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使命感的人熠熠生辉
教室里,一群学生在上课,他们调侃,传小纸条,争执,甚至打架,他们陷于无意义的帮派械斗,唯一想不到要做的事就是学习。当他们每一天都在为生存挣扎时,上学和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是踌躇满志的教学新兵G老师上的第一节课,一切都似乎和她想的不一样。
G老师很想为学生做点什么,她是因为这个学校在实行“融合项目”才来到这里,但是虽然学校接收各个种族和成绩水平的学生,内部仍然是泾渭分明,好学生和坏学生分在不同的班,被认定的坏学生得不到任何好的资源,融合成了一个空谈。
学生们看不上G老师这个白种人,对她的努力嗤之以鼻,直到一堂课上的爆发。
-你认为死去就能成为英雄?
-是的。
-你错了,死是你的身体腐烂了,死是没有人会记得你,死是你留在这世上的只有对自己和他人的自轻自贱!
我看得泪流满面,这些学生开始不再对G老师那么抗拒,开始学习,也让G老师了解到他们远低于同龄白人学生的知识水平。她到处给他们找资源,结果发现连这件事都是那么困难。
学校的系主任只给他们精简版的旧书,并且振振有词,给他们新书有什么用呢?他们只会糟蹋书,说着拿出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就像这本。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当学生们拿到这样的书,他们没有感觉吗?他们明白自己是不被认真对待的那群人,但他们不会表现出受伤和刺痛,而是用无所谓和破坏遮掩过去。G老师得不到学校的支持,只能在外面做兼职工作赚钱,她给每个人买了日记和书,大家都很珍惜。
当拿到一本讲帮派的书时,一个学生喃喃自语,这是新书啊。当他们内心感受到善意,他们回应的也是温暖。
电影只用了一些细节来描绘白人精英阶层对于种族歧视的态度,但这些细节已足够细腻生动。G老师为了带学生们出游,去找校董,想得到他的同意,但校董把一切教育相关的内容都推到了校长和系主任头上。他建立了这个融合项目,却没有投入相应的资源和支持,这个项目等于一场闹剧,一个伪饰精英阶层的玩物。
学生们就像是被随随便便放到仓库里的残次品,放一段时间后被清出,对学校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可是G老师不想这样,她带学生看展览、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吃饭交流,让他们学会记录生活,读《安妮日记》。
他们一开始是被推着走,后来变得会主动为目标而努力,他们想请保护《安妮日记》里安妮的老太太来学校演讲,没资金?那不是问题,他们组织活动筹集资金,他们请来了老太太,这个演讲登上了报纸。
我觉得很感人的部分是当一个学生告诉老太太,我没有崇拜过人,但我觉得你是英雄。老太太说,她不是英雄,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也能在黑暗的屋子里用自己的微薄努力点亮一盏微弱的灯,他们才是英雄,是每一天的英雄。
系主任看到这一场景,也被触动,她在电影里并非是全然的反派人物,我在这里能感觉到她的动摇,但当G老师恳求让她继续陪着这帮学生,教他们到高年级,她又变得不依不饶,我理解她的想法,G老师作为新入职的老师,从他们长期的教育体系而言,是不被允许教高年级学生的,也对其他老师不公平。
可是真正让她激烈反对的点是G老师的质问,你能教他们吗?你都不喜欢他们!
对系主任来说这几乎是对她整个教学生涯的否定,我相信她有用心带过自己的学生,也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敬。系主任怒气冲冲拂袖而去,可是最终G老师还是得以陪伴她的学生,这个决定在整个电影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但又是电影未道明而意味深长的一个细节。
校董会议、名人来访、报纸头条,G老师和她的学生俨然成了这个学校融合项目最好的代言人,为此他们可以无视之前遵循的教育体系和规则,说白了当规则迎合他们时,遵守规则就是毫不费力能做出的选择,当规则妨害他们的利益时,规则变成了一纸空文。
上层有利益纠葛,中层有系主任这样偏爱好学生的传统老师,越发突显出G老师的难能可贵,她没有太宏大的想法,只是想做一个好老师,在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她开始明白怎么做一个好老师。
可是和她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忍受不了她的“高尚”了。G老师和她丈夫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她丈夫说他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且不用对此有罪恶感,G老师哭着问为什么他就不能支持她,像一个妻子支持丈夫那样呢?他的回答是:我不能做你的妻子。
我说不上来听到这句话的感觉,是很深的失望还是遗憾呢?
