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信仰自由快乐
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校园,却涵盖了一种无法撼动的力量,友谊,团结。
大学生活的奇妙,就在于你将用这四年的时间,找到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包括决定自己的未来。
反观我们中国的教育,身边所有的一切以金钱为出发点,信仰的是领导上司,快乐与否金钱无关,成功与否与金钱无关,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而是看你能否笑着度过难关
2 ) 你我少年时
当沉浸于老文艺青年林克莱特营造的电影世界里,我就似乎可以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剧情走向中感受最真实的自我。大多数人的青春或许就是这样,热情、肆意、偶尔聊着荤段子、幻想恋爱、向往自由。我不了解八十年代的美国,对棒球一无所知,脸盲症重度到惧怕群戏,可看着电影中十二个年轻气盛的少年,就好像看到他们用共同的面容组合成了大写的年轻。这群人,就好像不分国界不分性别地曾生活在你我中间,偶尔聊着奇奇怪怪的话题,偶尔叛逆想要彰显个性对抗世界。影片的情节再简单不过,以至于除了最后的浪漫爱情甚至谈不上有何主题。但往往最简单的语言,会营造最动人的浪漫。音乐,啤酒,party,棒球。这些年轻人笑着闹着迎接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最自由的青春就此开始。这是一首属于林克莱特的青春回忆曲,但愿也能唤起你对记忆深处少年时代的回忆。
3 ) 起床时间到
起来洗杯子,抬头一看,九点过五分。
收拾好了赶紧去遛狗,因为再过不到两个小时,我就该睡觉了。
很难想象,在更早的一段人生经历中,九点过五分对我来说,竟然是个起床时间。
上大学的第一年,我很快就明白其实自己最缺的不是性经验,而是选课经验。
我第一次体验选课,那种前所未有的权力感像海啸一样涌来。
我想得很美好,把所有能排在上午的课通通排在了上午,尽量空出完整的下午和晚上的时间,为了可以拥有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在图书馆看书。
我的选择是的确让我拥有了一整段不被打断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过不是在图书馆看书,而是在寝室睡觉。
我的作息渐渐变成七点半起床,一点左右午餐,下午三点左右开始午睡,晚上九点过五分起床——
第一天,我只是跟自己说,早上起的那么早,小小午睡一下应该不错,然后就去图书馆。
第三天,我醒来一看时间,九点过五分,图书馆都要打烊了,不能再浪费时间了!
我毫不犹豫的从床上起来,冲下楼,买粽子、泡面、茶叶蛋、速溶咖啡和中南海,再冲回寝室,打开《极品飞车》或者《老友记》——
大约凌晨两点,我告诉自己,还有五个小时可以睡,不行,太早了,明天下午还要睡五六个小时,过会儿吧。
大约凌晨四点,我上床睡了。
这大概从来不是我所期望的生活,就像迷路一样,但如果不是迷路,又怎么看得到那些计划外的风景。又或者,其实这就是传说中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呢。
游戏和肥皂剧从来不够撑一个礼拜的,在那些寂静无声的夜里,我把原本应该用来看书的时间,用来看电影,我抽着烟、喝着咖啡,眯着眼睛,假装自己看起来和电影里演的一样。
有的夜里,我甚至能连着看三部片子。我无法找到目击证人,连蚊子都睡了。
有时我也在阳台上抽烟,看后山上的坟墓,和它们打招呼。有好多次它们请我过去,我为此得罪过楼下大叔,请他帮我开门禁。
我见过夜里的世界,温度和湿度都和白天完全不一样,难怪保安会怕我,他看到的,不是白天的我。
一年后,感谢我当时的女友(我现在的太太)的救ya助po,我的生活回归“人间正常”。
遛狗的时候,我跟太太坦白了这些。
我想起了林克莱特今年的新片《everybody wants some!!》,内地译作《各有少年时》,讲的是七八十年代美国的大一新生入学时的故事,电影只拍了开学前的那个周末,但在我看来,其实那一个周末就足以看穿接下来的四年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开学的第一个周一,男主走进教室,铃声响起,老师开始讲课,不到10秒,他就睡着了。
豆瓣评论竟然一水的“毫无共鸣”、“和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大概因为《年少轻狂》珠玉在前,我也真是和豆瓣评论“最无共鸣的一次”了。
对了,本片的导演林克莱特就是那个“爱在”三部曲的编剧、导演,史上最话唠导演之一,上一部作品是《boyhood(少年时代)》,所以,大家要是没兴趣的话,还是不要点开看了。
