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牛
  • 光速
  • 金鹰
  • 新浪
  • 猜你喜欢

     剧照

    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2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3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4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5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6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3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4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5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6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7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8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19罗斯玛丽的婴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1 12:43

    详细剧情

    凯(约翰·卡萨维兹 John Cassavetes 饰)有着一个外表单薄脆弱的妻子罗斯玛丽(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自从他们搬到新公寓后,凯就和邻居一对老夫妇相谈甚欢。而罗斯玛丽却并不特别喜欢这对邻居,令她感到不适的,还有接下来的一连串怪事。   罗斯玛丽看 到了自杀的女人,在日渐诡异的生活气氛下,她还做着毛骨悚然的梦。梦中,有一个长毛怪物侵犯自己,罗斯玛丽从噩梦中醒来不久,竟得知自己已有身孕的消息。邻居老太前来照顾罗斯玛丽和腹中婴儿,然而,罗斯玛丽却渐渐怀疑,一切的古怪事情,都来自于这个表面和善慈祥的邻居,甚至还有自己的丈夫!他们正在合谋计算罗斯玛丽的婴孩。到底是罗斯玛丽的幻觉还是确有其事?当她看到出生的婴儿眼中竟无瞳孔时,罗斯玛丽知道,魔鬼的气息近在眼前。

     长篇影评

     1 ) 节奏大师

           对罗曼波兰斯基的才华,向来都不要吝惜我们的夸奖,他永远是讲故事的好手。在影片中波兰斯基用比十月怀胎还要略长的时间标度了希区柯克那个炸弹理论。一开始就巧妙的给予暗示,营造出恐怖不安的基调,然后耐心的做着铺垫,从容不迫的展开情节,不可逆转的一步步走向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片中没有什么吓人的画面,但恐怖压抑的气氛呼之欲出,那对老夫妻絮絮叨叨热心过度,看上去确让人觉得有问题,女主角也觉察出什么,但丈夫始终在中和这种疑虑的氛围。仔细一想又似乎说的过去,挺生活化的,没有什么太出格的。我们所有怀疑的基点本身也不是确切的,它可能是一场梦而已。一切似乎都可以退回去。导演就是这样把情节和气氛都处理的举重若轻,那颗“炸弹”在不在桌子底下我们都不清楚,但我们却要时时刻刻提防着可能的爆炸。一度我也以为故事会有些转机,女主角可能是精神分裂,但事实证明我错了,那不过是导演的把戏而已,波兰斯基决不会那么庸俗,他是勇敢无畏的,他最终让故事不可逆转的走下去了,这样的充满邪气的情节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惊世骇俗的。看完电影我查了一些资料,原来原著中女主角在最后选择了跳楼以身正法,显然导演让故事走得更远,女主角对孩子的接受暗示着她向邪恶的妥协,影片随之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现实中的波兰斯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这部影片,他怀孕的妻子连同肚子里的孩子被邪教组织杀害,波兰斯基幸运的躲过一劫。看来这部经典给导演带来了许多,也让他失去了许多,那些涉及到宗教的更多背景我难以妄加评论,只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随便敲了些字,算是我对这部电影和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种尊敬吧

     2 ) 女人:被人利用的工具?

    这是一部很另类的恐怖片,没有肆意的血浆喷溅,没有腐臭烂皮的妖怪特写,没有刻意的用背景音乐营造气氛,甚至连尖叫声都不多。但是如果对剧情细细品味,难免会有细思极恐之感。许多人从宗教入手,从信仰与邪教的角度来对该片进行解析。我想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女人/妻子/母亲,讨论下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理解。(注意:以下有剧透)

