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张曼玉 饰)和丈夫南生(梁家辉 饰)本是生活在广东番禹的一对夫妻,后来在李红的努力下,终于成功申请到了去美国签证,南生则留在国内等待机会。李红到了美国后发生改变,写信告诉丈夫自己想回家。南生一直劝慰鼓励她,直至南生收到那封申请离婚的信,他一方面难以相信,另一方面也担心妻子,遂偷渡到了纽约。南生初到美国,人生地不熟,因为偷渡者的身份更是连同学拒绝收留他。在走投无路之时,南生结识了一位有中国血统的15岁妓女Jane,暂时安顿下来的南生继续寻找妻子。南生渐渐了解了一些关于妻子在美国生活的片段,南生当初的想象一点点被颠覆,本来想帮助妻子的他也快心灰意冷了。突然一天,分别多年的两人竟然偶遇,而一切都已不再如前……
刚开始一个月有七封信,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而南生收到的最后一封信竟然是妻子要求和他离婚!这个年代,离婚对于他根本就是晴空霹雳!他出差去巴拿马的时候便以去墨西哥旅游为名从美国南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这种执着和坚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那辈人普遍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找到答案,然而这一路同样是苦难无数。 影片用丈夫的行动为主线,沿途根据线索逐渐去寻找失踪的妻子,同时影片利用配角们的回忆描述出妻子在美国的各种艰辛或者是改变,达到一种触景生情的效果。首先是南生的画家老同学热切接待了南生,听说了南生从墨西哥走入美国本土“十五个人,四个被抓,一个去了别的城市,自己到了纽约,剩下九个死了”的遭遇,画家十分沉重,当即答应南生可以吃住全归他直到找到李红。入夜之时他看着入睡的南生狠狠的抽烟,最后大抵是对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居然大半夜把南生推出了公寓,说:“自己也要吃饭撒尿,对不起”,结果南生只能睡大街,还被流浪汉偷了鞋。
梁家辉去到美国之后大受打击,一是了解到妻子在美国的遭遇后的自责,二是因为自己出于空虚和醉酒下竟然差点搞上了未成年的Jade
我觉得梁家辉就是在和Jade的这个晚上疯的,梁家辉离开Jade之后独自走在街上阴差阳错进了一个类似于嬉皮士的派对,整个派对气氛相当诡异,之后在派对上晕倒,醒来Jade找到了他,并突然醒悟般说要回老家继续读书,Jade的突然转变也太奇怪了
然后镜头一转梁家辉已经找到工作在送外卖,阴差阳错的遇到张曼玉,这里有一个细节,张曼玉问他来了多久,他说一个月,通常刚出来工作第一个月是最苦的,加上梁家辉初到美国又要租房子买家具,张曼玉去了一段时间都还是贫困潦倒床垫都舍不得买,但梁家辉此时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擞,戏里他的人设可是拿了画家朋友一笔钱但还是一个面包吃七天的啊!绝不会第一个月发工资就去买一套不错的衣服吧
我觉得在梁家辉的潜意识里,他希望Jade会改过自身,他也希望妻子是疯了,也不愿接受妻子变了,最后死在妻子刀下也算是一种自我赎罪吧,因为当他深受打击致电家人表示想要回家,家人的反应跟他之前劝说妻子坚持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这时他才意识到妻子在当时有多绝望无助,所以他想用那一刀还给妻子,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瞎想的,只想讨论讨论
不是所有的批判都是响亮的,不是所有的愤怒都是有理的,不是所有的诚意的都是真相的,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慰藉的。
诞生于后89时期的香港影片,本片有非常锋利的锐角,有极其尖锐的控诉,有相当悲悯的俯瞰,也有太明显的想当然的标签和刻板印象。与《甜蜜蜜》《秋天的童话》虽同属于移民题材影片,但经典性相去甚远。
即使是影帝影后,用两个香港演员扮演两个经历过插队,又经历了89的受迫害或迫害妄想的偷渡取美国的小知识分子,都很难让人共情。
89后,确实知识分子的移民潮风起云涌。那是个讳莫如深的年代,美国苟活艰难的刻画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评价电影首先是立足于文本,文本来说,故事支离破碎,结局反转突兀惨烈。而时代背景又过于隐晦。故事也许有原型,应该挖掘更鲜活的细节和事件。而不是概念先行的受迫害妄想。
导演妄图夹带太多的私货,显得用力过猛,还无的放矢 。
你的目标太大了,结果导致还瞄不准了,四处扫射,反倒无可破局。
敢破口大骂就是好电影?恐怕未必。
侯.德.健曾经说过,我们经历的还不够悲惨吗?我们还需要用谎言来对抗谎言吗?
