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友希会(松本若菜 饰)从中学时代起就是班上人人瞩目的焦点人物,毕业后,她嫁人生子,美满幸福的生活堪称典范。然而,厄运毫无征兆的降临在了她头上,她和她的家人成为了一场血腥残暴的灭门凶杀案中的受害者,种种迹象表面,凶手并非谋财,而更像是一种报复。 田中武志(妻夫木聪 饰)是一名报社记者,他决定挖掘案件背后隐藏的真相。武志有一个名叫光子(满岛光 饰)的妹妹,因为虐待亲生女儿致死而锒铛入狱,被判定为拥有精神方面的障碍。武志走访了夏原生前的校友和朋友们,她所拥有的一段不为人知的黑暗历史渐渐浮出了水面,而这段历史竟然和光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出于对光妹和小七的喜爱,上影开票前我就瞄准了这一部。 顺利抢到票,昨天踏着轻快的小脚步走进了大光明。 片终,列完所有工作人员后,亮灯,观众鼓掌,离场。仪式感十足。 或许散场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样内心无法平静吧。日影要么不讲人性,一讲就特别深刻。 一部悬疑电影,集合了乱伦、虐童、灭门、校园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会阶层分化……石川庆导演的第一部长电影,画面和配乐都诠释着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压抑暗黑。 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戏份没有太多,爆点不够。 想讨论的是最后杀了那对夫妻的人是谁。 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 1. 片中虽然光妹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但她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听众。是对着空气说的,简单来说,很像是背台词或者练习台词。为哥哥承担这个罪名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全片没有一处讲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 2. 哥哥主动请求调查这个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怀疑妹妹时没有犹豫地果断杀掉了店主,说明哥哥是这个案件的知情人。那个放烟嫁祸的举动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划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为了杀掉接近真相的人。 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电话到杂志社时,画面明显分外紧张。应该是哥哥内心紧张情绪的映射。 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不止是杀店主,在小时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时,哥哥无意识地打爸爸。 5. 开头哥哥从坡道下来进那间凶屋,和妹妹从那个地方下来进去画面重合了。 5. 哥哥从事的调查记者,肯定采访调查过很多案件,对警察找出凶手的线索、从人际关系排查出凶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侦察意识,这个案子才能一直悬而未决。如果是光妹的话,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 6. 最后结尾公车上小七让座后明显情绪奔溃了,不知道是因为女儿死了还是因为杀死了一家三口里那个小女孩。 7. 光妹描述杀人过程时,对丈夫的死有很细节化的描述,砍了几刀、肋骨断了等等。但对妻子的死,就仅仅是她抱着孩子睡觉,一刀杀了两个人。妻子的死对比起来缺少了很多细节化的表述。她不一定有看到这段。 所以我更倾向于小七杀的人,杀人的时候光妹也在。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楼。 有没有人一起来讨论啊~! 顺便安利我的公众号Panic_pub 有对愚行录更丰富的剧情理解
也可直接点击查看:《愚行录》人性丑恶 人生艰难
愚行录 愚行録 (2016)
小七和光妹的新片,有点社会推理派的意思,一件灭门惨案和一桩虐童案的双线索叙事。随着记者对死者社会关系的采访,从不同人的口中渐渐还原出死者的面貌,而随之渐渐清晰的是一个黑暗,冷酷,无奈的社会悲剧。鲤鱼给8分。