    女主颜值高,身材好,能把新家布置得妥妥当当,聪明贤惠,听老公的话,能说出诸如'Let's have sex'的撩人之话,甚至在什么时候要孩子要多少孩子这个问题上,也是丈夫说了算,这应该是诸多男人心中完美的老婆形象吧。细细想来,女主整天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能与这个社会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为了家庭做出了巨大牺牲。可悲的是,在电影临近结尾时,女主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老公为了赢得事业上的一次绝佳机会,出卖了自己的妻子,将她的子宫献于撒旦,让妻子诞下撒旦之子。而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热心的邻居、医生等人,竟都是设局之人。女主在怀胎时表现的歇斯底里,我觉得来自于其护仔本能。也是这个本能,让她无力向诞下的撒旦之子挥下匕首。对于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妻子/母亲,在这一干人眼中竟只是一个工具--一个生孩子的机器,在诞下魔婴后,她被彻彻底底地抛弃,甚至当她举起手中的匕首准备反抗时,众人也是冷漠相迎,无动于衷。电影的最后一幕,视角慢慢地从发生了如此荒诞之事的房间的窗户移开,放大,最后定格在一个远景镜头当中:一栋普通居民楼的几十户人家的窗户展现在观众眼前,似乎是在暗示诸如女主的遭遇也许此时此刻正在千家万户中上演。导演不慌不忙地颇为冷酷地展示了世俗社会中一些女性所遭受到的欺瞒与无情利用,这是让我观影时觉得头皮发麻,内心沉重的一个地方。

     3 ) 全天下可怜家庭主妇的缩影

    《罗斯玛丽的婴儿》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经典的宗教恐怖片来看待的。但就我看来,这部电影除了宗教意味外,在电影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却具有很强的双重性,让其在宗教意味之外,同时也是一部反映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再常见的普通家庭主妇的悲惨生活遭遇的家庭伦理电影。

    在这部电影的表层关系中,rosemary有着一个外表老实,贴心如意的丈夫,然而他实则却是个没有主见,为了个人利益可以完全出卖自己妻子,并伙同其他人千方百计愚弄自己妻子的废物男人;rosemary关系最近的两个邻居是一对表面上热情友善又非常好客,实则把rosemary作为物色好的猎物用尽手段抢夺rosemary的子宫去孕育撒旦之子的,心机城府极深的老年夫妇;而这对老年夫妇更是带来了一群表面对rosemary嘘寒问暖关心照顾,实则对rosemary进行全天候监控控制的老年人。

    在电影表层叙述的宗教关系背景下,这些人都因为共同的宗教而盘踞在rosemary的周围。一个个都沆瀣一气,被蒙在鼓里的,只有越来越孱弱的rosemary,以至于最后生下的孩子的被生生夺走。

    然而,如果跳脱出宗教的背景,本片所有的人物动机和关系却完全可以跟日常生活对上号,那对邻家心机夫妇俨然就是家庭剧里最常见的心机公婆的样子;而不请自来的那群老年邪教分子也分明跟生活中许多招人烦的七大姑八大叔类似。

    如果以这样的人物关系重新梳理本片的剧情,那就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丈夫,在专制跋扈的公婆的设计下,伙同一群心机深重的七姑八叔,一起合伙儿算计了一个愚蠢又软弱的女人的肚子。

    个人觉得在把故事背景全部放置在普通生活背景下,本片的恐怖指数远比挂靠在宗教背景下的解读要更瘆人的多,因为这样的故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论是在各类家庭伦理大戏,抑或是各种法制节目中,类似rosemary这种被公婆家骗了肚子生了娃后又被一脚踹开的故事,比比皆是。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但却都有着这样相似的故事发展模式。其中的女性们,有据理力争的,有哭天抢地的,也有麻木不以为意的。

    个人觉得其实比起用宗教背景来衬托恐怖来,将其放置在现实背景下,恐怕还要更加让人浑身发冷一些。

    除了一种配角实在是太具有现实代表性外,女主角rosemary本人也非常具有普适代表性。像rosemary这种涉世未深,没什么心机,又全心全意爱着相信着自己丈夫的女人,在现实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如若得遇良人,自然是郎情妾意恩爱绵绵,但同样也有很大的概率会遇人不淑,所托非人,于是像rosemary这般被婆家合起伙儿来愚弄算计也是常事。

    在观看本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家庭主妇的形象,她们因为婚姻,因为孕育,而渐渐断掉了自己与其他人的社交与联系,不知道不觉中,被家庭和孩子将自己与外界包围隔离了起来,于是她们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权,迷失在自己铸造的四面围墙内,并最终失去了自我。

    当在几十年后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很惊讶于导演波兰斯基竟然在几十年前就精准的捕捉到了当代已婚育妇女的生存遭遇,全片没有一个恐怖镜头,全部日常生活场景,却比当下我朝热播的任何一部家庭伦理剧都剖析的深刻和鲜血淋漓。