他们不是一路人。在之前的一场冲突里,丈夫让G老师不要再提让他当建筑师的话,这是对他现在工作的侮辱,现在回去读书,出来再做几年实习,他已经40岁了!G老师一脸震惊,那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个瞬间我就明白了为什么对有的人来说教师是教书,是一份职业,而G老师做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就像G老师的父亲所说的,她有一般人没有的使命感。这让她在人群里熠熠生辉,成为能改变别人一生的好老师。
2 ) 幕后:赞助支持这位敬业教师的居然是金士顿的老板:美籍华人杜纪川
影片后半段,师生们用一个叫John Tu的人赞助的几十台电脑将各自的日记编辑成书,因此《街头日记》才得以诞生。这个John Tu就是金士顿(全球第一内存品牌)的老板杜纪川。
转贴:在电影《街头日记》中,奥斯卡影后希拉里史旺饰演一名初出茅庐、充满理想的年轻教师古鲁威尔,她负责指导一群充满暴戾之气、身处于社会弱势阶层的高校新生。古鲁威尔透过一套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不但结合了音乐及生动的校外教学,同时鼓励孩子们用日记写下在黑帮暴力阴影下的生活,并且以古鉴今,对照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他们自己的经历,将心比心,让学生们放下仇恨、学会宽容。而学生们的面对街头暴力及黑帮威胁的真实生活日记,是《街头日记》这本书的基本架构,进而成为了《街头日记》这部电影的故事主轴。
杜纪川正是被这些高中生孜孜不倦、跟随古鲁威尔学习精神,以及面对艰困环境坚强成长的毅力所打动。怀着回馈社会的热情,除了为学生们添购计算机和提供各种形式的赞助外,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杜纪川更资助学生们实地游览曾在书中出现过的场景,例如位于波兰奥斯比次(Auschwitz)的纳粹集中营,和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波斯尼亚。
今年正值金士顿科技公司创建20周年纪念,由海外华人孙大卫、杜纪川合力创建的金士顿科技公司已有计划在中国开展一系列慈善、公益活动,帮助中国的青少年和其他弱势群体。
信息来源
http://www.kingston.com/china/press/2007/corporate/prc20070403.asp关于电影“街头日记”:
1. 由派拉蒙电影公司及MTV音乐台发行
2. 上映日期 - 美国:1月5日 、 英国:3月2日、澳洲:3月22日、新加坡:3月29日 、马来西亚:4月12日、 泰国:4月26日、香港:5月10日、 台湾:5月12日。(中国、 日本、 韩国及菲律宾: 上映日期未定)
3. 奥斯卡金像奖影后 希拉里史旺(Hillary Swank)领衔主演
4. 导演及编剧:理查德拉葛瑞夫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制片:丹尼 迪维托 (Danny DeVito)。
5. 电影幕后花絮:
* 电影耗时六年拍摄而成。
* 当时总计有150名学生日记被集结成册出版。电影灵感来自其中4-5个孩子的故事。
* 这群学生们不仅熟习名著《安妮日记》(Anne Frank),还研读了《莎拉塔的围城日记》(Zlata’s Diary):一个名叫莎拉塔(Zalta)的14岁女孩,纪录的她在波斯尼亚内战中生存下来的真实生活故事。学生们深受这个故事的感动及鼓舞,莎拉塔后来更飞往洛杉矶与学生们见面。
* 电影中没收录的后续发展:毕业一年后,古鲁威尔(Erin Gruwell)带着孩子们实地考察波兰奥斯比次纳粹集中营、波斯尼亚和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的故居,亲眼看到书中出现过的场景。导演原本有意拍摄这段精彩的后续发展,后来还是因为与影片情节不搭而作罢。
* “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s)计划至今仍延续更拓展了规模,古鲁威尔则正在全美各地推广实验性的教学计划,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 本电影由MTV音乐台电影公司制作,音乐理所当然成为影片中的重要元素及一大卖点。
《街头日记》电影官方网站:
http://www.freedomwriters.com/ 3 ) 《自由作家》:改变的滋味和力量
(芷宁写于2007年6月6日)
单看2007年美片《自由作家》的海报就明了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旺克是该片绝对的主演,可是看后没觉得,不可否认,她饰演的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一角是全片的核心,只是在综合考量、相形之下,有一点失色罢了。
