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细节控】关于凶器的细节非常有趣
看完整理了一下关于凶器的细节,非常有意思:
为了方便描述先给故事编号:
1 飞机失事
2 厨娘杀人
3 司机斗殴
4 爆炸
5 肇事逃逸
6 婚礼
灭火器:
在3号故事里灭火器被用于互殴,4号故事里,灭火器出现时我就心中一惊,果然最后被用来砸玻璃了。6号故事里,男主角去追女主角时,镜头两次带过灭火器,我同样有了联想,但是这次,灭火器意外地没有被使用,正如这个故事里意外地没有人死亡一样。当你在前面多次反转后惯性地以为又该如何如何了吧!导演以“偏不往那个方向走”地方式再一次进行了反转。实在是调皮啊。
- 出现三次(3、4、6),被使用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刀:
暂且不把片头算进去的话,正片的第一个小故事是厨娘的故事,在厨娘抽出刀捅了官员时,你甚至都没来得及看清楚那是一把刀,得在她反复捅的时候才反应过来。 这把刀在最后一个故事里再次出现,这次给了很明确的焦点镜头,甚至像舞台上被打光一样。但恰恰相反,这么明确地被展现的刀并没有被用来杀人。不得不说是一次非常妙又不落俗套的前后呼应。
- 出现两次(2、6),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爆炸:
司机斗殴时的爆炸将一切愤怒归于平静,工程师的爆炸则为他解决了所有问题。
- 出现两次(3、4),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没有。
工具钝器:
3号故事里的司机斗殴里出现了钝器(扳手),在5号故事的最后,被害者的丈夫同样是用钝器(锤子)袭击了他认为的罪魁祸首,以工具类的钝器袭击人是效率最低最原始的发泄愤怒的方式,但是最为惊心动魄。
- 出现两次(3、5),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不确定有没有。
交通工具:
是的我把第一个故事的飞机和第五个故事的肇事汽车都归类为交通工具了。(丧心病狂的分类爱好者
- 出现两次(1、5),两次都有人死亡。
总结:
1、1-5、2-6、3-4、3-4、3-5这样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律,但是有一种错落有致的平衡对应。
我还画了个图:
2、第三个故事果然最暴力啊! 所有元素都齐了。再加上它在整个故事里的位置,也确实是一个转折:在它之前是以报复结束,在它之后故事总是走向和解,而它本身也有着非常强的象征与讽刺意味:最为激烈地最后在一场大火里烧成了紧紧相拥的两具骸骨,这是不是另一种和解?
3、除了交通工具外,每一个凶器都是第一次有人死亡,第二次无人死亡,可能是巧合,但拎出来看也非常有趣。
4、除了每个故事里的反转之外,还有故事之间层层叠叠的反转与正负呼应,这些联系构成了六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之间的完整性。可以说是很棒了!
2 ) 「荒蛮故事」和「自然状态」
《荒蛮故事》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实在是太委屈这么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我大概是分三次看完的,每次两个故事。回忆一下看每个故事时候想到的,意识到大陆译名实在是上佳。可以对比一下港台版的译名,「生命中最抓狂的小事」「无定向丧心病狂」都是什么鬼。「荒蛮」,确实如此。往大了扯,六个故事可以看作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隐喻。
哪怕是粗略地回顾一下六个故事的「暴力」程度,也会发现从第一个故事略带马尔克斯式「一脸淡定地天马行空」的高度夸张、懒得跟你讲道理的黑色喜剧,到镜头直白展现刀捅死人、肉搏至双双炸死的骷髅的第二三个故事,再到无人伤亡的第四个故事、车祸现场和园丁被打的现场都没有直接呈现的第五个故事,直到最后仅仅是一场家庭肥皂剧一般的闹剧,「暴力」大体上越来越少。其中三、四个故事的暴力程度可能不太符合这个整体上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可以注意到,第三个故事的情节一路都是在「急转直下」直到凶残的十八层地狱不带回头,而第四个故事有着全片唯一一个大团圆结局,这是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构成的对比是整个电影最重要的转折,是「蛮荒」和「文明」的分界线。
