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不夜城1957

    爱情片内地1957

    主演:孙道临  师伟  李玲君  

    导演:汤晓丹

    猜你喜欢

     剧照

    不夜城1957 剧照 NO.1不夜城1957 剧照 NO.2不夜城1957 剧照 NO.3不夜城1957 剧照 NO.4不夜城1957 剧照 NO.5不夜城1957 剧照 NO.6不夜城1957 剧照 NO.13不夜城1957 剧照 NO.14不夜城1957 剧照 NO.15不夜城1957 剧照 NO.16不夜城1957 剧照 NO.17不夜城1957 剧照 NO.18不夜城1957 剧照 NO.19不夜城195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1 12:4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的民族企业家张耀堂(崔超明饰)苦心孤诣,创立了大光明纺织印染厂。但是在乱流涌动的混乱时代,民族企业有如风中的幼苗,随时都有遭受摧残蹂躏的危险。

     长篇影评

     1 ) 银幕之外的真实年代:1957-1958年拍摄日记

    1957年2月18日

    袁文殊厂长叫人通知我去电影局找他。我准时前往,原来他是把《不夜城》电影文学剧本正式交给我导演。他讲得非常亲切,他说柯灵写这个剧本,夏衍看过,非常满意,去年完成后,夏衍曾以文化部的名义推荐它为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候选评奖剧目之一。并且指定由上海拍摄,他与张骏祥和即将成立的江南电影制片厂厂长应云卫认真研究过,大家都认为发生在上海的故事,上海拍最有利。应云卫特别喜欢。

    我没有告诉袁文殊在北京时我已听陈荒煤谈起过《不夜城》的事。临走时,袁文殊关照我,可以找柯灵直接交换意见。我只表示“读完剧本再说”"。

    回到家里,我没有马上读剧本。因为我满脑子里翻腾的还是《沙漠里的战斗》,必须等到正式公演,接受观众和媒体检验才算是完成导演任务。

    再说北京内部看片时的激烈对立意见还是很重的压力。需要认真思考。

    1957年2月20日

    张骏祥是内定的上影总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利用路过我家之便,专程来了解我对《不夜城》剧本的看法。他侧重的不是剧本而是改造红色资本家的政治意义,而是对导演的再创作提了些比较具体的处理建议。

    张骏祥主张加强主要人物张伯韩年轻时立志实业救国的戏。抗日战争结束后,为发财也和其他投机商人一样套购外汇等非法活动。所不同的是在妻子面前,常常会自嘲,对自己的行为不满,这正是他的两面性。

    从他的话里,可以听出他研究过《不夜城》,做了认真思考。听得出,他对这个充满家庭伦理情的资本家发展史题材很有兴趣。我很想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导演,可是忍住了。

    江南厂导演谈《不夜城》剧本记录

    赵明说:要减少政治宣传的痕迹,根据张伯韩的性格刻画他的性格变化。

    黄祖模说:剧本要在张伯韩身上下功夫,集中表现他性格变化的几个阶段。比如抗日战争以前的挣扎,从提倡实业救国到抗战开始后投靠官僚买办,刻画资本家唯利是图的两面性。并且着重表现他解放后的思想转变。剧本中写的香港的戏扯远了,可以不要。

    陈鲤庭说:作者意图很大,什么都想写,什么都没有写好。前面说张伯韩爱国,看不出他为国家做过什么。后来也没有发展,转变没有基础。

    高衡说:太平铺直叙,人物跟着浪头起伏,该暴露的动摇思想没有暴露,“三反五反”太简单,资本家的两面性不清楚。

    顾而已说:许多事都是用对话说出来的,不够形象化。只有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展现在银幕上才会感动人。如果真的能通过家庭表现两代人思想矛盾的发展那才有价值。

    王世桢则认为剧本里大年这个人物显得十分突然,说的大套马列主义的话很不真实。

    何为说:《不夜城》最先叫《传家宝》,后来才改成《不夜城》的。其实内容大而无当,作者希望是好的,就是太简单,说明不了张伯韩是红色资本家的典型。

    顾尔谭说:张伯韩只是柯灵笔下的一个资本家典型,称不上新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这些意见都不认为《不夜城》是个成熟文学剧本,这是应云卫始料未及的,当然被动。

    1957年3月

    大家的意见听来都不错,但太虚太空,柯灵是否能接受是问题。如果大家谈了不理不睬照拍,将来麻烦会更多。所以很想通过应云卫邀请编剧到厂里听听大家的意见,同时也听听编剧自己的说法。

    可能应云卫这时才感到厂长不好做,责任难担当。所以他仍坚持要副厂长出面,无论如何要把上海的民族资本家请到厂里来座谈。这次,应云卫自己也提早到现场。

    第一位发言人是高小文。

    他认为《不夜城》写了工商业者的两面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形象,人物写得不错。只是缺乏深度,比如1936年受日本势力压迫,是高潮戏,却只有一个爱国牌晃过,很快跳到12年之后,戏没有展开,给人印象平淡,谈不上动人印象。再说1948年社会混乱非常严重,那正是国民党政府用金元券诈骗老百姓,使很多厂家卖出成品买不到原料,上海四大公司的货物都被抢空。现在剧本里写的仅仅是张伯韩的女儿抢购到几件花衬衫,与实际相差太远太远。张伯韩受敲诈是如何发展的,劳资纠纷矛盾怎么展开的,都轻描淡写,脱离真实。“五反”应当是重点,也没有展开。这个戏如果要拍,导演要认真考虑才行。

    高小文的话似乎还没有说完。一个小伙子拿出一张报纸大声发问,“我不知道作者读过这篇薄一波的讲话没有,五反不是普通的小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大问题。《不夜城》怎么能坐在房里轻描淡写呢,作者有什么权利回避真实不写?”