妻木夫聪扮演的田中武志是一名期刊记者,一年前发生了一件惨绝人寰的灭门惨案,一年之后案件凶手仍然逍遥法外,田中武志不愿放弃,决定对死者的社会关系再做一次深度采访。 满岛光扮演田中武志的妹妹田中光子,身陷一桩虐童案中,她漠视女儿的存在,致使女儿严重营养不良。女儿被送进医院抢救,而对光子的精神鉴定,将决定她是否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被灭门一家的男主人田向是一位事业小成的大企业白领精英。 女主人夏原则是一位全职主妇,夫妇两人养育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儿。一家三口过着令人羡慕的美满生活。而一夜巨变全家都被残忍的杀害。 田中武志分别采访了男死者的同事和大学时的女友,女死者的大学女同学和大学男友。通过几人分别的描述,死者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而灭门惨啊的真相也若隐若现的浮出水面。
先说说电影,电影的叙事结构挺有看头。电影的第一男女主角分别是田中兄妹,而还有一对潜藏男女主角则是田向夫妇。而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来说,田向夫妇的重要性丝毫不弱于田中兄妹。而田向夫妇在电影一开始就挂掉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完全借由其他叙述人的旁述拼凑起来,有点像《公民凯恩》的意思,但是就像先前所说那样这部的主人公其实是四个人,受于篇幅的限制,自然就无法象公民凯恩那样丰满,这也就是很多网友感觉这部空洞的原因。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多,我倒觉得导演已经讲清楚了,之所以很多地方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则是留白的技巧,观众看过电影之后的思考是观影快感的一种延伸,至于答案未必只有一个。电影是艺术,不是数学,不需要真理的唯一性。
下面的讨论严重剧透,想看的可以先看电影,之后再来切磋。
关于案情我认为真正的凶手是小七,而光的孩子也是和小七兄妹乱伦所生。这种结论我接受不同意见,但是要说出道理。
这部其实是非常黑暗的一部,导演非常克制内敛的,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个细思极恐的黑暗社会。导演表达的东西很多,这部从很多侧面深入分析都是一部好电影,而鲤鱼最感兴趣的则是阶级社会令人窒息的压迫感。电影是岛国的,而这种压迫是全世界的。
屌丝逆袭现在好像是大家都喜欢的话题,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人一生中最难成功的一件事就是社会阶级的提升。当然如果世界观认为伟大的无产阶级必将解放全人类,也就不难了。一个人就想领低保,住廉租房,做零排放的环保人士,应该不会太难。现在社会普遍价值观应该没几个人甘心一辈子做无产阶级。人生最难的是从无产阶级到中产阶级,或者从中产阶级到资产阶级的这种阶级跨越。而月收入三千变五千,或者一万变三万,则无足轻重,而且生活品质变化也不大。但是这里注意了社会阶级不能决定一个人人生是否幸福,只是社会底层阶级如果不是个人修养和心智都十分强大,真的很难幸福。
回头再说这部电影,电影中日本社会阶级划分也和全世界一样,资产阶级,田向为了找工作主动联系的前女友,把田向当备胎那个女人,大学里玩弄光妹的富二代;中产阶级婚后的田向夫妇,注意了是工作以后的他们,大学时代他们还不是;社会底层田中兄妹。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导演没有站队的,不是对小资产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进行批判,这部不是一部具有左派现实主义批判的作品。不是某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而同一阶级为了逃出升天,对同类的自相残杀,这一点对于理解整部电影很重要。
之前说了田向和夏原夫妇是这部的主角,这两人很好定义,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另一个则是名副其实的心机婊。这里必须再次强调一点大学时代的他们,也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强大的社会人脉支撑。环境可能比小七和光妹好些,但是也是屌丝。最终二人靠着不择手段爬出了社会底层的泥沼。看过电影之后我翻了翻豆瓣的影评,基本上大家对二人是持痛恨态度的。这个很好理解,只要年纪稍大一点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同一时期的好朋友几年之后总会有一小部分脱颖而出。而这些人阶级提升之后,往往脱离原有的社交圈,而在原有社交圈子里他们口碑往往极差。这背后的原因,可以这样理解,某一时代大家是在同一起跑线的,可一小部分人世界观价值观和大部分发生了背离,而之后这些人看起来过得比大部分要好。这就是为了向上爬,不择手段。可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疑问一定大部分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正确的吗?而这部电影也提出了一个更残酷的疑问,这些踩着同伴爬上去的人该死吗?
