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最后一封信

    爱情片日本2020

    主演:松隆子  福山雅治  广濑铃  神木隆之介  庵野秀明  森七菜  水越惠子  中山美穗  丰川悦司  

    导演:岩井俊二

    猜你喜欢

     剧照

    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7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8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9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4:07

    详细剧情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空有“壳”,而忽略了“核心”

    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都将讲了,但什么也没讲清楚”。空有“壳”而忽略了“核心”。 1.因误会而产生的 妹妹野裕里 的线 还有忘年恋,本来发展下去很有看点,但导演似乎突然想起 她姐姐的存在,立马把这条线拦腰斩断了。 2.“核心” 是学生时代写的 书信,寻找 生前的地方 可以作为 支线。以 书信内容 作为 回忆片段,完全可以做为 主线。 这样的话 妹妹野裕里 的线会略显多余。 但问题就是,书信内容和回忆 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 冗长 的 寻找生前的居所。完全 本末倒置 。 3.姐姐未咲 明明有 男主乙坂 的书信,还让他改稿子 ,还上了同一所大学。最后却嫁给了别人。 妹妹一开始写信说 “就写这一次”,后面连续开始写信。 说实话,这 姐妹俩 的行为挺让人迷惑的。 看到后面我都想快进了,看来只能作为一个风景片了。

     2 ) 岩井俊二的最新力作,真的胜过《你好,之华》吗?

    岩井俊二的《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属于一本二拍,都源于导演自己写的小说。除了故事地点与文化风俗上的不同之外,两部影片在情节、运镜与表演上还有不少颇为微妙的差异

    在具体分析这些区别之前,让我们先聊聊两部作品所共同拥有的核心架构吧。

    先来看看剧本中的共性,为方便起见,我们以更早上映的《你好,之华》中的角色名字为准,并在括号中注明中国版的演员与日本版的角色、演员名。

    影片以袁之华(周迅 /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参加姐姐袁之南(远野未咲)的葬礼开始,随后,之华应邀参加姐姐的高中同学会,本想告诉大家姐姐的死讯,却被大家认成了之南。姐妹两人的老同学尹川(秦昊 / 乙坂镜史郎-福山雅治)也借机和她加了好友。回家后,之华的丈夫周文涛(杜江 / 岸边野宗二郎-庵野秀明)无意中看到尹川发来的信息,气得将妻子的手机弄坏了。没有手机的之华只好选择用书信的方式继续回复尹川,但依旧假装自己是之南,且没有写自己的地址。无奈之下,尹川只能将回信寄往之南高中时留下的地址。这些信件被暂住在之南家的之华女儿周飒然(张子枫 / 岸边野飒香-森七菜)和之南的女儿袁睦睦(邓恩熙 / 鮎美-广濑铃)所收到,她们便借用之南的名字给尹川回信,好奇地探问两人的青春往事。

    故事在此插入了另一条副线,即之华的婆婆与昔日英语老师之间的通信(一度被跟踪的之华误以为是黄昏恋)。婆婆弄伤了腰,不得不卧床,便让之华帮自己送信,没想到英语老师摔伤了右手,于是就请之华代笔回信。之华趁机提出借用老师的地址来给尹川写信(以免丈夫看到回信,再产生误会)。随后,尹川按此地址找上门来,两人终再相会。在长谈中,两人澄清了身份上的误会(原来尹川早在同学会上就看出她是之华了),并回顾了过去:当年,少年尹川(边天扬 / 少年乙坂镜史郎-神木隆之介)作为高三的转学生,先与少女之华(张子枫 / 少女裕里-森七菜)相识,接着又让之华帮他传达写给少女之南(邓恩熙 / 少女未咲-广濑铃)的一封封情书。之后他才发现,原来之华自己拆信读了这些情书,却没有交给姐姐。在追问之下,之华将自己的表白信递给尹川,得到了拒绝的回答。不过,此后姐姐还是看到了那些情真意切的手信,并犹然倾慕于尹川的文采,让他帮忙修改了自己要在毕业典礼上演说的发言稿。上了大学后,尹川与之南就走到了一起,但之华却与姐姐疏远了,对此并不知情。然而,之南最终嫁给了一个名叫张超的男人。张超(胡歌 / 阿藤阳市-丰川悦司)在婚后逐渐成了一个窝囊、酗酒的家暴者,随后离弃了她。之南在抑郁与消沉之中多次割腕,最后自杀而死。而尹川则始终沉浸在过往的美好回忆之中,一共只写出了一部小说——根据两人恋爱故事加工而成的《之南》(《未咲》)