    当然,在国外这样的宗教氛围下,本片的理解还是更趋向于其宗教背景,更别提之后波兰斯基一家惨遭邪教徒血洗的人间惨剧,都让本片在电影之外更增加了许多可供解读的角度。但作为成长的世俗国家的我们,rosemary's baby给我的更多的还是对于一些已婚已育妇女们的深切同情。

     4 ) 终究是母亲

        很经典的片子,一直在找DVD、网上资源,但总是找不到,或者下载了种子,却没有速度。后来在图书馆看到了小说,借到家只用了一天就读完了,写得真是精彩,虽然对读翻译作品总有一些不舒服,认为文字经过翻译,就完全是另一部文章了。但罗斯玛丽的婴儿这部书的故事,却讲得很完美。宗教上的隐喻,虽然对我来说并不十分理解,但情节上的悬念丛生、丝丝入扣还是颇能吸引人,而对人的描写,更能打破文化上的隔阂,让人感同身受。

        今天在PPS上,偶然搜到了本片,译名《失婴记》,港台味儿颇浓。想到早期老电影的那些译名,都很值得回味,像魂断蓝桥、鸳梦重温、深闺疑云、鹿苑长春、青山翠谷、关山飞度这些四字片名,听起来都意味深长富有诗意,而那些三个字的蝴蝶梦之类更是浪漫至极。现在看来,失婴记这个片名也很值得玩味,看过影片的观众,对其中“失”的理解肯定会相当不同。而“失婴记”这样的记字标题也很有中国古代公案传奇的特色,失婴又是公案中比较经典的故事桥段,对应着电影中的宗教主题,却也有些禅味蕴含在三个字中,很有意思。

        电影中的宗教含义,也是片子最大的恐怖出发点。相比于如今斯蒂芬金的神秘力量,宗教的真实感不言而喻。恐怕这本书如此受西方人推崇,也是缘于他们对宗教题材的超然兴趣和亲切。而在故事中如果只谈宗教,不但显得乏味,也会过于严肃,于是这里很聪明的引进了——巫术——这一同样很吸引人的概念。如果说对上帝的崇拜称之为信仰,那么巫术可以说就是对撒旦的崇拜,而它的力量不会比信仰更弱,所以才会有罗斯玛丽的遭遇,更何况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上帝已死”字样,同样昭示着故事的结局。

        抛开宗教的母题不谈,作为电影史上最吓人的恐怖片,罗斯玛丽的婴儿当之无愧。即使如我一般对宗教不了解,也依然能够享受到观看恐怖片的胆颤快感。而对宗教一窍不通,想来也恰恰是看这部片的优势。如果不熟悉宗教,往往会对宗教符号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无论是慈祥平静的佛像,还是十字架上痛苦的耶稣,都会给人一种悚然的感受。而之所以说罗斯玛丽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宗教带来的恐怖,还是因为它让看过书,并且了解故事的观众一样会感到恐惧。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相当大的尊重了原著,但通过波兰斯基运用希区柯克式的方式完全再现剧情,反而更加重了故事的恐怖气氛,这是很多改编作品难以达到的。尤其是电影前部的冷静叙事风格,让人不感觉是在看恐怖片,却由于人物之间的互动,又让人不知所以的感到了压抑。

        这里说到压抑的观看感受,罗斯玛丽的婴儿确实手法高超。在恐怖片中营造恐惧的方式,无外乎一般好莱坞恐怖片的血肉横飞,或者高明点的日式心理惊悚。而罗斯玛丽的婴儿有着比一般恐怖片更高深的主题,在表现上也同样摒弃了传统的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抽丝剥茧般的讲故事,紧紧抓住悬疑大做文章。从开始的少女之死,到最后的信徒聚会,整部影片都在异常冷静的讲述,即使罗斯玛丽出逃这样的火爆场面也在分娩之后迅速冷却下来。但片子并不闷,就是因为人物的关系在不断变化,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一步步把故事印象最后的高潮,看得观众心惊肉跳。