电影里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光妹真的是无辜的吗?我看电影时是对光妹的角色有怜悯之心的,小时候被母亲虐待,被父亲性侵,与哥哥乱伦,大学被闺蜜出卖给富二代当玩偶,编剧心够狠,怎么把这么多事都压在一个角色上,这是多么悲哀的人生啊。但是看过之后我一直在想,光子没有脱离苦海的机会吗?有的她考取了名牌大学,这不是个可以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机会吗?可怎么就会成为了富二代的玩物,而毁了一生呢。这都应该归罪于夏原吗?可能未必,夏原是不折不扣的心机婊,她把光子献给那些纨绔子弟,当然不只因为光子美貌,而且她洞察了光子有接近这些纨绔子弟的主动意愿。光子没有吗?如果说利用这里是互相利用,夏远利用光子讨好富二代,而光子利用夏原接近富二代。这里要注意一个关键的细节,在别墅的聚会里,夏原和光子都去参观了富二代的卧室,参观之后夏原主动消失,而光子想和富二代继续交往。这里光子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她是被灰姑娘的童话骗了而不是夏原。之前我说了阶级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而跨越几个阶级的飞跃基本就是童话。当然这世界出过戴安娜王妃,可妹纸们长点心吧,这是特例而不是惯例。换句话说王妃也未必幸福。而夏原真的很有心机,她在那些纨绔子弟中长袖善舞,可最终选择和田向这种同类幸福的生活,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最后说说杀人动机,无论最后下手的是谁,动机都是当夏原漠视的从光子身边走过,而光子发现此生都没有机会和夏原一样幸福的生活。绝望之下,毁了夏原拥有的一切。本来拥有一切的并不可恨,最可恨的是本来和自己一样一无所有的人,现在拥有了一切,而自己却永远也无法拥有。我这样理解对吗?这里还有一个细节,此时光子的孩子已经出生了。
非常冷酷的一部,冷得不寒而栗,看不看随你。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当我在长途旅行飞机上第二遍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就知道我必须要写篇影评,因为在今年早些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狂吐槽《怒》的影评,引起了很多争议和差评。当时的自己心高气傲,总有一种要跟网友争高下的心理,但是现在却无比平静了。毕竟人们看电影的心理不一样,比如说觉得《怒》很好的人,可能只是碰巧被导演戳中了某个自己生活中的点:比如恰好是同性恋(这是目前在我看来的主要原因)或者腐女,还有就是我原文中分析的太感性比较容易被感动之类的特质,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似乎一边倒的好评。不过作为被很多人痛骂的影评,点有用的人竟然比没用的多,让我意识到我大概也是戳中了某些人的点吧。
说完废话,回到《愚行录》这部片子,它和《怒》有太多相似性,都是群像照,都是涉及精神病患者灭门(对不起一开始就剧透了),也涉及边缘人士被排挤,而且最关键的主角都是夫妻木聪(我不追星)!但是我个人觉得它比《怒》要高明出很多,在于导演在每个人娓娓道来的过程中,把两个自私不择手段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彻底地暴露在了观众眼中,而让我觉得更高明的,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任何刻意煽情的镜头,电影里的人大多除了冷漠就是呆滞,也比较符合我对日本人一贯的刻板印象(不要再追着我打说我武断了,纯粹是个人观点),最关键的是,在看完这部片子,我完全相信了导演的narrative:
