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浮世绘
大家都很寂寞,不管是多大年龄,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是有没有家室。
而且,大家都特别贱。
其实马文、杨欣、李义一起住,是杨欣最想要的结果,因为她可以随时和两个她想要的男人过日子,这种日子谁都想要,而且两人刚开始跟哥俩似的,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能得到满足,而且儿子还在身边。杨欣在里面从头到尾就没吃过亏,她先给马文戴绿帽子,又给李义戴绿帽子,简直就是绿帽子使者啊。两人还都想巴巴地要她,贱就是好啊。
这片其实挺真实的,就是住房这事有点假,再怎么着就算租房也不可能跟前夫和住一个屋啊。但如果这个不成立的话,前半部分的情节全都没有存在的可能了。所以只能胡编了。
话说电视上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数不胜数,再加上之前有过《马文的战争》电视剧了,所以这电影其实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里面的对话还是比较幽默,透着无奈,但说出来时候却又好像置身事外似的。
马文第二次跳楼到底为什么我也搞不清楚,这根本不合理啊,他老婆被睡了,他想跳楼博同情,他睡了别人老婆还要跳楼博同情,就算第二次他不是想博同情,那他为了什么?!搞不懂,让人无法理解。这个不能说因为没有时间了就不解释了,这个说不清啊。
这个电影有点像我曾经看过的一个话剧《十三角关系》,大家都明白,但都耗着不说。很真实,现实中大部分都这么耗着,其实像马文和杨欣这样能痛快离婚的不多,又像杨欣和李义这样再痛快离婚的也不多,再像马文和杨欣这样痛快复婚的更不多了。说到底还是杨欣牛逼,还口口声声说是跟着心走,分明是跟着X走的!
性这个事吧,这么看来确实是好事,难以抗拒,尤其突然一个人抱住你,你又是好久没有做过爱了,那一刻是下体战胜了上体,而且基本上下体永远会战胜上体。或者你性生活比较稳定,但这时你洗过澡看见自己曾经喜欢的人不小心出现了,那种带有罪恶感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所以我觉得现在很多女的20多岁还能保持处女不太正常,当然了,这人家自己愿意,谁都希望自己的第一次是给自己的老公。但,很多人是不愿意给出自己的第一次而失去老公的。这个没得解释,看自己了。
本来我是不爱看这种体现生活类的电影,毕竟这种事比比皆是,没什么新意,拍得再花,也没有现实中听那些女人们在聊隔壁街坊的八卦有意思。
《马文的战争》就像浮世绘,它想把这整个故事表现的像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事,以致于让大家再看后有感触。但它出来之后毕竟是假的,过于夸张了,把事情都极端化,顶多是个作品了,写实过于用力了。
2 ) 《马文的战争》:商业化的家庭伦理剧
周五下午两点。嘉禾影城。我在偌大的放映厅内独自一人开始观赏这场银幕上的“战争”。空调打得很低,感觉有点冷。我突然感到这是十分戏剧性的一幕:银幕上,是打着“战争”口号,充满“热度”的生活;银幕下,是一个孤零零的观众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剧场外成千上万“潜在观众”对本片出奇的冷淡。
有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同名小说打底,更有之前热播过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培养的观众基础,《马文的战争》顺理成章地把故事从小荧幕搬到大银幕。这明摆着就是一步商业的棋,可偏偏在对外宣传时,导演又表达得那么具有艺术追求:“《马文的战争》这个故事里面,蕴藏着一个我一直以来都极感兴趣并致力探讨的创作母题: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探讨在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变化和瓦解,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的人内心造成的伤害和冲击。”即便在一部商业片中,导演有一定的艺术追求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商业与艺术的合理互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一部电影的价值;当然,两者的兼顾和错位也可能使电影在票房和艺术上都遭遇滑铁卢。