        开端的少女之死,带来第一次悬念,而恐怖的少女死亡并未进行过度渲染,如果不晕血,观众根本不会在这里感到恐惧。但疑问却如洪水般在观者脑中爆发出来,为何死、怎样死、与她的恩人有关、与她亮眼的项链有关?当老夫妇出现时,答案没有随之揭开,反而更加扑朔迷离。老两口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是哪里不对劲儿,但又说不出是怎么奇怪,难道是老太太的嗓音太过尖利?作为恩人,他们的表情也有点冷漠,但他们的话语却又是关切的。这一场戏有太多的疑问,观众来不及思考,就又被拉回生活剧的絮絮叨叨。老夫妇成了伍德豪斯夫妇的朋友,过分的关注和过分的热情,让人接受不了,但奇怪的是罗斯玛丽丈夫的无动于衷。在两家的交往中,老夫妇已经占了绝对主导,与其说是关心,不如说是控制了伍德豪斯的生活起居,让罗斯玛丽家丝毫没有隐私可言。我们的女主人公越觉得不安,她的演员丈夫就越亲近邻居,似乎罗斯玛丽才是那个不正常的异类。最后,他竟然因为一碗不对味儿的甜品发起脾气,对于一个温和的人来说肯定有隐情。就在这晚,罗斯玛丽身上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丈夫的遮遮掩掩令人倍加怀疑。而当他得知自己即将成为父亲时,表情复杂,除了喜悦没有呈现,几乎什么都可以从他的脸上找到,惊讶、恐惧、懊悔,这不是一个新父亲的应有行为。当罗斯玛丽因怀孕而越发憔悴时,老夫妇的每次出现,都是人寒毛直竖,他们为罗斯玛丽送来的关爱显然更超往常,而此时丈夫竟然连碰罗斯玛丽的肚子一下都惊吓过度,更不要提晚上睡觉时距女主角千里之外了,这一切都成功的传达出了不确定的怀疑与交往的压抑。以至后来谜底一点点显露出来,直到邪恶信徒们聚会时大声喊出的口号,是压抑过后,真相大白的恐怖极点。

        书中对婴儿长相进行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描写,而电影中婴儿的双眼也一闪而过,恐怖效果不亚于一声炸雷。最伟大的结局在恐怖中展开,电影也向着原著的结局发展,罗斯玛丽感受到了孩子对自己的意义,即使他是魔鬼,但仍然是她的骨肉,她最终选择,做一个母亲,一切对于她来讲都无所谓了,丈夫已死,世俗已死,上帝已死,剩下的只有她的孩子,她会把孩子养大,用天使的方式。

     5 ) 撒旦的提线木偶——Rosemary

    一个人如果交出了自己的身体、行动乃至生命的主导权,任由他人僭越,那么其思想、情感乃至灵魂,也断然没有逃脱他人奴役的可能。

    正如片中女主角罗斯玛丽的悲剧一样,虽然她始终没有停止对自身处境的怀疑、挣扎与反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听信母性这个可以自我麻痹的借口,沦为他人精神奴役的顺民,接受了自身向恶的一方皈依的命运。

    这与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女性被压迫束缚的情境如出一辙。

    而母性,作为一种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精神基础,本应简单纯粹,但其往往又被人为地施加了过多的道德阐释和美化,不经意中成为女性向各种社会现实屈服妥协的重要作用力之一。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在身不由己的处境中,通过母爱来完成自我救赎,这或许是众多女性精神寄托、人格保全的唯一出路。这种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自我牺牲性质的母性,与我们人类所应追求的神性相去甚远。

    通过内敛的影像呈现,波兰斯基在该电影的深层语境中着意将女性与生育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

    年轻的母亲被塑造为纯净素洁的天主教徒,充当着天真善良等美好品质的投射载体;而婴儿,作为女性在众人胁迫下与恶魔结合所孕育的畸形产物,自然也就被赋予了邪恶、堕落、压抑等多重含义。

    从整个人类族群的角度看,生育对女性群体来说可以算作一项义务,但更应该是一种权利。罗斯玛丽的权利则被彻彻底底地剥夺了,她确实生育了,不过生出来的却是违背其信仰的撒旦之子。