那就是日本社会本身的阶级固化是导致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这比最近国内某情怀电影用了吃奶的力煽情最后却让我一点都不同情主角的结果显得要有力得多(Again, disclaimer: 我本人不喜欢那部电影不代表你的喜欢有问题)。我对那个被灭门的家庭在片子结尾处自然不会有太多同情感,但是同时我也在思考,难道现代社会上(包括中国社会)大部分人不都是这样的人吗?当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都会心理扭曲,不论平时作为键盘侠怎样在网上展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所以我无法彻底把他们当成“坏人”,这也是我觉得人物描写最成功的地方。
还有一点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在于,导演从来不会像喂食一般告诉你剧情的走向,而是在这里撒点线索,那里放点蛛丝马迹,让故事在最终完整起来的瞬间在我看来变得特别掷地有声,而且首尾呼应的长镜头加上悲鸣的背景音乐也彻底感染了我,让我更加佩服导演的执导能力。
而为什么我觉得它会比《怒》高明?在于《怒》在我看来把所有人的动机都解释得模糊不清逻辑混乱,但是又企图通过各种声嘶力竭的大喊大叫让观众去产生共情感。这无异于有人在大街上直接拉着你就开始一边哭一边卖惨,最终让我产生了生理厌恶感。而故事类似的《愚行录》,对于精神病人的描写则更加符合我所了解到的精神病人的状态,而且对于她病因的产生,也做过很详尽地铺垫和解释,让最终的崩溃变得合理起来。而对于周围其他角色的描写,也比较符合我对常人的认知,即使最后夫妻木聪做出来惊世骇俗的事情,我也完全可以理解他那么做的原因。
故事有没有完美到没有逻辑漏洞?当然没有!比如虽然导演隐晦地表达了光子的孩子其实是她和哥哥乱伦的产物,这里容易让观众产生迷惑的情绪,比如:她哥哥是不是也是施暴者?虽然没看过原著,我的认知是这个孩子是夫妻木聪送给她的“礼物”,也是他们相依为命的主要纽带。因为假设他也是施暴者,那么光子不会对他有那么温柔的依恋感,包括片子最后去透过窗户抚摸他的脸。但是假设孩子真的如我上述所说,那么夫妻木聪怎么会允许妹妹把孩子彻底饿坏的情况出现呢?难道他对孩子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嘛?这是在我看来电影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片子似乎透露出来他并不知道孩子是谁的(也许只是在撒谎?)可是光子至少说了两遍“这是我们的秘密”又让我觉得他不知道的可能性很低。但瑕不掩瑜,我不会因为这一点小问题就否定这部电影的优秀。
最后,镜头的运用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很高明的地方之一,我后来去做了些功课,发现这是导演的首秀,而且他是拿着政府奖学金在波兰学习了电影制作。他的镜头和我印象中的日本片的确不太一样,静态镜头特别多,而且远景也很多,更像是欧洲导演的风格。
会不会有人觉得这部片子不好?当然!而且我觉得原因恰恰就是导演讲故事过于沉闷了,这对于看惯了art-house films的我来说完全不是缺点,但是相信可能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点。毕竟大多数人习惯了被动思考被动煽情,所以当导演把这两个元素都去掉之后会让很多人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看了部莫名其妙的电影。在这里我觉得他的手法有点点像我最喜欢的导演Michael Haneke,而他的电影也是经常在大众中褒贬不一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带着你思考或者主动带动你的情绪。
总结一下:《愚行录》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做到了《怒》特别努力尝试做到但是却失败得一塌涂地的效果,在我个人看来是值得看很多遍去研究的片子。
导演用很认真的态度拍出了空泛无力的作品。悬疑感还没造足就开始匆匆说明每个人物动机,导致最终满盘皆输。卖力铺细节和煞有介事地旋转多个视角,还是拯救不了这么老生常谈的所谓“人性黑暗面”,说起来此类日本小说电影真是同质化严重,永远一个死气沉沉的调性。两位主演的表演是片子最值得看的部分。
每个人都愚蠢地在世间行走,带着嫉妒贪婪和随时杀伐的恶念,惶惶度日。日本不是差别社会,而是阶级社会。有人笑意盈盈一把将你推入深渊,有人巧言令色夺走你的挚爱,有人慈眉善目陷你于万劫不复。一起灭门凶案映射的众生相,收起烟头装成瘸人。丑陋的人性泥潭中所有人胶着纠缠,在谎言乱局里难分难解。