    尹川继续搜寻之南生前的生活经历,他前往之南曾经寄给自己的贺年卡上的地址,遇到了张超的现任妻子纪宏(谭卓 / 名字不详-中山美穗),在她的指引下,尹川与张超在酒馆中会面了。张超一边感叹自己的堕落与颓废,一边又数落之南是“一个没意思的女人,整天畏畏缩缩的,让自己看了就想打她”,同时还嘲讽尹川是没有用的作家,仅有的一本书还要归功于自己抢走了之南。此后,尹川到即将拆迁的高中老校区故地重游,拍下不少照片,还碰到了周飒然与袁睦睦,她们带领尹川来到之南的老家。在他祭奠灵位之后,之南的女儿告诉尹川,妈妈生前一直珍藏着他以信件的形式写给自己的小说稿,两人都读了许多遍。她始终在等待着这个以母亲名字作为书名的深情作家,祈盼他有朝一日能够前来拯救她们,可惜她没有等到,在一个月前自尽了。尹川最后将废弃老校区的影集送给之华,而之华也得以第一次和自己当年独自苦恋着的学长握手。尹川感觉自己得到了继续写作的动力,而影片也结束于阅读之南的遗书(片名《最后一封信》的由来)——也是尹川小说的最后一段话,即当年他为之南修改、并由之南在毕业典礼上朗读的致辞:

    “今天,我们一起迎来了毕业的日子,相信中学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将是终生难忘、也无法取代的回忆吧。

    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我一下也没办法说得特别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很好,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

    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

    人生有艰难的时候,也有痛苦的时候。在那样的时候,我相信我们一定都会想起这个地方,这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这个让我们所有人都平等、尊贵、闪耀的地方。”

    在这两部影片所共同拥有的剧作架构中,书信交往是串联故事脉络的核心要素,也是岩井俊二始终钟情的母题。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他的成名作《情书》(1995)。两部作品中同时还有身份替换与错认(包括一人分饰二角)的母题,而图书馆也都成了男女主角相识与沟通的重要场所。尹川早已识破给自己回信的人并非之南本人,却继续玩着这个身份错位的游戏,一如渡边博子在收到早已死去的藤井树的来信时,也选择了继续通信。

    有人说,岩井俊二终究过分沉溺于那个依旧以书信为主要沟通媒介的时代(一如在情节中让手机损坏成为求助于书信的动因)。但我却觉得,这种执守的姿态,在即时通信大行其道的当下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书信来往与微信电邮相比,自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细想来,写信人的一笔一画,都是一种身体性的产物。水笔与墨迹正是书写者身体的延伸与馈赠。朋友与情人之间的书信,花在书写上的时间往往更多。见字如面,手眼身心共同融就的努力,既是躯体的绵延,又是人皆不同的个性化印迹,与毫不费力、字体均一标准的打字信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书信交往便成了最适合于爱情的沟通方式,既间接又直接。间接的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但相距的遥远久长反而酝酿出更浓厚的情谊,直接的是字迹与笔触所传达的身体性,真挚之情将永远凝聚其中。

    影片的另一个母题是无可挽回的错过。尹川与之南之间如果能够及时沟通与联络,或许便能够扭转悲剧性的宿命。但他也是幸运的罢,毕竟两人曾经共度了一段相爱的时光,而之华则不得不默默品尝着错过初恋的酸楚,成全着对方的情感夙愿。这种无可奈何的错过,亦彰显于影片前半部的通信错隔与身份调换之中。他和她的地址与姓名,似乎注定无法匹配相融。

    过去与未来的关系也是纵贯整个故事的内核。影片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恍若置身于过去的魔影之中,沉陷在回忆的泥淖里。纵使是那个振振有词的酗酒家暴者,也时不时地顾影自怜、自怨自艾,丧失了主动走向未来的勇气。更遑论写不出第二本书的失意作家尹川,以及仍然对初恋保有感情、瞒着丈夫主动与尹川持续通信的之华。不过,在面对过于美好的过往,抑或至为痛切的回忆时,许多人都会甘于停滞郁结的生活状态,将自己放逐于那个既定而永恒的过去之中。因此,我们甚至也没有权力指责或评判抑郁而终的之南。

