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在纽约的华盛顿高地,杂货店老板Usnavi在继承了祖母的财产后,将要关掉店铺回到家乡多米尼加共和国过退休生活,对此他百感交集,而拉美裔社区和那里居民的吸引力让他停下来思考。影片围绕Usnavi、一名大学生、一名出租车司机、一位美容院员工和一个渴望更好生活的老妇人展开,随着中产阶级化开始扎根,闷热夏天中,一场停电让个人危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Ain't no Cassiopeia In Washington Heights, But ain't no food En La Vibora.在华盛顿高地看不到仙后座,但在拉维伯拉没有食物。奶奶临终前唱的这段说出了移民的终极困扰。
Usnavi们的父辈用尽办法来到遍地黄金的美国,而Usnavi却想念多美尼加德海滩。当你拥有天空和海洋,你会更想吃饱。当你不再挨饿,你想多看看星星。
对于美国的少数族裔来说,最难的不是生活,而是身份认同。所以Nina在斯坦福被无端怀疑搜身,她会下意识的不断道歉,而后盼望着回到自己的安全区。Usnavi想回多米尼加,也并非为了那破败的草屋,而是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
Usnavi留了下来,但留下和离开都只是选择而不是答案。Nina也坚定了要继续深造,为少数族裔的福祉努力,但这也只是愿景而不是确实。
我更愿意把这群人面对苦悲喜乐的顽强看作一种生活态度。努力去改变,努力去争取,但不要因为收效甚微而垂头丧气,生活永远应该阳光向上,永远应该在喷水的消防栓旁快乐起舞。
期待了好久最后非常失望,电影把原剧的很多出彩点和逻辑删的删改的改,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像是一个烂俗爱情片加鸡汤,导演也不知道该如何把音乐元素融入电影,视觉效果像廉价宝莱坞的过饱和版本。 当然更生气的是对于原剧本的删减。nina 的学业、家庭与爱情,远航和留下本来是剧的大主线,电影里直接砍掉老妈角色,老妈老爸的歌直接砍没,老爸的挣扎为什么固执做决定只用一句台词带过,完全没有剧里I will not be the reason,That my family can’t succeed那种感同身受感。奶奶和nina讨论的那首歌也没了,使nina的转变显得莫名其妙。
最喜欢的奶奶那首歌很多象征意向都砍掉了,当时看剧时奶奶在唱到她们一家到纽约时的灯光和舞台效果转变真的震撼到我了,到最后拿出彩票时候气氛推到最高点,问The birds, they fly away,Do they fly to La Vibora?时所有时空的奶奶透过演唱看向我,到最后回归Paciencia y fe唱出了第一代移民的心路历程。这些在电影里都没有,剧里只有所有人莫名的乐观和不知要讲多久的爱情,我真的很失望。
预警,一个文盲土狗的无责任差评。
剧情杂乱稀碎,音乐毫无记忆点之类的都懒得说,第一遍看完观众能哼出in the heights之外任何一个调的都是乐届奇才。
宽街试图下沉理解普通人却能只能整出特权社群对底层的尴尬想象不是一年两年了。
LMM作为一个二代移民写的东西更像美国白人对少数族裔的优越幻想这事也不出奇吧。In the heights是部当年看了不到一半就走人的剧,但至少还记得开头nina的情节还蛮能让我共情的,电影版只能让我反复白眼。
找crazy rich Asian的导演来拍,是觉得那部电影特别能代表华裔群体吗?
不过男主看到拉美海滩照片决定祖国才清新快乐是我梦想之地,决定回祖国海边开酒吧的情节。确实相当于华裔看了李子柒视频决定回国种田。
对自己父辈的挣扎没有作出任何理解的意图,我知道二代对于美国是没有幻想滤镜的,说不定还反而觉得一代是短视愚蠢不知道珍惜田园生活的物质动物。 这作品对于拉丁移民潮的解读就停留在【国内找不到工作,出来赚钱】这种级别上,为了生存离开桃花源的人真可怜啊,但凡认真跟你爹聊过天都不至于这么傲慢。
更离谱的是居然还安排二代指责一代移民经历过的歧视没有自己深刻。我,嗯????“你和妈妈当年到纽约就有当地Latino社区张开怀抱欢迎你们,我在大学里面没有自己的community”, 这说的是人话吗???我随便看一眼历史,70年代纽约承认削减bronx消防预算为了用火灾赶走当地移民这事你知道吗???小姐你眼里拥有一个当地老乡聚集地就能抵消整个社会施加的歧视迫害,被室友歧视抵得上非英语打工人来到陌生国家遭受到所有苦难???哈???