偶然刷到《爱在他乡的季节》电影解说,刚开始看到夫妻两人为了拿到签证历尽艰辛,就很好奇,但是解说电影的视频没更新完,就想着直接去把整部电影看完,没想到结局竟是这么悲惨!
那个年代的人们,觉得美国遍地都是黄金,想法设法的要拿到签证出国,殊不知去到那里又是另一番艰辛。李红在美国,没钱、没房子,只有一条命,住在无比潮湿的地下室,每天过的胆战心惊,经历的种种磨难,也是导致她后面精神分裂的原因。李红一个月给家里寄七封信,跟南生说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想回家,但丈夫却劝她,为了山山不要回家,要她坚持。殊不知,最后妻子给他寄的最后一封信却是跟他离婚。
于是南生就踏上了漫漫的寻妻之路,没有钱,只能偷渡到纽约。好不容易找到个画画的朋友,问到了李红的消息,但又因为朋友怕他连累自己得不到绿卡,半夜把他赶出家门。虽然在路边睡觉的时候被流浪汉偷走了半边鞋子,但所幸遇到了个热心女孩“珍”。在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的纽约,珍确实帮了南生不少忙。后面也因为钱的原因,南生不得不去当拉皮客赚钱养活自己…但南生一直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他厌恶了这里的生活,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回家,结果家里人像当初自己劝说李红那样,不让他回家,何等的讽刺啊…之后珍,想回乡下念书,她觉得南生竟然可以一个面包吃七天,那么她也可以做兼职养活自己,南生也开始找了个正经的工作好好生活…
当看到男生遇到李红的时候,我想到的最坏的结局,最多也只是李红有了其他的家庭。殊不知,李红一直在想念他和山山,还给他们织了很多的毛衣,给山山留了好多可爱的玩具。李红说自己写了好多好多的信,但都没收到丈夫的回信,刚开始还以为是家里的老人作梗,不想让李红回家…不过李红与南生终于相聚了,他们也度过了美好的一晚。但结局真的是太令人意想不到了,李红到了白天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只讲英语,甚至忘了南生和山山,曾经写的信也都是被白天的自己给拦截了,并没有寄回去。南生觉得李红很奇怪,于是一路跟着她,发现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南生想要唤醒李红,李红却把他当作想要非礼她的坏人,拿出簪子刺向了她最爱的人,最后南生被刺中心脏,倒在了她的旁边,手里还拿着沾满鲜血的全家福…
果然悲剧成就了经典,是那个年代害死了他们…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条大河波浪宽……
个人感觉对当年状况没有亲身经历只有耳闻的导演和编剧还非要拍主角是大陆身份的电影挺尴尬的——甜蜜蜜就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描写而且故事好可以免责。本片另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都在插叙,像在读一本脚注很多的书,注意力常常被打断。整体来说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反而哪个都没讲清楚。看了两个版本,粤语版画质不高,国语版张曼玉的配音非常难听,尤其最后一场简直让人耳朵受罪。ps:让梁家辉和张曼玉在“一条大河波浪宽”的音乐里演吻戏,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观众
一边是文化大革命,一边是布鲁克林,残酷的世界把导演逼疯掉了,最后二十分钟粗暴无聊的影(秀)射(逗)多少浪费了梁家辉出色的演技
三十前的张曼玉适合梁家辉 三十后的张曼玉适合梁朝伟
从电影的英文片名就可见调性,时代洪流下被身份折磨得不成人样的悲惨故事,应该是罗卓瑶导演执导水平最高的华语片,处处见抨击,面面是讽刺,三个人物的代表性和象征性都很强,梁家辉的影帝实至名归。
看开头实在是不错,后来越来越狗血,想表达的意思太赤裸裸了,缺乏含蓄,不过演员很不错。