    在此,尽管不免老生常谈,唯有直面自我、正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才有可能真正走出昔日的阴影。影片后半段也因此呈现了一段自我和解之旅:每个人都通过重新了解过去,从而尝试放下执念,并从中汲取走入未来的动力。那些因错过而无法挽回的遗憾,因一个个选择而导致的无奈与伤痛,或而会烙印在每个人心中,多年以后却至终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只要直面自我人生的尘封死角,我们终将赋予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两部电影的主要差异。

    首先是表演上的区别。日版和中国版在角色上的差异,其实主要来自饰演妹妹的松隆子和周迅。

    松隆子似乎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她演出了一种懵懂、羞涩与稚拙相交织的感觉,特别是与少时单恋的学长第一次重逢和最后一次告别时的场景,两个人的表演对比十分明显。同学会结束后,两人在公交站相遇,相隔老远地坐在长椅上,松隆子的表情显得有点紧张不安,都不敢正眼注视对方;两人在图书馆告别时,松隆子在握手时绽放出了笑容,并开心地叫了起来,直言这是第一次和学长握到手;另外,在她寄信时,也特意多看了几眼信封,才缓缓将其投入邮筒。这些细腻而略微夸张的表演,都极为生动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反倒是周迅在这些场景的表演,几乎难以让人看出内心的感情,仿佛只是按部就班、一如往常地说出台词而已。关于这点,可比较的段落还有很多,诸位有兴趣可以再做更多的对比。

    《四月物语》里的松隆子

    《最后一封信》里的松隆子也很容易让人想起她在《四月物语》(1998)里的表演——一位腼腆的大学新生。而十余年后,她在《告白》(2010)里却游刃有余地演绎了一位冷静、残酷而决绝的复仇者,这两个角色反差极大,但是她都演得非常到位,戏路之宽可见一斑。这次的《最后一封信》距《告白》又过了十年,竟然再次演出二十多年前的那种少女感,实在厉害

    《告白》里的松隆子

    秦昊与福山雅治在两片中的形象都不同于过往角色,我们似乎很少看到秦昊扮演一个文弱书生,而福山雅治也很少在大银幕上留胡子。但总的说来,他们两位都演绎得几无瑕疵。胡歌与丰川悦司饰演的自甘堕落却偶有反省自思之心的渣男尽管戏份少,但也都立得住,尤其是胡歌的台词几乎改头换面,很接地气。

    广濑铃和森七菜的表演,则明显不如张子枫与邓恩熙到位。尤其是张子枫,她将爱而不得的怅惘与忧伤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而森七菜的表现则差一点火候。更有朋友说,广濑铃一如既往地面瘫完了整部戏。这也是表演方面中国版优于日版的地方。

    《情书》里的中山美穗

    有趣的是,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几乎就是从《情书》穿越而来,而且都演了最后成为一对儿的角色。看来,岩井俊二的确处处在向《情书》致敬。而在人物设定上,庵野秀明本色出演身为裕里丈夫的漫画家,也颇有意味。《你好,之华》里的对应角色只是普通的白领职员,而漫画家丈夫的设定,似乎暗示着妹妹总是对有创作天赋的文艺工作者产生恋慕之情。

    接着看看两版电影在镜头语言上的区别。

    《你好,之华》的镜头运动比较丰富,多次运用旋转镜头。最突出的当属少女之华介绍尹川与之南相见时的场景,虽然经过了几次剪辑,机位也有所切换,但摄影机自始至终都缓缓围着人物旋转,不断环绕着身处青涩恋情中的少年和少女,恍若悦动起舞的心灵,透现着纯洁与真挚。

    《最后一封信》则经常插入航拍镜头,相比环绕人物的镜头,增加了疏离感,但你很难说这是不可或缺的镜头编排。

    此外,岩井俊二在中国版作品的前半段用了大量仰拍、广角与柔光镜头,完美营造出了青春往昔的怀旧质感。后半程则用了偏暗的布光与较为阴冷的色调,尤其是尹川祭拜之南灵位时的场景,暗灰的阴影遮没了之南的黑白遗照,几乎难以辨识清她的面容,窗帘半合,整个房间也浸泡在暗淡的灰蓝色之中,阴郁而凄楚。日版则可谓大相径庭,祭拜房中亦有明丽的阳光射入,显得不乏暖意,而未咲欢笑着的彩色相片始终被烛光照亮,清晰而显眼。情感基调自然比中国版更多了几分积极高扬的色彩。

