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麦的临别赠礼
(个人解读,接受探讨和理性反驳)
以17世纪的小说为源本,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血肉,以爱情为骨架,以油画般的画面和莎翁舞台剧的形式为蒙皮,荡漾着新古典气息的故事。当然,若以特点来概括的话,也少不了侯麦在选角上的经验。这些在候麦以往并不常见甚至稀缺的元素组合,并不能构成我打满分的理由。但是——宗教中的教义,终于显露出了狐狸尾巴,并隐晦且完整的勾勒出了侯麦的天主教信仰的轮廓。是的,侯麦是皈依于天主教的信徒,原本我也以为侯麦能够很好地隐藏。德鲁伊与Celadon的关于神的对话,才是整部电影的题眼,是侯麦的最深沉的也是最隐晦的临终关怀。当侯麦借德鲁伊之口,道出至高的三者:圣父、圣子、爱情时,全片的其他部分与我而言其实就无关紧要了。爱情,在侯麦的电影中总是绕不开的字眼,也是侯麦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加以嘲讽、揶揄、调侃、结构、探讨的主题,终于在这里,被 侯麦抬上神坛,成为圣灵(holy spirit)的本质存在。沾染上神性的光辉,以寓言和神话中的完美也虚伪的爱情本身作为终极追求,作为接触god的神圣途径。无疑,侯麦的答案给予了他自己最终的安慰和救赎:原来除却婚姻这一爱情的坟墓,love还可以沾染上耶和华的光辉,代替永恒,成为永恒,超越永恒。麦的临别赠礼
(个人解读,接受探讨和理性反驳)
以17世纪的小说为源本,以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为血肉,以爱情为骨架,以油画般的画面和莎翁舞台剧的形式为蒙皮,荡漾着新古典气息的故事。当然,若以特点来概括的话,也少不了侯麦在选角上的经验。这些在候麦以往并不常见甚至稀缺的元素组合,并不能构成我打满分的理由。但是——
宗教中的教义,终于显露出了狐狸尾巴,并隐晦且完整的勾勒出了侯麦的天主教信仰的轮廓。是的,侯麦是皈依于天主教的信徒,原本我也以为侯麦能够很好地隐藏。
德鲁伊与Celadon的关于神的对话,才是整部电影的题眼,是侯麦的最深沉的也是最隐晦的临终关怀。当侯麦借德鲁伊之口,道出至高的三者:圣父、圣子、爱情时,全片的其他部分与我而言其实就无关紧要了。
爱情,在侯麦的电影中总是绕不开的字眼,也是侯麦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加以嘲讽、揶揄、调侃、结构、探讨的主题,终于在这里,被 侯麦抬上神坛,成为圣灵(holy spirit)的本质存在。沾染上神性的光辉,以寓言和神话中的完美也虚伪的爱情本身作为终极追求,作为接触god的神圣途径。
无疑,侯麦的答案给予了他自己最终的安慰和救赎:原来除却婚姻这一爱情的坟墓,love还可以沾染上耶和华的光辉,代替永恒,成为永恒,超越永恒。
2 ) 爱的牧歌
如果参考《神枪手之死》的译法,这部电影就该翻成《牧羊人之爱》。当然还有更BT的翻法,可参考《牧牛班的春天》及八竿子打不着的《放牛班的冬天》……囧rz。这样的话就可以翻成《爱的牧歌》,不知情的人会以为是戈达尔给《爱的挽歌》拍了姐妹片……这个笑话好冷。
