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濮存昕的电影,认识弘一法师》
2 ) 大师靠的是造化,不是修炼。
就弘一法师之成就,实非一般人可以抵达。非大师无以修。我辈俗人即使强求一辈子,也未必可。即使抛弃一切地义无返顾,劈荆斩棘或披星戴月,任由千年造化,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拼搏也只是枉然。
蒿草何以成瑰卉?认命吧!人生来就是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大师生来就是大师,和俗人是有区别的。我不是说宿命论,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确实有些不可同论的地方。有些人天生是政治家的胚子,有些人则是企业家的模子。
很多朋友觉得我说得偏激,以为有志者事竟成。人的性能生来俱等,只看的是后天的修行。岂不知成就一番事业除了顽强的意志外,尚需天赋性情的造化。这些是事业根本方向的指导,有了这个指导的基础方能一路到底。大师的靠得也是造化,无造化不成大事。弘一法师出家前之造诣已是我辈所不及,其造化之功业已登峰造极,出家只是登峰造极的更上一层楼。南山律宗的修持是为佛教之最艰,惟独是大师方可。非大师无以修。
是的,不要以为自己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不要以为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就可以找到新生。某些事情上,我们走的越远,就陷得越深,离我们的初衷和目标也越来越远。
想做大师,先问问自己有没有那个造化。我还想说那句老话:要知道自己是谁,更要知道自己不是谁。
3 ) 怀李氏叔同先生
大约是五年前,那是二零一一年的晚秋,一层秋雨一层凉,那天狂风大作,雨下的格外大。第二天是国庆节,没有意外的,选修课缺少了很多人。教学论热点问题研究与教学问题实训,这就是我们选修课的名字,很长,即使是选修课期间也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整的说出它。
铃声起,老师进,一如他的意料之中,遂决定放电影以化解尴尬。当时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没有听清电影名字。只记得开头:风乍起,吹起斑驳书影;鞭扬起,陀螺不停转。满清装饰,天津口音,留学日本,虎跑断食,皈依佛门,闭门修律,终成大师。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对这部电影模糊的印象,后来得知,这部电影叫《一轮明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大概是先生幼时最早的佛学启蒙,及至青年,满腹经纶,壮志在胸,奈何清廷腐朽,割弃台湾失去民心,割地赔款亡国大祸。刚一踏上人生的旅途,满眼看到的尽是苦难。经此国难,也曾杜绝仕进之心官宦之途,列身票友出入梨园,以此消磨青春时光。南下上海,历经西学,尤喜法学,经世致用。亲母长辞,送母归家;母虽侧室,但为生母,秉性刚烈,仍进正门。以身作则,新式葬礼。作《梦》以缅怀至亲: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东游日本,书画音乐,凡其事者,皆有大成。创春柳社,开通民智,鼓舞精神;国内水灾,赈灾义演,排《茶花女》。宣统三年,携日妻归,以其所学,成《满江红》。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不负是男儿,头颅好;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离沪进入浙江一师,毕生所学教书育人,奈何官宦教育体制,游离山水田园之间。“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遂入虎跑寺断食禅修,前后廿一日作断食日志,终寻到羽化空灵心境。民国七年,虎跑禅寺,剃度为僧,皈依佛门,法名演音,法号弘一。长途跋涉,师从寂山,酷戒灭障,闭门修律,悉心竭诚,誓永弘道。南山律宗,一言一行,皆是戒律,既为禅修,故应守之。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闭门四年,终成书稿,致力之坚,用思之密,望其项背,何其悠远。民国甲子,随印光修,感悟惜福,以佛救国,以经救民,因果之法,救国急务。民国己巳,居太虚所,成《三宝歌》,殊途同归。步履之间,游历有方,战火纷飞,心系百姓。律宗之道,非在于受,而在长持,此为长久之道。民国壬午,悲欣交集,常怀佛心,直至圆寂。
先生前半生,引西方油画、钢琴、话剧于国内,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先生皈依佛门后,心之所向,皆为释迦,戒律持之,向苍生。“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正如这诗词,尽数了先生一生。
我辈惶恐,受此福泽,既无战乱,也无灾祸,尚难静心,与先生比,惭愧惭愧,谨以此文以静吾心,时甲午年七月初十。
4 ) 我用我的夜来祭奠一轮明月
夜很深了,四野很静了,当所有的空间只留给了一个人,我独自品味一部有关弘一法师的电影----《一轮明月》。看着看着,整颗心都很沉重。
在中国历史上,李叔同是我最喜欢最欣赏最敬重的一位大师,虽算不得文人,但我总是喜欢把他当成半个文人,大概那性情与文人太相似了。
电影里的李叔同是爱心大使濮存昕主演的,表演还能令人满意。我实在也无必要吹毛求疵了。