第一个故事看似发生在飞机上,实则是发生在文明社会之外。机长从头到尾没有露面,其整个复仇过程的潇洒只有「痛快淋漓」可以形容,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外在规则的约束,同时它在价值层面上也是彻底含混的:前女友出轨了于是就要把她杀死,这对吗?看起来影片根本就不关心这个,因为它回避了任何会让观众感觉到不适之处的直接呈现,观众能感受到的只有渐渐紧张的气氛,和幽默。第二个故事同样是一个典型的复仇故事,但是由此开始影片开始进入真正写实的部分。第二三个故事都发生在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世界里,第二个故事里拿起一把刀去复仇是这个荒蛮世界里弱者获得正义的唯一手段,它接近一个 self-contained 完整叙事:被害——复仇,逻辑链条至此完成(虽然仍态度暧昧地留下一个问题给你考虑:那个孩子会怎么样,他长大后会发生什么)。但是第三个故事不得不让你正视霍布斯提出的问题:「自然状态」里的生存是极其可怕的,绝非如古老的讲故事传统所暗示的那样,一轮冲突的解决就是故事的结束。原始部落里的冲突远不是一次伤害和一轮同态复仇即告结束,而往往是一来一往不断恶化的无止境的冲突,一场永无休止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只有所有人的死亡才让故事结束。这个故事的设定是完全典型不带任何隐喻的「荒蛮」,只有两个人,在荒无人烟的野外,仿佛文明前的孤岛,真正的「自然状态」。
(这里引用一下 (Hi)story 主播的观点:本片满是对「白人直男基督徒」这一现代社会权力金字塔顶端阶层的恶意。奥迪车主和 redneck 分别是两种掌握着巨大权力的男性的代表,他们主宰着社会的不同领域,在各自的世界里几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看到这样两个人的双双毁灭是相当过瘾的。当然如果有观众把自己代入可能感觉到的就不是过瘾而是被嘲弄的不爽了。)
看完故事三以后的自然反应大约是,「天哪这两个人哪怕其中任何一步稍微忍让一点就好了啊」,观众可能不自觉地都会感到「和平与爱」多么重要,「荒蛮」暴力是一种可怕的状态,还好我们现在身处文明社会,我们有法律和道德,有一整套 social institution 的约束,我们不会为了在路上超个车就下来互殴最后双双被汽油箱炸死。然而紧接着第四个故事便告诉你:当我们历经千年终于进入了文明社会,又会发现这些 social institution 成为了另一座牢笼,我们深陷其中,那个我们最终求助以解决「自然状态」的「利维坦」本身成为了我们需要复仇的对象。在阿根廷的荒原上,奥迪车主躲在车里看着红脖拿锤子砸玻璃时感到的是深深的恐惧和无力,而在高楼大厦里,工程师面对着扮演流氓强盗角色的政府机构终于发怒却被保安带走时,感到的同样是深深的无力。英雄大团圆结局明白无误地说:不,文明社会体制的问题无法在体制以内解决,到最后能解决问题的还是赤裸暴力。看到第三个故事,你以为从荒蛮暴力的恐怖状态逃出,躲进文明里面终于安全了,可是转身一看发现那边也是一张血盆大口,于是只得一只脚退回荒原的交界线上,意识到本没有什么绝对的安全。第三个故事必须彻底地、毫不含糊地暴露荒蛮状态的恐怖本质,而第四个故事又要清楚地歌颂暴力。这个对比相当有趣。
故事五,我们最终还是会向文明社会妥协,于是继续展示整个文明社会的伪善和悲哀,不多说。故事六更加有趣:「性」是我们的文明社会留存给每个人身体里的野蛮人(savage)的最后一座堡垒。从《五十度灰》到东亚女性被「壁咚」的集体想象,以及值得每对夫妻思考一下的那句话「传统意义上的美满婚姻都是建立在男女不平等的 power dynamics 基础上的」,还有前一阵子的调查「夫妻双方越平等婚姻生活越无趣」,以及王尔德那句我重复了无数遍的经典概括「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cept sex. Sex is about power」,一切都表明,这个堡垒是几乎不可能被攻破的。只有在「性」这座堡垒以内,我们能寻得荒蛮状态在后现代社会里的最后遗迹。最后男女主人公开始疯狂 make out 的镜头实在是极其 erotic,远超过大多数电影镜头里的 vanilla sex。