    镜语上的另一差异在于,《最后一封信》比《你好,之华》用了更多的升格慢镜。以乙坂镜史郎(尹川)在废弃教学楼里瞥见姐妹俩的女儿牵着狗跑过的场景为例,前者用了三段慢镜头,后者则仅有一小段。就我个人观感,三段慢镜有点过多了。不过,有人说,岩井俊二就是用用高光、慢镜和钢琴曲而已,对此我不敢苟同。实际上,这三种手段虽然能够在形式上渲染浪漫氛围或者强化煽情效果,但归根结底,影响和控制观众情感投入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两项:人物是否真实可信,以及你是否能够与之共情(往往建基于过往相似或相关的人生经历或观影体验)。缺了这两个核心,形式上的手段只会让人乏味厌倦。

    最后,简单说说两部影片在情节或曰内容上的部分差异。

    《你好,之华》直接以葬礼开篇,由之南与尹川在空荡荡的礼堂里排练毕业致辞作结,给人的感觉还是偏向阴郁和怀旧的,恍若一切都应该重新回到那个“让我们觉得自己的梦想还有无限可能的地方”,但我们都知道,回不去了。相比起来,《最后一封信》首尾都是姐妹的女儿们(还有一位其他的同学)在风景秀丽的森林小瀑布处游玩的远景镜头(只是一个前推一个后拉,符合常规镜头语法),几人嬉笑着奔跑,格调欢快。最后切为鮎美(广濑铃)的近景镜头,她若有所思地望着画面左方,之后渐次转向右侧,并迅速走出画外。这是一个明显寓意着先回顾与思考过去(人类习惯的视线运动方向是从左向右,故左边代表过往或开端)、再快步走向未来的收尾。结合此前提及的对祭拜灵位场景的布光、慢镜头的使用,再加上乙坂镜史郎与阿藤阳市酒馆会面场景中间或插入的华美镜头(鮎美与飒香穿着和服燃放烟花,非常是枝裕和的镜头),我们或许可以说,《最后一封信》是更为积极正面、乐观昂扬的版本。

    在《你好,之华》的同学会场景(片头第二个段落)中,迟到的人是作家尹川,并且是他先注意到之华的,之华对此却没有真正回头。相反,《最后一封信》对应段落里,晚来者是裕里,她多次凝视着乙坂镜史郎,但作家却也只是稍稍转头看了看她。仔细分析,还能在两部影片中发现多处镜头与视角上的调换与对偶。这也促使我得出一个不无浅陋的结论:两部作品应该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除此之外,两片还各自有一点儿增添的次要情节。比如,《你好,之华》里插入了相当篇幅对于之南儿子的描写,他似乎很难从家庭的伤痛中走出,先是在影片中间点向奶奶发问:“人为什么会死啊?”,随后又在遛狗时看到了地上一只死去的鸟儿,遂将家里养的鸟带走,独上高楼,将其放飞。临近结尾时,又插入了他离家出走后家人费劲将他领回家的段落。有人说,之南儿子的副线恰恰言说着他在生死阵痛面前的挣扎、领会与成长,或许的确如此。但你同样可以将这段当作岩井俊二植入的闲笔,一如《四月物语》《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作品中常有的、看似散漫无关的情节。事实上,之南儿子的角色在日版影片中几乎缺席(除了几人一起随着狗狗追踪行迹不明的奶奶段落),而《你好,之华》里甚至还出现了少年尹川的妹妹一角,存在感也很低。另一方面,对之南儿子创伤心理的描写(以及父母在黑夜之中苦心寻找他的下落)也更加重了中国版影片的阴郁色彩。

    《最后一封信》中比较有意义的添加情节,便是乙坂镜史郎为自己唯一一本小说的三次签名。中国版中仅有一次签名,发生在尹川祭拜之南灵位时姐妹的女儿们向他陈情告白的场景。而在日本版里,乙坂镜史郎在离开酒吧时又遇见了阿藤阳市的现任妻子(中山美穗),并应她的请求在书上签了名(《你好,之华》中尹川出酒吧后始终是一个人走路,没遇到熟人,值得一提的是他路过街头时,有人在进行电焊施工,夜晚明亮的电焊光实为妙笔)。在乙坂与裕里在图书馆作别时,裕里突然想起来应该向他要签名,于是作家又签了第三本。我们有理由推想,这三次签名会给乙坂的写作生涯带来更多助力,毕竟,为读者签名售书正是作家地位的象征之一。