叶兆言的小说讲的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家庭伦理纠纷。从观众的“分众”情况看,这个题材颇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作为国产电视剧主要受众的中年家庭主妇是对这个题材最能够感同深受的一群人。而影院电影的消费人群则更为年轻化,他们主要由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少年组成,喜欢更新鲜、更刺激的事物,对这个题材显然隔了一层。在对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导演显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对题材进行了相应的调整。马文不再是一个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而是一名开街边照相馆的三流摄影师。于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个“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在电影中被淡化了。影片潜在的社会背景或许是:在改革过后的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已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变成了所谓“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差别。无论在事业和婚姻上,马文都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无法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没有主见,对各种变化和外界的压力茫然无所适从,他自嘲是“一个没用的男人”。只是由于电影中没有任何“成功者”作为对比,这一层意义上的社会背景也并不明显。
中国人习惯于把家庭冲突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电影中的马文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战争”。马文的妻子杨欣爱上了另一个男人李义,马文为阻止她离婚另嫁他人,威胁着从城墙上跳下去。身后是妻子和八岁的儿子,脚下是聚集起来围观的人群,站在城墙顶上的马文觉得有点无所适从,电影就从这戏剧性的一幕开始。马文最后还是不小心从城墙上掉了下去,没有死,也没能阻止杨欣和他离婚。杨欣和李义结婚后,最尴尬的局面出现了:由于没有房子,马文、儿子马虎和这对“新人”被迫共居于原先的房子里。其中的不便和尴尬可想而知。为了尽快摆脱马文,李义夫妇开始频繁地帮他介绍女朋友,屡次不成之后,最后使出一记“狠招”:把李义有钱的表姐李芹介绍给了马文。接着人物的情感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终于熬成了合法”的李义夫妇在日常生活琐碎的细节中渐渐丧失了激情,相反,看着马文和李芹打得火热,杨欣顿时心生醋意,而马文对她也是旧情未灭。于是,在数次“意外”之后,马文和杨欣这对原先的夫妇都成了同时脚踩两只船的人……不久事情败露,在四人一次没有结果的“会谈”之后,又有人站到了城墙顶上,不过,这次是两个人:马文和李义。
这样一个故事看似复杂,其实并不十分戏剧化,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情感纠纷大同小异。导演在叙事时也是尽量平铺直叙,似乎正是为了突显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在平白的叙事中,偶尔夹杂着表现渲染情绪的展示性镜头——比如轰鸣的民乐声中兵马俑的孤独和疏离,又比如窗后马文和杨欣母子面对面走过时的冷漠与无奈。尽管有这些偶然的惊喜,但是就整部影片看,《马文的战争》却显得冗长、粗糙、无趣:既没有制造足够的“兴奋点”抓住观众的神经,也没有暗藏多少的“深意”留给观众的大脑去思索。
3 ) 看《马文的战争》,解现代男女关系
看完了《马文的战争》,脑中一下浮现出去年看的林奕华的话剧《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的宣传语——“想要男人,得到男孩;想要女人,得到男人;想要爱情,得到战争。”这是林奕华对“男人与女人的明天”的“下世纪预言”,而电影似乎再一次映证了这一“预言”。
