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丹尼尔将扮演蒂姆·詹金,是两名南非白人中的一员。他们1978年因为参加非洲人民大会秘密反种族隔离行动而被视为恐怖分子并入狱,并策划越狱活动。
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演过《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又在另一部新作《逃离比勒陀利亚》中绽放风采。他主演的角色叫蒂姆·詹金,出身优秀家庭,却是一个不守本分的白人,至少在当时的南非政客眼中是这样。电影的地点便是在一个混乱,极不人道的南非,白人肆意屠杀着黑人,没完没了的种族冲突,黑人的抗争总受到镇压,白人军警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对手无寸铁的黑人开枪,包括小孩、妇女,老人。蒂姆·詹金愤怒当局的作风,他支持曼德拉这些为了自由而奋斗过的勇士,也立志做一个白人版的曼德拉,于是他参与了黑人的抗争阵营,很多白人都恨他,黑人却把他当成知心人,奋斗的目的就是建设一个没有种族歧视,能民主自由的南非。他和另一个白人同志斯蒂芬·李都加入了一个叫“非洲人国民大会”的组织,这组织在南非属于违禁组织,经常受到秘密警察的迫害和监视。他们在一次发传单的行动中,制造了爆炸,很快就被赶来的秘密警察包围,逮捕,立刻进行审判,押送到一个叫“比勒陀利亚”的白人监狱收押。
由于这所监狱关押了许多良心犯,监狱的规定也很严格,不能带笔,收音机,以及报纸,更不能互相讨论政治,这仿佛是南非是巴士底狱。不许带笔是怕这些人会写下什么记忆,不让听收音机和看报纸是害怕这些人会听到外界投身自由,反暴政、反独裁的呐喊,不让大家互相说话是害怕彼此宣传自由的理念,传播民主思想。当西方历史已经经过了废奴,恢复黑人自由,一个世纪后的南非,仍然是把黑人当做奴隶,想杀就杀,想虐待就虐待,白人仍然享受特权,黑人仍然被任人宰割。正是因为存在种族歧视,存在诸多不平等,才有像曼德拉这类民主铜像出现,越是苦难就越有良心的出现,曼德拉致力于化解种族间的矛盾,期望建设一个没有互相歧视和仇恨的南非社会,结果曼德拉被莫须有,逮捕,判刑,坐牢。曼德拉说过“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他还说“圣人其实也是罪人,只不过他会不断努力向善。”
电影中有一个坐牢的老前辈丹尼斯·戈尔德贝格,被判了60年,他准备把牢底坐穿,曾属于皇室成员,同样是看不惯白人对黑人的压迫,他选择和曼德拉做个为自由奋斗的同志,曾试图通过暴力革命来推翻南非的种族隔离政府,后来被捕,和曼德拉、席苏鲁一起被判刑。世界并没有安定下来,一些地方存在种族歧视和压迫,一些国度总有地域歧视和贫富排挤,一些则是直接戕害自己的同胞。残暴的统治者很恐怖,可那些助纣为虐的人更恐怖,也很可怜,可悲,恐怖到杀人取乐,可怜到活不下去,非得要做政客的工具,伤天害理才能养家糊口,这难道还不可悲。圣人从不要求给自己立贞节牌坊,流氓最喜欢被人歌颂和吹捧,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安全,有成就感,可以减轻担惊受怕的心理负担。圣人不搞偶像崇拜,宗教和政客却习惯这样,世界有三大衣冠禽兽,政客、财团、宗教,是活生生的吸血鬼。所谓自由,就是没有阶级的区别,没有特权的划分,没有肤色的对立,没有语言的自卑,没有文化的优越,一切都是建立于尊重和包容。
《逃离比勒陀利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丹尼尔·雷德克里夫扮演蒂姆·詹金,是两名南非白人中的一员。他们1978年因为参加非洲人民大会秘密反种族隔离行动而被视为恐怖分子入狱。蒂姆也凭借聪敏的头脑与坚强的意志化身“开锁匠”,最终逃出了比勒陀利亚监狱,继续自己的反种族歧视之路。
虽说为反种族歧视的传记电影,可影片主要聚焦策划越狱活动。片中对于种族歧视的描述篇幅不多,偶尔会用旁白去描述客观状况,反歧视并非是影片的主要聚焦,而是成为了蒂姆越狱继续自己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好在越狱的紧迫感十足,完全被带入其中。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它会那么轻易被弄丢的原因。这部电影想表达出这样的含义,片头蒂姆的一段旁白也让人大致了解了那一年代南非的历史状况,只不过影片抓的点不太一样。蛋妞的这一新作可谓是中规中矩。
