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喜欢看这类文艺人生感悟类电影,或是生活的淡然,或是冷漠,或是成长,我们以为追逐中成长,成长后会是更热闹的场面,以为人生是一种叠加,长大后才发觉人生就是这么孤寂。一个人无法圆满另一个人的灵魂,而每个人的路也无法指导行走,年轻人自以为有道理有见解,却不察觉自己的语言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养女慢慢陷入了受害者情绪不可自拔,自己的女儿从小缺乏陪伴,那段时间追名逐利,形如陌路,临死前发现这样的生活追求非常荒谬,他说那个不是我的女儿,这个家庭很陌生,我很冷漠,所以言听计从,临时的几个月陷入了无边的孤寂,冷漠。而对于养女,有生之年,过得比她幸福,我很惭愧。他说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想我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
但事实上,很多成年人未死,就已经感觉到了这样的孤寂,被拽入情绪中,言语慢慢的混入憎恨,无能为力,就像养女告别时,对人生的难过挣扎,却又改变不了现状
人生走到最后阶段,明白了什么样的生活是他厌恶的——妻子和女儿的没完没了的控制与摆脱控制的琐碎;什么样的事情是他热爱的——教学;什么样的人是他能够沟通想要交流的——前妻的非亲生女儿(也许并不是特别好的交流对象,但起码是他孤独世界里少有能聊上的);什么样的信仰是他错失的——以为金钱地位和成就是最重要的,却在无神论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生的失衡;以及最后一点点的留恋——谁会不会来参加他的葬礼。
他没有在这段时间里去做些什么特别的事,一如往常,只是这些平静的日常生活里加上了对自己一生的思考。但这更接近真实。
结尾结束的有点突然,认真想想,可能是他养女从他身上找到了“人生不能再这样下去”的答案,也完成了教授回顾自己一生的价值后进而希望养女能明白“人生意义”的使命。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更像是对于生命追问的感悟文章而不是带有剧情的电影。虽然叫《老人日记》但日记更多的是给年轻人看的,就像影片里他不断地和他的养女对话一样。
写到这,忽然想起去泸沽湖的飞机上看的那本《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以及当时看那本书的心情。
他们似是而非的控诉令我发抖,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迷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
好天气来了,一切未变,我们和从前一样来到乡下,大自然依然很美,但内心有一个声音低声道,明年当我死后,这些树,这片湖,天空这些白云,甚至都不会察觉到我的缺席,不过,我内心主要的情绪不是悲伤,而是在这派和谐景象面前的一种宁静。
就在天黑前,我的恐慌达到了顶点,我担心有人会过来看见我这个状态,我怕突然死去,我为我的恐惧感到羞耻,最后,这一切变得无法忍受。
之前我蔑视钱权,现在我憎恨权贵,仿佛只有他们该为今天这个世界负责,但我们所有人都该负责,世界也是我们造成的。要么是世界变坏了,要么就是我之前看不见,或许我的机能在减退,我在变老。
我之前非常重视成功,现在却发现这样十分荒谬,我在身后留下了名声和工作,但却一直不能让家人幸福。我想到了卡迪亚,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直到死前的这几个月,我才感觉到了我存在于世上的空洞,但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在她有生之年都无法平和。
我不信上帝,我后悔了。我忍不住想,自己错过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一种能令我的人生完整的约束元素,当你缺失了这种比人生所有偶然都更为宏大和强大的东西时,一场病痛就能令你失去平衡,到最后,我被打败了,缺失了这种更为宏大的东西,继续去想也就没有意义了,无话可说,只是等死。
“就在天黑前,我的恐慌达到了顶点。我担心有人会过来看见我这个状态。我怕突然死去,我为我的恐惧感到羞耻。最后,这一切变得无法忍受。”
老人一个人走在路灯下,慢慢地走着,这个镜头充满故事性,拍得真好。
“我开始变得怨怨叨叨,我不喜欢这样。我一辈子都努力公平地对待家人、学生、同事,但现在却缺乏忍耐,我容易生气,变得刻薄。之前我蔑视钱权,现在我憎恨权贵。仿佛只有他们该为今天这个世界负责,但我们所有人都该负责,世界也是我们造成的。要么是世界变坏了,要么就是我之前看不见。或许我的机能在减退,我在变老。”
“这与你的年龄无关。你现在睁开双眼了,你之前不想睁眼看。这个世界就是丑陋!”女儿说。
“我觉得压抑是因为我累了,仅此而已!”
老人并没有怨天尤人顺着女儿的话语说下去,是值得敬佩的。
“这些关于社会堕落的怨言总是对我有同样的影响,仿佛有人对我母亲出言不逊一样,他们似是而非的控诉令我发抖,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做知识才智!”
“我没有天赋却有太多的骄傲”。
看完后不敢再看第二遍。
关于死亡,既熟悉又陌生。我们似乎都会经历至亲离去,我们也都幻想过自己也许如何死去。但,我们当然没有经历过。
记得年轻气盛之时,觉得结不结婚无所谓,我也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依赖于任何人。
然而,步入中年,经历父亲几次手术,看到父亲在生死线的挣扎。当时,母亲的照顾,我的陪伴,应该是他最大的安慰吧。而后,想到自己,如果我不结婚,没有孩子,老年来临,身体衰弱,谁来帮我?说得再可怕一点,抢救谁来签字?
生与死,本来就有些宿命感。也许有人会说,你有丈夫,也不见得能照顾你,你有孩子,也不一定在你身边。是的,很对,但,他们依旧还是我最后的那点希望!
