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卡佛还是霍尔斯道姆
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都酷似雷蒙德·卡佛的小说:个人被囚禁于生活当中,无力自拔,在由亲人建成的囚房当中逐渐沉沦,荒废人生。每日的生活是那样的令人厌恶,有一个胖得令人羞耻的母亲,两个任性的只管把责任往哥哥身上推的妹妹,还有一个只会不断地去闯祸的白痴弟弟。对了,还有那个十七年前就早早逃离了生活的囚房而走入死亡的囚房的父亲。吉伯特的人生是这样的可怕,这样的枯燥,这样的没有意义。就连所谓的出格行为——搞别人的老婆,其实也不过是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的一部分而已,就像后来那个越轨的妇人所说的那样,她之所以选择吉伯特,不是因为她爱上了他,而只是因为,她知道吉伯特永远不会离开,是因为吉伯特无能逃离这个囚房,除非他走上他父亲的老路,向死亡寻求解脱。又或者,他要远走它方,正如他在痛打了阿尼以后所试图做的那样。然而,他又不能,他有着他对他的家人的爱,因为他有着他的责任,他就是这个囚房的支柱,一旦他逃离,这个囚房就必将分崩离析。
这部片子的英文原名是这样的一个疑问句:"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当我们看到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是吉伯特的家人。我们会认为,是他的家人在羁绊着他,是他的母亲、妹妹与阿尼在eating him。
但是,我们知道,这样的故事可以是一部美国小说,但绝不会是一部美国电影。将家庭描述为囚房的电影,最可能出现在北欧,也可能出现在法德,甚至会出现在日本,但却不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好莱坞。好莱坞就是美国,而美国人则从来不曾离开过家庭。即使是所谓的嬉皮士,所谓的垮掉派,他们“在路上”,但这只是因为他们无家可归。他们处处叛逆,但他们的叛逆却是以他们所叛逆的对象——所谓的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为镜子作对照的。他们这样叛逆,是因为他们怀想他们所叛逆的对象,是因为他们没法过他们所叛逆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只能叛逆。美国人民爱家庭,因而好莱坞同样也爱家庭,所以,"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的答案就绝不可能是吉伯特的家人。
美国人雷蒙德·卡佛曾经这么说过:“我小时候,阅读曾让我知道我自己过的生活不合我的身。我以为我能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就这样,在打一个响指之间,变成一个新的人,换一种活法。”但显然,丹麦人莱塞·霍尔斯道姆在叙述这个美国故事的时候并不认同这一点。他认为,我们是能够改变的,他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真正在eating Gilbert的不是他的家人,而是Gilbert的生活态度。他说,真正的囚房不是吉伯特的家人,而是吉伯特眼中的家人。如果我们从来不去打开房门的话,那么再怎么宽敞明亮的套间也与囚房无异。如果我们从来不肯笑对生活的话,那么生活也只会对你恶脸相向。影片的第一个转折点并不是母亲的死去,而是吉伯特将车掉头回家,贝奇充满关爱地照顾着阿尼的那一段。自此,吉伯特的生活就开始进入了不一样的天空,因为他学会了以不同的态度面对人生,他学会了去打开房门,走出自己制造的囚房。电影中吉伯特一而再地对贝奇说,阿尼是无论如何都不会下水的。然而,阿尼最终却真的下水了——在贝奇充满爱的鼓励之下。这个故事的寓意是这样的:有时候,我们只是还不够努力。我们从来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去鼓励阿尼跳进水中,于是他也从来不会下水;我们从来不曾鼓励母亲去锻炼锻炼,却只是将来偷看的孩子抱起以发泄自己心底的那微小却实实在在的怨恨,于是母亲也就成为了笑柄;我们从来不曾试过再付出多一点的努力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却从来只是咒骂生活给得不够,于是生活就真的会如你所愿,于是生活就真的不会给你太多。我们从来只埋怨别人做得不够,却不问自己做得够不够。于是,和你偷情的那个人妻就把你吃定了,生活就把你吃定了。于是,你就被"Eating"了。然而事实上,真正在毁掉我们生活的罪魁祸首,是我们自己。《茉莉人生》里头有这么一句话:“在任何时候,人都能够自己选择。”我们难以选择我们要在怎样的生活中过活,但我们可以选择过怎样的生活。有时候,要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并不需要走到不一样的地方,而只需要有着不一样的眼睛。
而至于到底是谁的看法才是正确的?是卡佛还是霍尔斯道姆?人到底能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无知者如我并不知道。但我知道,无论是卡佛还是霍尔斯道姆都会赞同这样一点:我们应该努力活出美好的人生,活出不一样的天空。
http://23992900.blogbus.com/logs/49162034.html 2 ) 请千万不要消失
