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讲述一个法国北部中产阶级家庭对于生活环境外的广阔世界皆是迷茫,他们也因此受到穆斯林难民所带来的各种物理或精神攻击上的困扰
洛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渐陷入老年痴呆。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和安妮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富丽堂皇的庄园。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生活在一起。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
wechat ID: cityisland1984
离日常的细节越近,生活便会越模糊。人也会容易变得不快乐。
电影,也是如此。"细节过多和过于清晰的电影,只能给观众用来杀时间(mindless consumption)。"在和亚历山大·克鲁格的一次对谈时,迈克尔·哈内克如是说。我深以为然。
对他这种学哲学出身的知识分子加老中产来说,看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有上帝视角。但伯德小姐她妈妈玛丽恩女士不是也说过吗,We don't have to constantly be entertaining ourselves, do we?(我们没必要没完没了的给自己找乐子,不是吗?)
于是我收了收心,看了哈内克的《快乐结局》,希望能找到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的办法。
《快乐结局》讲的是一个法国中产家庭的故事,祖孙三代的生活看起来很好,但每个人都闷闷不乐。没有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更多的是无法对话和安全感的缺失。比起吵吵闹闹的寻常矛盾模式,口是心非或者静如死水反倒是更能摧毁人心。
影片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加来港的风景和豪宅的雅致装修,而是哈内克对细节的留白,和对情绪表达的克制。这让这部电影自带思考节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电影之外的人保持对话。他的手法是这么美,我只挑选了三场最典型的戏,企图洞悉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01、情绪稳定的吵架戏 于佩尔饰演的安妮是家里的大女儿,中年女人,事务缠身,麻烦不断,情绪急躁,对人缺乏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大部分时候讲话都是草草了事,相处起来容易让人厌烦。 她的儿子皮埃尔有如困兽一般囚禁在家庭里。他没有中产阶级的体面,对自己的身份也并不认同,是全家人里脾气最暴躁的一个。从姥爷辈经营的建筑公司在自己的手里出了安全事故,这让他彻底觉得自己和这个家庭并不匹配。 21分钟的这场戏讲的是这场安全事故的责任鉴定,因为有工人受伤涉及赔偿,政府组织的工作人员出现场勘察,安妮和皮埃尔作为公司主要负责人需要陪同,接受问询。结果就是皮埃尔完全无法忍受别人的任何一句话,针锋相对迅速翻脸。
整场戏里的景别和机位没有任何变化,通过演员的先后入画和走位完成调度。安妮大部分是侧面对着镜头,皮埃尔从始至终只有这个黑色夹克的大后背。给到正脸的反而是那两位路人工作人员,在此之前和之后,他们都再没出现过。 作为吵架戏的主角之一,不表现面部表情,几乎没有肢体语言,只靠后背完成。这不是“神演技”的瞬间,而是哈内克的冷眼旁观。那些车轱辘话的对白杂乱无章,对厘清事实给不出任何线索,目的只是为了激怒皮埃尔,让这场架吵起来。 争执开始之后,哈内克又将皮埃尔完全压制,没有给他丝毫释放的机会。这样的结果也许可以从角色塑造上解读为对他话语权的剥夺,和表达他内心的不自信。但我更倾向于电影美学上的选择。和过于激烈或者戏剧性的场面之间保持距离,不过多交代细节,让整部电影在情绪表现上都保持了统一的张弛度。
02、安静的动作戏 皮埃尔去找受伤劳工的儿子和解,那户人家住在加来郊区,人口密度很大的小区,很像回迁房。这场戏刚开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皮埃尔在干嘛,他对面的人是谁也不清楚。两个人站在镜头深处,像入户查水表一样,淡淡地说着什么。毫无征兆的,皮埃尔对面的人就把他打倒了,整个过程只能听见风声,和类似你家小区下午五点时,渐渐喧嚣起来的环境声。
这种处理方式的意图是希望我们关注故事而不是场面。发生什么事情了?而不是打成什么样了。如果镜头离得太近,打斗场面免不了成为整部电影的重头戏之一,那皮埃尔岂不成了男主角,但其实他并不是。 而且,这个一镜到底的镜头本身也蛮幽默的。开场从左向右摇,就像是一个遛弯大爷的视角,不抱任何特殊目的地目送眼前这位陌生人经过。
而结束时从右向左移动,距离被打的皮埃尔越来越近,就是大爷想看看,这个人给打成啥样了?这种广角镜头收纳进了非常多的背景元素,制造了很大的空间感,和人物之间的疏远距离,让皮埃尔单枪匹马杀进贫民窟的莽撞,显得更加的孤立无援。
03、自杀未遂的爷爷出院回家