画面拍的非常美啊。导演害羞地说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也真是很厉害呐。
日本版《踏血寻梅》,宿命和阶级毫不留情地雪上加霜,在人性的角力里,我们撕毁自己能赢得什么?什么也没有。上层越来越圣洁,底层越来越污秽。没有救世主的,每一双碰触你的手都是要拉你下地狱的恶魔。哦,“如果真的是恶魔反而不可怕了。”
乱伦 虐童 杀人 挖掘真相的人原来是掩埋真相的人
前半段几乎是日韩影十佳备选了。后半段开始各种跑歪,不平庸但是有些故弄玄虚。好在气氛营造,光影技术,还有一些很有趣很好看的艺术化表达,一堆粗糙的手掌抚摸女主角的身体,带过被欺凌的戏份又十分好看。还有同样是一帮演员的好戏。妻夫木聪则戏份太少完全没发挥。比怒要弱了一个量级,勉强四星。
看完了就是觉得很空洞,推理的过程走马观花,根本感觉不到戏剧张力,虽然故事已经够黑了,还是觉得所有主创都差点火候。什么阶级社会,人性自私,童年毁一生的情节放在一起,只让看惯这类电影的人觉得肤浅符号化,虽然一切很可怕,还是让人觉得无聊,也许所有匪夷所思的重大杀人案,真相都很无聊吧。
本届最佳候补。双线结构,一条是单亲妈妈光妹虐待女儿的自白,一条是小七调查灭门杀人案。两条线最终交织到了一起,两个案子直到最后都没有揭明真相,而是给出了充分的线索留给观众思考。叙述为主,从各人矛盾的叙述中看人性,有竹林中的味道。镜头语言干净克制到近乎冷酷,精彩。
“最后她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别人的容器,而容器永远无法填补自己的虚空。” 用荒谬回应荒谬 以愚行对抗愚行 彻底的绝望 对阶级分化社会的控诉 鄙视链背后是一条人吃人的食物链 光妹继续扮演美如画又让人心疼的小女孩角色
愚不是愚蠢,而是貪癡嗔。影片反映的不僅是社會固化的現實,更是人性本能的掙扎,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各人不過是為自己的慾望所推動辯解。欲念不在大是大非,卻在日常是非,導演捕捉得恰到好處,冷峻壓抑與溫情兼具,以案件寫人性,比東野圭吾更佳。
冷峻,疏离,放眼皆是虚伪,淡漠之中的一丝人情味,仅限于兄妹之间,原生家庭的悲剧渗进血液,阶级固化击碎平女孩梦想,妻夫木聪和满岛光厉害,满岛光去哪里都像带着一道光,对着空气自述那一段很动人,妻夫木聪婚后丢掉偶像包袱,继续挑战不同性格的角色,这个片子要进旬报十佳吧。
借着一宗灭门惨案,内核是在讲阶层固化。年少不更事的人们,以为拼命考上一流大学,就能爬到上层社会,进了学校才发现,一流大学里已早早帮你把阶层划分好,同一个大学里,你想打进顶层群体,几无可能,跪舔都舔不上。
其中有一幕群手的戏份,也算年度难忘瞬间了
#SIFF 影像上的惊心不在于物或事,在于人,每个常人。目睹的每桩愚行向着人心屈卑,女性角色话语中的自我物化,可怜的时代心理。妻夫木聪漩涡中央的爱憎入木三分,满岛光表演也尤厉害,两人冰冷的暴戾和践行的恶,是和直截点出的"阶级社会"平静、几乎理应的对峙。恶,怒,愚,小七演出了个系列
黑庆应黑得带感!
#SIFF2017#大银幕上看妻夫木聪完美的颜,所以看到前排有位男生,每当出现小七特写镜头或者单人镜头时,都会拿起手机默默拍时,是不是应该把他打死呢?
我就一个疑问:那个男的到底哪里迷人了是个女的都爱他??
感觉我有可能是第一个看到这个片子的中国人,极度地阴暗冷峻,加上Casino厅给力的空调,几乎是扶着墙走出影院的。画面相当克制的日式推理,却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人性最为黑暗的作品之一。
如果把愚蠢的人类的所有的行为都归为愚蠢的话也就没有什么讲述和记录的意义了。然而也只能如此活着,在愚蠢中做对自己最合理的选择和最精湛的演技。(光酱真人好美好可爱因为是首场舞台挨拶加一星w
至湊佳苗《告白》以來,這種人性扭曲病態癡線不正常中二病復仇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出現,說穿了這些作品都帶著同樣的價值觀,自私到極點,中學生水平的心理思維,但為何會大受歡迎?向井康介算是為這「類型」加入了階級意識,其空洞依然,如果電影拍得黑色喜劇一點,諷刺性強,會否來得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