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昆虫进化成人类
文/梦见乌鸦
这是一部典型的科幻恐怖片,来自《地狱男爵》与《潘神迷宫》的大导演吉尔摩·德·特罗的好莱坞处女作。废话少说,在如今大导演如日中天的情况下,其在好莱坞的头一炮,《变种DNA》比起其好莱坞成名作《刀锋战士2》更应该值得人们的关注。
与以往科幻恐怖片如出一辙的是,《变种DNA》的主角不在于人类,而是片中神秘的人形昆虫。本片有点像一出邪恶版的达尔文进化论,一种只能存活不超过生育周期的变种蟑螂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下不仅得以生存,而且基因突变的缘故使自身的繁殖周期极度缩短,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几百万代进化。这个看似与无聊恶搞片《进化》类似的情节实际上要比后者早数年,而且题材也更加严肃。本片也可以看做是现代版的潘多拉故事,那具有人类外表的昆虫不光外形可怖,而且其背后的故事更加令人毛骨悚然,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干预下,直接给出了“当昆虫进化成人类” 这种恐怖的事实。就是这部有着俗套故事和单薄人物的科幻恐怖片,在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蟑螂进行科幻级别的夸张之后,其后果使人不寒而栗 。
片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张牙舞爪的人形昆虫,再下来就是纽约市那纵横交错的地下迷宫了。在美国拍片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就地取材,不管是多如牛毛的人工片场还是这种废弃的工矿用地,只要你可以想到的,这些地方完全可以符合你搞定任何题材的片子。这个现代版潘多拉的故事对观众除了那种稀松平常的恐怖袭击之外,最意外的收获恐怕是对纽约市复杂的惊人的地下交通网络能窥见一斑。
本片几乎2/3的场景是在阴暗潮湿的地下隧道发生的,破烂不堪的废弃地铁车站,空闲了半个世纪的地下防空洞,还有狭长幽暗蜿蜒无数的管道,这些颇具后现代气息和旧工业革命风格的画面,能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冷冰冰的气息。这种压抑的气氛不仅大大加强了片中恐怖之感,而且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地下不断变换的场景中始终脱离不开一个格调,就是废弃物与潮湿环境的无处不在,这样使通片带有一种灰暗的色调,再加上地面上几乎没有停过的瓢泼大雨,使电影从内向外还散发出一种潮湿的味道,这种压抑的味道与阴潮的气息混杂在一起向人扑面而来,令人极度心中不安,比起那古怪的昆虫,本片的场景和色调似乎更能触动观众心中的阴暗之踵。
本片摄于1997年,当时的吉尔摩·德·特罗名不见经传,本片可以认定为其在好莱坞个人风格确定化的一种尝试。在片中包括影像风格与对周遭环境的把握能力上虽然略显稚嫩,但已经初显出日后个人独特的电影风格的雏形。尤其是片中那种阴冷的气息和灰暗的色调,还有片中性格孤僻的小男孩,都足以体现出电影对其今后包括《地狱男爵》和《潘神的迷宫》等片的影响,而且后来的《刀锋战士2》中手术台上的解剖情节更是对本片的直接复制,可见这一部小成本的恐怖片对吉尔摩·德·特罗电影之路的贡献。
这部《变种DNA》总体来说仍属于B级片的范畴,在当时此类电影多如牛毛的环境下,本片获得中重视程度不高,但是也决不能忽视本片在科幻片影迷中爆棚的口碑,包括片中的特效场面和化妆技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毫不过时。《变种DNA》是科幻片迷的必修之课,推荐观看。
2 ) 虫子进化出人脸真是棒
看陀螺的电影主要就是看里面的怪兽。
下水道有些场景真像游戏场景,有异形3的感觉。
反复出现的十字架标志,陀螺反复在说。
女主被掳走的时候,觉得她会变成凯瑞甘
原画质感,湿漉漉的异形质感
美国的下水道怎么这么大,怪不得能有忍者神龟
变异昆虫模仿人脸的这个设计很帅
相对“硬科幻”的解释,比如实验室里的昆虫科普,后面为什么蟑螂会进化成蟑螂人
陀螺电影中的很多角色,会让我觉得这个就是导演吧,比如本片中的神秘小男孩,可能他们都是宅男。
女主怀孕到底是人还是虫子,最后一幕,三个人抱在一起时,男主说,我们将有一个baby,然后镜头往下移,停在男孩和他手中拿的虫子玩具,所以应该是虫子。
原来里面还有边境杀手里面那个警察老油条。
如果雄虫那么重要,他们智商又不低(他们很会在人群中隐藏自己,如果是狗肯定不会那么文气),那么最后应该不会奔向火车。
3 ) 加强版小强犹大蟑螂
首先说说科幻假设,基因突变,最初的一批在很短的时间(应该是以分来计算)内就基本死光,经过近三年不知多少代的不断进化,如果再进化下去,估计会变《异形4》了。
变种DNA2和3还没有看过,不知是不是真正的续集。只有一个公虫,并且公虫不具备伪装条件。结尾处如果是小孩看到幸存的一只或者几只犹大蟑螂混入人群逃走(或者然后飞走)呢?再发挥下想象,犹大蟑螂会穿上人类的衣服,再来个雌雄同体之类的,这个世界就是小强的了。
女主被幼虫刺了一下,后来又测孕,我还以为会那个。原来是一直怀不上。
小孩是擦鞋匠的孩子,犹大蟑螂显然没穿鞋子。也就是穿鞋子的是人类,结尾处男主上来被小孩认出。另外,犹大蟑螂为什么没有杀死小孩和女主呢?为什么?知音或者朋友难觅啊,原来小强也很孤独,成吉思汗啊。
4 ) 变种DNA
这一系列电影也有音译的名字叫秘密客,感觉虽然是音译的,但是这个名字还是有点意思的。
变种DNA1
为什么血液会吸引蟑螂?