言归正传,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豆瓣上对这个片子的评价普遍是偏低的。再一想也对,连《夏天的故事》都可以被我打上了三星,凭什么大家就要对侯麦传说中的封镜之作给面子呢?像我这种一见到古装就激动,一听到戏剧腔就兴奋的BT到底是不多的呀。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故事很无聊,我恰恰是很喜欢这个故事。不一定得是多么复杂惊世的故事才能成为电影啊,爱情与嫉妒,忠贞与背叛,误会与和解,这难道不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令我感到心头热起来的是Celadon扮作女子,慢慢再次接近Astree的情节。这是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再次认识,并且命定般再次相爱。也是他们的灵魂和肉体重新认识的过程,同为“女子”,不再有身体上的距离感,正是呼应了电影中段关于“身体”和“灵魂”的讨论。而到最后Astree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眼前的人和自己的性别,只是狂热地与其拥吻,更是让我动容。
牧歌一样纯粹又自然的爱啊。
和侯总以前一直纠结的主题相承,这部电影同样讨论的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也许同时还讨论了女孩子的。因为一个误会而走远,而偏激,而产生裂缝。然后他,或者说他们,经历的是一个漫长的情感回归过程。很多人觉得这个故事在现代背景下会显得很荒谬,但解读一个寓言的方式从来都不是照搬情节来对照现实生活的。
写于08年5月25日
3 ) 好吧,至少我知道了阿喀琉斯扮女装会是什么样
侯麦爷爷的电影我行我素,乐在自我中.我看他的东西不多,而且几乎没有看全过一部,最后一次看的是<贵妇与公爵>,那个版本翻译得相当糟糕,完全是猜内容,好在历史部分还算知道一点,多少对上了号.对于法国电影絮叨的本性,就无能为力了.
不过,我喜欢侯麦的光影细腻.非常富有美感,为着这个看电影,也是乐趣之一.<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的内容放在现在几乎是一种滑稽了,那个年代的关于誓言和忠贞近乎说教的滑稽.我买到的中文版本叫做<爱情誓言>,是在看到关于模特Andy Gillet的介绍后就一直期待的.无所谓电影,无所谓内容,Andy Gillet太帅了.为了这个帅而期待这部电影.唔,这样说是不是有点委屈了侯麦爷爷,不过,说实话,这电影不也是把Andy的脸蛋做卖点的?
侯麦说工业发展太快,原著中描述的风景地已经遭到破坏,所以他重新选择了新的,符合原著情节的地方.青山绿水,巴洛克时期歌颂的田园风光,贵妇男女穿着时装打扮出来的牧羊男女,那是贵族游戏而已.而借牧羊人之口大肆发表爱情的忠贞与严肃,说教意味如此之浓以至于近乎虚伪.
牧羊女误会了情人,于是发誓永远不见情人.情人绝望自杀未遂,为了不违反恋人的誓言,他装扮成女人和恋人相会.而以为他已经死去的牧羊女,在悲伤中,从这个和情人模样相似的"女人"亲密相处里得到慰籍.
似乎是爱情说教,实际上成为那个年代贵族调情中的香艳和偷窥刺激.男主偷窥女主的裸露睡姿,扮成女人,和女主亲吻爱抚,把之前的清纯故事变得充满肉欲.
Andy漂亮,真的太漂亮了.现实中他看着尚不觉得如何,但是放在镜头中,就那么美丽.他一出现,就把电影里所有女人都比下去了.
不过,就算这么一个中性的美人,真的打扮成女人,还是五雷轰顶的效果.特别是,梳着两条辫子与女主亲热的时候,真是雷得我眼泪哗哗.好吧,我真的不能相信一个成熟男人,可以打扮成女人了,就是脸上的线条也足以成为女人的噩梦.何况Andy还长着个罗马下巴.
所以,我还是相信麦卡洛的吧.当俄底修斯他们去找阿喀琉斯时,阿喀琉斯打扮成女人,因为他如此俊美以至于没人看得出哪个女人是他.麦卡洛解释,当时阿喀琉斯把全身都包裹着躲藏着,因此没人认出来.
至少,麦卡洛也不相信,一个"下巴已经生出最初的绒毛"的大男人,可以真的打扮成让人认不出来的女人,哪怕是"俊美如女人".
