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联的话,那么冷漠可以说是恰到其分。这里的冷漠并不单单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基调。我们如果不信的话大可以仔细回想一下,邻里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越来越远,然而与之相反的是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却是越来越近。这种远与近的变迁正是这几十年逐渐形成的一种社会怪象。
我们经常对于发生在数千里之外的故事动容,却忘记了自己的活动范围内的所有悲欢。仿佛越是靠近,越是冷漠,越是远离,越是亲近。这对于有着传统文化熏陶之下的国人来说真的是一种进步吗?显然,这里要划上一个问号。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邻里之间的变迁,然而从本片过去后的几十年来看,这种变迁之下,更多的并不是正向的转变。
《乔迁之喜》讲述的就是邻里之间的故事,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住着几户本地居民,当整个地区面临发展规划的时候,政府决定要对于规划内的居民楼进行拆迁,于是,在政府的干预下王阿毛担任了拆迁办的主任。他不但要面对这些本地住户的各种各样的居住需求,而且要应对工期的临近。然而小弄堂里的居民们各个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诉求五花八门,王阿毛本人面对了重大的考验,一方面要针对这些需求进行极大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自己本身的利益可能会被侵犯。对于王阿毛来说,这个拆迁办的主任太难了。
《乔迁之喜》是一部喜剧,且是一部反映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普通民众的众生相。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欢乐的一面,更能看到对于传统的居民来说,一个城市的发展究竟代表着什么。
那么一个城市的发展代表着什么?对于王阿毛来说,这是上级部门指派下来的任务,他是第一负责人,因此,这个任务即使是再难也要认真执行下去。而对于小弄堂里的居民们来说,拆迁则意味着自己之前的生活氛围被打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原有的生活习惯发生变化的,当这种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几家欢喜几家愁。
年轻人自然是愿意居住到大房子里的,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原来的居住环境里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幢幢老房子,更是一种亲如一家的邻里关系。这里使用亲如一家或许不恰当,但这种邻里关系却是很多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可能很多人觉得老一辈遗留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陋习,年轻人们巴不得这种关系被彻底的打破而维持自身的独立的。
然而这种关系就真的如同大家所以论的那样糟糕吗?显然不是,当我们过分的夸大某一种关系的弊端或者是有利的一面的时候,这期间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利益牵连。传统文化中的邻里关系或者是亲戚之间的关系对于现代的年轻人来说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束缚,然而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牵绊。
人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有着特定的身份,但这种身份的背后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而是整体。我们可以组成家庭,众多家庭可以组成小区,众多小区可以组成街道办等等。正常的社会关系更多的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我们所崇尚的个体概念。当我们过度宣扬个体的时候,面对应急事件,个体的抵御能力就捉襟见肘了。
而整体则不一样,不论是我国的抗疫还是别的什么重大自然灾害,集体的力量总是能在这个关键时候拯救个体,而个体却并不一定能以一己之力拯救集体。这就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客观存在的益处的体现。然而当代人们并不认可集体概念,似乎任何一个单独的个体都有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最不喜欢的就是加以限制。
因此,王阿毛的工作并不好做,不好做的原因在于他那个年代正是个体主义开始兴起的年代,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注重的是个体的存在空间,而老一辈的人则是喜欢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年轻人并不对于小弄堂有任何的留恋,而老一辈的人们对于这种邻里之间却情有独钟一样。然而时代却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忽视了公平性和稳定性,并以一种一股脑的方式加速向前。
因此,我们当代所形成的价值观本质上并不是客观公正的,也不是先进的,但是我们将一个人当作一个个体来考虑的时候,整个社会环境便开始越来越尴尬,这就形成了上文提到的乱象,对于遥远的故事我们会动容,对于眼前的一切却会被忽视一样,而原本正常的现象,却因为一个个的“拆迁”而拆走。
……
你好,再见
上影厂1994年拍摄的电影《乔迁之喜》,可以看到20多年前上海住房动迁的历史,还有不少上海90年代的城市风貌街景。
