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异类的正常死亡
你需要什么?你能享用什么?你拥有什么?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能掌控什么?
我知道你已经厌倦了八卦杂志上的所谓爱情倾向测试、最佳伴侣测试,也知道你已经习惯了在一个你认为最符合你个人情况的选项上打个勾,一旦面对开放式的问题就心升厌倦。但想一下以上问题,然后告诉我,你还是你吗?
一定开始骂我了。大脑是不是出问题了?我不是我是谁?别又是《苏菲的世界》那一套。少跟我玩虚的!
其实我问的是,你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坚守自己,不被同族同化,不被异类异化?也许你真的是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人,不会轻易被他人动摇。那你在用HTC、PSP、iPhone4/iPad吗?在看昕薇、GQ、一财周刊、凤凰卫视吗?在上微博、优库、豆瓣,用MSN和QQ吗?如果不考虑金钱问题,让你重新选择一次自己的生活,那些东西还是你生活的必需品吗?
听听刘志的话吧:“这房子太大太空了,它哪像个家啊?起码要有个窗帘吧,嗯……要沙发、书桌、电视。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安一部电话,带传真的。电脑桌还没买呢。最重要的,要有张大床……”可以说刘志就是卡夫卡笔下的现代人的化身,一个让人羡慕的大城市白领,有家,有老婆,有女友,有哥们,有自己的小秘密,有自己的video日记,对着镜头袒露自己的心事。用任何一种眼光审视刘志,他都是现代社会的成功者,他的成功是唯物主义的,他拥有的一些是实实在在的。然而一盘偶然失落的video日记打碎了一切,被老婆赶出家门,发觉哥们和老婆其实有一腿,老爸老妈都开始闹离婚,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直至有一天,神秘的宝贝走入他的生活。
宝贝出生于一个变动的年代,更准确地说,是工业化大行其道、现代化突飞猛进的年代。现代化是一条钢铁的标准,一切以现代之名便可畅行无阻,曾经的“家”在宝贝的惊叫声中分崩离析,钢铁巨臂以雷霆万钧之势将屋梁吊起,从此宝贝在这个世界中再无处可以遮风避雨。
从此宝贝真正成为了一个自觉拒绝现代文明污染的原始生命,现实中变成了自我与非我强烈冲突的中心,她不是“人”,而是“宝贝”,是人类中的异类。前者意味着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后者暗示自我封闭的空间中原生态的生命。她对扭曲的社会感到恐惧,她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她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的,甚至被剥夺了追问自己生命来源的权利。“妈妈,我从哪来的?”没有回答,只有搪塞,甚至是欺骗:“你啊,你是妈妈从垃圾箱里捡来的。”生命的追问从一开始最浅层次的生理追问就陷入死循环,生之源的神圣被当作污秽,本该显现的真理被有意遮蔽,多数人在社会的同谋中忘却了追问,留给追问者的只有困惑与无奈。
刘志走近宝贝,无意中将宝贝推上了生已注定的死亡列车。他们爱了,梦幻般一尘不染。他们从钢筋混凝土大厦间坠落,在柔软的金色大床上缠绵,宝贝说他们注定会在一起。或许,但清晨迎接他们的,是建筑工人窥私的目光。宝贝对刘志的爱是无理由的,却是真诚、透明、无中介的,刘志对宝贝的爱是说不清的,掺杂着好奇、梦想和对自我的记忆。最初的冲突,来自刘志对“家”的物质要求,可他所谓的“居家必需”在宝贝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是多余的,是外在的侵入。对固守自己的宝贝来说,离开是惟一的选择。她在一群轮椅篮球队员那里找到了同道者,因为他们和宝贝一样并非社会的常态,只是社会的异类,宝贝在与他们的交往中自我修复。在刘志寻找宝贝的过程,也是刘志寻找自己的过程,他在飞机上看见飞翔的宝贝,其实是童年梦想飞行的自己,那一刻,真正的对等的理解形成了。他们在清朗的明月下热吻,海水轻抚细沙,一切宛若仙境。然而,这里只是人间,保安手中的电筒就是社会搜寻异类的目光,正如梅洛-庞蒂所言,这种目光将对象物化。社会在将属我的归类,将非我的整合,剩余的置之社会之外,将其丢弃。
宝贝最后一次崩溃了,刘志的理解与爱已经无法挽回。社会是最大的强权,人只是被规定功能的棋子。她要生一个清白的孩子,只是希望一个不被污染的灵魂能够自我救赎。她一遍一遍地清洗自己的身体,她一遍一遍地重复自己的清白。她想保护自己的孩子,可是黑猫依然在一旁伺机而动。猫从宝贝一出生就伴随其左右,那是社会归化的努力,是社会整合的强权,是宝贝无法逃避的宿敌。刘志为他们的小家装上窗帘,这里成了宝贝的庇护所,在这里她打死了猫。猫之死注定了宝贝的死亡,她要向整个世界证明孩子的存在与孩子的清白,她剖开了自己的腹部。
有人或许抱怨影片魔幻与现实交错的手法,但其实这正是世界的本然,自我的世界是无规则的,他人的世界是有规则的,我们共处的社会你是无力反抗的。一个坚守自我的被社会视为异类的灵魂注定要被现代化的铁锤击碎。她把异类称为宝贝,我们把异类称为精神病患者。