Laurent家的爷爷83岁,患有健忘症的同时,行动能力也在逐年退化。几年前他用枕头亲手闷死了病床上的老伴,经受三年毫无意义的病痛折磨,他再也看不下去了,这就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即哈内克前作《爱》,这段故事在本片中仅通过爷爷回忆讲述出来,没有具体影像部分)。所以当他自己也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便开始四处求死。 一天晚上他颤颤巍巍拄着拐杖开走了家里的一辆车,等再有他消息的时候,人已经在医院了。当天晚上他儿子从医院忙活了一天回到家,跟家里人聊天,间接讲出了爷爷开车撞树,企图自杀的事情。至于撞树的现场和老头的样子,未做任何展示。 一段时间之后,老头康复出院了,本该是一个情绪最复杂,最能呈现出家庭成员间关系细节的部分,却被一只大黄给演了。
刚开场的时候竟然还被这对漂亮古旧的胡桃木门(也有可能是柚木)和玻璃上反射出来的翠绿树冠吸引了注意,大黄健硕的小背影,还有顽皮的小屁股也看了一会儿。但画面迟迟没有什么变化,直到远处影影绰绰地好像下来一辆轮椅,然后拐弯推走了,这才意识到这场戏已经过去了。 老爷子情绪如何,大女儿有没有试图安抚他,他是否愿意回应家人这种过分的关心?如果能问一些问题,导演的目的就算实现了吧。解读电影的结果本就是因人而异,78岁的老江湖对这一点再理解不过了。
“有的时候我会惊讶于人们在我电影中看到的那些我并未表现的东西。但那是一件好事。我努力拍摄让观众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的电影。因为现实生活就是如此。自相矛盾而又含糊不清。只有不好的电影才是没有歧义的。我努力用生活教育人们的方式来讲故事,也就是冲突和矛盾。现实永远是烦人的。这就是我的电影在尝试的东西。”2017年11月30日,《快乐结局》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后,《好莱坞报道者》发表了对哈内克的采访。
一个家庭的悲剧和一个社会的悲剧
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实在无聊,奇怪的片头奇怪的拍摄晃晃的镜头,看到结尾又忍不住从头再看,哦,原来这里是这个意思。
看家庭电视剧的时候我很难不把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代入,所以当女孩说她妈妈的时候我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对待我身边的人。
父亲,实际上谁都不爱,忍受不了前妻,实际上也不爱现在的妻子,对刚生的孩子也漠不关心,而对自己十三岁的女儿也说:我已经忘记有一个女儿是什么感觉了,
而和女孩一起生活的母亲,女孩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是这样的场景
母亲因为某些原因中毒进医院后(很可能是小女孩给妈妈喝的过量安定药),女孩来到了父亲家,只能靠轮椅生活的爷爷,生活和事业正处在一团糟糕的姑妈,刚生孩子的后妈,工作上又导致了塌方事故的表哥。
影片中正是夏天,从小女孩的房间向外望去阳光灿烂,和父亲在沙滩上的时候貌似也很是惬意,但听到父亲电话里的暧昧和实际上的感受给人带来的一点都不温暖。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我们觉得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对他人做着同样的事情,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爱一个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有些时候我们伤害到别人总觉得是别人不够坚强才会在乎这些细节,那我们遇到同样伤害的时候呢?我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这是本部影片给我带来的反思,和大家讨论。
法式电影的节奏,好像突然就理解了一些碎片的意义。灯要一盏一盏的关,消息要逐字逐句的发,眼泪要从心里到眼角最后在脸颊上抹开,缓慢的生活要一帧一帧的去数。就像《山月记》里写的:这个世界整体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作用于具体之细节,就有了无限之意义。 一个体面的家庭:事业、庄园、佣人和狗,不缺少幽闭的悲伤。每个人的脸是戒备森严又光鲜亮丽的地壳,每个人心里都有岩浆暗涌。体面背后,家人成为彼此的裂缝,试图拯救却总是越推越远。最后一个镜头,女孩在远处记录老人投海,而一群拯救者呼啸而过。没有“happy end”,当拯救成为一种过错。
影片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被导演放大加工过的,但也确实提炼自生活。人们大多都活在自己设计好的皮囊下面,皮囊之下早都千疮百孔了,却还能衣着光鲜地面对外人。这也并不只是欧洲中产阶级的特征,而是现代文明进程下的普遍现象:冷漠与虚伪。欧洲电影人最喜欢聊的问题之一就是冰冷发达城市中的人际关系。如果你对人生迷茫了,你能通过这部电影找到活着的希望。如果你正奋斗在人生前线,你也能靠着这部电影审视自己。就是这么神奇,信不信由你。
重看一遍真的觉得叙事太高明,虽然在哈内克的电影里这部故事不算最好,中产一家的破事么其实也能想得到这堆人都被逼出了啥毛病,可是实在是太佩服小女孩这个视角了。几个看似莫名其妙的直播画面就把故事和人物性格引出来了,现在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的厉害,四两拨千斤啊。哈内克宇宙吓死我了,哈哈
老头玩嗨了。暗黑萝莉是我的菜
iPhone拍摄还挺与时俱进的。不算最好的哈内克,但依然够吊打全世界大多数导演了。因为洞察,所以冰冷,哈内克对西方中产家庭的失望比海还深。最后一个画面又把人拉回了“爱”,可惜丽娃奶奶已经永远不在...