一直不太喜欢貌似“男人婆”的希拉里·斯旺克,近来,“MAN”够了的她在忙于转型,如在影片《黑色大丽花》里的“荡妇造型”,今年,她以奉献型老师艾恩“春风化雨”般的形象示人,虽然有所突破,但是分寸的拿捏尚欠火候,一些戏份被处理地程式化、单一化、脸谱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再现和层次感,严苛地说(谁要她是影后呢),整体感觉似乎还没有部分配角令人印象深刻。
片中很多学生都由非专业人士出演,较之他们既本色又出彩的演出,斯旺克难免显得缺乏亮点,她似乎只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算是招牌大嘴笑吧)。另外,她也没有曾在《绝望主妇》里演过讨厌鬼哈柏太太的艾美达·斯丹顿(她还在《哈里波特与凤凰令》中饰演黑魔法防御老师)有戏,片中艾美达·斯丹顿出演了艾恩的主任上司,一个有着30年教龄和惯性思维的老派教师代表……或许,这些都是本人对斯旺克的苛求吧,坦白说,有些戏份她还是表现不错的,如让学生们做“线上”游戏时,由她惊讶而哀伤的神情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和潜台词、再如和父亲(斯科特·格雷尼饰演)之间心灵兼亲情的沟通等等。
《自由作家》又名《街头作家》,也普遍被认为是《黑板丛林》的21世纪版本,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正是因为其真实性,才产生了一种撼动而深刻的力量。当然,该片的部分情节有煽情之嫌,好在不多,何况因诸多因素,中国观众承受煽情的能力已然很强了。
在黑人青年罗德尼·金事件之后,出生于富人阶层、非常理想主义、初来乍到的女教师艾恩到加州长滩威尔士中学一个族裔混杂的班级任教,起初学生们对她或视为无物,或讥笑嘲弄,经过几番探究,艾恩逐渐意识到种族歧视、贫穷无助和被漠视放逐对这些孩子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影响,通过艰难而花样百出的沟通和教学,孩子们渐渐由一群沮丧的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女教师艾恩也由一个菜鸟级教师蜕变为一个能治愈心灵的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可以说,《自由作家》相当尖锐地反应了部分美国底层社会现状,详述了被贫困不公、种族暴力、家庭分裂、帮派斗争充溢着生活的底层青少年的教育和生存问题。这次,《廊桥遗梦》的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不再唯美造梦,而是导出了一部真实而悲痛的人间剧。
在片中,当艾恩终于用特殊方式(让学生们写自己的故事)使学生们述说出自己的成长经历、被忽视的情感和被蔑视的自尊时,影片开始进入到高潮阶段……艾恩截获了一幅于教室内传看的种族讽刺画后,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她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种族大屠杀,只有一个白人学生(亨特·帕里饰演)举了手,而当她问谁遭遇过枪击事件时,除了那个白人学生,其他非裔亚裔拉丁裔的学生全都举手……片中还有个剧情十分重要,艾恩在教室里拉了一条红线,依次要求有帮派背景的、进过监狱的、有一个或多个朋友被枪杀的学生站到线上,于是观众看到这些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过去,特别是当他们在线上默念着死去朋友的名字时,他们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艾恩也彻底明白了——凶杀暴力、种族歧视乃至仇视是学生们愤怒和叛逆之源。
艾恩买了日记本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写自己的“安妮日记”,并自筹资金带他们离开长滩旅行,参观了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博物馆,邀请大屠杀幸存者和学生们聊天,自费买有意义的书送给学生……孩子们在日记中逐步披露了看似玩世不恭、满嘴脏话的他们那恐惧孤独和伤痕累累的一面,在用笔倾诉、打开心扉的同时,压在他们心头的阴云开始变轻、退散。