这组戏剧冲突,有一意孤行当头砸下重担的父亲,也有二话不说辍学不跟任何人商量的女儿,半斤八两的偏执人格吧,也没看出谁有尊重谁,父亲更弱势一点因为nina掌握了主动权,反正不读书也不可能被硬逼着读,于是要安排父亲低头和解,哪怕你本科第一年辍学,你说看到自己未来一片光明我也相信你。至于家里半辈子积蓄都被你拿去打水漂这事想必完全不用还钱,年轻人挣脱枷锁毕竟需要(父母)付出代价。
作为一个同样苟在纽约郊区的穷逼签证难民,我共情一代真的不是因为东亚人特别能被父辈情感绑架,而是创作者对于移民社群的困境想象实在是太单薄了。拿着合法身份生长在纽约的人随随便便就把一代的经历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不就是美国嘛,不就是社会上层嘛,有什么值得珍惜的,有必要去融入吗,不接受高等教育我也可以走自己的花路,你们好物质,在这打一小时10刀的底薪苦工,家乡海滩不美吗?我在同龄人那受到的白眼你们能想象吗?
我好酸,我好酸。
当然了,电影不是没提社群困境,提的地方多了,生活劳累工资低的痛苦翻来覆去唱了两个多小时,正常观众看了都要同情一下你们好惨,然后把这个群体跟世界上所有挣扎穷人划分到一起。
你们作为Latino,作为移民(大概率早年非法)的独特挑战在哪里,奶奶你的生活和世界上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有什么区别,LMM你能不能讲讲少数族裔社区的公立学校本质垃圾,比正常学校严苛100倍的处罚标准导致青少年稍不注意就直通监狱的school-to-prison pipeline, 没有身份就没有SSN没有保险和驾照(现在改了),遭受剥削不敢报警时不时就打个白工,想接受教育考个证提高工资社区中心排队到8年以后,政府还隔三差五威胁要把接收非法移民亲戚居住的福利房全家赶出来..........
这些你都不讲,你隐藏一切背景和成因,就讲工资好低打工累。
我相信这电影或许的确是二代移民们的真实想法,毕竟他们已经更加无限接近于美国而非父辈文化社群,他们的解读可以用英文写下来,登上宽街舞台,让其他美国人掏200刀一场的票进来欣赏鼓掌,他们的叙述可以覆盖掉上一辈的真实声音,并终生幻想自己有个被抛在身后的乌托邦故乡。
也挺好。
首先吸引我观影的是,它是一部反映美国西语裔街区生活的音乐电影,作为一个西语专业毕业的自然不会错过这部电影。
整部电影总体表现了街区的各个人物、对生活、工作、友情和梦想(sueñito),各种音乐编排了很多,其中不乏也些优美的演唱。看到留言中有说比较喧闹的,或者还不够好的,可能只是个人喜好不同,总体来说所配的音乐与歌曲已属上乘。艺术的追求与实现已属不易,拔高太多不合适,想想国内的一大波巨制的烂片就知道了。
如果你只说把它当成一部商业片,它可能只是合格的,国外的评分和豆瓣评分都不错,国内观影观众的水平并不差。
如果你是经常看音乐类影片,并且把它当成一部艺术片来欣赏,你会给它至少4分,如果恰巧你又了解美国西语裔的文化背景,大多你会给它5星,至少可以鼓励一下。
别的不多说了,很喜欢里面的音乐,还有美女,剧情治愈系,轻松观影就足够了!
