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加利西亚海岸的一个村庄,这里的时间似乎停滞了。当自然和动物自由活动时,每个人都处于反射性的瘫痪状态。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听到人们的声音,就好像他们在另一个平行的维度。这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充满幽灵的地狱。三个女人出现了,她们似乎能够在这两个维度之间移动。这些女性正在寻找卢比奥,此人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潜水者,但他最近失踪了。
曾有人问我“你不觉得电影是最棒的艺术形式吗?” 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可笑,因为艺术媒介各有特色,根本没有必要硬去搞出什么比较级和最高级。看完帕提诺的《红月》,不禁又想起这个问题,可能它引发我再次去思考电影和影像艺术的特质,那种关于声光和时间本身的实验。电影要想通过两三个小时去讲述一个故事,常见的方式就是将时间压缩再压缩,而《红月》把时间无限拉长了,大量的长镜头、慢镜头和定格画面将电影时间凝固在Rubio死后村庄的肃穆氛围中,也让观者本身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在进入电影院这一行为已经不再有仪式感(毕竟不少人在观影时交头接耳还频繁看手机),《红月》带领人重新进入了仪式和意识的领域,提醒我们藏人关于摄影的传说——快门按下的那一刻灵魂会被吸走。尽管《红月》关乎死亡、哀悼和魔幻现实主义,但它的“摄魂”并没有强烈的暴力性,即使Rubio的哥哥诉说着自己试图将弟弟的尸体从海里拖出来,结果肠子流了出来,镜头和语音仍是平缓的。帕提诺在Q&A中谈到慢电影邀请的是观众的参与,我想他已经成功证明了电影并不需要依赖高速运动和戏剧性转折来引人入胜。《红月》创造了一个梦境般的沉浸式体验,如果在美术馆或是其他场景里与它邂逅,我一定会坐下来非常投入地观赏整部影片,和加利西亚的海一起做梦。因此我也难以认同Mubi下一些一星评论说它是pseudo-beauty或pseudo-artistic,在不断加速的聒噪大环境下,近乎催眠的缓慢显得尤为可贵。
在我很喜欢的播客《Lore》里,主持人经常说自己的节目位于黑暗与历史的交界处,基于Rubio的真实故事,《红月》也是游走于纪实与暗黑传说的交叉口,女巫、怪兽和鬼魂这些贯穿电影的元素都让人深深着迷。海是怪兽,月亮是怪兽,Rubio 的母亲作为女巫是怪兽,甚至在海上救人无数的Rubio也被说成了怪兽。Rubio想要征服大海的愿望伴随着他的死亡一起被吞噬了,不只是Rubio的母亲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整个村庄也停滞不前了,所有人都独自静默着,沉思着,回忆着。电影中没有任何对话,就连独白也通过画外音完成,因为句子短,而我又听不懂加利西亚语,把注意力集中在话语的节奏上,使得这些断句听起来更像诗,更加突出了梦想、梦魇和梦呓的交织。《红月》声音方面的另一亮点来自于环境音的录制,潮汐声、马蹄声、柴火的噼啪声由于过于清晰和真实,一度让我误以为我耳朵的敏锐度突然提高了,反而产生了一种不实感,好似戴上降噪耳机进入了人为创造的个人场域。当我听到Rubio母亲房子里东西被摔碎的声音,又有一种梦中惊醒的感觉,接下来只闻脚步声却不见人影,伴随着镜头缓缓在室内平移,扩大了神秘和不安的氛围。
维基百科这样介绍加利西亚:“公元前137年,罗马人进入这一地区。他们称当地人为‘Gallaeci’,凯尔特语意为‘水边居民’,由此最先在希腊产生了Kallaikói (καλλαικoι)这个地名,随后演变为加利西亚。对于罗马人来说,这是一块极西的遥远地方,所以也称之为‘Finisterre’,意为‘天涯海角’,至今加利西亚最西端的一个面向大海的岬角,仍叫这个名字。" 这样一处历史悠久的地方必然会衍生出各种各样与海相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可以说自然景观作为时间的沉淀,每个地质层都记载了生死离别,海倘若一座偌大的坟墓。幽灵化的景观和晦暗的室内呼应着,使得阴天和黑夜更加弥漫着一股湿气。这样氤氲的画面会让人联想到摆放着头骨的静物油画,时刻低吟着"momento mori"。导演自己也在电影内插入了以海为主题的画和海怪图鉴。我同时还想到了Bill Viola的影像作品,那种特意放慢的节奏甚至水的音效都非常相似,暗示着人从羊水中孕育出来,死后也将回到水中去,两者也都有浓重的神秘主义/宗教色彩。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在对《老人与海》和《白鲸》这样经典文学的解读中那种征服或被征服的状态,而是一种复杂暧昧的拉扯,就像《红月》镜头下伫立于自然中的人们,和谐中带点突兀。海与人,究竟谁才是怪兽,永远是个谜团。