    第三位发言的是顾兰君,曾经是上海明星公司的著名演员,拍过40多部影片。现在她集资兴办了上海水龙带厂,还是静安区政协委员。可以说弃艺从商,最有亲身经历和发言权。

    她坦诚地说,《不夜城》本子里所写的戏没有一场有深刻意义。太太劝丈夫去坦白是非常尖锐的矛盾,不是剧里写的那么简单。作者写的书记拒绝资本家投资更不合事实,张伯韩看公私合营那么好,更不合情理。香港的戏不应该要。

    1958年

    1958年1月28日

    听传达

    王力组织大家坐下来务虚,重点由他先说:1.搞群众运动;

    2.关于对劳动的看法;3.自由与个性的发展;4.电影形势。

    其实几个钟头听的重要部门就是电影形势。王力说:

    建国十周年将到来,我们的任务重大。主题明确——突出共产主义

    思想,比如人民公社、将军当兵、蚂蚁啃骨背头、吃饭个要钱等等定九进典型,换句话说是时代先进典型,也是民族的共产主义风格。革命的现

    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风格结合。在技术方面,我们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组织上,我们发动群众写剧本。他们都严肃认真,身心舒畅,克服个人主义患得患失的想法,充满共产主义思想与火热的干劲。他们三个题目写的是《人民公社》《中苏友谊》《下放干部》。

    周扬在报告中说目前,电影创作形势好,电影要在群众路线的前面带头“人人写剧本”。现在,写得的人多是好现象。

    我们的电影要代替小人书,能写故事片的写故事片,不能写故事片的写纪录片、艺术片、像报告文学一样的都可以。

    写电影剧本可以培养新生力量。老厂抓质量,明年拍电影多。历史题材写出来,有保障些。重点题材,结合平日生活写,如《青春之歌》等等。对青年不要给琐碎任务。

    关于写抗战技巧和思想问题,说明白点,都是作家改造问题。技巧本身就有思想性。事件堆砌多,痕迹也多,就不够艺术性。

    不要学外国人的风格,可以学苏联的创作思想方法,但是不能抄袭,要有自己民族的风格。

    老专家应该帮助新生力量,我们影片中的人物语言不够生动,太像在做宣传,结果削弱了它的艺术效果。

    夏衍也说,剧本形势大有可为。政治挂帅,群众路线,人人献计。我们只要抓得紧,抓到底,不断跃进放卫星,新剧作家就会不断涌现。共产主义开花结果就在后面。

    我们要搞十周年剧目,可以用各个不同角度写人民公社,有地方色彩就更丰富。但是要写好人物性格,不要把干部写得高高在上,至于“大跃进”中出现的问题,不要把它当尖锐来写。比如把民兵搞成正规化部队就不好。“大跃进”中的群众路线呀,平等待人呀等等都可以写。希望各个厂苦战三年,能改变面貌,出的作品,质量要好,数量要多。新人上来,队伍面貌也会改变。

    不能都拍彩色片,老厂要协助各省拍好片子。

    1958年3月

    在厂里听形势报告,统一对下半月召开创作会议的认识

    一、贯彻双百方针是否正确?有无偏差?

    二、有无放弃领导或领导错误?三、孰错,孰对?

    四、个人修正主义或资产阶级思想在口?

    一年来,上影成绩大,创作人员自己能发挥积极性。反右时很忙,仍然出了好片子,大胆放手,不等于放弃领导。《未完成的喜剧》等于脓疤,放出来也好。

    有不良创作倾向,强调人情味,偏于家庭和爱情,过分突出一个女孩子不适当的作用,掩盖了正面人物游击队的力量——《三更寒》。《上海姑娘》这个女孩高于一切。这些都与修正主义思想有关。

    到局里去开会时,要着重检查修正主义,反对创作上的个人主义。只有反对修正主义才能贯彻反右。

    现在,有人想修改文艺方针,胡说“现在文艺不如从前,没有艺术价值,没有国际水平,既不真实也不美”等等,实际想用旧的善美观代替资产阶级文艺观,需要澄清。否则,百花齐放难贯彻。

    领导必须克服“主观”“教条”“宗派”三大主义,继续批判它的危害。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全国生产80部影片,上影占三十几部。发展社会主义主要通过竞赛。创作什么,让艺术家自己负责。它的好处是“促进爱好相同的人,共同探索新道路”,“创作人员比较固定,取长补短,形成新流派”,“自由选择题材”,“把个人创作列为国家计划”。

