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话剧味的电影
演员表演加分,袁泉好有文艺气质,整部电影比现在拍的垃圾要好看不知道多少倍。可惜脚本和编剧实在太low。导演我觉得一般,不熟,原谅我无知。……————……ddddddffffffd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Fgghhhjjj
2 ) 评
部分视听语言挺洋气的,王家卫式的风格,整体下来怎么就那么土呢。怪怪的味道。这种主旋律+两性关系+表现风格就是一个怪胎。
3 ) 蓝色爱情
因时间关系,花了两天才把《蓝色爱情》看完。
这部片子明显带有那个年代的文艺气息,用行为艺术这个(在当时)有点前卫的概念串联全片,舞台与生活交错剪辑、相互呼应,加上戏剧台词般的旁白,整体呈现出一种文学的美感。能想象到,如果那时的我看了这部片子,一定会非常非常喜欢。现在看,不考虑喜欢潘老师的情感加成,也能打四星。
有人说片中两人的感情生发得毫无来由,我却格外喜欢这种设计。如今的爱情电影,大抵是要做很多铺垫来努力解释两个陌生人究竟为何会爱上彼此,潜意识里大概是不相信还存在纯粹的喜爱与欣赏,跟油腻、心机、欺骗、撕逼毫无关联的所谓爱情。这部片子里,邰林与刘云对彼此的好感,哪怕只经历一夜的酝酿,我却觉得是真正爱情的萌芽。那种模糊的、不确定的甚至是毫无来由的爱,那种自然而然的对视、拥抱和接吻的冲动,都仿佛讲述着千丝万缕的线索,指引我们去追溯电影里没有讲出的故事,并最终为那份爱情涂上滤镜般的完美光彩。
看电影是因为喜欢潘粤明老师,中间却被袁泉老师美得移不开眼,不知这是不是她的颜值巅峰,但几乎是我近几年被演员的颜值撼动最深的一次了。电影里的潘粤明老师初看不过是个长得有点好看气质很干净的青年,但每次他跟袁泉老师在一起时却毫不逊色,可见他的颜值是融进骨子里的,不知不觉在心里扎根,继而无法自拔。最戳我的部分倒不是被广大P友津津乐道的“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虽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潘老师演得也很好,但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是街边初吻那段,他“海豚顶球”(P友形容,非常贴切了)的亲吻看起来那么单纯又充满爱意,其后从被动到主动,从说错话到不明就里的失落,一气呵成,两人的个性也在微妙的反应中展露无遗。
我认为邰林的塑造是成功的,潘老师在细微之处展现了人物的复杂、矛盾以及恰到好处的忧郁和神秘,赋予了人物独特的气质。明明已经过了做梦的年纪,却还是希望在20岁时遇见邰林那样的男孩,谈一场毫无来由却炙热忧郁的恋爱,这就是角色的魅力吧!
4 ) 《蓝色爱情》:诗意与先锋
我比较喜欢看美工出身的导演拍出的电影,大概都跟他们在绘画方面的特长有关,那些色彩的运用啊,镜头的组接啊,会格外的超凡脱俗。无论是抒情的风格,还是比较先锋的剪辑,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对艺术电影的向往,但又不至于让我迷失在过于感性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记得我高中时候,曾在自己的画板上写下过这么一句:我追求,一种真实自然而富于诗意的美。
并且自认为,是我个人最初,对于美的阐述,甚至是我一辈子应该坚持的方向。直到现在,我虽然历经曲折,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了又变,却依然认同这句话。
于是我重新把它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其实,我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过各种各样类型风格迥异的作品,好像我什么电影都乐意去看,一点也不挑食。但实际上,我总是在有意无意的寻找,渴望找到专署于我自己的,那一类“最符合我口味”的电影。
最近我似乎在“寻找”中有了一点点进展。
《蓝色爱情》,也是我大约五年前看过的电影,再翻出来时,我连基本的情节都快忘光了。老片重新看,是一个往事慢慢涌回脑海的过程,它让我渐渐记起了袁泉的模样,记起了潘粤明梳着中分的头发,颇文艺的气质。当然,还有里面的关键配角董勇,郭晓东,当时都还年轻。
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对于霍建起导演的作品,因为知之甚少而遗憾,近而渴望着更多的了解。以前,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才看了《那山那人那狗》。可惜修养太浅,对那种境界无法特别透彻的理解。所以我觉得现在看《蓝色爱情》,才算得上是我第一次接触霍建起的作品。