因为蟑螂传播疾病,所以用基因改造手段,创造了急速新陈代谢的蟑螂,从而使所有的蟑螂都因为新陈代谢过快饿死了,原体,最多只能活六个月,结果却发生了变异。这就是变种DNA的最主要的故事背景吧。
电影中的有两个明显是为剧情发展而给的设定,一个是蟑螂嗜血,这个说法好像从来没听说过,也没查到有相关说法的资料。第二是智商过高,再怎么样也只是一个昆虫罢了,蟑螂的脑袋小,脑容量不可能太高,就限制了它的智商,而电影中,还懂得机械原理,这似乎已经完全脱离智商范围了,这完全是受过教育。
5 ) 很讽刺不是
很讽刺不是,那个女科学家非常想繁殖却怎么也不怀孕,而她希望死掉的昆虫却拼命地繁殖。
不过最后那科学家两口子有了个聪明的小孩儿,那个小孩挺聪明的,希望那两个科学家(应该一个是学医学的,一个是昆虫学的)好好培养这个苗子,然后等那小孩成为一个什么什么科学家之后,好再造出更恶心更强大的变种出来。。。
感觉那个剧本应该写的不错的,就是拍的差劲了点。前一阵看一哥们写一短评说这电影本子写得差,拍得好,我当场囧翻了。。。
6 ) 小强变装大作战
Mimic系列目前为止总共三部,1997年的第一部由日后以《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扬名的黑暗系导演Guillermo del Toro执导,他同时参与了编剧;余下的2001年2003年这两部跟Guillermo del Toro没什么关系,而且应该都是没有在影院上映直接发行录影带的。
Mimic的原著来源于唐纳德·沃海姆(Donald A.Wollheim)的短篇小说,以昆虫的拟态为话题的恐怖之作。
第一部的故事背景设定是这样的:
纽约发生了一种以蟑螂为传播途径的传染病,受害者多为儿童,一对生物学家夫妇制造出了一种新的蟑螂品种,名为“犹大”,以其人之道反之其人之身,让它们在蟑螂中传播疾病。
两年后,虽然传染病被遏制了,但人们在地铁隧道中发现犹大进化成了一种巨形蟑螂,而且进化出了一种类似于人脸的拟态,它们立着身体的时候就如一裹着黑色风衣的神秘客。它们开始猎食人类。
我觉得,这一点上,把Mimic翻成“秘密客”非常的应景,不仅是音译上的相近,更是对剧中小强的诡异形象的一种生动概括。
第一部故事的高潮就是那对生物学家couple逃离地铁隧道的过程。
由《侏罗纪公园》的视觉效果泰勒本·埃林森设计的特技,强调了黑白的强烈对比,营造了一种阴森可怖的气氛。这种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了Alex Proyas执导的《移魂都市》(Dark City),原因不明而喻,Alex Proyas和Guillermo del Toro同属黑暗系导演,只不过前者偏Noir一点,后者偏Gothic一点;如果单从地下铁和怪兽去联想,那就让人想起了Roland Emmerich的《哥斯拉》(Godzilla),最后都是以轰炸地铁告终,当然,两剧中小强的体型几乎是两个极端。
第二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一只犹大蟑螂男爱上一个人类女人而不断干掉接近女人身边的男人并拟态出被干掉的男人的脸的故事。
没错,第二部中的小强犹大又进一步进化了。犹大蟑螂在第一部中的人脸拟态只不过有点像人脸而已,或者说像面具更为确切些,而且不能变换,但是现在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变脸了。
第一部里明确有这么提到过,说是那一大群长翅膀的小强中只有一只公的,公的是不长翅膀的;所以当第二部中一只长翅膀的大蟑螂爱上一个女人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想到,莫非这是只蕾丝边小强。
后来查了一下,第一部中“公的不长翅膀”的说法似乎不太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一夫群妻制到是有根据的。查到这么两段说明:
雄蟑螂的体形一般比较瘦小、细长,而雌蟑螂则肥厚、宽大;在少数种类中,雄蟑螂的翅发达,伸及尾端,但雌蟑螂的翅仅覆盖到腹部的前半部,或无翅。
雄虫一生能交配多次,但雌虫仅交配1次或2次,1次交配就可使它终生产出受精卵。
所以现实中并不是公小强就一定不长翅膀的,这样就让第二部看起来并不那么荒谬了。
其中还说到小强们的交配方式,就是公小强用像镰刀一样锋利的生殖强直接刺入母小强体内。还说到,如果那样做不受伤,纯属是运气;当然,还说到小强们身首异处可活上九天,最后还是因为饿死的。另,有的小强还可以无性生殖,就是说,某些母小强不用受镰刀之苦。