    至此,我们对两部作品的比较便可以暂告段落了。我们发现,《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难以分出确定的孰优孰劣,在不同层面上,两片之间有着互补共生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最后一封信》与岩井俊二过往作品序列的联结更为紧密,感情基调也更为乐观高扬。


    首发于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一起看佳片,赏经典~

     3 ) 喜欢裕里的少女感

    正如小说中文译本腰封上所写的,这是“时隔多年,岩井俊二给你的第二封情书”。

    无论是以“死亡”为开头的切入方式,还是通过书信往来拼起回忆,以及暗恋、感冒、图书馆等元素,都让人觉得《最后一封信》像是《情书》跨越25年的延续。

    出于对岩井俊二作品的喜爱,我把小说原著(中文译名《最后的信》)、日版电影《最后一封信》,以及中版电影《你好,之华》全都看了一遍。其实从角色和情节的设定上看,《你好,之华》与原著更为贴近,但真正展现出这个故事的灵魂的还是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个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故事,即使请了陈可辛大导演来帮忙做了本地化,还是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水土不服,时不时会感受到违和感。只有回到日本文化之中,岩井俊二才能毫无顾忌、如鱼得水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生命和死亡是岩井俊二的作品一直在探讨的话题。人为什么而生,因什么而死,以及在爱人亲人去世后,被留在世上的人又要如何走出悲伤、继续活下去。

    同样作为故事中不被爱的那个人,岩井俊二对《最后一封信》中的远野裕里似乎要比对《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偏爱得多。(姑且不论男藤井树后来有没有爱上博子,刚开始时他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的)

    博子在尚未从爱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又被迫一点点确认到自己原来是另一个人的替身。她的疗愈过程伴随着疼痛,伴随着剜除腐肉般的决绝。所以她最后朝着雪山的呐喊,是放下、是释然,更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而裕里在青春期就完成了整个从暗恋、表白到失恋的过程,她甚至是在刚开始暗恋还未表白的时候就知道乙坂镜史郎喜欢的是她的姐姐。所以虽然她在表白被拒绝后也会伤心,但这是少年少女再普通不过的失意与伤痛,在草长莺飞的青春期能够快速地被治愈。

    我很喜欢电影中塑造的那个裕里。她活得像个未经世事的少女。

    无论是在同学会上“假装”姐姐,还是一次又一次对镜史郎说“这是最后一封信了”、“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但却还是一封接一封地寄,都不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已婚妇女会干出来的事。人到中年,大抵都懂得了些圆滑世故,不会也不敢再像少年时那般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意。但裕里却仍保有着少女的单纯、天真与娇憨。

    她是有些内向的,在与人交往中带着点笨拙与小心翼翼,所以才会在面对姐姐热情的同学们时拙于解释,没有在第一时间说出姐姐去世的真相。

    松隆子对这类角色的把握非常得心应手,我不由想到《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那个穿着与东京的天气格格不入的毛衣,局促地做着自我介绍的17岁少女,仿佛就是裕里大学时的模样。

    而少年裕里的扮演者森七菜的演绎就有些过于灵动了,不太像“平凡而不起眼”的妹妹该有的样子。《你好,之华》中周迅给人的感觉则是成熟而强大的,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裕里的“少女感”体现在很多生活的小细节中。

    比如丈夫看到她手机上镜史郎发来的短信后因为吃醋把她手机丢进浴缸时,她的反应并不是生气,而是惊讶,又带了点面对恶作剧时的无可奈何。而第二天出门时迈着大步撅着嘴的小表情,像极了吵架后故意赌气的小朋友。

    她的生活中当然有琐碎的、不如意的烦恼,但那更像是掉在衣服上的千层酥碎片,虽然有些烦人,但吃到嘴里的部分是甜的。

    所以她虽然会在看到姐姐的同学会邀请函时生出或许能遇到初恋的小期待,但她是坦荡的、豁达的,只是对着遥远岁月里的初恋生出了一丝怀念,而非真正对丈夫和当下的生活心有不满。