导演: 弗朗西斯·安南
编剧: 弗朗西斯·安南、L·H·亚当斯、卡罗尔·格里菲思、蒂姆·詹金
主演: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伊恩·哈特、丹尼尔·韦伯、内森·佩吉
类型: 剧情、犯罪
制片国家: 英国、澳大利亚
语言: 英语
片长: 106分钟
我了解到这部电影是还是蛮有感触的,我的新年假期就在家对着四面墙一个多月。电影基于真实事件,剧情的叙述方式是平铺直叙的,在单线叙述的剧情里,可以很简单地把剧情讲完,大体像是南非的《肖申克的救赎》。正因如此,我将会以精讲的形式跟大家讲这部电影。
略让我失望的是,电影没有描写当时监狱内的真正生活场景,而且在逻辑上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存在些问题,但这又是真实事件让人无法挑刺。或许是生活往往比想象更不讲逻辑。在当时,蒂姆、史提芬和马克三人就以这种方式光明正大地走出戒备森严的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于1948年以法律的方式执行,直至1994年被正式废止。制度将所有南非人分为:“白人”、“黑人”、“有色人种”和“印度人”,并在他们的身份证上直接标明所属的人种。其中非白人会有一张通行证以供进出白人居住区时查验。且在当时,黑人不允许读大学或学习技术类知识。同样地,亚洲人也被归为“有色人种”,在生活和政治上同样受到限制。
如果能重来,他们仍然会毫不犹豫地放下宣传单装置,再一次任由宣传单漫天飞舞。当年的南非处于实施种族隔离制度的第30年,被法律赋予特权的白人享有体面的工作、惬意的生活、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和专用的乘车路线,而非白人——尤其是黑人却仅能蜗居在被划定的居住区,从事着低薪工作,其诉求被无视,生命被践踏,只能终日奔波劳碌。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越肤色种族的抗争反而愈演愈烈。虽然男主二人都出身于高知高地位家庭,生活无忧无虑,却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与南非政府的抗争中。
他们的行为,在白人眼中是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种族,于是二人分别被处以12年和8年的刑期。史提芬心有不甘,等囚车的时间里试图逃走,只收获一份毒打。
入狱后,男主两人进监狱的就想着要越狱,虽然监狱条件和大部分监狱电影相比起来要好不少,但对无罪之人的关押永远都是不公义的。
监狱老前辈丹尼斯被判60年有期徒刑,他了解这座监狱的一切,放风时向二人介绍:“墙有20英尺高,墙外是公共街道,墙底铺着带刺铁丝网,墙上装着从早开到晚的探照灯,岗哨里还有随身持枪的布尔人。”他看出男主二人想越狱的心思,虽不看好,但仍鼓励二人带着这个梦想活下去。(师爷推断,监狱曾经发生过越狱但没成功。)
丹尼斯走后,男三号马克向正在思考的两人走去,同时试图加入男主二人的行动。当初师爷看他这么积极的言行,以为马克是狱方派来的间谍,但没想到他是真的想逃出去。
他也指明了越狱的关键点——大门。
开门用什么?开门用钥匙。
怎么做钥匙,用木头做。
蒂姆仅凭每次目测的钥匙印象,夜以继日地画着木钥匙的设计图。并偷偷用了监狱工场的边角料做成了钥匙。蒂姆的目测建模为中心的独门技巧所塑造的紧张感不错,虽没有明显的反派在追击,但仍旧给观众带来一种紧绷感。
在偷材料的过程中,狱警门尼尔检查工场,他发现了男主的异常,特别仔细地检查他的水壶。
当“哈利波特”好不容易用手工的钥匙打开了对监室的门,却发现还有一道从外面打开的门。
这道从外面打开的门不仅没有钥匙,还没有对内的锁口。男主将目前的困难和另外两人说了,却没想到鼓舞了三人逃狱的愿望。蒂姆把门尼尔身上的钥匙全都做了出来。
师爷猜测,当时的钥匙样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这样男主才能把门尼尔身上一个监狱的钥匙都做出来。
电影的小高潮,在第100天终于来了。