有一个故事,说,一只得道的小蜘蛛,佛祖问她,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小蜘蛛历经几劫几世,总是回答:未得到、已失去。这答案已经很有水平了,可是佛祖不满意,让她继续经历。终于在一场错乱的婚姻中,让她终于发现,原来最好的东西,是已经得到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很少人有这个觉悟。人们总是认为别人的生活可能更好。没嫁人的羡慕两口子的;走路的羡慕开宝马的;病秧子羡慕健康人;老人家羡慕后生家。自己苦难看起来永远比别人的更大。
有一年,我工作很不顺利,压抑而忧郁。我同学也不开心,为了婚姻,我说你过来吧,我俩一起相互安慰安慰。她来了,抱怨她的婚姻和家庭,老公有外遇了,女儿还小,工作丢失,身无分文,老爸不懂事,弟弟吃闲饭……在她述说的过程里,我没有办法提我的困难,因为我的困难在她那些困难面前,简直就是花生米一碟。后来她回去了,我说,你替我打听打听,七八年前得了淋巴癌的那个同学是不是还活着。她打听了,来告诉我,活着。
七八年前,我身边一个朋友的朋友得了这个病的同时,我听说了这个同学也得了同样的病。七八年过去了,朋友的朋友早就不在了,这个同学还活着。我有点吃惊。没想到更吃惊的还在下面:同学去看她,她说起她的身体:胃是坏的,肺是漏的,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好的器官,一个月前又一次差点死掉。说的时候,好像在说不相干的人一样,无所谓似的轻描淡写。人家做化疗,最多七八个疗程,然后不是好了就是死了,她做了三十多个疗程,还活着。从前她是一个绝色美女(男人说女人是美女,未必的,女人说女人是美女,肯定的),现在形销骨立,我虽然只是听,却也觉得实在不忍心继续听。我那个朋友的朋友,死之前说,就死了算了,不想再受罪了。她却活着,那么多年,受了多少罪。
同学说,在她面前,无法开口说自己的遭遇,因为无论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没有办法跟她的生活比。所有压得你几乎受不了的烦心事,在她那里都是鸡毛蒜皮。
算了吧,哪有什么苦难呢,当你看见更大的苦难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才会庆幸,这种苦难没有发生在你身上。
《不一样的天空》里,就安排了这样一个苦难到搞笑的家庭环境:爸爸是自杀的,妈妈是六百磅的超级肉山,弟弟是弱智,妹妹青春期反叛,而Johnny Depp自己更是陷入了跟一个有夫之妇的情欲纠缠中。在电影的前半部分,Johnny Depp唯一对他的环境做出的抱怨就是,他得加班挣钱来养活他们。
年轻的Johnny Depp的脸上,你看不出来这种压力的症状,他仿佛是很自然地生活着——生活的确是自然的,你在几个人的脸上经常看见不自然呢?尽管谁都不容易。压力仿佛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某些宗教的观念里,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可是也有人说这个说法“夸张了”。
人也许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怜悯,甚至有时候也拒绝帮助,可是不表现出来并不代表觉察不到自己的压力。著名的巴士阿叔就发作过:你有你压力,我有我压力,不要挑衅我。
弱智弟弟挑衅了Johnny Depp忍耐的底线。他偷吃了自己的生日蛋糕,还拒绝洗澡。而生日蛋糕是Johnny Depp尴尬地在自己的食品店老板的注视下在大商场花了一大笔钱买回来的。似乎不是什么无法忍受的事情,可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Johnny Depp打了弟弟,离家出走了。
当他在弟弟的生日Party上重新出现之后,妈妈与他详谈了他所承受的一切,妈妈说:“请千万不要消失”。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多次,之前都是对着弱智弟弟说的,因为怕他走失或出意外。弱智者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也许是一个多余的负担,但是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就像苦难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样。这个家庭里所有的问题成员,都是彼此活下去的理由,都是彼此的支撑,就像地下室里那一根根木桩一样。
妈妈在临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是的,你是英勇的。”对于一个承受那么大生活压力的孩子来说,这句话是他应得的。那么,对于每一个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来说,这一句话也都是应得的。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里做着一个英勇的人,无论你的苦难只是工作上的不顺利,还是婚姻上的挫折,更甚至于,是在疾病的折磨下苟延残喘。
影片的最后,Johnny Depp带着弱智的弟弟踏上了所爱的女孩的旅行车,去开始新的生活。也许,所有的苦难都会过去,也许,会有其它的困难在等着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丢弃那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死去的弱智弟弟。他不会让他消失。
无论将来是怎样,请千万不要消失。
3 )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What made Gilbert Grape
妈妈是负担,妈妈是责难 但妈妈无论怎样都是妈妈......妈妈是作茧自缚的自己 不敢面对过去,不敢接受现实 妈妈一直一直沉重下去,却只能默默承担,小心维护,不能揭开真相.