帕提诺的第二部长片《红月》,也是其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剧情长片,他此前大部分作品都是具有实验气息的短片和录像装置。同时,这部可看作是处女作《死亡海岸》其中一段轶事的延展版,关于海难沉船的死者与其女巫母亲,以及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怪兽的寓言。虽说是一部完全虚构的作品,却完全有别于常规的叙事,导演将其擅长的实验美学弧线划到了类型叙事的模型里,制造出不适的节奏感与诡异的视听效果,部分镜头有塔科夫斯基和阿彼察邦的神韵,而更多时候则摆出了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傲姿态。
这部《红月》可谓集神秘主义、超现实主义和美术馆电影为一体。神秘感来自蔓延全片的末日感和最后一刻才现身的怪兽,超现实的段落集中在三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女巫,她们给活人盖上白布装扮成幽灵的模样;所有人物极其迟缓的行动和言语和《无边夜色》如出一辙,流露出“慢电影”的风格。这部新作依然摆脱不了导演对自然景观和庞然大物的迷恋,自然风貌延续自《死亡海岸》:怪石嶙峋的海滩、汹涌澎湃的海浪和色调阴暗的海洋;开篇黑夜背景下的山峰画面像从《Fajr》的北非沙漠穿越而来,而反复出现的大坝特写足可媲美《阴影之山》里的恐怖雪山。
壮观风景与历史传说相结合的表现方式一如既往地奏效,这个故事讲述在加利西亚海边的村庄,一个叫卢比奥的水手在一次沉船事件中遇难,却没被发现尸体。于是他的女巫母亲连同另外两个女巫想法寻找他的遗体。当卢比奥复活重现之时,发现末日已逐渐逼近这个村庄……
帕提诺对声音效果、光线明暗和色彩表现力的把握远胜于叙事的节奏感和内在连贯逻辑。前半段尚且有较为明晰的叙事线索,越往后叙事连贯性越被过于突出的美学风格所打断,情节沦为一张张彼此割裂的华丽照片。到死者归来后,更彻底摆脱了叙事的束缚,回归到导演最拿手的风格炫耀(奔涌而出的大坝水流、血红的海底怪兽等)。
尽管有故作姿态的高傲感,但是这个结合了历史传说与环保隐喻的神秘寓言仍令人叹为观止,因其引人深思的警世感。故事在气若游丝的情节下潜藏着海洋环保的忧虑,极端的气候变化与生态资源的滥用导致了人类末日悲剧的上演。这似乎在提醒人与大自然的悬殊关系,“人定胜天”这种说法在帕提诺的作品中是永远不会出现的。由此,这部新片多了一层若隐若现的现实意义,不再是过往作品中引发恐惧的宏大抽象感。
有人说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因为电影可以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而且电影是可以从听觉和视觉上对于原本的故事进行重构的。如果我们依照故事进行解构,那么电影本身可以使用特殊的时间或者空间的形式进行压缩内容,当我们注重故事的时候,电影压缩的是时间,因此,才会有人感觉看完了电影之后就如同过去了一生。
然而有的时候,当时间没有被压缩的时候,电影展现的是什么?《红月》就是对于这一个问题进行探索的影片,本片的故事很零散,因此才具备开放性。三个女人在寻找一个人,这个人失踪了,小镇靠近大海,然而大海给予小镇的并不仅仅是丰厚的渔业资源,更是一种探索未知。然而站在大海的角度去看,小镇则是另一种未知。
小镇居民对于大海而言就如同大海之于小镇居民。大家秉持的一种态度就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与恐惧。将这种恐惧被放大的时候,时间就已经不重要了。《红月》更像是一部极具风格化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大家所熟悉的线性叙事不存在了,甚至可以说叙事是不存在的,这样一来就跟大家的观影习惯相悖。因此,《红月》对于部分习惯了线性叙事以及注重故事性的观众来说自然是不友好的,但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质量原因。
《红月》本身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因为对于创作者来说对于一部电影的表达他可以有很多种的表达方式,故事线性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而视听语言则是另一种表达方式。本片则是使用视听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典范。本片的故事是找寻,在找寻的过程中创作者刻意的隐去了时间,因此,观众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对于故事进行梳理的,因此,部分观众们会感觉本片的风格化很强烈,但当他试图用一种线性的方式去疏离内容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原有的风格化的东西无法用一个整体的时间线串联,因此,本片在故事上是凌乱的。