电影中的男人。先说马文,30出头,靠一家小照相馆维持生计,没什么抱负,就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完一辈子,却因妻子杨欣的出轨打破了这一平静幸福的假象。以跳楼相逼也没拦下妻子果断追求爱情的脚步,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就此接受了和前妻及其新欢共居一室的“蜗婚”局面,看着人家新婚燕尔卿卿我我;耐着性子去赴前妻的现任丈夫李义为打发走他而安排的频繁相亲;后来阴差阳错因为“意外”被“老大姐”相中,遂小人得志般的和对方保持着暧昧不清的男女关系;又“意外”和前妻重新发生关系,在两个女人的拉锯下,唯唯诺诺,选择不了A又放不下B——实在是一个平凡、懦弱甚至到窝囊的男人。再说李义,一般人眼中寡廉鲜耻的小人,睡了人家的老婆,还明目张胆的去抢人家的房,只是最终没想到计划中的好事却落得一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面对杨欣的摊牌,他的“控诉”:当初我说不离,你偏要离,离了还让我离,现在你又折腾……本该三十而立的大男人,遇事说的这番话怎么听起来都像个无赖。而马文和李义之后的“决战紫禁之巅”,争着举身跳城墙,就更像是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只会用这种软弱的方式逃避。
再说回电影中的女人。杨欣,她对婚姻的态度就是“心和日子不能分开过”,所以即使有了孩子她也要和马文离;她也绝对忍受不了不明不白的关系,所以旧情复燃后,她的选择是向现任丈夫勇敢坦白。这样一个忠于爱情而不是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价值观的女人,注定是要遭人非议的,但她自己就说:“我无耻,但是不虚伪。”其潇洒独立,无疑又会让许多现代女性激赏。还有李芹,坐拥豪产,因为曾经的感情伤害,不相信男人,不相信婚姻。但当她真的心动后,面对男方的犹豫不决,也能泼辣的告白:“我还就爱上你了,非你不嫁了!”其敢爱敢恨,即使是七尺男儿,也得汗颜。
这就是女权主义奋斗多少年的结果,男人越来越不负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只能做个小鸡仔,躲在妈妈的翅膀下,偶尔狐假虎威的露个脸嚣张一下,也不过是身后有大人撑腰的小孩罢了。女人只能打点行装,亲自披挂上阵,披荆斩棘,自成天下。只是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无数“先贤”所乐于见到的?
叶兆言的原小说讲的是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家庭伦理纠纷,也许这正是本片导演常征之所以会将它搬上银幕的原因——《马文的战争》这个故事里面,蕴藏着一个他一直以来都极感兴趣并致力探讨的创作母题: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探讨在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变化与瓦解,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的人内心造成的伤害与冲击。但是在电影中,主人公马文的身份却由一个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摇身一变而为一名开街边照相馆的三流摄影师,国企改革这个“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就此变得模糊。同时与马文相比照的李义,作为一位政府公务员,且有个富婆姐姐,新婚之后为什么一定要和妻子的前夫挤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宁愿局促在拉一个帘儿将客厅一分为二你一半我一半的环境里,其行为根据在影片中也是语焉不详。缺少了充分的背景环境交待,在环境中方能生存的人物也就无法立足。导演之前阐述的——表现各个人物在不同情景下内心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出影响人物内心变化的社会性的原因,从而给出创作者对于当下中国社会形态一个判断——也就有纸上谈兵之嫌了。