首先我觉得,影片取景自大连,结合片名的“蓝色”,就轻松的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在作者眼中,蓝,既是大连的颜色,也是爱情的基调。
海风,大桥,城市中的街巷和交通工具,一切都在这种诗意的氛围中发挥着魔力,一个悬念故事在其中舒缓的展开……
这简直是精准无误的契合了我对美好故事的所有的幻想。
更难得的是,影片就连收尾也作得如此完美。相较,我已经看过太多的国产电影,乃至许多所谓的进口大片,都会犯虎头蛇尾或者狗尾续貂的毛病。而《蓝色爱情》的结局是开放的,光明的,带着一抹淡淡的诙谐,把诗意延伸到了最后一秒。
我想说我太爱这种旷日持久的感受了。
《蓝色爱情》的持久,除了影片风格,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承载的内容之中。它不仅仅是流畅的讲述了一个充满荒诞巧合的故事,还探讨了一些比较深邃的问题。
影片中的邰林,男,26岁,未婚,身体健康。但他其实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他还不愿意去探究,哪怕是曾经幻想过要坚守一生的艺术信念,却在父亲的安排下轻易放弃了。
女主角刘云和他正好相反,她是个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话剧演员,表演和现实被她交织在一起,连她成长的悲剧都被用来丰富她的艺术经验。
这两个人的相遇,不像是对爱情的反复权衡,倒像是对人生方向的十万个问答题。这种手法在孟京辉的先锋话剧里常常被用到。还有那些得意于才思敏捷的编剧的,精致又耐人寻味的台词,值得被记录下来——
聪明人总是在进行艺术创作
而凡人则总是生活在别人的艺术创作中
这是一个连环套
从今以后 你就会常常对自己发问
我是不是又生活在别人的艺术过程之中
有谁会在今天 走进我的艺术过程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每一天都可以写进艺术史……
所有这一切都为影片增添了内涵,构成了影片独一无二的迷人气质。诗意而不矫揉造作,忧郁却不会让你感到疲惫。男主角的形象略微显出一丝颓废,细腻的融合进了淡蓝色的影像,又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迸发出他的激情和热烈。
总之,以我目前低劣的语文水平,也只能用“完美”来形容这部电影了。
5 ) 爱上了那个年代的爱情文艺片
最近追白夜追凶,中了潘老师的毒,连着看了两部他还在青葱岁月时候的电影,情不自禁和这个蓝色爱情。比起那部评分更高,塑造出大部分人初恋小白的情不自禁,这部蓝色爱情似乎更能让我沉迷。两部电影相似的地方有很多,男主都是警察,都对女主有所隐瞒。不同的是一个青涩一个痞坏。
影片的开头是潘粤明带着京腔的独白,小的时候看白蛇传就一直对他的声音印象深刻,认真而清亮,满满的少年气。潘老师的长相是那种文艺疏离的小生的模样,很像黄磊,只不过嘴角和下巴更加坚毅。是不是这个原因来找他演警察的还比较多。
袁泉真的惊为天人,那双大眼睛简直摄人心魄。气质出尘,她不适合烟尘气多的角色,她要么该在舞台上,远远的让灯光照着。要么出现在各种文艺的电影里,做一个缥缈美好如梦一样的女子。
就这样两个美好的人儿出演了这么一部极其贴切自身气质的文艺电影,只是看着两个人在一起就很美好了。情不自禁似乎有点把严肃的事情拍的过于儿戏,而这部蓝色爱情又感觉把算不了什么的东西拍的过于矫情,就像女主角一样,诗一样的追寻,捉摸不定的行为艺术,都让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现实的依托,不接地气但却在谈着一段接地气的恋爱,总是莫名的让我有违和感。
结局有点可笑,但是我还给了这部电影五星,不仅是为了两个人的颜值。只是在看的时候我觉得被导演带进了那个蓝色的剧情里,浓稠的、忧郁的、却有着致命吸引力让人不自觉深陷其中的蓝色里。
文艺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让你都看懂了,那就不是文艺了。
6 ) 蓝色一种
《蓝色爱情》的封皮和名字一样美丽。
学校小礼堂放胶片的时候没有去看,成了一辈子的遗憾。搜碟时撞见了,想也没想就买了下来。我生来对蓝色没有抵抗力,又何况有袁泉那样诱人的女孩子,一份double fresh的精神恋爱。
一个人黑着屋子看,蓝光令我有掉进水里的错觉。在信里写道:“我有了夏季消暑的新方法”,果真如此。早知道是部悬疑片,不可以违心的说它多么精彩,感觉上甚至有些稚嫩,透着浓浓的学院派理想主义情绪。查了导演的档案,居然还是张艺谋的同学,世道变了。但到底是学美术出身,色彩饱满得让人无话可说,黑的黑白的白,最可人那点喷薄欲出的红,是导演们都极偏爱的颜色。片尾有一段莫名其妙的镜头,至今也不确定它的涵义,但袁泉一袭白裙,撑着莉香那样的红伞,却是全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当爱情剥去一切行为和艺术的标榜,就该如此草长莺飞,邰林就因为这样才爱上刘云的吧:她是一个罩在任何表情下都生动的精灵,与其他无关。