一地狼藉。血,碎玻璃,一群惊呆了的客人。可是发生了什么?不过是两口子吵架,和故事三比起来,彻底的过家家,所谓的文明社会,人要对付的、「让人抓狂」的都是这样完全鸡毛蒜皮的「撕逼」小事。最后的音乐响起,镜头停留在那一地狼藉上,打翻了的夫妻小雕像,不断掉下来的碎蛋糕,以及影子里暗示的桌子上正在越发激情的场面,和声音疏离的背景音乐,大概是「我们恨这个可恶的文明社会,恨这个自己给自己打造的可悲的牢笼,我们都被它禁锢在一套荒诞的游戏之中,可是我们还是得选择和它继续共处,正如两个伤痕累累的恋人选择继续走进婚姻」。他们相爱吗?当然。他们会幸福吗?很可能不会。指不定就是下一对 Gone Girl 夫妇。可是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选择被自己的牢笼囚禁和驯化,我们为这个选择的荒谬感到深刻的无奈,可是我们义无反顾。「荒蛮」已经是永远的过去。
如何把六个彼此之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的故事串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答案相当精彩。这是一种可能的逻辑。如果以此观点来看,六次叙事的风格控制和对比、整个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棒。即使不做任何思考,整个观影感受也只有一个「爽」字,因为其讲故事的功力也是非常出色,让人舒服。
3 ) 始于荒诞,终于荒诞
该片由六个独立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结构都十分紧张。情节的高潮是在猝不及防之下突然降临的。电影从一位漂亮的模特登机开始,美女模特在登上飞机后遇到风度翩翩的乐评家,他们提到都认识的加百列·帕斯特纳克,然后附近的人纷纷响应,他们都认识。居然全机舱的乘客都认识帕斯特纳克,都得罪过他。有个乘客说听闻帕斯特纳克最近成了飞机师,飞机爆炸了。帕斯特纳克癫狂的复仇行动和后面五个复仇小故事一样,都是突如其来。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
《荒蛮故事》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在富二代撞了人之后想要冲出去承认自己是凶手的和最后一个故事里新郎和新娘在吵闹后新郎向新娘伸手邀舞的片段。很多网友说最后一个故事的结局是新郎和新娘带着仇恨过一辈子,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新郎原谅了新娘出轨的行为,真的是很爱新娘吧,新娘也当然在把手递过去的瞬间,接受了新郎的,当然了,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不一样,经历的事情不一样,也就有了不一样的意见。
4 ) 现代寓言故事
《荒蛮故事》港译是《无定向丧心病狂》,这个译名实在是太棒了。不过,这种丧心病狂其实并非无定向,它指向最古老的人性。简直是一出现代寓言故事集。
这部电影可谓风格硬朗,一杆子插到底。这种坚硬的风格配合现实题材,实在是完美组合。短片能拍出魅力,就是这种。
我最喜欢其中那个阿根廷秋菊男,爆破工程师的故事。很多人观后说这部电影反应的现实,其实也是中国的现实。我想说,你们太Naive了。中国的现实是这个电影根本就拍不出来,拍出来也上不了画。他批判了阿根廷,但阿国准许这样的电影诞生。
看完爆破工程师的故事,我悲哀的想到,如果留在国内,估计我也就这个下场吧(狱中还不一定有这种待遇)。这个片段的开始,是爆破工程师的钻头小心的钻开一个小孔,小孔慢慢变大。这个镜头非常好。它既表达出工程师的工作,也变大了他在整个社会里的处境:靠自己的努力,一点点的钻出孔,见到一丝丝光明。
他去投诉时,接待员的诡辩也很不错,完美的诠释国家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风格:你和他讲道理,他给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终于愤怒的用灭火器击打玻璃)时,他给你讲道理(叫来了保安)。
那么最振聋发聩的当属第二个故事,面对杀父奸母的黑手党人,而且这个黑手党还要从政选市长。女孩儿的表现何其懦弱。而老板娘早就看透世情: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狗娘养的当道,坏人过的逍遥自在。你的一生注定微不足道,为何不能为人类做点儿好事? 说完这番话,她走出厨房,拿把切土豆的尖刀刺死了黑手党。『姑娘,你怕什么呢?怕坐牢吗?监狱里也比外面好。起码包吃住,现在的生活简直狗屎不如,不是吗?』,这是老板娘被警车带走前留下的话语。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苍凉的乌云,然后下着大雨,呼啸而来的警车驶过泥泞的街道。