    目前存在的问题

    职责不清。国家生产矛盾没有处理好。拍电影不是写小说,它是集体劳动,发生问题了,需要解决。反对粗暴批评,但是正常批评还是必需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作法上不强求统一。可以单干,也可以互助。今年先搞创作集体,经领导指派,也可以发展成为高级社。

    创作集体领导人,制片人、文学领导人,老导演都可以做,甚至可以吸收一位摄影师或者一位作曲创作集体作为核心领导。领导人有权,对生产要负责任。

    领导人必须保证国家生产计划的完成。要提高影片的艺术质量,厉行节约,出了毒草,是公司点头的,公司负责。否则领导人自己负责。

    创作集体不能形成行政机构。它可以联系某些作家,也可以吸收专职编剧。公司领导对集体应该支持,对建立的合作就要给优越条件帮助。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取消文艺级别。失败的集体可以不要它。

    个人应该写五年至十年规划。十年之内如何使自己能又红又专。以十年为期——两个五年计划,形成骨干。新生力量在十年内能拍7—8部戏。两年劳动、舞台实践、演电影。

    1958年3月

    传达周扬发言

    一、要打破常规,克服保守

    保守是客观存在。我们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后,发现过去电影生产关系不行。去年开始下坡,整个生产方针变了,有人想走回头路,对“下放”表示怀疑。右派利用机会抹杀成绩,没有那么严重。

    不经过反右与整改,生产35部片子是不可能。打破常规,就要有新标准代替。比如过去坐在办公室批公文是常规,现在干部下车间解决问题,这就是打破了常规。我们是革新者,不是完全不要规章制度。哪些应该抛弃,哪些应该发扬,都应该明确。妨碍我们生产的,坚决不要。不管来自英国或者美国,乃至苏联,如果对我们不合适,就不要勉强。

    电影应该是文艺界走前头的,特别是上海,资本主义比封建主义更进步。海派,不那么保守,可以大胆革新。困难一定有,浑身是劲,困难就不存在了。电影应该在世界市场上去竞争,去竞赛。现在故事片是2500与250之比,社会主义阵营出的片子太少了。我们至少每年要(2500)比600部片子才能起作用。

    在国内,我们至少一个星期要给大家看一部技术和艺术质量都比别人好的片子。只要无害就可以,无害就是益。

    主要是剧本。1957年出的长篇小说有39部,打破了纪录。是否可以利用好的拍电影。中篇也有40多部,不一定要求作者改编,你们自己也可以改编。我们的干部下放后,剧本还会增多,一年能有6-7部戏曲片也好。农村很喜欢戏曲片,把戏曲故事改编拍故事片也好。

    话剧本来是个丰收节目,但是上海话剧落伍了。《陈三五娘》就可以演成话剧,同时可以推动戏曲改革,电影向话剧学习。《乔老爷上轿》为什么不能改呢?也可以改呀!这是发扬传统。五四时代的作品也可以改。

    上海市对剧本,原则可以自己决定。有些做法,中央文化部有意见,市里可以不接受,可以有个人做法风格。只有说明自己对政治,对艺术负责。不过,有时艺术与政治责任难分。一部影片出来后,总有批评。你们也可以组织批评。

    照明,要缩短时间想办法——多、快、好、省,贯彻质量要求。我们不采取一棍子打死的批评,也不采取层层审查,用讨论方式进行批评——比如批评《雾海迷航》。资产阶级总是把生活简单化,把旧时代的东西当成现代新东西、当美。他们没有看“人的关系一直在改变”。

    变态的想法当美,不正常,喜怒无常。《三里湾》被歪曲了,连动作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它对“美的看法是旧看法”。把变态的东西当做健康的东西也要打破。《雾海迷航》影片修改后还是可以放映。

    电影队伍要“又红又专”,目前后继无人。政府还在精简行政人员,增加创作干部和生产人员,推动全国电影的发展。

    1958年5月

    在上海市里找生活素材。

    1958年5月8日

    听徐平的讲话

    一、对八年来工作基本估计

    脱离群众很严重,普及工作不够。与工农兵越来越远。

    对文工团改编是肯定的,因为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但是改编的方针有漏洞。居然没有人提出要求“继续为工农兵服务”。而是片面强调专业化,强调剧场艺术。甚至思想改造也取消了。

    二、这次整风反右,使文艺生产大解放,生产大跃进

    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剧烈而尖锐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消灭,要彻底消灭。我们要改造它,不能自以为是没有问题了,我们部分领导只是应付,有的还有对抗情绪。领导不管思想非常错误,说明领导除有官僚主义外,还有一定程度的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

    文化大跃进和生产大跃进的关系,首先就是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适应经济基础需要。不能跑到经济基础前面。一定要先有经济基础的高潮,然后才有文化高潮的到来。

    “衣食足而知礼节。”