看到了吗?在影院中抱怨的我们其实也是那只猫的共谋者。
2 ) 迷失中,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
很久以前写的。
这部影片中,宝贝有一段独白: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到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你会碰到蛇,还有猫。你会害怕,真的会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也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亮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他老是罩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在影片里,宝贝可以说是一直按她说的这些话在寻找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可惜的是,尽管她一次次地去找寻,最终却仍旧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她最终选择的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回归方式,是用生命的终结来体现。
这部电影包含了太多的信息,色彩的丰富和绚丽是对我们视觉的冲击,也是对我们身边的这个庞大物质世界的置疑和并不坚定的否定。儿时的宝贝通过呐喊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飞速发展:高楼拔地而起,立交桥横穿每一个城市的角落,当然还有越来越会生活的人。这些体现的是这个时代特有的快节奏。越来越理性的人们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里,在越来越丰富的物质世界里,跟着飞车坐同样速度的旋转。
诚然,人在这个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物质的生活。物质是我们行走的必备基础。没有物质,有什么资本讲精神?
宝贝出世在80年代。这个年代的孩子不缺物质,可是他们缺精神。现在大部分的人已经懒得去找寻精神世界了,吃饱喝足之后有那么多令他们迷幻的事物在等着他们——酒吧,电视,各种娱乐场所。他们哪还有时间去找寻他们精神世界在哪里?
宝贝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宝贝比较自我,也比较看中自己的内心世界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她一次次地离家找寻。在路上,即便迷失,也总知道为什么而迷失。
宝贝小时侯问妈妈自己从哪里来,妈妈说她是从垃圾堆里被拣出来的。影片开头是宝贝在朗诵她的作文:我的出世。旁边是一些不认真听她朗诵的小朋友。从宝贝在朗诵中环顾周围的眼神,我就有某种预感:宝贝会走一条不同与一般孩子的路。事实上她确实不同,自此,她开始了对她生命本身的探究。
离家出走去寻找,是对周遭世界最直接的厌倦与怀疑引起的行为。片中交代宝贝是在寻找中找到大志的,而后又是通过离开大志被大志找寻而被大志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的(事实上,大志能走进多少?)。可以说宝贝在大志那番话“我们什么都可以不要,我明白我们的爱情是不需要那些东西的”后的确找寻到了一些什么,可是我们又清清楚楚知道,她并没有找寻到。爱情可能会使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的慰籍,可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些最根本的东西,是任何人也无法走进和探测到的。
宝贝所找寻的,恰是这种她自己也无法探测到的东西。所以她一次次地迷失又一次次地寻找。
李少红把这种找寻的使命放到这样一个柔弱纤细的精灵身上有点残忍。可是我觉得放在宝贝身上又是最好的。当代男性似乎已经无法承载找寻的使命,于是找寻这个古老的朴素主题又回到了女性自身。可惜的是在现代世界中,我们终究无法如古人一般找寻到最终的一种归宿——宝贝怀上孩子其实是说精神世界依旧存在,可是宝贝最终被证明是假孕,这样的结局是说在现实世界中找寻精神家园是何等难。宝贝最终死亡,更是宣告一个精神找寻者的失败。但也可以理解成为我们最终的精神家园可能只能在天国。
不管怎么说,李少红的这部电影是一部十分难得的作品。在当今这个现实背景中,她在影片里表现出的对现代人精神生活丧失的焦虑真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同时我想值得反思的还有某些电影人,当他们一味地去追寻一种画面和声音的震撼感觉的时候,他们有没有想过因为他们的影片,可能会造成更多人精神世界的缺席?