被评为路怒症终极版的高速公路惨案,完美的展示人类真是为了点儿面子可以连命都不要的。虽然这个片段很短,但它完美的展示了,人和人是如何因为一点点的误会,而最终导致杀个你死我活,从而两败俱伤。其实,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战争,本质上都是如此。吊诡的是,俩人最后被烧成灰时,搂着脖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俩Gay殉情了。
富豪之子撞死孕妇找人顶包案则更具寓言性质。本质上和伊索寓言差不多,却发生在豪宅宝马(对,又是宝马,哈哈哈)的现代。
最后一部婚礼上发现老公和公司同事有一腿的故事,我没看懂,照这部电影的发展,结尾新郎开了香槟后,应该走过去一瓶子砸死新娘才和逻辑。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5 ) 欢迎来到阿根廷
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五部入围电影中,《荒蛮故事》大概是观影体验最好的一部。它由六个独立的短篇故事组成,每一则故事都带有黑色喜剧的类型色彩,简单、直接、粗暴,故事性强但并不直遂,峰回路转且出乎意料。它们既像是媒体上的社会新闻,又像高度压缩的戏剧性冲突事件。
在许多中国影迷看来,《荒蛮故事》就是更为精彩刺激的《天注定》,里头有官逼民反,有痛陈体制之弊,也有蝼蚁相争,可笑可悲可叹。不过,我觉得它也像2009年罗马尼亚的《黄金时代的故事》,这部短篇故事集由几个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合力完成,用以讽刺那个国家的黑暗荒唐岁月。《荒蛮故事》结构相似,但它由一个导演独立完成。我以为,电影不同段落之间,会有一些穿插关联的线索,结果没有。我一度觉得,车子有可能成为一个巧合命题,结果也不是。这种故事架构会带来一些好处,观众看下来很轻松,看完一个,迫不及待的,还期待下一个,但打了鸡血的快意恩仇,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缺乏内在的统一结构,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太容易在里头分出优劣高下。更有甚者,看到最后,你可能已经把其中的某个段落忘在了脑后。
对想要批判的社会现实,《荒蛮故事》并不避讳—从片名就可见一斑。开头出字幕的国家地理PPT,更是直观的动物世界隐喻,一个飞禽走兽的当代寓言(《天注定》也有类似的动物符号意象)。打从带有热场性质的飞机段落开始,电影已经说明了问题症结: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受牵连的,但实际上,每个人在现实中又充当了加害者。从女乘客、工程师到管家,他们都表现出了一些获利的本能。最后,总有一个人会忍无可忍,跑出来解决问题,哪怕他是一名精神病患者。
这种苦大仇深的故事题材,可以一本正经地拍,像《天注定》,穿插传统曲艺跟戏中戏,营造悲天悯人的氛围效果。也可以像《荒蛮故事》和《黄金时代的故事》做的,表面放松,把悲剧搞成黑色荒诞喜剧。此外,还有一种最难的,像库斯图里卡那样,忘乎所以的癫狂嬉闹,结果还能把喜剧拍出忧伤。
《荒蛮故事》的几个段落,大多可以找出相似的电影蓝本。譬如公路恶斗,俨然就是斯皮尔伯格的处子作《决斗》。“最正常”的小炸弹一段,它不断累积负面情绪,像乔·舒马赫《城市英雄》的缩小版。富家子弟撞人事件,完全就是2013年柏林金熊奖影片《孩童姿势》的变形记,尤其是孬货儿子哭起鼻子来,简直一模一样。最后的疯狂婚礼,很多人直言,它根本就是出现在《消失的爱人》起飞前的安全须知录像。这一方面说明了当代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趋同一体,如贫富分化所导致的普遍歧视、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谎言骗局,人们戾气重,压力无处排遣。另一方面,大概也说明了人类身上的动物劣根性,排他利己,弱肉强食。
我最喜欢公路恶斗一段,它在电影情绪上,最容易让人有代入感。熟悉的开场离我们最近,惨烈的结局又离我们最远。在城市里,无论你是自己开车还是打的士,司机们随时都可以破口大骂,处于火山即将爆发的危险状态。但谁会想到,这样的口角之争,竟会落得个鱼死网破,还变成了警察们的搞笑段子。