<1>花园老洋房
《乔迁之喜》描写的是一栋上海市区三层花园老洋房的居民动迁工作,为了配合高架道路建设而进行的市政动迁。
花园洋房一直是上海老房子里面品质最高的,之前热播电视剧《安家》里面的中介提到,现在上海整栋的花园老洋房要价值上亿了。
可能当时主创为了加大电影的戏剧冲突,特地选了一座花园洋房居民的搬迁,如果选的是“老破小”的石库门或棚户区动迁,居民早就盼望着想搬到大房子了。住在市中心花园老洋房的居民,一般是不太愿意搬到郊区的。
<2>竹园新村
盲人李医生和小娟(李冰冰 饰演)住在老洋房一楼,开一间针灸诊所。
电影里面他们享受了“对特殊居民特殊处理”的动迁优惠政策,被分配到浦东的竹园新村,2室1厅带天井,这算是整栋老洋房里面分配到的最好动迁房了,还引起了二楼居民孔亮夫妻的嫉妒和闲言闲语。
竹园新村地处上海内环内,离浦东最繁华的陆家嘴和八佰伴都不远,现在还是学区房,二手房单价要十万左右了。
<3>莘庄
孔亮(牛犇 饰)和老婆(方青卓 饰)一家住在老洋房的二楼,被分配到郊区莘庄。二楼应该是三层老洋房里面最好的楼层,还带很大的双阳台。方青卓说这套房子是解放前,公公用3根金条顶下来的,不愿意搬到莘庄去。后来被动迁员阿毛(巩汉林 饰)自愿搬去过渡房感动了,终于同意搬了。
莘庄,现在是上海发展最好的近郊之一,已经规划为城市副中心。目前莘庄和唐镇、七宝等外环线板块的高档楼盘,房价最高已突破10W单价。
莘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最早通地铁的:
“上海地铁1号线,是中国上海市境内第一条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于1993年5月28日开通试运营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于1996年12月28日开通试运营南延伸段一期(锦江乐园站至莘庄站)。上海地铁2号线, 于2000年6月11日开通运营首段(中山公园站至浦东龙阳路站) 。”
电影《乔迁之喜》里面有一段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镜头,片中“新龙华”的站名现在没了。有意思的是,当年的地铁站名是繁体字。
<4>梅陇新村
住在老洋房三楼的是开出租车的阿龙(刘昌伟 饰)一家,被分配到当时还在建造中的梅陇新村,一室一厅,是期房,需要自己找过渡房等一年半。阿龙老婆抱怨说三楼房子装修和定制家具花了3万元,觉得“吃亏”,一定要“一步到位”要现房,后来还搞假怀孕闹得不行,阿毛只能偷偷把自己单位分配的房子交换给了阿龙一家。
梅陇新村比莘庄离市区近一点,是90年代上海的大型动迁社区,从梅陇一村一直建造到梅陇十一村,很多都是从市中心动迁过来的居民。现在梅陇新村正在推进住宅整体加装电梯工程,让多层老公房变身成电梯房。附近除了地铁1、3号线外,还在今年2021年1月23日新开通了地铁15号线。
<5>卢湾一中心
《乔迁之喜》电影还有1994年的“上海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老校门镜头,阿毛的儿子在里面上学,门外都是等待接孩子放学的家长。现在卢湾区已经不复存在,2011年合并给黄浦区了。网上最近还看到一则卢湾一中心的新闻:
“中共中央宣传部日前授予吴蓉瑾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吴蓉瑾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从1994年成为一名老师到现在,吴蓉瑾“攒”了好多名字——她叫得出全校1000多个学生每一个人的名字,学生们亲切喊她“云朵妈妈”。”
<6>华亭宾馆
电影拍到的1994年初的上海华亭宾馆,当年门前中山西路漕溪路还是大工地,正在热火朝天的的建设高架立交桥。华亭宾馆1986年11月开业,是上海第一座涉外五星级宾馆。
1994年12月7日,就在华亭宾馆旁的中山西路漕溪路立交桥上,隆重举行了上海内环线工程全线建成通车典礼,上海人终于圆了高架梦。
网上找到一张1994年全线通车后不久,航拍的内环线高架漕溪路立交全貌图。可以看到最左侧的就是华亭宾馆,中间圆形建筑是1975年建成的万体馆(现名是上海大舞台),右侧的椭圆形空地是刚破土动工不久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工程从1994年9月3日开工打桩,到1997年9月竣工。
<7>定胜糕
上海以前乔迁之喜的习俗,要送亲朋好友和邻居回礼,送定胜糕、豆沙包之类的糕团。现在应该很少有人搬新家送邻居糕点了。
我还记得里面吹气球把肚子吹大了了桥段,也是这里面知道北京城市的迅速扩张,需要拆房子来扩马路
N年前看的 那时候觉得可有意思了 还很喜欢巩汉林
笑疯了。
这是李冰冰的处女作。她到底有多大了
巩叔还是不错的
3.0 博 97min
X
讲述建设中的大上海充满着乔迁之喜 王阿毛受市政公司委派 担任他所在的地域拆迁工作 拆迁方案公布后 各人打起了小算盘 阿毛虽焦头烂额 但还是以大局为重 他尽量成人之美做到使大多数满意 自己却无房可住 还得住到舅舅家 这种热爱工作的小人物现如今已经不多见了 找巩汉林饰演上海小男人还是非常合适的
前两天在电视里看到虹口那边拆迁的新闻的画面想起了这部片子 一找还真的找到了 小时候看过好几遍 前几天就想:无论什么时候拆迁被放出来的画面还是一样儿一样儿的 是以上海为背景 记得最后好像是巩汉林自己骑着三轮车 是个悲伤的故事
年轻时的李冰冰。
童年记忆中印象深刻的电影之一。(13.04.14)
巩汉林李冰冰激情戏,尴尬了。
小时候看的,印象深刻
也算是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开端作品
我觉得我实在太牛叉了……20131124晚,第二次内田贤治的电影《遇人不熟》,脑中零碎地闪过小时候在CCTV6看过的这片子的一些场面,然后居然想起有乔迁两个字,再一搜,果然是这片……
一直觉得特好看~放一遍看一遍~
很不错,当时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很有意思。
正能量大片,请了东北演员演上海人很有意思
学校组织看的~
巩汉林这个东北人总是在舞台上扮演上海人,而且经常丑化上海人,侠气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