情人代表Gilbert弱点 是不能说出的罪孽感 是自责 她知道自己从不离开 嘲笑自己无法离开 恨自己不能离开
姐姐是现实和理性 照顾一家起居,让家拥有应该有的东西 就像这小镇任何一个家应该有的样子
妹妹是Gilbert不能爆发的那些孩子气的性格...那些恨不得,却做不得....
弟弟代表他的内心 说出他不敢说的话 喊出他不敢呐喊的呐喊 害怕他不敢害怕的害怕 不停地登高,逃向他不敢渴望的自由
Gilbert拼命地抱着弟弟,仿佛在拼命安慰自己...........
老房子是年久失修的隐藏痛苦回忆的生活..勉强维持 带着无法割舍的恋恋深情
........
那一切消磨着Gilbert,但那一切无时无刻不显露Gilbert来自的地方...那是Gilbert想要逃离的生活,也是造就了Gilbert的生活
I'll get go.I get nowhere to go
Gilbert对着他的女孩露出他所有的虚弱..
爱的那个女孩 代表关于自由的梦想 她友善 她诱惑 她治愈 她虚无缥缈而又迫不及待 她和她的车 一种可以自由的生活
所幸这是关于18岁的片子 弟弟的十八岁生日 是妈妈最后的心愿 被默许从新开始的日子.....即使到那天才知道 那也是学会面对和学会做出决定的日子..........
所幸这是关于梦想的片子 最后出现的车队 几乎是以一种梦幻般的方式.....女孩依然友善地迎接他们加入,已然长大的少年,带着弟弟走向新的生活..............
4 ) 片中的空间隐喻
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的美国电影了,果然像《断背山》《大鱼》一类的老美国电影还是能夺人心魄,用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以自然主义的构架贴近生活,没有戏剧性的配乐、快速剪辑,淡得就像随时都会蒸发的晨露,却对空间有着意外的把握力,充满里里外外的隐喻。
1. 母亲——内部性
在父亲去世以后,(可以推测父亲是在地下室自杀去世的,)母亲就在沙发上生了根,再也没有进入两人的卧室。Betty的应对方法是“逃”,逃到外面去,母亲的应对方法也是“逃”,不过是往里逃。她于是成为屋里的一只幽灵,主持着屋里的秩序,因为生理和家庭的“畸形”成为社会性的笑柄,成为了家人彻头彻尾的“力图逃离的内在性区域”(波伏娃语)。
她的死亡也很戏剧性,被其他女性所目睹、接纳,化解了执念后(所以称其为幽灵),走的悄无声息,最后随着房子一起付之一炬。
那个从窗内的火焰变焦到窗户的映影的镜头太棒了,火焰就像在烧着那个在风中舞动的“Happy Birthday”,充满生死相接的隐喻义。
2. Arnie——从内到外
讲Retard的电影很多,这部把重心放在了Arnie的哥哥Gilbert身上,但Arnie还是以“声色”夺人。
Arnie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之中,他的游戏,是让周围人都看不见他,以此来获得注意力,他在背景里蠢蠢欲动,在虚焦中占据视线——在矛盾和漂浮不定的状态中,他得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他一遍遍爬上大树,一遍遍爬上高塔,并迷恋高于一切的征服感,或者说feet off the ground的非秩序感,不顾忌这种欲望给社会秩序带来的混乱,这里我们看到一种本能性的阳物逻各斯主义(按耐不住阐释学之魂)。影片中以一个推摇镜头交代Arnie的嗜好,警车驶过,背景高塔上赫然一个攀爬者的剪影,通过空间串联逻辑,同时揭示其“非道德”的性质,真不错!