    最后,乙坂镜史郎从不同人的回忆中拼凑出未咲一生完整的景象,了解了整个真相后,来到裕里工作的图书馆和她道别。她一脸认真地对他说:“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然后,又因两人间的第一次握手而欢欣雀跃得像个孩子。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无论你喜欢谁,我都希望你活得像我心中的那个少年英雄。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纯真无垢的少女之心。

    或许当年,镜史郎是因为未咲的一句“你一定可以成为小说家的”而被蛊惑般地走上了笔耕的道路,而今后,若他再因什么而踌躇不前,必定会想起这一天裕里认真而坚定的样子。

    “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4 ) 最后,也是最初

    第一次看久闻大名的岩井俊二,也许是拿《你好,之华》练过手了,这部作品有着我期待之上的质量。

    福山雅治是一如既往的帅大叔,而广濑铃,森七菜和神木隆之介这三个年轻演员也不只是花瓶,三个人短短的几个高中片段,就把青春演绎了出来。


    岩井一定是对信件有着别样的执着吧,故事的铺陈全由信件串起。在现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会的邀请信,裕里假装未咲写给乙坂的信乙坂寄回到未咲家乡的信,鮎美和野颯香八卦性质的回信,还有婆婆让裕里寄出的信;高中时代,乙坂让裕里转交的情书,和裕里当面递给乙坂的告白信;大学时代,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如果仔细想想,似乎这每一封信都不太顺利。不是收信人不对,就是寄信人从未收到期待的回音。

    正是这一点一点的错过,酝酿了未咲和乙坂这最大的遗憾。

    家暴男阿藤对乙坂说:“你从没有对未咲的人生造成任何的影响”。而未咲对乙坂文笔的夸赞,却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昙花一现的小说家。乙坂没能反驳,他该有多难过啊。

    但也是这一点一点的阴差阳错,在最后似乎化解了一切。

    乙坂寄给未咲的小说原稿,很可能就是未咲在绝望中最后的灯塔。他差一点就拯救了她。乙坂这时的眼泪,究竟是难过,遗憾,又或是有那么一点点释然呢。

    而对小说内容的留白,让人不禁好奇,小说中描述的大学的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不光有留白,影片里也有几处刻意的重复。一个是未咲的毕业演讲,一个是对隐瞒未咲死因的不解。正如演讲里所说,不管将来有没有实现梦想,高中时光永远会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回忆。尽管我们不知道未咲是否实现了梦想,但选择自杀也是未咲在世界里最后留下的痕迹,旁人又凭什么轻易用隐瞒来磨灭呢。

    如果同学会再早一个月,如果乙坂坚持写信给未咲,如果他才是跟未咲结婚的人,那么是不是未咲会更幸福一点。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5 ) 最让人动容的两个瞬间

    1.乙坂在学校抬头看到窗外的两个熟悉的身影的一瞬间。

    2.在图书馆裕里的那一句“终于握到前辈的手了。” 没有看过你好之华直接看了这部,觉得这样的故事还是放在日本比较有味道。唯一的遗憾就是为什他们当初没有结婚呢。影片里也没有交代,看了半天才发现两个妈妈高中时的演员就是两个孩子,也很奇妙。

     6 ) 这是一场青春的卒业式

    《最后一封信》与《你好 之华》算是一鱼两吃大不同,国内版演员演技虽然高出一筹,但两部作品在意境、氛围和自然度则相距明显,果然还是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差异使然(爱情剧情片与文艺小清新的差别)。

    (《龙虾刑警》与《极限职业》相较,韩国炸鸡硬是搞定了祖国小龙虾)

    “如果有人一直挂念着的话,去世的人不就像还活着一样吗?”

    “农夫山泉”自诩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岩井小哥在此则是那份清澈澄净的青春印记的思悼者。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蓑烟雨任平生。

    影片似乎依然是在传达岩井俊二对于纸质信件的“执念”吧,真是一个有够任性的家伙啊。

    “人的一生,可不是能简简单单写进你单薄的书里的。”

    青春啊,那段闪闪发亮、稍纵即逝、镌刻着种种情愫的时光,莫非就是用来遗憾、用来凭吊的......