所以,没有什么特殊原因,还是结婚有个孩子吧。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总要有个人,最终帮你拍板决定拔不拔你的呼吸机,以及把你葬在哪里。
此生的清晨就呼啸着飞远,留下滚圆的落日,一艮一艮地从山脊坠下去。
是面包与水?《老人日记》干净朴素的不像一部电影。对话少得可怜,近乎没有情节,连人物关系都仅有那几对。或许,这样才能烘托平静之中的孤独与绝望吧。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电影的亮点,在大段的独白。一生成功安稳,获奖无数,名利双收之后步入暮年,成为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这是多少人希冀甚至翘首以盼的。但70岁的尼古拉却不是这样。在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他亲眼目睹了用一生建立起来的城堡逐渐瓦解、崩塌的过程。这个老头睁大眼看着,缓慢犹疑地走着,走到悬崖尽头,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摸,想再找出一条小径来。
燎原烈火般的感情,终究被时光消磨殆尽,又或者压根儿就从未存在。瘫痪的灵魂面面相觑,一言不发,挚爱,何以至此。一生热爱的事业,倏忽空洞而陌生,成为了恐惧与羞怯的来源。老头别无选择,连“女儿”这根紧攥着的救命稻草,都莫名其妙地丢失了。电影试图阐释的,是人类直面死亡时的心理,是看似联系紧密,实则貌合神离的现代社交网络与人际关系,还是面对人生这样的哲学命题时应有的态度?正当我感觉导演马上就要把一杯可乐变成伏特加的时候,他端着杯子的手在半空停了一会,然后咕咚一声,把可乐一饮而尽了——
关键是,我们本身并不需要一个答案阿!何必苦苦纠结于一个“为什么”?为什么尼古拉晚景如此颓唐,为什么电影情节如此缓慢平淡,为什么要和芸芸众生一样恍惚地过完一生,为什么一直相信的事物会变得毫无意义——到底谁在乎?本是壁上一幅沉静的油画,套上了大红大紫镶着金的边框,岂不让人啼笑皆非。尼古拉后悔了,后悔他没有信奉上帝,终了一生没有将自己交付给那个更高的存在者,孤独迷茫,无依无靠,畏惧死亡。电影更合理了,代价却是变得索然无味。
“你会来参加我的葬礼吗?”
冬日。过膝的雪地里,白发苍苍的老头杵在那儿,与他唯一牵挂的“女儿”四目相对。朔风。话到嘴边儿,还没来得及呼出一口热气,就被冻成了冰块,只能咽进肚里。两人身旁,漆黑的树枝蜷缩、沉默,抵挡不住这雪虐风饕。
女儿就这样转身走了,再没有回头。
然而,对于有朽的人类而言,死亡是唯一能确定的事情。这些,还不够吗?
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读一位老人娓娓道来的孤独、无奈以及祈愿,不禁让人思考人生,思考过去的现在的以及余生的各种,这种问题,也许早点思考早看透。好片子,值得好好看看。
台词过于卓越的电影,其实整个片子无非就是讲一个老人生病了快去世之前的心理状态和生活,年龄与阅历让他把生活看得通透,而面对生命的结束依然手足无措。故事性不强,看点都集中在台词中老人的生命感悟,把面对死亡的彷徨、不安与不舍刻画得淋漓尽致,相比于《遗愿清单》通过剧情来讲述生命,《老人日记》的讲述更见功力。
一个人会不会感到孤独,是心灵有没有和这个世界有所连接,不然就算是妻子和亲生女儿,也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行至暮年,名声和金钱更是帮不上忙,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处,以及自我满足。老教授说他后悔没有问他女儿最后一个问题,就是“会回来参加我的葬礼吗”,养女是他唯一的连接,可惜她并没回头。
老了以后,一天好像是一年。过得慢。
我的想法和一个七旬老人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很丧
值得提的还是独白写的很好,内心细节非常棒以至于很多地方感同身受,配乐真的好悠扬诗意的丧,节奏到剧情也是一气呵成的拍完。如果让我修改的话,可能我会在机位分镜上下点功夫(想到了哈哈哈)
此生有没有可能在湖边森林里拥有一座房子呢?
他们看不见自己的言语慢慢陷入憎恨,看不见自己沉溺于自身的无能,错将冷嘲热讽当作知识才智
感悟生命,品尝孤寂
突然之间觉得功成名就也好默默无闻也罢,人这一生努力的找寻活着的意义,其实到头来又哪里有什么意义。活着然后死掉就是全部的意义。
竟然能身同感受一二,没有答案是最好的结果
等死之前的一堆废话,这些所有感悟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是确切的值得的,而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只有死是一样的,所有死亡都是无力的,伤感的,真正的颓废。
可能有人觉得暮气重了些。但这不就是真实的人生吗。电影意外的好看。教授自言自语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精致而深入人心。恰到好处的美感。
我的躯体还年轻,灵魂却已垂垂老矣。
正能量都是拿来骗人的。负能量才是最真实的社会表现
老教授和养女都在逐渐丧失生命力。可是,老教授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最终如愿。只人生最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老教授对之前的成功名声开始感觉冷漠,对妻女尽力照顾,可在内心感觉疏离。对于陷入人生困境的养女,怜惜却无能为力。可是,有些人啊,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这样了
我真想問了她,所以,妳不回來參加我的葬禮了嗎
虽然整部电影都太浅很空,但是有几句话:冷漠是灵魂的瘫痪。“过得比她幸福,我感到很羞愧”。我担心的是,我那可怜孩子的灵魂。不要这样子走
人都需要温暖 明天接着看
奇怪的是,一个将死老人的所有情绪,我竟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