与时俱进的迈克尔·哈内克,依旧是一部水准之作,都玩上直播了。
法国快手,整个影片尴尬的像一个哈内克狂热粉丝拍出来的致敬之作,而非哈内克本人的作品
3.5;不仅承接了《爱》的剧情,主旨上也延续冰冷寒意,冷静的长镜头和中远景中的冲突/交流,都以冷酷的旁观角度剥离着这个内忧外患家庭的中产外饰,毫无暖意,毫无希望,因此表象最残忍的老人和女孩反而是最清醒的;巧妙植入难民题材和工伤纠纷,映射阶级差异,新媒体的介入,都是与时俱进之处。
非常不像是哈内克会犯错误,游离视点,松散叙事,或许有些佳句,但总体更像是一个贪心新人导演,有呈现大家族野心但最后一切却浮于表面,可能是哈内克最弱作品之一。
维奥尔琴(意大利语:viola da gamba;英语:viol),又译“古大提琴”和“古提琴”,属于弓弦乐器,声音柔和并稍带簧片的音色。整个维奥尔琴族,即使最小的一种,也像大提琴一样,是夹在两膝间竖着演奏的。
……
挺喜欢的一部,只是今天看到的最难得的一幕并不在这其中——倘若你也亲眼见到陀螺在保安和记者的闪光灯面前吃桃。(不要再私信照片了!!!)
哈内克脑残粉表示哈内克的片子怎么看怎么舒服。
哈内克这是要退休的节奏吗拍了这么一部个人电影回顾展式的家庭剧……大概除了手机直播全是自己用过的梗,还玩「爱」续集这种梗……心疼特兰蒂尼昂三秒钟。
冷漠、暴力、家庭、难民,哈内克之前的电影都讲过这些了啊,而且讲的更好。至于网络世界的炫耀式人性堕落奇观,我向老爷子推荐一个伟大的APP——快手。
對女孩而言,拍下一支祖父自殺未遂的錄像,是否是足以保護自己不被家人扔進孤兒院的籌碼?對家人而言,這個眼睜睜看著祖父自殺的孫輩,是否比軟弱長子更符合家族默契的冷血性情?這樁看似大逆不道的不孝事,竟因而比長女的新婚更證其血親、更穩固了家族成員的齊聚。這真是惡質卻棒呆了的Happy End……
孩子被狼狗咬伤,喂他甜食就能止哭;老人被轮椅困住,沉进大海方可自由。巧克力当然无法止痛,死亡也并非解脱。家庭被冷漠感染,一点风寒即入膏肓;国家被难民渗透,一丝震动就能塌方。感冒自然不会致死,杀妻亦无法求将。女孩举着摄像头直播快乐结局,看客躲在屏幕后吃着人血馒头,像仓鼠毒毙进寒凉。
除了什么什么乐园,也要警惕一切叫快乐什么什么的文艺作品【喂】比如《快乐到死》,再比如这个……你以为咬人都是恶犬?你以为行凶的都是猛禽?你以为受伤的都是小可爱?只有一颗风驰电掣的小行星才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来啊,相撞吧!每次看哈内克都像服毒一样,唉,缓缓。于阿姨生日快乐啊。
大师级的难民题材处理方式。
表面波澜不惊,内里暗潮汹涌。虚伪与假面式的中产人生。哈内克正常发挥,可惜触动不大。
前面最开始手机屏幕的颜色和英文字幕对撞有点影响观感,导致一开场甚至有人吵了起来。除此以外一切都很好。有些看腻了的“热门话题”刻意空白,是无声胜有声。所有人物里我最爱的是老头和小女孩,一个给同学下药把父亲的感情看得明白、一个参悟生死,最后两人海边的戏看得我湿了眼眶--很棒的表达。
爱,是老人用枕头捂死了陪伴一生的妻子,happyending,是小姑娘帮助老人把轮椅推入大海。爱的冰冷,死亡的温度,解脱与救赎,宅邸、家族、企业、虚假的亲密与隔绝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