补充下,评价后看到,这部电影的导游是华裔,导演过《舞出我人生2、3》,有点名气的。 美国很多华裔母语是说西语的,是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更新的移民了。
看到一高赞评论把Latino community的憋屈relate to华人社群,也对也不对,尽管stereotype新一代亚裔移民开始从事较为体面的工作而拉丁人依然被associate with体力活,可西语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影响难以匹敌;
电影剧情很弱,音乐也没有highlights,可所呈现出的热闹烟火气着实动人,这份凝聚力很难在我们亚裔社区中看到。
当改造旧城区成为必然趋势,gentrification(乡绅化) 直接导致了社区文化凋零。
人们的离去展现了种族内部的分化,要么有机会get out实现阶级上升如Nina重回斯坦福,要么选择搬离如理发店去了另一地段,要么回到hometown如Usnavy打算离开美国 (男主没真走),要么留下硬磕如Vanessa坚持梦想。
然而影片并没有对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观上设置任何冲突,反正是其乐融融一家亲。
显然主创们并没有意图在种族和城区上深挖,当社区分崩离析,他们记录下了带着滤镜的余温。
omg最后结尾感动岔我了😭😭😭
Vanessa的每一个点都好戳我
小小的scope 却是大大的感动
看到了不少偏负面的评论
或许的确需要一些移民背景 才能和这部电影共情吧
自己就是十五岁一个人去的美国 所以共情的部分比较多
—
电影多好无需赘述,讲几个不喜欢以及无法共情的点。
卖冰沙大叔跳到和他抢生意的冰淇凌车上那段,zzzq倾向重的有点没必要。
abuela去干洗店想要干洗手帕,但是白人开的干洗店干洗一件就要九美金。为什么白人觉得在Washington Heights这样hispanic的地方会有人愿意花九美金干洗一件衣服?没想明白
nina爸爸卖了车行供nina上斯坦福,无法理解nina最开始为什么不接受(ok大概也是能猜到原因 虽然是racial minority但nina毕竟多少还是在自己能racially identified的拉丁裔移民区长大的,不接受stanford多少对于我这个十五岁就去美国的insecure中国小孩来讲觉得不可思议 种族歧视都忍过来了这么就不能先拿了斯坦福的学位再make a voice in this world)多少会觉得nina不够desperate所以在影视呈现中无法让我太感动?
(当然她最后还是为了能让undocumented kids to take back their rights接受了。我的point只是,最开始为什么不接受…可能因为我来自重视教育文凭的卷王之国?哈哈
但毕竟电影本身就不是为了感动我的。有人tell the story of those unheard 本身就已经很棒了!至少破除了一些刻板印象,并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让我对了拉丁文化和在我本科学校北边的那片华盛顿高地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本身已经很有价值了。
其他想到了再更
当人们一一离去,LMM用音乐记录下了社区文化最后的热闹。
可能看到了Spike Lee的镜头之后,最具生命力、感染力的街区捕捉。全片也始终洋溢着那些对传统的盛大庆祝与自豪,还有关于爱情、亲情和友情最真切的纪念和唱颂。它让人得益从繁忙的日常抽身,并迅速投身一场始终不停歇的派对- - 即使是不同的语言,也发生在另外一端。故事上还是有些冗赘的地方,或许有更好的方法能够补足它与唱跳段落之间的平衡【Stephanie Beatriz,我还怎么看B99最终季~】
和《毕业舞会》类似,都是歌舞盛宴,内涵不深,虽然一直在强调拉美移民的艰难,但偏弱的戏剧冲突没办法突出这个主题,还好有奶奶的那段独唱,惊叹之余又潸然落泪。
二代移民对社群困境的虚伪想象,根本没有试图理解父辈对美国的向往滤镜和在此遭受的特色歧视,整个宽街吹捧也不过是欺负一代移民不会看200刀一场的英文musical罢了。
你永远不用对一部朱浩伟执导的影片抱有任何期望,哪怕是在林漫威的加持下。我也想像那些傻乐呵的观众们一样看完以后献上掌声或者被煽情流泪,但作为一部歌舞片甚至没有一首能够被记住的歌曲与舞蹈场面,作为一部群戏演员之间几乎没有化学反应,作为一部多线叙事却切换生硬毫无衔接,不好意思,我做不到
感觉故事不太连贯.......