在Arnie的游戏中,他永远自洽。同样,他以游戏般的笑声消解外部性死亡,爸爸的死亡、卡华先生的死亡,他都嬉笑处之,可以说是,拒绝和回避直视死亡,并将之以暴烈的形式释放出来,也可以说是与惯习相悖的不逢迎。
我们在他和他的母亲身上可以看到未完全分裂的依赖感。出于本能的,他在每一次受挫后都会回到母亲那里祈求安慰,像一个树袋熊一样挂在更庞大广阔的母体身上。Arnie唯一一次痛哭,就是在目睹了母亲的死亡以后——他的内在性根源断裂了,无法唤起、无法回缩,他必须独自面对世界。影片这里采取了远景、定镜头来处理爆炸性的情绪,试图让观众从刚刚生与死的近景对打中抽离出来:Arnie在屋前歇斯底里,他的家人跑来安慰他,院子里还有他生日派对的狼藉。
(在母亲死后,他便坐在了母亲的沙发位上)
顺带提一嘴,小李子也太帅了,一起看电影的xz:“早知道不选这部了。”
3. Betty太太和卡华先生——空间的隐喻
在前半部电影里,充当Gilbert的支配者。小何觉得很妙的地方在于,每次Gilbert、Betty、卡华先生的相遇,都非常有意思。
第一次相遇,是Gilbert正和Betty干柴烈火时,卡华先生正在外面和孩子玩蹦床,他的头不时从窗帘后探出来,本该是偷窥的绝好视角,却对屋内发生的桃色事件熟视无睹。但后来Gilbert出去和卡华先生交谈后,卡华先生又确实暗示了警告之意。
第二次,在餐厅里,Gilbert和Betty眉来眼去,正在买单的卡华先生看到了,也只能重复对Gilbert说“我在等你的电话”这样模棱两可的话。(表明经济地位也没有拯救家庭地位)(后来Gilbert去办公室,卡华先生也只是软性劝服他买保险,谁知道第二天一语成谶,最该买保险的是他自己)
第三次,Betty想要挽留Gilbert,但是Gilbert已经迷上了波西米亚小妹,在两人纠缠时,卡华先生开始和两个孩子在院子里的泳池里玩,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疯癫的状态。
卡华先生虽然在第一次三者相聚时处于屋外,但是也只能以和孩子的私领域来蒙蔽自己,第三次Betty太太在院外,卡华先生仍然故技重施,像鸵鸟一样缩进沙子里。在典型的“老女人-年轻小伙”叙事框架中,男女置换的空间,意味着臆想性的家庭结构,男性为家庭贡献财富,却懦弱到不敢挑明出轨之事,将应有的道德愤怒转译为对孩子的注意,女性以自我为绝对律令,主宰道德选择:“I chose you.”