    “我仿佛被初春的暖风推着,有种不可思议的兴奋感。风对我说:向前进吧,去实现你的梦想。”

    这是一场青春的卒业式。

     短评

    日本版突出了影子主角姐姐和演员广濑铃,而中国版的戏份几乎是被周迅阿姨一人抢光了。

    3分钟前
  • weiwang
  • 推荐
  • 其实是一部关于争夺故事讲述者话语权的故事,虽然先有中文版,但在被剧透的情况下,日版还是很有可看性。放大的蝉鸣声和温柔的音乐下,其实是个特别残忍的故事,那些被忽略的,总是成不了别人人生的主角的人,不要沦落到太顾影自怜就好。

    8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 日版《你好,之华》,故事情节并无出入,镜头之下依旧是熟悉的岩井俊二式光影和滤镜,两个小女孩清纯可人,松隆子愈发知性有味道,没有了国产版的违和感。唯一要吐槽的是福山大叔的造型,你说这是电车痴汉我也信,颜值坍塌地有点认不出来了。

    13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 现在想起来,所有关于写信这件事的浪漫与深情,被日式影像填满了记忆,从最早的《情书》到近两年的京紫,中间还有来自坂元裕二时不时的剧作敲打,等待的焦灼,收信时的喜悦以及回信时的字斟句酌,是如今这个一切过于快捷便利的时代不可再现的情感体验。在《你好,之华》里感觉到的一切违和都消失了,毕竟这是一个比起中国,更适合发生在日本的故事。就像新海诚的主角永远是少年少女,最真实的岩井俊二大概也停留在了90年代与21世纪初的几年,他们不厌其烦地描绘着青春时代的一幕幕风景,我们流连\留恋于年轻这件事,因为那时还以为“未来有无限的梦想和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平等而不凡地活出自我。”

    17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 原来岩井的本意是一遍遍擦拭属于旧日的血污,这显然是中版的温厚纯良无法述及的。电影取景于导演的出生地宫城县仙台市,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些由阳光、雨水、蝉鸣、绿荫、庭院共同组成的故乡的哀愁。葬礼后的航拍如同对人世最后的回望,进家门前须撒盐将脏东西隔绝在外,抹去泪痕继续嬉闹。如果说中版是以演员的浸入为核心的缅怀,日版反而是以环境的抽离作为血骨,情绪的停驻与震荡永远伴随着生活的前行,将过去的埋在过去,忘却是最好的纪念。看过松隆子的憨傻,才明白迅哥的表演中差得那么一点究竟是什么。

    1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 同样一个故事,放在日本文化语境下来叙述,舒服太多太多。我可太喜欢了。

    2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去世的姐姐】【姐姐的初恋】【姐姐的女儿】【同学会】【书信】【尘封的往事】,橘生东八则为6.7分,生于东九则为7.6分。咋剧情这么僵硬还不如中国版啊,海报也随便做的。广濑铃不应该演妹妹吗!还不如邓恩熙。神木隆之介怎么可能长成福山雅治啊!!!长成绫野刚都烧高香了。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演这两个角色就很微妙哈哈哈,照这么看国内不应该找胡歌该找廖凡。

    26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 果然,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日本,就更让人信服、融入和喜欢。日本演员对角色的演绎同样更让我喜欢。就这个故事,哪哪哪我都更喜欢日版。★★★☆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Anone之后再也不会想黑すず了,这种海街日记的角色只有她能演活。等了一年多的岩井俊二,静谧的仙台的夜晚,葱葱的绿林和清凉气息的瀑布。每一个住在仙台的人都一定会喜欢这份安宁。宫城出身的导演再多些吧快把这份美好传播给世界!被耍得团团转的福山叔,一个男性视角的恋爱物语。笨拙的书呆子,带着小小的自恋和自卑。被别人伤害也伤害别人,残忍而可怜。被“那是我的错,但是不是你的错”击溃。加上小林武史的黄金搭配,绝了。夜场看完出来下了小雪,却仿佛觉得春天快到了。感谢温柔的力量。

    31分钟前
  • 鲸鱼星的J先生
  • 力荐
  • 风格一如既往啊、初恋。看到中山美穂又老了,福山雅治帅的一塌糊涂。

    33分钟前
  • Articuno
  • 推荐
  • 功力不减当年。

    37分钟前
  • captainkuma
  • 力荐
  • 或许不如“之华”,两部电影倒是再一次证明了岩井创建感性视听共通语言的能力,在这个时空中,作者的策略与故事可以毫不疲倦的循环发生在任何一个角落,串联它们的是同一场雨落,同一条河流,同一段经历,同一种确幸,你会相信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终有一天会默默地擦肩而过,却是内心深处久候的遥相呼应与蓦然回首,岩井静静呵护无处安放的信念,用银幕连接和温暖无数相隔万里的孤独。