在入狱100天时,蒂姆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用自制的监房外门钥匙进行实验。没想到因为用力过猛,钥匙断了一半在锁孔内,蒂姆拼命地把钥匙挖出来,但锁头却无法恢复原貌。
等到了门尼尔锁门时,或许在监狱里工作时间长了,又或是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加污点,关门时只用自己的钥匙将外门恢复原状。
我个人认为最惊险的一段是下面这一段:
蒂姆通过扫把和监狱工场的摇杆,做出一个有转轮轴承的伸展臂,加上末端的凹槽连接着外门的钥匙。在一个只有月光的夜晚,蒂姆借助床头的小窗悄悄进行实验。
越狱片总要出点小意外的。蒂姆怕什么来什么,由于用力过猛,钥匙掉到了地上。好巧不巧地似乎传来了狱警巡逻的声响,于是他打算用口香糖将钥匙捡回来。
当口香糖粘上钥匙时,师爷为蒂姆松了口气,但紧接着钥匙和口香糖掉到了地上。当口香糖黏在杆子上时,钥匙又掉了。看到这无人不为他捏把汗。
最后还是顺利地把钥匙捡了回去。
师爷想起读小学最怕的是晚上起来写作业,被家里人发现。为了不被发现,只能用微弱的手机亮光,在被子里写完作业。师爷被发现了也就一顿骂,但在电影里却不是那么简单,“哈利波特”要付出的是自由的代价。
“自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这也许就是它那么容易被抛弃。”
蒂姆的一次外出就医,发现了正在扩建的哨塔,越狱三人组便加快了计划。为了这次计划,他们为15道门配置了39把钥匙,经过无数次的冒险,确定了钥匙的对应和路线,还安排了一个临时藏匿点。蒂姆一行人计划邀请更多的战友一起走,但并非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他们的邀请。
和肖申克一样,在比勒陀利亚,有不少囚犯被“体制化”。相比我们想象中的监狱生活,在比勒陀利亚生活还是相对惬意的,甚至生活压力比外面的世界要小得多。囚犯们休息时能相互串门,能做运动,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并允许拥有一些工艺品。
但长期的关押已让他们与社会完全脱节,即使假释出去,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他们无法融入普通人的生活,最终只能选择自杀来了解自己内心的痛苦。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的他们也是一样,关得越久,越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除了这点,老前辈丹尼斯认为自己是良心犯,自己和曼德拉一起被审判,一起服刑,现在逃跑就是背叛了曾经的战友。
越狱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开始。三人组面对着15扇门,用偷配的39把钥匙,从牢房溜进走廊,下楼进入储藏室躲藏一阵,又穿过管理室,打开最后5道大门和5道电门,再穿过空旷的院子。
当他们跨过监狱的大门后,迅速地换上了备好的衣物,顺便和监狱外的狱警打了个招呼后,便直奔出租车。
越狱三人组特意选择了非白人才能乘坐的出租车,前往约翰内斯堡。他们感受着久违的阳光,风划过脸上的感受,不约而同地与牢中的战友们放声大笑。他们穿过城市、越过草原、跨过边界,途径莫桑比克等多国,最终到达伦敦,义无反顾地再次参加了ANC,继续反对种族隔离。
即使在前方等待着他们的,是那遥遥无期的流亡生活和南非历史上最大的搜捕行动。
文|师爷
首发于飞砂走奶——写饮 写食 写港剧 写模联 写评论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选择跟京沪影院复工后的第一部大片《侏罗纪世界3》同天上映,《天才计划》这计划,显然不够天才。但是,这部电影对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而言,依然可以堪称他「天才计划」的一环。
传记片捧人,多少影帝影后,都以此间出神入化的演技登顶。说得不那么功利的话,就是传记片对演员的诱惑,关乎在虚构光影里诠释虚构的真实人物,多的那一层拿捏,完全是富贵险中求的冒险。