3.5星。首先我认为这是LMM很有潜力的一个策划,有成功的因素。故事从一开始想要强调的纽约拉美裔社区的文化与矛盾,从大纲层面都是成立的。但是电影本身有太多值得提升的地方,男女主角之间的connection非常脆弱,化学反应甚至不如男主跟他的小兄弟;斯坦福公主全部的戏份都像是高中生的无病呻吟;故事像是音乐剧被直接搬到了大荧幕,没有连贯性的衔接。对于一个跟纽约拉美裔社区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来说,最喜欢的是奶奶去世与女老板搬家前的两场戏,感觉出现在镜头里那群短暂理性且性格火烈的拉丁裔纽约人是真实的。
其实导的有点混乱?有很多镜头可以更利落大气,和官摄的剪辑有一种一脉相承…?好多宽街老熟人。i miss broadway. 个人好像不能rap泡妹浓度摄入过多…有点轻浮…但是部分镜头还是很惊艳的。
大幅删改了舞台剧剧本,原有的人物弧和流畅的故事线被破坏了。。编舞倒绝对是升级版,几个布景也是很美。。Abuela段全片最佳
看哭好几回……生活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延期延了一年多我以为会很不行,结果还可以诶。在阳台上跳舞居然把我浪漫到了,虽然现在常见有人吐槽lmm太过cringe,但theater kids不都就是这样的吗
冲着LMM来的,就还行,主要是没有上口的歌,唯二喜欢的是老奶奶的独唱和最后的大联欢。情节是比较弱的,想说移民问题又说得特别肤浅,比如Nina和父亲的冲突指责一代移民经历过的歧视没有自己深刻,我就很翻白眼。两条爱情线都很一般,最后Vanessa给Usnavi揭幕惊喜的时候我愣了半天,就这?最搞笑的梗是Usnavi的名字出自US NAVY....反而更喜欢配角们,比如Salon三人组还有Sonny。
剧情比较单薄,但是街区场景的氛围捕捉得非常棒,很有代入感,一曲曲移民的美好赞歌。多元还是更美好的。
还挺失望的… 歌舞片那么多closeup是为什么…编舞都看不到了。剧本也是很鸡汤… 所以少数裔最后的救赎要靠彩票??
Meh…一首catchy的歌都没有
剧情偏弱,街舞可以,朱浩伟在自己的舒适区间蹦迪。就像见证了纽约西裔社区的一场盛大派对。都说美国是移民熔炉,但这片熔得还是太肤浅了。最后要怨念一下,百老汇为什么还没复活?
其实整体还可以,但是真的无法像《爱乐之城》或《芝加哥》那样真正喜欢上,也许是因为缺少抓人的一首歌,也许是因为没有高光的时刻,也许是因为无法和这些拉丁裔人共情。在我看来,他们居住的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号版的唐人街,在外面受歧视,在里面又憋屈,整个社区停电了,唱唱歌跳跳舞就能自得其乐,来电后便当无事发生。这确实属于某种小确幸,但当一整个社区全是小确幸时,我觉得男主还不如回老家开店呢。
编舞好棒啊!比起Usnavi和Vanessa的感情纠葛还是更喜欢Nina的线,Abuela最后的歌和停电时大家一起载歌载舞也特别打动(然后满脑子都是piragua~ piragua~)
一开始几首歌颇有Hamilton的感觉 后面越来越后继无力 为了blackout铺陈了很久 可是也没突出高潮 两个半小时实在有点久 几度以为快要结束结果并没有
前面歌曲之间的衔接有点松散,到停电之夜就一路发力,展现出极强的舞台编排能力,奶奶的独唱直接让我哭得停不下来。停电之夜太美了,比live版表现力强很多,蓝色的海洋游弋的人们夜空的焰火,堪比盖茨比的荼蘼之夜。而后马上衔接奶奶生前最后一首独唱,到社区嘉年华都一路高能。社区嘉年华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场群舞,没有前面几场的刻意,这场就是非常自然的街头集聚—人们开始跳舞。一句“拉丁人什么时候怕过热”,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古巴、墨西哥国旗劲热狂舞起来,与政治主张也衔接的特别棒。看完电影版我终于理解了live版的结局,“我们是纽约波多黎各人,我们是不断前进的民族”,电影版增加了更多移民立足的艰难(上学被歧视,租房不被信任,没有身份无法上学),妮娜求学要精英话语权和乌斯建设社区都是争权益手段。LMM刨冰叔太可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