    这种隐含的对立关系通过另一种相对明显且不断激化的对立得以放大——

    有孕在身的罗斯玛丽处于弱势,而神秘的邪教徒们却已经渗透进了她的生活,肆无忌惮地对她横加摆布。这恰恰是社会集体对女性个体的影响无处不在、群体意志对个人命运的左右无孔不入的最佳隐喻。

    这使得她在电话亭中神经兮兮的内心独白,突兀古怪却又顺理成章。

    这部电影中,波兰斯基最聪明之处在于对罗斯玛丽性格的拿捏。他没有将其塑造成一个自我意识强烈、反抗观念鲜明的女权斗士。而是小心翼翼地刻画了一个温顺敏感的小女人形象,再将她一步步推入深渊,其实这更加接近现实中众多逆来顺受的女性典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清楚地发现,罗斯玛丽越来越像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生活的提线木偶,被所有接触到她的人扯来扯去,看似活蹦乱跳,实则有苦难言。她不会拒绝别人,无法坚持主见,意愿不被别人所尊重,即便偶尔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其实也都在提线者的操纵之中。

    其丈夫的形象则完全是虚伪和自私的代言人,与外界的异己观念结成统一战线,串通一气,甘愿做侵害自己妻子的帮凶,这种男女家庭关系的展示其实隐晦地加入了社会现实的影射。

    电影也没有给罗斯玛丽太多选择的余地,她的反抗终归只是象征性的设计,这句导演没有明说的潜台词,实际上从侧面向电影的受众传递了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

    最后吐槽几句题外话……看个国产恐怖片都鬼叫的我表示完全没有被这部电影吓到,为什么?因为这压根就不是个恐怖片啊!应该算悬疑片或者心理惊悚片吧……惊悚片≠恐怖片,和情色片≠色情片一个道理,混用简直逼死强迫症……

     6 ) 不恐怖,很痛苦

    没有灵异镜头,没有突然出现的惊吓,没有太多黑暗的场景,也没有令人不安的音乐,仅有两次血腥镜头,仅有两次恶魔的眼睛,婴儿也始终未露面。。。Rosemary’s Baby就是这样一部恐怖片。 本来看此片出现在“最经典恐怖片40部”、“最吓人的电影20部”等诸多此类都列里,我以为深夜里一个人看会被下个半死或中途打退堂鼓。然而2个多小时下来,我完全没有被吓到。 我一直对恐怖片并无好感,也没看过多少。看过的最吓人的也只是大卫林奇的《Lost Highway》和《Inland Empire》之类无法明确归类的电影。这次我真的是抱着看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去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失望的,因为大卫林奇好歹在一部片子里也会直接地吓你一两次(Lost Highway里的无眉老妖,Inland Empire里的吐血小丑),而波兰斯基则什么也没做。房子和服装都精致唯美,就连邪教成员也不显邪恶,反倒有一种古怪的可爱。 就是在这样一部片子里,我却感到了深深地痛苦,从头至尾,完全喘不过气来。这种痛苦是一位母亲害怕失去孩子的痛苦。Rosemary不过有一个常人看来普通的愿望-让自己的孩子健康的降生。然而,我们和她一样从一开始都被不安所笼罩,进而转向绝望,在快结束前出现一丝希望,最后却终究无法逃脱。片子里,Rosemary是毫无依靠的,关心她的人都死了,活着的都在迫害她,连肚子里的小安迪或珍妮也是个黑色的玩笑。而这所有的人里,伤害她最深的应该是那个冷漠直至背叛的丈夫。我甚至觉得,除去仅有的邪教元素后,该片其实是表现了一位缺乏丈夫关爱的孕妇的恐惧。影片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但是导演对节奏的良好把握加上女主角精湛的演技将这种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足够。 唯一的不解来自结尾,不太能确定Rosemary最后对婴儿的态度是什么。而且觉得这个结尾挺黑色,挺滑稽的。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让Rosemary逃出魔掌,来到正规医院将孩子生下,发现婴儿的异常。之后医护人员要将婴儿杀死,Rosemary带着婴儿再次逃离,结束。这样Rosemary就被所有人背叛(不管是邪教成员还是普通人),感觉会悲剧得更彻底。不过也许还是现在的结尾更痛苦,因为我预想的结局里Rosemary还是解脱了的,而实际上她始终未能逃脱这幢噩梦般的公寓。另外,首尾的镜头处理也能很好地呼应。 除开剧情,影片的表演,音乐,色彩,服装,布景也都是相当的完美。其他同期的好莱坞电影,也有很多经典的,但还是能觉察出一些那个年代的味道,而这部则在今天也绝不显过时,实在厉害。 很久前看过《钢琴师》和《苔丝》,并未对波兰斯基有太深印象。最近又接连看了他的3部电影,现实主义感很强的仨人文艺片《水中刀》,搞笑荒诞的《吸血鬼杀手》,再加上这部沉重的恐怖片,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对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把握能力了。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和这篇影评,请戳我的恐怖片十佳//www.douban.com/note/704435382/?type=like#sep