片子还有很多多人的空间隐喻,比如Arnie、Gilbert和Becky在车上时,就没有兄弟俩同框的取景,只有2/1的正反打;又比如在第二次吃饭时,单人正面割裂的取景,表明餐桌上各种不同声音产生着冲突。
还有镜头的空间转换。比如一次Gilbert生气以后,顺着他的一个动势,镜头也飞一般地切到他工作的场所,想着“蒙太奇代替他生气了”,就把自己乐到了;又比如Betty正在屋内撩拨Gilbert时,镜头又切到了屋外Arnie在那里嘟着嘴吹气,相似的姿势造成的叙事蒙太奇,却表明“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熟视无睹”的意味,也很好玩。(想到《色,戒》里,梁和汤在屋内缠绵,切到了屋外的警犬,表明战争时期的恐怖肃寂)
这些空间象征着情绪,象征着人物关系,也象征着思想意旨。影片就在不同的空间中组织自身的叙事,可能是少数自己可以意识到空间性作用的电影。
4. Gilbert
已经不太想说Gilbert了,他处在所有人物关系的节点之上,这种处理需要费点心思。
在家庭内,他需要面对一个弱智弟弟、一个肥胖过渡的母亲、一个渴望独立的妹妹、一个还有姐姐(挺扁平的,自己是没看出来啥),对外是和一个已婚妇女建立的亲密联系,两个插科打诨的朋友,以迷恋上的另一个“波西米亚小妹”Becky为转机。现在可以回到影片的标题,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他被这些应社会要求的关系和义务架空了,也被自己的反抗控制着,在一个不可控、却可持续的状态里匍匐。Gilbert的性启蒙老师Betty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于是他被这股力推入了另一个更为混乱、也更自主的世界。
首尾呼应的叙事还不错。
思想主旨懒得分析了,cest la vie.
色调太太太喜欢啦!
5 ) 终会有人温柔待你
最喜欢看的是人性在高压下的爆发,以及扭曲的,极端的,黑暗的,不可告人的东西。不是因为丑恶而美,而是因为真实而美。我大概是个性恶论者,但又折服于最原始的善意。然而所有的矛盾却在这里达到了统一,这是让我吃惊的地方。
基拔“关心着每一个人,却忘了自己的存在”。汉堡店开业的时候,碧姬来告诉他,汽车已经修好,她马上就要离开。他只是呆呆地看着她,仿佛什么都没听见,已经没有余力为这告别而悲痛,没有力气挽留甚至不想再抱怨。生活塞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他已经习惯。周遭圆满,唯你离散。这一处对比,处理得真残酷。
另一处印象很深的对比是在葬礼上,艾伦对着汉堡店大声欢呼尖叫,而牧师在朗诵着冗长的经文。宗教的超度,对生死的敬畏,瞬间都变得很可笑。
碧姬反复问基拔,你想做什么。最后他说,我只想做个好人。他希望房子能修好,艾丽能长大,妈妈能跳健美操,艾伦能健康地活着。
“那你呢?你就不想为自己做点什么?”
“我只想做个好人”
他两次对碧姬说:“我要走了“。他也不知要去哪儿,但是要走。直到最后才承认自己无处可去。那摇摇欲坠的木房子不能给他庇护,那辆破烂颠簸的旧卡车也只是从一个现实逃往另一个现实的冰冷工具。在人前的夸口与提防,总是在无穷的黑夜中陨落。然而他很幸运,遇到的是碧姬。
他们站在远方的田野上眺望那栋小小的房子时,他说“它那么小,那么不起眼”,而却在天地之间成为了一幅壮阔美景的一部分。太多时候因为太靠近或者太投入,才变得厌恶和冷淡。总是要走过很远的路,再回头,才知道自己曾经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事。是可悲之处,也是奇妙之处。活着的人永远不知道活着是什么。
眼见生活对你挑战施压,你恨不得一把火把它点燃,就像气球越吹越大,你知道它要破的,你希望它破掉,它破掉的时候你甚至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就像是去赏一朵花期短暂的花,反而是在它凋谢的时候才觉得心安。
我很喜欢里面对于争吵情节的处理,混乱嘈杂,再加上毫不掩饰的艾伦,每一次崩溃都如此自然。有时我想,艾伦大概就是真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过爬上那座高高的水塔,但是我们都太过恪守于活着的规则,不能尽兴。
基拔的妈妈像鲸鱼一样,庞大丑陋而且懒惰。她对谁都刻薄,唯独对艾利百般疼爱,因为她知道他们都是没希望的人,都是等着终结的那一刻降临的人。他们不会说再见。
基拔带着碧姬见了他一直不屑同情的妈妈,这一见完成了太多事。他对妈妈的嫌恶与爱达到了统一,妈妈的过去与现在也合而为一,他对碧姬终于坦诚相待,这一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雨中那一吻或者黑暗中的那一夜。
见过碧姬后,妈妈一步一步挪上楼梯,就像在完成一个盛大的仪式。她的愤怒与脆弱,她用肥胖的身躯遮掩起来的硕大伤口,都在那条窄窄的楼梯上得到了超度。
这世上总有一个人温柔地帮你克服恐惧。
在基拔失手打了艾伦的那个晚上,艾伦却在温和的水塘边遇到了碧姬。他跳进水塘的时刻,我看得十分感动。这世上的事有时难免留下心结,但总会有那么一个人,温柔地在水中等你,告诉你不是所有人都会把你独自留在浴缸里直至下一个黎明降临。你终于还是会相信,爱以及一切美好的事情,从而不再憎恨恐惧,然后达成原谅。
我以为,就算活得再艰辛,能遇到这样的人,都该庆幸。
”艾伦在哪儿,我弟弟在哪儿,我找不到他了。“
”是他们!碧姬回来了。“
活着是一场回归,从起点走到相同的起点。在这场旅途中,崩溃然后解脱,每个人。那场火烧掉的不是一座房子也不是一具无法搬运的尸体,它不能让肉体升华也带来不了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它一个清算,一种象征。它烧掉的是牵挂和负累,是活着的人能为自己所做的最后的解救。
万火归一,愿你安息。
6 ) "You have destroyed my life."
