是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他是个冒牌货,但没有去戳破他,所以其实杀人的不仅是他,他也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木偶。
一开始最让人惊叹的在于一个下等士兵居然靠一套制服自导自演一个高大上军官,并顺利骗过所有人的演技,毕竟有些气质不是靠衣服能装出来,就像小店老板说的:现在制服已经不好使了。另一方面也让人一方面惊叹德国在二战时期严谨的军政系统,最遗憾的是发现,再严谨的法治在人治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贴标仗势最高元首,就可肆意强抢杀戮,我们知道上尉一路横行,哪怕只要有一位路人角色深入质疑,一切都不会发生,然而慑于元首淫威,竟然没人敢查此人来历,更可怕而又可笑的是彩蛋对现当代人类社会的警醒,竟无路人质疑二战军人强抢当代路人的合理性去反抗,就像我们生存的社会依然有贴着各种名头的骗子横行,为什么他们仍有生存空间?可见真正要鞭笞的不是被放大的人类暗黑的杀戮欲,而该反思人类社会脆弱在哪里,社会运行机制竟可被自身的病毒肆意反噬
片尾是今年看过最牛逼的彩蛋了。
穿上军装就能颐指气使,戴上军衔就能号令一方,拿出手枪就会疯狂屠戮,成了杀神就会势不可挡。杀人过后不忘欢声雀跃,作恶过后还会广受褒奖。白骨成群可知敬畏生灵,尾幕一出不禁后背发凉。
主角“铿锵有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各种"伟光正"上身...都是国内吃瓜群众熟悉的配方,一切真的不遥远了
二战版《官场现形记》,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让故事更多了一层细思极恐的味道。导演的拍法很老道,黑白灰暗的色调加上影片自始至终用一种冷峻的风格去刻画着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和戕害,结尾一黑到底,片尾字幕彩蛋更是神来之笔,赫罗德死了,像赫罗德这样的灵魂从这世上彻底消失了么?问题背后令人深思。
大型狐假虎威现场,主人公真他娘的是个人才!影片最后的彩蛋,郝罗德和他的“临时法庭”在现代柏林招摇过市,玩起了行为艺术,最初看起来很滑稽,可是当他们对路人肆意搜身,并且抢夺手机、钱包等财物的时候,恐怕谁也笑不出来了。历史终究是严肃而残酷的,即使最后一刻法西斯也还在作恶。
又一出「钦差大臣」的现实演绎,在二战尾声期这个特殊的时间,利用民意/军心的动荡、各军事/司法部门之间的制掣制衡,一个普通人以近乎黑色幽默的荒诞方式,一步步黑化成活生生的恶魔,残酷得令人不寒而栗,简直是纳(极)粹(权)崛起的缩影;民众在权力面前的盲从与利己立场的站队,平庸个体从恶心理的激发与扩张,心灵黑洞在迷狂中无限沉沦,最终只能任人性深渊吞没;最后的“彩蛋”警醒意义与反思性极强。
首先,黑白调的处理很好的渲染了那个行将没落第三帝国的冷峻和肃杀,后方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惶,处处细思极恐。撒旦不止没有固定的脸孔,而且还可以有很多分身。甚至一旦一个天使被赋予了不受限制和监管的无上权力,可以瞬间变成一个撒旦。每个人在极权的蜜糖和大棒交错面前,都无法独善其身,要么共同为恶,要么被恶吞噬,难以有第三项选择。结尾的高潮犹如一个重锤,把人性和极权之恶表现到淋漓尽致。《浪潮》的悲剧源于一个学术实验,而本片的惊悚却是一个赤裸裸的魔幻现实主义。天啊,更难以想象的是,两部竟然都是来自真人真事!
倘若英雄意外落井,投石的人会格外勇敢;一旦凡人穿上虎皮,作伥的鬼会分外积极。越是预警的农舍越富饶,越是危险的军营越安逸。递上一把杀戮的枪,要么饮弹要么叩击;递来一把掘墓的锹,要么绑腿要么活埋。看到他穿着新衣,缄默着伸出手臂同谋。再一回头,自己业已赤裸,军装却生在他身上,再褪不去。
权力应该被用来限制权力。——孟德斯鸠
看着他身上的军装越来越合身...
触及了极权社会和极端环境中的诸多重要议题,对“平庸之恶”的一次有力阐释。文明的存在脆弱可笑不堪一击,因此结尾的“彩蛋”更是对当下的必要思考,即民主如何在不失去自己立场的前提下抵御野蛮的反扑。坐在黑暗中,意识到我自己和任何一个人都能轻易做到主角所做的一切,几乎恐惧得全身发冷。男主小哥哥一百分!
这部电影一定要在阳光照射到的地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