4 ) 平生少年时
平生少年时
继《少年时代》后,理查德·林克莱特又推出了新片——《Everybody Wants Some!!》,
中译还叫《各有少年时》(倒也无不妥,旧时弱冠少年指的正是现在的成年时代)。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少年时代》的延续,在《少》的结尾,男主开车离开自己所在的小镇去读大学,而《各》的一开场,正是男主一边听着歌一边开车去位于德州的大学报到的镜头,让人很难不认为这是导演刻意的安排。似乎林克莱特着迷于描述、跟踪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其在漫漫一生中的际遇、遭逢,才一个阶段一个截面的,分别剖取了,拿给我们看:《少年时代》里的童年岁月,《年少轻狂》里的高中时代,《各有少年时》的大学辰光,“爱在”三部曲的恋爱以及随后步入中年的婚姻生活——至此,有如完成一道生命的轮转,《爱在午夜降临前》里的伊桑·霍克也正是饰演《少年时代》中父亲一角的演员,父辈们“锚泊于家庭”(W.H.奥登),陷入日常俗务的泥淖,迟滞不前,而子辈堪堪走上他们的旅程,开启他们的维廉·麦斯特的漫游和学习时代。
林克莱特的电影接续了教育小说的传统,记录着一个人成而为人的过程,其中,往往因为一个偶然,一个歧路,你的未来便悄然发生着改变。毕竟,像卡尔维诺说的:“生命差点不能成其为生命,我们差点做不成我们自己”;又像鲍勃·迪伦唱的:“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
我想,林克莱特不惮观众之烦地一再拍青春片,另一个原因也是出于对过去的好时光的怀念,那些吉光片羽正因为不可追而更见珍贵,这是普鲁斯特意义上的电影写作行为:“致力于其后、事后通过非自觉的记忆行为‘找回’的(失去的)时间”(罗兰·巴特)。这是林克莱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和《说吧,记忆》。在这些旧日时光里,大学时代因为它充满的自由、开明、活力和梦想,而成为真正的黄金时代。至少,这正是《各有少年时》打动从大学滚蛋没两年的我的主要原因:它将导演本人美好得不真实的八十年代大学生涯还原得那么真实,充满梦幻般的狂欢色彩。让人很难不起能重返大学校园的念想,别忘了,导演在电影里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怪咖,他不断转学,为的就是能一直留在大学,吸大麻、打棒球(后来终于被棒球队教练发现他已经30岁,开除出队),简直就是导演的夫子自道。
不同于前作《少年时代》,如纪录片《人生七年》一般跟踪记录了男主12年的成长变化,这部新片所讲述的事只发生距离开学的3天零15小时之内。这几天几夜,是光华流丽的序章,是口角流涎的试吃,向这帮大一菜鸟承诺着其后整整四年的大学时光果然诚品无欺、美妙无匹。
故事从男主杰克(有着导演本人的影子,林克莱特当年在大学也是棒球队的)来到自己的宿舍——学校为棒球队单独安排在校外居民区的两栋房子,遇见自己的室友开始。这群室友来自天南海北,各色各异,影片将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格外分明,让人不至于因为脸盲(他们大都是那个年代的打扮,牛仔裤、花衬衫,蓄长发、留八字胡)而分不出,争强好胜的老大,格格不入的怪咖,饱受欺凌的软脚虾,独来独往的地头蛇……而在几天的相处中,他们渐渐熟络,滋生友谊,成为一个默契的团队。开学前的这几天,他们夜夜笙歌,不断出入于各个派对:迪斯科派对,牛仔舞派对,朋克派对,戏剧系迎新晚会……有如一席永不休止的狂欢,歌舞酒色,目眩神迷。
平生少年时。轻薄好弦歌。
西游咸阳中。赵李相经过。
娱乐未终极。白日忽蹉跎。
杰克在这短短几日内即收获了友谊和爱情——通过送花、抄写惠特曼的诗,结识了戏剧系的女生——以及理想和激情。片中每个人物都很有趣,饱满真实,那种彼此挖苦打趣、恶作剧的状态很逼真。是一部很好玩的电影。
作为著名的话唠导演之一,林克莱特的这部影片也有不少漂亮的台词。比如,那个不断转学企图留在校园的瘾君子这样劝说杰克:
我们是怪咖,我们与众不同。技巧就是。你不能反抗,只能接受。张开双臂,拥抱你内心深处的小怪兽吧,做自己的怪咖。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就是你自己,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你的样子,而这,我的朋友,正是有趣的地方。
他们行走在居民区街道的时候,毒舌好友这样讥嘲路边的居民:
我们来这里是有目的的,我们是来打棒球的,这些家伙都有什么打算?这些人,就只能在这庸碌一生。平平凡凡,按部就班地工作,过一辈子,像所有其他人一样。
戏剧系迎新派对后,杰克和新交的女友躺在在林中池塘里的泳圈上,在晨曦中畅谈:
——这挺美妙的,不是吗?