而对于这种风格化的音像内容来说,本片所表达的是一种放大了的恐惧,从海边的石头到森林内部的时隐时现的人以及天上飞的鸟等等。这些原本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人或者物体慢慢的便演化为了一种背景,一种会让人感觉到压抑的背景。创作者通过这样的背景来讲述故事的时候,他所讲述的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也是电影的构成部分。
我们大部分观众习惯了通过一个整体的故事来感触一部电影的主题核心,这是一种电影的表达方式,但是除去了这种方式后,我们所看到的别的表达方式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叙事或者是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感知一部电影了。于是,本片中的场景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便会模糊了。
《红月》将影片展现的重点集中在了声音上,从而使得画面以及故事成为了陪衬,我们没法通过画面来感知故事,更无法通过故事来感知画面,但如果我们遵从声音的话,那么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将声音作为核心内容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原有的故事被解剖了,原有的画面感绝也定住了。不流动的画面就如同无法串联的故事一样,没有办法给予观众这种感觉。
但对于观众来说,被解除了这种观影的途径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观众们习惯了一种方式去解读电影,但这种形式在本片中却行不通了。我们无法通过线性故事来解构整部电影,与此同时画面也没法给予一种流动性。因此,能给予观众最直接的启示就是声音了,然而对于这种声音效果的展现,如果不是在电影院,那么声音叙事的方式给与观众的信息是最有限的。因此,理解就成了难题。
当然,这对于创作者来说并不是问题,艺术的创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仅仅遵从一种表达方式是无法完成对于艺术的全部感知的。因此,虽然《红月》这种影片的理解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并不友好,但却能丰富艺术的展现形式,这对于艺术的多样性的展现是非常有促进意义的。
因此,这种类似于梦境的追踪实际上也是对于本片微乎其微的故事的一种表达,本片中的三个女人在找的卢比奥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从真实的卢比奥去了解本片,那么我们带入灵魂的视角看看,如果以一种虚无缥缈的灵魂去理解卢比奥的话,本片就显得更加有意思了。
因此,理解影片的角度多样性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影片,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艺术形式,最终,创作才能更加的多样,我们也才能更好理解电影。
……
你好,再见
前面睡着了…到中后期开始认真看 全程都是如同沉浸在梦境中的状态 耳边是陌生男子和女子的喃喃自语 无处不在的鬼魅 视觉冲击的红色海浪 故事分为三大段 卢比奥消失 作为女巫身份的母亲进行召唤 卢比奥出现但发生灾难(可能有理解上的误差)真的挺难与导演达到共振 概念太高或者说文学性太强 初看风格跟灯塔给我的感觉差不多 但比灯塔更加有厚度 希望之后还有机会欣赏
6.6 自然音与步调的共振是最美丽的时刻,镜头是如此美妙地追踪着鬼魂,然而越往后面越能感觉到影像空间及想象力的枯竭,归根到底这种完全的凝滞状态是很难构建起完整的语法体系的,需要变调来加强语气。
很不好意思,睡着了几分钟
静滞的时间与海底的影像是对于死者的静滞观看的生成,《红月》之中,超验已经完成,stasis在开始即已出现,而影片的魔幻现实主义时间则是关于死者返归的催眠或招魂术。人们在大远景之中消解,逐渐失去运动,近景则是一个无主体的人,重复自身的梦呓,关于怪兽。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的空镜并不“空”,作为BDO的空间的利维坦式怪兽身体。失焦的观看者无法对画面进行辨认所以仅能诉诸体验,这一点很像很多人提到的阿彼察邦,尤其是《纳布亚魅影》,《蒸发》等“现象学神秘主义”性质的短片,神秘意象的产生来自于烟,火,风,而非《布米叔叔》中的红眼怪兽。红月的到来是杀戮的时刻,怪物寓言一语成真,沉入海底,在人们的呓语中不断重构的Rubio回归,从缓慢的梦呓时间逐渐转变为杀戮时间,直到影片结尾,怪物将影像吞噬。
stunning imagery and beautiful concept, really wish I loved this film, yet the repeated symbolic gestures for the sake of "artistic experimental" kinda lost me...