邰林,真是一个爽朗的名字,这样的男人会永远都停留在26岁那样的年龄,有一些很帅的小动作和不太班驳的人生。在影片里,刑警的身份让他多了几笔粗重的线条,但仍脱不去轻飘飘的浪漫华饰。理论上,邰林和刘云并不是互相适合的恋人,但我宁愿相信世上还有一些地方容纳没有道理的感情。他们配合彼此成就一种戏剧化的结合,无论是否牵扯到任何世俗的标准,至少,在旁观者看来,相爱可以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巧合。蓝色给了我启发,若你已经安排了自己的出场,何妨任另一个人用他(她)的方式去附和?我对案件侦破并无兴趣,只关心邰林和刘云如何找到各自的方式。
片中的城市是大连,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气息。三年前曾赤脚走过的滨海路多了几分热闹,但石子海滩仍然有北方式的豁然与冷峻。有轨电车和装着大玻璃的石头窗户会令小资情调蠢蠢欲动,实在是一个让人想柏拉图一把的地方,虚虚实实,自有伯仲。
无论如何,感觉到了。很唯心的感触一下,蓝色沉进心底,爱情浮出水面,呼吸。
2003-07-29
一个关于爱和寻找的故事,这种类型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风行,现在好像销声匿迹了。导演一定很喜欢大海,片中不少镜头拍得很漂亮,都在海边,听不到海浪的声音,只是笼罩着淡蓝色的薄雾,一篇寂静。片中那些特别酸的对白还是更适合出现在话剧里,因为并不是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以刑警的名义是啥。。。?
袁泉的大黑眸子和大长腿,真的太动人了。有传统故事片的味道,又穿插舞台剧艺术情节,其实觉得话剧的部分有点硬,但也算一种尝试。
潘粤明的样子就是喜欢的男生理想的模样。
那时候的文艺青年。年纪大了看更有感触。我早想通了,行为艺术这玩意儿一定会走向反社会的路。潘粤明的形象十几年都没怎么变过。”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做刑警。“
2000年是什么时代?一个追求美与爱,呼唤自由、探寻真理的年代,人们或许还能从残酷生存中,生发出诗意与激情,即使不及八九十年代,可寥寥火星仍让人身处现世,无比怀念。
卧槽两个人盛世美颜!👼好怀念那时的中国文艺:不装逼,真艺术,不乏大胆前卫的尝试,清澈真诚纯粹而认真,对美学有品位不俗且执着开放的追求。我总觉得那年代摇镜布景灯光念白是非常特别的,有点儿像《那时花开》,辨识度极高,有中国那年代的味道,而且常常非常北京。这让我怀念。
奇怪我怎么会喜欢潘粤明。。。
带着袁老师潘老师双重滤镜看的,溢出屏幕的美,这俩根本不需要滤镜!这俩还神奇地都在2017年重回大众视野!
2001.9.15 cctv6
胶原蛋白 颜值巅峰的二位
青春与爱情
袁泉和潘粤明的组合恐怕是目前好感度最高的演员了
多给的星给两位的颜值,都太美啦!两位的激情戏都很文艺,他两搂搂抱抱亲亲都美如画~~看这片子我起码看了片长2-3倍时间,因为截图。最后HE。邰林与年轻关宏峰兼容性:1.“我这辈子不谈恋爱,下辈子不当刑警”2.有段亲热时,女主关灯,邰林开灯,女主关灯,邰林开灯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不停地吐槽国产电影,但其实作为中国人,只有国产电影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和接近的。剧情合格,台词有些部分就像电影中刘芸的内心独白,有话剧的一股不自在,但每个场景都是我们容易熟悉的。那个时候的袁泉,真是好看,潘粤明和董洁分了,还好袁泉夏雨还在一起。
袁泉在里面的装束让我想到《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小女孩。
“咱两好不容易认识,我26岁,身体健康,未婚。”浪漫得一塌糊涂,她的出现,使我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看他们俩亲吻竟不知该羡慕谁
这片是为袁泉单独打造的吧?!一直觉得袁泉似乎没有很好地在戏剧和电影演员之间切换身份,分寸把握地不太好,所以在电影里她总是显得很drama。然而这片导演直接让她在电影里演舞台剧惹!好适合她!
2000年26岁的帅气的潘大胆,漂亮的源泉,虽然两人都很年轻,可是那满满的文艺气息,结局还好没有让人太过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