电影的片名是一个问句,于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就在于诠释这个问题并且解答它。
"You have destroyed my life."这句话Gilbert一直对弟弟说出,或许在浴室中打弟弟时他可以说出这句话,或许在Becky的怀抱中他可以说出这句话,或许在母亲的面前他可以说出这句话。是的,他在说出这句话时才真正毁了在自己,他的存在只在于别人的认可,他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因而他无权质问无权审视自己。
电影的海报是一个守望的肖像,来自Gilbert,他似乎是看护着这个城镇的使者,或者战士,没有理由离开,因为他要背负很多,他的家庭,他那不清不白的情感。在现实生活中,Gilbert会成为一个英雄,面对自己的家庭他没有怨言,当他独自承担起家庭的全部时,他却不能够改变自己,改变家人。他的力量仅仅局限于让他们足以生存。
或许我们应该考虑,最后母亲的死对于Gilbert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失败了吗?他的力量不足以阻止母亲的逝去。但是他得到了宽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赠给了他,他是英雄--在这个肥硕的身躯面前他所承担的却远远超过了他自身的羸弱。
他成功了吗?他烧毁了房子,这个困住他的建筑,这个让他不能远走成为负累的建筑。连同他的母亲,连同被父亲的死而抹上阴影的地下室。电影不会为我们展示记忆,因为它只是在叙述一个家庭的故事,Gilbert是枝节,Arnie是枝节,Ellen是枝节......正是从Arnie的无知中我们了解了这个家庭的故事,他的降生带来了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憔悴。我们不能够想象是怎样的悲痛让母亲暴饮暴食,或许她只是不希望父亲突然的离去会发生在Arnie的身上。她守护他,她安慰他,却只是在一间小小的房屋中,这一切完全不够,她所能给予的完全不够。只有Gilbert弥补了这样的缺陷,而同时他也迷失了自己,当Becky询问他的未来时。他坚定却茫然,对于家人他有美好的蓝图,而对于他,我想并非不曾存在,或许在遇见Becky的那一刻,未来对于他已经不再模糊,只是他不能触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代价斐然。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片头Gilbert说,他知道弟弟随时有可能死于,因为自己的疏忽,因为旁人的漠视,有时候他会期盼弟弟离他而去,还他自由,但这只会让这个家庭雪上加霜,悲痛所打倒的不单单是母亲。他明确地知道这一切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未来或许迷茫但却仍旧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他需要一个牺牲,或是未来,或是弟弟。
Gilbert朋友的汉堡店开张时,他自己在人群中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妹妹在乐队中吹奏小号,弟弟和Becky在人群中舞蹈,而他的生活只是盲目度日。"Life is a terrible thing to sleep through."这是海报上的第一句话,智障的孩子是沉睡的精灵,他们可以不谙世事,而存活只为了单纯的快乐。对于弟弟而言,他喜欢消失在人群中,他希望别人寻找他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或者在他幼小而脆弱的心灵中,他也无法明确辨析自己的位置,他不能融入这个社会,将他所保留的只是这间房子,以及与它发生关联的人或物。生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仅仅是Gilbert的感悟,或是影片所传达的讯息。