到了停车,故事又来到工程师身上。我一度觉得,那个生日快乐的结尾,像是个自由的幻梦,抗争成功得好不真实。文青们最爱狗血婚礼,在他们看来,幸福神圣的婚礼现场,新郎新娘吵架、大打出手,还呕吐溅血,满地狼藉,人生大起大落,实在是太刺激了。
在《荒蛮故事》里,导演把事情讲得比较透,令人啼笑皆非。好在,他也没有假慈悲,用宗教、道德或者心灵鸡汤来感化世人—尽管结尾的狂吻,还是会让人想起保罗·费里尼的《宽恕就是爱》,“我以为只要证明你是错的,我就变对了,其实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我以为你若因所犯的罪过而受罚,我就会觉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只是爱。”但事实上,看完这部电影,比起相信爱,更多人会怀疑爱。
受限于碎片化的叙事形式(即便多数碎片完整又精彩),我会更希望看到,《荒蛮故事》能拼成一块完整的甲壳,上面有纹路,有裂痕,有刻画的文字,有描好的小人儿,借助这些天然或人工的图案,它在占卜着这个国家和人类社会的生死命运。《荒蛮故事》未必要像经典三段式电影那样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但如果有一些散落其间的呼应点缀,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一片遥远的大陆,上面立了一块牌子,写着几个大字:欢迎来到阿根廷。【刊发于《北京青年报》 http://muweier.baijia.baidu.com/article/52258】
6 ) 没有人是无辜的
一位漂亮的女模特乘坐飞机途中,在和附近乘客聊天中发现,整个机舱的人都认识女模特的前男友,他们或是背叛过他、或是嘲笑过他、或是批评过他,而这位前男友现在正是这架航班的机长,随着飞机驶向机长父母撞去,这部由六个短片组成的黑色喜剧拉开了序幕。
一个雨夜,服务员发现去餐厅吃饭的那个人,竟然是那个逼死她父亲、觊觎她母亲、道貌岸然的政客,她本来只想骂这个人一顿,但进过监狱的厨娘却无视法律、手起刀落,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
汽车在公路上前进,开轿车的西装男嫌另一个开车的衬衫男开得太慢,于是竖了中指,可没想到自己的车坏了,衬衫男开始了挑衅,两个人从口角上升到肢体,最后一起被炸死在车里,厮杀的姿势竟然看起来像在亲密拥抱。
一个工程师因为停车的问题与拖车公司的人进行交涉,而家庭裂痕扩大、被公司革职,使他突然变成了一无所有的人,于是他在自己车上安了炸弹在拖车公司引起了一场小爆炸,而他一夜之间变成了人民的英雄。
有钱人的儿子开车撞人后逃逸,有钱人买通管家帮儿子顶罪,不料露了马脚,参与策划顶罪的人都想从有钱人手中获取利益。一切谈妥后,管家被蒙着头带出了别墅,却被受害者丈夫的锤子敲在脑袋上结束了一切。
两位准备结婚的新人,新娘发现未婚夫曾经偷偷和另一个女人来往,未婚妻大闹婚礼,两人大闹之后又奇迹般的和好了。
虽然每个小品式的诙谐故事用时都不长,却涉及到现今这个文明社会中关于家庭、仇恨、路怒症、民意、顶罪、相爱相杀等内容,给人留下的震惊和恐惧过于沉重,而在其负能量爆棚的同时让人很想大声叫好。
同样展现社会暴戾情绪的阿根廷版《天注定》,但要比后者艺术、幽默和高级很多。可以从中胡乱联想到马航、反拆迁、药家鑫、T3爆炸、深圳车祸顶包,外带一个巴尔干谅解式的合家欢结局。
把新闻故事拍成电影到底有什么意思啦?只喜欢两个司机斗狠那段……婚礼也马马虎虎吧……其它都很无聊。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就是戛纳的全部意义。到戛纳不是为了访国内的四线明星,某种程度上也不仅是为了膜拜大师,因为大师在硬盘里也可以看。好的电影节应该更多给不知名的好电影及小国惊喜片提供展映平台。所以在我看来,《蛮荒故事》就是今年戛纳的唯一惊喜。
始于荒诞,止于更荒诞。于我们,还是有很多共鸣的
“跟你做的比起来,我那做的都不算什么” 魔性十足,荒诞满分。每个人都有过一闪而过的犯罪念头,这部片子把我们没敢做出来的那部分呈现出来,狠狠戳中我们的软肋。这个世界总是如此厌倦又可笑。“没人不希望恶有恶报,但又没人愿意脏了自己的手。”
这是迄今为止天蝎座人士在银幕上最大规模的集体展现。
人生的大喜大悲实在是太TM刺激了。8.7
看得爽爆了!为什么要忍耐假装?为什么要粉饰太平?为什么要扮演文明?爆发啊!撕扯啊!杀戮啊!玉石俱焚啊!鱼死网破啊!同归于尽啊!