3 ) 只说周迅
早些时候看过,当时年少单纯,对现实社会缺乏深刻理解,因而没有产生记忆点,现在翻出来是为了周迅。
开头小孩子的莫名惊恐,其实她就是我们,出生在剧变的年代里,一切都日新月异飞快闪过,没留下一点印记,包括感情。
这里的周迅已经有了后来在《女人不坏》里的风范,我一直觉得她就该留在摇滚圈儿里做个名果儿,谁知她做了演员,演了电视剧和电影,成了影后,然后开始用一系列的电影回忆过去,这是后话了。不管过去经历过什么,至少她真实,喜欢和不喜欢就是完全相反的东西,没什么可商量的余地。估计她是一自闭的孩子,内心戏分很重,过渡到现实中你就会觉得她不合时宜。就像天秤的特点,会突然不想说话不想理任何人,把自己埋藏到一个小角落里,谁也找不到。跟你好的时候粘的要死,也会突然觉得你很令人厌烦。
其实现代人的感情压根就没真实的,至少我是完全的不相信。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要跟你远走高飞的人此刻正牵着别的女孩的手,曾经许诺要等你多久的人在转眼瞬间已经消失在面前。再也没了过去的实诚,于是我也彻底放弃了对爱情的信仰,什么玩意儿!突然就想起来一句话:真切的爱情从来都不会是坚韧的。那么是不是ONS也算爱情?你不觉得两个人互不了解各自的过去和未来等等来得更真诚吗?
这么些年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你们也看到了,她在成长着。生活继续,谁缺了谁都能活,这就是现实了。
4 ) 重新评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碎片,难以归结
如果从爱的方面来看,宝贝为啥子呀自杀呢?刘志对她的关爱应该已经够了,如果不把宝贝预设为一个超凡脱俗,非人化的人,那么应该够了,应该留得住她,好好过小日子,有些东西必须得承受,没有完美无缺.或者将来有完美无缺,谁能完全跟谁一样,傻子才一样呢.
如果从刘志这方面来讲,他更象一个现代人,忍受,但是太无力,他或者是根本就是太爱惜自己,对自己负责就好了,他娶冉冉,在离婚,没有看出他多么喜欢她,当然就算当初喜欢过她,变了以后,就不能容忍了吗?脆弱的心脏似乎不适应现代生活,我不认为现代的生活是不好的,如果不好,也是人能够承受地起的,因为我们都还有能力生存.这样来讲,刘志象个十分感性的家伙.一人一个样,没什么?
如果从文化来看,那么我国文化中对人的无价值的解释,大概是丝毫不现代的解释方法了,宝贝死有她没有找到自己的价值,死于笼罩在生命低贱的阴影里面.她曾经的恋人曾经给过她的好大好大的月亮,这样的光明再也找不到了,在刘志那里也找不到,难道她要的关心刘志给不了,还是她变了,变得封闭,别人进入不了她的世界.当然就影片全部内容来看,应该是后者.世界是个人化的,但是宝贝是孤绝的.人的生存实际上是个信息的存在,人应当以自己为信息,就应当以别人的信息为信息,又以欲望的信息为互动.任何时候,都要自己给自己打气.
关于出生的编造的低贱或者无里头故事,伤害生命最基本的尊严.这是本国文化最让人感到无奈的一点,就这一点看,我国的文化不是欺骗的文化,就是野蛮的文化.
野蛮的文化,可以认为是虚无主义的,或者是允许人吃人,为人对人的残暴行为做了价值观上面的认识或者说阐释,所以价值观就是认为一切都无价值!!!这也许就是有那些黑猫,那些蛇的原因,他们向你发出恐吓和威胁.......你个人的善良和单独的渺小的力量,微不足道,不能保护自身.或者你根本就是在艰苦的求生存,无力量去做想做的那些美好的事情.....那么苟活着很有意思吗?当然与刘志的爱情本来可以存在,我刚刚之前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爱宝贝的刘志和他给的温暖的贴心的温柔还不够吗?那之所以宝贝要死,还是因为她关于生活的全部理想不只是一个爱人,踏踏实实的生活里不只是有爱情,还有些别的,还有个人的价值,爱人给的不够!!!.......所以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极致的故事.