    哪个先跃进,哪个后跃进。哪个大跃进,哪个小跃进,都应该根据经济基础。配合生产需要,不能妨碍生产。

    思想和文化事业就不同了,思想要站在经济建设的前面做引导。因此,“兴无灭资”的跃进应该在经济建设的前面。如果没有思想跃进,建设跃进越多越坏,会走上资产阶级道路。文化跃进必须思想跃进在前。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有社会主义的干劲。

    不能强烈感染人,打动人的都属“废唱”。三、两条路线斗争

    我们需要的文化艺术是为政治服务,为发展生产力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我们的“三为”与资产阶级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思想上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也是兴无灭资的斗争。决不能以修正主义代替无产阶级的要求。

    今天,社会主义来得快,我们准备不够。资产阶级文化影响也很大。虽然我们反了多次,但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就没有人能写出《黄河大合唱》。

    反对修正主义有两条:要不要党的领导和文化科学要不要为政治服务。我们都要从资产阶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以下几条:

    1.政治挂帅,为工农兵服务﹔

    2.依靠群众,创造文化,由专家在群众中形成;3.坚决贯彻双百方针,兴无灭资;

    4.建立又红又专的文化大军,团结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使其诚心诚意为社会主义服务;

    5.勤俭办一切事,铺张浪费走上资产阶级道路;6.文艺依靠党才能蓬勃发展,实行多快好省;

    7.党性是共同的风格——无产阶级的民族风格。但不掺杂个性,个性是在民族风格之下具备的独特地位。

    任何工作,思想上首先要明确自己是中国人,而且是“活着的中国人”,是“新社会的一员”。少数人是“文化买办”,贩运外国东西,毫无党性,没有一点民族自尊心。

    有人要当死人的奴隶,说“外国人好,死人好,外国死人更好”——其实是洋教条。

    风格的形成,是测量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诸如诗歌、歌剧、文艺理论、话剧、小说等等都要搞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结合也是我们要的风格。专家不反映,群众自己会反映。搞地方革命史、地方志,都是我们自己的风格。

    利用10—15年时间在全国实行文化大普及。普及是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普及是根本,在普及基础上提高,是从六亿人民出发的。

    1958年5月9日

    袁文殊讲话

    去年比较好的片子有《边寨烽火》《女篮五号》《海魂》等;《寻爱记》《上海姑娘》《乘风破浪》《幸福》,等等。今年看了就不舒服。现在拍故事片不行了,最好拍纪录片。《寻爱记》格调不高。《凤凰之歌》没有反映时代要求。土改后农村富农猖狂,看不到阶级路线。片子的思想是个人主义的。《上海姑娘》比《寻爱记》好一点。但很多戏看不懂。镜头跳动太大、太快,创作者对生产不熟悉。《乘风破浪》中,青年演员好,问题还在编导。有些把“次要”当“主要”写,如不健康的落后的工人喝酒呀,不真实。现在,农村变化了,可以结合拍纪录片的方式重新编导。目前,电影的贫乏,首先是思想的贫乏。先找题材,找全资料,拍成纪录片,再提高。闷坐在屋子里搞创作,是象牙之塔的东西。编导演都一起下生活,写新东西。可以在工地上写,党政机关干部集体讨论。一切副业都可以介绍。

    主题对了,每省搞两个节目。大省可以三个,小省一个。演员参加摄制组,导演下去一年或两三年再回厂,是个历史纪录。把先进与落后对比写。演员白杨和张瑞芳都可以在影片中出现劳动。

    纪录片不一定“真人真事”。可以塑典型,但地方与人,一定要真实,也可以用演员代演。

    目前,生产关系发展,文艺队伍还是练兵好机会,放手让大家搞。大

    作品在小作品后面会出现。

    电影要马上拿出作品。厂长、副厂长也到现场交谈,但不能妨碍创作。领导总想工作要加强,坚持民主集中制,有问题走群众路线解决。如果大家都不赞成的题材,可以停拍。即使浪费一两个本子,也是为了提高。

    电影,毒小的可以放,展开讨论,强调群众批评,外行批评比内行好。因为内行仅热衷谈技术。我们必须大量普及,才能出人才。

    要有独创精神,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抄袭别人的东西。去年我们的片子出得不好,不要悲观。1956年我们的片子在国际上没有得奖,反而是荣誉,因为修正主义在搞创作。我们不能随便听别人的话。

    我们一定要“中国的民族风格”。人情味也要有阶级性。有个女劳模说:“如不完成任务,我就不结婚。”这就是拼搏高尚,有气魄。

    千万不要迷信外国,不要在死人堆里找骨头。要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思想是灵魂,抓住艺术思想才是好东西。我们学习方法是,一想、二看、三读、四谈、五讲、六写。

    大胆敢想,多看实,多读书,读了再读,要经常讲,做报告——要先写出来。

    总之,基本精神是实践,进行改造,结合拍纪录片。不能像现在这样,大家头脑空虚,装的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的渣子。

    1958年5月10日

    石西民发言

    整风成绩很大。打了右派,解放了人民内部矛盾。在政治思想收到了“灭资兴无”(的效果)﹔明确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工作方法的矛盾。另外有三种情况得到纠正:

    反映出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

    存在主观主义;领导方法不行。

    现在,算是端正了政治方向,业务方向以及为工农兵服务方向。我们现在做的思想工作。迫切要求检查思想,自我改造,破得不深不透不行。继续发动群众,继续大字报批评。缺什么补什么。大家能在这个五月里做出显著成绩最好。关键是抓思想问题。艺术团体边创作,边劳动,边辅导群众。电影厂也这样,深入到群众中去,改造自己,这是最好的方式。

    老八股、洋八股都有存在。洋八股比老八股的势力还大。我们应该有“中国习惯”的国际标准,不能洋人都是好的。人家看我们中国,也是洋人。学习苏联,用教条主义不结合中国实际是错误的。大家应该厚今薄古。学斯坦尼拉夫斯基,追求技术,脱离政治也是教条主义。

    没有工人阶级感情,马列主义学不好。脱离中国实际看中国不行,不能解决我们的任何问题。立场不改变,讨论不出结果的。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松劲。所以每个人继续大破大立,检查和修订自己的红专规划。

    1958年5月12日

    开始闻风而动,我带着场记潘奔等首先在上海市各单位搜集好人好事材料。最先确定的几个单位都是报导过的,如“五味斋”饭店的三号服务员,儿童用品商店的老张,欧亚电讯器材厂的团支部书记;还有医疗机械厂、新亚药厂、大众印刷厂等等,报上大张旗鼓宣传过的五好单位(即服务质量好、经济管理好、商品供应好、清洁卫生好、团结互助协作好)。我们都挨家走访。早出晚归,满脑子装满“好人好事好单位”,就是拍摄纪录片显得太单薄。内心有点不知所措。

    晚上听各组汇报也都是大同小异的困惑。实在变化来得太突然,我们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行动实力。还不能直言,“唱反调”的罪名谁都担当不起。

     2 ) 电影完成剧本(台本):1957年彩色电影《不夜城》

    先贴上我自制的详解字幕版《不夜城》的观看地址:

    多少伟业付烬灰 | 自制详解字幕电影第11部:1957年《不夜城》

    另外,自制详解字幕压制的电影全片我已经投稿到B站,大家可以去B站看↓

    网址://b23.tv/WDeYq9

    BV号(复制后打开B站搜索即可):BV1ff4y1x7aJ

    ✄------------------------------------------

    进入正题。本文分享我配了详解字幕的第十一部电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汤晓丹执导的彩色故事片《不夜城》(1957年摄制)的电影完成剧本,由我拍摄书影并用手机软件扫描为效果类似扫描仪的成图。拍摄的是我自购的纸质版《不夜城》电影完成剧本,共143页。

    由于公众号会把较宽的图片压缩到模糊不清的程度,所以我调整了图片的角度,大家可以用手机横屏观看。以下是《不夜城》电影完成剧本的全部内容。

    后续内容请关注本人公众号原文↓↓↓

    //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I5MTYwMw==&mid=2247491495&idx=1&sn=c8f29cd644167b75af7d511e56ef0dd4&chksm=ceafdadbf9d853cd29e06302a3fd1829841017b0ee8c31f97289b3efa5b97a8e28f20a33a0b0&token=410952179&lang=zh_CN#rd

    ✪本号发布的其他电影分镜头剧本或电影完成台本

    [修改版·附完成台本和歌谱]自制详注字幕电影第9部:1976年《百花争艳》

    电影分镜头剧本:1959年《青春之歌》

    电影完成台本:1965年《特快列车》

    电影完成台本:1964年《白求恩大夫》

    电影完成台本:1964年《舞台姐妹》

    电影完成台本:1963年《红日》

     3 ) 谈一些感想,关于“毒草”

    我看去年第一次看的时候看见这么色彩鲜艳大手笔对服装的投资就觉得这个肯定也是要被批判的“毒草”电影。但我看了电影传奇的介绍后发觉这是个黑白片。现在的高饱和度清晰度显然是后期修复的。既然这是一个黑白片。那我的这个判断标准也就没有价值了。

    看了电影传奇的介绍得知这个电影不仅被批判,导演和编剧都被牵连长时间的受到批判抄家和悲惨人生。而且竟然从拍好之后从来没有公映过。(而且编剧和导演都并不是主动要拍此片的属于领导交代的“任务片”)也就是说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数量是很有限的。我现在能看到也是有缘人。

    不过我的判断也不算错。我现在业余的人里属于对电影比较了解很专业的那部分。而且对于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也很敏感。初看的时候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前半部所以资产家生活细节的描述过多了。对于他们的衣食住行购物的细节描摹太多。别说当时的观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样的生活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给人的视觉冲击太大,心里很有些不舒服。那就是“凭什么”,凭什么他们能过这样好的生活。二是女儿的觉醒和主人公思想的转变都过于轻浮,没后足够的铺垫属于硬转不符合常理对观众的情感冲击力也不够。而且很“拧巴”。既要展示他是一个比较善良爱国的资产家,又要展示其对工人并没有同理心和真正负责的态度于是也有很多无情的举动。但是这个力度又不够。解放初年的导演还没有经历后来一次一次的运动的洗礼。很多认识都很不到位。所以才有像“武训传”这样重大问题而不自知的作品。