拉美人民多奇志,拉美导演有邪活。年度最值得期待、最超出预期的荒诞喜剧,劲爆黑色邪典幽默调侃社会弊端人生百态,猛打鸡血笑中带泪。视觉语言极其娴熟。喜剧版《六个道德故事》。《断背山》《通天塔》配乐师桑托拉亚拉美风情吉他电子音乐燃爆全场。
一般,质量参差不齐。盲目的好口碑太多,尤其是各种拿《天注定》说事,真是一个可笑的对比,非要找个比较的,之前有部《燃烧的棕榈》要比这片子好看得多,更有深度。
人要有脾气。脾气发得不好就傻逼,发得好就牛逼。
最后一个故事满分。
客机坠毁背后有何惊天秘密?厨娘为何对顾客起了杀机?荒郊野外两车爆炸烧焦尸体怎会纠缠一起?爆破工程师炸毁拖车公司是有预谋还是耍脾气?顶包案背后是何种金钱利益?新郎新娘婚礼现场反目成仇与神秘女子又有何关系?请收看人间自保指南:《别刻薄 别冲动 别装逼 别较真 别贪婪 别约炮》
《天注定》与这一比除了形式之外皆落下风,虽然都是怒火中烧的爆发,前者一派阴郁充满戾气的基调,仿佛一切都是体制的错与人无关;而拉美人民告诉你个个文明人身体里都住着凶蛮野兽,用一场撕逼大戏结尾真是看得很爽。除了第一个故事很一般之外其它都相当惊喜。
年度撕逼大戏,颁奖季最好也最好看的外语片之一。丛林心态下,所有的人都是animal,所有的故事都是蛮荒故事。精彩翻转,虽癫狂,细思却并不意外,生活实际的样子,远比这荒谬得多。某种意义上,<消失的爱人>是喜剧,<蛮荒故事>却是悲剧。因为前者是刻意的虚无,后者是真实残酷的白描。
拖车爆破那段儿结尾的温馨-1星
主竞赛黑马,阿根廷天注定,看过的都叫好。六个因仇生暴的小故事,每个都张力十足,戛纳巴赞厅里大笑不断。除了天注定,还有拉美版无人区、全民目击等等,差不多的故事,明显人家拍得更劲道。经典配乐、独特角度的运镜也很风格化。不知评委之一的贾樟柯看了作何感想?
本年度最惊喜的一部喜剧片。6个故事罗列在一起,不拥挤不仓促,每个独立都有各自独立的笑点,整个集合在一起就像一头猎豹一样,用冷冷的双眼观望这个社会。还有每个故事的镜头,场景运动都相对独立,具有新意。非常的阿莫多瓦和鞋拔子昆丁。
除了ICBC植入广告外感觉可以满分,片头出字幕那段+全片配乐太牛逼了,bombita这段开始随着灯闪听到gustavo santaolalla标志的吉他声我激动到浑身打颤全面炸裂!喜欢台译片名,感觉抓到了精髓。阿根廷电影绝对西语世界的良心,想看的演员都看到了还这么充满正能量太开心!!!
这片和“天注定”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只剩下填充胸臆的戾气、而阿根廷还保留着无政府主义的癫狂。同样是故事拼接,“四个月亮”导演该好好看看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