丹尼尔在这十年里,已经挑战过好几部传记片。这次在《天才计划》里,他饰演蒂姆·詹金,曼德拉所在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的一员,为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而抗争。但在1978年,他与搭档史蒂芬一同被判入狱,于是他们在比勒陀利亚白人男子政治监狱,谋划出逃。
不难发现,这部传记片有两个关键加成,一是平权,二是越狱。前者是这些年尤为滚烫的正确题材,后者是长盛不衰的商业类型经典。三者糅在一起,雨露均沾地互补了一番,整体上却又难免小儿科了些。
电影把最大的篇幅托给了越狱,于是平权成为背景,立住主角社会价值的同时,无非把从法庭到监狱这一套体系里的白人,集体刻画成种族歧视的脸谱化反派,为越狱找一个最为合理的急迫借口。
这个过程中,一般传记片对原型的精妙还原,在这里失去了表现的篇幅。开篇街头执行任务的小打小闹,给予了主角有限的表现机会。而在最重头的越狱部分,角色之于原型的区分度失去了准头,甚至意义。
也就是说,《天才计划》在试图呈现一个新鲜的杂糅类型片时,没有办法全然发挥组合拳优势,而在牢狱生涯的404天里,蒂姆作为绝对主心骨,也愈发衬得其他成员没有清晰、必要的辅助功能。
于是,全片的精华落在了机械天才蒂姆如何在物资紧缺、监管严苛的狱中,制造打开重重大门的钥匙。诚然,每一次制作、试验、隐藏钥匙的循环推动了故事稳步前进,奈何过于重复的模式,难免会让见惯大场面的观众感到单调和小气。
可是全片看下来,最有记忆点,也最有戏剧张力的地方,全是蒂姆在一次次实施计划与遮掩失误时所带动的紧张气氛,那种不由自主的屏息凝神,是《天才计划》最可圈可点的地方。
而这一切,都被演员丹尼尔很好地承担起来了。七十年代的常见造型,厚卷头发、大胡子、宽眼镜,把他藏到书呆子气质里,他又匀出一些反叛和利落,好在不公的环境下随时反击。特别是那种从演员推及角色的专注,成全了观众的共情。
即便这部电影整体上还有许多遗憾,但对于丹尼尔来说,大男主的存在,还是让他过足了戏瘾,也让他在一个演员的全面修炼路上,再拿下不浅的获益。毕竟,他早就是那种可以扛戏的演员了。
事实上,这些年来,要说拼命,要说折腾,跟他同一层级的演员,或者说童星,大概没有谁能够超越得了他。
「哈利·波特」系列无与伦比的成功,让他在故事尚未终结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恐惧,对于形象、戏路被盖棺定论的恐惧,对于无法成为真正演员的恐惧。他是如此急切地要与哈利一角划清至少是表演上的界限,为此不惜打破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偶像光环。
2007年就是相当旗帜鲜明的一年。
1989年出生的他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里把初吻献给秋·张,转头就在《十二月男孩》中,把「长大成人」这动作贯彻得更为彻底。
两部电影,他都在演心有伤痕的孤儿。但对比哈利本身带有理想主义的正气与一点匠气,后一个角色「地图」,会对世态怀着更为混沌的认知。地图有孩童恶作剧式的裸露,有暗中抽烟,有初夜缱绻,有对爱的渴求、沮丧和惊恐,有一种人在成长,思想却跟不上身体的怅然。
而且,他有一个孩子王的身份,却不再是孩子群里的绝对主角,某种戏份让渡的自觉,也在屏蔽明星演员的属性。
丹尼尔透过这个角色,实现了他对哈利的第一次背反。被全球影迷投射角色感情的这位童星,体会到了做一个可以脆弱敏感、可以无伤大雅的叛逆男孩,能有多少不一样的快活。
电影其实是稍早之前拍的,这一年,他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抉择,那就是在带有禁忌色彩的舞台剧《恋马狂》中,全裸演出。伦敦舞台首秀就让噱头引领世人瞠目结舌,他与童年、少年,以及偶像身份彻底划清界限的快意,怕是远远高于外界揣测。
裸露是一道坎,许多演员视为对自身解放的标志,以及终将掌控自我身心的步骤。18岁的丹尼尔经过这番磨砺,似乎再也没有需要惶恐的物事,连同外界对他所谓外在相貌的嘲讽,都迅速四散。他的被迫成长,已经不必像电影里,需要伏地魔与食死徒的凶悍。
有一句古老的大俗话,「腐国男星三大宝,裸体、女装、扮基佬」。演员丹尼尔,任何一项都没落下。
「哈利·波特」系列完结两年后的2013年,他在第一部传记片《杀死汝爱》中,扮演大名鼎鼎的同志作家、诗人艾伦·金斯堡,与戴恩·德哈恩饰演的卢西安·卡尔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同性恋情,虽说整体风头被对方夺走,但对他而言,表明与主流、与偶像背离的决心更为凸显。