——什么?
——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激情,对一切。还有,我喜欢你。
——我也喜欢你。
——真的吗?
——是,一点点。
第二天,通宵纵乐的杰克和好友去上第一堂课,历史系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好友架起脚,仰天而睡,杰克也伏在双手上,准备打个盹,嘴角露出微笑,The end,响起片尾曲《Good Times Roll》。
虽然,影片结束时美好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但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年华终有尽时,这是这部电影美好得让人心碎的地方。电影海报上就印着这么一句:Here for a good time,not a long time。致美好而短暂的时光。同学少年都不“贱”,岂止不贱,而是弥足珍贵,所以,“看着它——用你们所能召唤起来的所有柔情,因为你们看着的是自己的往昔。睁大眼睛好好看看这可以说是最好的日子吧。因为我实在怀疑,你们日后还能拥有比在这里的四年时光更美的回忆”(布罗茨基的某场毕业演讲)。
5 ) Made in Texas
相当有趣的电影。
影片伊始亲切的德州车牌就宣告着这是"Made in Texas"。然而我直到发现片中的所有啤酒不是Lone Star就是Shiner(亲切的Brew in Texas),才意识到导演在“德州制造”方面花了多少功夫...
..."you want a Dr. PEPPER?".... :D
几个很有趣的片段:
- Willoughby在第一次见到Jake的时候说:“Chapter 9 will blow your mind!” 他递给Jake的书是Carl Sagan的"Cosmos"。他在抽大麻的时候引用的也是Sagan。顺手可以推荐Carl Sagan主持的纪录片Cosmos系列
- 孤男寡女在Party之后赤身裸体地在水面上讨论西西弗斯和人生也是挺神奇的...另外一个棒球手申请体育奖学金的文书里面谈哲学...
- Willoughby离开的时候留下了Pink Floyd和一卷大麻......😂... 这是真懂行
- Jay Niles和一个非常丰满的女生在泥浆中Mud Fight的时候的配乐是Van Halen的Ain't Talking about Love,感觉有种莫名的喜感。
6 ) 各有年少时
初见豆瓣的6.7分、尖锐的短评,我惊讶于,同是 Richard Linklater 的作品,爱的三部曲收到的好评如潮,而此片却如此不受待见。
各有少年时,说来也巧,是与前来上海出差的好友,一起于上海电影节在有限的排片列表里,一眼相中了的。毫不避讳地说,我一直很欣赏 Richard Linklater 的编导功力,尤其是爱的三部曲和 Boyhood,对于时间流逝中爱情、成长的诠释,都带给我以一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温暖;仿佛做了一场甜甜的梦,醒来后,现实中的痛苦难堪与温存在记忆里的美好,一起氤氲,模糊,然后就可以默默释怀了。
当然选片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小忐忑,怕不喜欢导演对于喜剧的拿捏,怕文化、年代差异造成的生硬代入感。
先说说我的观影体验。买票时很是匆促,仅落下最后一排靠边的,和前方过道为邻的位置。然而真正身处其中,却有一种游离于观影群众但又贴得很近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感受。
至于正片,不想作太多剧情介绍,因为你甚至可以说它根本没有围绕什么明确主线展开;1980年,大学伊始,几天的时间线便简单地串联起几个人生活的全部。一群好哥们,一支棒球队,同住在一幢兄弟会的破旧别墅里;按捺不住的荷尔蒙,通过派对、训练,甚至像互相弹手指都能作为锦标赛的,任何可以比较的形式来发泄。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如果硬要选定个主人公,那么便是那个刚步入大学的,喜欢收藏唱片,担任抛球手的男孩。他与女孩邂逅,与兄弟们开派对,撩妹,开玩笑,训练,第一次约会,和女孩敞开心扉......