用完全个人化的角度讲述一个关于价值得不到展现的故事.好像不是什么爱情片呢.
这样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吗?
野蛮拆迁不是现代的文明的做法.
不承认个人的价值文化, 不是文明的文化.
所以,我们的生活还是是碎片,总是难以归结,难有明亮和畅快的氛围.
而关于文明的黑暗,据说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有,如果这是指因为有竞争存在所引起的,我只好说,大家都知道公平的竞争算不得黑暗.物质文明,不是黑暗,而有一天,或者就在现在,就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人们已经懂得了合理的分配的,没有强权干涉和左右的.
5 ) 狠狠地挣扎,无力的抗争
“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而宝贝,就像在这场热恋中被丢掉的灵魂,甚至自己的出生都变成了一则笑话。其实所有挣扎都是对着自己的。一旦明白了你原来熟悉的那个系统和你原有的经验在被排斥掉了,不可能用了,必须建立一个新的、特别完整的系统的时候,而那个新的东西具体是什么样还不清晰,你不可能跟别人交流,别人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那一瞬间的感觉是挺恐怖的。” ————————————李少红谈《恋爱中的宝贝》
第二次看完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很显然我还是很不甘心,我不甘心这个片子在我的心中就惨落到这个地位,但是我不会再看第三遍了。因为我已经对这个片子失望了,不想去挖掘她到底要告诉世人的是什么了。但是很显然,这次再重复这部片子,还是有些收获的。是对刘少虹是对她要表达的那种挣扎的理解,但是理解不代表他挣扎的有力度,有说服力,相反我还是认为她的力度是欠缺的。
记得《恋爱中的宝贝》刚刚热播的那段时间里,发行方打着“周迅正面全裸”的宣传标语招摇过,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的影像镜头预热着评论家们关于超现实主义的批评话语;之后导演李少虹在多家媒体发表的访谈更是含蓄地指认自己这部作品是关于现代性对人性压迫的抗议与反抗,发出“21世纪的中国在迷恋现代化,像一个热恋中的人迷恋幻想中的爱人”的仰天浩叹,让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一种《狂人日记》电影版隆重诞生的迷幻错觉。
看完整个片子,我感觉在貌似深奥的影像叙事背后是内容的空洞反抗和任性呓语。总感觉导演是用一种看似很玄幻的画面很深刻语言用一种浮潇的手段来诠释这部其实很莫名的影片,说白了有些故弄玄虚的感觉。
影片多次概念化地暗示充满力量与速度的高楼大厦粉碎了宝贝的精神空间,中文系老教授在沐浴着一米阳光猝然死去的前一刻,他还跟宝贝咏读过《荷塘夜色》。宝贝在死去的教授面前继续朗读《荷塘夜色》并告知大家这是他的父亲。这种与《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代表的经典爱情的消亡,促使“弑父/丧父”之后丧失精神家园的主题得到了影像方式的呼应。
片中,现代化的都市森林与都市森林中生活的人们形成了新的对立和抗争,现代化的生活已经将人们和谐的生活、工作、情感、人际、伦理给搞得一塌糊涂。让人不知所然。
从刚开始,刘志自拍的DV选择了远离现代文明的大海,就酝酿了这一切的故事将与现代生活和现在人的主流相斥。而导演精心安排的关于刘志身上的4个冲突:刘志和妻子的冲突意味着年轻婚姻状态的游离不定和易解决性,说白了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轻率。哥们介入刘志和妻子的婚姻冲突,刘志的婚姻彻底结束,同时当初坚不可摧友情也已经变得一文不值,那么得让刘志充满了不屑。刘志去了父母家中,怎奈父母的关系也摇摇欲坠,暗示了中年人的传统婚姻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并非是以前没有出现,而是人们对婚姻的期望苏醒过来了,而这一切有根现存的婚姻有所距离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抗争。最后一个冲突就是当刘志成为了心无杂念的宝贝最坚强和最柔软的那部分的时候,刘志爱上了宝贝,可是这样一尘不染的宝贝,最终是没有生命力的。