犹大小强受女人的诱惑,可能单单只是因为荷尔蒙的刺激。好像在哺乳动物中不同物种间也常常会有因为荷尔蒙的欺骗而发生畸形恋的例子。在第一部中小强就进化出了肺,就是说犹大其实是一种哺乳动物与昆虫的嵌合体。故事中的小强最后被女猪的剪刀剪断了脖子。
当故事发展到警察涉入调查时,该片就变成了侦探恐怖片——不过这么归类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罢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明确的主题,因为主角是小强的缘故,而且故事主要发生在地铁隧道和下水道这样的地方,所以当然不能拍出像《歌斯拉》或是《星河舰队》(Starship Troopers)那样的恢宏气势,但我琢磨如果主题定的明确一点的话,比如说以有点Noir味道的侦探片作主调,并多点悬念,那这个续作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的“小气”,会更加“个性”“灵性”一点。这种概念的“个性”“灵性”就在第三作中就表现出来了。
第三部的故事主角是十年后当年患病幸存下来的一个小鬼。
因为免疫力不济全天候家里蹲,养成了在窗口拿着照相机对着外面的大马路和对面公寓狂拍的习惯。于是发现了一个可疑的收垃圾男,爱上了一个美丽芳邻,几只从下水道跑出来的犹大蟑螂开始杀戮时,这个泡泡男却不能跑到房子外头去……
虽然我上面说第三部有“个性”有“灵性”,但是太没“人性”了点。可以说设定是抄袭《泡泡男》(Bubble Boy)的,而故事是抄袭《后窗》(Rear Window)的。这让它变得很尴尬。
故事的角色设定则是大量俗套的公式化脸谱,三口之家,兄妹俩都相当神经质,妹妹和毒贩子小黑有一腿——小黑和妹妹后来都被小强挂了,妹妹和那个芳邻还是朋友并且介绍给了她哥哥;兄妹俩认为目睹了谋杀事件,报了警,来调查的警察就被他们丧夫已久的老妈勾搭上了,并且对兄妹俩的报警不当回事——最后警察和老妈都被小强挂了;引出犹大的那个关键人物,垃圾男,turned out是个疯子生物学家——后来仍然被小强挂了……最后故事以爆掉泡泡男整天抱着的氧气罐,泡泡男躲在冰箱里幸存以告终。
PS.Mimic的故事体系虽然有别与阴谋更多的阴谋的CUBE系列以及密杀更多的密杀的SAW系列,但仍然是滚雪球式的。
最后再来提一下Mimic的原著作者唐纳德·沃海姆(Donald A.Wollheim,1914.10.01~1990.12.02)。
首先作为Futurians(左倾科幻创作团体)成员之一,Wollheim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科幻迷,同时他还是一位短篇小说家,一个编辑(从1957-1971,一直从事《Ace》的编辑工作),一个出版商(1971年创建了《Daw Books》)。
1975年因为小说《全权代劳的粉丝》 ("the fan who has done everything" )而获得了雨果奖特别奖(Special Award),同年的长篇得主就是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的乌托邦大作《一无所有》(The Dispossessed)。
1981年荣膺世界奇幻奖专业贡献特别赏(SPECIAL AWARD, PROFESSIONAL:for DAW)。
1986年获世界奇幻奖特别贡献奖(SPECIAL CONVENTION AWARD)。
此外Donald A.Wollheim还是1988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奇幻奖大会的评委;两年后,1990年,于纽约死于心脏病。
2002年,Donald A.Wollheim被收于科幻名人堂(SF Hall of Fame,于1996由堪萨斯科幻奇幻协会和堪萨斯大学科幻研究中心成立,每年评选四人:在世和逝世各两位)。
看到开头,知道结尾的一部电影.........不喜欢这样的,或许看太多类似的了。
就算是米拉索维诺的粉丝,也必须承认她和诺森两位领衔此片算是错选。太过温静文雅,缺少此类暗黑系怪兽作品所需要的角色爆发力与坚毅度。再就是昆虫类的怪兽实在是超越了对恶呕的接受底线……两星半。
家里有太多这种东西,小时候睡觉时身上也有它们在爬,源于真实的恐惧是最有力的
3.4,巨大化蟑螂食人及主角在身上塗抹蟑螂體液自救,是中學時印象最深刻的恐怖片橋段。1997年的好萊塢是怎麼了,才會在短短兩個月內出品Mimic和Man in Black兩部以蟑螂發想的科幻片?