李叔同,一个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文艺大师。是小三郎,是风流才子,曾经“二十文章惊海内”,曾经“天涯五友”撼申城,曾经赢得“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总总,就是做留学生也风光无限,作教员亦受众人敬重。最是那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把他推向了极致。然叔同仍不快活,他决意出家做和尚。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夫妻分别的场面,叔同要获得什么必定要放弃什么,我想这其中的抉择是很难的也是很痛苦的。叔同的心里必做了一场艰难的斗争。也罢,既要做个和尚就要来个彻底,从此我不再是你的叔同,你就管我叫弘一了,从此我们也不要再相见了,你回你的日本,我做我的中国和尚,再见就是陌生人了。我们就以西湖为证吧,而后,你坐你的船我乘我的舟背向起行,再没有交点了。你问我爱是什么,我说爱是慈悲,我用我的慈悲来渡完我们余生的爱。
和尚,清贫是必须的,艰苦也是不可或缺的。我既已出家,又决意一心钻研律宗,今后也就不怕孤寂了。清清静静闭关四年,我四年不出,我只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修律宗,偶尔听听自然之音,偶尔喂喂窗前的小鸟,虽苦亦能苦中作乐,好不惬意。
当慕访印光法师是,法师说要惜福啊!大师何尝不是一生惜福呢,一瓢一钵一杖足矣,行走天下,布道四方,朋友有识之士虽有所助亦皆赠人矣,大师之品行为众人楷模。此皆赖于惜福。
想想大师一生,忠孝悲悯,对国有无限的爱,此忠也:对母亲有无边的爱,此孝也;对芸芸众生有无疆的爱,此悲悯也。此至忠至孝至悲悯之人,前无古人,今亦无人。
大师,确是天上的一轮明月,普照大地,普渡众生。
我用今无限静的夜来怀念弘一法师,来祭奠一轮明月。
2007年8月24日
5 ) 可惜了这好题材!
看完以后,就像一个嗝总没打出来,太憋得上了。为这我去百度百科看了一下陈家林的简介,原来这位先生一直是拍主旋律的电视剧呀,怪不得......而且他也没有什么好的电影作品,这也就难怪了。所以我更感到可惜,可惜了这么个好题材。
陈导的手法在七、八十年代可能也还算好的,平铺直叙,把人物的生平事件罗列出来就行了。可是真不知是他不愿学习现代的电影知识,还是他从不看现代的好电影,一件事一个人可以让观众感受的感情,得到的感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是更激荡的,何况是弘一法师呢,这么个传奇人物被陈导就这么简单的说完了,于是,这部片子也就完了,可惜!其实,不管是情节的安排还是电影画面的美感,有太多文章可做。哪怕,他就只捉住李叔同的一件小事的都是可以由此而勾出我们的眼泪,或给我们以生命的警示。哎,悲哀!我替弘一法师悲哀!
我不太懂电影,但是我找出几处这部电影中让我耿耿于怀的地方,不知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教。
比如说,李叔同的幼时,那几句“来镖了”有意思吗?倒时画面挺漂亮,而且,这么漂亮的画面后面再也没有了。大娘、二娘的出场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主人公自己的解说词里已经有了这个介绍,又何必在这多浪费无谓的镜头给她们,还是很缓慢的节奏,好像预示的要发生什么似的,可是我们什么也没等到。
再如,父亲的去世如何使其母含辛茹苦的带他,儿时,他如何“理解荣华尽头是悲哀的意思。”这都是可圈可点的,而且还可以和后来的出家形成呼应,可是他只给安排了个见洋人的大家族场面。青年时,和京剧名伶杨翠喜的交往,没有任何动人之处,我连那女演员长什么样还没看清,她就“在津门舞台上消失了”。还有,后来上海的诗妓李平香,她为什出场我更没看明白,几乎和李叔同还没交往就一个背影OVER了,这么没戏,她还出来干嘛,我真替她难过,导演,您让她来干什么呢?露脸也得给足机会呀,导演!还有,李叔同母亲的葬礼,本来是件即破除封建迷信又很凄婉的情节,也因他对三娘要求“叔同啊,我死后,你把这首歌也给我唱一遍,行吗?”而不置可否而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又如,在电影27分钟时,给了一个看日本演艺的场面,难道是因为那个蹩脚的男声引出了李叔同的演艺天赋吗?给了半分多钟的时间啊,浪费镜头呀。
然后,作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导演给出的《茶花女》的场景和对白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一丝也看不出李叔同在其中的“善演艺”之特点,关键,我实在看不出濮存昕的演技有什么,奥,我真悲哀!我连电影里那个清政府老头子都不如,他还看濮兄演《茶花女》看的眼睛发亮的说“好啊”。“阿尔玛,你完全听懂了吗”,奥,天呐,我实在没看懂你演的有什么好。从这段中,更看不到“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而且,这事还穿插了与他后来的日本妻子交往及画人体模特的事,于是,我们平静的看完他画裸体和他演茶花女。并在电影中我们竟也无缘见到李叔同的第一张裸体画。
电影中展示的他在浙江一师教授图画课时,除了用了人体模特,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显示对丰子恺等未来的这些艺术家的成长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和修养上的引导。这也是多可惜的损失。而,见学生第一面时刘质平问出的“他头一天来就知道学生的名字”,我也奇怪,是呀,为什么?导演!而且,这能证明什么呢?导演!