     短评

    在这部片子里令我震惊的不是波兰斯基绝妙的导演天赋与风格,而是他作品中百分之一百的黑暗。同比库布里克的大开眼界,虽是类似题材,却没有类似的,这纯度颇高的黑暗。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一直以来排斥波兰斯基是有理的,他的作品并不沉重,但是真的太邪恶了,女人们被害的场面都极其真实可怕。

    7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 恐怖在片外,惊悚在人心。电影并没有用什么血腥暴力的镜头,却着实让我恐怖了一把。真正成功的恐怖片,走的是内心,而不是只搞视觉与听觉的强烈渲染而营造恐怖。波兰斯基是一个靠燃烧胶片来取暖的人,他把自己隐藏在那个虚构的罪恶世界中,用一种冷漠的方式来寻找温暖。

    1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 看片时,结尾卡了,当时想哭啊~~~后来社团重放了此片。然后我带回家给我妈看了,老妈当晚做噩梦。第二天发话:下次多带点恐怖片回来看!

    14分钟前
  • cream.cx
  • 力荐
  • 7/10。重温,频繁运用通道和门框制造视觉反差,譬如矮小的房屋中介将挡住通道的诡异柜子搬回原位,置于前景的丈夫高大颇具威胁,铺垫了通道后就是撒旦聚会(丈夫也参与其中);罗斯玛丽打电话时脸部被门框遮去,构图重点偏左营造失衡的效果。大胆的剪辑技巧渲染噩梦,提供了丰富信息,隔壁老妇的凶恶抱怨对应脑海中老修女的严肃面孔,梦见游艇上婚戒和衣服被丈夫扒光、裸体的罗斯玛丽转眼间穿上泳装,象征着圣洁和驯顺的女性符号,罗斯玛丽原先质疑天主教的禁欲,主动在阴暗空荡的公寓提出做爱,照镜子露鬼脸把有异味的护身符丢进抽屉,最令她失去精神支柱的是魔鬼受孕之际主教也成了帮凶,随后像一个受审的女巫剪短发惩罚自己,结尾明妮用口水擦地板的刀痕表明她的无助:周围人关心地板胜过关注孕母的痛苦。但除了最后默认自己为撒旦之母,情节略无味。

    1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 没见到婴儿我很遗憾

    17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 波兰斯基无微不至的通透的用光让MIA的脸上始终笼罩着一层圣洁的芒辉,眼底有海,唇边绽花,瘦削苍白的脸颊嬴弱却不屈,美的不食人间烟火。离奇的情节中有普世价值和足够温情。第三部波兰斯基的电影,每一部都让我爱上他镜头中的那个时代。

    19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 最好的恐怖片就是没有任何恐怖镜头,却让我看完胃里不停翻滚,觉得天昏地暗⋯⋯女主角相当有恐怖片气质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 尽管没有恐怖镜头,但里面那种猜疑很要人命!~我害怕听片头的音乐。

    21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 这电影让我特别不爽。。让我觉得恨。。

    25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 触及撒旦,祸延妻儿。总有一种感觉,现实比电影还疯狂。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 悬念和那种压迫之感实在是太让人难忘了,一直精神压迫到最后揭露结局,虽然没有一个恐怖镜头,但是一口气看下来真是感到强烈的不安和紧张。波兰斯基的整体掌控水准的确太厉害了,全片看下来超级顺畅,毫无处理的痕迹。 9.2分★★★★☆