也有特别难搞的学生,如爱娃(阿普丽·李·赫南德兹饰演),她也是该片的重要线索,这位混帮派的拉丁裔女孩幼年时目睹了父亲被冤入狱,而她新近又成了一场枪击案的正面目击者,她的同学、一位柬埔寨难民(加林·尼甘饰演)恰巧也在现场。爱娃为了救助她狱里的老爸,必须得作伪证……然而,艾恩的影响令她陷入了两难境地,终于,爱娃经受住了道德和良知的考验,在法庭上说了真话,即使她为此换来了一顿帮派打手的暴揍和老爸的不理睬,但她拥有艾恩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获得了柬埔寨同学的尊重和友谊。
艾恩·格鲁维尔于1994年秋接触了这帮迷茫的孩子,在现实中,孩子们于1997年组织了一场名为“灵魂的回声”的筹款音乐会,用筹得款项作为旅费参观了华盛顿,并把自己的日记带给教育部长。后来,他们还曾到纽约、德国、波兰、荷兰以及萨拉热窝旅行,去亲历那些老师送给他们的书上所提到过的生活。2002年,艾恩·格鲁维尔和这些已长大了的“自由作家”们一起建立了“艾恩·格鲁维尔教育项目”(EGEP),专门帮助全美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青少年们。
影片中的艾恩总提到“改变”一词,如“改变的滋味”,那些尝试了改变滋味的学生们,由此获得新生的力量,并且从此踏上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顺便说一句,片中凡是涉及艾恩和她丈夫(帕特里克·迪普赛饰演)的戏都很无聊,那个因累积了太多不满要离开艾恩的男人显得十分别扭,虽然有关他们关系变化的戏份不算少,可依然不够顺畅,缺乏言简意赅的魄力。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865175_d.html)
4 ) 好老师能激发学生最好的一面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在艾琳老师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
影片中的Freedom Writers 计划至今仍在美国延续,并成立了基金会用来指导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管道及教学方式去启发孩子们。
5 ) 有关Freedom Writer
又是关于老师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现代,根据真人真事改变。
美国移民社区Long Bay的公立中学,新来了一位志向远大但没有经验的女教师。她想教孩子们奥德赛,让孩子们读安妮日记。然而,自打她踏进这个学校的第一天,她便发现一切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Long Bay是LA一切冲突、恐怖的集中表现。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移民者在这里聚集,歧视、犯罪、流血从幼年起就开始侵蚀少年们的心灵。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有各不相同的悲惨的童年,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惊人地相似:仇恨、报复。学校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枪,白人是为了自我保护,有色人种是为了——就像他们自己说的“战斗”。
很多人死。很多孩子死去。很多人目睹他们的朋友倒在枪声之后。Long Bay的白人晚上不敢出门,有色人种也是如此。
这就是新来的女教师面对的。她决定改变,因为她想做好她的分内工作。但是她知道,自己要改变的不只是暴戾本身,还有暴戾背后受伤的心灵。
她用日记的方式,打开了这些孩子受伤的、脆弱的心灵。也是通过这些日记,孩子们开始思考、感悟生活。
这些孩子其实很单纯、质朴。女教师要做的只是用心去引导,用爱和执着去感化。虽然遇到资金、校方的重重阻挠,但是她的努力取得了效果令人叹服。她坎坷地但并不艰难地融化了孩子们内心的恐惧,灌输了勇气、正义和爱。最后,正如大家所期待地,取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和爱戴。影片的结局,初生牛犊的女教师破例将她的孩子们教到高中毕业(一般没有经验的教师不允许教高三和高四),她把孩子们的日记编成书,起名为“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现在,这位女教师——Mrs.G在全美建立了名为“Freedom Writer”的基金会,来推广教育事业。
个人认为,Hilary Swan很适合这个角色。不漂亮,但是有种令人屈服的执着和坚韧。尤其是片中女教师的丈夫因受不了妻子全身心投入工作而离开她的那段,Hilary Swan拿捏地不错——不是夸张地泪流满面,而是挣扎着任由心口血流不止。只是导演似乎无意突出这个片段,或者做得不到位,女教师的悲恸并不很清晰,不然的话,这将是本片一大亮点。