更有,李叔同为什么就要出家呢?难道就为看了那本断食的书,断食之后忽然感悟出家了?
再有,他的妻子隐隐约约在剧中出现几次,可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眼神和语言上的关系,也没有任何交代就拖着个孩子消失了,知道李叔同不赞同这门婚事,可也不能就这么随意的把人灭掉吧!
算了,算了,太多了,就这样吧,强烈建议重拍!!!!!!!
不过,其中一句话,我得叫好,是夏丏尊先生说的一句话,“一加课,就来挤美术、音乐,教育当局这帮管坯们狗屁都不懂,从来没拿美育当回事!”鼓掌!
6 ) 一轮明月耀天心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一轮明月》
濮存昕饰演的李叔同也就是当年的弘一法师,出身富商家庭,留学日本,带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却想不到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并不被封建的中国人所接受,为了拯救中国,李叔同想尽办法,最终走上归依之路,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李叔同本可以做一个不羁的浪子,继承家业游离于山水之间,过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他没有。他是那个时代的积极分子,作诗作曲演话剧,正是他的满腔热血,成就了一代学者李叔同,从此有了一首萦绕在每一个人心间,令人销魂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清新脱俗的歌词似乎注定了他不是个平凡的人,注定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碌碌终老。
他有一个发妻,还有个儿子,但是接受新思想的李叔同怎么会满足于媒妁之言呢,在日本留学时他结实了他的第二个妻子,在他打算把一生的爱全部与她同享的时候,他却削发出家了,爱妻在寺庙门口苦苦挽留,任凭他心如刀绞也不肯给她留下一丝一毫的希望,后来,两人各自乘着一叶扁舟,西湖本是醉人销魂的地方,如今却像一道鸿沟相隔在凡夫与圣人之间,日本妻子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爱是什么?”弘一法师回答:“爱,即是慈悲。”就像李叔同说,当看到她,就好像等了她几万年,拥抱了她几万年,你我的相遇是前世缘,如今,缘分已尽。不是缘分已尽,而是他看破了红尘,苦苦追求的到头来不过如此,终归带走的不是这些身外之物,所以,弘一法师选择了出家,修身养性、使灵魂得到永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境界……
那一轮明月,在弘一法师的心间,同样,也照亮我们的灵魂。
由厦门下岗女工自筹800万拍摄,获夏衍文学剧本奖,华表奖。
一事无成人将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出仕或是隐于市
很多年前对这部影片的印象停在了湖中
一部四平八稳的传记片 与主人公为人倒也契合 濮存昕表演+1
师父,如何才能救国?
关于善与坚持。。。。
人物传记电影,比文字的记录更加形象
不能对这种片子要求太高
是含着眼泪看的,那个音乐做的真好,法师晚年在福建度过,是福建之幸
泪点很奇怪,最后一幕听见母亲叫唤“三郎,回家吃饭了”,眼泪就掉下来。
当年在CCTV6看的。我的确对那个时代有迷恋,觉得但凡是讲述那个时代的,就是好的。
一轮明月耀天心。明月指的是白色的性光,天心是眉心部位。修到这个级层的,定力可见一斑,不过最高等级的据说是看到金色太阳。
不是部好电影,星给科普价值。「不说,让空气里的风,草丛里的虫,和树上的蝉,说给你们听吧」
受益受益。
终究是党国治下的电影呀,末尾只说“念佛不忘救国”,却忽略了大师还说过“救国必须念佛”。
让我数次流泪了。。。。。如此好片~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数奇珍供世眼 一轮明月耀天心
濮存昕跟佛教好有缘啊,已经两部了
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 很是难得 由猛烈的太阳变成柔和的明月 弘一大师前半辈子观念自由开放 洋溢着青春的激情 后半辈子四大皆空 心空祥静 是追求也好 是坚持也好 是脱俗也好 是逃避也好 都不重要 因为这一切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阔的胸怀 还记得 面对这样的转变 弘一大师自己只用了四个字来解释 人世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