女装也有,譬如去年的《奇迹缔造者》第三季,他皮裤热舞的「妖艳」打扮,就依然很放飞。
之所以要强调「依然」,是因为这15年来,他都在以这样一种姿态,投身到演艺事业上。他很多作品的留言区,都有提他脱离哈利束缚的努力,诚然如此,但这也侧面反映了,他确实缺少几部热门好戏,甚至瞩目奖项,来宣示自己跟经典角色「分手的决心」。
纵观这些年的表演,他其实没有太多高分作品,但很显然,他对角色的渴求大于对成绩的追逐,这里头有一种非常激越的赤诚与拼劲,几乎是舍我其谁了。
《杀死汝爱》之前,有一部《黑衣女人》,才20出头的他已经演起一位4岁孩童的父亲,就跟《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最后那样,时间线迅速跳转。在这部恐怖片里,夜闯鬼屋,受尽惊吓只是发轫,一出沼泽深潜打捞尸体的戏,更是吃遍苦头。
折腾自己,成为他冲着好演员进军过程所理应经历的标准试炼。
演《复仇之角》,成为撒旦象征,不只意味着在万众唾弃的嫌疑杀人犯身份上,叠加邪性,而且与蛇为伍,也有种从哈利·波特拐向伏地魔的破局。这部电影让他感受了一通千夫所指与自指千夫的快意。再之后,往往是更惨烈的角色,会让他有更多记忆点。
到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他成了一名驼背小丑,在马戏团被拳打脚踢,百般羞辱。星味彻底散尽,由内到外的卑微总会在某一瞬间真实地令人心生怜惜。不过这也衬得后期角色的端方,少了那种竟可堪称亲和的低姿态吸引力,而复原回使劲但稍显笨拙的表演路数。
要到他这些年最好的电影《瑞士军刀男》,才猛然有了飞跃。那具多功能的奇幻尸体,被他从屁开始,低俗却意外有趣地累积出直钻心底的共情。因为他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让那种鸿蒙之初的纯真还阳了。简单到一往无前,纯粹得天理难容,叫人也被巨大的情感吞噬,在尘世落下几许怅惘。
这时候再回头看丹尼尔,会有一种错怪,也错过他太多的感觉。就是一路拼杀过来,他从对自己例行的贬损、折磨开始,逐渐以反差成就了电影质感的微妙提振。直至再糟糕的作品,他也可以是看点。
观众想看天选之子遍尝人间苦困,想看明星被修整,一点点隐秘的腌臜心态,也启动他对于跌堕的卖力,这么一种顺理成章的互相辉映,慢慢构成了演绎败者、小人物、边缘人的天然资格。所以《腰间持枪》的那种末流地位与颓唐心态,全都卡对了位,这电竞味十足的电影,也有了他作为游戏主角的荒唐况味和逆袭讽喻。
再回过来看《丛林》,单纯为一个角色挨饿瘦身,也不过是他对于成为演员这门必修课的又一个随堂考罢了。
艰难地从黄金牢笼中「越狱」的丹尼尔,果然跳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他的疯狂,对得上现实人生的隐秘百态,也对得上戏剧世界的狂野想象,到这一步,就不是各种导演愿意给他充足机会,而是他可以在千差万别的角色里,提炼出一些戏我不分的嬗变力量了。
对童星,甚至对演员而言,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个难以复制甚至超越的绝好示范了。
说真的 你们别老是每次看完电影就对比这个对比那个 能让你有代入感的电影说真的已经很不错了
喜欢站在上帝视角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 一定没有好下场 别做键盘侠
全程紧张的看完这出电影 特别是丢了钥匙在走廊那一段 心跳加速有没有。。。。。。。。。。。。。。。。。。。。。。。。。。。。。。。。。。。。。。。。。。。。。。。。。。。。。。。。。。。。。。。。。。。。。。。。。。。。。。。。。。。。。。。。。。。。。。
如今要拍一部优秀的越狱题材的影片,真的很有难度。 《肖申克的救赎》、《巴比龙》这些殿堂级影片的光辉仍未褪去,《囚室211》、《金蝉脱壳》这样的影片又层出不穷。 还有一个“小老弟”,从2005年越狱,到现在都没越完,今年据说又要越了。