80挺棒的片。配乐听起来很耳熟,女声轻声吟唱,给人的感受飘渺且诡异。高超的导演技巧弥补了剧本故事的不足,气氛刻画非常吸引人。由于导演是墨西哥的,这部片看上去跟好莱坞恐怖片的气质还是差别很大,其精致的程度使本片完全没有小成本电影的粗糙和即兴感。不足是,模拟人类的创意完全能挖掘更深些
陀螺第一部进军好莱坞的电影,“好莱虎”太凶猛,没有太明显的作者痕迹与个人风格,多条感情线的并入却使得这部商业电影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有几个有意思的小设计:飞天蟑螂人散开的翅膀、拿着对勺听脚型的小男孩、不能怀孕的女研究员,以及饰演警察的那个演员像姜文、姜武的合体。
经费不够黑暗来凑,陀螺还是蛮厉害的,观看影片时其实一直有个困惑我的点,就是为什么会设定为女主无法怀孕,以及她所制造出的昆虫与女主的未孕究竟有什么含义和关系,看完后大概理解了,1.影片内多次探讨昆虫可以模拟人形,2.女主未孕3年却突然怀孕,3.涂抹昆虫体液可以让昆虫误以为人类是它的同类,可男主与曼尼身上同涂体液却只有曼尼被杀,4.结局男女主角相拥时镜头却缓缓下降停留在男孩的脸与手上,而他手中握住的也正是他自己亲手制作的昆虫模型。在多层次的暗示下,这是否也意味着男主其实以被昆虫所模拟,或者说男主是否已演变为了那只雄性昆虫,剧中也多次提及,女主所制造出的昆虫本是无法繁衍的,而且只应存在一只雄性,细思极恐,这是否也在预示着昆虫自身又一次的进化为了更高的形态,并且有了不同的繁殖方式。
陀螺称之为妥协的产物,要是找到2011的导演剪辑版再看看吧
当年能做到这个程度,算是怪物片里的优秀片子了。那个人脸面具+1
寂寞的托罗对地下世界的热衷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本片中表露无遗。可惜他这部好莱坞处女作算不上成功:过于商业化的套路,单薄的人物,单一的悬念等等。在沉淀了5年后他才重返好莱坞拍出了刀锋战士系列最高作《刀锋战士2》以及后来更成熟的《地狱男爵》。虽然是部平庸的作品,但对寂寞哥而言却意义非凡。
这一部的剧本写的也太三流了,很多情节很难说是无用情节还是因为解释不足而与主线缺乏联系。节奏也很拉跨。但是陀螺的恶趣味真的是永存。二和三就不看了,甚至都不是陀螺拍的。
德尔托罗早期又一部,继续胜在点子和气氛。其实故事本身太俗套,变异怪物+恶心口味,节奏人物转折处理都很常规,只有这个巨型蟑螂模仿人类的梗不同以往。
够恐怖。修补一个bug带来新的bug,生物界的程序猿面对自己的bug,最后直接删除程序了事...
人形小强很不错,其他都不好,人物无聊节奏拖沓惊险不给力。小男孩表情呆滞角色作死,烦。因为摄于多伦多,置景是柯能堡御用的卡萝尔哟开头医院一场很有她的风格吧
很早时候看过,印象比较深的恐怖片,那时候吉尔莫·德尔·托罗还未成名。
这货居然丑过苍蝇人,我服了。昆虫爱好者应该会喜好,太恶心了。看完本片对我而言是个挑战,还好勉强成功
2.5,鞋匠的孩子真的勇,也有点坑,这个概念有点细思极恐,进化后可模仿人类。格局前面看似会很大,涉及交通什么的,以为会扩散,结果其实格局很小,就是在地下解决问题。
高中租碟子为《神秘客》估计是港台译名~当时不敢想象如果小强变身人类,会成什么样子!
墨西哥佬吉尔莫的《杀出虫围》,NYC地铁隧道大逃亡。超级小强拟人进化和《沙王》有星点相似。Josh Brolin嫩脸出镜便当男。
意外在迅雷上找到的电影 评分都不低 现在看有点弱 但是以当时97年的水平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