4 ) 侯麦与爱情道德指南
有两个侯麦,一个是幽默俏皮的,在午后的河岸边、咖啡馆里,面带狡黠的微笑,观看那些整洁苍白的巴黎小中产阶级们,在意欲越轨和保持优雅体面之间小心翼翼地试探、并最终警醒地回归;另一个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是艰难晦涩、令人望而却步的历史文学剧的大胆试验者和先锋。前者更多的出现在《四季》和《六个道德故事》中,后者是《贵妇与公爵》的创作者。
《阿斯特蕾和瑟拉多》大抵要属于后者。这部根据17世纪田园小说改编的爱情小品很可能是侯麦的封镜之作,影片中,牧羊人、牧羊女、林泽仙女和牧笛声在青草地上轻盈地掠过,羽翼交织的焦点依然是道德戒律: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相爱,一次误会让阿斯特蕾伤心欲绝,发誓永不与可怜的牧羊人相见,瑟拉多决定跳河自尽,被一个林泽仙女救起来,她将这个迷人的年轻人关在金笼子里,宣布他归自己所有。瑟拉多在牧师的帮助下逃跑,为了不打破誓言,只好男扮女装与阿斯特蕾相见……
影片宛若古典田园颂歌的梦幻片断,但无论是其工整优美,还是缠绕其中的道德挣扎大概都是当今的时尚小青年们所无法理解的。倘若没有那些无休止的精神思辨和讨论,观众们可能还能静下心来观赏一下影片中清爽的田园风光和面容姣好的演员们。但有什么办法呢,在如此严格的教条之下,他的角色可以放纵的也只有口舌而已。
埃里克•侯麦,这位87岁的老导演的趣味已经无法为现代人所消化,但无论如何,他也许认为,古典之美起码需要坚守一个小小的阵地,而泛滥银幕的露骨情色,也总应该有所管教。
在某个阳光和煦的午后,在塞纳河左岸,或许步履蹒跚的戈达尔会遇见比自己更老迈的侯麦,希望他能够代我问候一句:午安,侯麦先生。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5 ) 想起布歇的画
布歇这个香艳滑腻的ROCOCO画家有个狄安娜系列,其中一幅叫做《朱庇特与卡利斯托》,话说性好渔色的老朱相中了阿卡狄亚王吕卡翁的女儿卡利斯托,欲亲近,便化身女儿狄安娜的模样,与卡利斯托在水泽边狎昵……
说是希腊罗马神话时代的典故,却都是沙龙里的缎带和蕾丝,只怕河水里也泛起香水的微波。
侯麦这个电影,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http://www.art-prints-on-demand.com/kunst/francois_boucher/jupiter_und_callist.jpgJupiter und Callisto
6 ) 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
从对白,情节的设置与推进看,更多的像是话剧。
记一小段对白,当爱上一个人,一个无法见到不知生死遥远的人,会宁愿TA已经死了。为什么?看下面这个对白:
“我希望他(塞拉冬)活着,为了你的缘故。”
“我知道,姐姐。但如果我相信他活着,结果却发现他已故去,到时我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了,因为我两次失去了他。”
“如果他已经死了,如你所想,并非我所想,你肯定会觉得宽慰,因为死亡也不能抹去他的爱情。”
“此更增添了我的失落。”
“如果他已经死了,他能清楚的看到,你的爱即纯洁又真诚,当时惹你生气的嫉妒,也来自那伟大的爱情。他们说,就像我们有一双眼睛那样,我们的灵魂能看到并认识彼此。”
“是的,那是我唯一的安慰。”
有点像聂鲁达的诗: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样,
遥远且哀伤,仿佛你已经死了。
彼时,一个字,一个微笑,已经足够。
而我会觉得幸福,因那不是真的而觉得幸福。