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大环境是,一些投机取巧的肤浅喜剧往往能赚个盆丰钵满,导致了许多关注现实、反映民生的内容搬到大银幕上,也要添加“喜剧”元素,而隔着层荒诞、搞笑,原本针砭现实的阵痛也就显得镜花水月般虚幻。本片能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讲述一个还算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其精神与勇气,着实值得嘉奖。其中一些段落,也颇可供人赏玩。餐桌文化和麻将文化可谓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由此,吃饭和麻将,也就成了中国电影中经典的桥段。《马文的战争》里,几场吃饭和打麻将的戏,表面上是语言的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借题发挥,底下暗潮汹涌的却是马文、杨欣、李义和李芹四个人情感走向。
影片的颜色和构图的风格,也可看出主创的别有用心之处。红色的热闹、情欲,黄色的荒芜、无依,蓝色的隐忍、疏离,色彩实则彰显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构图上,经常可见人物被挤在角落里或是被前景什么物体遮挡着,摄影机则从桌脚后、门缝中、俯视角度对人物进行拍摄,显示出人物压抑的心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千里。
4 ) 《马文的战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生活这场战争中很难讲清谁是最后的胜者也很难说竟有么有胜者,在生活面前我们显得是如此渺小,在生存面前尊严看起来是如此卑微。而《马文的战争》也绝不仅仅是马文一个人的战斗,正如导演常征所述:马文只是挣扎在艰辛生活中的我们的一个缩影,马文的战争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战争。
从影片开始,马文留给观众的印象便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他甚至以佯装跳楼的方式来威胁妻子杨欣。不过马文终究还是没能阻止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杨欣不但和李义结了婚而且马文、杨欣、李义三个人还一起挤在了同一屋檐下,愤怒的马文此时显得很是无奈,他既不能暴发又无法无视于是使坏变成了唯一的手段。导演将如此关系的三人,放到狭小局促的空间之中,这样一种状态一时间让观众都有些无法适从,很是别扭。
从李义的姐姐李芹出现时马文眼中闪现的那一缕可察的情丝,对于没有读过原著没看过电视剧甚至没有看过预告片的我来讲,我猜接他们之间接下来一定有戏。果不其然,在李义给马文安排的一次次相亲都以失败告终之后,一个“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想法在李义心中陡然冒起。有意思的是,一个不再相信男人,一个不再相信女人,这样两个听上去应该水火不容的人物,却在李义的撮合下意外地变得日渐亲密。
人物关系由此变得更加混乱复杂,正当马文和李芹的关系渐趋明朗之时,与前妻杨欣之间却又意外混乱起来,事后杨欣对马文说:这样不好,我不能对不起李义。而这样的场景让我不禁联想杨欣当初是否也对着李义说过:这样不好,我不能对不起马文。此时,马文与李义的关系似乎发生了置换,并且这还是个惊人的可逆反应。
当四个人终于又一次坐到一起时,他们却以一场游戏的方式开始了一场崭新的战争。李芹在麻将桌上对李义说的一番话很是精彩,听得观众忍俊不禁,被姐姐骂得狗血临头的李义此时看上去那么像开场时的马文,的确戏演到这里似乎最倒霉的不是马文而成了李义了,李义不但自己身陷其中还把姐姐李芹也给搭进去了。而摆在小小麻将桌上如此复杂的局面,恐怕是四个人谁都没有想到的,或许这就是生活吧,总是带着红尘滚滚将每个人裹挟其中身不由己无所适从。
当最后马文和杨欣重新站到一起,李芹说了句:你们本来就是夫妻。是啊,夫妻本来就该如此才对,同声共气同甘共苦,他们曾经彼此懂得彼此珍惜可当初再怎样相爱却真的禁不起生活的打磨吗,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又或者还是我们不够慈悲。婚姻这场博弈生活这场战争,如此操蛋的命题还是交还给马文那躯不死之身来承担吧
5 ) 女人惹的祸
关于两个女人的故事,A女人出轨,然后离婚,然后跟情人结婚,然后又出轨,又离婚,又跟前夫复婚;B女人被前夫伤害,却又陷于另外一个男人的意外情感中,结果赶走了自己喜欢的,也拆散了另一对。
所以女人啊,祸水!