看似爱情片的《恋爱中的宝贝》,其实说白了是一部意向片,或者类似于科幻片,当然说起科幻也不够标准,但是至少说她是部幻想片也不为过。宝贝爱上的不是刘志本人,而是dv中的刘志,而是宝贝梦想中的刘志,因为宝贝已经混淆了梦想和现实,最后彻底疯癫的宝贝唯一的希翼寄托在纯净的孩子身上,可是孩子还是没有出现,因为孩子也是宝贝想象中的存在。
宝贝认为,在水里出生的孩子是最干净的,可惜宝贝两手空空,除了割破腹部的利刃与纯洁的鲜血。宝贝之死是一个谵语,明白告示着在似是而非的“现代病”里,除了努力向前,也许别无选择····
6 ) 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恋爱中的宝贝》虽然被大部分人划为爱情片,但是它所表达的东西远远超出爱情的范畴。影片不仅关注了人的成长主题,还反映了现代文明的隐忧和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并深入到当代人的自我主体中,涉及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缠绕和对抗。
1)“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真主体与异化主体的分裂愈演愈深
某种意义上,《宝贝》与其说是爱情片,不如说是关于爱情的成长片。和其他成长题材的片子不同的地方是,导演李少红并没有设置过多的人物来展示宝贝的成长历程,而是选取了宝贝成长时期中社会急剧变迁的景象来暗示这种周遭世界的巨变给宝贝留下的心灵印痕。但是那些给宝贝心灵带来振荡的各种场景并不依次出现,而因叙事需要插入其间。这就给整部影片的叙事节奏带来一种张弛感,并带领观众循着导演的叙事视角去看,去关注,去体察。
在角色设置上,略有神经质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分裂的宝贝似乎象征着滞后于时代变化的某类不合时宜的人,而刘志和妻子及其朋友则隐喻着这个急速变化的世界里的顺应潮流者。然而在物质的充分满足后,他们内心苍白,倍感焦虑与孤独。
影片开头,刘志和妻子之间仿佛就仅仅是一种物的联系。在时间的磨砺中,双方失去了情感和性的交流。于是刘志留恋于酒吧,在猎奇中得到暂时的满足。那所富丽堂皇的复式建筑,高档的法国装修以及仿若马尔代夫海潮般的马桶冲水声,无不暗示着冷漠的物质关系下,丈夫和妻子早已失去沟通。但是,后面酒吧里头那场没有台词的和解戏则暗示着让沟通变得困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疏于理解,只会厌倦并渐渐麻木。
影片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情节是帮刘志圆慌的朋友却和他的妻子有一腿。这个情节的设置也许有人会觉得过于戏剧化。我们且不去评说朋友和妻子之间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爱情还是一时饥渴下的性爱关系。但是不能否认,这里暗示了沟通的可能性。——当朋友去为作丈夫的圆慌时,必然和对方的妻子在情感上产生交流。也许我们不能排除其中怜悯的成分,然而即便是怜悯,在这里也暗示着交流的可能和珍贵。
相形之下,宝贝也并不是一个善于用语言来交流的人,但是她本真的性情并不因此而被掩盖。她之所以能表达自己对刘志的爱只因她有一颗敏感并单纯的心,并且心口如一。 关于家,宝贝只要床和厕所。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张楚的《厕所和床》。而刘志觉得“起码要有个窗帘吧,沙发,书桌,电视。家嘛,总得有个厨房吧,冰箱,洗衣机,再来一部电话,带传真的。电脑都还没买呢。最重要的还得有个大......”