总而言之,《街头日记》——《Freedom Writer》有起伏、有高潮、也有亮点。观看过程中,的确有被感动的瞬间。只是,这些瞬间总是一闪而过,略显苍白和无力,像转瞬即逝的流星,很多但不够明亮,并不能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这点,应该是影片最大的缺点了。
但是,话说回来,《Freedom Writer》的确不失为一部振奋人心的好电影,不吝啬地为它打7分!
最后要说的是,这部影片中有很多R&B, Hip-hop音乐,配合影片挺恰当的,很不错~
6 ) 好老师能激发学生最好的一面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也是老师,假如我在这所中学,我会坚定的站在 Imelda Staunton扮演的教导主任一边,我会选择对我而言容易的,也是"正确"和"常规"的教学方式.Erin Gruwell没有,因为她有大智大勇.
有教育才有希望。
一个好的老师带你走出自己和环境里布下的迷魂阵 让你找到人生的意义 尽管如此你也需要敞开心胸接受别人的引导 从而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这电影深深的激励了我 本以为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美好的小故事 但没想到竟然是真人真事 世界上要是多一点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 尤其是中国
太感人了!!
true story..
没有想象中好,过于理想化了,学生的转变有点突兀。不过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片子还是蛮好的。
很感人,真正的教育是超出种族的
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拯救迷失孩子的心灵
感同身受
以1990年洛杉矶暴乱为背景,黑人学生因贫困而造成越轨,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好题材。
终于 我们不用重复死亡诗社蒙娜丽莎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尾了
#资料馆#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故事,在种族敌对气息浓重的后进班里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很感人了;从老师方面讲,把工作视为使命,即使遇挫也依旧保持责任感和激情非常难得;以兼职养主业自掏腰包简直到了圣母的地步,经济学里有“利他互惠”的说法可以解释;被不上进还拉后腿的老公气到不行。
3.5 和《超脱》完全是两个极端,美式煽情也挺可怕的,影片后半段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转变也缺少过度,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导演却在拼命削弱这种真实感
“正义并不意味把坏人关进监狱,只是意味着必须有人为犯罪买单。”
如果记忆没有差池,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问过我:为什么想当老师?我也多是实话实说:喜欢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倾泄”出来,我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柯景腾所说: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有一点点不同。在考量过自己的能力之后,也只有老师,能让我实现。
很不错的片子
非常理想化的情节,既然是真實故事,那就是個美好的真實故事。
一个好老师可以拯救灵魂、改变灵魂,但是这个灵魂也是要值得拯救的,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改变一切,要相信改变的力量!
新任美女教师带领少数族裔不良学生走入正轨走向成功…没什么特牛逼特震撼的桥段,所有的剧情都很俗很中规中矩。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不能简单抨击它的俗套、大团圆和伟光正。P.S.老师在教室放这部电影时经常有哄堂大笑的场面,但我在电脑上看的时候却感觉分外严肃和沉重。这就是集体观影的不同?
過分理想化,因關注學生導致家庭矛盾橋段太老。。但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