    29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 我依然不怀疑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生育对女性的剥夺,对我而言从罗斯玛丽在厨房里笑着说“我有16个侄儿女”时便开始向外渗透的恐惧。女性观察自己受孕的身体,妊娠反应被归为疾病,却视之为自然,周围人陌生化(过度关切)和近乎神秘主义(不能听朋友指导、不应乱看书、服用药物)的对待,特殊地位反而实质性地证明了物化。此时生育功能完全超然于受孕的女性之上。而居住空间的压迫、可笑的沙宣发型、令人呕吐的甜点生肉不过是父权制的外在表现,丈夫也难从中逃脱。直至最后晚宴之前(无法证明是真实事件),从他人的角度叙述这个故事,可以合情合理地说是应付产前焦虑的年轻孕妇。或许这才是真实发生的。而罗斯玛丽最终在面对婴儿时放弃了怀疑,选择成为魔鬼之子的母亲,此刻不仅是确认“上帝已死”,抛给我们的问题更是,“上帝死后又怎样。”

    32分钟前
  • Euphrosyne
  • 力荐
  • 撒旦比上帝差的那一点儿能力就在于他必须身体力行而不会感孕。形销骨立的孕妇,无袖长摆裙和发型充分营造出女主角的圣洁美。毫无惊悚画面,婴儿甚至完全没有露面,但能沉淀出很强的心理压力,足见功力之作。传闻波兰斯基的妻子怀孕时在家中被邪教“曼森家族”成员残忍刺杀事件与此片有关。TANNIS

    3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 经典恐怖片,少见的邪教题材。没有下三滥的恶心镜头出现,惊吓点却一样很多。节奏把握恰到好处,扣人心弦。米亚法罗出演被迫害的神经质美女,消瘦的脸上惊人的大眼睛相当惹人怜爱。次片上映后,罗曼波兰司基的妻子残遭manson邪教组织成员杀害,孕妇被人剖开肚皮,沾着鲜血在墙壁上写下标语

    39分钟前
  • 张天师
  • 力荐
  • 人们多半津津乐道于本片激怒了极端宗教人士,从而导致现实中导演妻儿惨遭杀戮的悲剧。其实生活和影片的互为映射还不止于此,主演米娅法罗在现实中与伍迪艾伦长达数十年争夺子女的恩怨,也是如谶言般让人细思极恐啊。

    4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 结尾的微笑,刻画出母爱。哪怕生了个魔鬼,但母爱依然。怀胎十月,负能量的积攒,在女主狐疑的情绪中,在考究人物站位与光线布置中,充满了未知的压迫感。这压迫感体现在米亚法罗那消瘦苍白的脸,那空洞惊惧的眼。最后,老信徒们的狂欢仿佛在告诉世人,有人信仰耶稣,同样的也有人信仰撒旦!

    47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 介电影孕妇就别看了…

    52分钟前
  • motongg
  • 推荐
  • 流行时代的流行书却能塑造出一部经典片子:一个恐怖的画面都不必要,不过是一群信奉撒旦转世的变态人(30年代的书籍,19世纪末的家族,邪教和巫法:当然,这些Ira Levin可是语焉不详),和一堆经典的隐喻,就将最压抑无助的场面雕琢到浑然天成。母爱给出的无奈结局远超原著跳楼以正天主的轻薄虚假,变成了难得的开放式厚重收尾。拼字游戏的那一段,以及衣橱出柜后的画廊浏览,堪称恐怖片的内涵画面经典。

    55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 直到女主角拿着那本封面写着“Is God Dead?”的时代杂志才终于意识到这是部概念先行的影片。在疯狂的集体无意识浪潮里,是该做一名殉道者,还是一个随从?原著里rosemary选择了跳楼以扬正义。波兰斯基决定不升华她,让她沦为魔鬼一员。女主角太像twiggy了,举手投足都像模特,每个镜头都美到窒息。

    60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 心理恐怖片的绝佳样本,暗示隐喻和细节无处不在,镜头和用光更是教科书般的存在,构筑出步步为营愈演愈烈不可抵抗的压抑;还有一点就是:以后上哪找米亚·法罗这样神经质的演员啊?有几场戏她那非人的苍白面孔让我觉得她其实才是魔鬼化身...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