物质欲望的膨胀导致人们忘记了那些最本真的事物的存在。床和厕所无疑象征着最低的生活需求,但是在宝贝看来,这就够了。刘志的愿望在我们看来似乎也并不过分。殊不知,这些物质已经使我们本真的生活发生变异。窗帘给了我们隐私也带来了我们对距离的习惯和依赖。沙发是慵懒和松弛的象征,同时也暗示着分工日益细密的异化劳动使得我们对所谓放松和休息的想象仅存于如此一方皮软之地。电视把世界缩小在荧屏之内,我们可以在瞬间知晓天下事,却再也不会为一场新闻报道里 的战争垂泪,因为电视已经让我们对苦难司空见惯并习以为常。电脑看似把地球上的人类都笼罩在一个村子里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老死不相往来。
现代物质文明拓展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使我们的生活似乎变得越来越舒适,但是我们是否因此而增添幸福感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膨胀的物欲和异化的出现使得原本混沌一体的自我主体发生变异,分裂为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而随着文明的进程,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亦愈演愈深。我们征服世界却并没有换来心灵上的更大自由。或“人为物役”,或“心为形役”。宝贝在这里无疑象征着人类自我人格结构中的本真主体,仿若庄子笔下的“古之真人”。而刘志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着本真主体和异化主体的双重自我。但是由于受现代文明的熏染,他身上更多的是异化自我,他已经无法脱离物的奴役,离开这些已经习惯的文明世界的物质就几乎不能继续生活了。
2)当爱情作为救赎:此在主体与彼在主体的对望
片首,刘志自述厌倦了现实世界里没完没了的人和事:厌倦工作,厌倦电话,厌倦婚姻也厌倦泡妞……“总幻想自己有一天在街上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当场击倒,然后远走高飞,离这个世界越远越好。”
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刘志在此在世界和彼在世界中游荡。他有精神上的渴望,但是这渴望被现实所压抑。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他厌倦,他渴望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带他远离这个世界。这个时候,爱情变作一种救赎,一种逃离此在世界的救赎。
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总是我的此在”。此在的现在就是在世,人又必须与自然和他人交往;与自然交往构成“烦忙”,与他人交往构成“烦神”。人无法摆脱过去的规定性,只能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全部历史所构成的世界中,这就是“沉沦”;沉沦意味着异化。可见海德格尔的此在是一种忘却了本真存在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彼在意味着对此在的超越。相对于此在世界的异化,彼在就是本真的存在,就是返回未被现代文明所污染的人类本真性情。
于是她从天而降。 她叫宝贝。一个活在想象世界里的精神分裂者。这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宝贝仿如一个纯粹的彼在,当刘志被此在世界所抛弃的时候,这个纯粹的“彼在”一度拯救了他,并实现了他在此在世界时对彼在的幻想。 突如其来的爱情,纯粹而美好。
纯粹的美好的爱情,在人类现实的世界里注定遭遇象征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警察和象征阴森恐怖的侵犯者的猫吗?我们被不断的异化和欺骗,本真的性情被亵渎并摧残。此在和彼在由此形成一种对望的姿态。人类追寻着此在与彼在的弥合,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它们日益分裂并疏离。席勒曾经提出的“完整的人”,如今看来只是前工业时代理想人性的状态,仿佛现代人遥远的怀想和孩提的记忆。然而,我们又听到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这样说道:人的伟大在于他是通向目标的桥梁,而不是目标本身。这样来看,也许人的高贵正彰显于此。
3)走向精神分裂
詹姆逊曾经用符号学的方法把人类文化史分为:符码化、超符码化、解符码化、再符码化和精神分裂这个五个时期。精神分裂其实是德鲁兹在《反俄狄普斯》中为我们指出的一条出路。在他看来,伟大的当代英雄只可能是精神分裂的人,因为只有他(她)能摆脱这一切符码,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他们把那种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的流涌)。其实浪漫主义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推崇某种形式的精神失常,而当代的精神分裂反映的是一种对社会的彻底拒绝抵抗或者是彻底的不接受。
“我心里一直有一条路,我不知道它会通向什么地方,但是我一直在这条路上走,在路上会碰到蛇,还有猫,我很害怕,真的很害怕。但是在路上会有阳光,最灿烂的那种,你会停下来,让它照耀自己,然后把它带到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还会有一种声音,它老是照着我,是你最熟悉的人。我的表哥,坐他开的车去周游世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还会有一种味道,会让你经常想起一些忘不掉的事情。”
这是宝贝的一段内心独语。宝贝作为影片的一个角色隐喻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那些对所谓文明彻底拒绝和不接受的人。他们敏感于我们不屑的事物,他们用心记录着各种细微的感受。他们不膜拜现代文明却无比珍视内心真实的快乐。我不由想起《疯癫的历史》里,福柯曾告诉人们,精神分裂者不是正常世界里的疯子,而是疯狂世界里的正常人。
原来,先知早已告知世人,所谓幸福,属于精神分裂的人们。
情人节,和某潘一起去看的,那时她还是和我一起过节的,结果发现那里是应景的爱情文艺片,根本就是恐怖片嘛,晕倒,还是大众
看着看着剧情就扭曲了,李少红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拍一部惊悚片呢?真惨连续看了五部硬盘里的片都是形式玩得花哨的本质烂片我也是醉了。周迅的灵气只有在好电影里有光彩,在不好的电影里看了只会觉得心烦
回看20世纪初那几年诞生的大陆电影,多少都有些自恋与魔怔,比如本片。而归根结底,大都是与人们找不着北的惶恐不安有染,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理想没有安全感,物欲横流到处大拆大建,于是爱情顺理成章成了生活的主角。可爱情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嘛,它就能让你忘掉迷茫找到方向重新活过来嘛?李少红对此是怀疑的,于是本片不光从头至尾都充斥着不着边际的梦呓(类似《地球最后的夜晚》),甚至用恐怖惊悚的镜头演绎爱情狂想,幻想照进现实也败给现实,而且周迅最终的疯狂与自尽,都似乎是对爱情的彻底质疑,也是对当时浮躁人心的一场文艺投影。
1.工地:在尖叫中呼啸疯长的城市,快节奏剧变期的生活;2.刘志的录像:被压抑的意识镜像;3.寻找自我(自我意识):月经初潮、性教育(周围环境)的压抑扭曲、出走、恋爱(寻找另一个自己)、孩子;4.理想自我:老教授的古典;5.猫: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李少红灰常超现实,黛玉裸死算什么
别管我!我为周迅疯狂!光是2004年情人节可以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这件事,就足以五星了!