喜欢,感同身受。虽然由于时代的设定,难免有地方过于直白,但老一代移民这种“宁可在美国洗盘子,冒着被抢被杀的危险住在混乱的街道,也比回家好,那里没有自由、隔墙有耳”的状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怕是永远忘不了梁家辉在哥伦布公园女神像下倒在血泊里的场景。张曼玉真是华语哭戏第一人,牛
展示残酷不遗余力,角色憋屈长久的情绪在最后时刻导致失控。
梁家辉的表演逼真得我不敢看。
香港人埋汰大陆人,自以为的深刻罢了,并没有埋汰到点子上去,如果能更好的理解求生和生活,可能才能真的拍好这样的题材。在香港人眼中,大陆人有卑微木讷的情感,市侩的内心,苟活的贪婪灵魂,这些人仿佛为了赚钱可以低贱到令人发指。我出生在鸭绿江上游,与朝鲜一江之隔,有时候我们看朝鲜人也觉得可怜的不行。但我们从小到大都能见到江对岸的孩子戏水玩闹,大人说说笑笑。他们真的苦,有时候饭都没得吃,但真的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没有灵魂,那样僵直呆傻愁苦。他们的快乐反倒更简单,你如果过度同情过度解读,就显得蠢了,与想象皇帝是用金锄头一样的愚蠢
前面的铺陈叙事都很不错,可惜后面有些夸张过火,甚至令人无语了...梁家辉演的不错~
论相比梁朝伟,为什么我更喜欢梁家辉
香港影人的大陆想象,浅尝辄止。红歌红太阳红皮书连同红色年代,罗方夫妇隔岸观海,仅停留在符号层面,带着主观的暴烈。二十年后北上,不知道年末的新作,这份功课有没有进步。
丈夫对想归国的妻子说不要回来 父母对想归国的儿子说不要回来 不离不弃的床垫 大大小小的毛衣 洒着鲜血的红色本本 文革时期的盖口杯 多带感的某种政治讽刺意寓 只有这样的良心导演才配得上观众口袋里的银子 PS:梁家辉多种因素导致拍N多烂片 依旧掩盖不了他神演技 对角色吃透度太深
哎~ 看到那个画家想起了《八十年代访谈录》里的阿城,忍不住想当年小舅母一个人去美国念书是不是也是这样子~~ 小时候对于小舅母的记忆就是每个周日下午可以吃着她做的冰冻啫喱看唐老鸭~
故乡的《爱在别乡的季节》里是一种藕断丝连的状态。按照罗卓瑶方令正这对CP的理解,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失联和割裂的原因显然是一场浩浩荡荡令人心碎的颜色革命。在这个语境下,东方人与西方人的生存处境完全一样。女主角从一场浩劫里逃到另一场浩劫里,可被理解成作者视点的男主角显然是以历史幸存者的身份和重访历史的姿态,在这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大河里作着一种搜寻工作。在异乡人抑或新移民的指引和推动下,他最终看到了一种狂热而混乱的文化景观。对于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来说,那个崇拜男性阳具的世界令他感到惊恐和不适。直到他完全从那种梦幻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他才真正跟过去建立了联系。然而这对夫妻也完全明白,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于是便把故乡描绘成了一个似有还无的梦。信则有,不信则无。毕竟,人生就像一场虚实交织真假难辨的戏。
好在有个悬念一直撑着整个故事,揭开谜团的同时就把种种处境说透了。遗憾就是用力过度,最后竟然倒在女神像下,有点太过了。《我的祖国》这个歌用得恰到好处
除了片名 一丝温暖都不给
没钱就不要移民了,实在太惨了。。那个莫名其妙的闽南语民谣时不时唱两句,有点扣分,主角明明都是广东人,唱什么闽南语??
革命之后的幽灵,所以他们必定在夜晚交欢,在早晨别离,对于彼此都是狂人与鬼魂。当然有幼稚粗略的政治幻想,但梁家辉乘坐偷来的跑车与雏妓一起搜寻旧日爱人的生活碎片,遭遇两相映衬的狂欢节都很有趣。他们的他乡生活其实都已经变好,但爱还被捆绑在幽暗与恐惧中。我很喜欢这种鬼气。
结尾大悲,有着时代潮流中命运的无奈感。摄影不错,贯串的台语歌烘托主题大亮。两位男女主演在本片的演技实在是太棒!细看他两在楼道偶遇的情景,梁家辉的回眸,先是惊讶、然后愤怒夹杂一点的感动,再回来不信和心底的排斥,这一串的心理体现,真厉害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