观众们更是一个个深谙各类教科书级的越狱手法,对监狱的了解甚至超过了编剧。 面对百花齐放的越狱片,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逃离比勒陀利亚》没有着墨于监狱的残酷与黑暗;也没有试图探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而把重点放在了“越狱”的过程之中,用一道道大门的开启,来串接整个故事的走向。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情,请慎重浏览。) 故事讲述1973年的南非,通过种族隔离法律赋予白种人更多的权利,而有色人种沦为廉价劳动力。 黑人可以被随意枪杀,白人却在一旁喝酒享乐。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有志之士投入到反对种族隔离的斗争中。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饰演的蒂姆便是其中之一。 影片开始时,蒂姆因犯爆炸罪,被判入狱12年。蒂姆:我就是喷射了一下传单嘛
审判前,她的黑人女友冒死送来了钱。 按照1949年南非颁布的 《禁止跨族婚姻法》和《背德法》,二人的跨种族的恋爱行为会被限制与惩罚。 最后一次接吻后,蒂姆把现金放在雪茄管中,藏到了身体的不可描述部位。
这笔钱在入狱时居然没有被查出,而且在最后还帮了蒂姆的大忙。
由于主角光环太耀眼,蒂姆结识了牢头狱霸善良大叔。
得知原来监狱里也通过颜色来隔离犯人。
黑人兄弟在这里更是被侮辱和被损害。
善良大叔传授给蒂姆很多注意事项,还顺便帮他解决了体内藏有异物,导致行动不便的问题。
蒂姆决心越狱,和基友们在“赤诚相对”的时候,制定了方案:
原来蒂姆早就观察过,要想逃出监狱,需要打开十道大门。 哪十道大门呢? 刷片无数遍,刷到眼底出血后,我终于把这十道门给整理了出来。
下面我们按照蒂姆越狱的顺序来为大家盘点一下: 第十道门通常情况下都敞开着的监狱正门
第九道门 监狱内部的门,也是蒂姆最后将要面对的大门
第八道门 插到底才能打开的傲娇之门
第七道门 看起来无法用钥匙打开的电子门
第六、五、四、道门
第三道门
第二道门 囚室外门,无法从内部打开
第一道门 囚室内门
每道门需要不同的钥匙才能打开,那么如何才能搞到钥匙呢? 蒂姆给出自信的方案:制做木头钥匙。
他仔细的观察了钥匙结构, (对,就是用看的)
然后默画图纸,
利用在车间工作的机会,制作木质零部件。
终于!第一把钥匙就这样诞生了!
他又发明了远程开锁工具,解决了囚室外门不能从内部打开的问题。
所以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当然,越狱不是儿戏,期间也有很多波折。
但都被蒂姆一一化解。
门一道一道的被打开,门外就是自由。
但是最后一道门(第九道门),竟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
此时,颜值即正义的伦纳德想出了办法…… 三人终于离开了监狱,蒂姆拿出仿佛还带着身体余温的钱,上了黑人司机的出租车。
白人与黑人同坐一车,暗指种族隔离终将被打破。
蒂姆一行人辗转来到伦敦,继续未完成的事业。 完 本片豆瓣评分 7.7
IMDB评分 6.6
这个分数可谓非常不错了。 虽然IMDB的评分不够高,但应该是和观影人数(仅2578人)有关。毕竟是刚刚上映的影片,慢慢会有所攀升。(上周评分还是6.4)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在影片中实力演出,连续几部优秀的作品、已经让他摆脱了哈利·波特的影子。 《黑衣女人》(2012) IMDB评分 6.4
《复仇之角》(2013) IMDB评分 6.9
《瑞士军刀男》(2016)IMDB 评分 7.0 《腰间持枪》(2019) IMDB 评分 6.4 而值得一提的是扮演伦纳德的演员,不但是整部影片的颜值担当,更展现了精湛的演技。
由于名不见经传,不少观众以为他是人物本尊出演,但其实只是名字相同。 露脸不多,对人物的刻画却十分到位, 算是本片中的一个小惊喜。 题外话:1989年,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担任南非总统后,释放了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1993年12月,他废除了剥夺非白人参与政治权利的法规。对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一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没有他便没有后来的曼德拉。但人们更多的只是记住了曼德拉这个名字,而不知道德克勒克是谁。