电影里的有些对话仿佛像在抖机灵但却又那么自然真实;夸张的情节遮不住的是每个人各异的性格。
这些为什么足以引起我的共鸣?不曾像导演加入过棒球队,大学生活也没有那样得疯狂,更不是因为男主和我认识的一个同学长得太像让我频繁出戏,而是在于电影描述的一群人,迥异的性格、兴趣偏好,不妨碍我把身边的人们一一对号入座;你爱你的二次元,他爱他的Twilight Zone; 你爱你的周杰伦,他爱他的Pink Floyd;你遇到女生就怂,他则是撩妹高手。
我不否认学业负担,或是文化本身的差异带来的剧情隔阂,但那兄弟间的情谊,对爱情的憧憬,抑或是内心的小小悸动,却是跨遍全宇宙共通的。在电影的放大镜下,我们为别人的生活唏嘘,同时勾起记忆里的波澜,来缅怀那段属于自己的一群人一起疯狂的青春岁月。
我记得片尾里,开学了,男主斜趴在课桌上的微笑,他不也正是刚做了一场梦吗,对爱情,对大学生活,只不过他的梦才刚开始……
跟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感觉就像在看未来直男癌们的长成,全、程、冷、漠、脸。 随便起的“各有少年时”居然成正式译名了,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
“你发现了吗,周围的一切,每个人,都在比。连抽水烟都他妈要比。”从直男癌群像开始,到若有所思的温柔日常结束。成长就是任性后的克制,狭隘后逐渐开阔,比了解厌恶更重要的是找到热爱。“人生唯一重要的就是尽早进入最佳状态,做最好的自己。”看完好想换一套棒球男孩造型呀!
无论是相比三部曲,还是相比《少年时代》,这部电影都逊好几筹。。。之前作品中那些放松的灵动以及从个体生发出的普遍性,这部电影里完全看不到。
大学开学前的三天,肆意的青春与荷尔蒙,林克莱特一贯的话痨而不失智慧
如果不是最后一幕莫名触动了我,这片子在我这,顶多2星……
6.9,青春其实只是一场梦。从结局男主角眼睛闭上那一刻···开始···
多一些阿巴斯,少一些林克莱特。
群戏导的真是厉害。典型美国运动型直男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好真实。蠢中有哲理。
please take me back to the 80s when people are dancing to disco, wearing high-waist jeans and before trilogy hasn't come out and woody allen was still making serious films like annie hall
这部其实有点白开水了
别人的大学生活肆意声色,我的大学生活沉溺光影。有人精彩潇洒,有人死宅宿舍。
果然是延续了《年少轻狂》的基调,乌托邦式的大学氛围,年轻的肉体肆无忌惮的挥霍,打打闹闹似乎生活没有不开心,虽知道是假象却也不会觉得尴尬与突兀,编导功力在。另外,其实林克莱特从来都是直男界标兵啊,所有作品中几乎看不到同性元素。[B]
4 又一部让自己觉得大学四年真是白过了的电影,而电影里也只演了三天半的故事。Disco舞厅,乡村乐酒吧,朋克乐队现场,棒球队派对,艺术挂派对,八十年代的场景不能更让人向往,估计林克莱特心里就是那个不舍得离开校园的老大不小假冒投球手。狂欢之后的清晨池塘里的对话展开了历史课上的第一场梦。
无聊,蠢,丑。
Linklater没俗气的挑选那种青春偶像(比如芙蓉)把该片弄成屎尿屁,倒请了一群主力电视圈正值上升期的男生们来演这个怀旧又充满荷尔蒙的电影。他把在光头剧集下的两演员--BlakeJenner和GlenPowell用得很好,前者拍出好美的一幕,后者挖掘了更多喜剧的气质【嫌弃光头。
真的太特么无聊了 绝对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第一次给林克莱特三星,其实客观可以给4。80年代特定群体的青春还原,比99%国产青春片思路正确太多。少共鸣,梅森与我的相似度大概和这群人与直男癌的相似度有的一拼。青春片没共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林克莱特电影里的人物庸常得不发光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俩事恰好凑一起了,一种创作观的倒退。
记得少年时代里,梅森开着车去大学报道,然后可能他中途厥过去了穿越到了80年,于是就有了这部电影,哈哈!林克莱特以前在大学就是打棒球的,这部电影和《年少轻狂》一样也充满着他对当时美好的回忆。一群对未来无忧无虑的狐朋狗友,大家一起开派对、抽水烟,谈恋爱顺便谈人生,年轻真好啊
时间魔术师林克莱特继续在简介的时间框架内着手自己的荷尔蒙叙事,但这一次,他镜头中的琐碎日常却不断地在典型与普遍两个极端遭遇身份的撕扯。对于如我这样的林克莱特粉,面对《各有少年时》的无动于衷大约也不能只用一句“缺乏共鸣”就给打发了。
8.0 林克莱特这部新片就像是80年代版的Dazed and Confused,但有他在这二十多年中积累的成熟,既有鲜明极具年代特色的群像塑造,对于叙事的掌控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它敢于玩弄廉价的俗套,但这些俗套的戏份往往都会以林克莱特式的充满智慧的对话与情节而结束,依然是对一群角色某些特定时刻的鲜活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