    所以这个电影的“罪名”既有“美化资产阶级”“丑化无产阶级”又有“提倡鼓吹资产阶级的感想”。从我的想法如果本片要在审查上过得去。首先减少对他们生活细节的描摹浓缩成一分钟的镜头展示一下也就罢了。二是放弃刻画一个“爱国的善良的”资本家。就照着最反动的买办分子来刻画,这样的原型也不是没有一抓一大把。但是这样一来就存在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真正是这样大奸大恶的人在解放初年肯定不会留在大陆。二是如果这样罪大恶极为什么人民政府还要教育他们让他们主动改过。而不是给予惩罚血债血偿。所以这也确实是个两难的局面。非我这个业余观众能想明白的。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主人公是一个比较典型比较真实的人物形象。既有进步性爱国心也有其阶级属性造成的冷血的一面。在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难以谈得上真心服从不过是被时代裹挟。

    电影传奇的主创都是老公知代表。身上有很反动的一面不能从更深的层面认识社会的变革。他们说解放初年的变革太粗暴。那他们是没见识过什么叫“苏式粗暴”。解放初年在公私合营之后长达十多年都给资本家发股息。照旧是在家里开趴体,有专车有洋房喝咖啡有佣人。真正到了文革还保持这样的生活水准

    观者们还是看看自己祖上什么身份看看屁股在哪里再发言

     4 ) 笑死我了

    阴差阳错的在12届电影节上海影城看了这片
    哈哈
    我在优酷看似乎是黑白片呢
    影城今天看的是彩色的
    里面的女演员挺有老上海味道挺漂亮的
    讲资本家,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对比旧社会和新中国的厂的~
    后半部分的台词超级搞笑,加上扭秧歌和最后的大头娃,
    没想到这片这么让人乐
    挺喜欢的
    哈哈
    坦白从宽 抗拒从严
    老实交待
    我们能把资本家引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来
    快点除掉这剥削阶级的恶名声,
    特别要说下很应景的背景音乐,
    那些歌叫一个经典呀~
    哈哈太逗了~

     5 ) 《不夜城》:一座永不黑暗的城市

           影片反映了资本家张伯韩苦心经营工厂,在上海解放时,做出“留下来”的选择,而后又在新政权的领导下改造自身、改造企业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大光明纺织印染厂老板的儿子张伯韩从英国留学归来,心怀“工业救国”和“振兴实业”的美好愿望。但此时,由于日本纱厂买办宗贻春的逼迫,纺织印染厂濒临破产。张伯韩拒绝将纺织印染厂卖给宗贻春,而是与岳父的纺织厂进行合并,并打出抵制日货的口号,使工厂起死回生。但张伯韩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还是受了宗贻春的引诱,与他合伙美棉生意,本利无收。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工厂又开始良性发展,但他却利用机会非法牟利。女儿文铮劝父亲说出实情,争取宽大处理,他不仅不听劝告,反而殴打女儿,女儿愤然离家出走。后来,在家人和工人们的帮助下,张伯韩悔悟,工厂走上了公私合营的道路,家人终于团聚。
        该片自创作初期就经历了许多波折,当年作家柯灵受命写作一部反映私营工商业改造的电影,仅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这部名叫《不夜城》的电影剧本就问世了,但影片还没有最后完成,就被封存,并受到了严厉批判,柯灵本人也遭到迫害。著名剧作家柯灵曾写过一部反映上海工商业改造的电影剧本《不夜城》,剧本拍成电影后,命运乖舛,未曾公映却在全国范围内以美化资产阶级的罪名屡遭批判,而且一浪高过一浪。文革前夕,有所谓组织革命群众观看内部毒草片的活动,不过看过之后要对它口诛笔伐,以清除流毒。其实许多人,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是源于看过此片的人都口口相传这是部好片子,特别是影片里不少反映大上海夜景的镜头使人大饱眼福。
        孙道龄大师传神演绎民族资本家跌宕一生,导演汤晓丹和编剧柯灵将解放前后1930-1950之大上海芸芸众生对比描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拆白党革命者,洋服旗袍中山装大棉袄。尤其解放后公私合营经过以及各种口号与运动,引得同学们笑声不绝,五味绕梁不止。如同当年二战德国法西斯溃败的根源是西方资本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上海之所以能被解放其实最重要之缘由就是金融崩溃、实业解体和资本出逃。放在六十年后的今天拿出来重看依然有着现实警世甚至娱乐之意义,实在应该好好学习“坦白从宽,抗拒从严”。
        分析这部影片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是如何接受改造、走上公私合营道路的。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大体上经过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由此引起企业生产关系在多方面发生深刻变化:①企业由资本家所有变为公私共有。②资本家开始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③企业盈利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1956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主义私股的赎买改行“定息制度”,统一规定年息五厘。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资本家除定息外,不再以资本家身份行使职权,并在劳动中逐步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当然也可以从中看到上海的发展史: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建国初期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再联想到如今日新月异的世界大都市上海,在岁月的轨迹中探寻到中国的发展与兴旺。而如今随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相信上海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2010年世博会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文明和谐的呼唤更是犹在耳边。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的盛会,是上海新一轮发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更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6 ) 犹如周立波海派清口般爆笑全场