周迅是人精
意识流拍不成功就这样了。她没有找好能让人完全解读其意的借喻方式,看似高深,其实却几乎沦落为故弄玄虚。于是我们在垃圾场,寻找些零零散散闪光的小碎片,用以割破自己,那什么都不是,只是幻想。
这不是中国版的艾米丽么?
当年和我妹我爸我妈一起在情人节去看的。。好吧。。我妈我爸明显看懵了。。一直问我这都神马和神马啊?我说,你们就当MV看吧
没想到在新世纪初有那么些魔怔而诡奇的探索,笨拙,却也生猛,毕竟这种带有毛边的试验性故事,现在都不多见。在刘志茫然的精神世界里,出现了一个失魂的宝贝,两个人都想飞,这个大多人幻想的极致,被他们诠释得轻灵迷幻,像是在工地,凭空飞出了一个情趣的乐园。她从幼时对性的迷惑开始,患得患失地构建了意识的领地,高兴时飘飞的果蔬与惊恐时轰炸的家私,全线压着神经,难怪周迅演完许久未能抽离。她独特的纤敏与水灵,看过就难以忘怀。黄觉俊朗下的性感会在月下涨潮,湿漉漉地谈第一次梦遗,赤身与周迅缠绵,甚至在那时就能说失眠会彻夜看HBO,都很有迷光。那年陈坤稚嫩得如同刘烨,而廖凡青涩出陈奕迅的感觉。三星半。
不幸和蔷花红莲一起看,只能说:两部鬼片。太作了。。至于抄袭或者借鉴方面就不提了。
破碎的成长经历,破碎的记忆。可是却拥有一份完整的爱情。她解救了一个找不到自我的男子,却也被他解救——挣脱了命运的沉沦,抓住了那只猫,保护了她的孩子——即使这一切都是幻想。但那一刻,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如虚幻的光,将她带入天堂。
恋爱中的宝贝应该是我看迅哥的第一个电影,看不懂。只记得跌落的大床、宝贝破腹的那一幕。现在再看,演员表,黄觉,陈坤,都成了迅哥最好的哥们。
突然发现演员表好熟悉……可是我一点都不记得这些人了= =,除了周迅
故弄玄虚的以裸戏为噱头的恐怖片····
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异色版天使爱美丽。爱情、幻想、快乐、痛苦以及寻找精神归属。周迅是个戏精,拍摄这个电影后周迅一度陷入忧郁症中。黄觉是个好演员。配乐是经典中的经典。
李少红对阴暗、惊悚的东西有特别爱好,她特别喜欢将自己的人物一点一点撕碎,再用诡异、黑暗的花朵为之殉葬,呈现出一种隐隐的真实,这种真实现实中少有,但内心中存在。
国内导演再多点想象力我期待才会再高点
周迅并未学过表演,可是早年也还是拍了一些这样莫名其妙的片子,这些片子究竟带给了她什么,好想知道
李小婉爱李少红的才华,李少红爱郑重王要的精神、黄觉的肉体,她还爱周迅的灵魂。写了女性成长过程中所有的恐惧,对出生的疑问、看见父母做爱、初潮、怀孕,写了那么多符码,然后把人物写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