6 ) 《马文的战争》:一半妥协,一半执拗
文/满囤儿
虽然海报上打着关注“蜗婚族”的都市喜剧的名号,其实从影片后半段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导演常征更痴迷于的是探讨人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身心归属的问题。用常征自己的表述就是:“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探讨在大的变动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内部人伦关系的变化与瓦解,以及这种变化对个体的人内心造成的伤害与冲击。”不过从影片最后的感觉来看,显然导演在执拗地固守主题之外,还有一半无奈的妥协。
当下的内地电影市场尚不算成熟,一些投机取巧的肤浅喜剧能够小赚甚至是大赚,而一些真正直指社会痛楚和人们情感的文艺片则基本上无人问津(免费观影的除外)。这中境况下,即便是那些关注社会阵痛、思考生活方式转变的导演,也不得不把心水之作添加“喜剧”元素。“小成本喜剧”成为了投资者争先恐后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了有志气有思想的导演不得不做出的妥协。“电影就要好看!”“卖钱才是硬道理。”当投资者持有这种信仰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在影院里看到真正够“狠劲儿”的文艺片。这就是《马文的战争》就属于这一类。如果导演真的能放开手去把整个影片都纯粹地用于探讨他要的那个母题,那肯定比现在这个样子要更有张力。
结构是妥协的无奈
本片的结构大概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以马文的心态变化为分界线,呈现出从愤怒,到无奈、再到无望、最后直至无所适从的递进。在第一部分,影片开篇直接就是视觉性很强的马文跳楼戏。这种处理方式虽然更加商业化,可以一上来就绷紧观众的神经。可是坠楼之后,负伤的马文生活仍然继续。关系最紧密的三个人,马文、杨欣和李义直接登场,三人之间的关系也通过走位和构图迅速传递出来。可是三个人的职业、性格、影片前经历等背景并没有给予比较清晰的交代。尤其是李义这个角色,既是公务员,又有一个非常有钱的姐姐,可为什么还要“倒插门”赖在杨欣的家里住。尽管“蜗婚族”不是刚刚出现的现象,但至少还没有普遍到每个观众都曾接触过。这一“蜗婚”状态的原因和背景一点儿都没有介绍,就比较容易令人迷惑。要不是有原著小说和小说改编电视剧在前做过知识普及,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无法理解三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马文的无奈,源于妻子杨欣和李义变着法子想让自己搬出去。马文不能理解,我们也不易理解。影片没有明确说明这房子之前到底是归属于谁。马文坚持房子是他的,如果是这样,那李义岂不是“抢钱、抢粮、抢娘们、抢地盘”了?如此厚颜无耻的作风,也就是小说这种虚构文学能说得通。呵呵~ 这一段在表现马文的无奈时,插入了大量征婚戏,有直接偷师冯小刚喜剧模式的嫌疑。可以看出,这些喜剧并不圆滑,看似马文的无奈,实则是导演的无奈。看过后边的戏份之后,就能感到前边这段戏加得非常累赘。如果能压缩出一半时间给后半段,电影母题的探讨肯定会更有空间。
由于李义的富婆姐姐李芹加入战团,三角关系一下变成了四角乱网。从这时起,铺垫结束,影片的母题探讨被提炼出来了。当马文和李芹间的火越扇越旺时,杨欣和李义、杨欣和马文这两个本已冷淡下来的两组关系也被激发出了新变化。紧接着的一连串“意外”,把马文逼进了无所适从之境。从台词的精细程度上很明显可以看出,后两个段落,尤其是几个人进入大宅后的戏才是导演全力发挥的阵地。吃饭和麻将,是中国电影最经典的桥段。因为中国独特的餐桌文化和麻将文化,这两个情景是最能把几个角色拧到一起的,也可以把指桑骂槐、旁敲侧击、借题发挥等暗涌发挥到极致。中国人的情感问题,可以在餐桌和麻将桌上显影,也可以在餐桌和麻将桌上被解决。第六代的张扬就曾经在其处女作《爱情麻辣烫》中利用过餐桌和麻将桌,第七代的常征也同样在《马文的战争》中重点营造了两场餐桌戏和两场麻将桌戏。这四场戏无疑是全片最精彩的,却也是最让人无奈的。因为无趣商业元素的挤压,这种颇具韵味的戏份实在是太短太少了。