    虽然影城七厅寥寥数人,但票子还真没白买,《不夜城》依旧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极为值得一看之中国本土电影。孙道龄大师传神演绎民族资本家跌宕一生,导演汤晓丹和编剧柯灵将解放前后1930-1950之大上海芸芸众生对比描摹,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拆白党革命者,洋服旗袍中山装大棉袄。尤其解放后公私合营经过以及各种口号与运动,引得观众笑声不绝,五味绕梁不止。如同当年二战德国法西斯溃败的根源是西方资本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上海之所以能被解放其实最重要之缘由就是金融崩溃、实业解体和资本出逃。放在六十年后的今天拿出来重看依然有着现实警世甚至娱乐之意义,实在应该好好学习“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本片简直可以和周立波海派清口相媲美,是上海人的都该看一遍,为这座城市的百年历史骄傲吧。

     短评

    片子前面的大部分其实还不错,就是最后为了意识形态任务来了个狗尾续貂的结局。结尾的热闹合家团圆的场面让人觉得仿佛是一部港式贺岁片的老套结局。公私合营结局正好表现无产阶级的“宽大”,无奈本片正是完成于社会主义公有化改造后的次年,难免有历史局限,要是拍到文革资本家的悲惨就大不一样了。

    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 movie of the history of the Celestial Empire,,,

    5分钟前
  • 明年今日
  • 还行
  • 主流中的非主流,也难怪在当时遭到批判,视角几乎全程都在民族资本家这边,建国后戏的重点也不在思想改造而是良心发现。当然要做意识形态宣传,但公私合营强调自愿;女儿的革命话语是时代烙印,远走高飞则是青春的反叛。孙道临的演技有层次,奶油小生能迅速切换到剥削阶级,可惜视听上平得过分了,配乐意图又太明显,由此一来几乎搞得像个话剧,立意和表达上远不如《林家铺子》。不过最后能欢天喜地地收尾,已经是“不法分子”所能有的最好的结局。

    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 人物完全不行.上海也是虛的.結尾大亮,超級后現代.

    12分钟前
  • Mango
  • 还行
  • 影史的意义是得以通过影像小觑20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原来那个时候的上海的确璀璨如明珠,花园洋房网球,上流社会的一切好物。这种借助电影影像记录现实的历史研究和社会风貌研究更有其价值和意义。However,后边的故事发展及其意识形态描述是我没有想到的…后边就开始极富有意识形态化和教条意味了。虽然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压榨和剥削劳工阶级去获取资本和利益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无论是资本家本人的转变还是劳工阶级无私且慈善的原谅和劝说实在都过于突兀且没有信服力了…虽然非常符合当时的历史语境,但看到后面不免会有些尴尬。但这也是20世纪50、60年代的拍摄常态和常见的套路,而且这部电影的拍摄也颇为坎坷,但看得出来老一代的电影人在剧本的流畅性和时代性上还是很花功夫的,情节和反讽也比较有趣,还是值得一看的

    17分钟前
  • 小满
  • 还行
  • 我就是觉得这个彩色版的颜色像《青空娘》 = =

    22分钟前
  • Kyle
  • 还行
  • 总共是四幕戏的结构,罕见的以资本家为主角去表现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的状况,心理状态的变化抓得非常逼真传神,尤其是50年代的部分更具史料价值。在十七年电影中太特殊了,更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平民史诗片,最大的区别是拍摄于1957年,在当时看不到十年后更大的风波。同为有时代局限性的政策宣传片,可类比《化铁炉的街》。1)抗战初期,在外留学的青年回国决心实业报国,以民族主义对抗日本侵略者。2)解放战争时期,金融秩序失控,狠心压榨工人产生矛盾祸根,妄图借助美资投机却事与愿违,没赶上飞机滞留国内。3)1952年,工人翻身当家做主,五反开始,资本家坦白从宽,工厂恢复正常经营,短暂的蜜月期。4)1955年,无路可走,只能接受公私合营。最后结尾是资本家戴上笑脸娃娃面具载歌载舞,恐怕别有所指。本片可能拍摄时有黑白、彩色两版。