    3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 我们的人生有无数的选择。换成日本背景瞬间对味了太多太多。庵野秀明不好好拍《新世纪福音战士》跑来演日本版《你好,之华》,真是笑出猪叫(这不就是一直嚷嚷赶Thesis但天天在玩的我嘛

    41分钟前
  • Callvados
  • 推荐
  • 与《你好,之华》基本上是互补、共生的关系,各有高下长短。从运镜、布光、情节差异等角度看,本片更理想主义一些。松隆子演得非常出彩,塑造了一个懵懂、稚拙而羞涩的形象,很难想象在《告白》10年之后,松隆子还能作出如此少女心的演绎,恍若重回22年前的《四月物语》。广濑铃和森七菜的表演被张子枫和邓恩熙秒杀。福山雅治和秦昊的扮相神似,无怪乎当年《你好,之华》剧照下有那么多惊呼福山叔附体的豆友~ 部分场景慢镜运用确实有点过头,不过还是那句老话,岩井俊二绝并不只是靠高光、慢镜和钢琴曲而已。航拍空镜稍多,其实可有可无,反而令我如此念及《你好,之华》里尹川由之华引介给之南时灵动的持续环绕镜头。两女儿夏夜放烟花场景犹如是枝裕和乱入。中山美穗与丰川悦司同《情书》一样演了最后走到一起去的情侣,虽然画风大变。(9.0/10)

    4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 毫无疑问比你好之华优秀 无论演员还是场景 最重要的是故事舞台搁日本比搁中国自然太多了 但故事依然很平庸啊

    46分钟前
  • 僵尸御宅
  • 还行
  • 之前看过了你好之华,这次用了好多航拍技术,惊喜不大,中山美穗成了阿姨

    51分钟前
  • carend
  • 力荐
  • 盼了好久的日版,结果还是没劲啊,也就是风景漂亮了些,故事实在是不值得拍两遍(甚至一遍)。之前还说中国版那男同学土味,跟神木隆之介一比,嗬!中国版都算是帅哥了。更加无法理解的是丝丝演的居然是校花姐姐而不是普女妹妹,毫无说服力,青春部分委实还不如之华……

    52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 《你好,之华》的违和感消失了。虽然中国版我也很喜欢,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果然还是太日本了。航拍加配乐就是冲着我的鸡皮疙瘩来的。

    54分钟前
  • 白吃猪排
  • 推荐
  • 这是岩井俊二人到中年对过去与青春油然而生的回望与渴求。当福山雅治拿起便携式胶片机在旧校舍自然地拍起照的时候,我几乎是一瞬间把这个荧幕上的帅气而忧郁的中年男人与导演联系在了一起。我不是很在意岩井俊二是否真的在创作出《情书》之后的这24年里一直走着下坡路而不思进取,我也不想去刻意强调当年的情书在影史上的意义,我只记得电影的尾声,影片里穿插始终的名为《美咲》的小说的开篇,大意是说福山饰演的小说家在中学见到広瀬すず饰演的美咲的时候,那种感觉好似春风从背后吹来。这也是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而等再过十年,二十年,当我们回头去再看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也由衷地希望,是那春风,从四面八方吹来。(如果甚是遗憾没有风的话,那到时候再看一遍这部电影便罢)(広瀬すず果然还是适合这样忧郁沉稳的角色,路转粉)

    59分钟前
  • 麥町呲溜变向
  • 推荐
  • 先看的日版小说再看的电影。看起来是爱情故事将两代人串在了一起,实际上内核是创作人的人到中年瓶颈期如何与自己和解再慢慢化解的过程。小说其实更重心理描写电影更多的是想通过电影画面来让观众代入角色去模拟心理过程但感觉还是离小说的感觉差一口气,不过作为电影已经非常棒了。松隆子和丝丝女一女二、神木和福山其实是特出啊…倒是某著名动画监督老贼神演技咯?相比之下同一个故事拍出来的之华可以合理发挥想象是导演筹款好去拍日版电影咯?

    1小时前
  • momo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