同Depp的其他电影不同,<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并非被绝望所包裹,甚至你可以看到导演在片中为我们极力寻找光明。弟弟的笑是灿烂而丰盛的,家中偶尔的嬉闹掩盖了不幸的阴影,Becky带给了Gilbert一段快乐的时光。不断变化的夕阳,不曾改变的住所。这是一处明媚的对比,Becky绝不是有意引发观众的联想,在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事物是瞬息万变甚至决绝地消失。电影的海报是黑白的,而Gilbert亦是茫然的守望。寻找的事物终究是我们所不曾拥有的,影片中那些明媚的快乐却在Gilbert的茫然和牺牲中突然转换色调。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当我们尝试通过电影作答时,剧情却急转直下。Grape一家找到了幸福和快乐,即使仍旧不定的漂泊却多了一分生机。
弟弟会追着房车飞奔,是因为他也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每个人都在尝试洗心革面,寻求自己的意义。而唯独Gilbert不能看清自己,或许他是看得太过清晰,他对于生活有着正确的评估--如果没有突然的变故,他永远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然而在Arnie 18岁生日之后,母亲突然离去,在几年来她所未曾躺过的床上安详地离去。Arnie并没有在成年之前突然死去,这个家在这之前是无比完美,但因着这样的完美,所有人都被绑缚在其中。导演所安排的结局中,所有家人都离开了原来的小镇,或是漂泊或者到另一个地方谋求生路。这是与他们母亲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不再依赖于故人的回忆,他们不会像母亲一样在父亲自杀的地下室上头度过余生。
一直认为影片的中文译名“不一样的天空”奇怪得很,但到此时再去寻找电影中所诠释的情节,发现所有这些都是碰撞的,不一样的天空却终结是在生活之中漂浮与享受同样的阳光。不一样的天空,它的不同只是在于观者的角度,移动变化的,或者恪守静止的。
李奥纳多里面白痴演的真不错
苦逼娃与傻逼娃火烧老宅的故事
永远也不要指望可以一把火烧光你的旧生活。
不得不承认leonardo比depp出彩太多太多了,leonardo真是个天才演员!!...and what's eating you...其实电影本身可以更简短和有冲击力些的
年轻时代的Leonardo DiCaprio和Johnny Depp演技大赞!两位巨星未成星之前的自然演技融汇在这部电影中,虽然电影总体剧情较为缓慢,但是不能掩盖两位男主的强大演技。推荐!
鲸鱼妈妈、弱智弟弟、已婚欲女、殡葬员朋友、房车流浪女友。。。小镇生活like hell,非常的超现实主义~最后一把火烧个干净!(foodland和汉堡车,象征侵入“田园小镇”的工业势力。抱着超市买来的蛋糕被自己的boss——杂货店老板撞正着~怎个尴尬了得!)
雋永溫馨的小品電影,看導演就知道,當時的李奧那多演的真好, 真是可愛極了!還有帥翻了的強尼戴普,那時候的演技就已經很棒了。
德普年轻的时候莱奥纳多还是个傻小子,现在,他们俩同步了,莱奥纳多看着比他还老且富态,这是对岁月不饶人的最好诠释,德普在这里最美,莱奥纳多的表演天赋惊人
狗眼!我的狗眼!!!全片就看见他抱他,亲他,给他洗澡,为了脱他衣服而揍他,被他骑乘揍(唔噗!)…………他和他分别是强尼德普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当然,这真的是一部温情乡村家庭剧。
好不容易德普和路易斯都正常了一回,哪知是李奥这厢出状况
小李演技超赞,超过戴普
多年以前,小李演的是德普的弟弟,现在,努力一下我觉得小李可以演他哥
好电影。不是因为强尼德普,而是确实好。人生琐碎,情感真挚。
天啊!leo!!演的太牛逼了!
小李太厉害了,感觉他一直在努力退步。
生活有时令人绝望,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闪亮和温存,寻找到不一样的天空。不完美才是人生。
Depp把Gilbert这个平凡的小镇青年演得宛如自己。质朴,真实。
早在1993年,李奥纳多19岁时就贡献出让强尼德普都逊色的天才演出
他们那时候,都貌美如花。
李奥纳多表演最好的一部电影