还能有比这更合适的遗作吗?回到最纯真的情境下:在大树与河流中(因此有些时刻又神似施特劳布夫妇的电影!又让人想起中戈达尔80年代后在瑞士“建立”的“自然片场”),在属于莫里埃·舍雷尔的对古典主义的执迷下,侯麦完美总结了属于自己电影的一切——这关于爱的艺术从城市的街头中脱离出来(瑟拉多拒绝返回城市),终于在这个返璞归真的故事中走到终点——男主角变成了女性,而爱变成了神话。有几个镜头甚至可以说是侯麦生涯中最浓郁梦幻的影像时刻。
这片画面很美,人也很漂亮。但故事实在是………………是说太纯洁好还是太单纯好……看不下去啊……17分钟弃
倒是想起[帕西法尔]了,这个故事真是毁三观啊毁三观。画作引发的主题(女祭司那里两幅,塞拉东画了一幅)。“侯麦时间”则有两段,一段是塞拉东的哥哥嫂子与另一群牧羊人大谈爱情,另一段则是男祭司对塞拉东讲道。里面好浓的宗教内容。
果然不好看~
除了美少年,没有愉悦。
侯麦终其一生以修行的毅力一部又一部拍着爱情——只说爱情未免肤浅,围绕爱情展开的所有情愫在大半个世纪以来打动了多少人心,在侯麦的镜头里看不到一处肮脏和腌臜,整整二十部电影,剔除了胶质的生活淤积,只留下明亮的徐来清风,一面不遗余力阐释爱情的复杂多义,一面信徒般对爱情有着纯真信仰;本片像是魔改了一部古希腊寓言,配以莎翁舞台剧般的念白,还莫名有些十日谈既视,虽然是非常简单执拗的情节,但在演员的投入演出中又非常吸引,镜头里唯美的风光,古典的服装,好看的脸庞,再夹带一点点半遮半掩的肉体撩拨,视听体验没有一丝游离——侯麦太懂坐在银幕前的各有所需的"期待"了;这是侯麦执导的最后一部长片,风格上又给人以惊喜,至此补完侯麦所有主要作品,再度感慨他是真正看破红尘却能悠哉其中的智者,与光影作伴的一生可谓圆满。
她终于露了(。)(。)
遇到放映机坏了,然后胶片烧着了也算是又一次影院奇遇。
侯麦在遗作中收起所有喜剧的气氛,严肃地谈爱情。爱情是一出神话,神面对它也失去风度,人在它面前如此卑微,带来的苦痛多过游戏人间的快乐,依然令人虔诚向往。笑后哑然。7/10
拉快进最后被他俩小辫雷的不轻 \( ⊙ o ⊙ )/
要是完全忘了姓氏 也没有本身的名字 总记得神情和语气 无字暗语 你也心中有知
應該係好笑架? 好幽默咩我又唔覺,同樣O既幽默令我諗起前年鈴木清順O既貍御殿,但人地cult好多好玩好多囉。係有好多唔同種類O既愛情觀,要展覽愛情佢做到左,但好唔好睇,實在唔在於佢拍成點,靚囉
靓人靓景
平庸...
1.“男神”成为女性才能赢回爱情。2.侯麦一改制作历史电影时的考据癖,而有意将不同年代的美学杂糅在一起:牧羊人穿着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服装,城堡则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样式,却谱写出了古典气质最纯正,最远离当代视觉趣味的田园牧歌。而这种美学风格(当然还有颜值)足够吸引我,能抵消掉于尔菲这个17世纪爱情故事观感上的乏善可陈。3.首次动用两台摄影机拍电影,却成了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比起这部,我更感兴趣未完成的那个女占星术士与女歌手的故事,但我们都看不到了。4.侯麦:我相信自己在拍电影的时候,能够捕捉到从事其他艺术无法带来的幸福。大莫莫永远是我的本命导演。
且不说“爱情与道德”这个老命题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有多淋漓尽致,那些画、那个牧师,以及种种对多神的讽喻就说明他的爱情已经进入了信仰层面,与德鲁伊精神融为一体了。音乐般的台词填满了每一个缝隙,如同瓷器开片一样构成了独特的美感;构图和色彩更是一丝不苟。如此遗作,侯麦最终达到了他的巅峰。
~~侯麦的人文史
真正的爷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同犯罪分子作斗争……
侯麦最后一部作品
這套也是我其中一部的favourite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