这就厉害了。运用博尔赫斯式的虚构手法,将杜拉斯、斯特劳布、佩德罗科斯塔、阿彼察邦…融会贯通。
当然不能说差,因为也脑补不出拍好了是个什么样子。感觉是想打通克苏鲁和双峰的结界,结果有点劈叉,有种自然崇拜的盲目感。
#SIFF23#no.2 毫无疑问年度十佳!自然的、神秘主义的奇幻惊悚片。声音叙事一直强于画面在充分地压迫感受,而影像中缓慢迟钝的主观摇移镜头是深沉而带着死亡气息的目光。画内音几乎全盘丢弃,所有的人物都哑然无言,但字幕卡和旁白重复着一切梦呓、咒语、歌谣和诗。视听的体验丝毫不输《灯塔》。一切日常的、极简、陈旧的、来自自然的被技巧性地处理了(比如染色),让人重新相信电影就是以现实重构现实的魔法。
作者尝试将多位大师的影子投射在一起,可惜最终只捕捉到了皮毛,旁白对于这个语言系统被剥离的世界来说太多余,“静中之动”与“动中之静”也没被调控到理想的平衡状态;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从表达思路的实验性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察觉到作者的勇气,他有意而为之的把其它艺术媒介的表现方法嫁接进影像内部,而后以此种形式建构起一个没有实质性生命个体存在的空间,在这里,无处不在的物像符号吞噬“角色”,突如其来的Jump scare吞噬“观者”,吊诡的特摄片质感吞噬“克苏鲁”,它们才是真正的怪物
大海大坝红月都是怪物,白布下的人们热血沸腾,犹如一个复活仪式。三个女巫带着人们献祭给嗜血的怪物,死去的法比奥醒了过来。海边的石头千百年来风化得千疮百孔,如同月球表面。法比奥被海浪打到岸上又被吞噬,他没有消失于大海,而是被怪物吞噬。红月时刻,那怪物幻化游走,在生死维度之间自由穿行。
2.7分
上至皇帝祭天,下至百姓观影,形式感通常都服务于仪式感。极为重视形式感的《红月》已经和「百姓」没关系了,因为活生生的人在这部美术馆作品里都是「死」的。他们像作者塞进画面当中的素材,仿佛诉说着,这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但很可惜,这是区别于《信条》式的另一种影像霸权。这种霸权也不可避免的剥夺了「影评人」作为「人」的感知能力,使得「影评」沦为一种对于「行尸走肉」的注解。从阴暗、神秘和不被人感知的地下,到敞亮、科学和可供人想象的展厅,某种意义上来说,美术馆仍是艺术的坟墓。
这种片不需要去影院放映,椅子太多了,就一块银幕前面给导演放一张椅子自己看得了。另外,这种美学的类型真的太低级了,跟地摊上的老干部字画集没啥区别,越来越多作者把这种东西当宝贝了。无趣。
神话的肖像画。帕提诺的想法可能是个叫人着迷的亮点,但这高深莫测的呆板效果实在拒人千里。
#BerlinaleForum
很美很美。画面、音效、故事都美到了极致,优雅又哀伤。电影院不让摘口罩,就没人能看到我睡着时流下的口水。
我睡着了,in a good way...导演是我同学的朋友的男朋友,这个世界太小了
看短评以为误入网易云
光影和层层推进的视听生效使这部超现实魔幻影片的惊悚感十足,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全片都处于一种故弄玄虚的呓语状态,说白了不就是个生态环保片么。
23rdSIFF#无意识的"观看"正以一种抽象的方式撕扯着知觉.-或许是最接近「自然触感」的影像:与光与影一同消逝的是那种层层渗透的声效,再次唤醒的听觉愉悦—迟缓地消解着叙事的破坏性。只愿挣脱出腐朽的形式-拥抱原始的联觉,对音像填充的一次颤栗反应.-烟与火交缠着,是浓稠的流体对我的侵袭,脱口而出的呓语仿佛在述说着,我用刀刺穿了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