    2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力荐
  • 确定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了,剧本写得好啊,一切都很真实,也难怪当年拍出来之后会被雪藏。从民族资本家到资产阶级再到最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影片跨越三个阶段,展现了一位资本家的半生,第一段到第二段转的确实过于突兀,没头没尾;第二段对于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展现在十七年电影里拍得确实“养眼”;第三段确实是很敢拍了,是当代观众可以获取新知的一段,把公私合营前主人公的心理转变通过主客观各种因素不断推动,最终走向大团圆。不得不说孙道临是一位伟大的演员,演啥像啥,这次资本家的形象又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印象深刻。本片中其他几位主要人物形象也还算丰满,不过就是大嫂二嫂表姐这三位女性我实在是脸盲,老二和表哥我也是傻傻分不清楚。本场映前还有导演之子汤沐海导赏,资料馆每周三10块钱国产老片放映真是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29分钟前
  • 平行碱基萌太奇
  • 推荐
  • 前半部像极了子夜,后半部画风突变为各种不合理。实际上前半部也属画虎似猫,但比起后半部所有角色的觉悟忽然提高,强行解释还是能符合一些逻辑的。

    33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还行
  • 保存度相当高的彩色电影。这是下了血本了吧。演妹妹的演员很像上官云珠

    35分钟前
  • 幽若/ty
  • 还行
  • 以当年的眼光来看,它还是一部烂片。

    38分钟前
  • violet hill
  • 还行
  • 60年后国内的经济题材的影视剧未必都做得这么妥帖,非常明晰的写了几处大的转变,也将人物的转变和背景结合的不错,是主旋律但更是一种精神主题上的主旋律,而是非某种倡导做出来的人造人。以前的剧本写得真朴实,好坏不说,但那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字,甚是可爱。

    39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 “党的政策是要改造资本家,把他们带进社会主义。”“不法奸商你睁开眼,两条道路由你挑。”在薇娅偷税被曝的日子重看,历史轮回引人思考。

    43分钟前
  • 于成
  • 还行
  • 四幕剧,一二幕之间过渡不甚明晰,第二幕在四十年代电影中很常见,算不得出彩,三四幕就难能可贵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述精准,同时居然还能清晰合理地细致刻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居然没有在建国之后开始胡言乱语唱赞歌,十七年电影里这部真是难能可贵。色彩修复得很好,声音真坑爹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 118分钟版本。就这个叙事功底,就别出来溜达了吧。即便考虑时代的胁迫因素,也依然有无数多个说不过去的硬伤。

    53分钟前
  • 妍春
  • 还行
  • 黑白方块,像在看老话剧,虽然看不太懂内容,还蛮新奇的体验

    58分钟前
  • WIKI魏
  • 还行
  • 前面节奏掌握的有点差,妆容颇神奇,场景精致。最后女儿在牛鬼蛇神广场找到带着面具的父母全家,一家三口相认后,女儿和戴上面具的父母望着一如许多年前不夜城的上海的结尾简直超展开,瞬间翻了前面各种纰漏。

    1小时前
  • 魔魔牌桃果酱
  • 还行
  • 57年的电影,终于得以让我窥探旧时的上海,外滩十里洋场的繁盛,有钱的资本家在花园洋房里开party喝whiskey弹钢琴打网球。我终于信了,信了张爱玲书里写的繁华上海,信了陆焉识留学归来后在上海生活的小资,信了王琦瑶去一场又一场的舞会,哪个时代的有钱人都一样啊。电影里解放后的场景太过温和(那个时候也只能这么拍,甚至现在也就那样),改朝换代,这种资本家在那个时候早被玩死。半个世纪过去了,历史总是不断轮回,有钱人偷6个多亿的税,996、内卷、加班猝死,资本家还是在压榨工人阶级。结合最近各色魔幻事件,也别说什么XX主义让人民更幸福,哪个证券都一样,不想让你说的话,直接封你的嘴,让你什么都说不了。还是那句话,在权力面前,人民群众都是蝼蚁。

    1小时前
  • 小A
  • 推荐
  • 2018.8.19从1935到1957 跨越20多年的历史变革全部包纳 1956年双百方针后十七年电影到第二个发展时期 在第一时期满是歌颂工农兵题材基础上 有了全新尝试 第一次正面表现资产阶级生活 但在整体上电影还是以服务意识形态为主 终于看到了彩色的上海不夜城。/2021.12.22十七年里这样的视角是值得称赞的,从经商者角度看社会变迁,从转变者呈现转变更有力(也成批判者的把柄)。49年前遵照历史,未提前加入意识形态加以污名也很难得。建国后立刻进入十七年氛围,z的宣传力量我最服,无处不渗透。细节非常准确,人物们服装,娱乐内容,霓虹夜上海的广告牌变化。港阿飞的形象,以及投机失败的象征。

    1小时前
  • Kiyoko
  • 推荐
  • 伟大的电影!!“不夜”城就是小城之“春”,当黄金时代出来时直接把我打在座位上,最后的傩戏面具更是夹杂着人类学符号学影人的心声!汤晓丹、蓝为洁、柯灵、孙道临…全是雪山白凤凰!借焦菊隐《樱桃园》译后记里的话:整个社会就这样像网一样地交织着,清醒的与蒙昧的,荒谬的与正义的,高贵的与卑贱的,理智的与愚蠢的,都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和声,成为一部交响乐。不但人与人之间起着这样的共鸣,即在人与环境之间也起着共鸣。待长评。

    1小时前
  • 落穆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