情欲是执拗的欠缺
带着一团团疑问看到后半段,才明白前半有很多都是妥协,只有这后半段的执拗才带劲。在大屋子里,每个人都得面临为自己的身心寻找一个归属的迫切需求。在中国传统道德约束下,身体和心理的归属是不可以分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凌驾于爱情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杨欣能够把一次身体上的意外作为和马文谈条件的筹码。也是为什么李芹祈求马文至少可以给她先带来一个孩子再走的奢望注定无法实现。一次身体意外,放在欧洲文艺片里往往是情感爆裂的导火索或者是两人感情状态的一种暗示和象征,可是放在中国传统道德环境下,就是千斤坠。再加上本片很依赖画面变形、慢镜、前置景物、后置景物等画面语言来暗示角色心境,导致角色情感的渐变不太容易被观众100%体察。观众很可能会误认为身体归属容易导致情感突变,而那些身体意外则是一种情欲噱头。身心归属所引发的那份悲苦感没能稳妥着陆。
这几年大陆电影也开始加进一些情欲戏了。前有《无形杀》的印小天大战汤嬿,近有《杜拉拉升职记》的黄立行大战徐静蕾。如果说这两个片子的情欲戏是为了搏眼球的可有可无的话,这部片子的情欲戏则是很有寻在必要的。可以说,要不是为了过审,这部片子的情欲场面完全应该放手做得更大、更直接。和《色戒》里的情欲戏作用类似,本片的情欲戏有很多场,这些情欲片段之间是有暗线的。男女情感最直接也是最坦诚的表现时刻,就在交欢之时。通过体位和主动性的细节区别,就可以讲出两个人之间感情的状态发展到了何种层次。影片中的几场必要的床戏按时间顺序如下:李义和杨欣、马文和征婚女、马文和李芹、李义和杨欣、马文和杨欣。看看这几场戏的配对安排,就可以想象如果放开手脚拍,仅仅依靠两个人的表演,就足以道尽四人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还用得着那些为逗乐而塞进去的台词?
看完影片,看到了导演对社会上人们新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看到了导演对人们在身心归属问题上纠缠不清的判断,看到了导演对家庭人伦关系禁不起冲击的揭示,也看到了导演对个体遭遇的伤害的怜悯,当然也看到了主创团队在拍摄技术上的灵活运用。可惜的是,本片的目标可能不是去电影节拿奖,而是市场和票房。没能让有想法的人尽情尽兴地放手一搏,总是让人感到遗憾。这真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导演自己的话:“一部电影解决不了问题,但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什么跳两次城墙都跳不死。
除了猥琐跟不要脸,编剧基本毫无想象力。电影的拍摄手法还留在十五年前那种镜头手法,这帮孙子,被广电训焉了吧!
多年前啥都不懂时看过小说。。。
中国人的性伴侣数平均为19.3人。
不错。
姜宏波其实真是亮点。不过你嘛跳两次楼还是跳楼么?小孩儿很有贯穿力。马文绝对是纯爷们,说的马文的战争说的就是马文把自个儿当炮手了。还有感情这东西,没人抢你觉得就那么会事儿,要有第三者了就真是那么会事儿了,你该较真和固执了,你该无悔的坚持了,然后就会有殴打厮打扭打的场面了。你丫去死吧
这关系,太戏剧了吧,后半段还算不错
现有电影体制下拍这片,不选择电视剧的喜剧模式,注定失败!成泰燊这次表演很没感觉。
在西安拍的。剪辑相当差,无节奏可言。最后的暗战拍得太傻。贯穿全片的古筝让人烦躁。
半老的王姬
离婚要慎重,不然绕了一圈又绕回来了。
成泰燊
一部乱伦的好片:前夫哥变成了姐夫,前妻变成了弟妹,前妻两口子床震时前夫在事发现场,《马文的战争》还是《马文的斗争》?心理战还是生理战?
1、挺可乐的;2、黑色长发散落在大红床单上很好看;3、剧情就算有违道德也不是导演的错,社会的错~
这么猥琐的剧情偏想往文艺情调上靠,就不能朴素点么。真恶心。
好吧这是一部乱伦片……
好一个颜色怪异 故事怪异 节奏怪异 的怪异中国式婚姻电影!
这片子里最可怜的是王姬。哎。这样的男人很眼熟。
世上的男女皆荡漾
没有结果20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