谨以此影评,献给那些和蒂姆、德克勒克一样默默推动着历史车轮前行的人们。
如果喜欢,请随手关注我,或转发给和你一样热爱电影的朋友。
这个真能睡着,开门关门
又名:爱喘粗气的做钥匙小天才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因为年代问题所以越狱的手段非常初级,但电影节奏气氛还不错,能够挑起你紧张的神经!如果忽略这背后的一些真实历史政治方面的问题,纯当成一个部越狱惊悚片还算是可以的!另外丹尼尔一直尝试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不断地寻找突破,甚至扮演过“尸体”,但是这么多年了,可惜每个人看见他第一个反应还是“啊!这不是哈利波特嘛”
三星半,真阿兹卡班的囚徒
入狱前他们期望通过反抗获得种族平等取消自身的特权缔造一个光明的世界,因此忍受折磨和监禁,出狱后他们发现政治上种族平等了却带来了国家的贫穷混乱的现实,而人们已逐步忘记过往的屈辱,只关注现实的生存,那他们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刻钥成瘾”的构思算是别开生面,但悬念手法似乎出现了偏差:越狱之事,或者一蹴而就,或者屡败屡战,或者功败垂成。可不管哪种最好不要反复运用“好险!差点被狱警发现”……这种东西一次两次也就到头了,你用得太过频繁之后,故事情绪难免从真实事件转向戏剧操纵,削弱了反抗南非种族隔离的主题严肃感,使影片越来越像一部突出奇思惊悚的商业盗宝片。
越狱成功后,黑人女友因主角坐了9天牢,而主角一辈子没再见她。太真实了哈哈哈
《逃离比勒陀利亚》哈利小波特,感觉就像是长着胡子的侏儒(尤其图4)身高对演员的影响真的挺大
还没打开最后一道门就先来拥抱,是嫌命长吗?!
目测建模,转轮轴承,香口胶,揪小钉,实打实技术脱狱的紧张感塑造不错,就是哈利波特演技差了点
哈利波特与比勒陀利亚的囚徒
好久都没看过那么紧张刺激的电影了 全程连呼吸都不敢大声 可能是电影电视看坏了我的脑子 我一度以为越狱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看了这场虽然是越狱成功的电影之后 我开始知道什么叫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现在想到那些铁闸的声音还心有余悸。然而这电影的失败之处在于 电影的精髓全给了紧张越狱的窒息感 对于反隔离的描写几乎为零 主旨也就表达无门了。PS蛋妞他的绿眼睛明明很好看很有戏 他只不过是有点矮 大家都先入为主对他太严苛了 其实演得不赖。
哈利波特长不高了吗?只有生活在1978年的那个时代,才会没有监控,才有机会制作木头钥匙,才会走出来就是一条大街。#20200327
越狱题材下仍然是一个严肃的政治事实“政府正在一个接一个的摧毁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不作为就是同谋”,这句话太有当时的时代意义了
一直在做钥匙,从头到尾做钥匙
很精彩的越狱故事,为我之前写的越狱剧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看似很简单的处理,却处处牵动人心,丹尼尔总是接这些创意好到爆的片子,未来可期!
气氛有紧张到,最主要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哈利波特为了改变形象拓宽戏路真是和荒野猎人里的小李子有一拼了。剧本不错,从基督山到肖申克,越狱故事永远引人入胜。
这个越狱等级太初级,全片几乎都在打造钥匙,和试钥匙的过程占据大多数篇幅,期间增加了很多屏气凝神的气氛,最后的越狱实践把这种氛围烘托至最高,但后来细想也不过是那个年代能实现的计划,放现代天眼遍地,寸步难行啊
这部越狱片的剧情实在单薄,单薄到三个人只靠做几十把钥匙就完成了越狱,但出彩之处就是将这样单薄的剧情发挥到了极致,丝毫不拖泥带水,节奏把握的特别好,能让观众看的情绪紧张。但其实如果细品,就会觉得有点滑稽和夸张,得亏是在那个年代吧,如果是现在监控无处不在的时代,基本不可能如此轻易地越狱了。不过最后监狱长打开牢房没看到他们三的场面,还是大快人心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